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找到自己的天賦,對于你了解自己至關重要。人類生來就具有獨特的天賦,但隨著在現實世界中的閱歷增長,人們就會喪失很多潛能,造成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教育,我們迫切需要在教育領域發起一場變革!
l 天賦是每個人的專屬禮物,只有運用自己的創造力,沉浸于天賦指引的世界,與同“部落“的小伙伴相互支持,勇于突破自己的舒適區,找到一位人生的導師,我們就可以隨時隨地發現自己的天賦,過上幸福自由的人生!
l 排名的TED演講人,全球知名教育家肯 羅賓遜,教育創新五部曲之一!
l 你認為自己有天賦嗎?你的天賦是什么呢?你在如何度過自己的一生?在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又在如何管理自己的公司?本書將幫助你換個角度審視自己,使你更了解自身的天賦與愛好!
l 你天生就應該成就某項事業,而不是渾渾噩噩煎熬度日。閱讀本書,你就可以在作者的引領下探索自己的天賦,實現更高的人生目標與價值!
l 湛廬文化出品。
肯 羅賓遜
l 1950年出生于英國利物浦。1968年進入利茲大學學習英語和戲劇。1981年進入倫敦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研究方向是戲劇教育和教育劇場。
l 1989—2001年,任英國華威大學教育學教授;2003年,因具有杰出貢獻被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封為爵士;被譽為全球具影響力教育家。
l 2011年,入選“全球具影響力50大商業思想家”排行榜。
l 排名及時的TED演講人。截至2017年6月,通過TED網站觀看羅賓遜《學校扼殺創造力》演講的人次超過5 000萬。創造了TED大會創立以來的較高紀錄。
推薦序 做教育創新真正的引領者
前 言 發現你的天賦
引 言 畫上帝的小女孩
第1章 天賦,天資和熱情的結合
案例:舞動中的思考
案例:無聊美術課上的漫畫天才
案例:演講后的“重生”
學校的過失
擁抱你的天賦
第2章 天賦,每個人專屬的禮物
案例:數學白癡,音樂天才
沖破觀念的藩籬
給你的智力評級
智力萬花筒
第3章 用創造力激發生命的奇跡
案例:在被子上作畫的藝術家
給你的創造力評級
把想象力提升為創造力
創造力的助推器
第4章 置身于忘我之境
案例:戰無不勝的臺球選手
忘我的境界
心流的體驗
成為你自己
第5章 尋找讓你看見自己的部落
案例:梅格 瑞恩的電影部落
領域與圈子
部落里的靈感與激勵
神奇的創意團隊
第6章 發現天賦的三個約束圈
案例:用牙齒咬住畫筆
突破個人的限制
掙脫社會的偏見
跳出文化的約束
第7章 幸運源自你的態度
案例:一場爆炸誘發的革命
態度與天賦
人生的另一種可能
堅韌的毅力
第8章 找到屬于你的導師
案例:人生的伯樂
“重新認識自己
導師的四大作用
導師指導的意義
第9章 只要動身,永遠都不會晚
案例:現在出發晚不晚
人生的“第二中年期”
如何界定“真實年齡”
永遠投入,永遠年輕
第10章 選擇職業還是愛好
案例:斜杠青年
專業+業余=“專業余”
專業余代言人
愛好會讓你富有嗎
第11章 未來的教育,實現天賦的教育
案例:逃離學校的創業家
象牙塔內外
誤入岐途的教育改革
教育轉型的先行者
致 謝
譯者后記
環境危機
我前陣子去了自然歷史博物館,這是一個非常迷人的地方,對不同種類的生物都有單獨的房間陳列展示。一個房間里在舉辦蝴蝶展,所有的蝴蝶標本都被放在精美的玻璃盒子里,它們的身體被固定住,并被精心地貼上了標簽,但都是一排排死的蝴蝶。博物館按照類型和大小對它們進行了分類,上面是較大的,下面是較小的。在另一個房間,甲蟲也同樣被按照類型和大小進行了排列展覽。還有一個房間里也用同樣的方法陳列著蜘蛛。將這些生物進行分類,并將它們放在不
