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對我撒謊》收錄了歷來調查性新聞報導的扛鼎之作,涵蓋過去五十年來意義重大的事件、丑聞與抗爭,選錄篇章依寫作年代編排,類型包括新聞報導與專論、電視節目底稿與專書節錄,每一篇作品都深入官方緘默之墻的后方,披露令人坐立難安的重大真相。
從 瑪莎·蓋爾霍恩筆下的納粹死亡集中營達豪,到2003年美軍入侵伊拉克之后的血腥殺戮,一路走來,讀者將深入理解不公不義如何蹂躪越南、柬埔寨、東帝汶與巴勒斯坦等地的人民。皮爾格為每一篇報導做了詳盡的導讀,針對作者提出個人的獨到見解。同時皮爾格也為全書寫了一篇緒論,他大聲疾呼:本書全力表彰的調查報導,正面臨諸般惡勢力從新聞界發動的顛覆威脅,這些惡勢力正是調查報導要口誅筆伐的敵人。
1.選編者約翰·皮爾格是一位知名記者,他曾兩度榮獲英國新聞界榮譽"年度記者",還曾榮獲"年度國際記者"和"聯合國媒體和平獎"等眾多獎項。
2.《別對我撒謊》收錄了23篇調查性新聞報導的扛鼎之作,涵蓋過去50年來意義重大的事件、丑聞與抗爭,每一篇作品都深入官方緘默之墻的后方,披露令人坐立難安的重大真相。
3.選編者約翰·皮爾格為每一篇報道寫有長篇導言,選編本書的用意在于向那些杰出的新聞工作者致敬。他們包括挖掘越南美萊大屠殺案件的西摩·赫什、直探洛克比空難真相的保羅·富特、廣島原子彈爆炸后位趕到當地的西方記者威爾弗雷德·伯切特,以及其他諸位英勇的記者,他們揭露了不公不義、惡行劣跡、濫用權力等。
4.本書初版曾受到甘陽、白巖松、閭丘露薇等知名人士鼎力推薦。
約翰·皮爾格在澳大利亞悉尼長大。他既是一位戰地記者,又是作家和電影人,曾兩度榮獲英國新聞界較高榮譽"年度記者"。皮爾格足跡遍及世界各地,最令人矚目的報道作品發自束埔寨(本書中有節錄)和越南。皮爾格還曾榮獲"年度國際記者"和"聯合國媒體和平獎"等眾多獎項。他的紀錄片曾經獲得法國 "無國界記者"大獎、艾美獎,以及英國電影電視藝術學院頒發的"理查德·丁布爾比獎"。2003年皮爾格以30年來揭露真相倡導人權的成績而獲"蘇菲獎"。
序:真相與救贖之道(陳保平
譯者序(牟磊
致謝
文本說明
序(約翰·皮爾格)
瑪莎·蓋爾霍恩
達豪 (1945年)
威爾弗雷德·伯切特
原子瘟疫 (1945年)
愛德華·默羅
麥卡錫主義的威脅(1947年—1954年)
杰茜卡·米特福德
美國式死亡 (1963年)
西摩·赫
美來屠殺案 (1970年)
約翰·皮爾格
零年 (1979年)
京特·瓦爾拉夫
人下人 (1985年)
布萊恩·圖希 / 瑪麗安·威爾金森
帝汶文件(1987年)
馬克斯·迪普雷 / 雅克·波夫
種族隔離行刑隊揭秘 (1988年—1994年)
保羅·富特
洛克比空難真相的大騙局(1989年—2001年)
羅伯特·菲斯克
恐怖分子 (1990年/2001年)
索馬斯·米爾恩
打擊礦工的秘密戰爭(1994年)
阿米拉·哈斯
重圍之下(1996年)
菲利普·奈特利
沙利度胺丑聞: 我們錯在哪里(1997年)
安娜·波利特科夫斯卡婭
車臣:骯臟的戰爭(1999年—2002年)
琳達·梅爾文
被欺騙的人民(2000年)
格雷格·帕拉斯特
總統職位是怎樣被偷走的(2000年—2001年)
馬克·柯蒂斯
百萬人大屠殺的幫兇(2003年)
約翰·皮爾格
報道伊拉克的真相(1998年—2004年)
費莉西蒂·阿巴思諾特
伊拉克:無休止的戰爭 (1998年—1999年)
喬伊·戈登
冷酷的戰爭:作為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經濟制裁(2002年)
理查德·諾頓-泰勒
捏造的借口(2002年—2003年)
羅伯特·菲斯克
伊拉克血腥死亡中的又24小時(2003年)
喬·懷爾丁
見證費盧杰(2004年)
參考書目
序(約翰·皮爾格)
任何一個讀過歷史的人都能看到,不服從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美德。
——奧斯卡·王爾德
