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其人如天:史記中的漢人圖書
人氣:47

其人如天:史記中的漢人

(站在天人之際看楚漢之爭,深入人物魂魄觀史記群像。臺北書院*年輕講師、臺灣作家薛仁明酣暢淋漓之作!)
  • 所屬分類:圖書 >歷史>史家名著  
  • 作者:[薛仁明]著
  • 產品參數(shù):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807095910
  • 出版社:深圳報業(yè)集團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07
  • 印刷時間:2014-07-01
  • 版次:5
  • 開本:16開
  • 頁數(shù):--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膠訂
  • 套裝:

內容簡介

本書讀史記,直接觸及歷史人物的魂魄,讀來令人心曠神怡。

作者如同司馬遷及其筆下人物的知心人,經他勾勒,劉邦、項羽、張良、韓信、蕭何等一代豪杰便仿佛有血有肉活脫脫地來到今天;作者從他們身上發(fā)現(xiàn)的生命氣象又著實給人新鮮感,仿佛我們今天才識得他們的真容。劉邦表面上無賴輕慢,內里的伸縮自如卻是王者風范;項羽外表上蓋世無雙,負才任氣卻是他英雄氣短的原因;張良的從容有余令人遙想不盡,相較之下,韓信的自矜倨傲就顯得格外刺眼……

當我們觸摸到這群古"漢"人敞亮飽滿的魂魄,再看歷史會感到格外真切,我們自己也能從中找回中國人該有的生命氣象。

"今天讀到仁明寫的這本書,真的有一種魂兮歸來話史記的感覺。……仁明要告訴我們的是,原來漢人的真容就在《史記》里。"--詩人 楊鍵

編輯推薦

本書作者、臺灣作家薛仁明自2013年始,在臺北書院長期開設史記講授課程,成為臺北書院年輕講師,被書院山長林谷芳戲稱為“破格聘請,因為畢竟聞道有先后”。此言不虛,薛仁明談史記,確能談出不一般的風采,令人眼前一亮。他直取楚漢群雄的心魂,逆轉長期以來對劉邦項羽形成的刻板印象,令人叫絕;他暗中以老莊的眼光來評說漢朝的開國人物與時代氣象,言語之間與司馬遷如莫逆知音。他讓史記中的真意如水落石出般呈現(xiàn),這種筆力可謂有神,令人感到酣暢淋漓。

作者簡介

薛仁明,1968年出生于臺灣茄萣,臺大歷史系、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畢業(yè),私淑胡蘭成,師從林谷芳。曾長期困惑于安身立命之道,十八歲時且因之休學半年。十九歲開始,有心于儒釋道三家,關心的焦點,是文化之重建與生命之修行。 現(xiàn)于臺北書院開設長期課程,是臺北書院最年輕的講師。并長期于兩岸各大報刊登載文章,被兩岸媒體譽為“中國文化的踐行者”。著有《胡蘭成 天地之始》《萬象歷然》《孔子隨喜》《人間隨喜》《這世界,原該天清地寧》等。

目錄

大陸版自序臺版自序及時輯 天人之際 消散迷失已久的魂魄,久違了! ──我讀史記 天人之際 進可成事,退不受困 “烹太公”與“踹小兒” 魂魄猶樂思沛 讀書人讀劉邦 “拼爹”與“靠爸” 不過一敗 多談意思,少說意義 項羽殺人 從咸陽大屠殺到新朝氣象 天清地曠第二輯 漢家氣象 長者 閑人 綽綽然,有余地 一棒打響歷史 其猶龍耶? 韓信的姿態(tài) 韓信之死 陳平厲害在哪? 為君難,為臣不易──劉邦與蕭何 “蕭規(guī)曹隨”之外的曹參 有此風光,便能成事 屠狗樊噲 今暴得大名,不祥 其人如天 離去的身影 太史公與孔子覿面相逢附錄 史記乃是我們的家書(楊鍵) ——讀薛仁明新作《其人如天》

在線預覽

那回,我在臺北書院上課,有學員提問,讀史記與個人的安身立命,到底有什么干系?

