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認為家庭是兒童成長的文化“子宮”,中國教育最重要的問題,既在學校這邊,也在家長這邊。不僅兒童需要受教育,父母同樣需要改變。生養一個孩子,就是生養一生的責任,孩子是父母的事業。
作為在中國基礎教育和家庭教育領域有廣泛影響的教育學者,作者的研究足跡遍布全國,在各地做過上千場講座,他的很多觀點,如“教育的起點是培養‘正常人’”,“沒有陪伴就沒有真正的教育”,“教育是慢的藝術”,等等,已經成為無數父母的共識。
作為在中國基礎教育和家庭教育領域有廣泛影響的教育學者,作者的研究足跡遍布全國,在各地做過上千場講座,他的很多觀點,如“教育的起點是培養‘正常人’”,“沒有陪伴就沒有真正的教育”,“教育是慢的藝術”,等等,已經成為無數父母的共識。
世界上沒有任何工作比做父母更易犯錯,更具風險;也沒有任何工作比做父母更令人欣慰,令人自豪。孩子是我們的甜蜜,我們的憂傷。
張文質,詩人,教育學者,《明日教育論壇》主編,生命化教育的倡導者,長期致力于基礎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理論研究與探索。
出版的主要著作有《唇舌的授權》、《保衛童年——基于生命化教育的人文對話》、《我們是怎樣做生命化教育研究的》、《我的寫作是獻給自己的祈禱書》、《教育的十字路口》、《幻想之眼——一個教育者的內在沖突》、《教育是慢的藝術》、《教育的心靈之約》、《我們這一代教師的精神面相》、《回到每一個人的生命化教育》、《孩子是父母的事業》、《書如何拯救生活》等。主編的主要著作有《活著就是幸福——生命讀本》、《教師怎樣教育自己的孩子》、《教師的愛情》、《生命教育》中小學實驗課本以及生命化教育系列叢書。
第1篇 孩子的未來既在父母生命中,又在父母手心上
回到思考的起點:把孩子培養成樂觀、開朗、有教養的人
每一個孩子來到世上,都希望遇到一個好父母
健康的生命是孩子走向的里程碑
孩子喚醒了我們身上的智慧
怎樣用一種責任推動另一種責任
誰能為孩子提供豐富而有益的生長環境
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蘋果
我們身上有多少改變不了的東西
1%的靈感比99%的汗水更重要
鐵是鐵,鋼是鋼,不要“恨鐵不成鋼”
我的孩子為什么不是天才
我的孩子會是莎士比亞嗎
“你的孩子身上帶的土少”
你上的是快車還是慢車
在古代,當動物還能像人一樣說話的時候
“母本”很重要,范本更重要
“我們的事業是做個好父母”
第2篇 重建以孩子成長為中心的家庭文化
最重要的是和孩子生活在一起
母親代表著安全
全家一起吃飯,孩子更優
在中國,每天有8%的父母不和孩子說一句話
孩子,爸爸非常愛你
一個擁抱勝過千言萬語
圣母,為什么一直抱著自己的孩子
無論去哪里謀生,你一定要帶上孩子
孩子的信,讓人心碎
下班的路應該是回家的路
為什么酒店里沒有家庭客房
增加美好的聚會,減少無聊的應酬
第3篇 用健康的方式培養“正常人”
抓住關鍵期,贏在起始處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說錯了嗎
“敏感期”有什么、特點
給孩子無限耐心的愛
“叫爸爸”,他教了孩子三萬多次
孩子最需要父母的熱情鼓勵
給孩子無限尊重的態度
請記住我的三個觀點
一本值得讀一百遍的書
化身為仙女的好母親
“獨生子女是教育不好的”
一定要管孩子,關鍵是怎么管
管教從嚴是不是老一套
“你們中國人,好像不太喜歡孩子”
把“一只手”的教育改為“兩只手”
從“手對手”到“肩并肩”
如何和孩子說話?父母該做的12件事
如何和孩子說話?父母不該做的12件事
最重要的是保護孩子的心靈
早期教育的過失會變成無盡的麻煩
教育的起點是培養“正常人”
你會一條道走到黑嗎
你對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根筋”嗎
教育真正變好,還需要40年
人生是一場超長距離的馬拉松
你讀書的聲音,一定要讓我聽得見
第4篇 八條戒律也是八個人文常識
戒律一:不能想起了才教育
戒律二:不能生氣了就教育
戒律三:更為重要,特別要強調的是,不能當眾教育孩子
戒律四:我們不能把和孩子交談,都變成對孩子的教育
戒律五:要盡量避免消極教育
戒律六:要盡量避免在孩子吃飯和睡覺時進行教育
