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中國古代傳統學術體系為背景,在吸收國內外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分別從觀念、體系和知識興趣三個方面勾勒宋代地理學發展的基本面貌。及時部分,通過對書目和類書的系統梳理,認為宋代地理學觀念在總體上表現出了明顯的地理學學科意識。第二部分,從文獻撰述性質、技術傳統等角度考察了宋代王朝地理學體系的演變。第三部分,站在宋代學術的基礎上,對地理學知識興趣的發展進行了深入的討論。
本書在理論和史料方面都是一項較為成功的斷代地理學史研究,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本書的創新主要體現在,借鑒歷史地理學中的橫斷面方法,以及部分地吸收了科學社會學和知識考古學方法,在從事科學史視閾的地理學史研究的同時,開創從學術史、知識史認知視閾的地理學史研究,以中國傳統知識體系自身的知識累積和認識論基礎為背景,描繪出更貼近古代中國學術傳統,尤其地理學自身的知識體系的地理學史,并嘗試從知識史的角度來闡釋社會歷史的進程。
潘晟,1975年生,男,江蘇武進人。1998年畢業于揚州大學師范學院,歷史學學士。2001年畢業于武漢大學,歷史學(歷史地理學)碩士。2008年畢業于北京大學,理學(地理學)博士。現為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副教授。目前主要學術興趣為地理學史、中國歷史地理、學術史、知識史。主持國家社科青年基金項目《宋代擇居習俗的流變與聚落形態變遷研究》(10CZS015)。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歷史地理》、《中國歷史地理論叢》、《江漢論壇》等刊物數篇。合著《漢水中下游河道變遷與堤防》(第二作者,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
緒 論
及時節 問題與對象
一、問題的提出
二、研究對象的一般認識
第二節 宋代地理學史研究概述
一、宋代地理學史的專題研究進展
二、宋代地理學史的整體認知現狀
第三節 地理學史研究:思想與方法
一、地理學史研究的基礎綱領與科學主義
二、 "范式"與科學社會學影響下的地理學史研究
三、知識考古學與東方主義影響下的地理學史研究
四、基于古代地理學原本體系基礎上的地理學史研究思路
第四節 史料來源與內容結構
一、主要史料來源及其說明
二、內容與結構之安排
及時編 宋代地理學觀念溯源:以書目與類書為中心的考察
引
及時章 宋代書目與地理學觀念的變動
及時節 北宋書目所見地理學
一、景德《龍圖閣書目》"地理"的兩分與北宋前期地理學范疇的一個側面
二、 《崇文總目》與《新唐書·藝文志》之間地理學觀念的變動
第二節 南宋書目類例的發展與地理學觀念的變化
一、 《秘書省續編到四庫闕書目》所見兩宋之交地理書觀念的變動
二、鄭樵《通志·藝文略》之類例與地理的"專門之學"
三、南宋私目中反映的地理學
四、景定《建康志·文籍志》與獨立部類的地理書
第二章 宋代類書中的地理學觀念與知識體系
及時節 北宋類書:分類中的地理學概念與知識體系
一、 《太平御覽》之分類所見北宋初期地理學
二、 《晏元獻公類要》的"地理之學"
第二節 南宋類書:分類的多樣性與地理學觀念的人文趨向
一、南宋前期類書的分類與地理學觀念
二、南宋中后期類書分類與地理學人文化因素的穩定增長
第三節 本編余論:知識的分類與觀念的累積
第二編 疆理天下,周知九州
引
第三章 九州封域—從閏年圖到州郡志
及時節 宋代的閏年圖:疆域地理資料的定期奏報
一、閏年圖源流新論