同的櫥窗里,展現了一種人類對它們的思考方式,這是非常有用的,但并不代表它們在自然世界里的秩序。走出博物館,你看到的蝴蝶不會按標本的排列順序飛來飛去:大的在前面,小的在后面;也不會看到蜘蛛嚴格按照標本的順序行進,真實環境中的甲蟲才不會相互保持一定的距離呢。在自然狀態下,這些生物都是彼此交錯的,它們生活在復雜的、相互依存的環境中,它們的命運也彼此相關。人類社會也是一樣的,我們現在也面臨著與自然生態環境一樣的危機,兩者之間的相似性非常強。
生物系統的關系和我們普遍缺乏的對它們的了解,這就是《寂靜的春天》( Silent Spring )的主題,蕾切爾 卡森(Rachel Caron)出版于 1962 年 9 月的這本書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她認為,農民用來改善作物生長和殺蟲的化學制劑、殺蟲劑會帶來意想不到的災難性后果。這些有毒的化學物質滲透到地里將會污染水循環系統,危害海洋生物。由于不加選擇地殺死昆蟲,農民們也破壞了許多生物賴以生存的精密生態系統,包括需要昆蟲為其授粉的植物,以及不計其數的以昆蟲為食的鳥類。如果鳥類滅絕了,我們就再也聽不到自然界的歌聲了。
蕾切爾 卡森是引導我們改變對自然生態思考的先鋒之一。從工業時代開始,人類似乎認為自然界是一個能無限為工業生產和生活需要提供資源的倉庫。我們開采地球的煤炭和鐵礦,通過基巖鉆孔開采石油和天然氣;為了放牧,我們砍伐森林、清除草場。所有這一切看起來都理所當然,方便快捷,然而其中也存在著巨大的問題:300 年后,我們可能會導致自然界的資源陷入枯竭,現在我們也面臨著利用地球自然資源的重大危機。
這方面的證據非常清楚,以至于一些地質學家認為我們進入了一個新的地質時代。上一個冰河時代結束于一萬年前,地質學家將那時以來的世代稱為全新世(Holocene epoch),也有人將這一新的地質時期稱為“人類世”(Anthropocene age),來源于希臘語中“人”(anthropos)這個單詞。他們說,人類活動對地球地質和自然系統的影響催生了這個新的地質時代,這些影響包括海洋酸化、新型沉積物、地球表面的侵蝕和腐蝕,以及多個動植物物種的滅絕??茖W家認為,這場危機是真實存在的,我們要想避免災難,就必須在未來幾代人的時間里做出一些深刻的改變。
環境危機對人類來說已經不堪忍受了,但我相信還有另一個有著同樣緊迫性的危機,其影響和我們看到的自然危機一樣深遠。即人類資源危機,我認為這是另一種“環境危機”。
人類資源危機
西方世界的主流觀點不是協同和聯結,而是區別和差異,這也是為什么我們
會把蝴蝶和甲蟲標本釘在不同盒子里的原因,就像我們在學校總把不同學科分
來教一樣。
西方思想體系中的大部分都假設思想獨立于肉體,而人類也在某種程度上獨
立于自然界。這可能就是為什么那么多人不明白,他們對待自己身體的方式是會
影響身體狀態的,也會影響他們的思考和感覺。這也可能是為什么這么多人都不
明白,他們的生活質量會受到自然環境質量的影響,也受到他們如何向大自然索
取和回報的影響。
因為缺乏營養和飲食失調造成的身體疾病就是這種人類資源危機的一個例子。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我們生活的時代里,有數億人得靠治療抑郁癥和其他精神障礙的處方藥挨過一整天。消費者的精神狀態持續低迷,而制藥公司的利潤卻一路飆升。人們對非處方藥品和酒精的依賴也急劇攀升,尤其在年輕人中,自殺率也是如此。全世界每年死于自殺的死亡人數要大于所有在武裝沖突中喪生的人數。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自殺如今已經是 15 ~ 30 歲人群的第三大死因。個體的真相其實就是社會的真相。我現在住在加州,2006 年,加州政府在州大學系統上花費了 35 億美元,在州監獄系統上支出了 99 億美元。我對加州的潛在犯罪者是加州未來大學生人數的 3 倍感到難以置信。難道這個國家的罪犯就是出生在監獄里的嗎?我不相信有許多天性邪惡的人在四處游蕩,無論是在加州還是在別的地方。根據我的經驗,大多數人都有著美好的初衷,想要過上有目標和有意義的生活。然而現實是,很多人生活在糟糕的環境中,這些條件慢慢消耗掉了他們的希望和目標。在某些方面,這些環境正變得越來越糟。