提問者,是位中年男子,近年來,遇到了人生的大困頓;很長的一段時間,心頭都解不開。后來,他在《中國時報》讀了我談史記的文章,頗有觸動;暑日去了趟池上,恰好,又在大坡池與我不期而遇。不久,我開了課。每一回,他總極早就到;每一次,他總扣著最真切處發(fā)問。我喜歡這樣的真切。

這樣的真切,現(xiàn)代人漸漸離得遠了。這些年來,許多人都找不到著力點;日子過得并不舒坦,也有點沉重,卻又有些說不出的飄浮感。一如每天,他們可能低著頭,滑著手機,看似忙碌;也可能翻著書,寫著稿子,看似用功;但用功忙碌之余,總仍有種難以形容的不對勁。這不對勁,他們有時也察覺得到,可是,未必能掙脫得了。信息社會將鋪天蓋地的訊息,淹沒了他們;即使是所謂學問、所謂文化,常常也只是阻隔了他們。結果,他們慢慢失去了對人對事對天地萬物該有的真切感。因不真切,故而飄浮。因不真切,故而他們無力掙脫。

只有真切,生命才有風光,也才能夠翻轉。《史記》不只是一本史書,更是一本極真切的生命之書。我寫《史記》,希望能寫出一種風光,也能寫出一種真切。

二○一四年元月三日,薛仁明于臺東池上,是時山坡上梅花盛

消散迷失已久的魂魄,久違了!

──我讀史記

歷史,公推二司馬為最。其中,司馬光寫《資治通鑒》,大手筆??上В莻€儒者,生性嚴肅,還有些執(zhí)拗,而且,又過度緊盯著“資治”之用,因此,全書寫得嚴嚴實實,簡直是密不通風。較諸《史記》,《資治通鑒》雖有所長,卻少了些游于虛實之生氣,更不易見那吞吐開闔的大氣。

能吞吐開闔,方可大氣。當年,因李陵之禍,司馬遷受了莫大的屈辱,可是,后來他寫《史記》,偏偏卻跌宕多姿,妙趣橫生。如此不為苦難所困,也不留下任何陰影,反倒更能吞吐,更為大氣,這就非常的了不起。司馬遷能將所有的磨難盡化成生命之陰陽回蕩,《史記》這本領,是中國史書及時。

史記》的蕩氣回腸,處處可見,我尤其喜歡司馬遷筆下的劉邦。在《高祖本紀》里,太史公寫劉邦擊黥布后,途經沛縣,“留置酒沛宮”,招舊識父老子弟,放懷縱酒。當酒已沉酣,劉邦擊筑,自為歌詩,曰,“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這首歌,極好;朱熹曾譽之,“壯麗而奇?zhèn)?rdquo;??墒?,司馬光編《資治通鑒》時,從劉邦置酒沛宮一路寫起,“悉招故人、父老、諸母、子弟佐酒,道舊故、為笑樂。酒酣,上自為歌”,到了這兒,偏偏就不將此歌輯入。蓋不收此歌,其實無礙于敘事之完整,更無損于“資治”之用?;蛟S,在司馬光眼里,收進就多余了。但是,太史公不僅寫入書里,還成了文章的一大亮點;在《史記》全書中,更時時可見諸如此類無關敘事完整、也貌似無用之閑筆。這些閑筆,看來無甚緊要,卻可讓文章頓時搖曳生姿。有此風姿,后人遂可讀之不倦。這樣地看似無用,其實最可沁人心脾,這正是莊子所說的“無用之用,大用矣”。正因如此閑筆,太史公筆下的歷史,不僅有了溫度,更有著光陰的徘徊;也正因有此閑筆,不僅聞聽得到這些人物的言語謦欬,更可觸及那生命的魂魄深處。

史記》在“大風歌”之后,接著又寫高祖起身而舞,“慷慨傷懷,泣數(shù)行下”;對著沛縣父老,劉邦言道,“游子悲故鄉(xiāng),吾雖都關中,萬歲后,吾魂魄猶樂思沛”。這四句話,說得動人;尤其在劉邦自知余日無多之際(半年后,高祖崩),格外顯得情真意切。劉邦較大的本領,是與世人無隔;他是個迥異于常人的天才,可偏偏卻最能與常人相知相悅。因此相知相悅,故他可成就大事,故可打得下亮亮煌煌的漢家天下?!稘h書》說他,“自監(jiān)門、戍卒,見之如舊”,這是王者吞吐開闔的能耐。既然連“監(jiān)門、戍卒”,都可“見之如舊”,更何況家鄉(xiāng)的父老?于是,劉邦面對滿城故舊,不禁脫口說出“吾雖都關中,萬歲后,吾魂魄猶樂思沛”這百感交集的話語。然而,《資治通鑒》寫到這兒,獨獨只留了“游子悲故鄉(xiāng)”一句,后頭的三句,盡管感懷更深,可司馬光大筆一劃,直接就刪掉了。

