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紫禁城》主要分三部分,上篇為圖說規劃,中篇為圖說營造,下篇為圖說內廷。在規劃部分中,從營國舊事始,明朝朱棣定都北京,再到清朝康熙、乾隆等對于紫禁城的變動,紫禁城始終與國家象征密不可分。在中篇部分,作者談及古建筑的數據分析方法,并用該方法對于太和殿、英華殿、體仁閣、弘義閣等建筑進行了分析,從而闡釋了各建筑在營造上的不同手法以及局部特點。隨著作者分析數據的思維路徑,并逐漸揣摩出古代工匠的設計思想和方法,沒有絲毫的枯燥之感,反而有種解謎般的閱讀樂趣。下篇為圖說內廷,主要講述的是紫禁城內的諸多使用者,以及他們對于室內裝飾設計的不同審美情趣,還穿插了關于帝后生活起居的趣事,細節感十足,有著不遜于文學作品的故事性。
北京天壇》是一部有關天壇的普及讀物,在滿足建筑愛好者,及旅游者的需求之外,它同樣是一部精研的學術專著。著作以天壇建筑群為主體敘述結構,包括建筑的布局規劃、建造的過程、空間意境的營造、神性的表達和象征意義,還有天壇的歷史由來,以及朝代更替,所帶來的天壇整體,乃至各個局部的變化。全書資料翔實細致,用典很多,但并不晦澀,無論是藝術還是史料的典故,都可以說恰到好處。隨著閱讀的深入,將進一步感受到著作豐富的文化內涵與外延,如中國古代的天崇拜與祭祀禮儀的演變過程,甚至于從中感受到中國文化乃至東方哲學的精神內核,那是有別于西方宗教的"天人合一"的信仰。
北京四合院》
自元代以來,無論是王公大臣、富商巨賈、還是文人學士、普通百姓,都住在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中。很多人都對四合院有著模糊的印象,但北京四合院的確切定義又是什么?這個問題在本書中,便能夠得到滿意的答案。
全書從多維的視角對四合院進行了闡述。開篇對合院住宅的演變,到元大都到明清北京城的四合院,做了概述。四合院的基本格局部分,對四合院進行了類型界定,如四合院的并聯組合方式、帶花園的四合院,以及四合院的庭院景觀。第三部分主要是四合院的建筑構成,包括臺基、屋身大木做、外墻、屋頂、外檐內檐、家具陳設等,條理分明,敘述明晰。然后是四合院中正房、廂房等房屋類型的分布,以及居者的身份界定。第五部分則是四合院的建造施工,石作、磚作、瓦作等等,非常詳盡。
除此之外,本書后半部分的篇幅,采用了實例的方式,對四合院的居住文化,予以直觀表達。與前文中的理論部分,相輔相成。如清代經典府宅四合院擷英,孚王府、恭王府、崇禮宅、張之洞宅、紀昀宅等。近現代文化名人故居的四合院例說,則選錄了魯迅故居、老舍故居、齊白石故居、梅蘭芳故居等。在兩部分四合院實例之后,本書又對四合院的文化內涵和生活情韻,如風水禁忌、倫理秩序、雅居生活等方面做了適度探討。
北京頤和園》
作者在中國古典園林史領域浸淫多年,又曾赴國外做訪問學者,對于古建筑的文化傳承,投入感情甚深,因此著述本書,實乃心血之作。
全書在大歷史興衰的語境之下,闡釋了北京頤和園的前世今生,有著厚重的人文濃度,又不失恣意揮灑的表達。全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為前身清漪園的建造過程與歷史背景、整體山水構架、建筑布局與庭園的風光,以及造園的意境手法。其中乾隆年間的盛世風華,洋溢在字里行間,甚至于乾隆對于西湖勝景的偏愛,對海外仙山的向往,以及對造園的出爾反爾,都被亦莊亦諧地筆調,細致地摹寫下來,興致盎然。然而筆鋒陡轉,歷史興衰,清漪園的奢華勝景,頃刻間在兵焚戰火中化為齏粉,令人心生民族的慨嘆。
下篇包括頤和園重建過程與歷史背景,以及頤和園的帝后生活空間,及至現今的名勝景區。自從家國危難之際,慈禧挪用海軍軍費重建了頤和園以后,頤和園便背負了過于沉重的意義,湖光山色、亭臺樓閣,再不復單純的自然與藝術之美,磚石土木亦散發著歷史的人文味道。
整本書猶如一場頤和園的時光之旅,皇家建造的故事,詩詞歌賦下的贊嘆,帝后的生活方式,甚至于每個局部景觀的典故,亦是細致著墨,娓娓道來。精致的版面設計,典雅的文字,細細品味,唇齒留香。
