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書講述了一個以愛情開始,以無奈告終,以殘忍貫穿始終的故事;從人性角度還原完整的、真實的武則天和她的時代。
武則天,是我們歷史上被談論最多,咒罵最狠的女人,她,能夠成為中國的女皇,這是和可歌可泣的大唐風度相關的。武則天時代,上層腥風血雨,特務政治橫行,武則天打擊關隴貴族集團,不擇手段除掉所有阻礙登極的人;但她知人善任,大興科舉,保護并留下來狄仁杰、姚崇、宋璟、張說、張九齡等一代能臣,下層比較祥和,為開元盛世做了良好的人才儲備。
"帝國政界往事"作者、電視片《武則天》總撰稿——李亞平再推力作,目前熱播的范冰冰版《武則天》,根據本書改編。以這本書改編的電視紀錄片《武則天》即將熱播。《潛規則》作者吳思、《搖晃的中國》作者張鳴鼎立推薦。
01 真實的虛幻:大唐風度與武則天的前世今生
02 天上掉下來的皇袍:漁人得利之李治、武則天版
03 唐高宗:愛情的力量是無窮的
04 武則天: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
05 長孫無忌:你不下地獄誰下地獄06 你到底愛不愛我?至親至疏的天家骨肉。
07 高血壓,帝國政治無法承受之重
08 龍子龍孫的嘆息:能夠病死該是多么的幸福
09 告密與羅織:打開心靈的黑暗之門
10 帝國政治,玩兒的可不光是心跳
11 忽悠吧,可勁兒忽悠,挑動一個民族的神經
12 馮小寶:這不是犬儒的時代
13 張氏兄弟:總有一條路通向富貴
14 武則天:你確實對不住那小哥倆兒
15 狄仁杰,大時代是這樣降臨的
狄仁杰是太原人,屬于那種天性品行見識高遠、絕不茍且之人。童年時期,和他家有關系的一個人被殺害,辦案人員來調查,家里人喋喋不休申辯不停,唯獨他捧著本書在邊上靜靜地讀,一聲不吭。官吏責問他,他說:"我正在與書中圣賢對話,哪有功夫面對你們這些俗吏,談論那些俗不可耐的事情?"
通過科舉考試進入官場后不久,狄仁杰曾經被官衙里的衙役誣告,差點兒被"雙規"隔離審查。前來審查他的是歷史上名氣很大的初唐大畫家閻立本,當時擔任黜陟使,相當于負責一個省官員考察、獎懲和任免的較高首長,后來曾經出任過宰相。閻立本巨眼識人,了解了整個事情之后,十分驚異,當面對他說:"孔子說觀過知仁,你是一顆遺落滄海的明珠。"隨后,向中央政府舉薦,將他由一個小城市初級官員提升為并州法曹參軍,成為一個大地區的中級司法官員。回到京城后,閻立本對朝中大佬說:"我這一輩子算得上閱人無數,看人一眼,就知道此人大致是個什么人,值不值得入畫。我盯著人看時,極少有人經受得住我的目光。那個狄仁杰和我長時間對視,目光沉靜,毫不游移,表明此人心理深厚強大,是個極罕見的人物。"
狄仁杰的一個同事鄭崇質被派遣出使"絕域"。所謂絕域,指遙遠、艱苦而且敵對危險之地,當時的官員視為畏途,誰都害怕這種差事。狄仁杰求見頂頭上司并州長史藺仁基,對他說:"鄭崇質的母親年老多病,這次出使,不遠萬里,對于他們母子都是一件太難過的事情了,我愿意替他走這一趟。"藺仁基很感動。當時,他和并州司馬李孝廉的關系疙疙瘩瘩,十分緊張。長史和司馬是軍政首長的副手,相當于今天一把手的兩個較高副職。藺仁基主動拜訪李孝廉,說看到狄仁杰對鄭崇質的同僚情意,覺得很慚愧,自己做的事情如果有什么不合適的地方,希望李孝廉能夠原諒。結果二人冰釋前嫌,成了融洽默契的搭檔。此后,只要談起狄仁杰,他就會說:"論起賢明德行,北斗以南,惟狄公一人而已。"等于將狄仁杰推崇為天下及時人。
