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包含了家庭教育的大部分熱點問題,有理念,也有實用的方法,適合于從嬰兒到大學生的家長閱讀:父母如何減少自己的火氣?如何讀懂孩子的心理?如何讓孩子坦然面對挫折?面對孩子過多的要求怎么辦?如何幫助孩子管理情緒和脾氣?如何去理解孩子?如何去幫助孩子的學習?如何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如何安然度過青春期?如何進行有效溝通?各種常見心理問題如何預防和治療?抽動癥如何治療?學校教育如何順應心理?
本書的理念和方法同樣有益于處理好夫妻、家人、同事之間的關系,所介紹的心理學方法適合于個人的心理調節。所以也是一本成人心理成長指導讀物。
順應心理,孩子更合作》位列2014年親子家教類新書榜榜首
2014年新書榜總榜第6名
榮獲2015年好書榜親子家教類第5名
已獲得第二華東地區哲學社會科學圖書二等獎
榮獲全國城市出版社圖書二等獎
已被選入青島市第五屆中小學親子共讀推薦書目。
該書位列2014年新書熱賣榜親子家教類名。
有好多位讀者一口氣買了幾十本,親手贈送給自己的家人和朋友。
有好多位班主任一下子買了50本,來贈送給全班同學家長。
有好多熱心的讀者,再買來送給自己孩子的老師。
所有讀過這本書的讀者,都會覺得這本書特別有用,相見恨晚,書中真實的案例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得到實實在在的幫助。
維尼老師(胡春光),家庭教育專家,心理專家。潛心從事心理學研究二十余年,目前專注于家庭教育心理領域的研究,專業從事家庭教育咨詢工作,積累了豐富的有效案例。所撰寫的家庭教育指導文章,心理學功底深厚,接地氣,實用性、可操作性強,受到網友廣泛的歡迎,累計訪問量超過一千百萬次,幫助成千上萬的家庭從痛苦走向了幸福。
及時篇 調節心理的魔法——認知療法
及時章 讀懂孩子心理的秘
第二章 調節父母和孩子心理的魔法—認知療法
什么是認知療法?/5
認知療法應用:學會三種思維,坦然面對挫折/13
三種思維的應用:如何應對批評、輸贏、壓力和焦慮/20
第二篇 改變家庭教育的理念
及時章 您在壓抑孩子嗎?
看似愛孩子,實則在壓抑孩子/26
播下壓抑的種子,收獲苦澀的果實/28
最常見的壓抑方式:嚴厲或過于嚴格/33
第二章 理解、尊重、接納的中庸之道
理解、尊重、接納的教育模式/39
實例:理解尊重的道理我明白,為什么做不到?/48及時篇 調節心理的魔法——認知療法
及時章 讀懂孩子心理的秘
第二章 調節父母和孩子心理的魔法—認知療法
什么是認知療法?/5
認知療法應用:學會三種思維,坦然面對挫折/13
三種思維的應用:如何應對批評、輸贏、壓力和焦慮/20
第二篇 改變家庭教育的理念
及時章 您在壓抑孩子嗎?
看似愛孩子,實則在壓抑孩子/26
播下壓抑的種子,收獲苦澀的果實/28
最常見的壓抑方式:嚴厲或過于嚴格/33
第二章 理解、尊重、接納的中庸之道
理解、尊重、接納的教育模式/39
實例:理解尊重的道理我明白,為什么做不到?/48
第三章 放下對和成績的過度執
家庭教育的較大障礙:過于執著/50
放下對和成績的過度執著/52
以幸福為出發點期待孩子/58
放低期望,降低要求/66
第四章 家庭教育是一場修行
家庭教育之道在于中庸/68
家庭教育要講究策略/69
因材施教:適合自己孩子的才是好的/70
不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71
順其自然,靜待花開,不要太勉強/71
避開育兒的陷阱/74
從檢查作業看家庭教育的學問/80
現在教育孩子為什么這樣難?/81
家庭教育是一場修行/82
第五章 良好的關系是家庭教育的基
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是教育有效的前提/84
先理順關系,再尋求改變/85
重視孩子的感受/87
促使孩子“合作”而不是“聽話”/89
夫妻關系也需要理解尊重和接納/90
如何處理與長輩的關系/93
第三篇 家庭教育的常見困惑
及時章 是堅持規則還是順應孩子?
