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漫長帝制歷史中,得享皇帝尊位者四百有余。人們耳熟能詳的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恐怕是這其中尤其富有傳奇經歷和易引起功過評爭的一位了。
他出身寒微,當過乞丐、和尚,朝不保夕,吃盡人生的苦頭。但是卻又能在元末農民起義中脫穎而出,力挫群雄,直至一步步平定四海,開啟一個新的王朝。待天下既定后,他一方面勵精圖治,發展經濟,使得天下大興,達成“洪武之治”的盛世局面;同時又有計劃地屠戮功臣,幾乎將文臣宿將趕盡殺絕,因此被后世認為薄情寡恩。
不管是憫恤農民、酷殺貪官污吏,還是被后世文人贊譽、譏損,復雜的人格特點注定了朱元璋不是一個普通的皇帝。那么,他到底是一個怎樣的皇帝?
本書是從事朱元璋研究四十余年的明史專家、中央民族大學教授——陳梧桐先生的著作之一,以翔實的史料、的史實為基礎,詳細描繪了朱元璋一生的人生軌跡。通過閱讀他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你能看到他的雄才大略和不足缺陷之外的,能看到一個更真實、更立體、的朱元璋,也或許只有通過理解這樣的皇帝能幫助我們真正了解和看透明朝成敗的歷史根因。
1.繼吳晗《朱元璋傳》后的經典著作,大明版《人民的名義》!
皇親國戚、高干權貴,無論官有多大,牽扯有多廣,只要涉貪,他都敢治!
朱元璋當政31年,6次大規模肅貪,打倒大小老虎近15萬!過程驚險刺激,劇情比電視劇更跌宕起伏!
2.創建大明王朝,躬覽庶政,休養生息,重教興學,辦免費醫院、免費福利房、免費養老院、發行純信用紙幣!朱元璋的傳奇人生,正面與側面,都在這本書里。
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與爭議。
他出身布衣,做過和尚,當過乞丐,吃盡人生的苦頭;
他驅逐胡元,平定四海,恢復中華,開啟了一個全新的王朝;
他勤政廉政,當政31年,進行過6次大規模肅貪,打倒大小老虎近15萬,幾乎將文臣宿將趕盡殺絕,被人視作薄情寡恩;
他勵精圖治,心懷天下,尊老敬賢,推行社會福利,辦過免費養老院、免費醫院、免費公墓、國家免費福利房,甚至還發行了純信用紙幣!
他是中國歷史上杰出的君主之一,他創設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的基業,還影響到清朝,康熙皇帝盛贊他“治隆唐宋”。
他就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的傳奇人生,正面與側面,盡在本書中!
3.社科院專家心血之作,一本集真實性、故事性、趣味性為一體,雅俗共賞、老少皆宜的朱元璋傳記經典!
陳梧桐,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985工程”特聘教授,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中國明史學會顧問、朱元璋研究會顧問,從事朱元璋研究四十余年。
本書是陳教授四十余年朱元璋研究所得的集大成之作。
他考慮到廣大讀者的接受度和閱讀習慣,一改過去著作側重學術研究的嚴謹樸實文風,在嚴肅之余增加了不少活潑的元素,讓本書在力保真實性的基礎上,更增添了不少故事性和趣味性,多方位地再現了一個真實鮮活、有血有肉的朱元璋,除了可供明史研究者做學術參考之外,也適合普通讀者閱讀消遣,是一本雅俗共賞、老少皆宜的經典之作。
陳教授的這本大著,無論是在對朱元璋研究的廣度還是深度上,尤其是史料的掌握上,都超過了吳晗,是時下出版的幾本朱元璋傳中非常具有學術價值的一本。陳著與吳著,在朱元璋的研究史上,堪稱“雙峰對峙,兩水分流”。
——王春瑜