作者不僅為我們呈現了紫禁城建筑的發展脈絡,更通過諸多實地的測繪數據,加以分析,很真實地還原了古代建筑工匠的規劃思想以及工程算法。并從歷朝歷代紫禁城的變化,推測出了皇帝的規劃意圖,令人耳目一新。
有時候,一本有關古建筑的專著,若要就某個狹小的領域,把它寫成很艱深的著作,這并不太困難,但若能夠從多元的視角,對古建筑進行復調式的闡釋,并且能夠做到深入淺出,那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比如本書,只講述了一個天壇,卻又像是許多個"天壇",建筑的天壇、祭天祀典中的天壇、象征意義下的天壇……無論哪個層次的讀者,都能從書中汲取營養,獲益匪淺。
對于四合院這種北京典型的住宅形式,本書除了從學術與建筑的角度,對其進行了全息的闡述,更大的特色,在于擷取了清代經典的府宅,以及近現代文化名人的故居,對四合院進行了例說。從而賦予了本書以歷史和文化的趣味性,可讀性很強。
對于古建筑的普及書而言,重要的是深入淺出,太過艱深,必然晦澀,削弱了讀者的閱讀樂趣。太過淺顯,必然又會淪為讀者案頭床邊的泛泛之作,看過即棄。而這本書難能可貴之處,就在于可深可淺,常讀常新。尤其是對于對于建筑、城市古跡、旅游的愛好者而言,如若能與親身實地的體驗,兩相印證,必然獲益匪淺。
劉暢,1992年至1998年,故宮博物院古建部,1998年至2002年,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研究生,2002年至今,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
王貴祥,1952年生,1996年獲工學博士學位,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博士研究生畢業,1989年1月至1990年7月,英國愛丁堡大學建筑系,訪問學者·2001年10月至2002年5月,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美術學院建筑系,高級訪問學者2000年起,任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所長,校學位委員會委員,建筑學分委員會主席。
賈珺,1970年出生于江蘇淮陰,2001年獲得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建筑歷史與理論專業博士學位并留校任教,2006-2007任羅馬大學建筑學院訪問學者。現為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清華大學圖書館建筑分館館長、《建筑史》叢刊主編。主要從事中國古典園林史和中外建筑文化交流領域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清華大學基礎研究基金各1項,在核心期刊和國際學術會議上60篇,參與編寫學術著作4部,翻譯學術著作2部。
北京紫禁城》
上篇:圖說規劃
壹 營國舊事
舊山河
經歷就是一本書
北京紫禁城的直接藍本
朱棣的盤算
貳 理想城
一套說法
一組網格
推算和驗算
叁 理想城的變遷
青年皇帝的任務
老人的遠見
中篇:圖說營造
肆 我的九三年
建筑結構:趙工如是說
建筑施工:另一位趙工的講課
伍 重檐大殿:太和殿
兩組羅嗦的數據
一個巧合的正方形?
為何七丈四尺五寸九?
梁九的錯誤?
陸 單檐大殿:英華殿
1/4丈
1/4尺
1/4寸
柒 漢式樓閣:體仁閣和弘義閣
張希圣
張希圣的體仁閣設計
張希圣還不了解弘義閣
捌 藏式樓閣:雨花閣
關于"藏式"
雨花閣的結構和裝飾
玖 角樓
設計始于地盤:角十字
角樓山花的表情
下篇:圖說內廷
拾 從努爾哈赤的老宅到坤寧宮
1587年
1627年
1656年
拾壹 養心殿
膳房·寢宮·課堂·造辦處
勤政空間養心殿
室內裝修看主人
垂簾聽政與親政
拾貳 從半畝園到倦勤齋
半畝園
消失了的戲園
簡單地說,慈禧的計劃是一步一步地建設長春宮中的戲院。對于準備迎接40歲生日的慈禧來說,還有什么比留連于戲曲更愜意、更能打發時光呢?
