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書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五九九年——六四九年)于貞觀初年下令編輯。太宗十八歲隨父從軍,起義平定動亂的社會,戎馬倥傯十余年。二十八歲即帝位后,偃武修文,特別留心于治平之道,休生養民。根據《新唐書》記載如下:太宗欲知前世得失,詔魏征、虞世南、褚亮及德言裒次經史百氏帝王所以興衰者上之,帝愛其書博而要,曰:“使我稽古臨事不惑者,公等力也!”賚賜尤渥。《群書治要》一書,整理歷代帝王治國資政史料,擷取經、史、諸子百家中有關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精要,匯編成書。上始五帝,下迄晉代,自一萬四千多部、八萬九千多卷古籍中,博采典籍六十五種,共五十余萬言。書成,如魏征于序文中所說,實為一部“用之當今,足以鑒覽前古;傳之來葉,可以貽厥孫謀”的治世寶典。本書根據《群書治要》元和二年本、《群書治要》天明本校勘整理而成,并將原闕的三卷重新從原書中節錄,以補原闕之憾,更便于當前人們學習和汲取該書的智慧。
在中國失傳1200年的珍貴古籍。唐太宗下詔,魏征等編輯。
古圣先王治國安邦的經驗總結和理論大綱,鑒古知今的治世寶典。
依金澤文庫本、元和二年本、四部叢刊影印之天明本以及早稻田藏天明本校正,并附有校正說明。增補原闕三卷,五十卷完整版本珍貴再現。
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唐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學家。河北巨鹿人。貞觀元年(627年),升任尚書左丞。貞觀二年(628年),魏征被授秘書監,并參掌朝政,在此期間,受命編撰《群書治要》,于貞觀五年(631年)編輯成書。貞觀七年(633年),魏征代王珪為侍中。貞觀十年(636年),魏征奉命主持編寫《隋書》、《周書》、《梁書》、《陜書》、《齊書》(時稱五代史)等,歷時七年。貞觀十二年(638年),魏征看到唐太宗逐漸怠惰,懶于政事,追求奢靡,便奏上著名的《十漸不克終疏》,列舉了唐太宗執政初到當前為政態度的十個變化。貞觀十六年(643年),魏征病逝家中。太宗親臨吊唁,痛哭失聲,并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我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
序
出版說明
校正《群書治要》序
刊《群書治要》考例
群書治要》五十卷提要
群書治要》序
卷一周易
卷二尚書
卷三毛詩
卷四春秋左氏傳(上)補
卷五春秋左氏傳(中)
卷六春秋左氏傳(下)
卷七禮記
卷八周禮
周書
國語
韓詩外傳
卷九孝經
論語
卷十孔子家語
卷十一史記(上)
卷十二史記(下)
卷十二吳越春秋
卷十三漢書(一)補
卷十四漢書(二)
卷十五漢書(三)
卷十六漢書(四)
卷十七漢書(五)
卷十八漢書(六)
卷十九漢書(七)
卷二十漢書(八)補
卷二十一后漢書(一)
卷二十二后漢書(二)
卷二十三后漢書(三)
卷二十四后漢書(四)
卷二十五魏志(上)
卷二十六魏志(下)
卷二十七蜀志
卷二十七吳志(上)
卷二十八吳志(下)
卷二十九晉書(上)
卷三十晉書(下)
卷三十一六韜
陰謀
鬻子
卷三十二管子
卷三十三晏子
司馬法
孫子兵法
卷三十四老子
鹖冠子
列子
墨子
卷三十五文子
曾子
卷三十六吳子
商君子
尸子
申子
卷三十七孟子
慎子
尹文子
莊子
尉繚子
卷三十八孫卿子
卷三十九呂氏春秋
卷四十韓子
三略
新語
賈子
卷四十一淮南子
卷四十二鹽鐵論
新序
卷四十三說苑
卷四十四桓子新論
潛夫論
卷四十五崔寔政論
昌
卷四十六申鑒
中論
典論
卷四十七劉廙政論
蔣子萬機論
政要論
卷四十八體論
典語
卷四十九傅子
卷五十袁子正書
抱樸子
卷
周易治要
乾》:元、亨、利、貞(《文言》備也)。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處下體之極,居上體之下。純修下道,則居上之德廢;純修上道,則處下之禮曠。故終日乾乾,至于夕。惕猶若厲也)。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不行不躍而在乎天,故曰飛龍也。龍德在天,則大人之路亨也。夫位以德興,德以位敘,以至德而處盛位,萬物之睹,不亦宜乎)。
上九:亢龍有悔。
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大明乎終始之道,故六位不失其時而成也。升降無常,隨時而用。處則乘潛龍,出則乘飛龍,故曰“時乘六龍”也)。保合大和,乃利貞(不和而剛暴也)。首出庶物,萬國咸寧(萬物所以寧,各以有君也)。
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干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何謂也?子曰:“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居下體之上,在上體之下,明夫終敝,故不驕也。知夫至至,故不憂也)。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惕,怵惕之謂也)。”
“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云從龍,風從虎,圣人作而萬物睹。”
“亢龍有悔”,何謂也?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下無陰也),賢人在下位而無輔(賢人雖在下,而當位,不為之助),是以動而有悔也。”
