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敢為天下先:中建三局50年發展解碼圖書
人氣:84

敢為天下先:中建三局50年發展解碼

中建三局指定購買圖書。央企大匠的責任擔當,行業標桿的成功之道。全景式展現中建三局50年艱苦奮斗的發展歷程,解密鮮為人知的幕后故事。
  • 所屬分類:圖書 >文學>紀實文學  
  • 作者:[王宏甲] [許名波] 著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535481009
  • 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01
  • 印刷時間:2017-01-01
  • 版次:1
  • 開本:16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精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本書形象生動地展現了中建三局50年艱難曲折的發展歷程,首次解密在一座座建筑背后鮮為人知的那些人、那些事,弘揚了中建三局“敢為天下先,永遠爭”的爭先精神。從“紅色建筑隊”到“大型國企”,從普通施工企業到千億綜合企業集團,從單一產業到集“建造、投資、運營”于一體的多業并舉。中建三局的歷史,是研究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現實標本;中建三局的發展歷史,更是一家大型國企發展的涅槃之路,對于中國深化國企改革有著深刻的借鑒意義。

編輯推薦

1.這是一部透視中國大型國有企業發展歷程的企業贊歌。全景式地展現了中建三局50年艱苦奮斗的發展歷程,解密了許多鮮為人知的幕后故事,總結了企業運營過程中的管理思想,彰顯了“敢為天下先、永遠爭”的企業品格。

2.這也是一部情節跌宕、真實感人、慷慨激昂的紀實文學。捧讀書稿,像是面對一位老朋友,聽他述說那些艱難創業、激情燃燒的故事,耳邊猶如聽到當年那千軍萬馬的沖鋒號角和一聲聲拼搏奮進的爭先之歌。

作者簡介

王宏甲

福建省建陽市人,當代著名學者,中國作協報告文學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央視大型紀錄片《長征》電視總撰稿。代表作品有:《無極之路》《智慧風暴》《新教育風暴》《人民觀》等。作品曾獲中國圖書獎、五個一工程獎、魯迅文學獎、徐遲報告文學獎、冰心散文獎、中國廣播文藝獎、中國人口文化獎等多項全國性大獎。

許名波

中建三局員工,當代青年作家,武漢市作協會員。代表作品有:長篇小說《武漢晃晃》《利益鏈》《十惡之城》,中篇小說《愛如刀絞》《新鍘美記》等。

目錄

序一:家國天下 筑夢情

序二:江漢濤聲壯 逐浪爭先潮

引子

及時篇 三線烽煙

及時章 好人好馬上三線

第二章 獻完青春獻終身

第三章 大山深處寫春秋

第二篇 春天故事

第四章 移師荊楚

第五章 深圳速度

第六章 及時鋼廈

第七章 雙塔奇兵

第八章 鼎革則贏

第三篇 建筑中國

第九章 布局華夏

第十章 神木之花

第十一章 珠海模式

第十二章 地王至尊

第十三章 正大經驗

第十四章 三十而立

第十五章 總包傳奇

第四篇 世紀經典

第十六章 三大戰役

第十七章 鑄新時代

第十八章 專業至精

第十九章 揮師海外

第五篇 筑夢未來

第二十章 核心動力

第二十一章 投資轉型

第二十二章 地產崛起

第二十三章 提檔升級

第二十四章 爭先致遠

第二十五章 國企責任

第二十六章 百年名企

跋一:中國建筑大匠們的傳奇史詩

跋二:所為何來 去向何方

在線預覽

不要問為什么那么多人義無反顧地奔向這方熱土,只因為一個共同的使命:

聽黨的話,去要我們去的地方。

1. 何謂三線

1964 年5 月15 日,北京,中南海。

初夏的太陽照著北京城,中南海萬木競秀。中共中央正在召開工作會議,、劉少奇、、、鄧小平等參加了會議。會議主要討論農業規劃和農村工作、第三個五年計劃(1966 - 1970 年)、政治工作問題等。

