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武夫仁心:太平天子趙匡胤圖書
人氣:32

武夫仁心:太平天子趙匡胤

一介武夫何以創立中國歷*繁榮文治盛世?! 他權不舉刀,謀不見血,兵變不擾民,開國不誅功,滅國不殺降,改革不折騰
  • 所屬分類:圖書 >傳記>歷代帝王>宋遼金元  
  • 作者:[劉路]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229109639
  • 出版社:重慶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08
  • 印刷時間:2016-08-08
  • 版次:1
  • 開本:16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自秦漢以來,歷史的車輪無不是碾軋著血腥前進,每次王朝更替就是又一次的殺戮。但一個行伍出身的將領卻兵不血刃,創造了歷史。

他是開國皇帝,結束了割據卻未完成統一大業,竟能與秦皇漢武一較高下;他是一棍平天下的馬上皇帝,卻重用文臣,開創崇文抑武的治世傳統;他是政治賭徒,精心謀劃“被迫”黃袍加身,卻以仁義治國,開創中國歷史上經濟最為發達的時代;他是帝王,也是“大哥”,權力角逐中,良知責任和濟世情懷兩不誤。

他就是結束了五代群雄割據,開創了兩宋盛世的太平天子——宋太祖趙匡胤。

編輯推薦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相信大家對毛爺爺這首《沁園春•雪》非常熟悉,這里的“宋祖”指的就是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但相比其他帝王,似乎在“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的故事外,在大眾讀者的印象中,趙匡胤的形象很模糊,特點不夠鮮明。那我們拋開趙匡胤個人看來他所創立的宋朝——有人詬病它被動挨打、“積貧積弱”,“誕生之初,即為衰亡之始”;但也有今人稱其為“想生活在其中的王朝”。真實的宋朝又是怎樣的呢?其實,宋朝的農業、手工業、商業、科學技術等各方面都是秒殺“富足繁盛”的大唐王朝的。而開啟了宋朝的趙匡胤又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所謂舞臺小世界,世界大舞臺,歷史又何嘗不是一出大戲!趙匡胤猶如一個會講故事的導演,給后人留下了一部精彩的戲劇,吸引著讀者不斷去探尋謎底:黃袍加身是主動謀劃還是無奈為之?作為武夫出身的帝王,他重用文臣,是低調弄權之術還是真心厭惡戰爭為民求福?作為帝王,優待前朝君臣,他在作秀還是真的仁慈寬厚?“斧影燭聲”的真相又是什么?大宋立國三百二十年,內憂外患、積貧積弱共始終,是否真的源于“杯酒釋兵權”?……《武夫仁心:太平天子趙匡胤》的作者受了紀錄片的影響,試圖刻畫一個真實的趙匡胤。為了寫一部看得見的歷史讀物,講一個完整更接近真實的故事,作者劉路查閱了大量的原始史料,他以兩《五代史》《宋史》《東都事略》《資治通鑒》《續資治通鑒長編》六部史書為根本,參以其他別史、筆記、政書、文集等史料百余部,借鑒了鄧廣銘、王曾瑜、張家駒、漆俠等前輩的學術成果,包括專著近五十種,論文兩百余篇。書中的古今地名對照表和歷史地圖都是他熬夜趕制出來的,為求嚴謹,作者還用引號區分了史料和合理推測的部分,十分難得,希望讀者在拿到《武夫仁心:太平天子趙匡胤》這本書時,能感受到作者的用心。

作者簡介

劉路,筆名江山入硯,從中國人民大學畢業的歷史“票友”,在出版社糊口的小編一枚。做過《大唐雙龍傳之長生訣》的編劇,也在新華社的子報上發表過專題文章《日本與韓國共同尊崇中國齊文化》。愛歷史,愛唱歌,更愛天下美食。新書《史家胡同循跡》正在緊鑼密鼓準備出版中。 ?是開國皇帝,結束了割據卻未完成統一大業,竟能與秦皇漢武一較高下;他是一棍平天下的馬上皇帝,卻重用文臣,開創崇文抑武的治世傳統;他是政治賭徒,精心謀劃“被迫”黃袍加身,卻以仁義治國,開創中國歷史上經濟最為發達的時代;他是帝王,也是“大哥”,權力角逐中,良知責任和濟世情懷兩不誤。