更可惜的是,劉邦與故人敘往事、思來日,悲欣交集,痛飲十數(shù)日,,欲去,沛縣父兄不舍,苦苦相留。相留未果,準備啟程長安,結果,一出城,沛縣全城皆空;滿城老小,全到城外送行,獻牛的獻牛,獻酒的獻酒,劉邦不禁動容,遂“復留止,張飲三日”。這一段,《史記》寫得滿紙人情,簡直是“氤氳四溢”,可是,《資治通鑒》卻只字不提。

高祖本紀》細細描繪了劉邦歸返故里的歡欣與愴然,正如《項羽本紀》詳述著項王垓下受圍的慷慨與悲歌,寫的,都是傳主的魂魄。《史記》寫事,更寫人;《史記》寫人,更寫魂魄。那時,項王受圍,英雄末路之際,不勝悲愴,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如是,“歌數(shù)闋,美人和之”。這一段,《史記》寫得勾魂攝魄,千載后,讀之仍不免心驚;今人縱使不讀《史記》,單單看京劇《霸王別姬》項王與虞姬悲歌那幕,都還要不勝欷歔的。然而,《資治通鑒》寫到這兒,不僅將項王之詩給刪除,索性,連虞姬提都不提了。

資治通鑒》不寫這些,當然是司馬光的嚴正。儒者的嚴正,本是件好事;論語里頭,孔子何等嚴正?有此嚴正,才有百世不易之大根大本??墒?,當嚴正一旦過頭,以至于無法呼吸,無法開闔吞吐,那么,就不免淪為拘泥閉鎖了。宋以后的儒者,拘閉者日多;他們個個是正人君子,眼里只有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于是,英雄美人之事,多半不屑一顧。他們只知實、不知虛,只知有、不知無?!妒酚洝穼憚?、項羽的慷慨悲歌,正如舊小說大量穿插的詩詞,看似無關緊要,可卻是真實生命的呼吸與吞吐。有此呼吸吞吐,才有中國文明所說的虛實相生。

這些儒者,昧于虛實;因此,在正邪之間,便經常迂執(zhí)不化。他們只相信“正能克邪”,卻無法對世間的賢愚不肖有著相知與相悅。他們凡事太過認真,愛憎又極度分明,結果,在“大是大非”的幌子下,比誰都“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正因如此氛圍,北宋才有那慘烈的新舊黨爭。在新舊黨爭中,司馬光之所以會那般荒腔走板,不正因拘執(zhí)太甚嗎?而北宋之所以亡于黨爭,不也正因儒者的開闔吞吐出了問題嗎?

宋以后,理學大盛;到了清代,樸學又起。由宋至清,但見儒生越來越正經,學問也越做越嚴謹。到了后來,他們是連一個詞、一個字也毫不放過,半點都不得含糊。他們凡事較真,凡書也必要考證出究竟之真?zhèn)?。他們整天忙著糾正別人枝枝節(jié)節(jié)的錯誤。這樣地嚴謹認真,看似好事,可實際上,卻只見一個個日形拘閉;從此,儒者開闔吞吐的能力更衰,氣象與格局也更為萎縮。如此拘閉,到了民國,并無改善;在現(xiàn)代學院里,反更變本加厲。學院中的讀書人,竟日埋首于所謂的學術論文,不論格式、腳注、研究方法、問題意識,缺一不可,嚴謹?shù)貌坏昧???蓪戇@些極度規(guī)范的所謂論文,通常也就三、五之人勉強讀之,除了為稻粱謀,除了不得不然之外,還有多少人談氣象格局?又還有多少人關心吞吐開闔?