聽取了關于第三個五年計劃的匯報,指出農業是一個拳頭,國防是一個拳頭,要使拳頭有勁,屁股就要坐穩,屁股就是基礎工業。會議期間,基于存在世界戰爭的危險,指出原子彈時期沒有后方不行,提出把全國劃分為一、二、三線的戰略布局,強調要下決心搞三線建設。

中國古代,中原王朝遭受入侵的戰爭大多來自北方游牧民族,并在農業時代的戰爭中形成了多民族的融合。中國東部,因浩瀚的大海形成天然屏障,只在明代遭受過日本“倭寇”的掠奪性侵犯。當世界進入“海權”時代,中國的安全發生了“三千年未有之變局”。從1840 年到1945 年的105 年中,中國遭受侵略的戰爭,大多是從東部沿海地區登陸而來。而我國最富庶的經濟區域和政治文化中心城市,大多在東部地區。新中國成立后,70% 的工業分布于東北和沿海地區。從軍事經濟學的角度看,這種工業布局顯得非常脆弱。1960 年,中蘇關系惡化,蘇聯在我國北部邊境陳兵百萬,東北重工業處于蘇軍轟炸機和中短程導彈的射程之內。而在沿海地區,以上海為中心的華東工業區則暴露在美國航空母艦的攻擊范圍中。一旦發生戰爭,中國的工業將很快陷入癱瘓。

存在戰爭的危險,并不僅僅是估計。1962年,中印邊境發生軍事沖突。1964年,美軍航母在臺灣海峽舉行了核戰爭演習,臺灣當局受美國護持仍在積極準備。1964 年8 月2 日,北部灣事件爆發,美國驅逐艦“馬克多斯”號與越南海軍魚雷艦發生激戰,越南戰爭規模擴大,并延燒到中國南海地區,海南島和北部灣沿岸都落下了美國的炸彈和導彈,直接威脅中國安全。一時間可謂“東南沿海掀風浪,西面北面刮寒流”。

就在上述會議的一個月前,即1964 年4 月,軍委總參謀部就向中央提交了一份關于我國經濟布局不適應未來戰爭需要的報告,對這份報告很重視。正是在這個知彼知己的國際大背景下,形成了把我國工業建設的布局鋪開,形成沿海一線、中部二線、西部和西北部三線并存的建設思路,而把眼下最薄弱的三線作為建設重點。

按照這個思路,一線指位于沿邊沿海的前線地區,含北京、上海、天津、遼寧、黑龍江、吉林、新疆、西藏、內蒙古、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

三線是長城以南、廣東省韶關以北、京廣鐵路以西、甘肅烏鞘嶺以東的廣大地區,包括基本屬于內地的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寧夏、青海7 個省區,以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廣西等省區靠內地的一部分,共涉及13個省區。介于一線和三線地區之間的地帶,就是二線地區。

三線建設的根本原則,就是把一些重工業、國防工業、基礎能源建設向西南地區轉移。假如中國遭到強敵夾擊,發生像日本侵華那樣極端惡劣的形勢,即使東北、華東工業區相繼失守,大片國土淪喪,中國依然能夠退守高山大川,堅持抗戰。并依憑在三線地區建設起來的獨立完整、門類齊全、互相協調、實用實戰的基礎工業及國防工業體系,保持國家的工業化進程不被打斷。

本次會議持續開到了6 月17 日,歷時一個月。面對戰爭威脅,和中共中央毅然決定,中止原來抓“吃穿用”的“三五計劃”設想。8 月19 日,李富春、薄一波、羅瑞卿聯名向和中共中央提出了《關于國家經濟建設如何防備敵人突然襲擊的報告》。10 月30 日,中央工作會議通過并下發了國家計委提出的《1965 年計劃綱要(草案)》。決定從1964 年起轉而加緊進行戰備工作,在云、貴、川、陜、甘、寧、青等西部省區的三線后方地區,開展大規模的工業、交通、國防基礎設施建設。這些地區,距西面國土邊界上千公里,離東南海岸線七百公里以上,加之四面分別有青藏高原、云貴高原、太行山、大別山、賀蘭山、呂梁山等連綿起伏的山脈作天然屏障,在準備打仗的特定形勢下,成為理想的戰略后方。