應對孩子要求的三個原則/97
順應孩子心理,孩子更合作/108
規則的制定和執行要有彈性/113
養育需要學會妥協/119
育兒新主張:跟隨內心,順其自然/121
第二章 放下對生活習慣的執
生活習慣可以隨性自在些/125
按時入睡還是順其自然?/132
培養自理能力,但不必太勉強/135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不必著急/137
第三章 理解、理解、再理解
寬容、接納的基礎在于理解/144
孩子的某些問題表現很正常,沒什么/144
孩子某些問題表現有原因——找原因,想辦法/151
孩子的某些問題表現是父母造成的/163
對于道德問題也需要理解和接納/184
孟子曰:行有不得,反求諸己/188
為什么不要懲罰孩子?/189
第四章 放下對溺愛和嬌慣的恐懼
寵愛孩子危害真的那么大嗎?/193
何妨讓孩子撒撒嬌/195
順應心理與溺愛的區別/196
第四篇 和孩子一同幸福成長的心理魔法
及時章 人本主義心理學方法
無條件接納孩子/200
學會“共情”、同理心/207
孩子是貪得無厭,不知感恩的嗎?/208
第二章 行為主義心理學方法
孩子的“問題行為”是如何形成的?/211
體驗結果,改變孩子的行為/211
學會體驗式說服/212
代幣法——星星榜/215
巧用“游戲”改變孩子/216
多鼓勵、少批評、不懲罰/217
第三章 父母如何調節好自己的情緒
父母如何能減少自己的火氣/226
實例:六字真言讓我調節好了情緒/232
孩子磨蹭時如何不發火?/234
實例:調節好情緒,就穩住了局面/235
實例:吾日三省吾身/236
實例:反省自己,改變認知,就不發脾氣了/237
快要發火時怎么辦/239
發火了,就要及時向孩子道歉/241
第四章 如何講道理、溝通
怎樣講道理孩子才愛聽/242
溝通的秘訣/247
理解心理的不由自主性/250
奇妙的認知咒語/251
責怪孩子沒有意志力用處不大/252
第五章 如何幫助孩子管理情緒
情緒的奧妙/254
孩子有情緒時,不要太較真/260
冷處理還是冷暴力/262
如何理解接納孩子的脾氣/264
實例:改變孩子的緊張焦慮從父母的改變開始/273
第六章 如何調適孩子的性格
改變孩子的性格,從父母的改變開始/276
實例:我改變了,孩子的性格就有了很大的變化/278
改變孩子的性格要順勢而為/280
“三歲看小,七歲看老”也有偏頗之處/282
實例:如何改變孩子倔強、愛發脾氣的性格/283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286
實例:如何改變孩子脆弱敏感的性格?/291
如何讓孩子做到寬容/292
如何改變孩子急躁的性格?/294
第五篇 心理問題早知道
及時章 孩子常見的心理問題
如何讓孩子愛和小朋友玩/296
不必逼迫孩子克服害怕/297
孩子口吃怎么辦/299
孩子自慰怎么辦/300
如何預防孩子同性戀的傾向/301
強迫癥的相關行為/302
實例:孩子抑郁了怎么辦?/305
小心“被”精神病/306
第二章 孩子貌似“多動癥”怎么辦
這些是多動癥嗎?/307
實例:自我、隨性是多動的一個原因/308
實例:有效溝通有助于改變多動/309
實例:鼓勵和幫助能減少多動/310
第三章 抽動癥的治療
實例:為了拯救你,我的寶貝,媽媽甘愿付出一切/311
抽動癥是怎么回事兒?/312
實例:順應心理,孩子的抽動好了/315
實例:改變教育方式,改變孩子敏感的性格/316
第六篇 孩子學習需要我們的幫助
適度幫助孩子學習/320
孩子不愛寫作業,管還是不管?/325
輔導孩子如何做到情緒平和?/327
實例:作業從“不管”走向“適當地管”/331
如何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332
輔導孩子學習的幾個主張/339
如何幫助孩子樹立學習的信心/340
先考慮興趣再考慮習慣/342
努力培養好習慣,但要慢慢來/344
學習態度不好是因為興趣、信心等有問題/345
嚴格要求要像“熱水泡腳”/345
考試的技巧及心理調節/348
實例:試卷分析是個寶/349
實例:孩子寫作業磨蹭、不專心怎么辦/350
實例:如何不再為孩子寫作業而抓狂?/353
實例:孩子獲得了最快進步獎/357
第七篇 陪孩子安然走過青春期
警報拉響:孩子進入青春期了/360
了解青春期孩子的想法/361
如何進行青春期家庭教育/362
青春期溝通的秘訣/367
戀愛的那些事兒/371
實例:順應心理,讓我們安然度過青春期/374
實例:走出逆反的漩渦/376
逆反期:“不管”是為了“管”/376
實例:尖子、浪子、金不換/380
用慢慢等待融化孩子心中的堅冰/381
給孩子一個不走歪路的理由/382
第八篇 順應學生心理,教育更順利
親其師,信其道/384
幼兒教育也需要理解和接納/384
有了好的師生關系,管理就容易了/385
如何讓教育不成為一場盛大的暗戀/387
如何讓搗蛋鬼變得合作/388
認知療法應用:學會三種思維,坦然面對挫折
維尼育兒經:女兒和同學玩多米諾骨牌。沒找到某個骨牌,她說了一句:找不到就找不到吧(順其自然);擺的骨牌不小心被碰了一下,局部一下子全倒了,她說:沒關系,沒關系,說明我這部分擺得挺好的(很正常,沒什么;壞事變好事)。三種思維已經滲透到她的心里,可以脫口而出,自如地運用啦!
