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龍》是中國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創作的一部理論系統、結構嚴密、論述細致的文學理論專著,它的研究歷來是學術中的顯學。
已故樸學家吳林伯先生是馬一浮大師的嫡傳弟子,一生致力于《文心雕龍》的研究,見解幽深而獨到,堪稱業界,他的大弟子陳書良教授于繁華紛擾中獨立蒼茫,以振興樸學為己任,繼承先師衣缽,將《文心雕龍》研究延續下來,發揚光大,以饗后學。
陳書良對《文心雕龍》原文進行了艱難的探索。本書原文部分系文字上采用黃叔琳本,按照“三準論”將其篇次重新排列。另外,在前賢對它校注的基礎上針對一些聚訟紛紜、莫衷一是之處,略陳陋見。凡前賢鴻筆已舉,概不復陳;而管見雖淺,聊作引玉之磚。另外本書譯文基本采用郭晉稀先生(《白話文心雕龍》,并對其相應作了改動。
-
-
-
劉勰(約465—520),字彥和,南朝梁代人,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文學理論家、文學批評家。劉勰三十二歲開始寫作《文心雕龍》,歷時五年,后出仕做官,先后做過縣令、步兵校尉、東宮通事舍人,晚年回到定林寺出家。雖歷任多官職,但劉勰其名不以官顯,而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龍》奠定了其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重要地位。
整理者簡介
陳書良,湖南長沙人,出生于1947年,湖湘書香世家;1978年考取武漢大學魏晉隋唐文學研究生,1981年獲碩士學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現為湖南省文史館館員、湖南商學院中文系主任、教授;學術上服膺陳寅恪先生“以詩證史,以史證詩”的治學方法,承繼樸學傳統,醉心六朝文化,獨立特行,著作甚豐,人稱“六朝人物”。
序方銘
前
文心雕龍》釋名
3 / 凡例
5 / 名目
9 / 及時單元 道
18 / 第二單元 才
24 / 第三單元 氣
30 / 第四單元 物
32 / 第五單元 心
40 / 第六單元 象
45 / 第七單元 志
51 / 第八單元 風
62 / 第九單元 文
78 / 第十單元 體
92 / 第十一單元 奇
101 / 第十二單元 賦
110 / 第十三單元 隱
117 / 第十四單元 采
127 / 第十五單元 通變
134 / 第十六單元 規矩
140 / 第十七單元 司契
150 / 第十八單元 圓
文心雕龍》直讀
上篇
155 / 原道第
160 / 征圣第二
164 / 宗經第三
169 / 正緯第四
173 / 辨騷第五
178 / 明詩第六
184 / 樂府第七
189 / 詮賦第八
194 / 頌贊第九
199 / 祝盟第十
204 / 銘箴第十
209 / 誄碑第十二
214 / 哀吊第十三
219 / 雜文第十四
224 / 諧隱第十五
229 / 史傳第十六
239 / 諸子第十七
245 / 論說第十八
252 / 詔策第十九
258 / 檄移第二十
263 / 封禪第二十
268 / 章表第二十二
274 / 奏啟第二十三
280 / 議對第二十四
286 / 書記第二十五
下篇
295 / 神思第二十六
300 / 體性第二十七
304 / 養氣第二十八
308 / 風骨第二十九
313 / 附會第三十
317 / 通變第三十
322 / 事類第三十二
327 / 定勢第三十三
333 / 情采第三十四
338 / 镕裁第三十五
342 / 聲律第三十六
347 / 練字第三十七
353 / 章句第三十八
358 / 物色第三十九
363 / 麗辭第四十
367 / 比興第四十
372 / 夸飾第四十二
376 / 隱秀第四十三
380 / 指瑕第四十四
385 / 總術第四十五
389 / 時序第四十六
