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文化》不僅地介紹了中國茶文化形成、發展的歷史過程,而且從哲學層面論述了其由技而藝,由藝而道的核心精神,以及儒、道、佛各家的茶文化特點和思想。
出版以來受到廣大讀者歡迎,連印數版,被讀者稱為“茶道、茶藝、茶文化入門的基本讀物”和“中國茶文化的理論性著作”。
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話來說,可以稱做“忙里偷閑,苦中作樂”,在不的現世享樂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長期。
——周作人《雨天的書》
山堂夜坐,汲泉煮茗。至水火相戰,如聽松濤。傾瀉入杯,云光滟瀲。此時幽趣,故難與俗人言矣。
——(明)羅廩《茶解》
共飲良友
清風明月紙帳楮衾竹床石枕名花琪樹。
品飲佳時
訪友初歸風日晴和輕陰微雨小橋畫舫茂林修竹課花責鳥
荷亭避暑小院焚香酒闌人散兒輩齋館清幽寺觀名泉怪石
——(明)許次紓《茶疏》
喝茶當于瓦屋紙窗之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閑,可抵十年的塵夢。
王玲,女,1937年生,河北曲陽人。1960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現為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北京史研究會會長、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理事。主要從事北京史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是大型學術專著十卷本《北京通史》的主要組織者之一。著有《中國茶文化》、《北京通史 遼代
中國茶文化》增訂版小序
緒論 中國茶文化的含義、范疇與研究方法
及時編 中國茶文化形成發展的概況
及時章 兩晉南北朝士大夫飲茶之風與茶文化的出現
一、漢代文人與茶結緣
二、兩晉南北朝的奢靡之風與“以茶養廉”
三、兩晉清談家的飲茶風氣
四、南北朝的宗教、玄學與飲茶風尚
第二章 唐人陸羽的《茶經》與中國茶文化的形成
一、唐代茶文化得以形成的社會原因
二、茶圣陸羽
三、陸羽的《茶經》及唐人舛茶文化學的貢獻
第三章 宋遼金時期茶文化的發展
一、五代繼唐開宋,文士茗飲別出新格
二、宋代貢茶與宮廷茶文化的形成
三、宋人斗茶之風及對茶藝的貢獻
四、宋代市民茶文化的興起
五、遼金少數民族對茶文化的貢獻
第四章 元明清三代茶文化的曲折發展
一、元代茶藝的簡約化是對宋代“敗筆”的批判
二、明人以茶雅志,別有一番懷抱
三、晚明清初士人茶文化走向纖弱
四、清末民初茶文化走向倫常日用
第二編 中國茶藝與茶道精神
第五章 中國茶藝(上)——藝茶、論水
一、藝茶
二、論水
第六章 中國茶藝(下)——一茶器、烹制、品飲與品茗意境
三、茶器
四、紫砂陶壺與制壺專家
五、烹制與品飲
六、品飲環境
第七章 儒家思想與中國茶道精神
一、中庸、和諧與茶道
二、中國茶道與樂感文化
三、養廉、雅志、勵節與積極入世
四、禮儀之邦說茶禮
第八章 老莊思想對茶文化的影響及道家所作的貢獻
一、天人合一與中國茶文化中包含的宇宙觀
二、道家茶人與服食祛疾
三、老莊思想與茶人氣質
第九章 佛教中國化及其在茶文化中的作用
一、佛道混同、佛玄結合時期的“佛茶”主要為了養生、清思
二、中國化的佛教禪宗的出現使佛學精華與茶文化結合.