證據是標注"同治十二年九月十二日查"的《長春宮戲臺地盤樣》和標注"同治十三年十月二十六日查"《長春宮準底》兩張樣式雷圖樣。
長春宮戲臺地盤樣》是一張體元殿局部平面圖。該圖樣集中表達體元殿后抱廈、游廊處添加槅扇門窗、地平隔斷的做法、尺寸。圖樣上有一段集中的說明文字(如圖)。這些文字并無清晰的敘述線索可尋,只是記載裝修做法權衡尺寸,估計是為題寫需要在進呈樣上粘貼的簡短的黃簽和長篇幅的"說帖"做的底稿(圖3-8-10)。
動用一下三維復原的手段,抱廈內整體的室內空間被設計成一個小型戲院(圖3-8-11,3-8-12,3-8-13),戲院朝向符合普通戲院的寶座座東朝西的規律[3],特別的地方是在舞臺與看戲空間之間有一道裝修阻隔。這道裝修以大面積玻璃為主,以滿足看戲需要,其主要功能可能大抵相當于垂簾聽政時張掛的簾子(圖3-8-14)。
可以說,同治十二年間,長春宮戲臺還不是今天所說的戲臺[4],而僅僅是一個室內的小劇場(圖3-8-15)。
另一張《長春宮準底》表現了從體元殿到長春宮正殿一進院落的建筑平面(圖3-8-16)。與當今研究者門普遍推測的長春宮院落戲院使用方法稍有差別的是,在體元殿抱廈以北,長春宮之南,還建有一座戲臺,通面闊三丈六尺,通進深二丈八尺。
為什么說這是一座戲臺而不是夏季院落中的天棚呢?首先是尺度尚小,沒能充分遮蔽院落,尤其是沒有遮蔽長春宮正殿。再有就是這座平臺北、東、西三面均不設門窗,僅設欄桿,而南面并排設計了三槽裝修,中間六扇槅扇門,兩側各四扇,正好可以將中間槅扇作為表演背景,將兩側作為上下場門。
體元殿后抱廈具有什么功能呢?僅僅是院落中央戲臺的扮戲房嗎?
不然。院落中央的戲臺是一座為慈禧祝壽的臨時戲臺,而體元殿后抱廈才是常期使用的固定戲臺。原因有三:
1.院落中央的戲臺打破了合院布局,在不作表演時,具有妨礙日常使用的負面作用。而且在同治十三年的時候,慈禧還是長期居住在長春宮的,還是要面對不少諸如朝賀之類的宮廷禮儀,常年搭個戲臺在院中,于"禮"于"用"都講不通。
2.戲臺柱網軸線與體元殿后抱廈并不對應。戲臺如系長期建筑,二者之間極不和諧。
3.體元殿北門在同治十二年的圖紙上便已經表現為四扇門,在此圖上更明確標注"紅屏門",而不是配合左右支摘窗的槅扇門。紅屏門作為演出背景,比槅扇門要好,同樣可以關閉中間二扇,而左右兩側分別開啟,作為上下場門。可見,體元殿后抱廈也是可以當作戲臺使用的。
在結束了對同治帝垂簾聽政之后,慈禧太后花在過生日的心思上似乎更多一些。表現在建筑上,就是長春宮從室內小劇場向院落劇場演變的過程。其實在建造劇場之前的好幾年,慈禧太后已經為設辦戲院做好了一切鋪墊——慈安住進了鐘粹宮,鐘粹宮新加了垂花門和游廊;而長春宮新加了體元殿后抱廈和游廊。這里只剩下一件事了——不管慈安怎樣利用鐘粹宮的垂花門,她要好好利用這個抱廈,建作舞臺,紅氍毹前,滿足自己的較大嗜好。
這一切安排應當是她早早盤算好了的。
本文摘自《北京紫禁城》
非常滿意
不錯
打折買的,很劃算,慢慢享受這些精神食糧咯!
挺不錯的圖書,很有價值!期待了很久了!
套裝包裝拆開后每本又有單獨塑封,感覺包裝過度有些浪費,在不損壞書的前提下可以考慮簡化包裝。書的彩圖印刷很棒,優惠購買性價比高,內容充實既通俗易懂又不失學術內涵~
贊的很,好多以前零碎的資料都可以拼湊起來了
好評,點贊!
紙張不錯,內容不錯,值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