398 / 才略第四十七
407 / 知音第四十八
412 / 程器第四十九
416 / 序志第五十
參考文獻
及時單元 道
一、道 41處
1.附合于天道的重文的儒道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原道》)
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序志》)
按 《文心雕龍》之“道”,除下列2.3.4義明顯表現為政治主張、老莊之道或一般方法門徑外,其含義是爭議頗大的。這場爭論構成了1949年后《文心雕龍》研究熱烈的爭鳴特色。范文瀾《注》、劉永濟《校釋》及吳師《義疏》認為“原道”之道純為儒道,陸侃如認為是儒、佛、道三者的統一體(見《文史哲》1961年三期《“文心雕龍”論道》),而馬宏山則認為道是“佛性”(見《中國社會科學》1980年四期《論“文心雕龍”的綱》)。應該肯定的是,研究者都抓住了要害,即“原道”之道是弄清《文心雕龍》文論體系的關鍵。對此,我們的看法是:道是附合于天道的重文的儒道。
(1)道的及時形式是“自然”
文心雕龍》之道有“自然”“神理”“太極”“道心”“天命”“神道”等別名。我們敘述這些,想說明的問題是:
及時,以上名稱都是“道”,這是諸家皆無異議的。
第二,其中多數來源于儒家經典,而且嚴格依其本義立論。如“形而上者謂之道”(《夸飾》)引自《易 系辭上》;“道心惟微”(《原道》)引自《書 大禹謨》;“人文之元,肇自太極”(《原道》)語本《易 系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天道難聞”(《征圣》)語本《論語 公冶長》“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夫神道闡幽,天命微顯”(《正緯》)語本《論語 為政》“五十而知天命”和《易 觀卦彖辭》“圣人以神道設教”。這就確切地證明,范、劉、吳諸家將劉勰的道釋為儒道,是持之有故的,而任何不顧本義,在佛典中尋找上述詞語出處的做法都是不嚴肅的。
第三,道的另兩個別名“神理”“自然”,范文瀾等沒有在儒家經籍中尋到出處,馬宏山卻引證《弘明集》,釋為“佛性”。而這,是導致馬立論的根據。
我認為“神理”“自然”不應從佛典中尋出處,尤其是“自然”一詞,是道的及時形式,必須深入探討,不能停留在表面的出處上。
首先看“神理”。按《周易 系辭》韓注:“神也者,變化之極,妙萬物而為言,不可以形話者也。”“神”是神妙的意思。《莊子 繕性》:“道,理也。”“理”與“道”是同義詞。“神理”即“神道”。這個詞魏晉時用得很多,如曹植《武帝誄》:“聰鏡神理”,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設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遠”,謝靈運《從游京口北固應詔詩》:“事為名教用,道以神理超”,皆是。李善在《文選 三月三日曲水詩序》注曰:“神理猶神道也。《周易》曰:圣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
再看“自然”。我認為這個詞恰好說明了道的及時形式的本質。《原道篇》:“夫豈外飾,蓋自然耳。”語出于《老子 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原意是道虛無不可視觸,不便于學習;不得已,就學習天地。但天地太寥廓廣大,不知從何學起,不得已,就學習天地間常見的事物(“自然”)。這樣,并不是說《文心》之道出于老、莊。周秦之際,諸子各自都認為自己的“道”極妙至善,都竭力用文辭描述“道”。有趣的是,他們仿佛采用了近幾十年在現代科學領域里發展起來的仿生學,一致以自然來說明“道”。例如,江河是自然的重要組成。《老子 七十八章》說:“天下莫柔弱于水。”老子看到了柔弱,而這是他的“道”的重要特征。《韓詩外傳》卷三記孔子談“智者樂水”:“夫水者,緣理而行,不遺小間,似有智者;動而下之,似有禮者;蹈深不疑,似有勇者,障防而清,似知命者;歷險致遠,卒成不毀,似有德者。”孔子看到了“智”“禮”“勇”“知命”“德”,而這些正是他的“道”的組成內容。《文心雕龍》的“道”就展現了這種“法自然”色彩的胎記。正如老子認為“萬物蕓蕓”都不過是“道之華”(現象)一樣,劉勰認為,“夫玄黃色雜,方圓體分,日月疊璧,以垂麗天之象;山川煥綺,以鋪理地之形,此蓋道之文也。”(《原道》)從這個意義出發,“自然”“道心”“神理”“太極”都是道的及時形式的別名。