擔任侍御史之后,官修正史中記載了狄仁杰剛正不阿的兩個事例:
有一個叫韋弘機的省部級高官,在首都邊上為皇帝修建了不止一處樓堂館所,坐山臨水,極盡壯麗豪華,皇帝歡歡喜喜地住進去游玩休閑。狄仁杰毫不含糊地彈劾韋弘機用這種方式誘導皇帝奢靡享樂。結果,這個馬屁精為此丟了官位。
另外一個叫王本立的官員,很受皇帝的寵信,史稱:"恃恩用事,朝廷畏之"——仗著皇帝的恩寵橫著走路為所欲為,文武百官都挺怕他。狄仁杰一一列舉出此人干的扯淡事,要求將他移交司法機關處置。皇帝特別批示不予追究。狄仁杰不依不饒,說:"國家雖然缺少英才,卻不缺王本立這樣的人。陛下哪里可以憐惜罪人而虧負國法?如果一定要放過王本立,那就請開除我,用以警告后來者不要作忠貞之士。"就此,王本立被法辦,史稱"朝廷肅然"——官場風氣一下子好起來。
一般說來,那種品性識見高遠的人物如果再加上悲天憫人的情懷,就會成為一個真正偉大的人物,這種人面對那些不如自己的弱勢人群,便會以公正寬仁之心待之。或者反過來說也能成立:只有那些以公正寬仁之心待人的人,才會是品性識見高遠且具有悲天憫人情懷的偉大人物。這種千年一現的不世出人物,才是一個民族真正的瑰寶,誠如一位哲人所說:我所說的英雄,不是那種具有多么強大能力才干的人,而是以心靈偉大的人。在某種意義上說,狄仁杰就是一位這樣的人物。在中國,這樣的人物極其地、極其地、極其地罕見!
狄仁杰曾經受命出使岐州,當地有幾百名逃亡的官兵為匪為盜,搶劫行人,道路不通。官府捕捉了一些黨羽嚴加懲處,無奈其余的人越發厲害,以至于紛擾騷亂不得安寧。狄仁杰認為,他們是因為走投無路,絕望無助,才走上了這條道路。于是,頒布自首寬免公告,釋放被關押的人,發給他們生活物資,安置他們重新生活,結果,這些人輾轉相告,人們紛紛前來投案,事情很快平息下來。皇帝對狄仁杰的作法很是欣賞贊嘆。
公元686年,是為武則天垂拱二年,狄仁杰出任寧州刺史。寧州就是今天的甘肅省寧縣,有大量少數民族居住于此。當時,中央政府派出的風紀監察官員巡視西北地區,一路上彈劾懲治了不少為非作歹的官員。沒想到,進入寧州地界后,風清氣正,到處都能聽到父老贊美狄仁杰。巡查官員說:"入其境,可知其政,我們成全狄仁杰之美,不必久留了。"狄仁杰離開寧州后,當地人民自發為他樹立石碑,頌揚紀念他的功德。史書對此記載得十分簡略,只說他"撫和戎夏,人得歡心,郡人勒碑頌德",我們無法知道狄仁杰究竟做了些什么,從他過去所作所為推測,公正寬厚導致民族關系融洽和諧大約就是他的全部秘密。
公元688年即武則天垂拱四年,越王貞舉兵汝南兵敗時,狄仁杰正在擔任豫州刺史,差不多處在臺風中心。受此戰亂影響,當地有五千多人被抄沒入官為奴,兩千多人將被處死。有關部門前來催逼行刑殺人。作為地方長官,狄仁杰心情沉痛,千方百計拖延時間,同時秘密寫信給武則天,請求從寬處理。他說:"這些人都是被裹挾牽連進來的。我要是公開寫報告,好像是在為叛逆求情,若是知而不言,則恐怕違背了陛下仁慈體恤的宗旨。報告寫好了又撕掉,猶豫再三再四,不知道怎么辦才好?",武則天按照狄仁杰的意思,下令特赦,只是將他們流放到邊遠地區。這些人路過寧州時,當地百姓迎接慰問他們,說:"是我們狄使君救了你們的命。"大家在狄仁杰的德政紀念碑下哭成一片,焚香齋戒三天后方才離去,場面至為感人。
也是在這一次,為了減輕戰亂帶來的創傷,狄仁杰冒著極大風險頂撞了帶兵前來平叛的大軍統帥、當朝宰相張光輔。
當時,張光輔部下的官兵仗著平息叛亂有功,魚肉百姓,予取予求。狄仁杰堅決拒絕。張光輔非常惱火,殺機四伏地問狄仁杰:"怎么著,你州官看不起大軍元帥是不是?"
