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醉文明:收藏馬未都5圖書
人氣:30

醉文明:收藏馬未都5

史上zui逗趣的文化常識書,高逼格知識品味進階必讀!馬未都集大成之作!收藏的不只是文物,更是一種文化,一種人生智慧!
  • 所屬分類:圖書 >藝術(shù)>收藏/鑒賞>收藏百科  
  • 作者:[馬未都] 著
  • 產(chǎn)品參數(shù):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508667621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12
  • 印刷時間:2016-12-15
  • 版次:1
  • 開本:32開
  • 頁數(shù):--
  • 紙張:純質(zhì)紙
  • 包裝:精裝
  • 套裝:

內(nèi)容簡介

皇帝大婚都用什么瓷器?衣冠禽獸一詞,竟然來源于古代官員朝服上的補子?《醉文明5》展現(xiàn)了清朝康乾盛世時期以及其他主要朝代官窯瓷器的特色,介紹了古人日常的生活樂趣和各種體育活動,同時對相關(guān)常見漢字詞匯的來源做了通俗生動的闡釋,讀來妙趣橫生,獨具特色。正如馬先生所說,五千年文明延續(xù)未斷,文化物證隨處可取,生在這樣一塊文化土壤,不知不覺中受到滋養(yǎng),何其幸也。

編輯推薦

史上zui逗趣的文化常識書,高逼格知識品味進階必讀

有深度,有情懷,不學術(shù),接地氣

有趣、有料、有知、有識

消炎、止痛、開胃、下飯

歷史可以很有趣

? 做皇帝其實很苦逼,萬歷皇帝每年的寒暑假各有24小時,就是大年初一和夏至。

? 除了年羹堯,“華妃”還有一個哥哥叫年希堯,督造了著名的景德鎮(zhèn)年窯,雍正粉彩能做得登峰造極離不開他的功勞。

八卦里也有智慧

? “貴妃醉酒”其實是楊貴妃在吃醋

? 潘金蓮和武大郎竟然不是原配

? 古代人故意要在清明節(jié)相親有何道理

沒文化真可怕

? 電影《趙氏孤兒》里程嬰吃了碗面條,但實際上把麥子磨成粉大約戰(zhàn)國和漢代時才出現(xiàn),所以他真要想吃上這碗面,大概還要等七八百年。

? 宮斗劇中麝香可謂墮胎利器,但事實上麝香的氣味比較刺鼻,很容易被發(fā)現(xiàn)。麝香可以通神通竅,可以入藥,治療跌打損傷,但打胎并不靈。

文物里有態(tài)度

? 紅木不適合做百寶嵌的材質(zhì),因為紅木的收縮率太大,寬容度不高,“太計較”。我們生活中也是這樣,應該以一種寬容的心態(tài)待事待人,建大事者不計小怨。

? 一件殘缺的古董還有沒有收藏價值?有時候殘缺也是一種美,更何況殘缺之中,也會蘊涵巨大的歷史、文化信息。

作者簡介

馬未都

觀復博物館創(chuàng)辦人及現(xiàn)任館長,曾任中國青年出版社編輯。馬未都先后出版了《馬說陶瓷》、《明清筆筒》、《中國古代門窗》、《馬未都說收藏》、《馬未都說》、《坐具的文明》、《百盒 千合 萬和》、《茶當酒集》、《醉文明》、《瓷之色》、《瓷之紋》、《玉之器》等著作。

- 1997年1月18日,馬未都創(chuàng)立了新家私立博物館——觀復博物館。觀復博物館在杭州(2003)、廈門(2005)、上海(2016)、深圳等地開設地方館。

