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位四十八年,是明朝歷代帝王中最長的,卻被史學家評為明朝滅亡之根源。他登極之初,全力支持張居正推行新政。張居正去世后,卻對其抄家清算。他怠于臨朝,勇于斂財,被大臣稱為"酒色財氣"俱全。三百年后,他的皇陵定陵被發掘,珍奇異寶震驚世界!他就是萬歷皇帝。明史大家樊樹志教授 為您講述萬歷皇帝傳奇而爭議的一生。
樊樹志,1937年出生于浙江湖州,1962年畢業于復旦大學歷史學系,留校任教。現為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專攻明清史、中國土地關系史、江南地區史。 代表著作有:《中國封建土地關系發展史》(1988年)、《明清江南市鎮探微》(1990年)、《萬歷傳》(1994年
序
及時章 十歲登極的小皇帝
一、預定儲位——六歲的皇太子
二、幼主登極
三、扳倒高拱:顧命大臣內訌
四、王大臣案——內訌的延續
五、勵精圖治的皇帝
六、皇帝的功課:日講與經筵
第二章 鼎力支持新政
一、"元輔張先生
二、"中外大柄悉以委之"——新政展
三、擊退逆流
四、張居正"奪情"風波
五、新政的深化
第三章 神宗大婚
一、神宗大婚
二、"以朕為念,方是大孝"——張居正歸葬
三、皇帝成年的標志:耕籍禮與謁陵禮
第四章 親操政柄
一、中極殿大學士張居正病逝
二、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的倒臺
三、親操政柄
四、清算張居正——"居正功在社稷,過在身家"
五、并非庸主
六、萬歷三大征
第五章 宮闈生活
一、寵幸鄭貴妃
二、"皇上之恙,病在酒、色、財、氣"
三、不愿冊立皇太子
四、"三王并封"的鬧劇
第六章 命運多舛的皇太子常洛
一、經歷十五年磨難的"儲位"
二、妖書案——岌岌可危的皇太子地位
三、梃擊案的前前后后
第七章 怠于臨朝勇于斂財
一、從"事事由朕獨斷"到怠于臨朝
二、熱衷斂財——礦稅太監橫行
三、遼東戰事吃緊
四、的歲月
第八章 地下宮殿一定陵
一、壽宮的營建
二、地下宮殿——定陵
三、定陵的發掘與破壞
第二章鼎力支持新政
一、 "元輔張先生"
朱翊鈞對張居正敬重備至,待之以師臣之禮,口口聲聲稱"先生"或"張先生",在下御札時,從不直呼其名,只稱先生或元輔。以后傳旨批奏時,也多不提其名,只寫"諭元輔"。上有倡導,下必效焉。群臣阿諛附和,在奏章疏本中,也多不敢直呼其名,只稱元輔而已。張居正死后,余威尚存,言官奏事,欲仍稱元輔,則礙于新執政,便稱先太師之類①。
張居正,字叔大,號太岳,荊州江陵人,人稱張江陵。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進士,被選為庶吉士。張居正詩集
當時的進士多沉迷于談詩寫古文,而張居正獨彝然不屑,潛求國家典故與政務之要②。在翰林院工作時,為嚴嵩起草過一些歌功頌德的文章,和嚴嵩的關系處得還不錯。內閣諸大老,如徐階等,都很器重他,競相推許。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作為翰林院編修的他,上了《論時政疏》,首次展現了他企求改革的思想。疏中指出當時政治弊端五條,即宗室驕恣、庶官(音guān,意病)曠、吏治因循、邊備不修、財用大匱。他在疏中向世宗陳述了上疏的緣起:"臣聞明主不惡危切之言以立名,志士不避犯顏之誅以直諫,是以事無遺策,功流萬世。"③
世宗是最不喜歡臣下向他諫諍的,聽不得半點批評意見。小小的翰林院編修的上疏,當然不在他的眼里,一如石沉大海,毫無回音。但也沒有因上疏而帶來政治麻煩,和此后的楊繼盛、海瑞以上疏致禍相比,要幸運多了。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刑部員外郎楊繼盛(字仲芳,號椒山,保定容城人)上疏,彈劾內閣元輔嚴嵩十大罪。但當時世宗寵信嚴嵩,他自己則清虛學道,不御萬機,嚴嵩得以擅權亂政。楊繼盛的上疏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自知觸怒世宗與嚴嵩必死無疑,還是冒死諫諍,無非是造成一種輿論。世宗當然不能容忍,將楊繼盛下獄處死。楊繼盛身上有著傳統士大夫那種引以自傲的名節正氣,臨刑前還賦詩一首:"浩氣還太虛,丹心照萬古。生前未了事,留與后人補④。"至死仍對處死他的皇上赤膽忠心,毫無怨言,而世宗卻視他為草芥。這也是楊繼盛的悲劇。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戶部主事海瑞(字汝賢,一字應麟,號剛峰,廣東瓊山人)仿效賈誼向漢文帝痛哭流涕上《治安策》的先例,向世宗上《治安疏》,引起朝野轟動,24小時之間直聲震天下。他以極其激烈的言詞,向世宗提出警告,要他"翻然悔悟,日視正朝,與宰輔、九卿、侍從、言官講求天下利害,洗數君道之誤"。他率直地毫不掩飾地指出"君道之誤","大端在修醮",即清虛學道,以致于"二十余年不視朝,綱紀弛矣;數行推廣事例,名爵濫矣";"天下吏貪將弱,民不聊生,水旱靡時,盜賊滋熾"。他在奏疏中甚至寫下了這樣鋒芒畢露的詞句:今賦役增常,萬方則效,陛下破產禮佛日甚,室如懸磬,十余年來極矣。天下因即陛下改元之號,而億之曰:"嘉靖者,言家家皆凈而無財用也。"
