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管教:兩代哈佛人的成長經(jīng)歷》:養(yǎng)育給孩子愛多一點,還是管教多一點?保護孩子遠離痛苦是否有益無害?給予孩子愛的同時是否也要給他們經(jīng)歷失敗的權利?黃陳怡文老師在本書中毫無保留地分享她在“愛的管教”中養(yǎng)育四個孩子的實戰(zhàn)經(jīng)驗。
愛的管教:兩代哈佛人的成長經(jīng)歷》:黃陳怡文老師是美國教育專家、哈佛大學教育專業(yè)高才生,在教育理論、養(yǎng)育實踐、中美兩國中小學校教學一線,三者之間自由切換,用學養(yǎng)與母愛為孩子們編織一張看得見的安全網(wǎng)。怡文老師讓 “不冷不熱原則”“正漏斗管教模式”“家規(guī)制定原則”這些冷靜的詞語充滿了愛的力量。愛是容器,容量越大,管教越有力。唯有“愛的管教”,才能讓為人父母的我們放下教育的焦慮。
愛的管教:兩代哈佛人的成長經(jīng)歷》:如何學習放手、如何正確地表達愛、如何放下教育的焦慮、如何正確地管教、如何建立家規(guī)、如何正確放手?黃陳怡文從理論分析和實踐經(jīng)驗進行了專業(yè)細致的解讀。
愛的管教:兩代哈佛人的成長經(jīng)歷》:為人父母,如何放手,孩子才能學會自律?
美國教育專家黃陳怡文分享養(yǎng)育四個孩子的實戰(zhàn)經(jīng)驗。唯有“愛的管教”,才能讓為人父母的我們放下教育的焦慮。
黃陳怡文,美籍華人,在臺灣長大,畢業(yè)于輔仁大學哲學系,后赴美進修,獲美國哈佛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碩士學位,專攻雙語人知發(fā)展與多元文化教育。在美國,曾負責K-8年級ESL學生的教學工作,擔任過幼兒園3-5歲混齡班的班主任,迄今為止從事教育工作已有三十余年,深刻了解中美兩國教育、文化優(yōu)劣勢,擁有豐富的教養(yǎng)子女經(jīng)驗。著有《都是喂了愛》《布奇樂趣啟蒙英語》等。
序 言 成長中的父母 1
感 謝 3
及時章 孩子不是我的私有財產(chǎn)
一、子女的所有權:你把兒女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chǎn)嗎?
還是學習做一個忠心的管家? 006
二、學習放手,放下焦慮,和孩子一起成長 018
1. 給父母減壓,有了愛的能力 019
2. 確立正確的親子關系,放手的家長會重視自己,
在放手的過程中體現(xiàn)對孩子的尊重 020
3. 和孩子一同成長,和孩子建立共同的價值觀、道德觀,
成為他人生的航標 025
第二章 愛與管教的關系:是左右平衡,還是有前后順序?