二十六年前,因為司馬遷“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成一家之言”這三句話,我進了歷史系??刹诺脚_大,系里就開始教我們讀論文、寫論文。讀來讀去,但見一篇篇號稱客觀的分析,卻感覺不到一點點歷史的溫度;只看到一樁樁貌似嚴謹?shù)恼撌?,卻碰不著一絲絲人物的魂魄。每次讀完論文,腦袋填塞得緊,心里則空虛得很;畢竟,那沒溫度,也沒魂魄?,F(xiàn)代學院毫無生命實感的學術論文的大行其道,與現(xiàn)代社會無法遏止的躁郁狂癥的大肆流行,其實,是同一回事。他們,都失去了魂魄。所幸,后來我脫離了學院,開始無所為而為地讀著《史記》,慢慢見識到太史公在敘事描形之際,以事顯體,由形入神,這時,我讀到的,不僅是中國文明原有的精神,更是自己年少以來消散迷失已久的魂與魄。唉,久違了!

綽綽然,有余地

兩千多年前,垓下突圍、疾走東城,,逃到烏江邊的,如果不是項羽,而是劉邦,那么,結果又會如何?我想,烏江亭長若是艤船以待,喘息未定的劉邦,肯定顧不上換氣,二話不說,立馬便催請開船。萬一,這烏江亭長是個項羽粉絲,遲遲不肯渡劉;那么,劉邦大概會使出渾身解數(shù),或勸、或慰,或哄、或騙,如若不然,也可能是或搶、或奪,總之,必定要趕緊渡江不可。渡了江,劉邦既不憂思難遣,也沒躊躇不前,反正,只要保住色身,一切好說。勝負乃兵家常事,老實說,他輸慣了;輸?shù)迷賾K,也不過,就是一敗。一路上,不管逃得多么難堪,劉邦壓根沒放心上。因為,身段與面子,那是項羽的問題,他沒這種困擾。對劉邦而言,人生赤條條而來,赤條條而去;想這么多,其實,是庸人自擾。

劉邦平民出身,是個無賴,當然可以赤條條而來、赤條條而去。然而,祖上世代為楚將的項羽,才一出生,他的周遭環(huán)境,他的生活氣息,便已讓身段與面子層層疊疊,都成了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別人可以不在意,可偏偏項羽就萬萬不能不在意。這樣的貴族出身,兼又年少暴得大名,幾乎就注定了他的結局:垓下突圍、疾走東城,到了烏江邊,思前想后、踟躕再三,然后,把自己,活活逼死。

是的,性格決定命運。對劉、項而言,迥然有別的出身,不僅決定了他們的性格,更預示了最終的命運。不過,貴族出身,或者說,世家子弟,盡管常常有類似的極難負荷的包袱,可是,這樣的背景,真的就只是包袱嗎?其實不然。在某些人身上,正因有此背景,反而才更有辦法成就某種極獨特又極有內蘊的生命特質。

譬如誰?

張良。

一般而言,世家子弟起手便高,他們有家學、有人脈、有資源,因此,容易成名,也容易成就一番事業(yè)。這理,大家清楚;個中好處,任誰也都明白。但我要說的,不是這個。

張良的身上,有種生命特質,姑且名之,曰:“綽綽然,有余地”。這樣的“綽綽然,有余地”,固然與其天資、與其閱歷有關,但是,和他的貴族背景、世家身份,更脫離不了干系。

那時,劉邦滅楚,定天下,即皇帝位,開始論功行封。一分封,“群臣爭功,歲余功不決”,都一年多了,還搞不定呢!當年封侯,眾人呶呶不休,日也爭、夜也爭,從沒個定論。然而,這一群功臣,面對曹參,倒是異口同聲,咸以為他“身被七十創(chuàng),攻城略地,功最多,宜及時”。后來,曹參果然封了平陽侯,至于食邑,則有一萬零六百三十戶。換言之,萬戶之侯,大約,就是論功行封的吧!

