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改變會發(fā)生》從情感和心理層面探討教養(yǎng)之道,作者把薩提亞模式的精髓——積極正向、人性化、對生命的理解和尊重——傾注書中。通過對常見的養(yǎng)育困惑的解析,讓父母可以了解到不同處理方式帶來的不同效果,看到孩子成長需要哪些重要的心理營養(yǎng),以及如何提供適當?shù)男睦碇С帧?/p>
打破原生家庭教養(yǎng)模式延續(xù)。
我們從父母那里學習如何做父母,于是教養(yǎng)模式像基因一樣代代相傳。很多發(fā)生在我們身上的問題,隨著愛一起,傳遞到了孩子身上。相信改變會發(fā)生,相信我們每個人,包括孩子,都能以更適合自己的方式好好生活。這種信念將幫助孩子成長為內(nèi)在完整而富有靈性的人,也將帶給父母一場全新的幸福體驗。
國內(nèi)首部薩提亞親子應(yīng)用圖書。
作者把薩提亞模式的精髓——積極正向、人性化、對生命的理解和尊重——傾注書中,通過對常見的養(yǎng)育困惑的解析,讓父母可以了解到不同處理方式帶來的不同效果,看到孩子成長需要哪些重要的心理營養(yǎng),以及如何提供適當?shù)男睦碇С帧?/p>
全球知名薩提亞導(dǎo)師約翰貝曼作序推薦。
楊莉,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BSCMC認證薩提亞模式咨詢師,全國首屆薩提亞大會主題演講嘉賓,中國薩提亞模式高峰論壇主題演講嘉賓,中央財經(jīng)大學培訓學院客座專家。
經(jīng)常擔任約翰貝曼、安娜等全球知名薩提亞導(dǎo)師的助教及教學翻譯工作,協(xié)助他們培訓本土薩提亞模式專業(yè)咨詢師以及社會公開課程。在親子關(guān)系、親密關(guān)系等領(lǐng)域授課超過六年,為個人、夫妻和家庭提供個案咨詢。
為《心理育兒》《時尚育兒》等雜志撰寫專欄文章。2010年,在SATIR JOURNAL上發(fā)表研究論文《在中國應(yīng)用薩提亞模式進行心理治療》。
推薦序
推薦序二
自序 愛,讓一切成為可能
導(dǎo)言 薩提亞模式簡介
及時章 自尊自信
Part One 父母的態(tài)度是一面鏡子
凹透鏡照出“矮子”
凸透鏡照出“巨人”
哈哈鏡照出混亂
平面鏡前才是真實的自己
薩提亞雕塑課堂:別讓“理想樣子”遮擋愛的平面鏡
Part Two 滿足深層渴望:安全、接納、我是重要的推薦序
推薦序二
自序 愛,讓一切成為可能
導(dǎo)言 薩提亞模式簡介
及時章 自尊自信
Part One 父母的態(tài)度是一面鏡子
凹透鏡照出“矮子”
凸透鏡照出“巨人”
哈哈鏡照出混亂
平面鏡前才是真實的自己
薩提亞雕塑課堂:別讓“理想樣子”遮擋愛的平面鏡
Part Two 滿足深層渴望:安全、接納、我是重要的
安全
永遠不說拋棄
孩子不是“出氣筒“
哭是真實的情緒表達
接納
不為難孩子的天性
說真話才坦然
沒有缺點,只有特點
我是重要的
重視孩子的感受
誰都可以發(fā)表意見
敢于提要求
第二章 自主自立
Part One 處理好期待才能放下心、放開手
“聽話”的要求來自父母的期待
不是所有愿望都要滿足
順應(yīng)孩子的心理成長階段
薩提亞雕塑課堂:調(diào)整期待,激發(fā)孩子的內(nèi)在力量
Part Two 滿足深層渴望:信任、欣賞、支持
信任
沒有壞孩子
自己選擇好朋友
享受當下的快樂
欣賞
欣賞品質(zhì)而不僅僅是行為
無需比較
拒絕有目的的夸獎
支持
用建議代替決策
在脆弱的時候給予愛
做不到很正常
第三章 規(guī)則和界限
Part One 界限清晰促進內(nèi)在完整
真正享受規(guī)則和界限帶來的好處
行為自由不等于內(nèi)心自由
健康的設(shè)限方式
善用界限處理好三世同堂
薩提亞雕塑課堂: 當孩子因愿望得不到滿足而哭鬧時
Part Two滿足深層渴望:自由、樂趣、尊重
自由
接觸真實生活
會想象,敢表達
尊重孩子的選擇
樂趣
