本書講述西域古國龜茲是佛教東傳的主要中轉站,龜茲文化是整個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佛教經由龜茲東傳以及漢傳佛教反轉西域之后,西域千佛洞中漢風洞窟的開鑿和唐代西域佛寺的興建又為佛教西弘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物質證據。本書圖文結合,內容精彩,介紹了西域古國龜茲的歷史文化。
絲瓷之路博覽叢書,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中外關系史研究室組織編寫。其編撰意圖在于,通過講訴中國古代對外交流領域的傳奇故事,讓人們了解中國與世界關系之緊密乃是有著長遠淵源的。本套叢書,執筆者不是學界大佬,就是后起新秀,所以史實,文筆生動,而且利用其研究資源,提供了許多精美的圖片以供鑒賞。
本套叢書,不但可用作教育研究的輔助讀物,也可用作旅游觀光的參考指南,還可供茶余飯后閱讀怡情,更可為具有一定歷史知識水平又喜好探古獵奇的讀者提供許多驚喜。
導語_點評_推薦詞
薛宗正,新疆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古代史研究室主任、新疆師范大學兼職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霍旭初,新疆龜茲石窟研究所研究員,敦煌研究院兼職研究員、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顧問、新疆龜茲學會副會長。1979年開始從事西域佛教文化藝術研究,重點是龜茲文化研究。
目 錄
及時章 舍利塔與石窟寺:佛光初升的文化印記
及時節 佛光初升 / 2
第二節 從舍利塔紀念到佛塔崇拜 / 14
第三節 石窟寺演變與佛像崇拜的弘傳 / 20
第二章 白氏王朝與佛國龜茲
及時節 龜茲兩王朝 / 30
第二節 白氏王朝之族屬 / 35
第三節 佛教初傳龜茲 / 40
第四節 輝耀中天白氏王朝 / 47
第五節 高僧鳩摩羅什與白純宗教改革 / 54
第六節 白氏王統斷而復續 / 63
第七節 玄奘求法與東歸譯經 / 70
第三章 龜茲:中國佛教圣殿的發祥地
及時節 蘇巴什佛寺:中國地面佛寺的源頭 / 78
第二節 克孜爾石窟:中國石窟寺的鼻祖 / 87
第三節 白氏王朝盛世開窟 / 105
第四章 西域部派佛教的畫廊
及時節 本生故事畫 / 122
第二節 因緣故事畫 / 130
第三節 佛傳故事畫 / 133
第四節 涅槃故事畫 / 137
第五節 過去佛:部派佛教佛陀觀的獨特詮釋 / 140
第六節 龜茲壁畫的藝術特征及內涵 / 145
第五章 龜茲歸唐與安西大都護府定治明府城
及時節 羈縻州郡制度的推行 / 154
第二節 安西大都護府與四鎮守軍 / 159
第三節 蕭嗣業西征與四鎮都督府并置 / 169
第四節 安西大都護府定治龜茲明府城 / 172
第五節 安史之亂前后的安西建置 / 176
第六節 龜茲樂舞東傳 / 182
第六章 安西佛寺與漢地大乘佛教反弘西域
及時節 安西阿奢理貳寺 / 194
第二節 安西其他佛寺 / 200
第三節 漢傳佛教形成及其反弘西域 / 206
第四節 庫木吐喇、阿艾等漢風洞窟 / 211
第七章 龜茲佛光余暉
及時節 安史之亂后佛教高僧的西去東來 / 222
第二節 吐蕃統治時期的龜茲佛教 / 228
第三節 回鶻統治時期的龜茲佛教 / 234
第四節 龜茲佛教鳳凰涅槃與龜茲學誕生 / 238
及時節 佛光初升
印度沙門思潮下的原始佛教
公元前1500年左右,自稱雅利安人的一支歐羅巴人種取代印度土著達羅毗荼人君臨印度全境,這一歷史進程被《梨俱吠陀》、《吠陀本集》和《梵書》等文字結集所記載,后世合稱這些體現了雅利安人獨特宗教理念的文獻為《吠陀古經》,所記眾多神譜中最重要的大神有二,一是造物大神梵天,二是繁衍與毀滅、再造之神濕婆。隨著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全境,等級分明的種姓制度開始形成:及時等級由宗教貴族組成,稱為婆羅門;第二等級屬世俗貴族,稱為剎帝利;第三等級是商人和自由手工業者,稱為吠舍;被征服的印度土著達羅毗荼人淪為世襲賤民,名為首陀羅,為第四等級。婆羅門享有祭祀的主持權與《吠陀古經》的解釋權。有人將古吠陀教稱為婆羅門教,這一名稱同將藏傳佛教稱為喇嘛教類似,并不科學,因此本書將印度教興起之前的古印度宗教泛稱為古吠陀信仰或古吠陀教。這一古老的宗教經歷了征服時期的鼎盛,進入印度歷史上的列國時期,對古老的吠陀信仰質疑和革新的思潮開始興起,其代表人物都自稱沙門,因此,這股思潮也被稱為沙門思潮。期間涌現了五種哲學流派和兩大嶄新宗教。其中五大哲學流派包括倡導地、水、火、風四大物質元素論的阿耆多翅舍欽婆羅,補充為地、水、火、風、苦、樂、命我(生命) 等七元素論的婆浮陀伽旃延,倡導宿命論的末伽黎拘舍羅,不可知論的散若夷毗羅梨子,以及公開宣揚暴力論的富蘭那迦葉。兩大新宗教指耆那教與佛教。其中耆那教的創立者筏馱摩那,信徒共上尊號為“大雄”,意為征服一切欲念的大英雄。佛教意為覺悟者的宗教,創立時間遲于以上六種除佛教之外的“六師沙門”思潮(佛教典籍蔑稱為“六師外道”)。其實,佛教本身也是志在改革古老吠陀信仰的沙門流派之一。佛教雖創立時間最晚,卻廣納諸家之長,是名副其實的沙門后起之秀。
