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是北宋名臣司馬光領導當時史家,歷十九年枯坐,溝通北宋以前史作,將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史事萃于一爐的煌煌巨作。司馬光治政,所在務實、穩健,深究治亂之道,具有政治家眼光。所著《資治通鑒》為編年體通史,所有敘述,集中于帝室命運、良臣指劃、百姓生計。在他看來,帝室為天下所重,如有動蕩,則良臣豪杰無所用功,百姓命運無所依托,三者循循相因,不可獨完。從現在看來,執政政黨、各界俊要、普通百姓三者之間的關系,有如其翻版。時下國人讀史,習慣于事件的戲劇性變化,習慣于敘事的宛轉動人、慷慨生哀,或是對人物的贊頌、貶毀,對《資治通鑒》當中對君王行蹤、帝室儀禮的大量敘述,對臣下就一件事情的得失互相詰難、多方辯析,以及對書中人物的多面表現感到不耐或是不知所從,而這正是古代政治的重心、謀略與歷史人物的真實所在。
英雄豪杰縱橫天下的“帝王之書”,名臣良將從政經略的“權謀之書”,蕓蕓眾生安身立命的“生存之書”。
資治通鑒》之名,眾人皆知,但研讀者比之于《史記》要少很多,考其緣由,一者當數其編年體例,初讀似乎有煩瑣之嫌;二來其洋洋三百萬言,規模遠比五十萬言的《史記》巨大,足以讓許多人望而卻步。此二者,細考之實乃《資治通鑒》的過人之處:編年體能將復雜之史實條分細縷,讀之能追根溯源,其源頭、發展、高潮、結局方能一清二楚;《資治通鑒》敘述了1362年的中國歷史,如此泱泱大國的千年歷史濃縮于三百萬言之中,能清晰明了已屬大為不易,也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對這段歷史有所解。如不能用心將其一一讀來,則只有將時間浪費在市面上大為泛濫的所謂的中國通史之上了,所欲其何,就要看讀者想要達到什么目的了。
該版本的特點有三:一為譯文考究,此點在出版前言中有詳細說明;二為文白對照,“白話語譯”乃弘揚傳統文化之急需,但斷不可以之取代典籍之原文。文言在對宇宙人生之直觀和對歷史命運之體認上具有簡約精準之美,此為白話文所無法企及。因而“白話語譯”只能是一座橋梁,意在讓現在的讀者能通過這一橋梁而直接接近原典,所謂“得魚忘筌”者是也。因而我們在編排形式上,盡量做到文白對照,既能得白話文之通俗易懂,又不失文言文之典雅深沉。在版式上,一頁之內上排原文下排白話文,一一對照,使原文和白話文皆能保持閱讀的連貫性。三為全書的分輯安排,編者考慮到大多數讀者可能存在的對《資治通鑒》的畏懼心理,將八百萬字的規模按朝代分成七輯,每輯大致百余萬字,相對而言閱讀起來要輕松許多,且以朝代為分輯原則,既保留了原文的完整性,又可以視自己的興趣來選擇購買。
這套《文白對照全譯資治通鑒》為敗退臺灣后痛定思痛,集臺灣所有精英推進之“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成果之一,也是中文世界部白話全譯本。由臺灣二十七位教授合譯,著名教授王立群、十年砍柴推薦。全書共800余萬言,近千幅插圖,可稱得上是《資治通鑒》閱讀版本。
此外,該版本設計包裝精美,七輯二十一冊分兩盒套裝,為個人珍藏、饋贈友人之上品。
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陜州夏縣涑水鄉人。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與司馬遷并稱為“史學兩司馬”。自幼嗜學, 20歲中進士甲科,踏入仕途。宋治平三年(1066),領銜編纂《資治通鑒》,其時司馬光年47歲。元豐七年(1084),《資治通鑒》完成。元豐八年(1085)
資治通鑒》譯序
宋神宗《資治通鑒》序
司馬光進《資治通鑒》表
宋神宗獎諭詔書
宋史司馬光傳
執行編譯教授簡介
卷及時 周紀一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烈王七年(前403~前369)
卷第二 周紀二 周顯王元年~四十八年(前368~前321)
卷第三 周紀三 周慎靚王元年~周赧王十七年(前320~前298)