三、《百丈清規》是佛教茶儀與儒家茶禮結合的標志
第三編 茶文化與各族人民生活
第十章 民間茶藝古道擷英
一、《茶經》誕生地,湖州覓古風
二、“功夫茶”中說功夫
三、茶樹王國尋古道
第十一章 從民俗學角度看民間飲茶習俗的思想內涵
一、“以茶表敬意”與禮儀之邦
二、漢民族的婚俗與茶禮
三、少數民族婚俗中的茶
四、喪俗、祭俗與茶儀
五、飲茶與“家禮”
第十二章 區域文化與茶館文明
一、唐宋城市經濟的繁榮與市民茶文化的興起
二、巴蜀文化與四川茶館
三、吳越文化與杭州茶室
四、天津茶社、上海孵茶館與廣東茶樓
第十三章 北京人與茶文化
一、紫禁城里話茶事
二、北京茶館文化
三、從北京的茶園、茶社看傳統文化向現代文明的演進
第十四章 邊疆民族茶文化
一、云貴巴蜀茶故鄉,古風寶地問茗俗
二、歷史悠久內容豐富的藏族茶文化
三、高山草原話奶茶
四、滿族對茶文化的貢獻
第四編 茶與相關文化
第十五章 茶與詩
一、從酒領詩隊到茶為詩魂——從漢至唐茶酒地位的變化
二、宋人的茶詩、茶詞、茶賦
三、元明清及當代茶詩
第十六章 茶畫、茶書法
一、歷代茶畫代表作
二、中國荼畫中蘊涵的哲理
三、茶書法
第十七章 茶的謠諺、傳說與茶歌、茶舞、茶戲
一、茶的故事與傳說
二、茶諺
三、茶歌、茶舞、茶戲
第五編 中國荼文化走向世界
第十八章 茶在東方的傳播與亞洲茶文化圈
一、中國茶早期外傳與調飲文化及乳飲文化體系
二、中國茶向日本、朝鮮的傳播
三、中國茶傳入南亞諸國
四、亞洲茶文化圈的形成及其重大意義
第十九章 日本茶道、朝鮮茶禮與中國茶文化之比較
一、日本茶道的形成與演變
二、中國荼文化與日本荼道對比
三、朝鮮茶禮與中國儒家思想
第二十章 中國茶向西方的傳播與歐美非飲茶習俗
一、茶向西方的傳播與茶之路的形成
二、英法諸國飲茶習俗
三、前蘇聯各民族飲茶習俗
四、美洲、非洲國家飲茶習俗
附錄
一、從佛道玄雜糅與南朝“剡溪現象”看中國茶道的哲學源頭
二、從法門寺出土宮廷茶具引發的幾點思考
三、中國茶文化與酒文化之比較研究
四、時代呼喚茶文化精神
及時編 中國茶文化形成發展的概況
及時章 兩晉南北朝士大夫飲茶之風與茶文化的出現
一、漢代文人與茶結緣
茶以文化面貌出現,是在兩晉南北朝。但若論其緣起還要追溯到漢代。
茶成為文化,是從它被當作飲料,發現了它對人腦有益神、清思的特殊作用才開始的。中國從何時開始飲茶眾說不一。有的說自春秋,有的說自秦朝,有的說自漢代。目前,大多數人認為,自漢代開始比較可考。根據有三:及時,有正式文獻記載。這從漢人王褒所寫《僮約》可以得到證明。這則文獻記載了一個飲茶、買茶的故事。說西漢時蜀人王子淵去成都應試,在雙江鎮亡友之妻楊惠家中暫住。楊惠熱情招待,命家僮便了去為子淵酤酒。便了對此十分不滿,跑到亡故的主人墳上大哭,并說:“當初主人買我來,只讓我看家,并未要我為他人男子酤酒。”楊氏與王子淵對此十分惱火,便商議以一萬五千錢將便了賣給王子淵為奴,并寫下契約。契約中規定了便了每天應做的工作,其中有兩項是“武陽買茶”,“烹茶盡具”。就是說,每天不僅要到武陽市上去買茶葉,還要煮茶和洗刷器皿。這張《僮約》寫作的時間是漢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是西漢中期之事。我國茶原生地在云貴高原,后傳人蜀,四川逐漸成為產茶盛地。這里既有適于茶葉生長的土壤和氣候,又富灌溉之利,漢代四川各種種植業本來就很發達,人工種茶從這里開始很有可能。《僮約》證明,當時在成都一帶已有茶的買賣,如果不是大量人工種植,市場便不會形成經營交易。漢代考古證明,此時不僅巴蜀之地有飲茶之風,兩湖之地的上層人物亦把飲茶當作時尚。