應用認知療法,我們可以幫助孩子坦然經受挫折。
一位媽媽的疑惑和擔心:如果我們在家里理解尊重孩子,順應孩子的心理,不去打罵孩子,少發火,讓孩子幸福快樂,順心如意,那么孩子到了學校和社會,別人會一直尊重孩子嗎?會順著孩子嗎?遇到同學或同事之間責怪、批評、挖苦,孩子能適應嗎?在幸福順利環境下長大的孩子,能承受挫折嗎?
這個擔心不能說沒有道理,因為在蜜罐里長大,沒大受過挫折、苦難鍛煉的孩子,到了外界環境中抗挫折能力可能會差些。
你看,現在很多孩子敏感脆弱,稍不如意就會生氣、苦惱、焦慮。參加比賽,一個小失誤,當場就哭了;被老師批評一句,馬上就哭了;和父母玩游戲,只能贏不能輸;字寫得不好,課文背不下來都會生氣、發脾氣……
這讓父母很擔心:目前引起孩子焦慮、煩惱的都是一些小事、小挫折,孩子就這么脆弱,以后遇到了大的失敗和挫折可怎么辦?這些年也發生了不少中小學生因為被批評、寫檢查而跳樓的事件,讓人怎能不擔心呢?
那么如何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承受能力呢?
一般人的做法是去鍛煉孩子,讓孩子去經歷挫折,經歷多了,承受力可能會強一些。這種方法有一些效果。不過,這也成了不少父母發脾氣的借口:“我在家里給你氣受,你到社會上才能受得了氣!”如果實在忍不住發脾氣還情有可原,但不去控制自己的情緒,生氣了就發脾氣,甚至故意發脾氣,經常去打罵、訓斥、諷刺挖苦、打擊孩子,讓孩子生活在痛苦之中,就不太合理了,這樣做不僅不見得能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還可能讓孩子留下影響一生的心理創傷。所以,這種過度的挫折教育我堅決反對。經歷挫折可能會提高抗挫折能力,但是見效慢,而且效果不確定。
那怎么辦?怎樣能讓孩子堅強些?
1.如何做到真正的堅強
一般人認為,所謂堅強,就是面對苦難、挫折、失敗、打壓和批評時,雖然痛苦、難過、氣憤、壓力大、內心煎熬,但是也能忍耐。不過這樣雖然“悲壯”,但是既痛苦又難以堅持。我有一個方法,可以輕松做到面對挫折時內心坦然淡定,這樣不大痛苦,自然就能坦然面對了。達到“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的境界,就能做到真正的堅強。
真有這樣神奇的方法嗎?
回顧一下認知療法的原理: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對事情的認知直接導致了我們的情緒和行為。所以,改變了對事情的認知,就改變了我們的情緒和行為。所以,面對挫折和失敗,如果我們覺得這個事情很糟糕、了不得,嚴重到讓人無法接受,那么沮喪、痛苦、煎熬、氣憤等負面情緒自然接踵而來,會覺得難以承受,甚至會被擊垮;但是如果能改變自己的認知——發現這件壞事也有好的方面,或經過努力可能會變成好事;或者事情不像想象的那樣糟糕,可能很正常,沒什么;或者雖然有些糟糕,但應該接受現實,努力之后可以順其自然,那么,自然會淡定平和些,也就更容易承受了。如果這樣的思維模式成為習慣性思維,挫折失敗引起的情緒波動就會少得多,我們就會變得堅強了。
這就是“學會三種思維,坦然面對挫折”,對于小事和大事同樣適用,對于孩子、成人的自我心理調節都有效。上面所說的三句話就是三種思維。
壞事變好事:發現這個壞事也有好的方面,或經過努力可能會變成好事。
很正常,沒什么:事情不像想象的那樣糟糕,可能很正常,沒什么。
順其自然:雖然事情有些糟糕,但是只能接受現實,順其自然。
那么如何使這三種思維成為孩子的習慣性思維呢?首先,父母要能理解、運用這三種思維,爭取成為自己的習慣性思維。然后當孩子遇到不順利、失敗、意外時,結合具體事情向他滲透這三種思維,逐漸地,三種思維會成為孩子的習慣性思維,變成口頭禪,他就會淡定平和地應對挫折,變得堅強了。
三種思維1:壞事變好事
我們遇到的挫折、不順利看起來是壞事,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壞事本來就有好的方面,或者經過努力可以變成好事。其實,這是一個很普通、平常的道理,人人都知道,但是很少有人把它變成自己的習慣性思維,所以在遇到事情時就想不到從這個角度去思考,這個道理就沒有用了。
我在遇到“壞事”的時候,會習慣于先去想想事情有無好的方面,或者有無可能變成好事,如果能找到,心情自然就輕松多了。比如有一段時間我的腿受傷了,雖然是件壞事,但是想到可以在家里安心地寫作,就不沮喪了。
關鍵是“習慣于”啊!這個思維并不新鮮,但需要多次有意識地去培養、聯系,從而形成習慣,才會在遇到挫折時自然想到。
孩子遇到挫折、失敗、不順利時,都是一個滲透積極思維的好機會,善于引導,孩子這時體驗到的道理比我們平常嘮叨時磨破了嘴皮子還管用。
在女兒遇到類似的事情時,我會借機和她探討,用這樣的思維方式幫助她分析,或者只是簡單說一句:這也是好事兒啊!