卷第四 周紀四 周赧王十八年~四十二年(前297~前273)
卷第五 周紀五 周赧王四十三年~五十九年(前272~前256)
卷第六 秦紀一 秦昭襄王五十二年~秦始皇帝十九年(前255~前228)
卷第七 秦紀二 秦始皇帝二十年~秦二世皇帝元年(前227~前209)
卷第八 秦紀二 秦二世皇帝二年~三年(前208~前207)
卷第九 漢紀一 漢高帝元年~二年(前206~前205)
卷第十 漢紀二 漢高帝三年~四年(前204~前203)
卷第十一 漢紀三 漢高帝五年~七年(前202~前200)
卷第十二 漢紀四 漢高帝八年~十二年(前199~前188)
卷第十三 漢紀五 漢高后元年~漢文帝前二年(前187~前178)
卷第十四 漢紀六 漢文帝前三年~前十年(前177~前170)
卷第十五 漢紀七 漢文帝前十一年~漢景帝前二年(前169~前155)
卷第十六 漢紀八 漢景帝前三年~后三年(前154~前141)
卷第十七 漢紀九 漢武帝建元元年~元光元年(前140~前134)
卷第十八 漢紀十 漢武帝元光二年~元朔四年(前133~前125)
卷第十九 漢紀十一 漢武帝元朔五年~元狩四年(前124~前119)
卷第二十 漢紀十二 漢武帝元狩五年~元封元年(前118~前110)
卷第二十一 漢紀十三 漢武帝元封二年~天漢二年(前109~前99)
卷第二十二 漢紀十四 漢武帝天漢三年~后元二年(前98~前87)
卷第二十三 漢紀十五 漢昭帝始元元年~天鳳六年(前86~前75)
卷第二十四 漢紀十六 漢昭帝元平元年~漢宣帝地節二年(前74~前68)
卷第二十五 漢紀十七 漢宣帝地節三年~元康四年(前67~前62)
卷第二十六 漢紀十八 漢宣帝神爵元年~三年(前61~前59)
卷第二十七 漢紀十九 漢宣帝神爵四年~黃龍元年(前58~前49)
卷第二十八 漢紀二十 漢元帝初元元年~永光二年(前48~前42)
卷第二十九 漢紀二十一 漢元帝永光三年~竟寧元年(前41~前33)
卷第三十 漢紀二十二 漢成帝建始元年~陽朔二年(前32~前23)
卷第三十一 漢紀二十三 漢成帝陽朔三年~永始三年(前22~前14)
卷第三十二 漢紀二十四 漢成帝永始四年~綏和元年(前13~前8)
卷第三十三 漢紀二十五 漢成帝綏和二年~漢哀帝建平元年(前7~前6)
卷第三十四 漢紀二十六 漢哀帝建平二年~四年(前5~前3)
卷第三十五 漢紀二十七 漢哀帝元壽元年~漢平帝元始二年(前2~2)
卷第三十六 漢紀二十八 漢平帝元始三年~王莽始初元年(3~8)
卷第三十七 漢紀二十九 王莽始建國元年~天鳳元年(9~14)
卷第三十八 漢紀三十 王莽天鳳二年~地皇三年(15~22)
卷第三十九 漢紀三十一 漢淮陽王更始元年~二年(23~24)
卷第四十 漢紀三十二 漢光武帝建武元年~二年(25~26)
卷第四十一 漢紀三十三 漢光武帝建武三年~五年(27~29)
卷第四十二 漢紀三十四 漢光武帝建武六年~十一年(30~35)
卷第四十三 漢紀三十五 漢光武帝建武十二年~二十二年(36~46)
卷第四十四 漢紀三十六 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三年~漢明帝永平三年(47~60)
卷第四十五 漢紀三十七 漢明帝永平四年~十八年(61~75)
卷第四十六 漢紀三十八 漢章帝建初元年~元和元年(76~84)
卷第四十七 漢紀三十九 漢章帝元和二年~漢和帝永元三年(85~91)
卷第四十八 漢紀四十 漢和帝永元四年~元興元年(92~105)
卷第四十九 漢紀四十一 漢殤帝延平元年~元初二年(106~115)
卷第五十 漢紀四十二 漢安帝元初三年~延光三年(116~124)
卷第五十一 漢紀四十三 漢安帝延光四年~陽嘉二年(125~133)
卷第五十二 漢紀四十四 漢順帝陽嘉三年~漢沖帝永嘉元年(134-145)
卷第五十三 漢紀四十五 漢質帝本初元年~漢桓帝永壽二年(146~156)
卷第五十四 漢紀四十六 漢桓帝永壽三年~延熹六年(157~163)
卷第五十五 漢紀四十七 漢桓帝延熹七年~九年(164~166)
卷第五十六 漢紀四十八 漢桓帝永康元年~漢靈帝建寧四年(167~171)