愛玩才會樂享生活
呵護學習興趣
快樂的父母是好的榜樣
尊重
每個孩子都是的
難堪的感覺很傷人
自主帶來力量感
第四章 情緒管理
Part One 有穩(wěn)定的情緒才能給予穩(wěn)穩(wěn)的愛
情緒是信使
薩提亞模式下的情緒管理
做孩子的情緒教練
薩提亞雕塑課堂:以一致性狀態(tài)面對孩子的負向情緒
Part Two滿足深層渴望:理解、認可、親密
理解
發(fā)脾氣是有原因的
言行問題來自于內(nèi)在
接納期待,但不一定要滿足
認可
拒絕的態(tài)度會讓壞情緒變得更壞
傾聽孩子的意見
換個方式滿足渴望
親密
分享內(nèi)心世界
評判性反應(yīng)導(dǎo)致關(guān)系疏離
家庭和睦最重要
第五章 適應(yīng)社會
Part One 與孩子共同成長
成為好的決策者
建立和諧融洽的人際關(guān)系
真正有效的溝通
增進親密感的五種語
薩提亞雕塑課堂:教會孩子建立和諧融洽的人際關(guān)系
Part Two滿足深層渴望:歸屬、聯(lián)結(jié)、性
歸屬
讓孩子參與家庭互動
交朋友不戴“有色眼鏡”
學校就是小社會
聯(lián)結(jié)
敞開心扉與人交
與大自然親密接觸
不要對環(huán)境充滿抱怨
性
告訴孩子生命來源的真相
恰當處理自慰現(xiàn)象
用健康的態(tài)度對待“性”
結(jié)語 送給孩子兩樣好的禮物
后記
及時章 自尊自信
凹透鏡照出“矮子”
在《愛與秩序》一書中,福斯特克林納(美國精神心理醫(yī)師)提出“教官式父母”的概念:“他們吹毛求疵、嚴格管控……許多人在長大成人的過程中,家長都扮演了教官的角色。”教官式父母最典型的行為特征是指責和光講道理。
當我們總是指責時,就會把焦點放在孩子的“不是之處”上,忽略孩子的感受。我們希望孩子意識到并承認自己錯了,不要像現(xiàn)在這個樣子,而應(yīng)該像我們想象中理想的樣子。有時候,我們甚至希望孩子的自我感覺很糟糕,因為也許只有深入內(nèi)心的痛,才能促使他徹底改正缺點。這個時候,我們經(jīng)常這么說:
你怎么又沒做好?怎么這么笨?!
你又打人了,真是個壞孩子!
你就是不如××,你看他多好!你要是有他一半,我就知足了!
而當我們光講道理時,會把焦點放在“道理”和“應(yīng)該”上,不但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也忽略了我們自己的感受——在薩提亞模式中,這種溝通方式稱為“超理智”。我們希望孩子各方面都好:性格好、聽話、具備很多美德,甚至達到“”;希望孩子不要有太多感受,因為感受越多越敏感、越脆弱,沒有感受反而更堅強、不受傷害;還希望孩子能講道理、不感情用事。這個時候,我們經(jīng)常這么說:
哭有什么用,還是想想該怎么辦吧!
孩子就應(yīng)該把書讀好,不要想那么多雜七雜八的事情!
我身邊多少例子都證明了,現(xiàn)在貪玩不用功,將來腸子悔青了也沒用!
當我們總是用指責和超理智的方式對待孩子時,就會在他面前豎立起一面凹透鏡。
從父母的態(tài)度中,孩子可能讀到“我不夠好”,長此以往,他的自我價值感就會偏低。正如兩位著名的心理學導(dǎo)師麥基卓和黃煥祥在《懂得愛》一書中所言:“凹透鏡的映射作用讓孩子懷疑自己、責備自己、低估自己,甚至可能一生都活在這樣的陰影之下。”及時章 自尊自信
凹透鏡照出“矮子”
在《愛與秩序》一書中,福斯特克林納(美國精神心理醫(yī)師)提出“教官式父母”的概念:“他們吹毛求疵、嚴格管控……許多人在長大成人的過程中,家長都扮演了教官的角色。”教官式父母最典型的行為特征是指責和光講道理。
當我們總是指責時,就會把焦點放在孩子的“不是之處”上,忽略孩子的感受。我們希望孩子意識到并承認自己錯了,不要像現(xiàn)在這個樣子,而應(yīng)該像我們想象中理想的樣子。有時候,我們甚至希望孩子的自我感覺很糟糕,因為也許只有深入內(nèi)心的痛,才能促使他徹底改正缺點。這個時候,我們經(jīng)常這么說:
你怎么又沒做好?怎么這么笨?!