一個小朋友常常騙女兒,她不高興,我告訴她:這也是好事兒,讓你這么小就學會識別謊言了。
東西壞了,她有些傷心,我告訴她:壞事變好事啊,可以再買個新的呀!
測驗錯得較多,我說:沒關系啊,不出錯怎么能找到問題呢?找到問題才能改進啊。
學習暫時落后了,我說,沒關系啊,從后面追比被別人追壓力要小,成績越來越好的感覺其實不錯啊!
……
在不斷地滲透之下,“壞事變好事”就成了女兒的習慣性思維,有時也會冒出一句口頭禪:這也是好事啊。自然,面對挫折的時候,就不那么愁眉苦臉,或者過一會兒就高興了。
有一次,女兒不小心把一個氣球搞破了,嘭的一聲,她嚇了一跳。不過,她接著說:這樣也不錯,我可以把這塊皮當做小娃娃們的地圖。
這就是習慣于從負面的事情中看到積極的方面。
三種思維2:很正常,沒什么
這是我的六字真言,看似平凡之極,沒有任何神奇之處,但卻能幫助人淡定。
為什么有些事情讓人很難受呢?其實有時不是事情本身嚴重,而是人們夸大了這個事情的影響,把它看得嚴重,這自然會感覺很受挫了。這是一種放大的思維模式。
很多父母就是這樣。比如一位媽媽,看到孩子上課不舉手,或者不肯上臺表演,就認為孩子不自信,而想到如果孩子不自信,一生該有多失敗!這樣放大之后自然焦慮、受挫。家長可能會把這種夸大的思維模式“傳染”到孩子身上,即使家長不打不罵,什么也不說,孩子也會從家長緊張的表情和沮喪的態度中體驗到。時間久了,孩子也會習慣于夸大事情的后果,心態如何,可想而知了。
其實不舉手、不敢表演這些現象都是很正常,沒什么的,可能隨著成長自然解決了。父母面對孩子的問題時,如果能夠去理解孩子,想想孩子的表現也許是“很正常,沒什么”的,就會淡定一些,就不那么容易焦慮、生氣了。比如,孩子有時不按時入睡,其實也沒什么很大的影響,很正常。
生活中有些挫折、失敗的確關系重大,比如中考、高考,但是絕大部分挫折、失敗不是那么重要,不像想象中的那樣糟糕,只是生命長河的一個小波瀾而已,很正常,沒什么。
如果知道很多事情很正常,沒什么,就會淡定很多。我的一句口頭禪就是:多大的事兒啊,有什么了不起的啊!大部分事情其實都可以這樣想,有這樣的認知自然會有淡定的情緒和行為。
同樣,也可以給孩子滲透這樣的思維方式。在孩子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情時,可以告訴孩子這件事情沒那么糟糕,很正常,沒什么。慢慢滲透,會逐漸成為孩子的習慣性思維,成為他的口頭禪。
考試成績有波動是很正常的。題目的難度和臨場發揮有偶然性,所以成績起伏是自然的事情。
有的作業不會做,很正常,沒什么啊。
同學中有人捉弄你、騙你也是正常的,也不可能遇到的都是性格那么好的、品質那么好的人。
比賽輸,是很正常的。一直贏那才奇怪呢,盡力就可以了。
被批評,是很正常的,有什么了不起的?誰也可能會被批評啊。
老師不是自己喜歡的,或者老師不喜歡自己,這是很正常啊。誰也不能保障自己遇到的人都是招人喜歡的,也不能期望人人都喜歡自己。
東西會損害,會丟,偶爾摔一跤,磕破點皮都是正常的,不可能萬事如意。
……
因為經常滲透,“很正常,沒什么”就成了女兒的習慣性思維。她有了這樣的口頭禪:很正常啊,沒什么啊,這又怎么樣?所以,有時她也能表現得淡定些。
一位媽媽告訴我這六個字的確管用。上二年級的孩子開始遇到不會寫的題目,會很著急煩躁,媽媽告訴他:有不會的題目是正常的,誰也不可能都會啊!逐漸孩子遇到不會做的題目時就平靜多了。
三種思維3:順其自然
我有一個核心思維:努力去做,對結果順其自然。這和“盡人事,聽天命”的意思是相似的。
遇到“壞事”,應該去努力,爭取把壞事變成好事。但是自然會有不好的方面,而且可能還有些糟糕,不是“沒什么”的。所以,此時需要順其自然。順其自然之后,心就靜下來了,不把精力花在懊悔、自責上,而是面向未來,去做實在的努力,這反而是積極的。
很多大人和孩子有這樣的想法,我一定要贏,一定要考好,一定不能做不好……但是誰能保障一定呢?做不到的時候就會沮喪懊惱,顯得脆弱。所以,如果想堅強,就要學會在努力之后,順其自然,只要盡力了就好。
我會在孩子遇到一些事情的時候,慢慢滲透順其自然的思想。
原計劃去玩兒,但下雨去不了。我會和女兒說,不去就不去唄——順其自然。
單詞聽寫,她開始錯得比較多,我告訴她:錯就錯了,我們想辦法改進就是了——順其自然。
東西,我們好好愛護,如果損壞了,孩子會說,壞就壞了吧,也沒辦法——順其自然。
老師批評她,她會說:批評就批評吧,我改正就是了。
朋友呢,我們好好相處,但有時小朋友鬧點矛盾,會“威脅”女兒不跟她玩兒了,女兒會說:不跟我玩兒就算了——順其自然。
潤物細無聲,逐漸地,順其自然會成為孩子的習慣性思維,那么在做好自己的事情之后,即使失敗,也就可以安心地順其自然了。
三種思維是阿Q精神嗎?