戒律七:一定要避免與別人的孩子作簡單的對比、進行教育
戒律八:教育孩子,不要“數罪并罰”
給父母的20條建議
給孩子的20條建議
父母對孩子的責任幾乎是終身性的。好父母就是一所好學校。
天資喚醒得越早越容易發展,天資喚醒得越早越有助于孩子形成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建立自信。 父母要盡全力避免在孩子面前表現出失望和厭煩,任何時候愛孩子,都是一種行動。你和他做一起,你帶領著他,你站在他身后。 努力讓孩子生活在干凈、整潔的環境中,對他形成對污穢、邪惡的免疫力大有幫助。無論你到哪里謀生,無論你生活多艱辛,請一定帶上你的孩子。孩子不在你身邊,孩子就在更多的危險之中。下班的路,是回家的路。花更多的時間和孩子在一起比什么都重要。人生的很多麻煩都是因為沒有生活在自己家里造成的。生而為人,從來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每個生命都蘊含著神秘性和不可知性。陪伴孩子成長,是父母送給孩子好的禮物。
“陪伴”是送給孩子好的禮物家庭教育很大的麻煩就在于很多時候我們并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到底是“誰”或者有可能成為“誰”,時常讓人疑惑的總是這樣的問題:我怎樣才能把孩子教育好呢?有個說法一直被人看作是一種消極的應付態度而不斷地作為反面教材被提及,那就是“當24小時和尚撞24小時鐘”,其實仔細想想就會發現這句話背后自有它的深意:只要你當24小時的和尚,你就有責任撞24小時的鐘。這在旁人看來極其枯燥的工作,因為責任使然、信仰使然,你也能夠讓它變得充滿趣味和韻致。由這個比喻,我想到為人父母這件事,往往就是一輩子“撞鐘”的工作,養育和教育孩子,幾乎也成了我們一生無法逃脫的責任。
選擇為人父母,就是選擇一種人類普遍的宿命,你必須,也只能以積極的建設者的態度,努力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比自己更、更健康、更幸福的人。這樣的道理說起來總是容易的,誰不曾對自己的孩子抱有夢想呢?著名畫家黃永玉先生說:“孩子是我們的甜美,也是我們的悲傷,是我們的骨肉,我們的心。”在這優美、雋永的句子背后,是一個父親對生命深切的體驗和對為人父母的責任極富張力的概括。孩子的未來既在父母的生命中,又在父母的手心上。那么真正的好父母在哪里呢?
2008年,為了寫作《父母改變 孩子改變》一書,我在山東、上海、江蘇、福建、湖北、四川、廣東等地做了大量調查,調查的結果既讓我震驚,也印證了我十多年來在基礎教育學校對學生的觀察結果:一個“問題學生”背后,往往有著一個“問題家庭”,一個孩子的成長出了問題,原因有可能出自學校與社會,但更本質的原因一定在于家庭。而從家庭中找原因,往往問題又出在早期教育上。20世紀最著名的兒童教育家蒙臺梭利說過,一個人無論身心哪個方面的疾病,如果病根出在童年的話,往往是很難治愈的。因為童年所有的影響,對一生而言,都是一種文化“刻印”,一旦刻上幾乎終身難以更改。童年確實是生命之根,我們無論懷著怎樣的虔敬之心來理解自己作為父母對孩子成長的“培根”工作都不為過。
在我看來,陪伴孩子成長不但是父母的核心責任,也是父母送給孩子一生好的禮物。美國明尼蘇達州大學的營養學家茲泰尼研究發現,79%的青少年都喜歡跟父母在一起吃飯,晚餐時全家人坐在一起吃飯比吃什么更為重要。很多研究表明,全家人一起吃飯會有助于孩子獲得較好的營養、較高的學業成績。跟父母在一起吃飯的孩子,會較少地發生抽煙、喝酒、吸毒、打架等行為。哪怕父母雙方只有一個人能夠趕上晚餐,也同樣能達到以上的效果。因為通過吃飯這種方式,把孩子聚攏在父母的身邊,父母對孩子的注視本身具有一種顯在或潛在的教育力量,同時父母也是在通過自己生命的示范,每天都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好父母確實就是一個好范本。但是我的問卷調查和個別訪問的結果都表明,看上去最為簡單的陪伴,在很多家庭中卻是一件難事。中學生24小時時間沒有跟父母說過話的達到了8%左右,每周和父母一起吃飯達到7次以上的不到一半,有煩惱能找父母交流的不到15%。父母不和孩子說話,或者孩子不愿意和父母說話,原因當然很多,但也可以這么說:孩子在童年時,你不和他生活在一起,你不和他一起用餐,不陪他說話,隨著孩子漸漸長大,你可能就不知道怎么和孩子交流,也難以與孩子交流,甚至你和他交流的姿態都會不太自然,這樣的錯失你可能難以改善與彌補。在一個人的童年,父母的存在尤其是母親的存在代表著安全、溫暖和歡樂,一個孩子對母親的需要是本質性的、不可或缺的、不可替代的。