你又打人了,真是個壞孩子!
你就是不如××,你看他多好!你要是有他一半,我就知足了!
而當我們光講道理時,會把焦點放在“道理”和“應(yīng)該”上,不但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也忽略了我們自己的感受——在薩提亞模式中,這種溝通方式稱為“超理智”。我們希望孩子各方面都好:性格好、聽話、具備很多美德,甚至達到“”;希望孩子不要有太多感受,因為感受越多越敏感、越脆弱,沒有感受反而更堅強、不受傷害;還希望孩子能講道理、不感情用事。這個時候,我們經(jīng)常這么說:
哭有什么用,還是想想該怎么辦吧!
孩子就應(yīng)該把書讀好,不要想那么多雜七雜八的事情!
我身邊多少例子都證明了,現(xiàn)在貪玩不用功,將來腸子悔青了也沒用!
當我們總是用指責和超理智的方式對待孩子時,就會在他面前豎立起一面凹透鏡。
從父母的態(tài)度中,孩子可能讀到“我不夠好”,長此以往,他的自我價值感就會偏低。正如兩位著名的心理學導(dǎo)師麥基卓和黃煥祥在《懂得愛》一書中所言:“凹透鏡的映射作用讓孩子懷疑自己、責備自己、低估自己,甚至可能一生都活在這樣的陰影之下。”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有些父母崇尚“挫折教育”,認為要讓孩子承受很大壓力、經(jīng)歷很多挫折,才能鍛煉他們的抗壓能力,才能有助于將來很好地適應(yīng)社會。這些父母從不輕易表揚孩子,因為擔心他會產(chǎn)生自滿情緒,不利于孩子的成長。其實,這些做法并不符合“挫折教育”的初衷。“挫折教育”是要“吸取教訓”,而不是“找錯”,但是有些父母和老師,不放過任何批評孩子的機會,甚至故意制造環(huán)境來讓孩子品嘗失敗的滋味。研究表明,青少年持續(xù)體驗失敗很可能導(dǎo)致他們出現(xiàn)強烈的負向情緒,包括但不限于抑郁、憤怒等,他們會感覺自己不好或產(chǎn)生攻擊的沖動,更糟糕的情況是對生活失去興趣。
假如不用指責和光講道理的方式,當孩子犯錯時,父母可以怎么做?選擇“對事不對人”,把孩子的“行為”和“人”(這里指冰山的水下部分)區(qū)分開來,避免他在“自己”層面感覺到“我不好”。父母可以提出看法和建議,問一些啟發(fā)思考的問題,把焦點放在如何幫助孩子做出新選擇上,并給予孩子情感上的支持——理解和寬容。
比如,當孩子打了別人時,父母不說“你真是個壞孩子”“打人不是好孩子”等,而是說:“爸爸知道你很生氣,如果是我,我也會生氣的。生氣當然可以,但打人是不可以的!”“發(fā)生了什么事?除了打他之外,還有什么其他的解決辦法嗎?”
凸透鏡照出“巨人”
有些父母自己是在被指責的環(huán)境中長大的,他們深知這種方式帶給孩子的痛苦,為了跟自己的父母做得不一樣,不讓孩子受苦,他們往往會走向另一個極端——討好孩子,成為“直升飛機式父母”。直升飛機式父母把孩子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時刻監(jiān)控孩子的舉動,就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的上空。他們忽略自己的感受,努力滿足孩子所有的要求和愿望,認為自己的孩子是全世界最棒的,別的孩子都比不上。他們常說的話是:
寶貝兒,你是最棒的!
你比××強多了!他們都不如你!
寶貝兒,只要你高興,讓媽媽做什么都行!