三種思維有一個順序,面對挫折,先想想有無可能變成好事。如果有好的方面或能變成好事,自然平靜些了;如果變不成好事,再看看這件壞事是否很正常,沒什么,不像想象的那樣糟糕,這樣可能會進一步淡定;如果確實是件較大的壞事,順其自然就是了。
三種思維看似平淡無奇,但是按照這個順序去思考我們遇到的事情,大部分都會淡然處之。三種思維,也就是放下過度的執著,學會淡定。
兒子同學昨天不跟他玩了,他不高興。我用三種思維給他分析了一下:媽媽知道同學不和你玩很難過(理解),不過,你自己也想想是不是哪些地方做得不太好,比如:想玩小朋友的玩具,先要征得別人同意再玩;如果你的玩具別的小朋友上來就搶,你愿意嗎(換位思考)?
你覺得這是壞事,我反倒認為是好事,這樣你可以想想怎么樣能更好地和小朋友交往(壞事變好事)。如果小朋友還不想和你玩,那就不玩唄,有什么大不了的呢?也許過幾天他又主動來找你了。實在不想玩就算了,我們做好自己就行了,我們不可能喜歡所有的人,也不可能讓所有人都喜歡我們(很正常,沒什么;順其自然)。這樣一說,他高興了。
幾點質疑:
Q:三種思維是否是一種自欺欺人的阿Q精神呢?
A:阿Q精神與認知療法的道理是一樣的,也是通過改變對事情的認知而調節情緒。不過阿Q精神是自欺欺人的,分明挨了打,他卻想:這是兒子打老子。這是用虛假的勝利在精神上實行自我安慰。
而三種思維則是實事求是的:壞事本來就有好的方面,或者經過努力可以變成好事;人容易夸大事情的負面影響,其實事情本身并不見得像想象的那樣糟糕;有時也只能面對現實,順其自然。這里飽含了我國傳統文化的智慧!
一位媽媽這樣講:維尼老師說得對!記得我小時候,遇到困難和不順,我爸總對我說:“沒關系,找到問題的原因,努力解決就好!客觀因素改變不了,也只能順其自然。”現在我爸也經常在我女兒遇到小困難時對她說“沒關系”,這句“沒關系”也成了我對女兒的口頭禪。正巧前天在班上我給孩子們講魯濱遜漂流記的故事,當講到魯濱遜死里逃生流落荒島時,我同樣引用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故事。結合孩子們身邊小事,講述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道理。有了樂觀向上、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將使孩子們受用終身!
Q:三種思維會讓孩子淡定,但是否也會讓孩子沒了上進心,不思進取?
A:孩子自身的上進心是很蓬勃的,誰不希望自己好啊?而且這是一種平衡的上進心,是要“努力去做,對結果順其自然”。這是一種適度的執著。
有的孩子過于執著,考不好就痛哭,被老師批評了就難過得要命,試卷少了一分也非要爭回來……這是一種病態的上進心。長此以往,心理容易出問題,性格也會變得脆弱,小挫折對他來說也是打擊,這會阻礙孩子前進。比如,有的人給孩子灌輸:你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學!說得多了,孩子也真心想一定要考上名牌,認為考不上糟糕至極。這樣的上進心應該說是很強的,但有的孩子因此考試會緊張得手發抖,有的孩子因此壓力很大,從而直接影響了學習,甚至厭學。
維尼育兒經:我用三種思維影響女兒,所以遇到老師批評、考得不理想等事情她都能平靜對待,不會影響學習興趣、信心和動力。當女兒考得好、被表揚時還是很高興的,她向往在各方面做得好,那份上進心不但沒有減少,反而更蓬勃了。
越早“滲透”越好!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改變認知相對容易。如果孩子大了,不合理的習慣性思維已經根深蒂固,改變就難了。所以越早向孩子滲透三種思維越好,當然這需要父母改變在先。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成績緊張焦慮,就沒辦法讓孩子相信成績波動也是好事,沒什么,就設法做到順其自然。
Q:有的專家說我們不要用自己的觀念去影響孩子,您怎么看?