但是,《文心雕龍》之道,雖然采用了習慣的仿生解釋,因而帶有老子“道法自然”的色彩,然而它并非主張“因任自然”“絕圣棄智”,而是與“征圣”“宗經”聯合起來,和儒道合而為一。
(2)道的第二形式是儒道
以儒道去附合天道,始自孔子。按《論語 泰伯》:“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孔安國注:“則,法也。美堯能法天而行化也。”又如《述而》:“天生德于予”,提出了德以配天的命題。這以后,逐漸形成了儒學“天人感應”的一個特點。漢初陸賈《新語》,以《道基》為首,主張“王道”;賈誼《新書》的《道術》、揚雄《法言》的《問道》,都主張文源于“天道”。
劉勰繼承了前人的這一觀念。《原道》云:“仰觀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兩儀既生矣。惟人參之,性靈所鐘。是謂三才。為五行之秀,實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值得注意的是,“言立”“文明”都是指的儒家文辭,“自然之道”的“自然”是道的及時形式,“道”是道的第二形式。“自然之道”的意思是符合自然的儒道。以前,《文心》的研究者往往認為“自然之道”用詞重疊,不好解釋。其實,這正是劉勰儒道附合于天道的觀點的流露。以后,“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之“道”,就是儒道、天道的合稱了。
孔子的天道觀是唯心。如《八佾》:“獲罪于天,無所禱也。”《顏淵》云:“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誠如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及時卷說:“‘天’在這里,……是有意志的人格神。”《文心雕龍》認為“天道”或“天命”,圣人可以把握而一般人不能把握,只有通過圣哲的經典才能認識道;于是“神道難摹”與“神理設教”也就統一了起來。所以,劉勰的道是屬于唯心主義的范疇的。
(3)道在內容上有重文的傾向
孔、孟的儒道,以“仁”為中心,包括“禮”“義”“智”“信”等,是一個政治理論范疇。《文心雕龍》之道,在內容上是否有所側重呢?我們認為,《文心》之道是重文的。《原道》篇宣稱“辭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明白地告訴我們,他著眼于“道之文”。檢閱《文心雕龍》全書,的確,劉勰的“征圣”“宗經”的內容都側重在文。如《征圣》云:“然則圣文之雅麗,固銜華而佩實者也。天道難聞,猶或鉆仰,文章可見,胡寧勿思。若征圣立言,則文其庶矣。”顯然,“征之周孔”,主要不是征道德,而是使“文有師”。又如《宗經》,從文采、用事方面分析了《易》《書》《詩》《春秋》的“殊致”后,說:“至根柢盤深,枝葉峻茂,辭約而旨豐,事近而喻遠,是以往者雖舊,余味日新,后進追取而非晚,前修文用而未先。可謂太山偏雨,河潤千里者也。”顯然,劉勰“宗經”,也不是單宗儒經之教義,而是“稟經以制式,酌雅以富言”,從文學上學習的。
由此看來,《文心雕龍》之道本身就偏重于文,這也是其不同于以后中國文論屢次出現的“文以載道”之“道”的特點。如韓愈揭橥“原道”的大旗,實質卻與劉勰大異其趣。按韓愈《答劉正夫書》云:“或問:‘為文宜為師?’必謹對曰:‘宜師古圣賢人。’曰:‘古圣賢人所為書具存,辭皆不同,宜何師?’必謹對曰:‘師其意,不師其辭。’”韓愈尊儒排佛,他“原道”,是原儒家之“道”,“師其意”;而劉勰“原道”,則著重在“道之文”。