至此,新中國一場延續時間最長、規模最為宏大的工業體系建設,在艱苦奮斗的歲月里轟轟烈烈地展開。

2. 攀枝花傳說

要說三線建設,必提攀枝花。

攀枝花,落葉喬木,高達三四十米。早春先葉開花,花瓣五枚,形狀大,紅似火,亦稱英雄花。有詩贊曰:“紅花朵朵破春寒,掛滿枝頭百尺竿。”

70 年前地質學家劉之祥無意間一低頭,發現了攀枝花鐵礦,由此改變了千萬人的命運。據《中國大百科全書》記載:“1940 年,北洋大學(今天津大學)教授劉之祥和常隆慶在四川鹽邊縣發現了攀枝花大型鐵礦床。”

中國冶金史料》1985 年第1 期刊有劉之祥回憶錄《兩次冒險遠征——發現攀枝花鐵礦的經過》一文,劉之祥在文中這樣記述:

說起攀枝花鐵礦的發現,也很有趣。開始是從一戶人家的院子里“發現”的。記得我們由鹽邊縣城向南,經老街、新開田、棉花地,一直到巴關河、金沙江北岸,然后沿江南行,經過大水井、新莊,9 月5 日下午住在硫磺溝附近的羅明顯家。傍晚,我在羅家院子內散步,無意中看到地上有2 小塊石頭很像是磁鐵礦。撿起一看,果然不錯。第二天早晨,我把這2 小塊礦石拿給常隆慶看,他也肯定這確是磁鐵礦。我們找來了主人羅明顯,問他這2 塊礦石的來歷,他說這樣的石頭附近有很多。早飯后,我們就讓羅帶路出去找礦,走到尖包包,果然發現了鐵礦露頭,測量以后,再走到亂崖,又發現了鐵礦露頭,而且比尖包包的更大更厚。我們不禁欣喜若狂。

后來常隆慶在自傳中也寫了這件事:“9 月6 日到鹽邊,發現鐵礦,因此年終考績得‘光華獎章’”。

如今的攀枝花市有條 “隆慶路”,就是紀念發現鐵礦的主要當事人常隆慶。但為何沒有劉之祥路,不得而知。當然,那時那地還不叫攀枝花,只是大山深處的一個蠻荒之地,叫“攀枝花”是20 多年后的事了。

給攀枝花取名的是主席。

1954 年6 月,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徐克勤帶著師生來此地查勘,估計鐵礦儲量在1 億噸左右,這一驚人發現震動了當時的地質部部長李四光。當即組織西南地質局的工程師秦震、曾善昌、李麗資等前往查勘,進一步證實了徐克勤的判斷。后地質部又組織了多支科考隊前往,并請來蘇聯專家扎鮑羅夫斯基。經過近三年努力,他們進一步確認了礦產資源,同時還發現了煤炭和釩、鈦等有色金屬礦,這對新中國的建設很重要。

1957 年初,李四光掌握了大量資料后向匯報。

問:“那里叫什么名字?”

李四光說沒有名字,就是旁邊有一個七戶人家的小村子,村頭有一棵百年的攀枝花樹。

以他詩人的浪漫情懷說:“那好,就叫攀枝花吧!”

直到1964 年5 月,中央在北戴河召開工作會,在會上重提建設攀枝花的問題,中央正式做出建設攀枝花鋼鐵基地的決定。至此,為一座幾十年后雄踞祖國西南大山深處的新興城市描繪了藍圖。三線建設的大軍們開始陸續向此處集結。

今天的攀枝花,是全國以花命名的地級市,位于川滇交界,隸屬四川省,北距成都749 公里,南至昆明351 公里,西連麗江,東接昭通,是四川通往華南、東南亞沿邊、沿海口岸的最近點,為“南方絲綢之路”上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商貿物資集散地。攀枝花屬南亞熱帶氣候,按寒、溫、熱帶呈垂直分布,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多層次立體氣候,具有干燥、炎熱、四季不明顯、晝夜溫差大的特點。既有壯麗山河奇景峽谷,又有亞熱帶旖旎風光;既有風貌古樸的旅游名勝,又有現代人創造的偉業。

