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兒童雜事詩》寫成于一九四八年,一九五〇年在《亦報》陸續刊出,并由豐子愷繪制插圖。七十二首詩以七言絕句的形式描寫兒童生活和兒童故事,涉及民俗、名物、典故等諸多方面,彌補了文藝大家殊少為兒童創作的缺憾,故半個多世紀來一直被人傳誦。鍾叔河為詩所作箋釋,闡釋民俗、考證名物、疏通舊典,將簡短的詩演繹成極富深味的文章。更難能可貴的是,與抄字典辭書為前人詩文作注的方法不同,箋釋者特別注意從周作人留下的數百萬言及晚清民國文獻和生活回憶中尋找材料,以文史證詩,詩文史互證。
周作人的詩作妙趣橫生,豐子愷的插圖俏皮寫意,鍾叔河的箋釋簡潔雋永,三位大家相映生輝,彰顯文人雅趣。書后收錄早與晚兩種周作人手抄的《兒童雜事詩》全稿,四色印刷,清晰美觀,盡顯名家書法魅力。
兒童雜事詩箋釋》于一九九一年初版,此第五版為終增訂版。
鍾叔河,湖南平江人,一九三一年生。一九四九年八月始當編輯,一九五七年“反右”被開除后勞動維生,一九七〇年又以“反革命”罪判刑勞改,而一直不廢讀書。一九七九年平反后到出版社,即著手編印《走向世界叢書》。一九八三年力爭將新編《曾國藩全集》列入國家規劃并組織實施。一九八五年首倡重印周作人著作,所編訂的《知堂書話》為一九四九年后及時部以周作人本名出版的書。
學術著作有:《走向世界——中國人考察西方的歷史》 《從東方到西方》《中國本身擁有力量》《黃遵憲日本雜事詩廣注》等。散文作品有:《小西門集》《籠中鳥集》《書前書后》《念樓學短》《記得青山那一邊》《大托鋪的笑話》等。另有談話錄《與之言集》
簡目
箋釋者
兒童雜事詩序
甲編 兒童生活詩
甲編附記
乙編 兒童生活詩
乙編附記
丙編 兒童生活詩補
丙編附記
兒童雜事詩跋
周豐一跋
豐一吟跋
箋釋后記
[附]兒童雜事詩手跡
細目
箋釋者
兒童雜事詩序
甲編 兒童生活詩
甲之一 新年拜歲
甲之二 壓歲錢
甲之三 下鄉作客
甲之四 上元
甲之五 風箏
甲之六 上學
甲之七 掃墓歸來
甲之八 映山紅
甲之九 坐山兜
甲之十 書房小鬼
甲十一 帶得茶壺
甲十二 立夏
甲十三 端午
甲十四 蒲劍艾旗
甲十五 麻花粥
甲十六 蝦殼筍頭湯
甲十七 蚊煙
甲十八 瓜
甲十九 夏日急雨
甲二十 蒼蠅
甲二一 菱
甲二二 蟋
甲二三 中元
甲二四 中秋
甲編附記
乙編 兒童生活詩
乙之一 老子
乙之二 晉惠帝
乙之三 趙伯公
乙之四 陶淵明責子
乙之五 稚子候門
乙之六 杜子美羌村
乙之七 兒煩惱
乙之八 敲針作釣鉤
乙之九 李太白
乙之十 賀季真
乙十一 杜牧之
乙十二 陸放翁
乙十三 姜白石
乙十四 辛稼軒
乙十五 王季重
乙十六 清順治帝
乙十七 翟晴江
乙十八 高南阜
乙十九 鄭板橋
乙二十 陳授衣
乙二一 俞理初
乙二二 王菉友
乙二三 凱樂而
乙二四 薩洛延
乙編附記
丙編 兒童生活詩補
丙之一 八大錘
丙之二 老鼠做親
丙之三 滾燈
丙之四 十兄弟
丙之五 老虎外婆
丙之六 仙山
丙之七 一顆星
丙之八 火螢蟲
丙之九 水牛兒
丙之十 吹嘟嘟
丙十一 南鎮禹陵
丙十二 綠官
丙十三 油蛉
丙十四 績婆
丙十五 蠛蠓
丙十六 姑惡鳥
丙十七 河水鬼
丙十八 活無常
丙十九 水果
丙二十 糕團
丙二一 藕
丙二二 夜糖
丙二三 石花
丙二四 玉竹甘草
丙編附記
兒童雜事詩跋
周豐一跋
豐一吟跋
箋釋后記
[附]兒童雜事詩手跡
箋釋者
[一] 初版前