本書封底上有我特別鐘愛的一段話,出自美國記者奧爾曼(T. D. Allman)。在他看來,"真實客觀的新聞不僅要記錄下事實,而且要表達出事件的意義。這樣的新聞不僅在當時令人信服,而且足以接受時間的考驗;不僅因為其消息來源而產生廣泛的影響,而且將會在歷史的演進中接受證明。10年、20年、50年后,這些新聞報道仍然能為有關事件提供真實而睿智的鏡鑒"。
奧爾曼的這番話是為了紀念威爾弗雷德·伯切特(Wilfred Burchett),這位記者非凡的職業生涯常常是硝煙彌漫,其中包括了被譽為"世紀獨家新聞"(the scoop of the century)的那次報道。1945年,盟軍占領日本,成百名隨軍記者被牽到戲劇性的盛大投降儀式上,伯切特卻沒有去,按照他自己的說法,他"擺脫了狗鏈",開始了冒險的行程——奔赴一座已經銘刻于人類意識深處的城市:廣島。在原子彈爆炸后,伯切特是到達廣島的及時位西方記者,他發表于倫敦《每日快報》(Daily Express)頭版的報道有一個預言家式的標題:"我寫下此文,向世界發出警告。"
伯切特警告的是核輻射的毒性,而占領軍當局一直否認毒性的存在。伯切特遭到了聲討,很多同行記者也加入了異口同聲的譴責之中。伯切特孤軍奮戰,勇敢地揭示了核戰爭的恐怖全景。正如1983年伯切特去世之際奧爾曼所言,伯切特的報道被"歷史的演進"證明無誤。本書也收錄了伯切特的這篇電訊。
奧爾曼的贊美適用于本書收錄的所有文章的作者。對我來說,選編本書是極大的榮幸。本書中這些記者的重量級都和威爾弗雷德·伯切特、瑪莎·蓋爾霍恩(Martha Gellhorn)、詹姆斯·卡梅倫(James Cameron)、愛德華·默羅(Edward R. Murrow)等人不分伯仲,重新給予這些"被遺忘的"作品以榮耀,這是個機會,也是一記警鐘,它提醒我們,人類較高貴的斗爭之一就是抵抗強權和反抗強權對歷史的操控。伯切特筆下廣島的意義,蓋爾霍恩對種族滅絕的披露,卡梅倫對越南反美戰爭的報道,連同當代新聞記者,像保羅·富特(Paul Foot)、羅伯特·菲斯克(Robert Fisk)、琳達·梅爾文(Linda Melvern)和索馬斯·米爾恩(Seumas Milne)等人的作品,不僅昭彰了正義,也讓當權者有所忌憚。這正是新聞至高無上的使命。
……
我鐘愛的另一段話出自偉大的愛爾蘭丑聞記者克勞德·考克伯恩。"任何消息在未經官方否認之前,"他寫道,"都不能輕易相信。"說謊是政府的日常工作之一,這是新聞媒體課程從未教過我們的一個事實。如果媒體課程中說起過,那么在政府謊言證據成堆的今天,很多年輕記者相信的玩世不恭哲學也會起作用的,因為記者從來就不會被引向讀者、聽眾和觀眾的對立面,而是指向虛假的。
見不得人的當權者最憎恨盡職的記者:因為他們推開幕布,窺探冠冕堂皇背后的真相,搬起重重壓著的巨石。來自權力上層的辱罵正是記者們的榮譽勛章。當英國廣播公司(British Boardeasting Corporation, BBC)拒絕播放詹姆士·卡梅倫在戰時北越拍攝的新聞記錄片的時候,卡梅倫說:"他們背后罵我被愚弄了,可是真正讓他們懊惱的是,`愚弄`我的不是他們。"在今天這樣一個大公司化的"多媒體"時代,媒體已經被少數幾個權力人物運作成了利潤的奴隸,很多記者已經變成宣傳機器的一部分,卻渾然不知。對那些和他們沆瀣一氣的人,權力賞給一點微薄的褒獎:共進晚餐的機會,可能甚至是一個大英帝國勛爵的爵位。記者中最為茍安的那些最終成了發言人的發言人,新聞官的新聞官,在法語里這樣的人稱作"fonctionnaires",即"機關公務員"。在這本書里我們要贊揚的是那些光榮的特例們,正因為他們蔑視威權,才得以向讀者警示了生死攸關的神秘真相。
……
除了愛德華·默羅(Edward R. Murrow)的廣播稿之外,本書收錄的都是印刷發表的文章。報紙曾經是公眾資訊最主流的來源,30年間電視已經繼承了這一衣缽。廣播電視新聞在時效性上具有強大的力量,這也帶來了一種新聞界前所未聞的管制方式,它陰險、含蓄,還藏在"無偏見"、"平衡"和"客觀"這樣的委婉術語的外衣下。