當父母總是使用討好的方式對待孩子時,就像在孩子面前豎立起一面凸透鏡。
在凸透鏡的映射下,孩子可能感覺自己比別人都重要,別人應(yīng)該滿足自己所有的要求和愿望,認為自己才是好的,別人都不如自己,唯我獨尊。長此以往,結(jié)果可能如《懂得愛》一書中描述的那樣:“凸透鏡的映射作用讓孩子因自負而膨脹起來,或者認為沒什么值得學習的,或者不信任他們的父母。”
許多獨生子女家庭都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孩子被過度驕縱,目中無人,自私自大,缺乏對別人的尊重和同情,因此很可能在與人交往中屢屢受挫,極端情況下甚至還會做出傷害他人、傷害父母的行為。他們可能一方面自負,另一方面卻又自卑,因為他們的內(nèi)心會存在疑問:我真的是好的嗎?真的比別人都強嗎?而且,為了迎合父母一貫的過高評價,他們很可能會努力去達到高標準,無形中承擔了很大的壓力。當無法達到標準時,他們就會責備自己,或者通過撒謊、貶低別人等手段,讓父母覺得還是自己好。顯然,這種心理狀態(tài)是很糾結(jié)的。
哈哈鏡照出混亂
還有的父母用打岔的方式對待孩子。打岔的一種表現(xiàn)是不理會,父母總是忙于工作、干自己的事情,對孩子說:“去去去,玩你自己的去!”另一種表現(xiàn)是說不相干的話,既跟自己和孩子沒關(guān)系,又跟所處的情境沒關(guān)系。比如孩子哭了,父母說:“看!這是什么?那是什么?”再比如在商場里,孩子想買一個很貴的飛機玩具,父母說:“看這個小恐龍,這個好!”
其實,打岔并不能真正解決問題,長此以往,還可能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比如孩子會覺得自己不重要、與父母不親近,或者習慣于不去解決問題,總是岔開話題、注意力不集中等。打岔的方式就像在孩子面前豎立起一面哈哈鏡,孩子照見的自己是混亂的、不清晰的、困惑的。
需要指出的是,無論是凹透鏡、凸透鏡,還是哈哈鏡,都只是可能的影響,不同的孩子會有不同的反應(yīng)。父母這么做,不代表孩子一定會發(fā)生這些情況,只是有這樣的可能性存在。
平面鏡前才是真實的自己
真誠一致地對待孩子,這就是“顧問式父母”。顧問式父母較少用指責、超理智、討好和打岔的方式。他們尊重孩子,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人,不管他多小,都會平等對待;與孩子在渴望層面聯(lián)結(jié),讓孩子感受到愛、尊重、理解、接納、欣賞和支持;他們真實、坦誠,在乎孩子的感受,也愿意分享自己的感受;他們的觀點是開放的,知道這個世界上沒有的對與錯,只有適合不適合,因此不強求孩子與父母一致,鼓勵孩子發(fā)展出自己的觀點;他們會及時“回應(yīng)”而不是“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也愿意接納孩子因愿望不被滿足而出現(xiàn)的各種情緒;他們會堅持既定的行為規(guī)則和界限,允許孩子自己做出選擇,并鼓勵孩子承擔后果;他們會用問問題的方式,引導(dǎo)孩子聯(lián)結(jié)內(nèi)在,找到適合自己內(nèi)心的答案。
從顧問式父母身上,孩子能學會尊重別人,也尊重自己;覺得自己本來的樣子就很好,值得被愛;做真實的自己,安全感充足,自在放松;由內(nèi)而外地自律,要么選擇遵守規(guī)則和界限,要么坦然接受違規(guī)的懲罰;聆聽內(nèi)心的聲音,判斷什么適合、什么不適合,做出忠于內(nèi)心的選擇,敢于表達,也愿意去承擔責任。
這樣的孩子自我價值感很高,表現(xiàn)出來的狀態(tài)是自尊自信的。這就是在平面鏡下成長起來的孩子。
平面鏡的核心作用在于讓孩子接受自己真實的樣子,不需要放大或縮小,并且透過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感覺到自己足夠好(這里的“足夠好”是指孩子覺得自己這個人足夠好,行為上如有不適合之處,可以隨時隨需調(diào)整),是值得被珍愛的。這是孩子自尊自信的根基。當這個根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慢慢內(nèi)化之后,他就不再需要依賴于外界的認可和判斷,而漸漸生發(fā)出強大的內(nèi)心力量,信任自己、珍愛自己,自然會擁有健康、幸福和成功。
薩提亞雕塑課堂:別讓“理想樣子”遮擋愛的平面鏡
這是一位五歲女孩的媽媽,她認為女兒很內(nèi)向,跟別人打交道時顯得很不自信,這一點讓她十分苦惱。在課堂上,我們請一位學員來扮演女兒,另一位學員扮演“理想樣子”,即媽媽希望女兒呈現(xiàn)出的樣子,然后運用薩提亞雕塑技巧,看看在下面三個場景中媽媽和女兒各自的反應(yīng)。
(1)當女兒表現(xiàn)出不自信時,媽媽會怎么做?