陳梧桐,知名明史專家,1935年生,福建省安溪縣人。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985工程”特聘教授,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中國明史學會顧問、朱元璋研究會顧問。從事朱元璋研究四十余年,主要研究領域為明史和中國民族關系史。
代表作有《洪武皇帝大傳》及其增訂本《洪武大帝朱元璋傳》《朱元璋傳》《朱元璋研究》《古代民族關系論稿》《履痕集》《散葉集》《晚明悲歌》《明史十講》和《黃河傳》《中國文化通史 明代卷》(主編)等多部著作。論著多次獲獎,其中《洪武皇帝大傳》獲北京市第三屆哲學社會科學成果二等獎,《黃河傳》獲第十三屆中國圖書獎。1992年獲國務院頒發政府特殊津貼。
壹 傳奇人生
朱重八名字的由來 003
虛幻的光環與現實的苦難 006
逼上梁山 013
嶄露頭角 017
積糧訓兵,營建基地 022
“申嚴號令,以戢貪暴” 029
禮賢下士,知人善任 034
“赤心以待,隨其才而任使” 039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043
驕兵必敗 048
貳 躬覽庶政
重樹儒學的獨尊地位 057
制禮作樂,以禮治國 061
躬覽庶政,加強集權 067
明代宦官何以“能為亂而不能為變” 072
分封諸王的遺患 077
從“天枝”到“棄物” 082
“安民為本”“鋤強扶弱”的治國之策 087
“不禁貪暴,則民無以遂其生” 093
抑制和打擊豪強勢族 098
對人才的網羅使用與摧殘扼殺 103
大打折扣的諫諍 110
明中都的營建與廢棄 118
“自從出了朱皇帝” 123
胡惟庸黨案的真與假 129
真假混淆的藍玉黨案 139
“居安慮危”的憂患意識 151
“威德兼施”的民族政策 156
以“不征”為特征的和平外交 161
明朝的海禁不是閉關鎖國政策 173
叁 休養生息
休養生息,振興經濟 179
大槐樹的傳說 189
軍屯的開展與邊疆的開發 195
戒奢行儉 200
首次發行純信用紙幣 206
肆 文教百態
重教興學 215
改革文風 220
科舉制度的推行與完善 224
以孝治天下 230
普施教化,移風易俗 236
從賜徐達食蒸鵝的傳聞說起 241
“學向勤中得” 246
朱元璋畫像之迷 250
伍 人物春秋
度量狹窄、目光短淺的郭子興 255
“贊成大業,母儀天下”的馬皇后 260
朱文正之死 266
及時開國功臣徐達 271
及時開國文臣劉基 277
李善長的功與過 287
“不禁貪暴,則民無以遂其生”
在我國封建社會,懲治貪污態度最為堅決、手段最為嚴厲、效果最為顯著的,恐怕要數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登基之后,繼承的是元朝腐敗的吏治遺產。元朝末年,“仕進者多賂遺權要,邀買名爵。下至州縣簿書小吏,非財賂亦莫得進。及至臨事,徹蠹政鬻獄,大為民害”(《明太祖實錄》卷六九)。當時的官吏,大都不知廉恥為何物,想出各種名目撈錢,下屬初次拜見要“拜見錢”,無事白要叫“撒花錢”(禮物),逢年過節要“追節錢”,過生日要“生日錢”,辦件事要“常例錢”,往來迎送要“人情錢”,告個狀要“公事錢”。就連負責監察、糾劾百官的臺憲官,也大都是花錢買的官職,他們上任之后便大肆搜刮,設法撈回本錢,再賺上一大筆。
經過元末農民戰爭的掃蕩,這種腐敗風氣并未清除。明朝建立不久,朱元璋就察覺到,“所任之人,不才者眾,往往蹈襲胡元之弊”(《御制大誥 胡元制治第三》),“掌錢谷者盜錢谷,掌刑名者出入刑名”(《御制大誥 諭官無作非為第四十三》),“天下諸司,盡皆贓罪”(《御制大誥 朝臣優劣第二十六》)。當時大規模的農民戰爭剛剛結束,全國呈現一派人口銳減、田疇荒蕪、百業凋零、民不聊生的頹敗景象。官吏的貪污腐化,不僅加重朝廷的財政負擔,同時也使百姓的生活更加艱難,激起人民的強烈不滿和反抗。不少平民百姓鋌而走險,嘯聚山林,形成小股的農民起義。司法部門訊問一些被俘的起義者為何造反時,他們都說是“有司貪墨,守御官軍擾害,以故逃竄山林,群聚為盜”(《明太祖實錄》卷一九〇)。因此,朱元璋痛下決心嚴懲官吏的貪賄之風。
