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濟秩序的演變》主要根據劉易斯1977年3月15日和16日在普林斯頓大學詹韋講座上以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為中心的兩次演講寫成,是劉易斯有關經濟發展的基本觀點的歸納、總結和提煉。將歷史學、經濟學和統計學三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是本書的一大特點。篇幅雖然比較小,但內容卻很豐富,全書僅有一個說明性公式,十分具有可讀性。在本書中,劉易斯將所討論的問題分為4個方面:世界分成初級產品出口國和制成品出口國;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條件處于不利地位;發展中國家依賴于發達國家提供資金;發展中國家依賴于發達國家推動經濟發展。
國際經濟秩序的演變》一書為諾獎得主阿瑟 劉易斯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劉易斯有關經濟發展的基本觀點的歸納、總結和提煉。本書將歷史學、經濟學和統計學三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篇幅雖然比較小,但內容卻很豐富,十分具有可讀性。
阿瑟 劉易斯(W. Arthur Lewis,1915—1991),美國經濟學家,是研究發展中國家經濟問題的領導者和先驅。劉易斯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就開始了對發展中國家貧困及經濟發展速度緩慢的內在原因的研究,他所提出的著名的二元經濟模型理論為他贏得了極大的聲譽,并因為對經濟發展理論的貢獻獲197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代表作有:《經濟計劃原理》(1949)、《經濟成長理論》(1955)、《經濟成長面面觀》(1969)、《國際經濟秩序的演變》(1978)。
譯者簡介:喬依德,上海發展研究基金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社科院國際金融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