目錄

引子:皇帝難當

及時章 初入仕途,站穩腳跟

一 牡丹花開動京城/2

二 跟郭威,學郭威/12

第二章 搭起班子,堅守忠誠

一 血戰高平,一戰而成名/26

二 編練新軍,編練趙家軍/36

三 從征淮南,武略與文韜/43

四 北伐幽薊,的忠誠/60

第三章 陳橋驚變,黃袍加身

一 誰來管槍/74

二 箭在弦上/88

三 天命所歸/96

第四章 重建秩序,鞏固政權

一 安官惠民,共享大宋開國/118

二 逼反二李,立威趙氏天下/125

三 杯酒釋兵,重立天下秩序/144

四 出征荊湖,初步整肅朝綱/156

第五章 外亂內爭,重整山河

一 幕后的光義/174

二 臺前的趙普/187

三 六十六天平蜀/198

四 竹籃打水一場空/208

第六章 大宋新政,帝國初穩

一 改革需要循序漸進/226

二 皇帝的反擊/231

三 “雙趙新政”進入穩定期/241

四 趙匡胤經濟學/252

第七章 威震寰宇,如日中天

一 北漢還是南漢?/270

二 一次親征/279

三 大宋皇威浩蕩/294

第八章 臥榻之側,燭影斧聲

一 中書外,權相落馬/318

二 臥榻側,豈容他人/337

三 雪夜中,燭影斧聲/361

尾聲/379

后記/383

附錄/387

趙匡胤與中外的帝王/388

古今地名對照表/392

在線預覽

第三章 陳橋驚變,黃袍加身 一 誰來管槍 李重進、張永德交槍 五月的河北,艷陽高照,熱浪滾滾,柳樹無力地耷拉著腦袋。

郭榮已經醒了,但覺渾身潮冷,酸軟無力,就像被抽掉了筋骨。他終于想起夢中的老神仙為何如此眼熟。多年前,也是在夢中,老神仙親手將金傘和《道經》交給郭榮,后來郭榮便榮登大寶;如今,金傘和《道經》已被收回,難道是大限將至?想到此,他不禁又劇烈咳嗽起來。

郭榮強支病體,宣入諸將。眼見大周天子面色枯黃,神情憔悴,趙匡胤等人心中俱是一酸,就連桀驁不馴的李重進也面生戚容。諸將當即懇請郭榮回鑾,郭榮卻不置可否,只管詢問戰報。諸將回報,偏師又取易州,先鋒也攻下固安。耶律璟已飛書北漢,命其出兵襲擾大周側翼。郭榮點點頭,看了看站在最前面的李重進,仿佛想起了什么,隨即命李重進、張永德、趙匡胤各回營寨,于瓦橋關中待命,只令韓通趕往益津關,加強城防,以備遼人來戰。

四將領命而退,郭榮閉上眼睛,又躺了下來。這些曾和自己征伐天下的大將們,現在反而成了最重的負擔。朕龍體欠安,還能駕馭得住他們嗎?萬一朕不行了,七歲的兒子拿他們怎么辦?郭榮猛然睜開眼,一道寒光從他眼中閃過。

五月六日,李重進奉命出兵北漢,率部離開了瓦橋關。望著默默離去的李重進,城關上的張永德趾高氣揚:李重進,這個時候你既然出去了,恐怕就再也回不來了。張永德不會想到,自己也快滾出朝廷了,而且比李重進滾得更遠。

郭榮下詔,以瓦橋關為雄州,以益津關為霸州,命侍衛馬軍都指揮使韓令坤、義成軍節度留后陳思讓分別領兵戍守。他終于決定回京,王峻、劉旻、孟昶、李景、耶律璟,他戰勝過那么多勁敵,卻戰勝不了自己的身體。

臨行前,郭榮在侍從的攙扶下一次登上城關。看著身旁舞動的大周旗幟,遙望廣袤的平原,郭榮不禁潸然淚下:此去,恐再不能臨陣討虜矣!

