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和貧困真的是水火不容嗎?作為世界及時經濟強國的美國,究竟擁有怎樣的貧困難題?國際知名經濟學家馬克?羅伯特通過與身處貧困的大量窮人直接對話,深度解析美國貧困的罪魁禍首:美國深層次經濟結構失衡。貧困何以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該如何突破貧困陷阱?
一本讓我們發現美國政治中的盲點的著作。
屈騰龍,經濟學碩士,博學傳媒人,曾任《商界》雜志副主編、《個人理財》執行主編,作品數百萬字。
朱丹,管理學博士,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會計系副教授,中國注冊會計師,美國華盛頓大學FOSTER商學院訪問學者。曾翻譯《經理人最想讀的會計書》《財務會計教程》《財務會計教程習題集》等著作。
及時部分 美國貧困的實質
及時章 驚人的對比
第二章 貧困線下
第三章 作為結構性失敗的貧困
第二部分 值得關切的理由
第四章 為了自我利益
第五章 忠于價值觀
第六章 公民權的本質
第三部分 帶來根本變化
第七章 新范式
第八章 未來的方向
第九章 徹底改變
美國和貧困,這兩個詞本身似乎是水火不容的。在世界人民的眼中,美國是塊充滿機會的土地、全球的"面包籃"、美國夢的故鄉,不是一個產生貧困的溫床。它是一個資源、物資和技能都勢不可擋的國家。因此,大家會認為美國的貧困,無疑是個矛盾修辭法而已。
不幸的是,貧困在美國不是一個矛盾修辭法,而是一個真實的存在。貧困之于美國的意義,如同作為基礎而存在的自由市場經濟體系之于美國的意義一樣。貧困的外在表現,可以在這個富足的國家的任何一個角落里找到。它沿著繁忙的交叉路口延展到罕有人跡的背街小巷。最終,正如本書將要揭示的,貧困在大多數美國公民的生活中投射下了陰影。
或許,這個問題較大的麻煩恰恰就是——作為一個有著相當多財富的國家,貧困人口卻占總人口的很大比重。一個國家陷入貧困但缺乏資源去改變現狀,這是一回事;一個國家有充沛的資本和資產,卻一直對消除貧困所做甚少,又是另外一回事。后者是美國的寫照。于是,留給我們的就是驚人的對比。
最近幾年,這些對比變得格外刺眼。無家可歸的人死在公園的長椅上,而慢跑鍛煉的人匆匆經過、毫無覺察。更諷刺的是一個無家可歸的婦女死在街道上的公共汽車站,而街對面就是美國住房和城市建設部。在其內,官員們正在辯論為無家可歸者提供的項目預算分配問題。一個該部的員工從窗戶望出去,"發現現場有7輛警車、2輛警用摩托、1輛消防車和1輛救護車,感覺非常諷刺。`看到一個人死后可以過來這么多資源,事先卻一點也沒有,真是很奇怪。?"她說。(DeParle,1993)。在西方國家的公共救助慈善系統中,美國的救助系統是最差勁的之一。即便如此,當美國的單親媽媽為了生存而苦苦掙扎時,政客們卻持續地削減社會保障網絡,并辯稱這樣做正是為了幫助那些婦女。在同一個小鎮上,學齡前兒童餓著肚子上床睡覺,而倉庫中卻囤積著滿滿的谷物。簡言之,這些對比刺人眼目、有穿透力而且驚人。
這些奇異現象存在于美國的每一個州、城市和村莊。而且,站在全球的基礎上,當然這些矛盾就非常明顯了。正如阿瑪蒂亞?森在他的著作《作為自由的發展》(Development as Freedom)開頭中寫道,"我們生活在一個空前富足的世界中,富足到很難想象一兩百年前……然而,我們也生活在一個有著顯著剝削、赤貧和壓迫的世界"(1999:xi)。在我當前的家——圣路易斯,人們一到這里就能遇到一個顯而易見的反差。當你從東往西走近圣路易斯,大拱門便從密西西比河邊出現。作為紀念美國西部大開發而建的一個紀念碑,它是人民希望和力量的象征。它彎曲的不銹鋼輪廓和大小,是個不折不扣的建筑奇跡。