狄仁杰說:"禍亂河南的本來只有一個越王李貞。如今,一個李貞死,卻來了一萬個李貞禍害人。"
張光輔問他什么意思?狄仁杰痛斥道:"你帶來三十萬大軍,只滅掉一個李貞。城中的人們聽說官軍來了,翻城墻出來投降的把四邊踩成了平地,你卻縱容士兵燒殺搶掠、殺降冒功,以至血流四野,把大地都染紅了,不是一萬個李貞是什么?我恨只恨沒有尚方寶劍,要不然恨不得砍下你的腦袋。我視死如歸,隨你怎么辦。"
張光輔張口結舌,無話可說。回到首都后,向武則天告狀,說狄仁杰桀驁不馴。武則天下令將狄仁杰降級,調任為復州刺史。后來,狄仁杰回到首都出任宰相,武則天問他:"你在汝南時,有不少善政。想知道誰說你壞話不?"
狄仁杰說:"陛下要是覺得我有過錯,我可以改正;要是認為我沒錯,那是我的幸運。大家都是同事,我不知道您說的是誰,也請您不要讓我知道。"史稱,武則天"深加嘆異"——特別意外特別感嘆。
在狄仁杰的政治生涯中,真正危險的,就是我們曾經提到過落入來俊臣手中的那一次。那次,他真是險些死無葬身之地。
這件事情發生在公元692年即武則天天授三年一月。
來俊臣將狄仁杰等人送進監獄時,武則天稱帝不到兩年,正值高度敏感、不遺余力地打擊一切政敵之際,也是來俊臣們大顯身手的時刻。那些公開的、潛在的、可能的、以及想象和編造出來的敵對勢力,一個家族、一個家族地被送上了斷頭臺;運氣好一些的,也在一批一批陸續踏上流放的道路;許多運氣不好的人,早在審訊期間,就已經被活活打死。當時,距離狄仁杰去世還有不到十年時間,狄仁杰還沒有像后來、即上面談到的那樣,受到武則天的特殊尊敬。他們之所以能夠逃脫厄運,并不是武則天的眷顧,而是狄仁杰很好地利用了來俊臣僅有的一絲漏洞,再加上一個真正的偶然因素,從而成就了他們不錯的運氣。
可能是為了積累更多的政績,來俊臣曾經請武則天過一個命令:凡是一經審訊立即認罪者,可以等同自首,得到從寬處置,犯死罪的減死一等,就是坦白從寬的意思。因此,來俊臣開始審問不久,狄仁杰便長嘆一聲,表示認罪伏法,他在認罪狀上寫道:"大周革命,萬物維新;唐朝舊臣,甘從誅戮。反是實。"從而,既沒有受到嚴刑逼供,又給自己爭取到了緩沖的時間。
隨后,因為這批犯人認罪態度極好,看守他們的人變得很松懈,除了將材料報告上去等待批復之外,大家已經沒有什么事情可做。
就此機會,狄仁杰把一封密信藏在棉衣里送回家中。他的兒子猜出其中蹊蹺,在棉絮里拆出了那封信。于是,拿著密信前去皇宮告御狀。
武則天讀了狄仁杰的密信后,很吃驚,問來俊臣:"你說狄仁杰他們已經認罪伏法,為什么他的兒子還要來訴冤?"來俊臣回答說:"這不可能!我給他們的起居條件很好,連衣帽冠帶都沒讓他們換。沒有事實,他們怎么肯認罪?"武則天當即派自己身邊的工作人員去拘留所看。據說,那個工作人員很怕來俊臣,當時,狄仁杰站在西邊,這位工作人員慌慌張張地向東面瞄一眼就走了。來俊臣則讓人偽造了狄仁杰的"謝死表",請來人一并帶給武則天。這樣,他就可以隨時干掉狄仁杰等人了。