在工業革命初期,世界上并沒有這么多人。1750 年,世界人口總量為 10 億。我知道這個數目聽起來很多,因為地球的空間并不大。但它對 10 億人來說已經足夠大了,足以讓人們舒適地生活。到了 1930 年,世界人口達到了 20 億,而這僅僅用了 180 年,但此時的地球還算有足夠的空間供人們生活。接著,我們只花了 40 年時間就達到了 30 億人口規模。就在《夏日戀曲》( The Summer of Love )上映之后,人口總數在 1970年已跨過了 30 億大關,我確信這只是一個巧合。緊接著又出現了一個奇跡:在1999 年圣誕節前夜,我們已經與其他 60 億人在共享這個星球了。短短 30 年間人口幾乎又翻了一番。有人估計,世界人口將在 21 世紀中葉達到 90 億。
對于工業革命早期的 10 億地球人來說,那時只有 3% 的人住在城市。到 1900年,近 20 億人中有 12% 的人生活在城市。2000 年,地球上 60 億人中有近一半居住在城市。據估計,到 2050 年,90 億人口中有超過 60% 的人將成為城市居民。到2020 年,地球上將有 500 多個人口超過 100 萬的城市和 20 多個人口超過 2 000 萬的大型城市。目前東京人口已經超過了 3 500 萬,比加拿大的總人口還多,而加拿大的國土面積卻是日本的 300 倍。
一些大型城市出現在所謂的發達國家,他們很好地規劃了購物中心、無線網絡和財產稅,但真正的增長并非發生在這些地區,而是發生在所謂的發展中地區,如部分亞洲地區、南美、中東和非洲。在這樣的龐大城市中,最主要的區域將會是棚戶區、衛生條件惡劣的自建區,缺乏基礎設施,也幾乎沒有任何社會支持服務。人口規模和密度的大幅增長向地球提出了巨大的挑戰,急需我們去解決自然資源危機和人力資源危機,也需要我們思考這兩種危機之間的關系。所有這一切都指向了對全新思維方式的需求,以及關于人類社會繁榮或衰亡的新隱喻。
300 多年來,西方思想被工業化和科學方法所主導,是時候改變這種狀態了。我們必須超越線性與機械的比喻,從而轉向關于人口增長和發展的更加的有機體比喻。
一個活的有機體是復雜的、動態的,比如一株植物,它的每個內部活動都會影響并取決于維持機體活力的其他活動,這一作用方式也適用于我們棲居的環境。大多數生物只能存活在某些類型的環境中,它們之間的關系往往非常特殊。健康茁壯的植物需要從環境中汲取所需的營養物質,與此同時,它們的存在也有助于保持賴以生存的環境。所有動物和植物都是如此,人類也不例外。當然,生命力極其頑強的“萊利柏”(Leyland cypresses)是個特例。
農民以種植農作物為生,但他們并不允許其他植物生長。人們不能替植物根部深植,不能讓花瓣成形,也不能給果實涂上顏色。植物是靠它們本身生長的,農民和園丁只是為它們的生長提供條件。好的農民知道這些條件是什么樣的,而差的農民并不明白這一點。理解人類成長的動態本質對于人類文化的未來走向至關重要,與我們理解自己所依賴的自然生態同樣重要。
胸懷大志
離我位于洛杉磯的家幾百公里的地方有一個死亡谷,它是地球上最炎熱、最干燥的地方之一。死亡谷里沒有生物,所以因此而得名,那里常年干旱,年平均降水量僅為 50 毫米。然而,在 2004 到 2005 年的冬天,驚人的事情發生了。死亡谷的降水量超過了 170 毫米,這是世世代代都沒有發生過的事情。然后,到了2005 年春天,更令人驚喜的事情發生了:盛放的花朵覆蓋了整個死亡谷。攝影師、植物學家和游客爭相穿越美國來觀賞這幅景象,這也許是他們此生再也無法重見的畫面了。這一次的死亡谷充滿了鮮活的生命,到處是一派生機。而在那年的春末,花朵都枯萎了,生命又一次塵封在了炎熱沙漠的地表下,等待著下一場甘霖的到來。
這個奇跡證明了死亡谷并非沒有生命,而是都在休眠。它們只是在等待合適的生長條件。當條件合適的時候,生命的繁榮景象就會再一次回到死亡谷。人類和人類社會都是一樣的。我們需要合適的生長條件,我們的學校、企業、社會和個人生活都是如此。如果條件合適了,人們將和他們周圍的同伴,以及他們創造的環境一起發展。如果條件達不到,人們就會在周圍人和世界之中忙著緩解自己的焦慮。而人類的成長條件有些就源自我們的內心,其中就包括開發我們自身獨特天賦和熱情的欲望。發現并培養它們的方法,就是確保我們作為個體的成長和自我實現。如果我們能發現自己的天賦,并鼓勵他人去尋找自身的天賦,成長的機會就會長期存在。如果我們不這樣做,雖然也能度過一生,但我們的生活將會枯燥無味。這并不是西海岸加州式的輕松論調,盡管我現在住在這里。我是在 12 月潮濕陰冷的英格蘭想到這個觀點的,這也是需要我們在自己的人生和鼓勵他人中平衡和實踐的,而這種想法在如今的人類生存模式中很容易被拋棄。