一、愛不下去,怎么辦? 035
1. 瞻望未來 035
2. 回顧過去 040
二、什么是愛?愛好辛苦 044
1. 扭曲的愛之一:把自己的意愿強加在所愛的人身 上 044
2. 扭曲的愛之二:滿足我的欲望就是愛 053
三、正確的愛,要如何表達 061
1. 溝通的四個層面 061
2. 看不見的愛 062
3. 成為愛的渠道 064
四、管教包含了教導與訓練 066
1. 教導 066
2. 訓練 067
第三章 成長的五大要素
一、身體健康 073
1. 吃的智慧:先情商后智商 073
2. 定時定量,吃出感恩,培養(yǎng)禮儀 079
3. 健康的標準沒有起點 081
二、心理健康健全 089
1. 隨時隨地的愛語澆灌 089
2. 父母的陪伴,是好的軟硬件教育投資 092
3. 肢體語言:永不嫌多的有溫度的語言 093
4. 好的教育是從父母的膝蓋和被窩開始的 097
三、品格與道德 102
1. 無聲勝有聲:父母榜樣的力量 102
2. 為自己、為孩子立界限 103
3. 懷憐憫心的處罰,孩子感受到的是愛 105
4. 在實踐中塑造品格,一舉數(shù)得 106
5. 做家務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的感恩情結 108
四、天分與才能 111
1. 別在孩子身上圓你的未竟之夢 111
2. 缺乏享受的天分發(fā)掘,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不亞于災 難 113
3. 如何按天賦培養(yǎng)孩子 115
4. 關于潛能開發(fā) 121
五、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123
1. 施比受更有福 123
2. 存憐憫心,說造就人的話 124
3. 數(shù)學,邏輯推理,動手實驗,目的是造福人群 127
第四章 家規(guī)的理論基礎:兒童道德發(fā)展和管教的關系
一、兩位道德發(fā)展學理論先驅(qū):皮亞杰和科爾伯格 131
二、科爾伯格的道德發(fā)展階段:三個水平六個階段 133
1. 前習俗道德水平(建立習俗禮節(jié)之前,是具體個人的觀點) 134
2. 習俗道德水平(已經(jīng)有習俗禮節(jié)) 138
3. 后習俗道德水平(超越習俗禮節(jié)之上,超社會的觀 點) 140
三、道德發(fā)展理論應用于漏斗管教原則 145
1. 倒置的漏斗與失敗的管教 146
2. 正立的漏斗與成功的管教 149
3. 按年齡分為三個階段 151
四、有恩典的愛 GRACE 173
1. Give 給予自由 173
2. Respond 敏銳的回應 174
3. Allow 允許透明 174
4. Communicate 溝通饒恕 175
5. Express 表達愛 176
第五章 建立家規(guī)——實踐篇
一、立家規(guī) 183
1. 何時可以開始制定家規(guī) 184
2. 制定家規(guī)的益處和注意事項 184
3. 管教不是…… 187
4. 規(guī)矩,執(zhí)法者和受罰者的心態(tài)與行為 188
5. 家規(guī)與成長的關系 191
6. 家法 196
7. 事后的安慰與接納 199
8. 責罵 200
二、家規(guī)實踐計劃 204
1. 寫下家庭使命 204
2. 夫妻共同列出幾條家規(guī) 204
3. 邀請孩子參與家規(guī)的制定 204
4. 黃家家規(guī)及其處罰后果 204
5. 賞罰的關系:犯錯有后果,遵守有獎賞嗎 213
6. 管教與沖突的化解 214
7. 好朋友規(guī)則 218
三、家規(guī)范例 228
1. 家庭使命 228
2. 家規(guī)的內(nèi)容 229
3. 后果的種類 230
4. 制定后果的注意事項 231
5. 家規(guī)范例 232
6. 希望孩子達到的行為標準 239
第六章 自律是真正的順服
一、真正的順服,是達到自律的途徑 243
二、培養(yǎng)自律的方法 247
1. 尊重家規(guī) 247
2. 灌輸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因果觀念 247