一個孩子如果在他年紀太小、尚未有所準備、恐慌無助的時候不能和母親生活在一起,或者母親經常長時間離開他,這種分離一定會導致心靈的創傷,因為它侵犯了人與人最基本、最重要的聯系——母子紐帶。一個從小沒有母親的人往往一生都是疼痛與茫然的,一個在成長過程中母親經常不在場的人,同樣難以獲得充分的愛,這一切都會影響到他生命的舒展與自我確認。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人的成長,較大的問題不是他的生活處境,而是他能否得到父母的陪伴、撫愛和鼓勵。可以說,童年的錯失往往是一生的錯失,童年過不好的人自我修復之路很難也很漫長,童年的幸福是人一生幸福的半徑。
家庭教育越來越需要父母具備必要的生兒育女的知識,但更重要的,也容易被人忽視的卻是為人父母的本分:你要想讓孩子成長得更正常、更健康、更快樂,你就應該更充分、更耐心地陪伴他,培養一個正常人需要的就是正常的生活,這一點做到了,孩子就不會有大麻煩。對孩子成長的思考,一定要轉向家庭、轉向父母的責任。一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并不簡單:當我們有機會外出旅行時,是否首先考慮的就是一定要把孩子帶上?當我們下班時,下班的路是否是回家的路?周末的時間是否是家庭的時間?可能更為嚴峻的是,當我們外出謀生時,無論具體的生活有多大的困難,我們也能想方設法甚至歷經艱辛把孩子帶上嗎?農村大量留守兒童的存在一方面是情勢所迫,萬不得已;另一方面也是我們的文化存在問題,我們很容易就選擇了把孩子留在孤獨、無助、疏于管教和缺少疼愛的環境之中。而實際情況往往是,孩子不在你身邊,一定就在各種危險之中。由于童年影響具有刻印般的不可逆轉性,后面要想進行補救,會為時已晚,喪失了成長與教育的時期,這也意味著木已成舟,更多的只能聽天由命了。什么是好的家庭教育?好的家庭教育就是和孩子生活在一起,讓孩子遠離孤獨、無助與恐懼,看著孩子長大也是我們較大的幸福。我曾在福州一所小學做了個外來工子女家庭教育的問卷調查,很多父母都談到“孩子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才算一個完整的家”,“把孩子帶到身邊是我做得最對的一件事情”。其實,只有你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你的艱辛和對家庭的責任感才能成為教育孩子的一種品質資源,孩子才可以很直觀地看到生活的不易,看到父母的付出。這一切都有助于孩子責任意識的培養,也有助于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同時能夠激發他內在想要改變自己的愿望。教育說到,就是改善遺傳、改進文化。遺傳很多方面是不能改變的,但可以改善它。教育很重要的作用在于改進文化,我認為在家庭之中核心的文化就是一家人生活在一起,父母陪伴著孩子成長,在有愛、有鼓勵、有幫助的地方,即使生活很艱辛,生命照樣可以很健全、很健康。
2013年度《中國教育報》教師最喜愛的圖書
錢理群 劉鐵芳 肖川 竇桂梅 黃愛華 聯袂推薦
我曾邀請張文質先生到清華大學附屬小學為學生家長作報告。雖然我們很多學生的父母是海歸博士、教授,但我認為在做父母這件事上,我們都需要重新學習。今天兒童面臨的問題也是前所未有的,家庭教育要正本清源,更需要父母們意識到改變要從自己開始。
——著名特級教師、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校長 竇桂梅
相當不錯的一本書,讓家長和孩子更好相處,讓父母與孩子更好的溝通
老師推薦購買,是本不錯的書,現在教育孩子家長也要不斷學習,否則真的難。
孩子需要學習,父母更需要學習,這本書告訴我們教育孩子需從父母改變開始。
這是一本很樸實也很實用的書,無論是做教師還是做家長都應該好好讀一讀。
孩子是小學新生,在老師推薦下購買,翻看了部分,強調家庭教育才是教育之重,改變父母,孩子才會越來越強大!