登基不久,他就對大臣明確指出:“不禁貪暴,則民無以遂其生。”(《明太祖實錄》卷二九)宣布要“嚴法禁”:“但遇官吏貪污蠹害吾民者,罪之不恕。卿等當體朕言。若守己廉而奉法公,猶人行坦途,從容自適。茍貪賄罹法,猶行荊棘中,寸步不可移;縱得出,體無完膚矣。”(《明太祖實錄》卷三〇)他不僅這樣說,而且確實也是這樣做的。整個洪武年間,他先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展開了大規模懲治貪污的斗爭。
及時,建立嚴格的官員考核和監察制度。考核分考滿和考察兩種。考滿主要考核官員的政績,“稱職者升,平常者復職,不稱職者降”(《明史》卷七一,《選舉志》)。考察側重于考核官員的素質品行,“貪污者付法司罪之,阘茸者(駑弱者)免為民”(萬歷《大明會典》卷一三,《朝覲考察》)。凡在考察中受到處分的,不復敘用。
對官吏的監督,主要依靠御史臺(后改為都察院)、十三道監察御史及給事中六科等中央監察機構和提刑按察司的地方監察機構。此外,朱元璋有時還派官巡視各地,凡官吏賢否,軍民利病,皆得廉問糾舉。監察官員的品秩一般都不高,但對他們的要求特別嚴格。《大明律》規定:“凡風憲官吏受財,及于所按治去處求索、借貸人財物,若買賣多取價利及受饋送之類,各加其余官吏罪二等。”(《大明律》卷二三,《刑律 受贓》)
朱元璋還注意動員百姓對官吏進行監督,特地規定:“凡守令貪酷者,許民赴京陳訴。”(《廿二史札記》卷三三,《重懲貪吏》)還立下一條法令,規定自布政司至府、州、縣官吏,若非朝廷號令,私下巧立名色,害民取財或有清廉直干、撫民有方者,許境內耆宿老人、遍處市井士君子等,聯名赴京奏狀。并規定,凡耆民人等赴京面奏官吏品行政績的,雖無官府發給的路條,所在關津把隘去處問清緣由后,即應放行;阻擋者,予以斬首。
第二,制定律令,健全法制。朱元璋除下令制定《大明律》及《諸司職掌》等,對文武官員的職權、責任以及他們之間的各種關系作出明確規定,還先后頒布《祖訓錄》、《臣誡錄》、《御制大誥》四編、《皇明祖訓》等敕令文告和申戒公侯鐵榜、府州縣條例八事、到任須知三十一條等條規章程,對諸王和各級官吏所應遵守的事項加以詳細說明,使之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朱元璋認為:“吏冶之弊莫甚于貪墨,而庸鄙者次之。”(《明太祖實錄》卷一四八)他頒布的一系列法令條規,對官吏的貪污受賄行為,規定了極重的處罰:“凡官吏人等犯枉法贓者,不分南北,俱發北方邊衛充軍”(《明史》卷九三,《刑法志》);貪污“贓至六十兩以上者,梟首示眾,仍剝皮實草”(《廿二史札記》卷三三,《重懲貪吏》);受財枉法者,一貫以下杖七十,每五貫加一等,至八十貫絞,受財不枉法者,一貫以下杖六十,每五貫加一等,至一百二十貫杖一百,流三千里;監守自盜倉庫錢糧物,不分首從,并贓論罪,在右小臂上刺“盜官錢(糧、物)”三字,一貫以下杖八十,至四十貫斬首。至于官吏私借官府錢、糧、物,挪移出納,冒支官糧,多收稅糧斛面,隱瞞入官家產等等,也都規定很重的刑罰。就連因公乘坐官畜車船附載私物超過重量的,也要處罰。如乘坐官畜者,除隨身衣杖外,私載物不得超過十斤,違者五斤笞十,每十斤加一等,罪止杖七十。此外,刑部還規定:“官吏受贓遇赦免,受贓并追納;其在赦前贓事發懼罪外避及革后發露,依律追究。”(《明太祖實錄》卷七六)
第三,隨時懲辦與集中打擊相結合。制定法令、健全法制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還在于認真執行。朱元璋是有令必行的,一旦發現官吏有貪污行為,他立即嚴加懲處。罪行較輕的,通常在笞、杖之外,還處以謫戍、屯田、工役之刑。如徐州豐縣丞姜禮,借口替犯人交納贓款,挨家挨戶斂民寶鈔,全部裝入自己腰包,被發付修城。洪武九年(1376年),“官吏有罪者,笞以上悉謫屯鳳陽,至萬數”(《明史》卷一三九,《韓宜可傳》),其中絕大多數是犯贓官吏。罪行嚴重的,則處以墨面文身、挑筋、剁指刖足、閹割為奴、枷項游歷、免發廣西拿象、全家抄沒發配遠方為奴、迫令自殺、梟首、凌遲、族誅等各種非刑。戶部尚書趙勉夫妻倆貪污,案發后被殺。工部侍郎韓鐸上任不到半年,伙同其他官員,先后賣放工匠、克扣工匠伙食錢、盜賣蘆柴木炭,私分入己,被殺身處死。鳳陽府臨淮知縣張泰及縣丞、主簿、典史與河南府嵩縣知縣及縣丞、主簿、典史等人,接受逃軍錢鈔,逼令他人代充軍役,案發后兩縣官員全被處死。尚書郎某依仗李善長的權勢,“放肆奸貪”,朱元璋下令誅之,籍沒其家。