- 2008年,馬未都在央視《百家講壇》欄目,講授文物背后的歷史、文化知識。

- 2010年至今,廣西衛(wèi)視為馬未都先生量身定做,打造全新節(jié)目《收藏馬未都》。

- 2014年11月,馬氏風格個人脫口秀節(jié)目《都嘟》于優(yōu)酷上線。

- 2015年12月,《都嘟》全新升級為《觀復嘟嘟》,優(yōu)酷平臺全新推出。

目錄

目錄

自序

且看月涌大江流

雋秀爾雅雍正瓷

華麗繁縟乾隆瓷

盛世遺風嘉慶瓷

崇儉去奢道光瓷

中興流彩同治瓷

曇花一現(xiàn)光緒瓷

撲朔迷離民國瓷

水中冰上話古嬉

剛毅霸氣贊力量

動靜相宜得養(yǎng)生

更快更遠說田徑

自娛自樂話民俗

愉悅身心說球藝

妙趣橫生嬰戲紋

儀態(tài)萬方說仕女

閑情逸致雅士紋

料得梨園處處景

變化萬千神仙紋

鐵馬金戈說戰(zhàn)爭

瑞由心起瑞獸紋

盛世太平說瑞獸

野闊林深訪獸跡

農(nóng)耕文化話家畜

禽戲鳥語紋色里

怡情逸性說魚趣

在線預覽

且看月涌大江流

瓷器是收藏中最龐雜博大的一支,瓷器一旦被冠以“官窯”的名頭,就會身價倍增。那么到底什么是官窯?不同時期的官窯又呈現(xiàn)出怎樣的風采呢?

官窯的歷史很長,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唐玄宗時期,“百寶大盈庫”中就有“盈”字款的邢窯作品,這可以視為最早的官窯。“官窯”之所以得名主要源自它是宮廷使用的瓷器,包括唐代晚期的秘色瓷,這是宮廷使用的特殊瓷器。到了晚唐五代以至宋代,定窯、越窯生產(chǎn)的瓷器往往都寫有“官”字,代表了早期宮廷用瓷的水平,也可以視為一種官窯。到了元代后期,統(tǒng)轄全國貢瓷的官方管理機構(gòu)——浮梁瓷局作為一種宮廷或者說國家標準,主要負責設置窯口,這可以說是明清官窯的前身。

進入明代以后,洪武二年(1369年)就開始設立官窯,從此成為一個制度沿襲下來。我們今天所論的官窯一般情況下都以瓷器的底款為準,歷史上及時次把官窯生產(chǎn)的年代題寫在瓷器上,是在永樂年間。故宮博物院藏有永樂年制的青花纏枝蓮紋壓手杯,題款就寫著“永樂年制”,這是官窯有確切紀年的開始。到了宣德時期,這樣的題款就十分常見了,題寫的位置也比較隨意,有寫在口沿上的,有寫在器底的,也有寫在肩部的,各個部位都可以寫,表明那時的官窯制度沒有后來那么嚴格。

進入清代以后,在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tǒng)這10個時期,都有官窯存世。清代的官窯制度非常嚴格,而且傳世作品非常多。今天老百姓津津樂道的“官窯”,主要就是指明清兩代的官窯。

順治官窯存世不多,品種比較簡單,我們就從康熙一朝說起。康熙時期是清代打下江山以后的一個初始階段,當時國家百廢待興,國勢逐漸向上走,國力也越來越強。這時就有大量的官窯品種重新出現(xiàn),復燒的品種很多。所以康熙瓷器主要以顏色釉的成就為較高,在青花、五彩等其他方面反而遜色很多。歷史上,燒顏色釉比燒彩瓷要困難。

康熙時期的顏色釉有很多種,比較著名的有紅釉、綠釉、青釉和藍釉。紅釉中又以郎窯紅著稱,這是以督陶官郎廷極的名字命名的。下圖這件穿帶瓶,顏色亮麗飽滿,口是燈草口,有一圈白邊兒。釉在高溫下是流淌的,郎窯紅的燒制水平極高,能控制釉流淌到足部就不再流,所以叫“脫口,垂足,郎不流”。