五月七日,大周雄師,黯然離開雄州瓦橋關。

大軍行至澶州,突然不走了。

這是大周發跡的地方,也是郭榮發跡的地方。

六年前,郭榮意氣風發,從這里進京,接過養父的玉璽,拉開顯德新政的序幕;現在,郭榮病魔纏身,從這里進京,仿佛看到政治生涯的落幕。

抑郁的皇帝把自己關在內堂,誰也不見。也許,他還在惦念北伐幽薊;也許,他已經開始考慮如何安排身后事了。

宰相范質急得團團轉,他和幾位大臣早就到了軍營。天子不豫,久未還都,朝廷上下,人心惶惶。主上是否安好,后繼者如何安排?這絕不是范質一個人的疑問,而是天下人的擔憂。

行宮的大門依舊緊閉。如今能進去問安的,就只有郭榮的郎舅張永德。大臣們找到張永德,讓他見了郭榮,如此這般地說一番。張永德亦覺得言之有理,拍著胸脯就進了行宮。張永德也想知道,郭榮到底是怎么想的。他更想表現,這是關鍵時刻,尤其是令人討厭的李重進已經被支走了。

張永德見了郭榮,按照大臣們囑咐的,說道:“天下尚未平定,朝廷根本空虛,四方諸侯都在觀望。澶州距離東京不遠,陛下不趕緊回京以安定人心,卻在此殫精竭慮,萬一不可諱,國家該怎么辦?”

好一個不可諱!不可諱,那是死的婉辭說法。這是拐彎抹角地問朕:主上您要是死了,朝廷人事怎么安排?朕還沒斷氣呢!等等,這不像是張永德的風格啊……郭榮強壓怒火,淡淡地問道:“誰讓你這么說的?”

張永德倒也老實,不敢掠“美”,老實答道:“這是眾人的意思。”

“我就知道,是有人教你這樣說的。”郭榮沉默了許久,才有氣無力地說了這么一句話。張永德愣了,他以為這番美意主上會接納,不想主上卻說了這么句不疼不癢的話。

看著愣在一旁的張永德,郭榮恨鐵不成鋼地數落道:“駙馬,我的意思你難道還不知道嗎!可我看你資質太差,根本擔不起這份責任!”堂堂殿前司的統帥,如此頭腦簡單。群臣教你問你就問,你就那么愿意給人當槍使?張永德啊張永德,你如此沒有城府,讓朕怎么放心托孤于你!

張永德神情木訥地離開行宮,任大臣們圍上來詢問,也只管搖頭,不答一語。趙匡胤也迎了上去,張永德拍了拍他的肩,長嘆一聲,默默離開了。張永德已經明白,自己也要步李重進的后塵,離開了。

好在張永德的勸告還是起了作用,郭榮當天就宣布回京。萬歲殿里,擊退漢軍的捷報接踵而至,郭榮卻無心理會,因為他的女兒在幾天前去世了。

一根稻草終于壓垮了郭榮,他累了,身心俱疲……

河東山谷間,信使終于從開封回到行營。北漢已經撤軍,戰事可以結束了。李重進送上捷報,等待郭榮召回的命令;沒想到,等來的只是宣徽北院使昝居潤判開封府事(以宣徽北院使,管理開封府的行政事務)的消息!

以重臣昝居潤兼判國都,這意味著,郭榮的身體即將枯竭,朝廷的形勢極為嚴峻,而軍界及時人、戰功的李重進卻被公然排擠在外!李重進覺得憋屈,從郭威到郭榮,父子倆利用自己統兵作戰,卻從不給予自己應有的信任。他確實飛揚,但并不跋扈,更沒有不臣之心。為什么?為什么自己委曲求全,一心征戰,卻仍然被猜忌、被懷疑?“啊!——”李重進拔劍砍石,碎巖飛濺。

對于武人,這是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一盤很大的棋 大名府。魏王符彥卿正捻著白髯,面如南山。派駐在開封的小使已經傳回消息,主上要立小符氏為皇后。對此,符彥卿并不意外。廣順三年(953),先帝殺死王殷,任命自己為大名尹。從那一刻起,符家就與大周皇室的命運綁在了一起。

郭家皇帝相繼立符家兩女為后,無非希望符彥卿兢業忠摯,外御遼漢,內監國賊。在生命的一刻,郭榮最相信的,仍然是親人。

顯德六年(959)六月九日,朝廷有詔曰:立符氏為皇后,立四皇子郭宗訓為梁王。(郭榮之前的三個兒子,在后漢夷滅郭威家族時。七歲的郭宗訓是當時他最年長的兒子。)這等于是冊立郭宗訓為皇位承人。

再一次坐穩國丈之位的符彥卿眼前一亮,問小使道:我的另一位女婿,可還安好?符彥卿關心的當然不是他的女婿趙匡義,而是趙匡義的二哥趙匡胤。

趙匡胤可能不大好,他正與朝廷一班重臣跪在端明殿外,等候皇帝郭榮的詔命。皇位繼承人已經確定,朝廷班子必然也有變化。有人上位,就有人出局。未來總是未知的,所以人對未來本能地充滿恐懼。郭榮如是,趙匡胤亦如是。