但當大拱門在視野中越來越近的時候,美國最蕭條和貧窮的城市之一也在視野中越來越近了,它就是東圣路易斯。人們可以輕易看到窗戶上釘著木板的學校、堵塞的下水道系統、處在傾塌邊緣的房屋。喬納森?科則爾曾經有力地描寫過密西西比河東岸、大拱門影子底下的種種邋遢污穢的狀況。科則爾回憶起當地記者的一個評價:
白人的較大恐懼……是錯誤地離開了寬敞的公路來到了東圣路易斯。他們把在東圣路易斯迷路說成是個噩夢。對我來說,噩夢卻是他們從來不離開寬敞的公路,因而也從來不知道這里的孩子的生活是什么樣子。他們應該離開寬敞的公路。噩夢不在他們的頭腦里,它是一個真實的地方。有孩子們就住在那里。(1991:18
一邊是富饒的資源,一邊是貧困。這種矛盾和我們非正式的國歌——伍迪?格思里所寫的《這是你的土地》一樣富有諷刺意味。每年,數以百萬計的學校里的孩子們(包括東圣路易斯的孩子們)都把這首歌唱給"這土地"。歌詞激發起一股蓬勃向上的美國精神——不見盡頭的航線和金色的峽谷,滿是紅杉的森林和墨西哥灣流的水。正如歌曲的名字所說,這種精神和夢想屬于我們每個人。
然而,與格思里的其他很多民歌一樣,這首歌寫的也是那些運氣乖蹇但希望在別處能找到更好生活的人們的艱難、奮斗以及渴望。20世紀30年代,風沙侵蝕區的不少家庭被連根拔起,他們向西遷徙尋找應許之地。一位俄克拉荷馬州民在帶狀公路邊走著,發現自己在加利福尼亞州邊界上被警察攔住,而且被告知須調頭往回走。他是怎么回答的?"這土地是你的土地,這土地是我的土地……"
這為格思里所寫的另外兩首歌詞提供了背景,家長們一般都不知道,因為它們很少出現在孩子們的歌曲書上。
這邊有一堵高墻,想阻止我前進
這邊有一個巨大的牌子,申明是私有財產
但在另外一邊,什么也沒說
那邊為你而設,也是為我
一個愉快的晴天的早晨,在教堂尖塔的影子下
我在扶貧辦公室邊,看到大家
當他們餓著肚子站在那里,我也站在那里疑惑,是否——
這土地為你而設,也是為我鮑勃?迪倫(Bob Dylan)曾跟著伍迪?格黑里(Woody Guthrie)的腳步,對此"唱過反調"。迪倫寫到,"這土地為你而設,也是為我——沒錯——但這個世界在那些根本不聽音樂的人手中"(1971:88)。
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在這些歌曲中,隱藏著我們國家的很多黑暗面——不平等、不公正和貧窮。借用格思里的說法,這同樣是"為你而設,也是為我"。
在很多方面,美國的這個問題比1940年伍迪?格思里寫下這些歌詞的時候更加嚴重。從1970年代初至今,工資和收入止步不前,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了,越來越多的工薪家庭掉到了貧困標準線以下,市中心和鄉村在經濟上變得空前割裂——類似的問題可以一直排下去。在任何時候,我們總人口中大約1/5的人生活在貧困中或者在貧困線上搖搖欲墜。事實上,美國的貧困比例和收入差距在西方工業化國家中不僅較高而且經驗豐富,盡管它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度。這給我們帶來了驚人的反差,并提出一個要命的問題——怎么會這樣?