就在這時,有一個偶然因素出來發揮作用了。
距此一、兩個月之前,有一位名叫樂思晦的宰相剛剛被以謀反罪處死。他有一個八九歲的兒子,被沒入政府為奴。這時,不知為什么,這小男孩兒突然到皇宮來"上變"。"上變"是當時特別流行的一個術語,和今天舉報這個詞差不多,但上變的意思主要是向皇帝或者上司控告有人圖謀不軌或者謀反。一個小孩控告有人謀反,即便在當時密告成風之際,想必也很罕見。若是放在今天,可能會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人物,電視臺不知道會圍繞他做出多少真真假假的節目來。于是,武則天召見了這個孩子。
小男孩兒告訴武則天:"我的父親已經死了,我的家也已經毀了,我來不是為了我家的事,而是惋惜陛下的法律被來俊臣玩弄。"他建議武則天:"陛下要是不相信我說的話,可以選擇幾個自己最信任、最正直的人,以謀反罪交給來俊臣,看看這些人當中有沒有人敢于不承認自己謀反。"據說,武則天這才明白事情的原委,遂召見狄仁杰等人,事情真相大白,狄仁杰等人就此逃過了這個大劫。
這時,發生了一個小插曲,很有趣,由此,我們大抵可以知道中國官場中人的行為方式——
霍獻可官居殿中侍御史,品級不算高,但因為時常呆在皇帝身邊,有大把機會給國家元首留下印象。這一次,他的親舅舅崔宣禮是和狄仁杰一起被誣告的七個人之一。如今,一起被釋放出獄。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和來俊臣等人,堅決反對武則天的決定,再三要求處死上述諸人。,武則天很不耐煩地讓他們閉嘴,方才結束這一輪刀光劍影。不料,就在大家覺得事情已經到此為止,不再有什么事情可做時,霍獻可卻站了出來。他大義凜然地對太后說:"陛下不殺崔宣禮,臣請求死在陛下面前!"說完,不是用頭去撞磚頭墻,而是去撞殿階,可能是宮殿里的木頭臺階,結果撞得滿臉是血,看上去效果驚人。司馬光說,他這樣做是為了"顯示為人臣者不私其親",就是中所爛熟的大義滅親的意思。
武則天趕緊讓人給他治傷,卻并未接受他的意見。此后,霍獻可經常用一條綠布裹著傷口,然后,在帽檐底下露出那么一條綠邊,在太后面前走來走去。司馬光很陰損地介紹說:他的意思是"冀太后見之以為忠"——期盼太后看見,記住他的忠心。(事見《資治通鑒》卷二百五,唐紀二十一,則天后長壽元年一月)
這里面,令人不解的是司馬光本人。
司馬光并不是那種不入流的政客或者下三濫文人,他經過、見過、聽過、讀過、寫過太多中國歷史上的盛衰治亂,虔敬而潔身自好的司馬光,看透中國官場無數伎倆和把戲的司馬光,他怎么竟然會以為憑著儒家教義,憑著那滿是自相矛盾和一廂情愿、政治和人性上半通不通欲說還休、時時透出對皇權對權貴其媚入骨的那點兒說教,真的就能治理好官吏,繼而治理好國家?或許就因為那是當時的選擇?