至此,我們可以得出小結:構成《文心雕龍》理論體系之“道”,是偏重于文的儒道。這種“道”有仿生自然的習慣觀念,像孔子一樣,附合于“天道”,因而也帶有唯心主義的先天胎記。
2.一定的政治主張或學說
諸子者,入道見志之書。(《諸子》)
諸子以道術取資。(《才略》)
按 《史記 孔子世家》:“吾道非耶?吾何為于此?”道指一定的政治主張或學說。
3.老、莊道家之道
乃正始明道,詩雜仙心。(《明詩》)
莊周述道以翱翔。(《諸子》)
4.一般的門徑、方法
然矢言之道蓋闕,庸器之制久淪。(《銘箴》)
若夫立文之道,惟字與義。(《指瑕》)
按 《爾雅 釋宮》:“一達謂之道路。”后引申指門徑、方法。如《左傳 定公五年》:“吾未知吳道。”注:“道猶法術也。”
二、神道 2處
神妙的道
夫神道闡幽,天命微顯。(《正緯》)
神道難摹,精言不能追其極。(《夸飾》)
按 《易 觀卦 彖辭》:“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圣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孔穎達疏:“微妙無方,理不可知,目不可見,不知所以然而然,謂之神道。”神道為道的異名。
三、神教 2處
神妙的道
緯隱,神教也。(《正緯》)
神教宜約。(《正緯》)
按 《全宋文》卷三六顏延之《庭誥》:“崇佛者本在于神教,故以治心為先。”《易 觀卦 彖辭》:“圣人以神道設教。”神教即神道。
四、神理 7處
神妙的道
若乃河圖孕乎八卦,洛書韞乎九疇,玉版金縷之實,丹文綠牒之華,誰其尸之,亦神理而已。(《原道》)
神理共契,政序相參。(《明詩》)
按 出處及解釋見前“道”條第1義。
五、天道 1處
道
天道難聞,猶或鉆仰。(《征圣》)
按 “天道”一詞見于《尚書 湯誥》《國語 周語下》《左傳 昭公十八年》及《莊子》《荀子》等典籍,各家含義不同;而《征圣》所用出于《論語 公冶長》:“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征圣》所謂“難聞”,正是“不可得而聞”的省略說法。天道即道的異名。
六、道心 3處
道
道心惟微,神理設教。(《原道》)
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設教。(《原道》)
按 彥和語本《書 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此二句實為枚賾將《荀子 解蔽》引《道經》“人心之危,道心之微”改竄而入。
七、自然 10處
1.道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原道》)
云霞雕色,有逾畫工之妙,草木賁華,無待錦匠之奇,夫豈外飾,蓋自然耳。(《原道》)
按 劉勰將“自然”導入文論,體現了他的道的及時形式。參見前“道”條第1義。阮籍《通老子論》:“道者法自然,《易》謂之‘太極’,《春秋》謂之‘元’,《老子》謂之道也。”孫綽《游天臺山賦》:“運自然之妙有。”《文選》李善注:“自然,謂道也。”又何晏《無名論》:“自然者,道也。”
2.原來、本質
豈非自然之恒資,才氣之大略哉。(《體性》)
高下相須,自然成對。(《麗辭》)
按 《漢書 賈誼傳》:“孔子云: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自然即原來、本來之意。
八、天命 1處
道
夫神道闡幽,天命微顯。(《正緯》)
按 《論語 為政》:“五十而知天命。”朱熹注:“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賦于物者,乃事物所以當然之故也。”天命是道的異名。
九、太極 1處
道
人文之元,肇自太極。(《原道》)