攀枝花更以其富饒的礦產資源馳名中外。在不到全國千分之一的國土面積上,卻擁有全國20%的鐵礦和水能資源,64%的釩、93%的鈦、98%的鈧,以及1/3 的鈷、鉻、鎳等資源,冶金輔助材料如石灰石、白云石、矽藻土、黏土及石墨等非金屬礦產也十分豐富。另外還有銅、鉛、鋅、錫、錳、重金石、瑪瑙、金等30多種小礦藏。資源結構的多元化,使攀枝花成為發展冶金工業的一塊寶地,被譽為“富甲天下聚寶盆”。攀枝花現已發展為中國西部重要的鋼鐵、釩、鈦能源基地和新興工業城市,人均GDP 雄踞西南地區首位。

然而很長一段時間,攀枝花這個名字都是保密的,關于這里的一切都是國家機密。黨中央為了確保三線建設重點項目——攀枝花鋼鐵基地的安全,對外隱去了攀枝花的全部地理位置和名稱信息。為便于保密后對外聯絡的需要,攀枝花更名為渡口市,四川有大渡河,重慶有大渡口區,以混淆視聽。直到1987 年解密,由國務院批準才正式恢復攀枝花的名字。

為敘述方便和尊重歷史,本文此后將此地統一稱為渡口。

關于攀枝花,如果說為攀枝花描繪了藍圖,程子華則是進行深化設計的人,而中建三局等建設者是具體的實施者。一場由國家發起、牽動著偉人、領導者和普通老百姓的偉大建設拉開了序幕。

3. 探路弄弄坪

渡口有個不起眼的小坪,名字很奇特,叫“弄弄坪”。

據《解放軍報》2011 年5月28 日一篇文章介紹,初建攀鋼時,有人向匯報,這里沒有平地,建設難度很大。詼諧地說:“地不平,弄弄就平了嘛!”于是有了這個地名——弄弄坪。

1964 年6 月22 日,由國家計委副主任程子華、王光偉帶隊,在成都組成聯合工作組,前往西南各地,對成昆鐵路重點工程和樂山、攀枝花、西昌地區進行考察。出發前,召開會議,傳達了“攀枝花建設要快,但不要潦草”的指示,要求在8 月底以前回來向中央匯報。包括國務院十多個部委辦和四川、云南負責同志及技術專家80 多人的工作組,經過一個月的調查,于7 月底在西昌召開會議,擬定了西南“三線”整體規劃和重點項目。程子華回北京向、

李富春匯報時提出,攀枝花鋼鐵基地、六盤水煤炭基地、成昆鐵路三大項目必須配套建設,同時列入國家計劃,同時上馬。、李富春表示同意。鄧小平代表中央書記處確定了“攀枝花的礦、六盤水的煤、鐘擺式運輸”的西南工業發展規劃。

程子華,黃埔軍校五期學員,參加過井岡山時期的第二次到第五次“反圍剿”戰爭,曾任第四野戰軍十三兵團司令員,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均立下赫赫戰功,可謂戎馬半生。這年,他的職務是國家計委副主任,親自帶隊去渡口選址、探路。

在這個工作組中,有一個叫岳洪林的人,時任建工部西南工程管理局副局長。

多年后,他在回憶錄中這樣寫道:

8 月的24小時,我突然接到指示說是到一個有工程的地方考察。于是我和施工管理處處長丁元銳、工程師鮑定祥等同志一起在成都參加了由國家十幾個部委領導組成的一支考察隊。隊伍由中央委員兼國家計委副主任程子華率領。我們從成都到西昌,又從西昌到仁和,沒有公路,所有人都步行,直到乘小木船過了金沙江才到達我們的目的地,我這才知道此行的目的是考察在渡口建設鋼鐵基地的問題。

岳洪林的回憶錄與程子華的行程高度吻合,相互印證了此行的真實性,同時也說明了此行的重要性。如此高規格的考察隊和嚴格的保密措施,足見中央對此項目的極度重視。此后岳洪林成為中建三局首任領導班子成員,擔任過副局長、臨時黨委書記等職。