可是,當天下甫定,張良連開口都沒有,劉邦倒主動說了,“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遂要張良“自擇齊三萬戶”,以為食邑。嘖嘖!在齊地(那可是個富庶之地呀!)隨意挑個三萬戶,那不等于“功最多,宜及時”的曹參的三倍嗎?是的,面對如此“浩蕩皇恩”,只見張良既不疾、亦不徐,從從容容,言道,“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在留地不期而會),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一席話,說得極溫婉謙讓,又極情深意重,真真是“綽綽然,有余地”;劉邦聽了,當然只能成全他,遂封張良為“留侯”。

食邑三萬戶,唉,那可是多少功臣連癡心妄想都不敢企及的呀!當時,為了位次、為了食邑多寡,這些平民出身的功臣汲汲營營、紛紛擾擾,或不滿、或不服,獨獨張良身在其中,卻像個局外之人。只見他風輕云淡、一片清寂;別人夢寐以求的,他倒是寧可少,不愿多。畢竟,“五世相韓”的貴族出身,張良什么榮華富貴沒見過?當年為秦所滅時,他家里,還“家僮三百人”呢!富貴與榮華、功名與利祿,個中的真假,里頭的虛實,他豈能不明白?又焉能不清楚?“今以三寸之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于良足矣!”如此自謂布衣,當然只是謙稱。張良如此謙沖抑讓、澹泊寧靜,除了他本來就是個異人之外,其實也因貴族出身,故而早早就看過、嘗過、經歷過人人向往的那些錦繡繁華;正因親身經歷過繁華,又親眼看見過繁華落盡,于是,在起落之間,他就比誰都從容;在取舍之際,更比誰都“綽綽然,有余地”。

正因如此,同樣是舍,同樣是退,比起他人,張良也有更多的淡定與安然。譬如,當年范蠡辭別勾踐,雖說醞釀極久,但真到了時候,卻只在剎那之間,便斬斷一切情緣,從此萬事不管,徹底遠走高飛。那樣地決絕,那樣地不留情面,固然極干凈、極利落,卻也讓越王勾踐有種被剝光衣服、無所遁形的羞辱感,頓時之間,勾踐惱羞成怒,原先潛藏的殺心,一下子便噴涌而出,遂公開要范蠡立即回返,“孤將與子分國而有之”,他更想說的話,則在后頭,“不然,將加誅于子!”

相較而言,張良卻是不同。劉邦雖然也殺功臣,可他與張良之間,從頭到尾,卻啥問題都沒有;但見君臣二人,多有揖讓,始終宛若賓主,一團和氣哪!于是,張良即使功成身退,也不給人壓力,更不讓人緊張;他只是不居功,只是謙沖澹泊,然后以一種若有似無、似無還有的姿態(tài)自自然然地淡出。早先,在扶漢興劉時,張良就舉止安詳;所有的作為,大化無形,宛若春雨潤物一般,悄然無聲。而后,待要幡然轉身時,張良安詳如故;即使揮手告別,也是既無風雨亦無晴,果真,一派天清地寧。

這天清地寧的張良,因家世顯赫,自幼起,見識所及,不論王公貴族,抑或奇人異士,所閱多矣。所閱既多,加上天資過人,因此,當年留地一會,張良憑其不世出的穿透力,一眼便看出劉邦的天才豐姿(“沛公殆天授!”),當下,更清楚劉邦的性格與為人。他很明白,今日劉邦,與當年勾踐,其實不同;來日他要功成身退,也不必像范蠡那般激烈、那般劍拔弩張。

張良的從容,也得力于他們家“五世相韓”的特殊背景。眾所周知,戰(zhàn)國后期是個秩序陵夷、封建崩解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張良父祖能如此長期為相(先后經歷了韓昭侯、韓宣惠王、韓襄哀王、韓厘王、韓悼惠王五個君主),顯然,必深諳君臣相與之道,否則,焉能久居此位?事實上,這君臣相與之道,或許才是張良最深刻也具分量的家學淵源吧!比起他人,張良很早就明白,不管為君,或是為臣,雙方總有其限制,亦各有其難處。這些限制與難處,從小他聽多了,也看多了;因此,世家子弟的他,通透于世情,出入于人我;因此,聰明的他,對種種人性的幽微有著最如實的觀照(所以,極溫婉謙讓)與最細致的體諒(所以,極情深意重)。他很清楚,為臣子者,若整天眼巴巴地期待主上圣明、廓然無私,這固然幼稚;可若一直揣想著國君如何狡詐陰險、兇狠殘酷,竟日把“狡兔死,走狗烹”這樣的話兒掛在嘴邊,其實,也不切實際。事實上,君有君道,臣有臣道,“為君不易,為臣難”,只有如實體會到彼此的限制與相互的難處,才可能真正不忮不求、不亢不卑,也才可能在進退之間“綽綽然,有余地”。這樣的余地,既可留給對方,更是留給自己。

作為一個明白人,張良永遠身在其中,也永遠像個局外之人;他像是置身局外,卻又最能掌握全局。他為人臣,最知君;他貴族出身,可又比誰都看得出平民出身的劉邦的能耐;他有著世家子弟好的生命質地,卻也比誰都更能欣賞那種赤條條來去的無賴的強大生命力。如此張良,其眼力、其能耐、其氣度,又豈止“運籌帷帳中,決勝千里外”這寥寥數(shù)言便能說道得盡?