一九五〇年在湖南報社,偶見上海《亦報》載《兒童雜事詩》,署名為東郭生,有豐子愷插圖,讀而好之;然年未及弱冠,又忙于打背包下鄉,無所謂私生活,匆匆不克輯存,亦不知東郭生之為誰也。丁酉年后,力傭為生,引車夜歸,閉門寂坐,反得專心讀書,因問Rouse所述希臘神話事,與譯者周遐壽先生通信,始知東郭生即其筆名,重讀《遇狼的故事》,為唏噓久之。遂設法求得《亦報》剪報全份,文化革命,難得保全,前歲發愿為作箋釋,上海陳子善、香港盧瑋鑾兩君各以所藏見示,始得以復制,豈非文字遇合,亦有前緣耶。年來以腦出血病廢,寫載道之文已無此力量,為言志之作又缺乏心情,唯以此遣有涯之生耳。牟陌人跋《蜂衙小記》引昌黎詩云,“爾雅注蟲魚,定非磊落人”。予歷經坷坎,夏日秋風,意氣銷磨,形神俱敝,又何能磊落,何能作磊落人耶?周氏自稱,“這一卷所謂詩,實在乃只是一篇關于兒童的論文的變相”;又云,“以七言四句歌詠風俗人情,本意實在是想引誘讀者進到民俗研究方面去,從事于國民生活之史的研究,此雖是寂寞的學問,卻于中國有重大的意義”。常見有人慨嘆文藝大家殊少為兒童創作,又每論及民俗研究之少成績,此詩此畫,或亦稍有助于風氣之重開。予失學少讀書,箋釋本不易;然“淡竹”“路路通”“滾燈”諸條,雖不敢自云覃研鉆極,亦可謂已盡心盡力刻意搜尋。蓋生為中國人,雖慚磊落,而于吾土吾民之過去現在及未來,實未能忘,亦不敢忘也。豐畫未必盡嗛周氏之意,但時逢解放,仍肯為此詩插畫,即足證詩之價值;而相得益彰,在為兒童與為學術兩方面,畫亦與詩同臻不朽矣。予之箋釋得附驥以傳,自以為雖擱筆不再為文,亦可以無憾云。
周豐一、豐一吟兩君支持箋釋出版,為之作跋,并志謝意。
一九九〇年四月,鐘叔河于長沙。
[二] 再版題記
兒童雜事詩箋釋》始作于一九八九年秋冬之間,時情緒極差,交付出版社時的《箋釋者言》有云:“寫載道之文已無此力量,為言志之作又缺乏心情,唯以此遺有涯之生耳。……蓋生為中國人,雖慚磊落,而于吾土吾民之過去現在及未來,實未能忘,亦不敢忘也。”此即我當時發愿作箋釋的原因,當然要得到理解也難,來買書的人,也許只是見到畫兒有趣,或者因為印得也還別致,才破費買它一本看看的吧。故而文化藝術出版社只印三千本,之后即未重印。轉眼七八年過去,當年熱心支持我做這件事的周豐一先生,已于一年前離開這個世界。我亦年近七旬,居高樓絕少履平地,越來越感到寂寞。《廣陽雜記》云:“十九首曰,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非但能言人難,聽者正自不易也。”讀之不禁悲從中來矣。
箋釋后來又得到了些可補充的材料,初版亦有數處闕誤,中華書局有意重印,因為修訂付之,并題記如上。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記于長沙城北之寓樓,鐘叔河。
[三] 四版前
今天是農歷庚寅年除日,《藏書報》上楊小洲介紹嘉德拍賣會“舊時月色”專場,一幅周作人《兒童雜事詩》條幅,拍到了三百多萬元。楊君因而感嘆道:“藏家求姿色,求品相,還追求‘舊時月色’里的一縷情懷,這是否可視為,文化的價值也漲了幾百萬……”
楊的話引起了我的回憶。一九六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在長沙拖板車的我寫信給周作人,講完要講的話以后,還“求先生為我寫一條幅”。很快便收到了二十九日從北京新街口八道灣十一號寄來的回信,信中說:“需要拙書已寫好寄上,唯不擬寫格言之屬,卻抄了兩首最詼諧的打油詩,以博一笑。”
這兩首詩,便是《兒童雜事詩》甲之十和十一,亦即是書中的《書房小鬼》和《帶得茶壺》兩首。嘉德拍賣會上拍得三百多萬元的是哪幾首呢?打電話問楊小洲,手機通了卻沒人接,連續幾次都是如此,暫時只好存疑。
遺憾的是,周氏贈我的條幅,“”避禍轉移時所托非人,被隱匿占有了。但我想他還不至于敢拿去拍賣,因為條幅題有上款,我的子女和年輕的朋友們總會注意著它的。
報上的新聞,我家的舊事,都可以說明,周氏的作品,包括他的詩和他的字,確實會有人喜歡,確實有欣賞價值。周氏的“嘉孺子”——替兒童著想,為兒童創作,也確實是他思想上和文字上的亮點,而《兒童雜事詩》七十二首即其代表作。這一點,不必等到“舊時月色”專場,在四十八年以前,我就這樣認為了。
兒童雜事詩》的價值雖然是永恒的,但它寫的卻是過去的兒童生活和兒童故事,語言文字用的也是過去式,今天的讀者未必都熟悉;方言和習俗,異時異地的人,有時也會感到陌生,箋釋就成為必要了。故我在二十多年前即發愿做這件事,但箋釋亦不容易,成書后三次印行,每次都有或多或少的修改。這次改得更多,改掉了原來大字直行的版式,字數增加了,內容也作了比較多的補充。