萬歲殿里,病榻上的天子已經無力到端明殿去宣制,甚至無力親自接見重臣,他只派一名文臣到殿外宣讀旨意,命首相范質與亞相王溥參知樞密院事,以宰相身份兼管樞密院工作,樞密使魏仁浦則兼任宰相;另以吳廷祚為專職樞密使。

建立起以范質、王溥、魏仁浦為核心的決策集體,郭榮用心良苦。

樞密使,既“樞”且“密”,僅僅望文生義就足以令人不敢輕視。這一職位,曾有著其他官職無可匹敵的輝煌。

樞密使最早出現于唐朝后期,當時尚由宦官充任,負責出納皇帝之命,其所執掌的樞密院逐漸成為新的決策機構。到了五代,絕大多數樞密使(后梁稱崇政使)均由皇帝親信的士人擔任,樞密院(后梁稱崇政院)則從內廷逐漸走向外朝,成為較高決策機關。出于加強集權、維護皇權的需要,樞密使被授予巨大的權力,居宮則傳達詔對,臨朝則治政選吏;監官則諫勸參劾,察民則刑詢讞獄;入朝則計賦算緡,出征則殺伐決斷。凡有權力存在的地方,樞密使幾乎無孔不入,甚至連皇帝也不敢望其項背。后漢時讓皇帝閉嘴的楊邠、發動兵變的郭威,后周時阻止準皇儲郭榮進京的王峻,全部為樞密使。而名義上的政府首腦宰相,權力不斷被樞密使侵奪。

鑒于樞密使權力太重,自郭威開始,起用文人與武人共任此職,以削弱其力量。郭榮即位后,更是特意以文人王樸、魏仁浦充任其職,負責國家的行政與軍事事務。僅從軍事體制的角度看,以文人來掌管調兵權,制約武將統領下的軍隊,郭榮堪稱是后世軍事體制的先導之一。

理解了這一點,郭榮的意圖也就水落石出了。

將處理朝政與調兵遣將之權,統一收歸朝廷,由三個宰相會同未來的小皇帝做決策。不過宰相都是文人,不與軍隊直接聯系,既能夠制約武人領導下的軍隊,防止其叛變;又能夠保障宰相無法依靠軍隊篡奪周室江山。

但是,缺乏軍隊支撐的宰、樞勢單力薄,有權無軍是其較大的破綻。為此,郭榮讓范質、王溥、魏仁浦三人互相兼掌宰相、樞密的職權,組成領導核心,防止不必要的內訌,加強朝廷向心力;同時,由于是三人領導,又可防止一人專權。

范質,字文素,今年四十九歲,貨真價實的才子,這在亂哄哄的五代政壇上是鳳毛麟角。范質貢舉時,考官翰林學士、典貢部和凝特別欣賞他的文章,本來應該給他個狀元,可是和凝卻因自己當年以第十三名登第,也給了范質一個十三名。從此,世人皆稱范質這是得和凝“傳衣缽”,他也因此名聲大噪。

范質從后唐開始入仕,歷經唐、晉、漢、周四朝,生逢亂世,趕上了好幾次大屠殺,每次都狼狽躲過。最讓他刻骨銘心的一次莫過于十年前的郭威兵變。

當時郭威攻入東京城,燒殺劫掠,后漢皇帝劉承祐身死,朝臣一哄而散,范質只好東躲西藏。因范質詔書擬寫得當、辦事能掌分寸,郭威非常欣賞范質的才華,早就有心讓他做自己未來的宰相,于是派人東尋西覓,竟然在一個犄角旮旯里,找到了凍得瑟瑟發抖的范質。郭威急忙把自己的大衣脫下來給范質披上。“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就這樣,范質被包進了大周的袍子里,并且成了宰相,受到兩代皇帝的尊崇。

范質最善道德文章,慎名重節,廉正奉公,在亂世里,擁有難能可貴的傳統讀書人品格。當然,范質也有讀書人的通病,性格急躁,喜歡當面批評人。他曾說:“鼻子里能吸三斗醋,才能當得了宰相。”可見,容人之過、經得住嗆對范質而言是多么痛苦的事。這樣一個人,既難生異心,又不會結黨營私,而且資歷又老,以他為核心來組織朝廷,郭榮甚為放心。