紅釉的燒造在歷朝歷代都比較困難。真正意義上的紅釉,也就是高溫紅釉,應該是指元代燒出來的釉里紅,只是元代燒造的數(shù)量不太多。明初宣德時期,紅釉也燒得爐火純青,但是此后一直到明末,紅釉都燒造得不太好。

到了清代康熙年間,康熙皇帝派了督陶官郎廷極專門督理陶事,可見宮廷的重視。所有的窯工一起努力,成功創(chuàng)燒了“郎窯紅”并風靡天下。在康熙官窯所有的顏色釉當中,紅釉首屈一指。而紅釉中,郎窯紅最為有名。其次是豇豆紅,它的顏色跟郎窯紅比起來,不突出它的熱烈,而是突出它的柔婉、柔嫩。和豇豆一樣,豇豆紅的瓷器身上也有斑點,這是很寫實的。此外還有霽紅,它是高溫紅釉,燒制時溫度高達1 300攝氏度,顏色非常沉穩(wěn)、勻凈。霽紅是很收斂的顏色,它去掉了郎窯紅中常見的玻璃感。

下圖就是一個清康熙時期的郎窯紅盤子。背面的蘋果青顯得有點兒偏黃,有燈草口,玻璃感很強。郎窯紅的顏色一般不是勻的,勻的反而不好,這上面的斑點狀像山楂糕。目前所見的郎窯紅以大件器物居多,比如觀音瓶、直頸瓶等,盤子相對來說比較少。20多年前,我在天津的地攤上就看到過郎窯紅的盤子,當時跟人家砍價(其實也就幾百元)沒砍下來,就沒買著。這是我事隔多年后,以地攤上100倍的價格在香港買的。

郎窯紅最初的意圖是仿永宣時期的紅釉,當時的學者稱這種永宣時期的紅釉為“如初凝之牛血”,就是殺死牛以后,牛血接下來剛剛凝固時的顏色。生活中很難看到這樣一種紅顏色,這種東西斑點狀很重,玻璃感很強。300年前的中國人能夠在官方不計成本的支持下,燒造這么難燒的紅釉瓷器,而且如此精美,給人以極大的想象空間,而今天我們的紅釉反而是很勻的。

這是一件清康熙時期的官窯作品,其造型是中國瓷器中的及時造型——梅瓶。它的瓷質(zhì)有極強的玻璃感,顏色非常漂亮,瓶底閃一點兒蘋果青,這就是著名的郎窯綠。郎窯紅當時燒造的數(shù)量比較多,相比而言郎窯綠的數(shù)量就特別少。有意思的是,郎窯紅和郎窯綠使用的是同一種呈色劑——銅。瓷器的顏色取決于金屬呈色劑,紅和綠兩種顏色都是用銅燒造出的,依靠窯工控制窯爐的氣氛來形成。所謂氣氛,就是燒造過程中的含氧量,這會決定成品的顏色,這種技術(shù)即便在今天也是很難的。

郎窯綠的作品并不多,它比郎窯紅更有價值。民國時期有很多藏家在搜尋綠釉,有個別的瓷器是用康熙年間的舊胎掛上綠釉重燒的。今天由于化學工業(yè)的發(fā)達,我們能比幾百年前的人多看到更多種顏色,從某種角度來講,我們是幸福的。但是反過來說,我們又是不幸的,因為這些顏色大部分是化工顏料染出來的,我們的感官被強烈地刺激過,現(xiàn)在再看古代作品上精湛的工藝就有些麻木。康熙一朝的人們,包括康熙皇帝,看到這么漂亮的瓶子時,其感受和我們今天的人是不一樣的。所以在文明進程當中,有所得就有所失,我們的任務就是把這些丟掉的東西盡可能撿拾起來,展現(xiàn)給大家。

•觀復學堂•

1.《康熙字典》共收錄了多少個漢字?