除了平時的隨時懲辦,朱元璋還對貪官污吏進行幾次集中的打擊。如洪武四年的錄(甄別)天下官吏、八年的空印案、十八年的郭桓案、十九年的逮官吏積年為民害者,聲勢都很浩大。空印案被殺的各衙門掌印官多達數百人,佐貳官倍之,受杖戍邊者又數千人。郭桓案“自六部左右侍郎下皆死,贓七百萬,詞連直省諸官吏,系死者數萬人。核贓所寄借遍天下,民中人之家大抵皆破”(《明史》卷九四,《刑法志》)。
值得注意的是,朱元璋懲治貪污,能不避親屬與勛貴。在封建社會,皇親國戚和一幫勛臣權貴帶頭違法犯禁、貪污受賄,往往不受制裁,結果上行下效,法紀蕩然。但朱元璋對皇親國戚和勛臣權貴的違法行為,則不稍寬假,照樣處刑。華云龍、朱亮祖都是開國功臣,位列公侯。華云龍私據元丞相脫脫第宅,役使軍士大加修繕,奢麗特甚,并“僭用元宮中物”,即被撤職,死于從北平調京之途中。朱亮祖出鎮廣東,收受賄賂,強行釋放被番禺知縣道同逮捕的犯法土豪和親戚,并誣陷道同致死,朱元璋下令召回朱亮祖,連同其子一并鞭死。駙馬都尉歐陽倫,洪武末年幾次派家奴周保到陜西布政司,令當地衙門派車為之販運私茶。朱元璋不以至親曲宥,下令賜歐陽倫死,周保等皆伏誅。
第四,表彰清官循吏,扶正壓邪。朱元璋在嚴懲貪官污吏的同時,大力表彰清官循吏,獎懲結合,不專任法。陶垕仲以國子監生出任監察御史,糾彈不避權貴,劾酷吏刑部尚書開濟至死,直聲動天下。后擢任福建按察使,誅殺贓吏數十人,興學勸士,撫恤軍民,朱元璋下詔褒異。南雄府同知吉原會同鎮撫陳藝審理縣民陳、曾二人互訟軍役之案,陳藝接受陳的賄賂,欲獨坐曾罪,吉原不肯署案,陳藝竟誣陷并綁縛吉原赴京。朱元璋查明原委,認為吉原“執法無私”,提拔他做南雄知府,并賜鈔百錠,命禮部賜宴遣還。河南按察司僉事王平與書吏高源按臨屬縣孟津、宜陽,當地官員斂民財以賄,王平械其人并所賂上奏,朱元璋嘉其“得憲臣體”,命賞賜他文綺襲衣及鈔百錠,賜書吏鈔減半。后來,王平秩滿入覲,朱元璋因其“廉介明敏,為政有聲”,又擢其為都察院左僉都御史。由于旌表與懲治相輔而行,收到獎廉懲貪的效果,“由是長吏竟勸,一時多循吏之績焉”(《明史》卷二八一,《循吏傳》)。
經過二三十年的斗爭,貪風受到抑制,吏治漸趨清明。《明史 循吏傳》載:“一時守令畏法,潔己愛民,以當上指,吏治渙然丕變矣。下逮仁、宣,撫循休息,民人安樂,吏治澄清者百余年。”隨著吏治的澄清,社會漸趨安定,休養生息政策得到貫徹執行,“流離暫懷歸,沉疴漸蘇醒”(孫蕢:《孫西庵集》卷四,《送虹縣尹陳景明》),社會經濟逐漸復蘇和繁榮起來了。
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朱元璋
自古能君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
——
朱元璋出身于一個貧苦家庭,從社會底層的放牛娃、四處討飯的小和尚,全靠自己的奮斗成了一個統一王朝的開國皇帝。這是中國歷史上,乃至世界歷史上非常罕見的事情。另外,朱元璋當上皇帝后,也沒有停止步伐,他在位三十多年,成功地建立一個強大統一的明帝國。
——商傳
陳教授的這本大著,無論是在對朱元璋研究的廣度還是深度上,尤其是史料的掌握上,都超過了吳晗,是時下出版的幾本朱元璋傳中非常具有學術價值的一本。陳著與吳著,在朱元璋的研究史上,堪稱“雙峰對峙,兩水分流”。
——王春瑜
早就想買了,書籍很好看,又喜歡收藏著,送人也相當不錯!
史學大家講故事,史論結合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