值得注意的是,最早開始喜好飲茶的大多是文化人。王子淵就是一個應試的文人,寫《凡將篇》講茶藥理的司馬相如更是漢代的大文學家。在我國文學史上,楚辭、漢賦、唐詩都是光輝的時代。提起漢賦,首推司馬相如與揚雄,常并稱“揚馬”。恰巧,這兩位大漢賦家都是我國早期的著名茶人。司馬相如曾作《凡將篇》、揚雄作《方言》,一個從藥物,一個從文字語言角度:都談到茶。有人說,著作中談到茶,不一定飲茶。如果說漢代的北方人談茶而不懂茶、未見茶、未飲茶尚有可能,這兩位大文學家則不然。揚雄和司馬相如皆為蜀人,王子淵在成都附近買茶喝,司馬相如曾久住成都,焉不知好茶?況且,《凡將篇》講的是茶作藥用,其實,藥用、飲用亦無大界限。可以說會喝茶者不一定懂其藥理,而知茶之藥理者無不會飲茶。司馬相如是當時的大文人,常出入于宮廷。有材料表明漢代宮廷可能已用茶。宋人秦醇說他在一位姓李的書生家里發現一篇叫《趙后遺事》的小說,其中記載漢成帝妃趙飛燕的故事。說趙飛燕夢中見成帝,尊命獻茶,左右的人說:趙飛燕平生事帝不謹,這樣的人獻茶不能喝。飛燕夢中大哭,以致驚醒侍者。小說自然不能做信史,《趙后遺事》亦不知何人所作,但人們作小說也總要有些蹤影。當時產茶不多,名茶更只能獻帝王,這個故事亦可備考。司馬相如以名臣事皇帝,怎知不會在宮中喝過茶?況且,他又是產茶勝地之人。相如還曾奉天子命出使西南夷,進一步深入到茶的老家,對西南物產及風土、民情皆了解很多。揚雄同樣對茶的各種發音都清楚,足見不是人云亦云。所以,歷代談到我國最早的飲茶名家,均列漢之司馬、揚雄。晉代張載曾寫《登成都樓詩》云:“借問揚子舍,想見長卿廬”,“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區。”故陸羽寫《茶經》時亦說,歷代飲茶之家,“漢有揚雄、司馬相如”。其實,從歷史文獻和漢代考古看,西漢時,貴族飲茶已成時尚,東漢可能更普遍些。東漢名士葛玄曾在宜興“植茶之圃”,漢王亦曾“課僮藝茶”。所以,到三國之時,宮廷飲茶便更經常了。《三國志 吳書 韋曜傳》載:吳主孫皓昏庸,每與大臣宴,竟日不息,不管你會不會喝,都要灌你七大升。韋曜自幼好學,能文,但不善酒,孫皓暗地賜以茶水,用以代酒。
蜀相諸葛亮與茶有何關系史無明載,但吳國宮廷還飲茶,蜀為產茶之地,當更熟悉飲茶。所以,我國西南地區有許多諸葛亮與茶的傳說。滇南六大茶山及西雙版納南糯山有許多大茶樹,當地百姓相傳為孔明南征時所栽,被稱為“孔明樹。”據傣文記載,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傣族已會人工栽培茶樹,這與諸葛亮南征的時間也大體相當。可見,孔明也是個茶的知己。
飲茶為文人所好,這對茶來說真是在人間找到了好的知音。如司馬相如、揚雄、韋曜、孔明之類,以文學家、學問家、政治家的氣質來看待茶,喝起來自然別是一種滋味。這就為茶走向文化領域打下了基礎。盡管此時茶文化尚未產生,但已露出了好苗頭。
一、兩晉南北朝的奢靡之風與“以茶養廉”
中國茶文化確實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它一開始出現就不同凡響。現在一提起茶文化,有人立即想起明清文人在茶室、山林消閑避世之舉,或者清末茶館里斗蛐蛐的八旗子弟、遺老遺少。其實,茶文化產生之初便是由儒家積極人世的思想開始的。兩晉南北朝時,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提出“以茶養廉”,以對抗奢侈之風,便是一個明顯的佐證。
我國兩漢崇尚節儉,西漢初,皇帝還乘牛車。東漢國家已富,但人際交往和道德標準,仍崇尚孝養、友愛、清廉、守正,士人皆以儉樸為美德。東漢人宋弘家無資產,所得租俸分贍九族,時以清行著稱。宣秉分田地于貧者,以俸祿收養親族,而自己無石米之儲。王良為官恭儉,妻子不入官舍,司徒吏鮑恢過其家,見王良之妻布衣背柴自田中歸。盡管在封建社會中這樣的官吏是少數,王公貴族也很奢侈,但整個社會風氣仍以清儉為美。漢末與三國雖門閥日顯,但尚未盡失兩漢之風。故曹操雖有銅雀歌舞,仍要做出點節儉的姿態,“親耕籍田”,并臨逝遺言:以時服人殮,墓中不藏珍寶。