3. 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248
4. 為孩子提供幫助 249
5. 表達強烈不滿的同時要說出你的期望 250
6. 告訴孩子如何改正 250
7. 為孩子提供一種選擇 251
8. 讓孩子體驗行為的后果 252
三、怎樣生活怎樣學 253
四、愛的真諦 262
附錄1 父母是我安全的港灣——為媽媽的書寫的話 265
附錄2 新的角色——從女兒懷孕末期的陣痛開始 281
及時章
孩子不是我的私有財產(chǎn)
我成長于一個小康之家,嚴父慈母的中國傳統(tǒng)家庭。上有一個兄長,下有一個弟弟,我是家中的女孩,從小沒有太大的學習壓力,父母對我的要求不高,只要我完成基本學習任務即可。小時候?qū)τ诟改高@樣的低要求,其實我心中有些不滿,反而羨慕哥哥身為長子受到更多的關注。沒想到父母這樣的教育心態(tài)反而給了我更多的成長空間。從小學、初中到參加高中聯(lián)考(相當于中考),大學聯(lián)考(相當于高考),我也過關斬將地進入了輔仁大學哲學系。當時的我并沒有出國留學的想法,但是由于大學期間參加社團活動認識了許多海外華人,在他們的鼓勵之下,我畢業(yè)之后開始申請美國大學攻讀教育研究所。我的課外活動非常豐富,但是學業(yè)成績卻是一般,不是學霸,沒想到卻前后接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和哈佛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碩士班的入學許可,在衡量兩所大學的異同之后,決定選擇哈佛大學,在人類發(fā)展專業(yè)里專攻雙語言認知發(fā)展與多文化教育。哈佛大學畢業(yè)之后,我在美國波士頓唐人街的華人社區(qū)中心服務,隨后又在波士頓附近的學區(qū)任公立小學學前班到初中的雙語教師,以及普通班的小學多種科目教師。1990年搬到圣地亞哥之后在私立幼兒園擔任教師,之后又成立了一個課后學習中心。這些經(jīng)歷使得我對于華人的雙語言、雙文化經(jīng)歷有特別深刻的體會。
1998年開始實行在家教育,當時我的大女兒小學三年級。接著二女兒也回到家里學習。在家教育促使我開始學習如何更有效率地教導孩子學習,在教材和教學方法上不斷地求進步,同時學習如何在家中培養(yǎng)孩子的品格。2006—2012年我們一家人隨丈夫黃宇明來到了中國北京,我多年的教育經(jīng)驗很自然地成為交談的話題,很快我就應邀在國內(nèi)許多學校和機構擔任國際教育和英語教育的培訓與咨詢工作。由于臺灣成長背景,在美國的教學和多年育兒經(jīng)驗,再加上參與國內(nèi)學校的一線教學工作和教師培訓,使得我對于中美教育文化優(yōu)劣有了更清晰的視野。
先生黃宇明是高通美國總公司的高級工程師,他擁有麻省理工學院電機工程碩士學位和許多個人研發(fā)專利,是標準的仆人式領袖,忠心于工作和家庭,勤奮努力,以身作則,是孩子們的好榜樣。我的先生具有冒險和挑戰(zhàn)精神,也是孩子們的好玩伴。我們兩人個性恰好互補,但也有意見相左,互不相容的時候。婚姻帶著我們進入一個新的人生階段,在彼此接納包容的過程中,我們學習去愛對方,去愛孩子。我的先生對我的理解和鼓勵,給予我信心和勇氣去嘗試生命中的許多挑戰(zhàn),特別是在撫養(yǎng)這四個孩子的過程中,一路走過的高山低谷,沒有他的支持和贊許,我可能放棄多次成長的機會。
我們育有兩女兩男,分別為24歲,22歲,15歲和13歲。大女兒秀璋哈佛大學教育學碩士畢業(yè),曾任教于美國高中,現(xiàn)在做美國大學升學咨詢輔導工作。她已經(jīng)結婚,并有了一個可愛的女兒。 二女兒秀儀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傳媒專業(yè)畢業(yè),目前從事特殊教育兒童的輔導治療工作。她對于教導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充滿了熱情,每次看到孩子們有進步,她都興奮無比。兩個男孩澤群和福群目前都是在家上學(homeschool),并開始在社區(qū)大學選修課程。他們的成長和學習是目前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任務之一。
家人小集錦
家人之間用什么方式表達愛?