周作人詩原來只影印一九六六年的寫本,手寫繁體字和不規范的省筆,讀者或者會更難認識。此次便在影印手跡的同時,將全文和箋釋都改用簡體字橫排,以便閱讀。
出版社要我為《箋釋》新版寫篇前言,正好看楊小洲文有些感觸,便匆匆寫下了這樣的一篇。
二千零十一年二月二日,鍾叔河于長沙城北之念樓,時年八十歲。
[四] 新版說明
本書初版于一九九一年由文化藝術出版社印了三千冊,二版于一九九九年由中華書局三次共印了三萬冊,三版于二〇〇四年由岳麓書社印了一萬冊,四版于二〇一一年由安徽大學出版社印了六千冊。重版每次更換出版社的原因,主要都是由于箋釋要修訂,圖文要改版。
此新版箋釋增訂尤多。甲十二《立夏》初版箋釋說,“淡筍是生長藥材‘淡竹葉’的淡竹所發出的筍”。新版則訂正了初版說法“是不對的”:“淡竹葉并非淡竹之葉,而是另外一種不同的植物。……淡竹為竹亞科剛竹屬五十八種中的第二十三種,高可達十二米,為筍材兩用竹;淡竹葉則不屬于竹亞科,乃是禾亞科淡竹葉屬的一種草,高僅數十厘米,根本不會發筍”。
對七十二首詩進行箋釋,是本書的主體。每首詩只有二十八個字,箋釋初版每則平均三百五十字;二、三版雖有些修訂,字數卻無增減;第四版改為小字橫排,每則箋釋的平均字數,增加到了七百多字;新版則不僅有增,而且大改,如今每則平均已達千字,差不多是原來的三倍了。
新版的圖文版式也做了很大改動。一是附印了周作人一九五〇年二月和一九六六年八月兩件自抄本手跡,彌足珍貴。第四版附印的一九五四年一月的寫本,系復印香港崇文書店一九七三年影印本,這次便將它換去了。寫本偶有異文,《亦報》所刊則頗有刪削,箋釋主要用的是一九六六年的寫本,但也參用了五〇年的寫本。二是豐子愷插圖原作已佚,存世的只有一九五〇年二月二十三日至五月六日刊登在《亦報》上的六十九幀鋅版圖,初版勉強將其放大,反而失真難看,現在按《亦報》原圖原大復制,“緣緣堂畫箋”《亦報》制版時只保留內框,現在則現出了全貌,看起來順眼得多了。
新版箋釋能做成這個樣子,多因得劉毅強、吳浩然、羅東波和李緬燕諸君之熱心相助,謹在此表示對他們的感謝。
二〇一六年四月一日,鍾叔河時年八十又五,于長沙念樓。
[附記] 新版付印前,得見民國沖齋居士《越鄉中饋錄》,又對《菱》《中元》《糕團》《藕》《石花》諸則作了增改。
兒童雜事詩序
原文] 今年六月偶讀英國利亞(Lear)的詼諧詩,妙語天成,不可方物,略師其意,寫兒戲趁韻詩,前后得十數首,亦終不能成就。唯其中有三數章,是別一路道,似尚可存留,即本編中之甲十及十九又乙三是也。因就其內容,分別為兒童生活兒童故事兩類,繼續寫了十日,共得詩四十八首,分編甲乙,總名之曰兒童雜事詩。我本不會做詩,但有時候也借用這個形式,覺得這種說法別有一種味道,其本意則與用散文無殊,無非只是想表現出一點意思罷了。寒山曾說過,分明是說話,又道我吟詩。我這一卷所謂詩,實在乃只是一篇關于兒童的論文的變相,不過現在覺得不想寫文章,所以用了七言四句的形式,反正這形式并無什么關系,就是我的意思能否多分傳達也沒有關系。我還深信道誼之須事功化。古人云,為治不在多言,但力行何如耳。我輩的論或詩,亦只是道誼之空言,于事實何補也。
三十六年丁亥八月五日,知堂記于南京。
箋釋] 利亞(Edward Lear, 1812—1888)今作李爾,本是位畫家,卻以寫Nonsense Poems出名。Nonsense Poems呂叔湘譯作“諧趣詩”,《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文版譯作“打油詩”,周作人曾按字面直譯為“沒有意思的詩”(見《自己的園地 阿麗思漫游奇境記》),《兒童雜事詩》在《亦報》發表時稱“無稽詩”,到這時則稱之為“詼諧詩”,后來陸谷孫又譯作“胡謅詩”。《知堂回想錄》引述李爾的A Book of Nonsense稱之為《荒唐書》,書中及時首:
那里有個老人帶著一部胡子,
他說,這正是我所怕的,
有兩只貓頭鷹和一只母雞,
四只叫天子和一只知更雀,
都在我的胡子里做了窠了!