彼得·瓦特金斯(Peter Watkins)是獨樹一幟的視覺新聞先鋒之一。他震撼人心的作品《戰爭游戲》(The War Game)在影像上創造出英國遭受核彈襲擊的場面,堪稱是威爾弗雷德·伯切特"向世界警告"的膠片版。1965年他應BBC之約創作了這部影片,但旋即又遭禁播。BBC的總監伊安·特里托萬勛爵稱這部新聞片將會妨害到"精神承受力有限的人和獨居老年人"的權益。公眾全然不知,時任的BBC董事會主席諾曼布魯克爵士是前任的內閣秘書長,他早已寫信給他在內閣的繼任者伯克·特蘭德勛爵,邀請政府審查管制這部影片。《戰爭游戲》這部影片,他寫道:
并不是特意要做宣傳之用,其本意是想要作純粹的事實陳述,全片基于對官方材料的認真研究之上。我看過這部影片,可以說它制作得相當嚴謹。但是影片主題危言聳聽,必然會招致驚慌,在電視上播放此片將極大影響公眾對核威懾政策的態度。有鑒于此,我不敢貿然讓BBC獨自承擔責任來決定播放本片與否。
于是他們達成了一致,《戰爭游戲》被放置了21年,影片最終面世的時候,演播室主持盧多維奇·肯尼迪只推說影片剛剛制作的時候因為"太過駭人,太過使人驚慌"而未獲播映。騙局仍在繼續。
瓦特金斯的電影展現的正是英國全部人口面臨的危險,因為英國擁有地球上人均最多,也是每平方英里最多的核基地。這件事情被隱瞞得相當成功,乃至于從1965年到1980年,議會一次都沒有討論過核軍備競賽問題,這可是人類面對的最為緊迫和危險的爭端!與此同時,媒體也一直緘默不語,"新聞會客室制度"為這種沉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記者們要么被引開到別的話題,要么只能聽到新聞簡報,這些簡報就是在演練當眾撒謊。國防部公布說只有12個核基地,"一個不多"。直到1980年這個謊言才被揭穿,《新政治家》雜志(The New Statesman)的鄧肯·坎貝爾(Duncan Campbell)披露英國擁有135個核基地,每一個可能都是蘇聯瞄準的目標。
1982年的福克蘭群島戰爭讓英國新聞界露出了馬腳。那次隨軍采訪的記者們都曾經為自己"秉筆直書,以為后鑒"的客觀態度辯護過,可就在從南大西洋返航的路上,他們直言不諱地夸獎了自己為了女王和國家的事業所表現出的主觀態度,仿佛這場戰爭事關國家存亡,其實根本就不是。如果他們還有什么抱怨的話,那就是他們覺得沒有被充分允許"和英國軍隊并肩戰斗",否則他們也會打贏"宣傳戰"(在1991年海灣戰爭和1999年北約襲擊南斯拉夫之后,也同樣有記者這樣抱怨過)。
在福克蘭群島戰事期間,BBC每周評議委員會的會議記錄表明,所有的報道必須按照適合"公眾感情承受度"的標準重新修改,BBC的報道還將干預到政府政策的頒布,因此無偏見的報道方式被認為是"不必要的麻煩"。這不奇怪。約翰·里思爵士,BBC的創始人早就定下了規矩,凡在當局受到威脅的時候,"無偏見"的報道原則都應暫時中止。1920年代BBC剛剛開始廣播不久后他就為這一條規定作了示范,在總罷工期間,他私下里幫鮑德溫的托利黨政府撰寫了宣傳報道。
80年之后,2003年,傳統的右翼新聞界和布萊爾政府一起再次唱響了他們的口頭禪:BBC的新聞報道"有反戰傾向"。多么諷刺啊!因為情形恰恰相反。德國波恩一家名為"傳媒趨向"(Media Tenor)的媒體研究機構公布了他們對世界上較大的幾家廣播電視公司有關伊拉克戰爭報道的研究分析,他們發現BBC所允許的異見報道是其中最少的,比美國的所有電視臺都少。有關反戰游行的報道僅占BBC報道的2%,可反戰游行恰恰反映了英國大部分民眾的意見。
也有可敬的例外情形脫穎而出。積極進取的《獨立報》(The Independent)、時有佳作的《衛報》(The Guardian)和改頭換面的《每日鏡報》(The Daily Mirror)都揭露了布什和布萊爾所發動戰爭的本質:一場無緣無故的血腥殺戮。《每日鏡報》聲援了擠滿倫敦大街小巷的200萬示威人士,這是英國歷史上較大的一次示威游行,而《每日鏡報》的聲援,連同大膽、詳盡而深邃的報道,也堪稱史所罕見。小報也應該是真正的報紙,《每日鏡報》重新奪回了被默多克的《太陽報》糟蹋的尊嚴,相比之下后者是那么虛弱和混亂。然而當巴格達陷落的時候,《每日鏡報》也結巴了。據說有"愛國"讀者提出了反對意見,發行量也開始搖擺不定,于是新的管理層又命令報紙重新回到毫無信仰的管家們和沒腦子的名流們當中去,報紙重拾的榮光也只能是靈光乍現了。