A:孩子總會接觸各種各樣外來的觀念,有的來自老師、同學,有的來自網絡、書籍、報刊。所以,我們不必害怕用自己的觀念去影響孩子。如果我們有好的人生經驗和智慧,有好的理念,可以向孩子滲透。只是要保持謙虛,不要認為自己就是對的,知道自己的觀念也有不合理的地方,也不強迫他接受,讓他自己去思考和體驗、檢驗,也鼓勵孩子有自己的想法,這樣還能提高孩子鑒別理念的能力,培養獨立思考的習慣。
三種思維的應用:如何應對批評、輸贏、壓力和焦慮
向孩子滲透三種思維,會幫助孩子更好地應對批評、輸贏、壓力。父母學會三種思維,能減少育兒的焦慮。
如何讓孩子坦然面對批評
維尼育兒經:孩子小時候大都想爭及時,不愿被批評。我女兒就是如此,小時候說她幾句就要掉淚。我沒有通過多批評的方法來提高她的承受能力,而是去改變她看待批評的習慣性思維。
其實很多孩子之所以受不了批評,是因為覺得“被批評”是個大事情,好像天塌下來了,會夸大為:“老師不喜歡我了”,“是不是說明我不行啊”,這樣想,自然承受不了,落淚、痛苦是自然的。
所以,我通過平常和女兒聊天,逐步改變她對于批評的認知。那時我經常和她說:“被批評沒什么啊,誰能保障自己不被批評呢?你看爸爸媽媽、伯父伯母在單位都會受批評,有時你媽還會批評我呢(很正常,沒什么)。批評就批評唄,又怎么樣呢(順其自然)?這只說明這件事我們可能做得不太好,改進就是了,沒什么大不了的。”如果習慣這樣想,用一個合理的認知來應對批評,就不會那么難過,就容易承受了。
我也設計了一個游戲:一家三口互相批評。有段時間我們經常玩,女兒掐著小腰,找些理由來批評我們,或者我和媽媽互相批評。我們都會說:批評就批評吧,沒什么了不起的,很正常。這給孩子做了直接生動的示范。逐漸地,我們也去批評她。玩這個游戲她常常樂得哈哈大笑。孩子就逐漸體會到,被批評確實不算什么,而我們說的話也成了她的口頭禪,形成了合理的習慣性思維。
逐漸把游戲擴展到實際生活中。我不會故意找茬批評女兒,只是利用自然出現的需要批評指正的事情。即使批評她,一般也是態度平和、就事論事,不上綱上線,只是指出這個事應該注意,以商量的口氣讓她知道如何做。雖然態度比較嚴肅,但更像探討。這樣,孩子自然容易接受。所以她也進一步從這樣被批評的實踐中體驗到原來“被批評”不代表什么,只是這個事情需要改進而已。
許多父母出于嚴格要求的理念,喜歡挖掘事情深層次的意義。孩子出了點所謂的錯兒,就上綱上線,提升到影響一生的高度。此時家長批評孩子的表情、態度,自然會讓孩子覺得被批評是個很嚴重的事情,時間久了,就會對批評過度反應了,這還會“傳染”,其他人批評他時也會習慣性地反應過度。至于父母那些聲色俱厲甚至打罵的批評,對孩子影響更大了。雖然這種批評可能會使孩子習慣于批評,但是結果要么是壓抑孩子,要么是表面服從,內心抵觸,怎么能做到輕松地承受呢?
Q:孩子能坦然面對批評當然是好事,但是如果每次批評都太無所謂,孩子會不會因為批評“皮”了,不在乎了,錯的事情也不改了呢?我有點這個擔心。
A:孩子能夠淡定地對待批評,并不是讓孩子對批評無所謂,而是不要把精力用到沮喪、難過或者反駁上,知道被批評很正常,這樣容易接受批評,會更好地去改進。
如何讓孩子能夠輸得起
林志穎反思自己對Kimi的教育有誤區:“因為我是一個賽車手,追求的目標是贏得比賽,所以我剛開始教育Kimi的時候也是不斷強調一定要贏,但當他發現自己贏不了的時候,會發脾氣大鬧,那時我才發現我之前的教育失敗了。”
孩子天生都是要強的,勝則喜,敗則悲。女兒三四歲的時候,玩游戲或者參加比賽也是非要“贏”,輸了就不痛快,撇著小嘴就想哭。所以有時和她一起玩游戲時,我會故意輸,很放松、無所謂地跟她說:我輸了,輸了又怎么樣!表情也確實是無所謂的。這種體驗式的認知改變很有威力,不久她輸的時候也很坦然了,“輸了沒什么”也成了她的口頭禪。很多讀者采用了這種方式之后告訴我挺管用,以前怕輸的孩子,現在會說,輸就輸唄,有什么啊!這樣自然對“輸”不敏感了。
暢銷書《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作者,家庭教育專家劉稱蓮老師推薦序:
之前答應維尼老師給他的書寫篇序言,然而欣欣然拿到他寄來的書稿后,卻遲遲沒有下筆,自認為并不善于拖延的我患上了“拖延癥”。面對這本沉甸甸的書,我一直不敢輕易下筆,唯恐這篇序言寫不好會給維尼老師的書“抹黑”。于是便把書稿讀了又讀,才下定決心寫這些話:
幾年前,我在北京做一個家庭教育講座。講座結束后一位家長找我咨詢一些問題,說著說著,她便問:“您知道維尼老師嗎?”我說:“知道啊,怎么了?”她便講了她是如何從維尼老師的博客中了解到ABC 理論,并通過該理論逐步調整自己的認知,從而改善了親子關系,等等等等。看得出來,那位家長對維尼老師滿懷感激之情。
有一段時間,我跟南方某個城市的廣播電臺連線做育兒節目,后來跟主持人熟悉了,節目之余便聊到在他們那里連線的老師們,那位主持人也提到了維尼老師,夸贊維尼老師的話有點石成金的魔力。
曾經有位青島的家長打電話跟我咨詢孩子的問題,我便把他推薦給了在青島工作的維尼老師。后來那位家長反饋從維尼老師那里獲得了極大的幫助。同樣的事情還遭遇過幾次,中國這么大,能三番五次地在不同的城市聽到不同的人說起一個人,感覺維尼老師是無處不在的。
在維尼老師的書里,他把心理學流派中的認知療法、人本主義心理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等幾種理論都專門拿出來作為獨立的篇章來講了。然而讀他的這些篇章你卻不覺得枯燥,而是感覺引人入勝,因為他沒有長篇累牘地講理論,而是用一個個實際操作的故事解讀了理論,而那些故事正是在他的幫助下解決了的問題,這讓人明白心理學并不艱深,而是隱藏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當下。
他因為自己受益于心理學,所以對心理學有幾十年的學習和研究,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從事相關工作多年來,他接觸了大量的個案,幫助許多家庭走出教育的困惑和親子關系的泥濘。書里,他呈現的很多典型個案,毫無保留地把自己幫助這些家庭時的具體流程都用文字表達了出來。所以,讀來畫面感很強,非常易于理解和接受。書中的個案,幾乎涵蓋了家庭教育中所有的問題,家長在閱讀的過程中時不時就會找到自己和自家孩子的影子,問題自然會迎刃而解了。作為過來人,我深深覺得跟維尼老師的這本書相見恨晚,否則我會少走很多彎路。
我最最欣賞的是維尼老師給出的那些“維尼名言”,每一條寥寥數語,卻道出了教育的真諦,比如那句“很正常,沒什么”,聽上去就會長舒一口氣。再比如 “做好我能做的事情,結果順其自然”,一句話就厘清了怎么做和怎么想的界限。還有許多朗朗上口的“箴言”,雖然簡潔,卻寓意深刻。
讀維尼老師的書,你會感覺維尼老師不僅是個會講“大道理”的人,而且還是個用深厚的理論武裝起來的實戰派,同時他還會在你的育兒路上安裝許多指路的明燈,讓你清晰而理智地前行。
我知道維尼老師是位爸爸,他的家其實就是他的試驗田,他的女兒便是他培育的莊稼,因此你在他的書里可以看到他和女兒的許多小故事。因為他把自己學習和體悟到的理念和方法首先用在女兒身上,所以維尼老師書里的內容是通過自己親身實踐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怎么說他都是一個和我們大家站在同一條戰壕里的戰友。
不清楚維尼老師為什么把他的昵稱叫做維尼,我只知道他就像那只可愛的小熊一樣深受廣大家長的喜愛。
把深深地祝福送給維尼老師,也祝福朋友們讀了維尼老師的書以后可以從容淡定地做家長!
順應心理,孩子更合作——和孩子一同幸福成長的心理魔法實例:六字真言G讓我調節好了情緒/4孩
很不錯的書,順應孩子的心理,體會孩子的心,了解孩子心底的需求,這將會是和孩子溝通的重要橋梁
書還沒看完,看了有一半了,但真心感覺是車轱轆話來回說,真沒必要這么厚一本。大部分都是以家長來信的方式填充內容,幾乎千篇一律:之前孩子怎么怎么了,家長著急上火給孩子加壓,導致孩子更逆反,看了老師的書,改成放手結果孩子又好了,家長自己心態也好了。作者是為了湊數嗎?
好厚的一本,維尼老師參加過微信群里活動,聽了他的發言,老師順便推薦了這本書 順應心里 孩子更合作。當時沒買,最近放假了,學校的推薦書單里有這本書,所以買來讀,很厚,很多實踐案例,值得好好看看,學習一下
自己就是做教育行業的,也看過很多這樣的書,這本書比較接地氣,適合實踐當中用,有孩子的家長適合看看里面有很多好的方法,適合家長特別是孩子上一年級或初中的家長閱讀!
一直關注老師的博客,在我最不理解孩子的行為時,無意中發現了老師的博文,像是抓到了救命稻草,讀過后知道了"這沒什么,很正常,理解,尊重還有三種思維…"慢慢的,自己也不再那么糾結了,老師出書了,當然要入手了,呵呵,感謝維尼老師。
順應心理,孩子和大人是一樣的,順應心理,孩子會更合作,里面有給家長的建議,都很實用,家長可以參考,各種情況如何處理,非常好的一本書!