本書的論點和出發點是,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存在于美國看待和應對貧困的典型方式中。這種方式認為,貧困源于個體的欠缺,貧困也是美國主流人群不會遇到的,因而并不應該是一個國家層面優先考慮的事情。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看待美國貧困的不同的視角。本書認為而且將以實證證明,貧困是存在于美國經濟和社會結構中的系統性失敗的結果,大多數美國人在成年歲月中都體驗過貧困,而且貧困問題對一個國家影響深遠。簡而言之,本書的目的就是設計并且細述一個思考美國貧困問題的新范式,一個與以往截然不同的新范式。要實現長久而有效地減輕美國貧困的嚴重度、數量和不公正程度的變化,這種范式的改變是不可或缺的。
肇始
這本書的學術源頭可以追溯到我早期的一本書,《生活在邊緣:美國福利的真相》。為了進行"生活在邊緣"的研究,我向真正的專家——那些依靠福利制度的人——學習在這個國家身處貧窮以及依靠公共救濟項目活命究竟是什么樣子。我聽到和看到的,與典型的福利接受者的形象大相徑庭。
與人們對他們的成見——太懶、不愿意工作——不同,這些家庭與你在雜貨店里或者街頭遇到的家庭沒什么兩樣。他們也想在生活中出人頭地,期望給孩子好的東西,而且愿意通過努力實現這些愿望。
37歲的丹尼斯?特納,是4個孩子的媽媽。她是與我交談過的福利接受者的一個典型代表:
我總是努力在生活中積極向上。因為我知道要想成功必須有一個積極的心態。于是我說,"好吧,我可能沒有很多東西,而且還在靠救助生活,但我依然認為自己有目標。我也許永遠無法實現,但至少有個目標,正在為之奮斗。"我想盡我所能地接近它,正因為如此,我才保持積極向上……對于我的未來,我的孩子們。他們的未來是他們的。
而且這個國家還有一個好處……通往成功的道路……不僅僅屬于……極少數人。我認為通往成功的道路是敞開的……對這個國家的大多數人?,F在,成功對不同的人來說也是不同的。我并不想獲得像霍華德?休斯霍華德?休斯(Howard Hughes),1905年生于美國德克薩斯州休斯頓,1975年去世。曾是商界巨富,電影制片人,導演,飛行員,航空工程師,慈善家?!g者注那樣的……成功。但我認為,成功是能用自己的雙手養活自己,照料自己的家庭。我想這種成功對我是可行的,而且對這個國家的每一個人都是可行的。用一些犧牲,和一些奮斗,我想每個人都可以實現它。(1994:96?97
又一次,我們發現了驚人的對比。14年來,丹尼斯?特納在公共救濟項目中進進出出,大部分時間都只有做低薪水的工作。丹尼斯?特納有足夠的理由感到氣餒,而且如果她說自己很氣餒我不會責怪她。然而不尋常的是,這位母親談的是在美國取得成功會暢通無阻,以及她的目標和夢想。她希望,目標和夢想能夠帶領自己通向成功。
對于丹尼斯家以及很多我交談過的家庭而言,問題并不是他們的態度和積極性阻礙了他們,而是他們的貧困和經濟的脆弱性在生活中制造了很多路障。如丹尼斯描述的她家生活的特征:
我可以說的事情,就是……生活可以用一個詞概括,那就是活下去。這就是我們努力要做的。我們努力做到活下去。而且……我跟很多人談,他們說,"好吧,如果你去過埃塞俄比亞,你知道,活下去就是一件事情它就是……吃。"但是,該死的是,我并不在埃塞俄比亞,你知道的。因此,我想擁有比一點食物稍多的東西——那就是幾個人的食物。因此,如果我能用一個詞概括,它就是活下去,我們正在努力地活下去。我們努力地待在一起。這就是我較大的事情,讓一家人待在一起,和孩子待在一起,而且,活下去。(1994:88
我開始想得更遠。如果就眼界和積極性而言,這些家庭與美國一般家庭基本一樣的話,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他們陷入如此的處境,說到底,如果你在美國賣力地工作,你難道不該期望一個不用擔心貧困的體面生活嗎?