媽媽的做法是指責女兒。她一只手指著女兒,另一只手沖著“理想樣子”豎起大拇指,嘴里說著:“你要是這樣就好了!”
(2)面對媽媽的指責,女兒會有什么反應(yīng)?
及時種反應(yīng):生氣。女兒說自己很生氣,生媽媽的氣(一只手指著媽媽),也生那個“理想樣子”的氣(另一只手指著“理想樣子”)。
我們肯定對這種情境不陌生。我見過很多逆反的孩子,他們叛逆父母、叛逆學校、叛逆社會,用指責的方式對待所有人。也許我們自己就有體會,不知為什么就是不喜歡某種類型的人,回想一下可能就是因為小時候父母說“你要是那樣就好了”,從此便討厭那一類人了。
第二種反應(yīng):不理會。女兒背過身去,不理會媽媽,也不理會“理想樣子”。
我詢問女兒感覺如何,女兒說:“輕松些,沒那么大壓力了,但也覺得孤單,很想回頭看看媽媽,同時又很矛盾,不愿意回頭。”我詢問媽媽感覺如何,媽媽的表情變了,說自己感覺很難過,好像失去了孩子一樣,沒有聯(lián)結(jié)。
這種情境也不少見,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很多都選擇用這種方式來對待父母的責備和要求,網(wǎng)癮、早戀、離家出走,甚至吸毒其實都是在用這種打岔的方式來應(yīng)對壓力。
第三種反應(yīng):認同。女兒想聽媽媽的話,她走到“理想樣子”的背后,努力把自己變成那樣。這個時候,媽媽看不到女兒,只能看到“理想樣子”……
這本書給了讀者一個清晰而充滿希望的架構(gòu)。透過這一架構(gòu),父母可以更了解孩子,準備好做一個成功的父母,用一種能夠創(chuàng)造出更健康、更快樂、更成功的結(jié)果的方式與孩子互動。
——約翰貝曼 全球知名薩提亞導(dǎo)師
在這本書中,通過對常見的養(yǎng)育困惑的解析,讓父母可以了解到不同處理方式帶來的不同效果,看到孩子成長需要哪些重要的心理營養(yǎng),以及如何提供適當?shù)男睦碇С?,以幫助孩子建立健康陽光的?nèi)在品質(zhì)。
——魏敏 薩提亞北京齊家盛業(yè)教育與應(yīng)用中心創(chuàng)始人
當我看到這本書時非常欣喜,作者把薩提亞的積極理念、內(nèi)在冰山理論、人際溝通理論、身體雕塑技術(shù)等,靈活地應(yīng)用于親子教育之中。這本書是作者奉獻給廣大父母的一份愛的禮物,愿更多的父母接受這份禮物,陪伴孩子們健康成長。
——藺桂瑞 首都師范大學心理咨詢中心教授
這是好友楊莉帶著愛心寫作的一本書。她用自己的生命智慧,與天下父母分享親子互動的經(jīng)驗。書中不僅蘊含著一位母親對自己孩子的愛,更蘊含著一位薩提亞傳播者對每個中國孩子的愛。
——郝宗媛 貝曼薩提亞中國管理中心執(zhí)行助理
我們從父母那里學習如何做父母,于是教養(yǎng)模式像基因一樣代代相傳。很多發(fā)生在我們身上的問題,隨著愛一起,傳遞到了孩子身上。相信改變會發(fā)生,相信我們每個人,包括孩子,都能以更適合自己的方式好好生活。這種信念將幫助孩子成長為內(nèi)在完整而富有靈性的人,也將帶給父母一場全新的幸福體驗。在這本書中,通過對常見的養(yǎng)育困惑的解析,讓父母可以了解到不同處理方式帶來的不同效果,看到孩子成長需要哪些重要的心理營養(yǎng),以及如何提供適當?shù)男睦碇С?,以幫助孩子建立健康陽光的?nèi)在品質(zhì)。
育兒的理論很多,各種經(jīng)驗之談也很多,但是可以把理論與經(jīng)驗結(jié)合的,在這本書之前我沒見過。墻裂推薦?。。?