黃宇明:我會花時間,為家人做事情。
陳怡文:我喜歡用贊美的語言或者用肢體語言表達。
黃秀璋:我喜歡聊天。
黃秀儀:我喜歡一對一地深入談心。
黃澤群: 我喜歡為家人做事。
黃福群:我喜歡用肢體語言來表達愛。
個人小檔案
黃秀璋:24歲/信心、盡責/喜歡唱歌、豎琴/家中的“學監(jiān)”,負責弟弟們的作業(yè)檢查。對自己的未來有明確的規(guī)劃,當年來中國于她是很大的挑戰(zhàn),差點打斷了她在美國的學習計劃,然而來到中國,她收獲了許多服務他人的經(jīng)歷,專業(yè)知識也并未減損。
黃秀儀:22歲/創(chuàng)意、勤奮、樂于助人/音樂、拉丁語/家中的“營養(yǎng)師兼大廚”“采購總監(jiān)”。熱愛一切手工活,如為家人做一頓香噴噴的大餐,或者為玩偶做衣服,看著有人因為她的付出而感到幸福,她也非常開心。
黃澤群:15歲/正直、公正、善良、溫和/家中的“后勤總監(jiān)”,平時自己鋪床、收拾碗筷。小時候,弟弟“欺負”他,考慮到弟弟的感受,他毫不猶豫地選擇“讓”和“犧牲”,以保護弟弟。
黃福群:13歲/喜樂、勇敢/家中的“后勤助理”,幫著哥哥打理責任內(nèi)的家務。他是家中的“開心果”,十分可愛。他敢說敢做,三四歲時,公園里有幾個男孩搶女孩子的沙桶,他毫不畏懼地為女孩子們搶回“寶貝”,完璧歸趙后,還不忘為傷心的她們送上花朵。
一、 子女的所有權:你把兒女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chǎn)嗎?還是學習做一個忠心的管家?
我有三次面臨失去孩子的經(jīng)歷,深刻體會到孩子生病時家長的無助。
還記得那是1995年的母親節(jié),我正在教課。忽然有人面色沉重地跑來告訴我,我的小女兒秀儀全身抽搐,讓我趕緊去看看。我到了幼兒園教室,看到秀儀在玩玩具,察覺不出什么異樣。但我還是不放心,咨詢了幾個醫(yī)生,他們都建議我趕快帶孩子去醫(yī)院檢查。那陣子我先生常常出差,偏巧那個周末他又不在,要到當天晚上才能回來。于是朋友陪著我和兩個孩子一同去診所。在候診室里等候時,忽然間我懷中的秀儀又開始痙攣,當時我真是六神無主,驚慌失措,急得大叫“我的孩子又痙攣了”。雖然只有短短的幾秒鐘,我卻覺得像是一個世紀那么久。醫(yī)生看完之后,馬上建議我把孩子送到兒童醫(yī)院的急診室做進一步的檢查。到了那里,我無奈地看著醫(yī)護人員給她做各種檢查,最難受的是做脊髓穿刺采樣時,看著秀儀痛苦掙扎的表情,我不但不能幫助她解除痛苦,還要幫著醫(yī)護人員抓住她,不讓她亂動。這是一個母親最痛苦的一刻,看著秀儀大哭,聽她大叫“媽媽,媽媽,不要,痛痛”??粗跣〉纳碥|反抗著,我卻還得狠心按著她。我只能無助地告訴她:“媽媽在這里,乖乖不要動,一會兒就好了。”
當時我的心中充滿憂慮,先是對孩子病情無知的恐懼,接著是自責,然后就開始抱怨。我的腦海中開始閃過各種畫面,生怕這病會影響孩子的一生。直到晚上朋友把我先生從機場接到醫(yī)院,我的先生沒有責怪,只有安慰和體諒,才讓我緊繃的神經(jīng)稍稍放松。
秀儀在醫(yī)院待了兩天,做了無數(shù)的檢查,醫(yī)生的結論是先回家觀察,一周后復診。這一周算是平安地過去了。復診的那天,醫(yī)生給出了他的診斷——是因為腦神經(jīng)的活動過于活躍,為了避免再次發(fā)生全身痙攣,醫(yī)生給秀儀開了藥。接下來的六個月,我定期帶秀儀復診。