在荷蘭漢學家高羅佩的筆下,把中國許多朝代的辦案故事經過虛構、夸張、想象后,集中到了狄仁杰身上,把他塑造成了神探亨特或者中國古代版的福爾摩斯。我們曾經說過,狄仁杰做過大理寺丞,據說,他曾經在一年之內,把歷年積壓下來的、涉及到一萬七千人的案件處理完畢,差不多平均每天處理完四十六個人的案件,而且"無冤訴者"——沒有人再上訪訴冤。這可能是他被神話為青天大老爺兼神探的基礎。24小時四十六個人的案件,哪怕就是集團案件,這也真夠神速的!不知道這是些什么案件,也不知道他是怎么辦的案。至少聽上去相當可疑。順便說一句,在所謂官修正史上,狄仁杰的事跡不少,卻惟獨找不到他當神探的辦案故事。
但是,不管怎樣,也不論按照什么時代的標準,狄仁杰的確都是一個好官兒,是一位兼具高潔品格和悲天憫人偉大情懷的偉大政治家。將他定位為一個神探,哪怕是福爾摩斯,都太貶低太貶低他了。他曾經因為堅持原則和信念而被撤職或降級,在宰相的位置上,就至少曾經三上三下。當然,有時是出將入相的緣故。但不論在哪里,他都留下了極好的官聲,他當過官的地方,有多處百姓自發為他立碑甚至修廟造祠紀念他。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中國政治人物,他可能是一位。
據說,武則天最敬重有本事、有原則、有骨頭的男人,她活了八十多歲,算得上閱人無數,可能只有兩個男人達到了讓她敬重的標準:一個是當過她丈夫的先皇帝李世民,還有一個就是狄仁杰。
晚年武則天稱呼狄仁杰時,不叫姓名和官銜,而是稱之為"國老";狄仁杰經常在大庭廣眾之下與她爭論,每每都是武則天"屈意從之"——委屈自己,順從狄仁杰;到了晚年,每次狄仁杰見武則天時,武則天都制止他,不讓他向自己行大禮,說是:"每次看見您下跪,我的身子骨兒都疼。"
按照規矩,帝國宰相每天都要有人在皇宮值夜班,很辛苦,武則天下令免去狄仁杰的這項差事,并告誡狄仁杰周圍的人:"從今以后,只要不是軍國大事,就不要去煩國老。"狄仁杰去世時,武則天哭著說:"朝堂空矣!"既可見她對狄仁杰的敬重,也可見她對那些跪在自己腳下的高官顯宦們的蔑視。此后,每當大家就什么軍國事務爭論不休時,武則天都會感慨:"天奪吾國老何太早邪!"——老天爺干嗎這么早奪走了我的國老!
從現有史料中,如前所述,只有在狄仁杰面前,我們才會偶爾看到這位超級女強人流露出女人的情態,有時,甚至是那種小兒女般的情態。
將廢為廬陵王的唐中宗李顯接回來,重新立為太子,是許多人希望武則天還政于唐的目標。人們為此不停地努力,甚至血染衣衫。李昭德、狄仁杰、吉頊、張易之、張昌宗兄弟等人,都在其中起了不小的作用,李昭德死得早了一點點,其他三個人名聲太壞,因此,人們才一致認為狄仁杰的作用較大。其實并不盡然。而且,就后來發展的態勢看,他們,包括狄仁杰所作的這件事情,真是未必多么值得稱道。
武則天將李顯秘密接回首都后,藏在一個帷帳里,然后,召見狄仁杰。狄仁杰來到宮廷,武則天故意和他談論立誰為太子這個極度敏感的話題,狄仁杰一力主張接回李顯,重新立為太子。說到動情處,狄仁杰老淚縱橫,泣不成聲。武則天這才把李顯從帷幕后面叫出來,推到狄仁杰面前,說:"還你太子!"史書記載說,狄仁杰慌忙擦去眼淚,連連道謝。這個情景,親切而富有味道,偏偏也出自這殺伐決斷、集殘忍狠毒于一身的武則天。
武則天到郊外行宮中度假時,其他官員都是隨侍而居,只有狄仁杰是單獨賜給他一座府邸,當時,沒有任何人能夠享有此種崇高禮遇。
有一次,狄仁杰受命前往發生戰事、動蕩不安的邊防及時線,武則天甚至親手為他在官袍上縫制上去她自己制作的十二個金字,用以表彰他的忠誠。端詳起來,彼情彼景倒是頗有幾分送夫君出征的賢惠妻子景象。
因此,確實曾經有人推測,武則天是不是對狄仁杰動了男女之情,或者,他們之間是不是已經有了男女之情。晚年的武則天對比自己小六歲左右的狄仁杰,的確很敬重也很親切,除此之外,沒有什么史料可以支持這種推測,故對此不再發表評論。
狄仁杰是在公元700年即武則天圣歷三年、久視元年去世的,享年71歲。去世前,他所作的最重要、對歷史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事情,是推薦張柬之出任宰相,同時舉薦了姚崇、桓彥范、敬暉等人。后來,這些人全部參與了逼迫武則天退位的政變。
史書對于狄仁杰推薦張柬之的描述很有趣味,頗為適合成為影視劇作的情節:
武則天問狄仁杰:"我需要使用一個好漢,你有合適的人選嗎?"