但是,只有道德不足以解決問題,尤其是在改朝換代如同家常便飯的五代時期。朝廷的領導班子里,必須有幾個智謀之士,以隨時應對棘手問題。

王溥與魏仁浦,正當其任。

王溥,字齊物,三十八歲,進士甲科出身。早年追隨郭威西征,成為主要謀士。王溥有毒眼,往往在千鈞一發之際,能夠一針見血。三十余歲即拜亞相,可見朝廷對其之倚重。

當年郭威西征,得到朝臣私通叛黨的書信,王溥勸郭威將書信燒掉,以收人心。

劉旻寇邊,滿朝文武也只有王溥一個人,公開支持郭榮親征。

有傳言后漢宰相李崧用蠟丸封好密信,私通契丹,圖謀不軌。郭榮曾問王溥,此事真假。王溥從容應對道:“李崧乃朝廷重臣,要真有吃里爬外的心思,怎么能讓外人知道?這事不足為信,多半是蘇逢吉誣陷他。”郭榮這才恍然大悟。

顯德二年,郭榮準備西取后蜀四州,王溥推薦向訓為帥,戰事終獲成功。大軍凱旋后,郭榮設宴賜酒,并對王溥說:“為我選擇將帥,揚威邊境,全是卿的功勞!”

與范質的急躁比起來,王溥沉著冷靜,善于分析形勢。顯然,在日后主少國疑的朝廷里,最需要的就是王溥這樣的善斷宰相。

不過王溥也有個致命弱點——好財吝嗇。王溥的父親是個土財主,做買賣連搶帶騙,攢下萬貫家財。這樣財迷的人,似乎也不可能到處花錢結交朝臣,郭榮又可以放心了。

再說魏仁浦,字道濟,與范質同歲。魏仁浦不是科舉及第,他小時候家里很窮,甚至連穿的衣服都要母親借錢買。十三歲時,魏仁浦泣別母親,到洛陽謀生,過黃河時曾將衣服沉入河中,發誓“不顯達,不再渡黃河”!

魏仁浦有急智。劉承祐大誅輔臣時,魏仁浦為郭威出計,將殺他的密詔改為殺全體將士,然后倒蓋留守印,從而成就了一代帝業;高平之戰,樊愛能、何徽潰逃,也是魏仁浦獻策讓郭榮親自出陣死戰,才使周軍反敗為勝。

魏仁浦還有過目不忘的本事。郭威曾讓魏仁浦查查各州的屯兵數目和將校姓名,結果魏仁浦當場手書于紙,一字不差。

相比于范質的急躁,王溥的吝嗇,魏仁浦就寬心大度多了,而且善于和稀泥——這又是一種讓郭榮放心的性格。所以,當有人說魏仁浦不是科第出身,不能拜相時,郭榮根本不予采納。

以一德,攜兩智,不黨不爭,內制兩司,外壓藩鎮,這樣的安排近乎圓滿。美中不足,這支隊伍里,沒有高瞻遠矚的戰略人物,要是王樸還活著……但郭榮不會想到,后來,急躁蛻變成武斷,吝嗇蛻變成精明,寬心蛻變成沉默……

后來,大周,蛻變成大宋。

這一切蛻變,僅僅因為一個人。

槍桿子交給誰? 該不該讓這個人上臺?郭榮有些猶豫。他想起右拾遺楊徽之的話:趙匡胤在軍中頗有人望,不能再讓他繼續掌管禁軍了。

槍桿子交給誰,這是全盤的棋眼,一眼可決生,一眼能定死。

趙匡胤眼前的石板,早已濕了一片,額頭的汗珠串成了雨線,不停地滴落下來。距離拜相白麻(文書的一種,拜除將相時使用白麻)的宣讀,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但拜將的文書卻遲遲未出。

趙匡胤小心翼翼地抬起頭,眼看張永德神閑氣定,吞吐納息,倒真是一派“張道人”的仙風道骨。看來張永德已經自認出局,反而如釋重負。

趙匡胤有時候很羨慕張永德,換個角度看,局中人未必比局外人更舒坦。正想著,突然在余光處,感受到一股不善的目光。趙匡胤倏然扭頭,韓通瞪大了牛眼,正橫眉冷對!