這期間,我很害怕別人詢問秀儀的病情,心里有一種虧欠,覺得自己沒盡到做母親的責任,又怕別人評價自己。接著我就開始研究秀儀的病情,懷疑是遺傳,于是我更加驚慌,更害怕別人知道了。
感謝上天,六個月過去了,一年過去了,現(xiàn)在秀儀已經(jīng)成年,身體一直很健康,此后從來沒有再痙攣過。經(jīng)歷了這個過程,我明白了——懼怕不僅解決不了問題,反而徒增不必要的擔憂和痛苦。我們要冷靜地面對人生的挑戰(zhàn),養(yǎng)育子女的過程給予為人父母者不斷學習的機會。而且,接受別人的關懷也是一門功課。如果因著自己的驕傲或面子,不愿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弱點或問題,更不愿接受幫助和關懷,只會讓自己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
第二次面臨可能失去孩子的危機是1997年11月。當時大女兒秀璋7歲,讀小學二年級。還記得那是一個星期五的早晨,秀璋告訴我她的喉嚨疼,吞咽時很疼。我打電話給醫(yī)生,約好了時間帶她去看病。那陣子很多人感冒,護士說先吃退燒藥,再觀察兩天。于是我也以為只是普通的感冒而已,沒怎么在意。
第二天是星期六,秀璋一心想去參加好朋友Kyrstin的生日派對。我測了測她的體溫,還算正常,她自己也說喉嚨不疼了,只是手臂有點疼。我當時想肯定是睡覺時姿勢不對壓的,所以也沒特別在意。一聽到?jīng)]有發(fā)燒,秀璋就一口咬定病都好了,吵著要去參加生日派對。于是秀璋就拿出事先選好的漂亮衣裳,帶上生日禮物興高采烈地去參加朋友的生日聚會了。
下午我去接她時,秀璋哭著說:“媽媽,我的手好疼。”她用另一只手扶著疼痛的手臂,滿眼淚水,臉漲得像個紅蘋果,顯然又發(fā)燒了。當時診所已經(jīng)關門了,我?guī)е北际サ貋喐鐑和t(yī)院急診室。我們在醫(yī)院從下午等到傍晚,所有的醫(yī)生會診也不能確定她的病因。于是建議我們回家,等到星期一再約診兒童骨科醫(yī)生。我先生打電話咨詢他做兒科醫(yī)生的嫂子,聽完秀璋的病情之后,她告訴我們:“孩子發(fā)燒,手又疼痛不已,肯定有炎癥,查不出病因千萬別回家。”
于是我們待在醫(yī)院里,堅持要求找出病因再走。醫(yī)生給秀璋拍了X光片,結果發(fā)現(xiàn)她手肘的關節(jié)處有一個膿包。當時醫(yī)院骨科的主治醫(yī)生決定立即開刀,讓我們馬上辦理住院手續(xù)。沒想到發(fā)燒、手臂疼痛可以變得這么復雜。秀璋當晚接受了手術,接著在醫(yī)院里住下來。這個結果是我們想不到的。怎么莫名其妙的,就要開刀了。所以說即使今天的醫(yī)學再發(fā)達,有很多的疾病還是我們預料不到的。后來,在醫(yī)生的醫(yī)療報告中我看到秀璋手肘上的紅腫是化膿性鏈鎖狀球菌導致的。
原來在紅腫的表皮下,細菌正攻擊著皮膚組織下面的肌肉,被腐蝕了的細胞化成了膿,如果沒有及時處理,細菌將會繼續(xù)侵蝕她的手肘,嚴重的甚至需要截肢以保全性命,更可怕的是如果細菌進入血液,就會導致敗血性休克。一周后,秀璋痊愈出院。
事后我又對這種疾病進行了進一步了解,發(fā)現(xiàn)當時在美國和加拿大有幾個類似秀璋的病例,因為誤診耽誤了治療時間,細菌進入血液中,那幾個孩子都沒有挽救過來。這讓我們深刻地體會到生命的脆弱,因而更加尊重生命。我們要把握住每24小時的機會好好地愛我們的家人,并且更珍惜一家人在一起的時間。