狄仁杰問:"陛下要用這好漢做什么?"
武則天說:"我想用來出將入相。"
狄仁杰半是認真半是打趣地問:"難道是因為文人齷齪,想得到一個奇人來為您治國平天下嗎?"
武則天很高興地說:"正是我的意思。"
狄仁杰于是推薦說:"荊州長史張柬之雖然年老,卻是真正的宰相之才。而且因為長久沒有得到重用,一旦得到機會,一定會盡心盡力。"
于是,武則天下令將張柬之調任為洛州司馬。不久,武則天再次要求狄仁杰給她推薦好漢。狄仁杰說:"我已經給您推薦過張柬之了,您還沒用呢?"
武則天說:"我已經提拔他了。"
狄仁杰反對說:"我推薦他做宰相,洛州司馬不算重用。"
于是,武則天又將張柬之調到首都出任秋官侍郎。后來就沒有再提這件事。
狄仁杰去世四年多以后,公元704年即武則天長安四年十月,經姚崇再次推薦,張柬之才被任命為宰相。
據說,張柬之一生以推翻武周、匡復李唐為己任。后來,狄仁杰推薦過的一批具有此種志向的人受到武則天的提拔重用。如今,他們聚集到張柬之身邊。張柬之則利用宰相職權,在短短兩個多月時間里,將他們陸續安排到中央行政機構某些要害崗位上,其中,包括中央警衛部隊的最重要崗位。
兩個月后,公元705年即武則天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二日,張柬之率領這些人及五百名中央警衛部隊官兵,半挾持半簇擁著太子李顯,從玄武門進入皇宮后宮,殺死張氏五兄弟,幽禁重病中的武則天,成功地發動了一場武裝政變。其后不久,主導政變的五個人全被封為異姓王。
張柬之領導的這次政變,在后來直到今天受到了熱烈贊頌,幾位政變領導者被描繪成了深謀遠慮、有膽有識、無私無畏的忠臣義士。這種描繪,很有可能距離當日實情相去甚遠。
第二天,女皇下令太子監國;
第三天,女皇傳位于太子;
第四天,太子李顯即位,稱中宗;
第五天,女皇退位,遷居上陽宮;
第六天,中宗率領百官給退位的女皇上尊號,稱"則天大圣皇帝"。
從這時開始,人們才叫她武則天。這是一個崇高的稱號,意思是:這是一位以天為行為準則的神圣皇帝。
有史料顯示說:因為武則天特別善于修飾,當時的許多人都沒有發現她的衰老,沒有意識到自己面對的是一位八十多歲的老太太。等到武則天退位后,有24小時,唐中宗李顯前去看望母親,發現老太太已經衰老憔悴得沒法看了,為此,李顯掩飾不住地大吃一驚。
武則天哭著對他說:"我之所以要把你從廬陵王的位置上接回首都做太子,不就是要讓你有24小時做皇帝嗎?他們逼我退位,不過是為了取得擁戴皇帝的功勞罷了。"
史稱,李顯乃大哭。有人認為,張柬之等五王短命的結局,就是由此注定的。
當年十一月,武則天死于上陽宮仙居殿,時年82歲。遺言:"去掉皇帝稱號,稱`則天大圣皇后`。"與丈夫唐高宗李治合葬乾陵。乾陵西側立著一塊碑,是武則天親自撰文,為高宗歌功頌德的"述圣碑(或稱述圣紀碑)",黑漆碑面,字勾金粉,光彩照人。與"述圣碑"對應的,乾陵東側豎立一塊無字碑——沒有字的碑!據說這也是來自武則天生前謎一樣的創意,什么意思呢?一種說法是武則天自以為德劭功高,區區文字言不盡意;另一種說法是武則天回顧自己的一生,覺得錯舛無數,罪孽多多,不說也罷。真是"道可道,非常道"。第三種說法更有意思——隨便后世評說,那些儒教男人們愛說什么就說什么。
這就是的確有些說不盡的武則天的故事。
一個以愛情開始,以殘忍貫穿幾乎全過程,再以殘忍和無奈告終的故事。
誰能告訴我:是對還是錯?