端明殿外,硝煙彌漫。

韓通二十歲從軍,先后追隨劉知遠、郭威。郭威出鎮鄴都時,他以天雄軍馬步軍都校的身份,與郭榮同為郭威的左膀右臂,算是大周的老人。

韓通進可攻,退可守,北漢、后蜀、契丹,通通吃過他的老拳。他疏浚和筑城的功夫更是,從疏通水道、搶險筑堤、布防河北,再到擴建開封,到處都有他的身影。而且韓通修筑的城池堅固抗毀,效率也極高。擴建開封的工程原計劃三年,韓通半年就干完了;在河北,韓通更是僅用十天就筑好了一座堅不可摧的堡壘,而且還一口氣修了八九個,能力直逼筑長城的蒙恬。

韓通對郭氏父子忠心耿耿,鞠躬盡瘁,成績斐然。可他手下的士兵就慘了,干活兒開小差的,打仗不拼死賣命的,都曾受過嚴懲,否則就難以長期保持這驚人的效率。韓通發起火來,眼珠子瞪得像個鵪鶉蛋,人們私底下都叫他“韓瞠眼”。

食君之祿,分君之憂。韓通的想法很直接,職責所在,不能有半點馬虎。人都喜歡把自己的價值觀推而廣之,韓通也是如此,所以他覺得人人都應該肩負使命。

韓通的人緣很差,但其實內心很善良。

在他整修汴河時,一位名叫邊光范的官員正好到宋州均定租稅。這是郭榮的一項德政,旨在清查臣民們所擁有的土地,以此來確定每個人應該承擔的賦稅。而均定租稅能否公平,直接關系到日后百姓的生活。因此,韓通對這件事也格外重視。他親自下鄉調查民意,當聽說老百姓都在夸邊光范時,真心對這位文官敬佩,于是上書郭榮,力陳邊光范政績卓著。在那個武夫看不起文人的時代,韓通卻主動為一位自己并不熟悉的文官匯報業績,可見他的見識也不簡單。

顯德二年(955),韓通受命修整河北防線。當時因常年戰爭,尸橫遍野。韓通特意把這些尸體收聚起來,安土下葬,并修了一座萬人冢。入土為安,人心乃安。對死者尚且尊重,遑論活人。

可惜韓通不會表現自己的內心。

至少趙匡胤感覺不到韓通的善意,在他眼里,韓通就是個好使蠻力、脾氣暴戾的老匹夫。然而偏偏這個韓通深得皇帝信任,且資歷很老。眼看殿前都點檢的位子空出來了,這樣的位子,主上不會從外藩調任,只會從兩司提拔,但提拔誰就不好說了。無論從官職、資歷還是能力來看,趙匡胤與韓通均是好的人選。

侍衛司的長官李重進正帶兵在外,趙匡胤猜想,主上不會在此時罷免他的軍職,侍衛親軍都指揮使的位子不會空出。也就是說,自己與韓通,有一個人會晉升都點檢,一個繼續在老位子上待著。趙匡胤不得不做最壞的打算。

郭榮還在猶豫。權力交接之際,最容易出亂子。這幾十年來,隨著朝廷禁軍越來越強,地方的藩鎮雖然割據有余,但已不足以顛覆朝廷。如今有威脅的也只有禁軍的高級將領。眼下,張永德罷落軍職,李重進不在京城,未來能夠威脅郭宗訓皇位的,就只有兩司實權人物的候選人——趙匡胤與韓通。

韓通是個直腸子,城府不深,倒是一眼就能看出無不軌之心。不過他太愛得罪人,把唐末以來最精銳的殿前軍交給他,會不會捅出婁子?

至于趙匡胤,郭榮對他有知遇之恩,外戚符氏與他又是姻親,他對郭榮也多次舍命相護。而且趙匡胤滿腹韜略,幕府中人才濟濟,在軍中頗得人心,又懂得文武并重,以綜合能力論,他比韓通更適合執掌天下最為精銳的殿前軍。然而這樣的人,不是忠臣就是梟雄。

郭榮現在才覺得,讓殿前司坐大是自己的失策。他以為只要自己活著,一切就都在掌控之中。但前提是,他活著。

既然無法從個人身上制衡韓、趙,那就只好從機構設置上制衡兩司。讓精銳部隊無權,讓掌權部隊不精,是時候讓殿前司和侍衛司的權力互調了。

既不能大權旁落,又不能影響軍力,現在看來,這似乎是一場零和博弈。

端明殿,拜授兩司的白麻終于宣出,以韓通為侍衛親軍副都指揮使,加兼使相;張永德罷落軍職,出鎮澶州;趙匡胤充殿前都點檢,正式接管殿前司。

侍衛親軍副都指揮使?對于這個新設官職,韓通還有點不適應,不知所為。

張永德深深一拜,果不其然,自己從殿前司滾蛋了,看來李重進的日子也不好過。侍衛親軍副都指揮使,這是生生在侍衛司副官馬步軍都虞候與長官馬步軍都指揮使之間,造了個新官啊。主上已下定決心讓韓通主持侍衛司,李重進怕是真的回不來了。