按 《易 系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漢儒據宇宙構成論,大多認為太極是天地未分時的混濁,或北元或北辰。而玄學則主體無之說。他們都將太極作為道的異名,并且其含義還有“太古”的意思。彥和對“馬鄭諸儒”(《序志》)極為稱道,對劉歆、揚雄、桓譚等也表示贊美,說明了他對儒學古文派的尊崇。所以,他的太極是按漢儒的理論論述的。他提出:“人文之元,肇自太極。”認為“仰觀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兩儀既生矣。惟人參之,性靈所鐘,是謂三才”。按《系辭下》本有“三才之道”之說。漢儒認為三才即天道、地道、人道。鄭玄曰:“太極函三為一,相并俱生。是太極生兩儀,而三才已具矣。”三即三才。據此,似乎劉勰接受了漢儒的宇宙構成論。但是,他在《正緯》篇說:“神道闡幽,天命微顯。”和古文學派明白斷定道就是元氣的態度比較起來,表現了怯懦的退步。他對“太極”的理解,像對“神理”“天道”等同義詞的理解一樣,是唯心主義的。
第二單元 才
十、才 102處
1.天資
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神思》)
才為盟主,學為輔佐。(《事類》)
按 《論語 子罕》:“既竭吾才。”《孟子 告子》:“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唯心主義哲學家認為才是天賦的能力。劉勰也同此舊談,認為“才有天資”“才為盟主,學為輔佐”,才是決定文章成敗的因素。
2.才華、文才
慷慨以任氣,磊落以使才。(《明詩》)
我才之多少,將與風云而并驅矣!(《神思》)
3.有才華的人
然其文辭麗雅,為詞賦之宗,雖非明哲,可謂妙才。(《辨騷》)
陳思之表,獨冠群才。(《章表》)
按 《國語 術語》:“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才又可作才人的代稱。
4.(三才)專有名詞,指天、地、人
惟人參之,性靈所鐘,是謂三才,為五行之秀,實天地之心。(《原道》)
十一、性 26處
1.天資
駢拇枝指,由侈于性。(《熔裁》)
才難然乎,性各異稟。(《才略》)
按 《荀子 正名》:“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呂覽 本生》注:“天,性也。”性,是人的天賦。又按董仲舒《元光元年舉賢良對策》:“性者,生之質也;情者,人之欲也。”陸機《演連珠》:“情生于性。”劉勰認為性表示作者的個性,這種“性”生發感情,影響風格(體),從而創立了“體性”論。
2.生命
歲月飄忽,性靈不居。(《序志》)
按 《左傳 昭公八年》:“今宮室崇侈,民力凋盡,怨讟并作,莫保其性。”杜注:“性,生也。”
十二、才性 3處
天賦的能力與稟性
才性異區,文體繁詭。(《體性》)
按 吳師《義疏》引《孟子 告子》:“富歲子弟多賴,兇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爾殊也。”東漢趙岐注:“非天降下才性與之異。”《荀子 榮辱》:“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才即是性,但才指功能言,性指本質言。又《世說新語 文學》注引《魏志》:“會嘗論才性同異,傳于世。四本者,言才性同、才性異、才性合、才性離是也。”論才與性的關系,是魏晉時的清談命題之一。劉借才性用于文論,意為天賦的能力和稟性,并認為這是造成風格多樣化的根源。
十三、才思 1處
天賦的資分和思緒
夫經典沉深,載籍浩瀚,實群言之奧區,而才思之神皋也。(《事類》)
按 陸機《薦張暢表》:“暢才思清敏。”《詩品 謝惠連》:“小謝才思富捷。”《南史 褚裕之傳》:“仲寶少孤貧,篤志好學,有才思。”晉葛洪《抱樸子 辭義》開始接觸到才思與文章寫作的關系,他說:“夫才有清濁,思有修短,雖并屬文,參差萬品。”范曄《獄中與諸甥侄書》亦云:“文章轉進,但才少思難。”劉勰研究了“才分不同,思緒各異,或制首以通尾,或尺接以寸附”(《附會》)的現象,認識到由于天分和思路不同,造成文章不同的寫作效果,這是極有見地的。但是,劉鰓不知社會實踐對作家才思所起的鍛煉作用,錯誤地把儒家經典當作才思的源泉。這是需要批判的。