程子華的秘書單蘭山后來在一篇回憶文章中寫道:

1964 年8 月,程子華、閻秀峰、謝北一等人翻山越嶺,步行20 余里來到位于攀枝花西邊的宋家坪渡口進行現場調研。這里緊靠礦山,附近有寶鼎山煤礦,還有取之不盡的金沙江水源,位置很優越,可以規劃建設大型水泥廠。為了加緊解決建設攀枝花鋼鐵廠所需水泥的問題,幾位領導同志當場研究決定將四川德陽的一套水泥設備遷往渡口,建立一個水泥廠,程子華還當即批了400 萬元專款,要求水泥廠在1965 年第四季度投產。當大家在現場議論水泥廠廠名時,程子華提議:“就叫渡口水泥廠好不好?”(此渡口水泥廠是中建三局進入渡口后首批施工的工程之一。)

大家聽后都熱烈鼓掌,紛紛表示贊同程子華所提的廠名。那時的工作作風真像戰爭年代,只要經過現場調研,把情況調查清楚了,就馬上拍板,既不行文也不召集方方面面的負責人開會,而是當場研究如何解決問題。

為解決攀枝花鋼鐵廠和鐵路建設所需木材,我們隨程子華沿雅礱江而上,來到原始森林地區進行考察。原始森林現場的調研十分艱險,走在濃密的樹林中,腳踩在半尺厚的腐爛樹葉以及野草上,如同在軟床上行走,像我這樣的年輕人都使不上勁,對程子華那么大年紀的老人來說就更加吃力了。在三個多小時的現場調研中他摔倒了兩次,我想攙扶他,他不讓。途中,當地老鄉告訴我們,深山里面有老虎,叮囑我們別往深處走。程子華聽了卻說:“怕什么?打仗不是很危險嗎?不還是照樣往前沖?!”

在整個實地調研期間,聯合調查組遇到的困難是難以想象的。這個地區屬于干旱酷熱的亞熱帶氣候,周圍都是荒山野嶺,白天烈日當空。聯合調查組轉戰在深山峽谷中,進行實地調查研究。調查組都住在臨時搭建的席棚中,吃的是干咸菜、硬干糧。考察中,大家手持甘蔗當拐杖,渴了就啃甘蔗。程子華爬山比其他同志要困難得多,因為他的雙手在戰爭年代負過傷,行動起來很不方便,但他攜帶著水壺、毛巾、草帽以及拐棍“四件寶”,和調查組其他成員一樣實地考察。途中,他與大家談笑風生。為了鼓勵大家戰勝困難,他經常坐在山坡上給大家講述紅軍長征的故事,以及延安艱苦奮斗和自力更生的光榮傳統。大家集中在一起休息時,他還親自組織唱歌等活動。調查組全體成員被程子華的精神所感染,一路上感到很快樂。

過金沙江時,當時江上沒有架設橋梁,船工說,現在正值金沙江水上漲的季節,前幾天曾經發生過幾次翻船事故,為安全起見,你們還是不要渡江。曠伏兆和我也勸程子華暫不過江,另想辦法。程子華批評我們:“不過江怎能了解弄弄坪的情況?怎能完成黨中央、、交給我的任務?!”我們再三做船工們的工作,他們才勉強同意載我們過江。程子華登上船后面帶笑容地說:“思想政治工作就是靈嘛!”為了防止意外,我們幾個工作人員緊緊地圍在程子華身邊。就在船工將小船推向江心的瞬間,船只失控,被激浪沖出數里外,幸好在一個急轉彎的地方被一處礁石攔住了,小船才得以靠岸。下船后,程子華說:“很順利地渡過了金沙江嘛!”為了表示感謝,我拿出一些錢給船工,他們說:“我們可不能收你的錢,大隊干部對我們說,和派人來開山建鋼鐵廠,這是造福我們的大好事。要啥子錢嘛?”

弄弄坪,從此在三線建設的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弄弄坪,其實不那么好弄。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