馬未都評:《康熙字典》一共收錄了47 035個漢字。說到字典,我們生活中都離不開它。中國發(fā)行量較大的一部字典是《新華字典》,及時部《新華字典》收錄了大約8 000個漢字,是《康熙字典》的1/6。8 000個漢字對我們來說已經(jīng)夠用了,一般人認識的漢字量大約是3 300~3 500個。認識漢字至少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的讀音,至少要做到讀音是對的;二是基本字義,就是說對某個字的基本意思是懂的。

現(xiàn)代漢語詞典》收錄了200多個英文詞的縮寫,曾引發(fā)公眾對“英文入漢典”的熱議,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任何一個國家都應該堅守自己的文化,盡管這次進入漢典的英文都是用的縮寫,比如“WTO”、“NBA”,但對我們?nèi)杂泻艽蟮挠绊憽M鈦碓~剛開始進入的時候,灌輸什么,民眾就接受什么,結(jié)果一件非常可怕的事就出現(xiàn)了:有了“NBA”,我們就自造了一個詞叫“CBA”。如果這樣的文化滲入我們的字典里,我們的文化就會一點一點地改變特性。中國人的文化基因就是漢字,我們5 000年的歷史傳承下來仍是一個大國,就是源于我們使用共同的漢字。

外文入中國字典一定要改成中國字,就是譯音。我們有很多譯音譯得很好,比如“模特”這個詞,它是從英文“model”譯過來的。按照漢語的意思,“模”是“模范”的意思,“特”是“特別”的意思,所以“模特”是指一類特殊的人的工作。漢語的表達能力很強,非常廣闊,是表現(xiàn)力最豐富的語言,所以在翻譯時要充分運用。

2. 康熙時期有粉彩官窯嗎?

馬未都評:康熙年間引進了琺瑯彩,這最早是西方人畫在銅胎上的。康熙皇帝下令把琺瑯彩移植到瓷器、玻璃器上,于是就創(chuàng)燒了馳名中外的琺瑯彩。琺瑯彩首先是瓷胎的,其次是銅胎的,是玻璃胎的。琺瑯彩本是宮廷獨有的,因為制作成本太高,不適合在民間普及。為了讓每一個中國百姓都能夠用得上,琺瑯彩就逐漸國產(chǎn)化,到康熙晚期出現(xiàn)了一個品種,當時叫作洋彩,后來到了晚清才被稱作粉彩。

粉彩一開始比較簡陋,比如下頁的這件康熙時期的粉彩花蝶紋盤,中間只畫了瓜果和兩只蝴蝶、三朵梔子花,但這簡單的粉彩官窯正預示了后來粉彩的輝煌。而這件粉彩花蝶紋水丞,寥寥幾筆,也預示了后來粉彩的豐富。青花瓷器誕生以后,700年來沒有對手,而粉彩出現(xiàn)以后,打破了青花一枝獨秀的地位,形成了青花與粉彩各占半壁江山的局面。

康熙皇帝一直對西方文化很感興趣,可以說他是中國古代皇帝里具有西學思想的一位。他積極學習和了解科技知識,很喜歡玩手搖的計算機,還對天文學、數(shù)學、水利學、醫(yī)學等科學的引入大開方便之門。琺瑯彩的引進也是他大力主張從西方學來的,并且不遺余力地去推廣,這一點在中國封建帝王當中是非常難得的。

•古玩門診•

古玩

這樣的瓷器在生活中不多見,跟我們常見的瓷器截然不同。歷史上有一段時期比較流行這類瓷器,大江南北都有出土。這件東西有一個專業(yè)的名字,叫作仰覆蓮花尊,就是仰蓮一朵、覆蓮一朵,而蓮花跟佛教有關(guān)。仰覆蓮花尊在我國較大的博物館里,比如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都有收藏,很多都是當?shù)爻鐾恋模热绻蕦m博物院的仰覆蓮花尊都是河北出土的,南京博物院里的都是江蘇出土的。