維尼老師的新書,我已經收到3天了,里面不僅有案例,有老師的分析,還有家長的交流內容,對家庭教育的實際指導特別有用。 我的孩子上初中了,這本書就像及時雨,喚醒了我,明白了家庭教育中不和諧的原因。 力薦給大家。我們的 孩子都特別優秀,問題真是出在我們家長的身上啊
書挺厚的,通過語言感覺作者也是個和藹睿智的人,懂得如何用恰當的方式培養孩子,跟孩子無縫隙溝通。暫時沒有太多時間看。這本書更適合孩子兩三歲以上的家長閱讀。
很不錯的書,把手里的書都停下來讀這本。順應孩子才會讓孩子快樂,很多時候是我們的認知有問題,才會導致不良的情緒,還沒有看完,希望后面有更多收獲。
感覺還是挺有用的。看了之后,在與孩子相處時有意識地參考了書中的辦法,效果果然不錯。當然任何辦法都是需要靈活運用的,太教條了肯定沒有效果。建議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家長盡早買了,參考使用。
不知為何近兩年脾氣暴漲,一點都沒有忍耐力了,稍有不順心就會把火撒在孩子身上,看著孩子無辜的眼神我真恨我自己可是偏偏就是無法控制,前幾天通過朋友的推薦買了這本書,還沒有來得及好好拜讀。希望能通過維尼老師的書逐漸克服不理智的心魔,與孩子一起幸福成長。
養育孩子的過程的確不能著急,慢慢來,順應孩子的心理,這本書雖然很厚,但里面的字句可謂字字箴言,推薦!
了解孩子的心理,知道孩子的問題,接納和理解孩子的問題!
想與孩子共同進步的父母,此書必看!里面的許多案例,是不是正和你身邊發的生育兒問題一樣呢?我看過這本書,介紹了很多我平常在育兒上常犯的錯誤。現在,我正努力研讀此書,慢慢改掉錯誤,讓孩子與我快樂成長!
因為維尼老師的博客而買這本書的,看老師的文章受益很多,也在育兒過程中切實的改變自己,現在親子關系非常好。書很厚,內容很多,各個年齡層的孩子都有,只要親子有問題的基本都有參照。很喜歡的一套育兒書,理論加實踐,還有心理層面的指導,是一本好書
這個書真心值得推薦,希望有空的家長仔細閱讀,沒看一次都會有一些新的感悟。教育孩子是頭等大事,也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必須要自己多學習,才能教育好孩子。維尼老師很多觀點特別貼近真實情況,可以直接參照執行。
一直關注維尼的博客跟空間,收到書的那一刻還是很激動滴。。。。書還不錯,前兩天沒空過來評價。 我想說謝謝維尼的理念,不單單讓我改變了在教育孩子方面的認知,還改變了我看待事情的心態。。。。我這人不會表達,總之,永遠支持維尼理念,支持維尼老師。
也是因為自己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了問題,經朋友介紹買了這本書,看后還是很受啟發的。快樂教育,是很不錯的教育方式,很正常沒什么的思維方式,也能使自己減少發脾氣。教育孩子我也是現學現賣,謝謝維尼老師。
孩子今年9月份上一年級,因為孩子某些行為上的問題上網咨詢,因而結識了維尼老師,斷斷續續的拜讀了維尼老師QQ空間里的一些日志,收獲不大,最近維尼老師的新書出來了,買了一本,為了孩子,也為了我自己,我將會從第一頁開始認認真真的拜讀,一定,加油!
很不錯的書,其實家長和孩子往往缺乏理解,了解孩子的心理有助于與孩子溝通
價廉物美順應心理,孩子更合作——和孩子一同幸福成長的心理魔法
書挺好的,很實用,順應心理,了解懂得孩子的心理發展需求,與孩子共同成長
維尼老師的書等了好久終于出版了.第一時間買到的.看過后覺得很值得、沒失望.雖然有些內容在之前的博文里看過了但經過整理以后、更全面了.更具體了.很好!建議有孩子或將要有孩子的父母看一看!教育孩子前先教育自己.心理成熟情商高了才有資格養育孩子.
有個孩子的媽媽在班級群里提到了維尼老師的這本書,孩子上一年級各種問題都有,磨嘰、拖拉、對抗,做家長的經常很崩潰、也很無力,總想找點辦法解決這些問題,不管怎么說這本書首先讓家長靜下心來思考如何面對接受孩子存在的問題,而不是一味與孩子對抗。
讀懂孩子的心理,秘決在于"想想我們自己"我們平對會有很多與心理相關的困惑,如何調節好自己的情緒,少對孩子發火,如何能做到淡定,平和。如何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這些可以運用認識療法來有效解決。
順應心理,孩子更合作——和孩子一同幸福成長的心理魔法找到自己和自C家孩子的影子,問題4自然會迎刃而解了。作為過來人,我深深覺得跟維尼老師的這本書相見U恨C晚,否順應心理,孩子更合作——和孩C子一6同幸福成長的心2
值得家長購買的一本書,書中的道理并不深刻,淺顯易懂,但恰是這些最基本的道理好多家長都忽略甚至不懂得,導致和小孩的關系越來越差,叛逆孩子越來越多,順應心理,孩子更合作!讓我們都做一個懂孩子的家長,陪伴孩子快樂長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