這是老師推薦的書,還沒仔細看。一次買了兩本,一本外觀很干凈,還有一本的封面有臟手印。
很仔細的讀完了,媽媽們應(yīng)該學習一下,實用性比較強。
不給評論行嗎→_→很麻煩,給個五星不就完了嗎。。。
這本書是聽別人說的才買來看,很好,沒有讓我失望,
紙質(zhì)一般。有時間再看,一下買了很多還沒看呢。希望有幫助!
以前采訪的專家楊莉?qū)懙模吹剿谖⑿爬镎f她出書了,支持一下,還沒仔細讀。
書中大量生活中的案例給我啟發(fā)很大,很有幫助!也喜歡每章前面的理論講解,容易懂,終于讓我在育兒方面能有心中有數(shù)的感覺了。
很欣賞后記里的一句話‘感謝這本書的原動力--我的生命力和它的起源’。寓意深刻。將本書提升到哲學的高度。需要細細品味。書中最后一章還有一句講得很好‘人們因相同而彼此聯(lián)結(jié),因相異而有所成長’,講出了人性本善、生命可貴、人人都需要愛等人與人之間共性之處,進而使‘’一致性‘’、‘聯(lián)結(jié)’’這一薩提亞模式之首要條件成為可能;更講出了生命個體的獨特性和唯一性,強調(diào)尊重、寬容、合理期望、規(guī)則界限科學劃定等的重要性
慢慢學習,很值得用心品讀用心體會的一套書,很有收獲!
這是專業(yè)書籍,我學習過薩提亞,得看好幾遍才好,值得看。
第二次買這本書了,給自己買了,又買來送給朋友。很有見地的一本書,慢慢消化中。
書的內(nèi)容很好,對于改變原生家庭有很多很好的方法
孩子同學的媽媽推薦的,還沒來得及看,看了《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覺得很好,不知道這本書是否能突破,希望能對教育孩子有所幫助。
聽了安老師的朗讀厚,給嫂子買的,不知道他看了沒,
看了一半,教育的方式也是因人而異,希望廣大家長朋友能從中受益
書不錯,就是沒有郵寄發(fā)票來,清單上顯示“電子發(fā)票”,可是我需要紙質(zhì)發(fā)票,我也沒有電子選擇電子發(fā)票???為什么?
如果父母不知道要做什么那就什么都不要做…除了給孩子愛
很溫暖的文字,精致的設(shè)計,可以看出是作者的用心之作。對其中親子教育的鮮活的案例很有共鳴,能從中獲得啟發(fā)和觸動。強烈推薦給用心培養(yǎng)孩子的父母們。
相信改變會發(fā)生(打破原生家庭教養(yǎng)延續(xù),國內(nèi)首部薩提亞親子應(yīng)用圖書,全球知名薩提亞導(dǎo)師約翰貝曼作序推薦?。┯洺霭嫘畔?
國內(nèi)的薩提亞親子書,很適合家長細細品讀,強烈推薦!
特別好的一本教育孩子的書,讓我這種急躁的父母了解了孩子的很多小毛病都是正常的需求,從而更能理解孩子,多了些耐心。
實操類育兒心理書,很棒,看完后,對我的啟發(fā)很大,等寶貝大一點就可以來實驗用了
作者既是個媽媽,也是心理咨詢師,我很認同薩提亞模式的理念,從一個個生活實例中,漸漸明白了自己從小到大成長的經(jīng)歷帶給我的影響,也能更好地回應(yīng)孩子的各種狀況,太感謝作者了!
我們從父母那里學習如何做父母,于是教養(yǎng)模式像基因一樣代代相傳。很多發(fā)生在我們身上的問題,隨著愛一起,傳遞到了孩子身上。相信改變會發(fā)生,相信我們每個人,包括孩子,都能以更適合自己的方式好好生活。這種信念將幫助孩子成長為內(nèi)在完整而富有靈性的人,也將帶給父母一場全新的幸福體驗。
信改變會發(fā)生(打破原生家庭教養(yǎng)延續(xù),國內(nèi)首部薩提亞親子!非常棒棒的圖書明智的閱讀進步,閱讀使人進步,加油當當我是絕對的當當鐵桿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