長者

現(xiàn)代人受西方(尤其美國)影響,喜歡標榜年輕,同時,也多半怕老。君不見,臺北捷運有多少的車廂,明明站了不少人,可博愛座的空位,卻常孤零零地一徑冷清著。這時,仔細一看,可能還有幾位長者正站一旁呢!博愛座如此乏人問津,一方面,當然是臺北人謙沖客氣;二方面,也是有些長者身體硬朗,犯不著坐著,畢竟,“臥不如坐,坐不如站”??墒牵硪环矫?,這的確也是因許多人視博愛座如忌諱,坐那兒,總有說不出的難受與不自在;這樣的不自在,說白了,其實就是不愿意承認自己是個老者。

當“老”已成了某些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字眼時,這就意味著,我們是身處在一個價值錯亂的時代。換言之,當大家不以“長者”為尊貴時,這就是一個沒志氣的時代。

古人比我們有志氣。

當年,劉邦年近半百,出差咸陽,適逢秦始皇出巡,他道旁觀看,看著看著,不禁喟然嘆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數(shù)載之后,果然,劉邦打下了漢朝四百年亮煌煌的江山。個中原因,當然很多;但其中有個關鍵:他是個“長者”。

劉邦的“長者”之風,由來甚早。當初他還是個亭長時,一回玩鬧,誤傷了哥兒們夏侯嬰。依當時律法規(guī)定,亭長傷人,其罪甚重;因此,夏侯嬰為了回護劉邦,寧可作偽證,寧可因翻案復審而坐牢一年有余,又寧可遭鞭笞數(shù)百下,都在所不惜!從這點看來,劉邦除了是個無賴之外,可還是個讓兄弟不惜犧牲都要挺身相護的“長者”呢!

到了秦末,天下大亂,沛縣老少紛紛而起;他們殺縣令,開城門,迎接劉邦,“欲以為沛令”。擁劉邦為令,一則因劉邦已然亡命在外,率眾百余,算得上略有實力;另方面,也因多數(shù)文吏(譬如蕭何、曹參)擔心來日事敗,“秦種族其家”,不愿出頭,于是一致推讓給劉邦。除這兩點之外,更緊要的原因,恐怕還是如同東陽(當時另一個起事的縣城)少年群推陳嬰為長所說的理由:他是個“長者”。

劉邦起兵之后,加入了項梁陣營,項梁隨即又擁戴楚懷王為諸侯軍的共主。不久,項梁敗死,楚懷王開始調兵遣將,派人向西略地,準備進入關中,一舉破秦。任誰都知道,揮軍關中,乃天下及時等大事,而且,楚懷王還公開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換句話說,誰先平定了關中,誰就成為京畿所在的秦地之王。因此,雄心蓋世的項羽,一方面想拔得頭籌,一方面也想報叔父項梁為秦所殺之仇,于是便自動請纓。然而,懷王回絕了項羽,在諸多將領中,卻獨獨挑選了劉邦。那時,楚懷王的理由是:“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

因為是個“長者”,故劉邦受推為沛公;后來,又因為是個“長者”,劉邦才入得了關中,成就日后的漢王。待成為漢王后,又有王陵之母,寧可自刎,也不受項羽要挾;自刎之前,遺言要王陵“謹事漢王”,理由是,“漢王長者也”。

問題是,何謂“長者”?