在伊拉克戰爭期間,一個新的委婉語出現了:"隨行報道"(embedding)。當年五角大樓的語言殺手們把確切明了的"平民傷亡"(civilian casualty)胡謅成"附帶損傷"(collateral damage),"隨行報道"這個詞的發明者正是他們的嫡傳弟子。"隨行報道"可不是光用于指記者和軍隊同吃同住這么簡單。BBC的時政編輯站在唐寧街10號門口報道巴格達陷落的消息時,簡直像在晚間新聞上作勝利演講一樣。他對觀眾說,托尼·布萊爾"曾說過他們將兵不血刃地拿下巴格達,而且最終伊拉克人會慶祝他們進城。事實證明,在這兩點上他都說對了"。現在的研究結果是,巴格達死亡人數高達55000人,其中包括將近10000個平民,這還是保守的估計。這本書中一篇羅伯特·菲斯克的作品就是他在2003年9月作的一個調查報道,報道中說,由于美英對伊拉克的占領,每星期至少有500個伊拉克人死亡或被殺害。顯然這就叫"兵不血刃"。那2001年9月11日在紐約發生的3000人大屠殺呢?也一樣嗎?讓真正光榮的記者們鶴立雞群的首要一點就是他們對生命賦予的平等價值,無論何時何地。他們所說的"我們",是整個人類。
在美國,憲法保障了世界上較大程度的新聞自由,可是對天賦人權這一觀念的壓制已經成了家常便飯。就像越南人和其他所有保衛過自己祖國的人們一樣,伊拉克人是非人類:最糟的時候,他們會染上病、受虐待、受折磨、被追殺。一篇刊發在紐約《每日新聞》(Daily News)顯著位置的來信說:"每一個美國大兵陣亡,都應該有20個伊拉克人償命。"《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可能不會發表這樣的文章,但是在鼓吹薩達姆武器庫謊言的時候,這兩家報紙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
新聞自由受到的顛覆性的威脅從來都沒有這樣巨大而又難以辨別。大型公關公司大幅占據媒體的內容版面,手法含沙射影,信息迂回曲折,這些公關公司都是政府和其他強有力的既得利益階層所雇用。他們瞄準的是意識形態領域:從社團主義直到戰爭。這是另一種"隨行報道",在軍事圈中又稱之為"信息主宰",與其他要素一起構成所謂的"多方位主宰":在全球范圍內掌控陸地、海洋、天空、太空與信息,這正是美國公然宣布的政策。媒體分析家戴維·米勒(David Miller)指出,其終極目標是"讓信息控制和媒體傳播成為一體"。
"我們該如何應對這種形勢?我們怎樣自衛?"伊格納西奧·拉莫內問道。"答案很簡單,我們必須創建一個新的等級,第五等級,這能讓我們匯聚公民力量來對抗媒體統治者的新聯盟。"他提議成立一個包括新聞記者、學者、報紙讀者、廣播聽眾、電視觀眾在內的國際協會,以此來"制衡"大公司,實行監督、分析和批判。換而言之,讓媒體也和政府、貪婪的大公司、國際金融機構一樣,本身成為一個民眾行動的目標。
我個人的觀點則是,在切近的未來,可以寄望于正在浮出水面的samizdat,這個詞原指前蘇聯時代后期出現的"非官方"媒體。在現今的科技水平之下,"非官方"媒體的潛力巨大。在互聯網世界里,好的"另類"網站已經能吸引數以百萬計的讀者。喬·懷爾丁(Jo Wilding)從被圍困的伊拉克發出的勇敢報道正是一個經典范例。懷爾丁并不是哪家媒體的特派記者,她是新一代的"公民記者"。在美國,類似俄亥俄州托雷多(Toledo)的《刀鋒報》(The Blade)之類的許許多多獨立報紙,還有"太平洋電臺"(Pacifica Radio)與"要民主!"(Democracy Now!)這樣建立在社群基礎上的獨立廣播電臺,都已享有盛名。