佛陀鹿野苑初轉法輪像,印度鹿野苑博物館藏
佛教創始人喬達摩 悉達多本北印度釋迦族所建城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其母摩耶夫人在生下他七天后去世,由姨母波阇波彼提夫人撫養成人。喬達摩 悉達多王子本已迎娶鄰國公主耶輸陀羅成家,其父凈飯王亦希望培養他成為國王的繼承人,但他卻因難于解釋人生難免生、老、病、死之苦,看不慣這種不平等的社會秩序,不相信婆羅門教的傳統教義,從而成為一名景慕沙門思潮的年輕人。佛典記載和石窟寺壁畫共同印證了悉達多王子由“出游四門”、“太子驚夢”為起點,“執意出家”,而后經歷了“車匿備馬”的精心準備,終于“夜半踰城”,進入林木蓊郁的大山,實踐了“山中苦行”的夙志。但遍從名師,六年苦行,仍一無所獲。悉達多太子來到恒河圣城瓦拉納西附近鑿有一口老井的名為鹿野苑的地方,在這里改而放棄苦修。他飲用鹿野苑的井水,獨自趺坐在菩提伽耶附近一株菩提樹下,思索宇宙真理七日夜,突然宣布悟道,遂在鹿野苑向憍陳如等最初追隨的五弟子傳布教義,此即著名的“初轉法輪”,標志著佛教的誕生。自此他開始四處傳教,收納信徒,口授經義,建立僧團,在以摩揭陀為中心的中印度恒河流域贏得了大批信徒,弘法45年,建立起完備的僧團組織,形成了完整的戒律。弟子上尊號為佛陀,意即覺悟者,又尊稱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圣人。佛陀的生卒年月,南傳佛教與北傳佛教各派的說法差異很大,有的相差百余年。中國佛教屬北弘佛教,據《歷代三寶記》中“眾圣點記”記載,推定為公元前565—前485年,約晚于耆那教大雄半個世紀。自此,佛光已在地平線上徐徐升起。
這位覺悟者在菩提樹下經歷了七日夜苦思冥想之后,究竟覺悟了些什么?何以最遲出現的沙門流派佛教反而后來居上,取得眾多的剎帝利、吠舍種姓信徒的支持?沙門思潮本是以反對婆羅門信奉的《吠陀古經》為特征,佛典中卻很少出現攻擊《吠陀古經》和婆羅門種姓
的有關記載,反而將佛教之外的其他六師沙門一律詆毀為“六師外道”。可見釋迦牟尼創立的原始佛教同那些只破不立的其他六師沙門截然不同,自初轉法輪之日起,就已放棄了根本否定承載著印度古老文化的古吠陀諸神的沙門立場,不再激烈抨擊承載著印度古老文明載體的古吠陀教,而是致力于對原始吠陀教的吸納和改造。《吠陀古經》中承載的雅利安人古代文化遺產精華,都被批判性地納入佛教思想寶庫,形成了以因果報應、輪回轉世、戒殺生、非暴力為特征的完整教義。
印度鹿野苑古井
佛陀認為,宇宙被一種永恒的因果律所支配,凡因必有果,果必有因,形成無窮的業報輪回;因緣相生,報應相隨;生命也受這一因果律的支配。眾生原本平等,演變為社會上的不平等是因為前世、大前世的善惡因緣,經過輪回轉世而形成了不同結果。前世的善因形成今世的尊果,惡因形成今世的賤果。他反對血腥祭祀,主張以非暴力手段積累善因,勸說群眾不必為現實世界的不平等色相而苦惱。并從中衍生出四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等一整套佛教教義。“諦”是真理的意思,四諦是苦、集、滅、道:苦、集說明人生的本質和形成的原因;滅、道指明解脫的道路和歸宿。佛教的全部學說基本上是按照這一主題展開的。可見佛教創立實質上是對古印度吠陀信仰的改造,既保留了印度人對傳統神祇的崇拜,適應了印度剎帝利、吠陀兩大世俗大種姓的精神需求,緩和和化解了世俗強勢集團同世襲婆羅門種姓之間的矛盾,又沖擊了印度長期婆羅門至高無上的精神枷鎖和種姓等級制度的桎梏。后來居上的佛教不但迅速取得了印度剎帝利、吠舍等廣大民眾的全力支持,而且調和了同婆羅門種姓之間的矛盾,取得了廣大僧侶的擁護,理所當然成為新興的、進步的宗教勢力。并由此推動了以反對婆羅門傳統信仰為特征的沙門思潮的發展,最終使印度的宗教格局發生了革命性的變革。
物流很快,書包裝很好,好評
有專業水準,內容翔實,設計感強
書正版,質量不錯,十分滿意的一次購物,一直在當當買書,還會繼續光顧。物流也很快。贊一下!
拓展知識
非常好的書,裝幀設計很好,包裝運輸完美,值得學習和收藏!
非常滿意!
很好,都是我喜歡的書,信任當當已多年,一直沒失望過。
及時雨,雪中炭!
很好,值得收藏
沒想到是個科普的書_(:з」∠)_可是市面上薛宗正的書都找不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