“長者”當然年紀大,但是,又不盡然。

在中國,年紀一大,似乎就是個優(yōu)勢。中國人看戲看壓軸,凡事“好戲在后頭”。事實上,中國人的一生,只要下足功夫,沉得住氣,常常越是晚年,就越光彩紛呈。譬如書畫,古人且先不表,單說近代,齊璜年約六十,才開始“衰年變法”,從此大破大立,白石老人的畫風于是一變,遂成獨絕;此外,又有八十三歲的張大千,去世前數(shù)月,含著心臟鎮(zhèn)定片,在家人扶持下,爬上訂做的高桌,畫就一幅筆酣墨暢、大氣淋漓的《廬山圖》,長有十米,高則一米八,多年前,我在臺北故宮親見原畫,不禁目眩神搖。而至如今,還有個星云法師;他本非書家,寫字也只是隨緣歡喜;年過八十,近乎失明,落筆時,甚至還要人攙扶;但他那一手書法,可真是越寫越好了。

年紀一大,他們的生命,慢慢就淬煉出特殊的質地,有點像石墨變成了鉆石。這樣的淬煉,書畫只是其一,更精彩的,還得看看《史記》里頭那幾位老先生。譬如姜太公,大家都熟,你說,當初他踏上歷史舞臺,先輔文王、后佐武王,才剛剛開啟周朝八百年國祚時,到底已多大年紀了?又譬如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計”,都這把年紀了,他才初初投靠項氏,成了項羽日后的大謀臣。七十幾歲的范老頭,若非后來被陳平離間,若還一直待在項羽底下,那么,劉邦真要扳倒項羽,恐怕,還不容易呢!此外,秦末還有個酈食其,在陳留縣高陽那小地方,穿著一襲儒服,想拜謁沛公,聞聽沛公不見儒生,這六十幾歲的酈老頭,只兩眼怒瞪,按著劍,對使者厲聲呵斥,“走!復入言沛公:吾高陽酒徒也,非儒人也!”

好一個酈老頭!當初,他在高陽當里監(jiān)門吏,職位卑微;可全縣上下,卻從沒個人敢使喚他。迨天下兵起,途經高陽的各路英雄,來來往往,絡繹不絕;酈老頭一個個打量,又一個個搖頭。獨獨沛公,酈食其一眼看出,此人盡管輕慢,可心量氣度,卻大非尋常;若套句酈老頭的話說,“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足智多謀而有大見識),此真吾所愿從游。”

既要從游,就得求見;結果,酈老頭厲聲一喝,果然如愿見了沛公??刹湃胫],卻只看到劉邦倨坐床上,滿臉吊兒郎當,正讓兩名女子洗腳呢!酈老頭一看,“長揖不拜”,接著,又正色言道:足下若想成就大事,“誅無道秦”,那么,就“不宜倨見長者”!

呵!你瞧,在懷王口里“寬大長者”的沛公面前,這回,酈老頭也自居“長者”呢!當然,酈食其比劉邦大十來歲,但是,這絕非重點;真正的重點,應在于他對劉邦所說的,“吾度(揣度,判斷)足下之智不如吾,勇又不如吾”;換句話說,比起劉邦,酈食其自認更“智勇雙全”,而這,才是他自居“長者”的根本理由。

因此,所謂“長者”,從來就不只是年紀大。事實上,當初被推為沛令時,劉邦的老父(《史記》稱之為“太公”)猶然健在;東陽少年擁戴為王時,陳嬰的老母也還頭腦極其清晰;他們這兩個當兒子的,年紀又哪能多大?他們之所以被稱“長者”,除了年紀的確不輕之外,更在于他們身上具有年長之人該有的“美德”。這種“美德”,比如是劉邦的“寬大豁達”、陳嬰的“忠信恭謹”、酈食其自詡的“智勇雙全”,或者,也比如是姜太公、范增那種高瞻遠矚與深謀遠慮。

換句話說,所謂“長者”,其實是一個生命圓熟之后,憑其豐富的閱歷,借其深遠的智慧,于是淬煉出一種特殊的人格質地。這樣的質地,有種特殊的分量,有種懾服的力道,可讓人由衷地敬佩,也使人魂魄為之震動。有了這種質地,“長者”因此有種尊貴,可以服人,可以養(yǎng)人,可以與世人相知相悅;也正因如此,“長者”可以為長,可以為王,可以打得了天下。

“長者”的一生,是開了好花,又結了好果。他們在年長之后,生命逐漸積淀,于是有種豐厚;他們在年長之后,生命逐漸通透,于是更有種明亮。他們越是年老,就越見風華。正因如此,中國一向是個長壽的民族,中國人也特別懂得敬重長者。就單單前頭這幾個“長者”,你瞧那精神!瞧著瞧著,我們當然欣羨,也當然向往,然而,在佩服的當下,可否也有一問:來日,我們會成得了如此風華又如此精神的“長者”嗎?