卷第五十七 漢紀四十九 漢靈帝熹平元年~光和三年(172~180)
卷第五十八 漢紀五十 漢靈帝光和四年~中平四年(181~187)
卷第五十九 漢紀五十一 漢靈帝中平五年~漢獻帝初平元年(188~190)
卷第六十 漢紀五十二 漢獻帝初平二年~四年(191~193)
卷第六十一 漢紀五十三 漢獻帝興平元年~二年(194~195)
卷第六十二 漢紀五十四 漢獻帝建安元年~三年(196~198)
卷第六十三 漢紀五十五 漢獻帝建安四年~五年(199~200)
卷第六十四 漢紀五十六 漢獻帝建安六年~十年(201~205)
卷第六十五 漢紀五十七 漢獻帝建安十一年~十三年(206~208)
卷第六十六 漢紀五十八 漢獻帝建安十四年~十八年(209~213)
卷第六十七 漢紀五十九 漢獻帝建安十九年~二十一年(214~216)
卷第六十八 漢紀六十 漢獻帝建安二十二年~二十四年(217~219)
卷第六十九 魏紀一 魏文帝黃初元年~三年(220~222)
卷第七十 魏紀二 魏文帝黃初四年~魏明帝太和元年(223~227)
卷第七十一 魏紀三 魏明帝太和二年~四年(228~230)
卷第七十二 魏紀四 魏明帝太和五年~青龍二年(231~234)
卷第七十三 魏紀五 魏明帝青龍三年~景初元年(235~237)
卷第七十四 魏紀六 魏明帝景初二年~魏邵陵厲公正始六年(238~245)
卷第七十五 魏紀七 魏邵陵厲公正始七年~嘉平四年(246~252)
卷第七十六 魏紀八 魏邵陵厲公嘉平五年~魏高貴鄉公正元二年(253~255)
卷第七十七 魏紀九 魏高貴鄉公甘露元年~魂元帝景元二年(256~261)
卷第七十八 魏紀十 魏元帝景元三年~成熙元年(262~264)
……
肅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上之下)
至德元載(丙申,756)
1.五月,丁巳日(初四),魯炅的部隊潰散,逃到南陽堅守,賊兵又到南陽把他包圍起來。太常卿張垍推薦夷陵太守虢王李巨有勇氣謀略,皇上征召吳王李祗為太仆卿,任命李巨為陳留、譙郡太守、河南節度使,兼統嶺南節度使何履光、黔中節度使趙國珍、南陽節度使魯炅。趙國珍,本來是牂柯夷人。戊辰日(十五日),李巨帶兵自藍田出發,直趕往南陽。賊兵聽到消息,解圍逃走。
2.令狐潮又帶兵進攻雍丘。令狐潮和張巡是老朋友,在城下互相慰問勞苦,如同平時一樣。令狐潮因而游說張巡說:“天下的事情已經失去了,您堅守這個危在旦夕的城池,要替誰守呢?”張巡說:“您平生以忠義自期許,像今天的舉動,忠義在哪里!”令狐潮羞慚而退。
3.郭子儀、李光弼回常山,史思明收集潰散的士卒好幾萬人跟在后面。郭子儀挑選驍勇的騎兵輪番挑戰。走了三天,到達行唐,賊兵疲敝,才退去。郭子儀乘機追擊,又在沙河把他打敗。蔡希德到洛陽,安祿山又教他率領步兵騎兵兩萬人向北到史思明處與他會合;又教牛廷玠征調范陽等郡兵一萬多人幫助史思明,合計有五萬多人,而其中五分之一是同羅兵和曳落河(勇健之士)。郭子儀到了恒陽,史思明也跟著到達,郭子儀深挖壕溝,高筑營壘等待他;賊兵來進攻,就堅守不出;賊兵退去,就從后追殺;白天就炫耀兵力,夜晚就偷襲賊兵軍營;賊兵無法休息。過了幾天,郭子儀、李光弼商議說:“賊兵已經疲倦了,可以出城作戰。”壬午日(二十九日),在嘉山交戰,把賊兵打得大敗,殺死四萬多人,俘獲一千多人。史思明掉下馬來,露著發髻赤著腳徒步逃走,到了傍晚,拄著斷槍回到軍營,逃到博陵去。李光弼到博陵把他包圍起來,軍隊的聲勢大振。于是河北十多個郡都殺死叛賊的守將而投降。反賊往漁陽的道路又斷絕了,賊兵來往的人都輕裝騎馬偷偷地溜過去,多被官軍捕獲。家在漁陽的將士們心意都動搖了。
……
“上下若干年間,安危治亂之機,情偽吉兇之變,大者綱提領挈,細者縷析毫分。心目了然,無適而非吾處事之方。讀此書,尤能開滌靈襟,助發神觀。” ——朱熹 溫公作《通鑒》,不特治亂之跡而已,至于禮樂
外面的包裝質量不行。每本書的顏色和紙張也不一致。。有點像是舊書,不過內容應該比較完整。經常翻翻,對自己大有裨益!
《資治通鑒》文白對照,直譯沒有加譯者的任何觀點,保持了原著的原汁原味。正值活動,果斷下手,不到360元的價格,物所超值?