至于周作人本人對詼諧詩的看法,可看《丙戌歲暮雜詩 打油》:
昔讀寒山詩,十中了一二。亦嘗看語錄,未能徹禪味。
但喜當詩讀,所重在文字。吟詩即說話,此語頗有致。
偶爾寫一篇,大有打油氣。平生懷懼思,百一此中寄。
掐臂至見血,搖頭作游戲。騙盡老實人,得無多罪戾。
說破太行山,亦復少風趣。且任潑苦茶,領取塾師意。
原注:“太行山事見趙夢白《笑贊》,甲乙爭太行山,甲讀泰杭,乙讀大行,塾師左袒讀大行者,甲責之,塾師曰,你輸一次東道不要緊,讓他一世不識太行山。”
太行山事《東谷所見》亦曾記之,作主仆相爭賭錢一貫,老儒謂主當賞仆。主責老儒,老儒大笑曰:“一貫錢細事耳,好教此輩永不識太行山。”《兩般秋雨庵隨筆》案云:“老儒之言,頗有意味,蓋有真是非遇無識者,正不必與之辨也。”
在我們一生中,硬要將太行山叫作大行(形)山的事,也見過不少。遍地碉堡的小叫花子國稱為“社會主義明燈”,交白卷的睜眼瞎稱為“反修學習模范”,那時候,吾儕小民還敢“與之辨”嗎,也只能“讓他一世不識太行山”算了吧。
主任很贊,但什么也沒留下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這書卻在此處。
三大師的書,怎看怎好,
非常好的一本書
還不錯吧。
做為當當的老客戶,對這次的包裝真的很失望,看圖吧,破了一大洞,透明膠兩邊全裂開,像是被人打開一樣!!所幸沒有丟書,這個快遞員送貨應該短信通知一下吧,如果是別的貴重物品是不是就丟了
真心喜歡,不錯!
寫給孩子的詩
這本書不錯
精品就是不一樣
需要加強包裝
最近當當的速度最近很是不給力啊,希望甘肅地區能改善,但是商品還是一如既往。
書很好,物流給力,活動的時候最劃算
非常好的一本書,真心喜歡,不錯!
十分精美!雖然價格貴了點
二先生的作品是一定要收藏的
確實好!以前從來不評價,浪費了許多積分。現在好好評價,積累積分。
好書 值得收藏
很好很優秀
這本書還不錯
律詩在杜詩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杜甫律詩的成就,首先在于擴大了律詩的表現范圍。他不僅以律詩寫應酬、詠懷、羈旅、宴游,以及山水,而且用律詩寫時事。用律詩寫時事,字數和格律都受限制,難度更大,而杜甫卻能運用自如。 杜甫把律詩寫得縱橫恣肆,極盡變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聲律的束縛,對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對仗的痕跡。如被楊倫稱為“杜集七言律第一”的《登高》,就是這樣一首詩:“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18] 全詩在聲律句式上,又極精密、考究…
內容不錯,圖片處理效果一般
沖著附有二種(四六,六六年)影印手稿及原大插圖來購的,推薦!
這本不用多說了,經典之作。只要是鐘叔河編的,寫的,都要買
鐘叔河箋釋周作人的《兒童雜事詩》,我都買了好幾個版本了,這次海豚出版社出版的新版,裝幀設計都超過了先前。作為收藏很不錯。
《兒童雜事詩箋釋》近年來出了三四種,周作人作詩、豐子愷插圖、鍾叔河箋釋 三位大家珠聯璧合,但大多是平裝,新出的是精裝,值得購買。
已出的4種版本都存有遺憾,這個第五版堪稱驚艷,16開闊大的開本,顏色很正的布面精裝,內文疏朗的排版,真真用心之作。鐘老為新版重新增修了箋釋,也不會有新瓶裝舊酒之慮。更難得知堂手跡高清全彩影印竟有130多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