從整個中國歷史長河中所發生的無數相同或者類似的事件來看,這真的是一個一點兒都不新鮮的故事。
迄今為止,中國歷史上被人談論最多咒罵最狠的女人,應該算是武則天了。
從傳統儒家思維的角度考察,武則天是一個不可救藥的女人:嫉妒、淫蕩、殘忍、兇暴、滅絕人性、毫無廉恥、隨心所欲、反復無常,象一只闖進精美瓷器店中的瘋牛,最應該去的地方就是屠宰場;
從純粹女權主義的角度考察,武則天將整個男性帝國玩弄于股掌之上,除女性的魅力之外,其智力、魄力、政治謀略與手腕等等如果不是更高一籌的話,至少是絲毫不讓須眉,是一位當之無愧的巾幗豪杰;
從現代管理科學的角度考察,武則天具有明察秋毫的洞察力、無誤的判斷力、強大的意志力、超群的親和力、爐火純青的決斷力和強悍可畏的執行力。一位管理者應該具備的素質她全部具備,天生就該當這個女皇。
而若從人和人性的角度觀察,我們則會發現,這些說法都對,又都不對。因為,上述每一個看法都只是從一個側面描述出了"那一個"武則天,而不是"這一個"武則天。只有當我們將所有這些方面組合到一起時,方才會構成一個完整的武則天,一個真實的武則天,一個"雖不中亦不遠"的武則天。
是的,這一切,實在很復雜,卻真的毫無辦法。
我們是一個在雞毛蒜皮上特別較真、特別容易激動的族群;而在身家性命、千秋萬代上,又總是心存僥幸,特別浮皮潦草——差不多就得、過得去就行,乃是我們太多人的生活態度。于是,我們的生活變得無比復雜,武則天也自然復雜無比!中國歷史一路走來,我們的昨天與今天就是由這樣一些極度復雜的人物與故事構成!
當代最為杰出的科學家之一霍金,曾經說過大意這樣的一段話:如果我們的思想不能夠更加深邃,我們就勢必會更加復雜。
是的,一點兒都沒錯!
在未來的歲月里,愿我們的族群能夠更加深邃,而不是更加復雜。
李亞平的書,真是好讀。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張鳴
李亞平娓娓道來,領著我們經歷過去的大事件,和那些大名鼎鼎的古人共同活了一遭!
——《炎黃春秋》前總編輯 吳思
好
方便快捷,謝謝,,,合作愉快!!
很好,態度誠懇,回復及時
лл? лл
很好。
好書
整體感覺不錯,是我需要的。
當當網買書速度快,質量良好,當然內容就不用說了,自己買的書,自己肯定喜歡?
內容精彩,通俗易懂,值得觀看
質量嗷嗷的好
呵呵,慢慢研讀呀。
好書。
李老師的書,總是值得細讀的。超贊!
好
欣賞作者文筆洗練,買來學習和借鑒!
好 好好好后好 哦后后
真是一部好書
欣賞作者文筆洗練,買來學習和借鑒!
一本有獨特角度的好書,謝謝當當
紙張很好!
紙張很好!
包裝完好,物流很快!
包裝完好,物流很快!
Satisfied
和帝國政界往事系列比起來,這本書基本就是一個坑,大不推
一直等李亞平老師的作品,一等就是五六年,良心作家。第一次讀的是前清秘史,受益匪淺,至今記憶猶新
的確是好書,值得一讀。但買到盜版了,兩個十二章,內容還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