父母改變,孩子改變(好父母的100條教育信條!改變是教養的開...
適合父母閱讀,可以學會很高的和孩子溝通,書很不錯,值得擁有。
學會怎么和孩子相處,引導他們學會面對自己的生活
孩子是父母的縮影,父母的問題在孩子的身上一覽無遺,要想孩子改變,先改變父母
這本來是老師指定的一本讀物,結果我不知不覺間,和小孩子一樣開始看了起來,很好的一本書!
本發貨時一定是平整的,但在運輸途中書脊上端被壓皺了,還破了點皮,還有一本繪畫方面的書也是同樣的問題,這兩本書大些,應該平放就好了,或是用大一點的紙箱,上次訂的書也是有一本被弄壞了。希望改正一下。謝謝啦!
因為張文質教授來園里分享了一堂親子課,所以喜歡上了他的書~適合父母讀的一本好書~
孩子的教育不能耽誤,多學習學習,做一個合格的父母
好評!真的很現實,值得讀的一本書。特別是做父母的
不錯老師要求看的可以凈化家長教育孩子中正迷茫的心靈
很實用,首先要轉變思想,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每一位父母修行的過程
。目錄第篇孩子的未來既在父母生命中,又在父母手心上 回到思考的起點:把孩子培P養成樂觀、開朗、有教養的父母改
這本書是我女兒幼兒園老師要求家長讀的,我收到通知就匆匆**當購買,結果缺貨。直到寒假快結束時才買到,拿到書,花了一天半的時間把書看完了,看完后,感覺作者想表達的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就我的閱讀口味而言,我覺得介紹和講解的方法一般吧。
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言傳身教才是教育之本,改變。理應從我們開始。
利用工作之余的時間看完,一直被吸引著,“對于阿米爾來說,風箏隱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為健全的人,成為他自我期許的阿米爾”,“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無論它意味著什么,讓我們勇敢地追”。
接連一單一單拍了幾本成就了快遞哥幾單生意幫同學家長買的我自己也買了不錯的一本書老師推薦的凈化家長教育孩子中的迷茫心靈
很多父母都是匆忙上崗的,沒有崗前培訓,上一輩人對我們的教育也一般,加上大多是獨生子女,教育起來困難重重,用這本書來幫助自己吧
生命是母親給我的,我之能長大成人,是母親用血汗灌養的;我之能成為一個不十分壞的人,是母親感化的;我的性格、習慣、是母親傳給的。母親并不識字,她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張文質,詩人,教育學者,《明日教育論壇》主編,生命化教育的倡導者,長期致力于基礎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理論研究與探索。
父母改變,孩子改變(好父母的100條教育信條!改變是教養的開始)家庭教育很重要,從我買了很多教育的書籍可以看出,所有的思想都是在說,孩子是白紙,孩子是天真無辜。萬惡之源都是來自于家長。
要年 人生是一場超長距離的馬拉松 你讀書的聲音,一定要讓我聽得見第篇八條戒律也是八YA個人文常識 戒律一父母改變,孩子改變(好父母的100條教育信條!2改變是教養的開始,感動千萬父母、惠及萬千家庭、標本兼治的經典家
很不錯的一本書,孩子的習慣真的來自于父母,只有父母自身做好了才能改變孩子的一身!老師推薦 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有幫助 值得 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