一直喜歡在當當網上買書,都感覺不錯,這次卻出意外了,21冊兩盒裝的《資治通鑒》,只收到一盒(即1-11冊),另外的一盒(即12-21冊)沒有。當時快遞送來是公司門衛接收的,晚上帶回家才發現的。和售后服務也聯系了,不知道會如何處理呀?
昨天收到的,書印刷的很精美,看來出版社是花了很大的力氣的,內容粗略的翻了翻,還沒細看,感覺書雖然很貴,但是值得收藏。就是盒子到貨時已經散架了,用膠帶粘了下,不影響看的,很喜歡。
當當的服務越來越好:效率更高、書的質量更好、優惠更多,十分棒!超級棒的經典!
書已收到,還沒來得及細讀,粗略的看了一下紙張、封面設計都非常好。和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比優點在于多了原文和嚴謹的譯文,缺點沒有戰國卷里每一年各國國君的年代表,少了些現代人的見解。
不錯的歷史讀物,只是白話在先,文言在后;白話字大,文言字小的設計排版個人覺得不喜歡,不過瑕不掩瑜,還是給5分。
書是正版全新的,但是最后一本第21本書的冊封上面有點破,我也不換了,其他的都挺好。
這可是要看很久的書喲。紙質不錯,印刷也很好!收藏
內容不錯,孩子很喜歡。書本紙有點薄,有些人物畫不是太清楚。翻譯不加任何評論,確為明智之舉。學歷史必看之書。
看了幾頁書不想再讀白話文的了,司馬遷的史記尚需翻譯了讀,但司馬光的比較簡煉,很容易猜出來,覺得古文不難,但書籍的地圖、配畫圖文并茂。快哉。
應該是很權威的版本,詳細的閱讀,會學到很多為人處世、治國安邦的智慧。新世界出版社的《白話史記》也是臺灣教授翻譯的,看古書還是盡量多看臺灣版的比較正統,因為中華文化在臺灣!讀史可以明智,鑒往知來!
整體來說 這套書的裝幀都不錯字體來說 雖然字號較小 但不影響閱讀稍有遺憾的地方在于 不同于禮記等文復會作品該套書是純文+譯 缺少重要詞匯的單獨釋義(當然 再加上 估計至少還得加上五冊了)
曾十七次批注過《資治通鑒》,并評價說:“一十七遍。每讀都獲益匪淺。一部難得的好書噢。恐怕現在是最后一遍了,不是不想讀而是沒那個時間啰……中國有兩部大書,一曰《史記》,一曰《資治通鑒》,都是有才氣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編寫的……《通鑒》里寫戰爭,真是寫得神采飛揚,傳神得很,充滿了辯證法。
那些說這部書好的簡直是誤導大家!翻譯的狗屁不通!大家一定要看中華書局十八冊版的那個。
從前都是在某東買書,現在買書基本上在當當。喜歡的書可以先收藏起來,當當總是會做活動的,并且每隔一段都會有半價的書,很好的。
排版印刷都很棒,白話文、文言文對照,很方便。全書共21冊,偶是在活動期間購入的,很超值。不過令人非常不爽的是,當當發貨時居然只發了下半套過來!多次投訴,歷經近一個月的時間,昨天下午才收到換貨!這種效率實在是......!
第一天在網上訂了全套,第二天可是貨到后發現,有幾本書已經染色了,書全是黃的,應該是紙的問題,還有其他的幾本書壓壞了。拒收啦,很影響心情。于是又下單,還打了三個電話一再囑咐一定配好貨。第三天又收到貨啦,這次很好。總的說,當當速度快,書不錯。贊!
我原購買有司馬光繁體豎排,胡三省注,因看起困難,雙12又購買了該書一套,感覺臺灣學者譯文嚴謹,不加個人觀點,正版,版面設計合理,前文白,后文言簡體,并且一頁中前文白后半頁文言,便于對照閱讀,文言字略小,白話文字略大,合理,缺點,書紙張不多好,封面設計不大氣,沒有古色古香之感,但以473元購買還是質的。
書是正版,內容非常值得一讀,把以前零碎的歷史串在一起了,學習一種做人和為人處世的道理,非常有幸能讀到這樣的好書,感謝作者和出版社,感謝賣家和快遞小哥!
印象中很久沒有在當當買書了雖然不是最低價位入手不過因為很喜歡所以好評哦里面稍有瑕疵紙張印刷方面的就不上圖了如果以后再有就發出來吧彼此留個好印象。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大體看了一下,內容還好 只是封面和紙張都比較薄 考慮要包下書皮 字體譯文還好 原文字體太小 較累眼睛 ,沒有感覺到其他評價說的包裝精美 ,看在翻譯的還不錯的份上留下,感覺不值489這個價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