兩晉南北朝時尚大變。此時門閥制度業已形成,不僅帝王、貴族聚斂成風,一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夸豪斗富為美,多效膏粱厚味。晉初三公世胄之家,有所謂石、何、裴、衛、荀、王諸族,都是以奢侈著名。《晉書》卷三十三載,何曾性奢,“帷帳車服,窮極綺麗,廚膳滋味,過于王者”,每天的飲費可達一萬錢。何曾之子何邵更勝乃父,24小時的膳費達兩萬。任凱看著不服氣,一頓飯就花萬錢,還說:沒什么可吃的,無法下筷子。石崇為巨富,庖膳必窮水陸之珍,以錦為障,以蠟為薪,廁所都要站十幾個侍女,上一趟廁所就要換一套衣服。貴族子弟,閑得無可奈何,以賭博為事,一擲百萬為輸贏。玩夠了又大吃大嚼,乃至“賈豎皆厭粱肉”。東晉南北朝繼承了這種風氣。南朝梁武帝號稱“節儉”,其弟蕭弘卻奢侈無度。有人告發蕭弘藏著武器,梁武帝怕他作亂,親自去檢查,看到庫內皆珍寶綺羅,還有三十間專門用來儲存錢幣,共有錢三億以上。
在這種情況下,一些有識之士提出“養廉”的問題。于是,出現了陸納、桓溫以茶代酒的故事。
茶經》和《晉書》都曾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東晉時,陸納任吳興太守,將軍謝安常欲到陸府拜訪。陸納的侄子陸椒見叔叔無所準備,便自作主張準備了一桌十來個人的酒饌。謝安到來,陸納僅以幾盤果品和茶水招待。陸椒怕慢怠了貴客,忙命人把早已備下的酒饌搬上來。當侄子的本來想叔叔會夸他會辦事,誰知客人走后,陸納大怒,說:“你不能為我增添什么光彩也就罷了,怎么還這樣講奢侈,玷污我一貫清操絕俗的素業!”于是當下把侄兒打了四十大板。陸納,字祖言,《晉書》有傳。其父陸玩即以蔑視權貴著稱,號稱“雅量宏遠”,雖登公輔,而交友多布衣。陸納繼承乃父之風,他做吳興太守時不肯受俸祿,后拜左尚書,朝廷召還,家人問要裝幾船東西走,陸納讓家奴裝點路上吃的糧食即可。及船發,“止有被袱而已,其余并封以還官”。可見,陸納反對侄子擺酒請客,用茶水招待謝安并非吝嗇,亦非清高簡慢,而是要表示提倡清操節儉。這在當時崇尚奢侈的情況下很難得。
與陸納同時還有個桓溫也主張以茶代酒。桓溫既是個很有政治、軍事才干的人,又是個很有野心的人物。他曾率兵伐蜀,滅成漢,因而威名大振,欲窺視朝廷。不過,在提倡節儉這一點上,也算有眼光。他常以簡樸示人,“每宴惟下七奠拌茶果而已。”他問陸納能飲多少酒,陸納說只可飲二升。桓溫說:我也不過三升酒,十來塊肉罷了。桓溫的飲茶也是為表示節儉的。
南北朝時,有的皇帝也以茶表示儉樸。南齊世祖武皇帝,是個比較開明的帝王,他在位十年,朝廷無大的戰事,使百姓得以休養生息。齊武帝不喜游宴,死前下遺詔,說他死后喪禮要盡量節儉,不要多麻煩百姓,靈位上千萬不要以三牲為祭品,只放些干飯、果餅和茶飲便可以。并要“天下貴賤,咸同此制”,想帶頭提倡簡樸的好風氣。這在帝王中也算難得。以茶為祭品大約正是從此時開始的。
我們看到,在陸納、恒溫、齊武帝那里,飲茶已不是僅僅為提神、解渴,它開始產生社會功能,成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種精神、情操的手段。當此之時,飲茶已不是以其自然使用價值為人所用,而且已進入精神領域。茶的“文化功能”開始表現出來。此后,“以茶代酒”,“以茶養廉”,一直成為我國茶人的優良傳統。
……
本以為是介紹茶的種類,區別等的屬性,沒想到是上下5000年的茶文化史,很好,讀來受益匪淺,喝茶的時候也感覺是在品味歷史!建議閱讀!