更多的問題開始浮現出來。還會有多少像丹尼斯一樣的家庭在未來的年頭里陷入貧困?問題的根源在哪里?相比于西方其他工業化國家,為何美國為窮人提供的這么少?誰應該為貧困的狀況承擔責任?這些問題和其他的一些問題,最終為這本書埋下了種子。
說實話,本書起步于《生活在邊緣:美國福利的真相》止步的地方。正如我在《生活在邊緣:美國福利的真相》一章所寫的,我們應該自問:我們是否還應該沿著老路一直走下去——我們一直在斥責窮人,卻沒有認真讀讀相關的材料?;蛘?,我們應該更弦易轍,即不僅要慎重地反思貧困,而且要有責任心地看待我們和社會究竟應該在應對貧困中扮演怎樣的角色。本書的目的,就是在證據支撐之下進行反思。
設計與戰略
本書的總體設計是基于三個基本問題。首先是貧困的狀況如何以及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其次,為什么貧困問題對美國影響深遠?第三,我們怎樣才能減輕美國的貧困程度?并且本書的每一部分都力爭建構在前面一些章節的證據和觀點的基礎上。
先從審視美國的貧困狀況和原因開始。正如本章指出的,美國讓人詫異的一面就是財富的豐富與廣泛的物質匱乏之間的反差。第2章對美國貧困的面貌作了一個更詳盡的描述,包括貧困的衡量方法、從美國貧困的形式和特點中得到的教訓、與西方其他工業化國家相比美國的貧困程度以及貧困帶給人的感受和痛苦。
在第3章中,問題轉向了為何美國存在比例如此之高的貧困率。過去解釋貧困的關注點,大多是在個體的特性和個人的不足上。本章認為,這種方法忽視了根本的原因,以及產生貧困的機制。用一個類比來說,原來的方法關注的是,總體上誰在經濟游戲中輸掉了,而不是關注這場游戲在開始前就注定了必然有人會輸掉的事實。我認為,貧困的根本原因能在經濟的、政治的和社會性的失敗中找到,并且提出了"結構脆弱性"這個概念作為理解美國貧困的新方法。
本書第二個1/3的內容,聚焦在大多數社會科學家忽略的問題——為什么貧困應該成為一個國家層面的問題。第4、5、6章提出了一個總體主張,并給出了詳盡理由。第4章建立了一個自我利益的案例。無論作為個體還是在社區和社會中,貧困都一樣地"抽干"我們。直接或者間接地,我們每一個人都為允許我們中間存在貧困而付出高昂的代價。此外,我還討論了一組分析,這些分析及時次展示了大多數美國人在他們生命中某個時候都會遭遇到貧困的事實。很多人不知道,貧困就潛伏在我們每個人身邊。本章展示了這種聯系。
第5章談及了價值觀的問題。在美國主流人群信奉的兩套核心價值觀中,減少貧困的目標是一致的,而且居于核心位置。這包括猶太教與基督教所共有的倫理和美國的公民價值觀,(自由、正義、平等和民主),正是這兩者塑造了美國。這里提出的主張是,如果我們認真檢視這兩套價值觀,就會發現對窮人的無動于衷是與其核心內涵截然相悖的。為了與我們的原則保持一致,共同謀劃如何減輕貧困是必須的。當然,關于貧困的原因及其解決方案是存在爭議的。但如果一個人宣稱忠于美國這兩套得以建國的價值觀的話,那么在直面貧困的必要性上,便不會有爭議。
美國為什么要關心貧困,對此第6章建立了第3個論點——積極介入并且關心那些正遭遇厄運的人,這是公民權的一個重要方面。社區比單個個體的簡單相加之和更大,作為其中的一員,我們有義務和責任來減輕降臨到其他成員身上的病痛,比如貧困。這一點是基于公民權概念的,它要求必須要有分享社區的責任和職責的意識。當一個特定的問題被證明是結構性不公的結果時,這種義務就更加有約束力。公民義務的一部分就是存在于消除這種不平等中。此外,通過減輕貧困的危害,我們就對社區盡到了更好的職責。我主張,這種職責也是公民權概念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
于是在這一部分,一個有3個分論點的主張就建立起來了,它認為總體地減少貧困是符合我們自我利益的,也是與我們最重要的價值觀相吻合的,還是我們共擔的責任的一部分。這些概念是個基礎,可以用來建造一座從有錢人通往窮人、再從窮人通往富人的橋梁。在很大程度上,這樣一座橋梁在我們討論貧困時是缺位的,但對于積極的社會變化是不可或缺的。