塵埃落定,趙匡胤擦了擦汗。是的,張永德罷職了,李重進也回不來了。這兩個人鉤心斗角好多年,一朝回到顯德前。因為,殿前司已然崛起,侍衛司業已肅清,他們兩人的使命既已完成,官運也就走到了盡頭。我和韓通的使命呢?大周的皇帝準備什么時候讓我們出局呢?

把首相拉上船 首相范質與殿前都點檢趙匡胤被急召萬歲殿,御榻上的郭榮,骨瘦面黃,如柴如枯,一只手臂空懸床外,五根微微叉開的手指顫顫發抖,好似嚴冬臘月光禿無葉的枝杈,在瑟瑟寒風中,祈求上蒼的眷顧。

這還是那個雄姿英發、胸懷大志的郭榮嗎?天妒英才,何以摧殘至此!

趙匡胤的眼淚奪眶而出:大名校場暢論天下,開封府衙誠懇相邀,巴公原上一鼓作氣,壽州城下視死如歸,殿前司前威風凜凜,益津關外擁抱凝噎……

一路風雨,鏗鏘而行,他們本來是生死與共的兄弟,是志同道合的知己,可又為什么彼此猜忌,心生隔膜?

郭榮拼著一口氣,斷斷續續地說道:王著……曹翰……藩邸故人……朕若不起……當以著為……宰相……翰為……宣……徽……使……

說完,郭榮的雙眼不甘愿地閉上了。

四十不惑,三十九歲的郭榮不再掙扎。一子落定,天下這盤棋局,他已經布完;接下來會怎樣,也由不得他了。

“王著整天醉游夢鄉,哪能當宰相!曹翰專斷,又怎么做得了宣徽使!千萬別把這話說出去。”離開萬歲殿,這是范質對趙匡胤說的一句話。

范質眼腫得像條金魚,可比眼睛還要腫的是他的神經——郭榮的遺命,驚動了他的敏感神經。

王著,字成象,漢隱帝(劉承祐)時舉進士。郭榮隨郭威出鎮大名時,聽說王著很有才,就召到自己門下。顯德三年,王著升任翰林學士,成為皇帝近臣。郭榮非常欣賞王著,曾讓皇子出拜,而且從不稱呼他的名字,只是叫他“學士”。郭榮屢次想以王著為宰相,沒想到每次王著都喝得爛醉如泥,郭榮只好作罷。

郭榮即將大行,依舊執念地惦記著王著這位藩邸故人。幕府舊僚的典范,當屬王樸。如果王樸還活著,現在站在萬歲殿外的,就絕不會是范質了。王樸輔佐郭榮四年,這四年范質過得小心翼翼,生怕得罪這個性格剛毅的紅人兒。好不容易樞密使王樸死了,難道如今還要再來個宰相王著?

何況王著真的好酒嗎?作為昔日的幕府同僚,王著肯定深知王樸的性格。自己堂堂首相元老,王樸尚不放在眼里;王著與王樸俱是潛邸故吏,他要是當了宰相,王樸能服氣?王著好酒,恐怕是要避開王樸的鋒芒吧?現在王樸不在了,王著如果真當了宰相,還能嗜酒如命?范質不信。

文人,乃文德之人。這是《尚書孔傳》對文人的解釋。十三歲就開始研讀《尚書》的范質,卻漸漸偏離了文人的信念。

文人相輕——趙匡胤抓住了范質的弱點。王著豁達耿直,才華橫溢,又好交際。這樣的人可能與范質惺惺相惜,也可能與范質勢同水火。范質做了七年首相,任他道德文章做得再好,也不會任由威脅在眼前滋生。只要自己點頭,王著的宰相立馬泡湯——范質這是有求于我。

趙匡胤看透了范質的心思,更看破了郭榮的布局。朝廷、兩司、藩鎮三方彼此牽制,三大勢力,三足鼎立,看起來非常穩定。朝廷以德馭才,兩司積怨已久,藩鎮犬牙交錯,也都不足以顛覆朝廷。不過,朝廷有權無軍,勢力最弱,作為中樞,必會拉攏兩司、藩鎮作為政治盟友。范質早晚要尋找靠山,與其到時候和韓通、符彥卿來爭奪他,不如乘機在此時解決此事。