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辨之(以君德而處下體,資納于物者也),寬以居之,仁以行之。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
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圣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坤》: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彖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文言》曰: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含萬物而化光。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
屯》: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經綸(君子經綸之時)。
彖曰: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寧(屯體不寧,故利建諸侯也。屯者,天地造始之時也。造物之始,始于冥昧,故曰“草昧”也。處造始之時,所宜之善,莫善于建侯)。
蒙》: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彖曰: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應也(我謂非童蒙者。暗者求明者,明者不咨暗。故蒙之為義,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也。童蒙之來求,我志應故也)。蒙以養正,圣功也。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多年的文化史,中華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終沒有中斷、延續五千多年,一直發展至今的文明,是人類智慧的瑰寶。在世界文明史上,先后出現過古巴比倫文明、古埃及文明、古羅馬文明、古印度文明和中華文明等,這些古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入了其它文明。而中華文明,以其頑強的凝聚力和雋永的魅力,歷經滄桑而完整地保留了下來。
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所以千古傳承、不斷豐富發展而沒有中斷,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古人給我們留下了大量的典籍,其數量之多舉世罕見。這些經典,讓中國古圣先賢的教誨代代都能培養出圣賢君子,使得中華民族無論在何種境況下都后繼有人,讓傳統文化的薪火始終不滅。這些經典,不僅讓中華民族的后世子孫蒙受福蔭,也不斷傳播到世界各地,給世界人民帶來和諧、安定。
在中國歷史上,就曾經有這樣一部書,它不僅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盛世”,而且還遠渡重洋,被日本天皇和臣子奉為圭臬,創造了日本歷史上的兩朝盛世。然而這樣一部偉大的著作,卻在中國歷史上失傳了一千多年,一直鮮為人知。這部書就是——《群書治要》。
群書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五九九年—六四九年)于貞觀初年下令所編輯的。太宗十八歲隨父從軍,起義平定動亂的社會,戎馬倥傯十余年。二十八歲即帝位后,偃武修文,特別留心于治平之道,休生養民。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第二個月,便下令在弘文殿聚書二十萬卷,設立“弘文館”,即為國家藏書之所,亦為皇帝招納文學英才之地,集聚了褚亮、姚思廉、蔡允恭、蕭德言等英才,“聽朝之際,引入殿內,講論文義”,“或至夜分而罷”。每當朝廷議事之后,唐太宗便延請眾人同入弘文館,向眾賢士請教治國良策,以為日后施政良方。
盡管諸賢士日夜在弘文館輪值,但是也不能時時隨侍在太宗之側,而且古代經典卷帙浩繁,很難遍覽,即使是遍覽群書,也恐有不得其精要的遺憾。太宗有感于此,故而產生編撰《群書治要》的想法。對此,《新唐書?蕭德言傳》如是記載:
太宗欲知前世得失,詔魏征、虞世南、褚亮及德言裒次經史百氏帝王所以興衰者上之,帝愛其書博而要,曰:“使我稽古臨事不惑者,公等力也!”賚賜尤渥。
群書治要》一書,整理歷代帝王治國資政史料,擷取經、史、諸子百家中有關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精要,匯編成書。上始五帝,下迄晉代,自一萬四千多部、八萬九千多卷古籍中,博采典籍六十五種,共五十余萬言。書成,如魏征于序文中所說,實為一部“用之當今,足以鑒覽前古;傳之來葉,可以貽厥孫謀”的治世寶典。
唐太宗在讀《群書治要》后,在《答魏征上〈群書治要〉手詔》中感慨道:“朕少尚威武,不精學業,先王之道,茫若涉海。觀所撰書,見所未見,聞所未聞,使朕致治稽古,臨事不惑。其為勞也,不亦大哉!”(見《全唐文》)唐太宗特令繕寫《群書治要》十余部,分賜太子及諸侯王以作從政龜鑒。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研讀《群書治要》,能夠達到“君”學可以治國、“臣”學可以輔政、“民”學可以齊家的效果。愿我輩同仁,共學此書;愿古圣先賢之教誨,利益世人,和諧世界。
有高度 有涵養 有氣度的人才配讀此書 如果自己缺乏這些素質更應該折節讀書啊
很有皇家氣息的寶典 值得收藏傳世 老百姓也應該清楚什么樣的官員是好官
厚重、典雅的裝幀設計,內涵深刻的文字,兩者相結合,自然會產生不一樣的效果。這本書正是這樣啊!