七年后,秀璋14歲那一年,她參加全美基督徒辯論協(xié)會主辦的青少年辯論賽,主題是“政府應如何完善醫(yī)療誤診的法律責任”。在那年的一個夏令營里,她親耳聽到律師和受害者談論醫(yī)療誤診的故事。其中一個案例就是,一對夫妻講述他們的女兒在7歲時感染了化膿性金黃色葡萄球菌,當時孩子發(fā)燒,而且膝蓋紅腫疼痛,被送到醫(yī)院,卻因為誤診而失去了生命。如果孩子還在,應該也是14歲,和秀璋同年。秀璋當晚給我打電話,詢問當時她生病的細節(jié)。我恰巧找到了當時寫的一篇日記,就讀給她聽。全文如下:
1997年11月12日 星期二
秀璋從周六開始就住進了兒童醫(yī)院。這次的經(jīng)歷將成為我們家庭歷史上的一個紀念碑,是我們在艱難時刻信望愛的證據(jù)。家人之間、人與人之間的情誼和信念更是強有力地讓我們體會到愛的力量。從大事、小事到最微小的細節(jié),只要信念在,就會有希望。這次的經(jīng)歷讓我們一家人變得更親密了。
周四晚上,秀璋說她不舒服,不想吃飯,我想她可能感冒了。因為那陣子流感已經(jīng)開始一兩個星期了。一周前秀璋的感冒剛好,我想可能又感冒了。周五凌晨兩點半她醒來,告訴我她頭疼,喉嚨疼,肚子也疼。我給她量了體溫,華氏105度(攝氏40.6度)的高燒。我趕緊給她吃了退燒藥,心想沒事了。第二天她的體溫仍然在華氏102—106度,我沒讓她去學校,怕傳染給別人。到了周六上午她燒退了,喉嚨不疼,肚子也不疼了。但是她開始說左手臂有點疼。我和我先生都認為可能是她睡覺的姿勢不好,壓到手臂了,也沒特別在意。過一會兒,秀璋說想去好友Kyrstin的生日派對。我建議她把禮物帶去,待一會兒就回家。但是她堅持說自己很好可以全程參加。當我下午兩點去接她的時候,她顯然疼痛萬分。她的整個左手臂無法動彈,左手肘尤其炙熱。我開始擔心是什么奇怪的細菌感染,打電話給醫(yī)生的診所,醫(yī)生已經(jīng)下班了。急診熱線的護士建議我直接帶孩子去兒童醫(yī)院急診。到了兒童醫(yī)院已經(jīng)是下午3點10分,等到了快4點總算有實習醫(yī)生來看看秀璋,又過了一會兒,首席實習醫(yī)生來看她,接著小兒科的骨科專科實習醫(yī)生也來看她,幾個醫(yī)生會診之后,給秀璋抽了血,照了X光片。接著我們就等化驗和分析報告。到了傍晚6點30,醫(yī)生告訴我們秀璋可能需要留下來做手術。7點鐘證實手術必須盡快進行,當晚9點就進行了手術。小兒骨科主治醫(yī)師在8點40分到達,麻醉師9點鐘準時將秀璋推入手術室。接著我們急忙帶著秀儀回家,給她梳洗完畢跟她道了晚安,就趕緊收拾衣物去醫(yī)院等著秀璋從手術室出來。感謝上天,我回到醫(yī)院的時候正趕上秀璋手術結束。我答應秀璋她出了手術室睜開眼就會看到媽媽的。我知道這一切的安排都太了,從醫(yī)院回家再趕回來,花的時間比我預料的還久,但是我一到醫(yī)院,就趕上秀璋從手術室出來,感謝這的安排。稍后當我們在132號病房安置好時,秀璋才從麻醉中慢慢醒來,她的反應很好,沒有任何不良的并發(fā)癥,恢復得很好,一切都非常順利。