至于曹翰,則是典型“殺人不眨眼”的五代軍人。他也是郭榮舊屬,大周建立后隨郭榮去了澶州,擔任牙將。一次,郭榮在便廳處理公務,突然房子的大梁折了,當時的公職人員全跑了,只有曹翰抱起郭榮,一把將他拋到石階之下。雖然后來房子沒有塌,但曹翰的忠心頗受郭榮賞識。

后來,郭榮入尹開封,曹翰被留在澶州。就在郭威病危時,曹翰私自到開封面見郭榮。郭榮正要責備他,曹翰卻讓郭榮屏退左右,密告曰:“大王是國家的儲君,現在主上寢疾,您應該到主上身邊親自服侍,怎么能還在外面處理公事呢?”在權力交接的節骨眼兒上,郭榮應該時刻守在郭威身邊,以免生變。郭榮恍然大悟,當即入宮侍奉。

從此,曹翰備受重視。郭榮即位后,先后晉升他為供奉官、樞密承旨,在征高平、征淮南、征契丹的戰役中,都有曹翰的身影。

然而曹翰有兩大人格缺陷:一是好殺戮,在征淮南時,因為怕降卒叛變,就將八百俘虜全部殺掉,惹得郭榮大為不滿;二是性貪侈,襪子是用錦織的,鞋是用金線縫的。當時的朝臣做了首詩嘲笑他:“不作錦衣裳,裁為十指倉。千金包汗腳,慚愧絡絲娘。”此人如進京輔政,搞不好比后漢那個史弘肇還糟。何況,也實在沒必要再給自己找一個對手。

趙匡胤朝著范質笑了笑,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陛下知。陛下行將就木,天地不會言語。你懂的。

從兩位顧命大臣踏出萬歲殿那一刻起,托孤便已失去了意義。終于放下心來的范質還沒意識到,自己已被綁上趙匡胤的船,再也下不來了。

顯德六年(959)六月十九日,顧命當日,一代英主郭榮,帶著他未竟的理想,永遠地離開了他牽掛的大周。

攪混侍衛司的水 新主即位,范質忙著去主持新皇登基和先帝治喪事務,另一位顧命大臣趙匡胤卻無事可做。趙匡胤這才發現,當年被他視若珍寶的殿前都點檢,原來只是個空架子,管轄范圍仍然出不了殿前司的大院。禁軍的權力,由當初的兩司均分、殿前司略占優勢,漸漸地重新向侍衛司集中。

擊敗遼、漢的捷報,仍然斷斷續續地送入朝廷。不過這些事情跟趙匡胤關系不大,因為軍政的較高決策權在韓通手里。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胖最起**的評論:

2016-10-03 22:15:41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多次購買了,老顧客嘍!物流速度快。

2016-11-24 08:34:15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速度很快

2016-11-25 10:13:3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當當網挺好的,以前從來不去評價的,不知道浪費了多少積分。自從知道評論之后才知道評論的重要性,積分的價值,后來我就把這段話復制了,走到哪里,復制到哪里,既能賺積分,還非常省事,特別是不用認真的評論了,又健康快樂又能么么噠.

2016-12-12 21:50:1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很好 很快書也不錯

2016-12-26 14:33:05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還不錯書很好當當這點不錯可以得積分

2016-12-30 19:55:23
來自小***(**的評論:

發貨快!支持當當!

2017-03-17 19:55:15
來自進***(**的評論:

很信賴當當,一直在這里購買,包裝有保證,溝通方便

2017-06-05 13:08:46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很好哦,我的所有書籍都是在當當購買的,貨真價實。

2017-06-29 16:57:35
來自博學的**的評論:

讀史可以明智,讀史可以增識。推薦給大家!

2017-09-02 10:20:00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物流很快,材質不錯。

2017-11-07 11:39:36
來自彥彥09**的評論:

有人評價趙匡胤是用最大的成功換回來最大的噩夢,挺有意思的一個人物。很厚重的一本書,慢慢看。

2016-10-13 10:23:00
來自行走的**的評論:

作者寫的好用心啊,厚厚的一本。讀完糾正了不少教科書的印象。有智慧有仁心的帝王,十分難得。書里面還有好多地圖,加深了印象,不錯,贊一個!

2016-10-12 10:02:29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