里面沒有選詩詞歌賦考據辭章就是抓住根本,防止出現隋煬帝、李后主、宋徽宗那樣的藝術家皇帝
印刷、紙質都不錯,很喜歡。在打折的時候很劃算。
這部書厚重大氣有皇家氣質,不蔓不枝,從人主修身契入,是極其精粹的
很好的一本書,把重要的內容輯錄在一起,對于時間有限不能遍攬群書的人是個很好的選擇
裝幀很大氣,還有個精美的盒子,只是把書放在那里感覺就有味道……
治世寶典 現在官員幾人能讀懂?老百姓先自己學吧
為官從政的人首選的一本古籍叢書,簡明扼要,切中要害,修身寶典,從政密鑰。
盛世有寶典,唐太宗開創了貞觀之治;目前我們國家也在民族復興的征程上,所以此書深有借鑒意義。
皇皇大典,濃縮成一部群書治要,古圣先賢治國智慧盡在其中。
紙張印刷都很好。可惜異體字被編者改成常用字了,要是這樣我何必買繁體版呢?!!!!
治要,把要點節錄出來,把精華匯集起來就是這部書了
好書啊。我國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來不及讀那么多的史籍,就看看這本書可以一窺其中的精華。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已經把圣賢道脈揭示無余,千經萬典都是注腳。群書治要以經證經,以史辨經,以子闡經可謂大矣。
團結出版社出品,平裝,外帶函盒,書本比較厚,慢慢的讀吧。
超過期待,尤其內頁版式布局不輸專業古籍出版社
各方面都很優秀!讀此書可以理解大唐盛世由來吧!
好書。歷經坎坷,再對照自身,確實太多沒做到位。此書且讀且行之。君子之國,必不遠矣。
書不錯,硬紙殼匣裝,這么厚的書,開本稍微小了一點,能用大一點就更好了,不過性價比很高。
書是最新版的!繁體豎排!比上一個版本的繁體橫排好多了!內容就不說了!這個也是國學回流!不幸中的萬幸!喜歡的可以購買!五折很劃算!
群書治要是一部治國理政的寶典,也是一把通往智慧之門的鑰匙,我的最愛!要這么好的本子太難得了!正體豎排直接對接古人,裝幀考究,校對嚴密,是上乘版本。
一套夢寐以求的好書!在這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時間有限、精力有限,“教之道,貴以專”,書不一定要讀太多,用心讀幾部經典就足以了。另外,我還找了《國學治要》《二十五史彈詞》一起讀。
和國學治要一起買的,還沒細看,希望不要和國學那套重復太多。豎版繁體字,B格太高,希望看的懂!本來選的另一套更詳細的,就是當當的優惠政策太不實在了,前一天價格調高了,不少。
群書治要誰人編,大唐圣主命三賢。一冊在手平天下,彪炳千秋萬萬年。
經典著作。對于初入國學之門的青年而言,尤顯重要。
非常好的一套書,裝幀很精美,難得是鎖線膠裝,厚厚的兩本,活動49折買到,值了。這是魏征他們按唐太宗的旨意編纂的,唐末失傳后前幾年又在從日本找到引進回來的,有著傳奇背景,是一套聲望很高的書,建議喜歡的可以買這個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