二、宋代閏年圖制度之演變
三、宋代閏年圖內容之蠡測與閏年版籍
第二節 圖經與九域圖志:從資料走向系統知識
一、古代收集疆域地理資料的傳統:圖經源流述論
二、宋代的圖經:王朝疆域地理知識從檔案資料走向著述
三、 《九域志》與"九域圖志所":性系統地理知識的生產
四、小結與簡論
第三節 州郡志:地方官、士人、縉紳的政治與文化舞臺
一、南宋州郡地理編纂:從王朝的自上而下到州郡的自下而不上
二、地方官、士人、縉紳在南宋州郡志編纂中的社會角色
第四章 圖繪天下,如指諸掌—宋王朝的國家地圖事業
及時節 六合掌運—指掌天下的地圖測繪體系
一、宋代地圖測繪體系概述
二、綿密的公務地圖測繪體系
第二節 "天下"圖的演變與兩宋時代的國家與學術
一、不窺牖而知天下險要
二、 "禹跡"、"華夷"觀念下的地理圖
第三節 指掌方隅—兩宋時代方隅地圖繪制中的政治與學術
一、軍政與邊備中地圖學的發展
二、河工與北宋地圖學的發展
三、民政對宋代地圖學發展的影響
第四節 從華夷、禹跡到武夷山圖—幽思與勝覽
一、形式各異的地圖"幽思"及宋代地圖學的某些特征
二、地圖繪制的文人傾向與山水勝覽
第五節 宋代地圖測繪中的技術傳統—以壕寨為核心的初步考察
一、地圖學史對傳統技術人才的忽視
二、天才以外的普通技術官僚:壕寨
第六節 宋代彩繪地圖的初步考察
一、中國古代地圖地形高下表示方法檢討
二、宋人對地圖地形信息的判讀
三、宋代彩畫地圖的地形表示及其相關問題
第五章 "聲教"旁暨—政治地理變局之地理學表現
及時節 界至—王朝政治地理學的新因素
一、宋與遼、夏諸國界至劃分之梗概
二、界至分畫的自然屬性與社會過程
三、山河兩戒—"天然"人文地理疆界觀念的流行
第二節 朝聘與王會:"旅行"的記錄
一、朝聘地理書之概貌—語錄及其他
二、朝聘地理書之地理學考察
三、奉使之外的與國地理書
四、王會—朝貢與貿易的地理學記錄
第三節 本編余論:當權力遇到了文化
第三編 興趣的世界:宋代地理學發展的新問題
引
第六章 《禹貢》之學:從經學傳注走向地理學專題研究
及時節 北宋《禹貢》之學—以水學為核心
一、從經典求治水之方法,本之以為河議
二、 《禹貢》為"水學"
第二節 南宋《禹貢》之學—學術與政治文化寓意下的山川地理考辨
一、 《禹貢》—從經學之篇章到地理學萬世之成憲
二、 《禹貢》研究的逐漸專門化
三、 《禹貢》闡釋中的王朝政治隱情
第三節 本章小結
第七章 著述與自然興趣的變遷—兩宋地理學的新因素
及時節 宋代地理著述興趣變遷的初步考察
一、宋人記述當代地理之熱心及其中知識興趣之發展
二、歷史地理考證蔚然成風
三、好為名山福地之著述
第二節 自然觀察:審美、解釋與觀測實證興趣的發達
一、審美性自然觀的發達
二、自然觀察中對地理現象尋求合理解釋的普遍嘗試
三、自然觀察與自然觀測的日益自覺
第三節 本編余論:知識興趣與儒學的"格物之花"
引文獻
后記
作者的博士論文。
好評。
挺不錯的,各方面都好,推薦購買
很好
好書。定價略高,趁打折做活動的時候買,最合適。
前沿之作,角度很新,學術性很強!
希望下次還有機會合作
好
對宋代地理學的研究很全面充分
快遞跟給力,書也不錯
快遞跟給力,書也不錯
很好的版本,非常不錯,經典值得收藏。
本書以中國古代傳統學術體系為背景,在吸收國內外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分別從觀念、體系和知識興趣三個方面勾勒宋代地理學發展的基本面貌。第一部分,通過對書目和類書的系統梳理,認為宋代地理學觀念在總體上表現出了明顯的地理學學科意識。第二部分,從文獻撰述性質、技術傳統等角度考察了宋代王朝地理學體系的演變。第三部分,站在宋代學術的基礎上,對地理學知識興趣的發展進行了深入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