……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kaoyani**的評論:

好書,值得擁有

2017-11-27 10:00:49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沒拆封 快遞不行!

2017-02-09 12:14:23
來自y***e(**的評論:

買書就是要好好的閱讀,吸取其中營養(yǎng),把自己從小的、狹窄的世界中超拔出來,看到不一樣的世界,活出不一樣的自己。

2017-02-15 14:26:05
來自然然老**的評論:

聽了作者的講座,特意來買書看看。

2017-02-16 11:35:21
來自f***h(**的評論:

還沒看呢,抓緊時間看看

2017-02-16 12:13:49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很好的書,印刷很好

2017-03-08 11:06:56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還沒看,不過薛仁明的文章好,買了三本了,

2017-03-11 17:46:45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很值得一看,推薦給大家。

2017-04-22 09:53:24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不錯的書,值得!

2017-04-26 18:54:04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你們和寬容快遞都是大店,書永遠送不到,送兩天送一半,然后非說簽收了,剰下一半一會在倉庫,一會明天送,一會找不到,一會送過了,最貴的3套書就這么消失了,然后無論怎么打你們兩邊客服就是永遠再反饋,寬容是負責人絕對不接,一再拖延絕不處理,謝謝你們對鉆石會員的特殊照顧,祝你們也都早日關門大吉,評論還是你們審核,也不會顯示,不過我就是要說實情

2017-05-03 17:38:53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還行還可以

2017-05-20 18:12:2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買書必**當!書還真不錯,一直信賴當當。希望當當一直以這種良好姿態(tài)、健康的發(fā)展、負責的態(tài)度來服務書友。十分感謝當當給我?guī)淼膶嵒?、方便和快樂?

2017-06-14 23:15:05
來自***(匿**的評論:

臺灣學者的作品,不錯

2017-07-14 07:06:45
來自天***鳥**的評論:

評論內容至少需要15個字符,評論內容至少需要15個字符

2017-08-17 15:33:55
來自水上夢**的評論:

很好的一本書

2017-09-20 23:23:17
來自小木錘**的評論:

經典之作,雖然還沒有閱讀,但是還是急于購買,保存

2014-11-28 13:59:43
來自零落庵**的評論:

好書。非常值得一讀。加上當當網搞活動。真棒

2015-03-29 07:04:3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捉對閱讀,就象兩花并開,各有幽香。主要是作者的視角獨特,看史記又有新意了。

2014-11-15 00:52:39
來自oligosa**的評論:

一直喜歡薛老師的書,看完后就買了套史記,謝謝薛老師領我開始讀史記。

2014-10-29 23:02:29
來自愛樂ail**的評論:

喜歡薛老師的一團和氣,讓人如沐春風;用詞簡練精準,不知不覺就打動我的心

2016-03-18 21:37:25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比想象的要遭糕。舉例重復的多,引用的事例也少。書里的漢人真是值得學習。

2015-11-11 14:01:4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喜歡這本書,特別是聽了薛老師的講座后,一氣讀完!

2016-09-09 09:48:39
來自元樸堂**的評論:

很好的一本書,讀了精神開朗,氣象這個詞兒,真是提的太好,太有意義。

2016-03-17 21:44:45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其人如天:史記中的漢人(《孔子隨喜》作者薛仁明再解經典,詩人楊鍵專文推薦?。┬牡慕裹c,R是文化之重建與生命之修行

2016-01-16 15:29:5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語文老師推薦,帶我們重新認識史記、認識劉邦

2016-11-13 11:23:23
來自大***五**的評論:

其人如天:史記中的漢人(《孔子隨喜》作者薛仁明再解經典,詩人...

2017-03-07 14:10:41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其人如天:史記中的漢人(《孔子隨喜》作者薛仁明再解經典,詩人楊鍵專文推薦!)到這群古漢人敞亮G飽滿的魂魄,再看歷史會感到格外

2015-09-01 18:53:25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好不在美麗的文筆,在思想、在志氣,在做人應有的蓬勃的朝氣。贊!心向往之!

2015-04-07 17:21:32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