這種仰覆蓮花尊出現(xiàn)較多的時候,一定是佛教流行的時候。杜牧有一句詩“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南北朝時期佛教非常流行,北方出土的都是北朝時期的,南方出土的都是南朝時期的。這類東西的器型往往都偏大,非常壯觀,是南北朝時期青瓷的重要作品。這種東西山東也有出土,只是顏色偏黃,而北方河北和南方江蘇出土的,顏色都是青綠的。

由于當時佛教盛興,這種特殊造型的器皿才得以流行。我們目前看到的這類作品應該都是供器或者隨葬用的。這件東西是陶胎的,聲音跟敲磚頭的聲音差不多;釉色比較暗淡;在工藝方面,意思做到了,但跟南北朝時期的東西差距比較大。南北朝時期的東西都是瓷胎的,燒結(jié)溫度比這個要高很多,做得也要更華麗,所以這件東西是個仿品。

古玩二

這是一件小號的玉壺春瓶,上面畫的是松、竹、梅“歲寒三友”圖,背面還畫有芭蕉。它是一件典型的“小品大樣”,按照大的器型去做,只是規(guī)格比較小。過去家里桌案上會擺上小多寶格,放上各種“小品大樣”,非常有情趣。

這件玉壺春瓶底足做得很好,比較深,它的年代不難分辨,大約是在清代康熙后期或雍正時期。康、雍、乾三朝,玉壺春瓶一般都比較大,像這么小的其實并不多見。我想也可能是出于當時人的特殊要求,有人專門想要小個兒的,擺在桌子上好看。這類東西當時有一定的量,但是留存下來的并不多,而且能這么完整、這么精致,畫的又是松、竹、梅,確實難得。

古玩三

這是一件唐代北方地區(qū)的褐色釉雙系盤口瓶。器形做得很,以造型而論,這件東西應該是裝酒用的。一般情況下,區(qū)分瓶和罐要看能否把手放進去,手能放進去的都叫罐,手塞不進去的都稱為瓶。這件瓶上邊有一點點窯變,有點兒像魯山窯,但不一定是魯山窯。魯山窯瓷器一般都有色斑,而地子一般是黑色、褐色或深咖啡色的。這件東西應該就是北方的,即今天河南、河北一帶,但不能證明是魯山窯的。釉色不是特別漂亮,因為時間久了土沁使顏色都沒了,這一塊色斑看著就比較跳,表明了當時中國人對美的追求。

且看月涌大江流

瓷器是收藏中最龐雜博大的一支,瓷器一旦被冠以“官窯”的名頭,就會身價倍增。那么到底什么是官窯?不同時期的官窯又呈現(xiàn)出怎樣的風采呢?

官窯的歷史很長,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唐玄宗時期,“百寶大盈庫”中就有“盈”字款的邢窯作品,這可以視為最早的官窯。“官窯”之所以得名主要源自它是宮廷使用的瓷器,包括唐代晚期的秘色瓷,這是宮廷使用的特殊瓷器。到了晚唐五代以至宋代,定窯、越窯生產(chǎn)的瓷器往往都寫有“官”字,代表了早期宮廷用瓷的水平,也可以視為一種官窯。到了元代后期,統(tǒng)轄全國貢瓷的官方管理機構(gòu)——浮梁瓷局作為一種宮廷或者說國家標準,主要負責設置窯口,這可以說是明清官窯的前身。

進入明代以后,洪武二年(1369年)就開始設立官窯,從此成為一個制度沿襲下來。我們今天所論的官窯一般情況下都以瓷器的底款為準,歷史上及時次把官窯生產(chǎn)的年代題寫在瓷器上,是在永樂年間。故宮博物院藏有永樂年制的青花纏枝蓮紋壓手杯,題款就寫著“永樂年制”,這是官窯有確切紀年的開始。到了宣德時期,這樣的題款就十分常見了,題寫的位置也比較隨意,有寫在口沿上的,有寫在器底的,也有寫在肩部的,各個部位都可以寫,表明那時的官窯制度沒有后來那么嚴格。