自然資源和人類資源的危機是相關的。喬納斯 索爾克(Jonas Salk)是研發
索爾克脊髓灰質炎疫苗(Salk polio vaccine)的先驅科學家。身為一個在 20 世紀50 年代患上脊髓灰質炎的人,我感激他在這個領域付出的熱情。在后來的研究中,索爾克還進行了進一步觀察,其中一個觀點可以用來解決兩種形式的環境危機。
“有趣的是,”索爾克說,“當我想到如果所有的昆蟲都從地球上消失了,那么所有其他形式的生命將會在 50 年內消亡殆盡。”他和蕾切爾 卡森都知道,我們花這么多精力去消滅的昆蟲,其實是這個地球上復雜生命網絡中必不可少的節點。索爾克接著說道:“但是,如果人類從地球上消失了,所有生物在 50 年后都會活得更好。”
索爾克的意思是,人類本身已經成了問題。人類非凡的想象力催生了影響深
遠的各項人類成就,使我們從洞穴走入了城市,從泥沼奔上了月球。但現在我們
面臨著一種危險,即被自己的想象力葬送。我們已經看到了這種危險,但這還遠
遠不夠。我們依然太狹隘,太過于關注自我和人類自身,而不夠關注自身行為的
后果。
要充分利用我們在這個渺小而擁擠的星球上度過的短暫一生,我們必須從全
新的人類目標出發,自覺而積極地提升我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米開朗基羅曾說過:“對于大多數人來說,較大的危險不在于我們把目標設定得太高而無法達到,而在于我們設定了一個很低的目標并實現了它。”為了所有人的未來,我們需要更高的目標和獲得成功的決心。
人類個體和人類社會想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我們發現自己的天賦。
在創造力培養方面,肯 羅賓遜先生是全球影響力的專家,他的書激勵著無數教育者對自己所在的學校展開改革。正如羅賓遜先生指出,當前人們對結果給與了太多關注,卻對過程知之甚少;對政府和社會的需求關注過多,卻對學生的渴望缺乏關懷。在分數為王的前提下,人們只是它的奴隸。我們的學校需要的不是政策和口號,而是在態度、價值觀和思維方式方面真正認識到,學生是他們的學習和命運的主導者,而肯 羅賓遜先生的這套書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江學勤
獨立教育學者,《創新中國教育》作者
其實,有關教育的問題,從來都沒有“標準答案”或“方案”,更沒有“一招制勝”“一勞永逸”的教育模式或系統。教育是一個社會問題,同時,因為教育關乎人類社會的未來,所以更是一個難以“解決”的社會問題。所以我們研究和學習教育創新的目的不應該是給出一套“答案”,而是懷著更開放的心態,在不斷地質疑、提問、實踐和總結中摸索前進。這套教育主題叢書如果能帶給我們這樣的心態、碰撞和思考,我想也就足夠了。
———— 李一諾
一土學校創始人,2016年“全球青年領袖”
我們已經開始反思批量生產式教育的價值。學校不只是為了方便家長謀生某業的托管所,更不是政治教化的集中地。如何讓學?;貧w教育的本質,真正激發學生的熱情和創造力、培養終生學習者,這套書開啟了通往未來的討論。
——馬志娟
LIFE教育創新峰會負責人,21世紀教育研究院教育創新研究中心主任
如果全世界的創新教育圈要推選一位領軍人物,我一定把票投給肯 羅賓遜。雖然在洛杉磯住了16年,但他那種在女王受勛之前就有的貴族氣質和專屬于英國紳士的口音、詞匯和幽默方式,以及他對美國乃至全球教育現狀的冷嘲熱議實在讓人著迷,欲罷不能。
——錢志龍
獨立教育學者
好好好好好
值得購買。
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天賦和熱情,它可以成就超乎想象的我們。理解這一點,就可以改變一切。它在如此不確定的未來之中,是我們最好的,或許也是唯一的途徑,能幫助我們通往真正且持續的成功。——《讓天賦自由》 ???
提出了一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