十四、才情 1處
天賦的才分和情性
斯乃舊章之懿績,才情之嘉會也。(《隱秀》)
按 《世說新語 賞譽》:“許玄度送母,始出都,人問劉尹,玄度定稱所聞不?劉曰:才情過于所聞。”
十五、才分 1處
天資
且才分不同,思緒各異。(《附會》)
按 《魏志 楊俊傳》:“俊雖并論文帝,臨菑才分所長,不適有所據當。然稱臨菑猶美,文帝常以恨之。”才分即天賦、天資。
十六、才力 4處
天賦的才智
才力居中,肇自血氣。(《體性》)
而才力沉膇,垂翼不飛。(《才略》)
按 《淮南子 修務訓》:“才力不能相一也。”又曹植《求自試表》:“志或郁結,欲逞其才力。”《詩品 謝瞻》:“其源出于張華,才力苦弱。”
十七、才略 2處
才能識略
才略第四十七(《才略》)
褒貶于才略。(《序志》)
按 《后漢書 藏洪傳》:“才略智數。”《晉書 明帝紀》:“太子性至孝
蓋藝苑之秘寶也。觀其苞羅群籍,多所折衷,于凡文章利病,抉摘靡遺。綴文之士,茍欲希風前秀,未有可舍此而別求津逮者。
——黃叔琳
論文則《文心雕龍》,評史則《史通》,二書不可不觀,實有益于后學焉。
——黃庭堅
篇章既富,評鷺遂生。東則有劉彥和之《文心》,西則有亞里士多德的《詩學》,解析神志,包舉洪纖,開源發流,為世楷模。
——魯迅
讀了《文心雕龍》這部書,可以了解我國從先秦到南朝齊代的文學發展史,文學理論的原則與脈絡,文學題材的分類與流變,文學批評與文學鑒賞的標準與風范,它可以說是當時的一部文學百科全書。
——王元化
特別值得買,內容豐富,特別喜歡,特別高興
質量好,可讀
好!!!!
這個很詳細的解釋,不過古人寫的東西感覺不感冒。
詩詞文論必讀杰作!!!
專業性比較強!
沒有想象中那么厚,還是值得一看
很好,先收藏一下
品質不錯!
想考古代文論,買來細看~厚厚的一本質量好好
挺好挺好的
書的質量很好,包裝不錯,沒有出現擠壓折頁的現象
非常完美特別好
《文心雕龍》必讀!經典!
很值得細細品味
當當網,值得信賴
中國古典文學,應該多讀讀,多學習一下!
店慶滿一百減五十優惠太多了!可惜我沒生活費了只買了三百多的,還是窮啊555。
中國古代文論的精粹
質量很好 值得購買
質量很好,包裝精美
質量很好,包裝精美
書很好很喜歡
書還不錯。
經典,需要細細品讀
活動買的,價格合適,這次物流包裝改進了,還不錯
國學必讀 文心雕龍的很多評論 十分精辟獨到 時至今日 后人都值得虛心閱讀學習
質量很好,紙張和印刷都很棒,內容布局合理,解釋精準,非常推薦
個人很喜歡讀古籍書,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讓人心曠神怡。這本書相較于其他版本,最大的特點就是 字詞翻譯非常的全面。一頁原文能配上兩三頁的字詞翻譯,對于想要精讀史記順便學習文言文的讀者來講非常合適。
連個包裝箱盒都沒有。直接用蛇皮袋裝的。快遞員沒聯系到我,回撥電話不接,自己替我簽收了。
本書分為前后兩部分,前部分為釋名,后面是直讀部分,看起來非常的方便,雙封面精裝,典藏版,正版書籍,名社出版.....
文心雕龍是我國的國學經典,它包羅群籍,體大慮周,是文學批評史開山之作,并且奠定了劉勰在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重要地位。非常的經典。
本書分為釋名和文白對照部分。釋名部分十分專業嚴謹,可以看出作者的國學功底,值得購買收藏。
本書為雙封面精裝,作家出版社重點出版圖書,肯定是正版的,從設計到包裝,無不顯示這本書的檔次。性價比很高。
書是正版!包裝完整,印刷精美。內容還沒看,期待有更多精彩內容!
《文心雕龍》因為是國學經典,所以在市面上的版本非常的多,這版文心雕龍真的非常不錯,為雙封面精裝,作家出版社重點出版,而且客服態度也非常好,物流也很快,真心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