進入清代以后,在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tǒng)這10個時期,都有官窯存世。清代的官窯制度非常嚴格,而且傳世作品非常多。今天老百姓津津樂道的“官窯”,主要就是指明清兩代的官窯。

順治官窯存世不多,品種比較簡單,我們就從康熙一朝說起。康熙時期是清代打下江山以后的一個初始階段,當時國家百廢待興,國勢逐漸向上走,國力也越來越強。這時就有大量的官窯品種重新出現(xiàn),復燒的品種很多。所以康熙瓷器主要以顏色釉的成就為較高,在青花、五彩等其他方面反而遜色很多。歷史上,燒顏色釉比燒彩瓷要困難。

康熙時期的顏色釉有很多種,比較著名的有紅釉、綠釉、青釉和藍釉。紅釉中又以郎窯紅著稱,這是以督陶官郎廷極的名字命名的。下圖這件穿帶瓶,顏色亮麗飽滿,口是燈草口,有一圈白邊兒。釉在高溫下是流淌的,郎窯紅的燒制水平極高,能控制釉流淌到足部就不再流,所以叫“脫口,垂足,郎不流”。

紅釉的燒造在歷朝歷代都比較困難。真正意義上的紅釉,也就是高溫紅釉,應該是指元代燒出來的釉里紅,只是元代燒造的數(shù)量不太多。明初宣德時期,紅釉也燒得爐火純青,但是此后一直到明末,紅釉都燒造得不太好。

到了清代康熙年間,康熙皇帝派了督陶官郎廷極專門督理陶事,可見宮廷的重視。所有的窯工一起努力,成功創(chuàng)燒了“郎窯紅”并風靡天下。在康熙官窯所有的顏色釉當中,紅釉首屈一指。而紅釉中,郎窯紅最為有名。其次是豇豆紅,它的顏色跟郎窯紅比起來,不突出它的熱烈,而是突出它的柔婉、柔嫩。和豇豆一樣,豇豆紅的瓷器身上也有斑點,這是很寫實的。此外還有霽紅,它是高溫紅釉,燒制時溫度高達1 300攝氏度,顏色非常沉穩(wěn)、勻凈。霽紅是很收斂的顏色,它去掉了郎窯紅中常見的玻璃感。

下圖就是一個清康熙時期的郎窯紅盤子。背面的蘋果青顯得有點兒偏黃,有燈草口,玻璃感很強。郎窯紅的顏色一般不是勻的,勻的反而不好,這上面的斑點狀像山楂糕。目前所見的郎窯紅以大件器物居多,比如觀音瓶、直頸瓶等,盤子相對來說比較少。20多年前,我在天津的地攤上就看到過郎窯紅的盤子,當時跟人家砍價(其實也就幾百元)沒砍下來,就沒買著。這是我事隔多年后,以地攤上100倍的價格在香港買的。

郎窯紅最初的意圖是仿永宣時期的紅釉,當時的學者稱這種永宣時期的紅釉為“如初凝之牛血”,就是殺死牛以后,牛血接下來剛剛凝固時的顏色。生活中很難看到這樣一種紅顏色,這種東西斑點狀很重,玻璃感很強。300年前的中國人能夠在官方不計成本的支持下,燒造這么難燒的紅釉瓷器,而且如此精美,給人以極大的想象空間,而今天我們的紅釉反而是很勻的。

這是一件清康熙時期的官窯作品,其造型是中國瓷器中的及時造型——梅瓶。它的瓷質(zhì)有極強的玻璃感,顏色非常漂亮,瓶底閃一點兒蘋果青,這就是著名的郎窯綠。郎窯紅當時燒造的數(shù)量比較多,相比而言郎窯綠的數(shù)量就特別少。有意思的是,郎窯紅和郎窯綠使用的是同一種呈色劑——銅。瓷器的顏色取決于金屬呈色劑,紅和綠兩種顏色都是用銅燒造出的,依靠窯工控制窯爐的氣氛來形成。所謂氣氛,就是燒造過程中的含氧量,這會決定成品的顏色,這種技術(shù)即便在今天也是很難的。