第一次在當當上購書,非常方便,書的質量也非常棒!
這本書看下來并不輕松,因為作者好像在寫論文一般,許多地方帶有明顯的學究氣息。也許我是買來當做放松的書籍看的,跟預期有些差別。不過話說回來,書籍總體感覺知識量非常大,作者非常鉆研此方面的學識,非常嚴謹的。作者為我們梳理了一個中國茶文化的脈絡,讓我們對于茶文化有個宏觀上的認識,對于每個階段的相關東西有待我們自己去其他書籍里認識完善。
書質量還可以,就是內容一般,大家只要沒事瀏覽瀏覽相關內容,網上都有的
寫的很全面,不過好像沒有介紹各地茶的特色,還沒仔細看,或許有吧
經典的茶文化專著,終于又再版了,難得弄到啊,絕對不會讓人失望。
這本書是我所見的難得的有深入的茶文化專著,適合做研究的人用。但是書的文字又不晦澀,娓娓道來。很有價值的一本書!
此書提出茶葉發展史的正解,在云貴地區開始漢民族的茶文化,具有一定可行度,尤其是云貴地區現在還存活的老茶樹證明了這點
作者文筆細膩,思路清晰,書中包含的信息量很大,對需要系統了解茶文化的人來說,是不錯的選擇。
從這本書可以系統全面的了解到茶文化的產生,發展,演變,各個時期人們對待茶的一種態度
最近很喜歡茶,一直對文化的東西都很感興趣。所以茶文化的書肯定是我所愛。才開始看,不過,很喜歡。從都分類的角度都是之前沒有接觸過的。很喜歡。
在茶行業工作,多學習些茶文化才能更好融入團隊
一本了解中國茶文化的好書,內容豐富,又很簡潔,喜歡
發貨的時候給我發錯地址了,導致延遲了一天,內容很豐富且淺顯易懂,適合初涉茶文化的人使用。
有文字和圖片,最短時間內可以了解到茶文化,很好,
講了一些茶文化,典故、歷史等,很全面,也很長見識。
很好,不是泛泛而談,可以很好地增加對茶文化的理解。
我所看過的對茶文化研究最到位的書,值得嗜茶人一讀。
對整個茶文化的發展以時間為脈絡,文筆細膩,很好!
書不錯,內容很豐富,對茶文化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適合想深入學習鉆研文化的人。
書不錯,不僅僅是了解茶文化的一般讀物,還具有學術性,推薦
內容很豐富,對中國茶文化的脈絡理得很清楚,通過閱讀本書,能夠完整的了解中國茶文化的形成、發展與繁榮,值得一讀。
配合馬曉俐的《多維視角下的英國茶文化研究》,對了解中西茶文化很有幫助!
《中國茶文化》一書讓我愛不釋手,昨晚捧讀王玲研究員所著《中國茶文化》讓我非常的震顫,該書將我帶入一片新穎而獨特的境地,對茶文化的源、根、效、域、藝、函、道、途等一一展示開來,并指出了茶文化的研究方面與方法,既有時代感,又有歷史性。讀一本好書真仍是讓人開心而收獲的事啊。
本書對茶文化的歷史發展、茶藝以及儒、道、佛對茶文化的影響都有很好的闡述。
中國茶文化此8時幽趣,故難與俗人言矣。——(B明)羅廩《茶解》 4 共飲良友清風明月紙帳楮衾竹床石枕BZ名花琪樹。 品中國茶文化觀二、道家4茶人與服食祛疾三、老莊思想與茶人氣質 第九章 佛教中國化及其在F茶文化中的作用一、佛道混
、玄學與飲茶風尚 第二O章 唐人陸羽的《茶經》10與中V國茶文化的I形成一、唐代茶文化得以形成的6社會J原因二、茶中國茶文化中國茶文化中國茶文化宋人的茶詩、8U茶詞、茶賦三、元明清及當代茶詩 第十六章 茶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