正是這種形態的媒體網絡喚起了無數人的覺醒。我的一生至今從未見過今天這樣,全世界各地人民如此強烈地意識到了那些瞄準著他們的政治力量,也意識到與之抗衡的種種可能性。"世所未見,驚天動地的公眾道德展現",作家阿蘭達蒂·洛伊(Arundhati Roy)這樣描述2003年2月燃遍全球的反戰怒火。這僅僅是一個開始,也讓我們滿懷樂觀。因為現在世界上有了兩個超級強權:華盛頓的軍事財閥強權,以及公眾輿論的強權。后者總應該是真正的記者的堅強后盾。這一點也不夸張,人類的自我更新并不是罕見的現象;一場運動已經興起,比以往更多樣化、更積極、更國際化、更能容忍歧異,而且發展得更為迅猛。我將這本選集題獻給我最的記者同仁們,今天的世界比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你們。
本書幾乎預告了西方主流媒體所謂自由、公允、公正神話的破產。
——甘陽
在人和時代歌舞升平的背后,總會有人不那么合時宜的尋找真相,然而正是在這種朝圣般的追求里,人類得以緩慢的進步,也只有在這種追求中,記者,才是一個可敬的名詞。
——白巖松
這是一本對"真相"救贖的書……相信所有讀完這本書的人,都會對書中那些記者由衷地欽佩,可以說,他們都是以生命的代價影響了世界進程。他們的榮耀一點也不亞于諾貝爾獎獲得者。
——陳保平
對于不是新聞人的那些讀者來說,這本書也同樣有趣。事實上,這些新聞報道的個案,不少都已經是好萊塢大片的絕佳題材。
——閭秋露薇
專業書
還沒來得及看
包裝精美,印刷很正,性價比高。
收到之后很滿意 推薦大家購買
好白菜都讓
主書名易讓人誤解
非常棒的一本書
東東不錯,是正版
非常滿意,很喜歡
忘記評論了,已經讀過了,不錯。
不錯。。。。
這個商品還好吧,內容還蠻好的
好沒來得及看,希望打開后能震撼
多學習
值得一看,好書!
開卷有益,一字一句總有不同的味道與意蘊。
很 厚重的一本。23個故事,慢慢來。
送貨快,圖書質量好。已經推薦同事朋友了。
別對我撒謊
書被撞了一個凹角,可見運輸工作的不上心
不開心,缺了一個圖片,對比價格來講還是可以原諒的
外皮有破損,里面還行,希望以后不要有這樣的事情,否則一定退貨
大學時候就喜歡這本書 從圖書館借來霸占了四年
感覺好腹黑,不過感覺內容還不錯,有些自己根本沒聽過。。不過佩服這些的勇氣。
朋友說看不下去,但我覺得還不錯,向所有捍衛真相的記者致敬!
一直想買這本書的,大一的時候在圖書館看了一半,后來一直缺貨,買不到,今年新出了修訂版,簡直是迫不及待入手啊!喜歡戰地新聞的孩子不要錯過!
很喜歡這本書 材質也蠻好的 內容給我的科普與震撼性很大 值得一讀再讀
新聞調查揭示真相,雖然有些事件年代久遠,但浮現的真相令人難以忘懷!
本站合法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仅销售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合法期刊,不是任何杂志、图书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本站仅提供有限咨询服务,需要用户自己向出版商投稿且没有绿色通道,是否录用一切以出版商通知为准。提及的第三方名称或商标,其知识产权均属于相应的出版商或期刊,本站与上述机构无从属关系,所有引用均出于解释服务内容的考量,符合商标法规范。本页信息均由法务团队进行把关,若期刊信息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我们会认真核实处理。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相关出版商。
特别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09010985号-11 川公网安备:51092202000082 统一信用码:91510922MACX24HU41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射行审新出发2023字第016号 股权代码:102064© 版权所有:四川博文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太和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