郎窯綠的作品并不多,它比郎窯紅更有價值。民國時期有很多藏家在搜尋綠釉,有個別的瓷器是用康熙年間的舊胎掛上綠釉重燒的。今天由于化學工業(yè)的發(fā)達,我們能比幾百年前的人多看到更多種顏色,從某種角度來講,我們是幸福的。但是反過來說,我們又是不幸的,因為這些顏色大部分是化工顏料染出來的,我們的感官被強烈地刺激過,現(xiàn)在再看古代作品上精湛的工藝就有些麻木。康熙一朝的人們,包括康熙皇帝,看到這么漂亮的瓶子時,其感受和我們今天的人是不一樣的。所以在文明進程當中,有所得就有所失,我們的任務就是把這些丟掉的東西盡可能撿拾起來,展現(xiàn)給大家。

•觀復學堂•

1.《康熙字典》共收錄了多少個漢字?

馬未都評:《康熙字典》一共收錄了47 035個漢字。說到字典,我們生活中都離不開它。中國發(fā)行量較大的一部字典是《新華字典》,及時部《新華字典》收錄了大約8 000個漢字,是《康熙字典》的1/6。8 000個漢字對我們來說已經(jīng)夠用了,一般人認識的漢字量大約是3 300~3 500個。認識漢字至少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的讀音,至少要做到讀音是對的;二是基本字義,就是說對某個字的基本意思是懂的。

現(xiàn)代漢語詞典》收錄了200多個英文詞的縮寫,曾引發(fā)公眾對“英文入漢典”的熱議,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任何一個國家都應該堅守自己的文化,盡管這次進入漢典的英文都是用的縮寫,比如“WTO”、“NBA”,但對我們?nèi)杂泻艽蟮挠绊憽M鈦碓~剛開始進入的時候,灌輸什么,民眾就接受什么,結(jié)果一件非常可怕的事就出現(xiàn)了:有了“NBA”,我們就自造了一個詞叫“CBA”。如果這樣的文化滲入我們的字典里,我們的文化就會一點一點地改變特性。中國人的文化基因就是漢字,我們5 000年的歷史傳承下來仍是一個大國,就是源于我們使用共同的漢字。

外文入中國字典一定要改成中國字,就是譯音。我們有很多譯音譯得很好,比如“模特”這個詞,它是從英文“model”譯過來的。按照漢語的意思,“模”是“模范”的意思,“特”是“特別”的意思,所以“模特”是指一類特殊的人的工作。漢語的表達能力很強,非常廣闊,是表現(xiàn)力最豐富的語言,所以在翻譯時要充分運用。

2. 康熙時期有粉彩官窯嗎?

馬未都評:康熙年間引進了琺瑯彩,這最早是西方人畫在銅胎上的。康熙皇帝下令把琺瑯彩移植到瓷器、玻璃器上,于是就創(chuàng)燒了馳名中外的琺瑯彩。琺瑯彩首先是瓷胎的,其次是銅胎的,是玻璃胎的。琺瑯彩本是宮廷獨有的,因為制作成本太高,不適合在民間普及。為了讓每一個中國百姓都能夠用得上,琺瑯彩就逐漸國產(chǎn)化,到康熙晚期出現(xiàn)了一個品種,當時叫作洋彩,后來到了晚清才被稱作粉彩。

粉彩一開始比較簡陋,比如下頁的這件康熙時期的粉彩花蝶紋盤,中間只畫了瓜果和兩只蝴蝶、三朵梔子花,但這簡單的粉彩官窯正預示了后來粉彩的輝煌。而這件粉彩花蝶紋水丞,寥寥幾筆,也預示了后來粉彩的豐富。青花瓷器誕生以后,700年來沒有對手,而粉彩出現(xiàn)以后,打破了青花一枝獨秀的地位,形成了青花與粉彩各占半壁江山的局面。