本書的一部分,探索了我們應該如何有效減輕貧困的廣度和深度的方向。第7章主張,通往積極變化的及時步是我們思考貧困方式時要有全國性轉變。在前面的章節對這個轉變打下的基礎上,第7章探討了新的范式及其衍生出的含義。它意味著與過去陳舊的看待貧困的方式斷然告別。對貧困的新的概念建構,是為美國社會帶來深刻和積極變化的一個起點。
第8章討論了一組能有效降低貧困可能性和嚴重程度的政策,以及政治上可行的策略。這些策略來自新的范式,而且與前面章節中對貧困的診斷有關。它們包括創造出薪酬合理的工作、增加一些關鍵公共產品的獲得渠道、為家庭變故導致的經濟沖擊提供緩沖、建立個體和社區的資產,并且提供一個實際可行的保障網絡。總而言之,它們的設計目的是減少短期和長期的貧困風險。
一章把幾個觀察、主題和觀點都放在了一起。特別地,我還討論了要實現重大變化,單個個人可以采取的方法。如果這個國家要一次性地、有效地與貧困中內含的不公平作戰的話,這些方法就是必要的。
為了我的論點,我在本書寫作過程中進行了大量的信息收集和研究。資料來源包括我做的對各個國家各組數據的分析,包括來自美國人口調查局的信息和其他政府部門的信息,包括我與生活在貧困中的和貧困邊緣上的人的討論及對其的采訪,包括歷史資料,還包括有關此話題的已有的大量研究和作品。
我是想讓本書建立在扎實論據和推理基礎上,讓人信服。盡管價值觀在我的論點中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但它也可能帶來過于依靠辯論技巧和過于意識形態化的危險,這就與手中的證據太背道而馳了。本書主張的觀點應當以論據的分量來衡量。我把此項工作交給讀者你們,由你們來衡量和判斷。
從根本上講,本書是用一種全新的方式重新對貧困進行思考和概念建構。在近代歷史的大部分時候,我們把貧困歸入個人的范疇來看待。貧困的原因常規地被簡化為個人能力的不足,而且貧困的影響也被局限在此人的小家庭內或者左鄰右舍中。這種觀點導致了很多美國人的嚴重貧困并且得不到改善,甚至更本書從頭到尾都在說,它為削減社會保障網絡和其他社會保障項目提了借口。本書從頭到尾都在說,這種視角是錯誤的,也是短視的。事實上,貧困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我們必須看清這一事實。
挑戰
當然,讓人們用這樣一種新的眼光看待貧困,充滿挑戰。至今,這都是很吃力的,因為,美國有幾個獨特的因素妨礙了人們掌握貧困的真正本質和范圍。在后面的各章中,我會談到這些因素,但是在這里有非常重要的幾個因素值得先提出來。
歷史上,美國被打上了強烈的個人主義意識的記號。正如赫伯特?甘斯在他的書《中產美國的個人主義》(Middle American Individualism)的開頭所言:
美國人經常被看作——而且也這么看自己——處于持續的不穩定狀態。然而,正如那些只要讀過幾頁亞歷西斯?德?托克維爾的《論美國的民主》的讀者就能知道的,美國的很多方式在過去150年中變化甚微,其中一個穩定的元素就是所有的人群都在持續地追求個人主義。(1998:1
一般而言,個人主義與社區意識以及照顧別人的意識是對立的。在對美國人價值觀的評價中,勞倫斯?米切爾如此寫到,"在構成我們國家和我們自己的形象中,個人主義占據了讓人驕傲的位置,它的力量淹沒了我們關心他人的道德準則"(1998:11)。同樣,個人主義與從內在的角度看待這個國家的社會和經濟問題的根源背道而馳。個人主義一直傾向于把很多社會問題都歸結于個人,比如貧困。
與個人主義緊緊相聯系的,是自力更生的重要歷史特征。從遙遠的過去到現在,有能力照顧自己和自己的家庭而不依靠其他人,一直是一種理想。正如本?富蘭克林在《窮理查歷書》 (Poor Richard?s Almanac)中所寫,"上帝幫助那些幫助自己的人"。每個人都被認為,應該對自己的福祉負責,包括脫離貧窮。
分析了美國的不平等現象
很好,不錯
物流贊,超級快!
很不錯很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