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肖平所的《成都物語》一書介紹了成都的名勝古跡、人文歷史和記憶中歷朝歷代的成都,共收錄 23篇文章,包含《杜甫草堂游記》、《文殊院懷想》、《在浪漫的旗幟下》、《成都傳奇》、《城市童話》等等。
及時輯 成都地理 錦江春色 大慈寺靈魂書 杜甫草堂游記 武侯祠畔的居址 春熙路漫步 文殊院懷想 第二輯 成都文化 成都的文化胎記 隱居的名城 在浪漫的旗幟下 再做一回成都人 唇齒留香 成都傳奇 第三輯 成都生活 成都人的喝茶內容 美食地圖 城市童話 成都故事 四季 第四輯 成都記憶 城市童年 漢代成都 唐代成都 宋代成都 明代成都 清代成都
錦江春色 成都歷來是一座與水關系十分密切的城市,可以說,成都文化的某些方面是由水流孕育而成的,這是一座在水邊長大的城市。然而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府河和南河(習慣合稱“府南河”,現已正名為 “錦江”)的壅塞變窄,一種貫穿成都歷史的“瀕水文化”衰落了,杜甫詩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所描繪的成都水文化場景眼看著就要成為遙遠的絕響。在此情形下,成都市政府于1992年投資 27億元人民幣對府南河進行了綜合整治——它表面上看起來是一項環境治理工程,但實際上卻是一項關于一座城市文化脈絡延伸和復蘇的偉大工程;從1998年到2000年,府南河綜合整治工程相繼獲得了聯合國所頒發的“人居獎”“地方首創獎”“范例獎”三項國際大獎。
河邊漫步 我在成都曾經搬過兩次家,搬來搬去還是住到了府南河(錦江)邊上,這種多少有些巧合的居址選擇標準到底是偶然還是刻意的呢?開始的時候,我以為這是偶然的,但是后來我知道這是命中注定的選擇,就像吸煙的人會不自覺地往煙攤上挪步一樣,我總是盼望著看到粼粼的波光,聽見流水的淙淙聲,聞到潮濕清新的空氣,可以說我是一個有“戀水”情結的人。
及時個居址是在東風大橋附近,府河蜿蜒著從猛追灣流向合江亭,我常常在晚飯后攜同妻子到河邊散步。那時候沿河的居民會云集在府河兩岸;尤其是夏天,大家衣著隨意在河邊消夏,感受河流在酷熱的夏季帶給人的清涼,感受河流對城市燥熱的氣氛和僵硬建筑的消解與軟化。我像一個忠貞的情人每天趕去跟府河相會哪24小時沒去心中便悵然若失。走在府河邊,心如止水,身上的汗隨著河風的緩慢吹拂很快收斂;關鍵的一點是,在府河邊上看見的人令我歡喜,因為他們的表情都很自在、閑適、喜悅、輕松,而在熱鬧的城市中心,行人的表情都是倉促的、焦急的,眼睛里滾動著各種難以琢磨的欲望,這讓我覺得城市生活過于沉悶和勞累了。
府河對于我的身心是如此重要,就像大慈寺曾經讓我體會到的悲憫、寬容、喜悅和平實一樣,我對這條河流一直心懷感激,因為它讓我學會安靜、緩慢和沉穩。
有一段時間,我呆在家里寫作,寫得頭暈眼花身體疲乏的時候,就會跑到府河邊上去,沿著栽滿綠樹和灑滿陽光的河堤快步疾走。這種帶有調節身心和活躍思維的“漫步”,我是緊貼著河邊的石欄進行的。
我在最靠近河水的地方大步流星朝前走,感覺自己是一艘船,臉上有河風輕輕拂面,鼻腔里灌滿了氤氳的水汽和來自于泥沙石的好聞的氣味。
我的第二個居址是選擇在靠近武侯祠的彩虹橋,換句話說,我從成都的東門搬到了南門,跟“兩江抱城”的另一條江——南河——相依為鄰了。跟府河相比,我更喜歡南河,因為南河的水質更清亮,河道也更寬闊。
剛剛搬家過去的那24小時,我跑到彩虹橋頭傻站了許久。當看見彩虹橋弧形的身影靜靜地倒映在南河粼粼的波光中的時候,我感到這個新家非常詩意、非常美好和安逸,然后我就沿著南河的北岸朝百花潭方向走。在彩虹橋頭,有一個長滿了銀杏樹和臘梅花的“ 銀杏園”,園子里有一個露天茶館,很多人坐在那兒喝茶看水,享受著“南河香茶”的滋味。
沿著河堤走到一棵巨大的古樹下,在那兒看見一幅用鏡框鑲嵌的老照片,湊上去一看,才知道這兒曾經是著名的“笮橋”所在地。這是成都歷史最悠久的一座老橋之一,橋身用竹制成。雖然現在笮橋已經被一座水泥拱橋所代替,但眼前的這棵樹卻隱隱約約透露出當時的消息。(P0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