康熙皇帝一直對西方文化很感興趣,可以說他是中國古代皇帝里具有西學思想的一位。他積極學習和了解科技知識,很喜歡玩手搖的計算機,還對天文學、數(shù)學、水利學、醫(yī)學等科學的引入大開方便之門。琺瑯彩的引進也是他大力主張從西方學來的,并且不遺余力地去推廣,這一點在中國封建帝王當中是非常難得的。

•古玩門診•

古玩

這樣的瓷器在生活中不多見,跟我們常見的瓷器截然不同。歷史上有一段時期比較流行這類瓷器,大江南北都有出土。這件東西有一個專業(yè)的名字,叫作仰覆蓮花尊,就是仰蓮一朵、覆蓮一朵,而蓮花跟佛教有關(guān)。仰覆蓮花尊在我國較大的博物館里,比如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都有收藏,很多都是當?shù)爻鐾恋模热绻蕦m博物院的仰覆蓮花尊都是河北出土的,南京博物院里的都是江蘇出土的。

這種仰覆蓮花尊出現(xiàn)較多的時候,一定是佛教流行的時候。杜牧有一句詩“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南北朝時期佛教非常流行,北方出土的都是北朝時期的,南方出土的都是南朝時期的。這類東西的器型往往都偏大,非常壯觀,是南北朝時期青瓷的重要作品。這種東西山東也有出土,只是顏色偏黃,而北方河北和南方江蘇出土的,顏色都是青綠的。

由于當時佛教盛興,這種特殊造型的器皿才得以流行。我們目前看到的這類作品應該都是供器或者隨葬用的。這件東西是陶胎的,聲音跟敲磚頭的聲音差不多;釉色比較暗淡;在工藝方面,意思做到了,但跟南北朝時期的東西差距比較大。南北朝時期的東西都是瓷胎的,燒結(jié)溫度比這個要高很多,做得也要更華麗,所以這件東西是個仿品。

古玩二

這是一件小號的玉壺春瓶,上面畫的是松、竹、梅“歲寒三友”圖,背面還畫有芭蕉。它是一件典型的“小品大樣”,按照大的器型去做,只是規(guī)格比較小。過去家里桌案上會擺上小多寶格,放上各種“小品大樣”,非常有情趣。

這件玉壺春瓶底足做得很好,比較深,它的年代不難分辨,大約是在清代康熙后期或雍正時期。康、雍、乾三朝,玉壺春瓶一般都比較大,像這么小的其實并不多見。我想也可能是出于當時人的特殊要求,有人專門想要小個兒的,擺在桌子上好看。這類東西當時有一定的量,但是留存下來的并不多,而且能這么完整、這么精致,畫的又是松、竹、梅,確實難得。

古玩三

這是一件唐代北方地區(qū)的褐色釉雙系盤口瓶。器形做得很,以造型而論,這件東西應該是裝酒用的。一般情況下,區(qū)分瓶和罐要看能否把手放進去,手能放進去的都叫罐,手塞不進去的都稱為瓶。這件瓶上邊有一點點窯變,有點兒像魯山窯,但不一定是魯山窯。魯山窯瓷器一般都有色斑,而地子一般是黑色、褐色或深咖啡色的。這件東西應該就是北方的,即今天河南、河北一帶,但不能證明是魯山窯的。釉色不是特別漂亮,因為時間久了土沁使顏色都沒了,這一塊色斑看著就比較跳,表明了當時中國人對美的追求。

網(wǎng)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走***9(**的評論:

整體感覺不錯

2017-03-26 10:54:11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一如即往的看下去

2017-06-03 14:32:36
來自經(jīng)***0(**的評論:

質(zhì)量好,內(nèi)容好

2017-07-08 16:32:54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