周日上午,我陪著秀璋。我記得在急診室里等候時,我們倆聊了一會兒。秀璋問我為什么這樣的事會發(fā)生在她身上。當時我們有一個很好的討論。通過討論,秀璋認識到壞事情也可能發(fā)生在好人身上,這樣的“壞事”正是在考驗我們的信心,讓我們經(jīng)受磨煉,內(nèi)心世界變得更加強大。這樣的理解幫助她勇敢地面對接下來一連串的檢查和治療過程,從抽血,照X光片,一直到麻醉,直到進行手術的整個過程。她非常堅強地把持著自己的信心,感謝上天保佑她手術平安。希望所有的醫(yī)生和護士都充滿智慧,期待手術順利進行并獲得成功。這對我們?nèi)沂且粋€美好的見證和祝福。
今天我和醫(yī)生們談過之后,我發(fā)現(xiàn)更多關于鏈球菌感染和感染性關節(jié)炎的問題。對于這些疾病的進一步認識,使我心中充滿感恩。圣地亞哥兒童醫(yī)院的骨科主治醫(yī)師和秀璋的兒科醫(yī)師都告訴我,像秀璋這樣的病例,細菌感染可能造成更嚴重的損害,這種病例即使發(fā)生在他們自己的孩子身上,他們也無法預測結果。我很慶幸秀璋的病情是屬于比較容易處理的,沒有留下后遺癥,也比較容易治療。我再一次感恩。
寫的不好!
看了一點,還行吧,有空再繼續(xù)看
十幾天沒收到,,耽誤我這么長時間,
還沒看,但愿不錯
相當不錯的一本書,很喜歡,當當?shù)臅蝗缂韧木?
很好,孩子很喜歡,已經(jīng)多次購買了,當當真不錯!加油!
活動時購買囤貨,感覺不錯,平時睡前讀一會兒。
朋友推薦的,據(jù)說是不錯的育兒書
家長必讀,很受益。
內(nèi)容豐富,有參考價值
先買著備著的
Satisfied
朋友推薦,還沒看,發(fā)貨快
這書很不錯,值得買
這是一本非常棒的書籍。
書已讀完,整體感覺有指導意義,是育兒類中比較用心和有實踐指導意義的書.
外面的塑料膜破了,書側(cè)面弄臟了。比預計到達時間晚送一天
親子教育的經(jīng)典之作,值得看,值得收藏,值得推薦
這本書非常好,對家長有很好的教育和啟迪作用
很通俗易懂的一本育兒書籍簡單易行,利于操作。很好推薦給大家看。
一直很喜歡黃陳怡文老師,也聽過她的課程!非常實用!
這本書真的特別特別棒!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作者既有理論素養(yǎng)又有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而且在字里行間可以感受到作者想要毫無保留地分享她的養(yǎng)育所得的真心。書中并沒有很夸張的成功成才之類的技巧,而是真切地希望孩子們健康自信、快樂成長的追求。非常值得購買放在案頭,隨時翻閱,因為書上不但有實用的操作指導,還有能讓父母放下焦慮的好方法。
書很好,我也效仿黃家家規(guī)給自家兩孩子立了家規(guī),效果不錯管教起來也省心,值得推薦。
非常實用,但里面的內(nèi)容都是對小孩子多些,因為有打屁股的體罰,這一定是在很小時候培養(yǎng)的,大孩子還需要的策略不夠多,例子也都是小孩子的,不過還是很好,家里有小孩子的家長都值得看看。
這本書比較獨特和有意義的一點是已經(jīng)成年的女兒回顧自己的成長,回顧父母的教養(yǎng),分享了那段心路。由此可以體會:給孩子以成長的時間,讓孩子去經(jīng)歷探索邊際的痛苦,這是成長的過程。
以前聽過黃陳怡文老師的講座分享,很認同她的教育理念,也很羨慕她的四個孩子教育的那么好,從她的身上讓我學習到了很多,對教育事業(yè)的熱愛和執(zhí)著,期盼已久的這本新書終于出來了,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