真是嘻笑怒罵,無所顧忌。海瑞之所以敢于這樣直言不諱地批評皇帝,因為他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上疏前,他買了棺材,訣別了妻子,把后事托付給同鄉庶吉士王弘誨。他十分感慨于"今之醫國者只一味甘草,處世者只兩字鄉愿,古治之盛,何由而見"?他痛恨滑頭官僚為保烏紗帽的鄉愿哲學,反對以甘草醫國,他要用重劑猛藥,所以他上疏不怕生怨取禍。
世宗看了這個奏疏,大發雷霆,氣得擲到地上,過了一會,又拿來再三閱讀,為之感動嘆息:"此人可方比干。"過后,又密諭內閣首輔徐階:"今人心之恨不新其政,此物可見也,他說的都是。"由此可見,上疏的意圖還是明白的,但世宗為了自己的面子、威望,雖未把他處死,仍將他打入牢中監禁。后來,世宗駕崩。海瑞在獄中聽得噩耗,悲痛欲絕,竟五體投地,嘔吐得狼藉一片,繼而昏厥過去。甦醒后,終夜痛哭不停,次日披麻戴孝,呼天搶地,如喪考妣⑤。
楊繼盛與海瑞有很多相似之處,都因上疏遭禍。反觀張居正的上疏,或許由于措詞巧妙,或許世宗以為是老生常談而不屑一顧,亦未可知,總之是杳無聲息,也未加懲處。平心而論,張居正奏疏中所列舉的五大政治弊端,確是當時的大事,如能針對性地作些改革,那么政局必定大有改觀。但是,世宗昏庸,嚴嵩擅權,這是根本不可能的。張居正在寫給友人的書信中,不無感慨地說:"長安棋局屢變,江南羽檄旁午,京師一里之外,大盜十百為群,貪風不止,民怨日深,倘有奸人乘一時之釁,則不可勝諱矣。"因此,他以為當此危難時期,"非得磊落奇偉之士,大破常格,掃除廓清,不足以弭天下之大患"⑥。毫無疑問,張居正是以磊落奇偉之士自詡的,一旦得志,便要大破常格,掃除廓清,有一番大動作。他在等待時機。
"明之亡實亡于神宗。" ——《明史·神宗本紀》 "明之亡,不亡于崇禎而亡于萬歷。" ——趙翼《廿二史札記》 "明之衰,衰于正、嘉以后,至于萬歷朝則加甚焉。明亡之征兆,至萬歷而定。" ——孟森《明史講義》 "1587年,
經典的傳記
值得品讀!
東西還不錯,挺滿意的,喜歡
很不錯的書
還可以的書
人民出版社的沒貨了,還好這個版本與其相差不多。
好賣家,寶貝相當理想,關注ing! 有新貨了,記得通知我~
好好好!
?,??
不錯
物流很快,裝幀也滿意
首先對書做出評論,紙質很好,紙張整潔,在活動的時候購買相當優惠,這次買的部分書都看過,但是總想一看再看,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主要是想擺脫整體舉著手機的壞習慣,重新拿起紙質書來看才最有味道!靠譜!
很好的一本書
能能能能你能
非常好,,,,,,,,,,,
很好,喜歡
很好很滿意。
非常好我很喜歡
雖然是當當的忠實買家,但是我想說這本書沒有塑封,但是并沒有什么損壞。樊先生是明朝研究學者中的大家,他的書和觀點很有權威性,讀起來也并沒有太多的阻礙。推薦給喜歡歷史或者喜歡明朝歷史的朋友們,會對我們的學習帶來幫助!
書很好不錯的哦
東西收到以后馬上查看,發現與圖片描述一致,超級喜歡,賣家發貨速度很快服務也很到位,給老板點個贊,下次還會來購買
萬歷皇帝傳,很早就想買了,果然寫得不錯,了解了萬歷朝很多事情,學習了哦,很喜歡!當當服務很好!!!
可值得一讀
他在位四十八年,是明朝歷代帝王中最長的,卻被史學家評為明朝滅亡之根源。他登極之初,全力支持張居正推行新政。張居正去世后,卻對其抄家清算。他怠于臨朝,勇于斂財,被大臣稱為“酒色財氣”俱全。三百年后,他的皇陵定陵被發掘,珍奇異寶震驚世界!他就是萬歷皇帝。明史大家樊樹志教授 為您講述萬歷皇帝傳奇而爭議的一生。
樊先生將晚明的政治斗爭寫得精彩,就是和《晚明史》有太多重復了。
萬歷一朝是中國歷史最重要的轉折時期之一,寫得相當不錯,不愧大家手筆,值得一看!
這本書介紹的相對籠統,若結合萬歷十五年和張居正傳一起讀,效果會更好
和人民出版社的萬歷傳一樣。因為人民出版社的沒貨了,才買了這本。
和人民出版社的《萬歷傳》一樣。換了個封面,加了幾幅圖。樊樹志先生也是個炒冷飯的高手。
明史學家樊樹志老師的書刊,用詞考究,句句都有稽考,好書一本
很不錯的書 可以全面看到張居正是怎樣的一個首輔
萬歷皇帝傳,很早就想買了,果然寫得不錯,了解了萬歷朝很多事情,學習了哦,很喜歡!當當服務很好!!!
樊樹志是研究明史的大家,這本萬歷傳是他的名作。
老早就想買了,這次買了以后好好讀讀,其實暑假的時候還買了一本張居正與萬歷皇帝,也是樊老寫的,但是感覺內容不太夠,這才又買了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