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文韜武略,即使是放在古今中外的當中來比照,也極為突出。著眼于學習造就人才的視角,本書對自幼至老的所有文學習作作品及相關背景進行了一次系統的匯編和梳理,尤其可貴的是其中不少詩詞手跡是及時次在檔案館之外現身。
偉大的領袖和導師主席,是中國共產黨的締造者,是當代偉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他既是杰出的現實主義者,又是純粹徹底的理想主義者。有人評價他是"一個詩人贏得了一個國家"。相比于政治家、軍事家等身份,的"詩人"身份才是凸顯其"驚才風逸,壯志煙高"氣質的不二標簽;由此,他的詩詞(書法)作品和讀書筆記原稿就成了窺探其瑰麗人格和奇特命運的鎖匙。
曾珺,現就職于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主要從事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檔案管理、生平思想和中共黨史的研究工作。2008年曾負責大型電視文獻紀錄片《中國:1978—2008》的資料統籌工作。主要著作有:《引古論今》、《百人交往叢書——外國友人篇》、《百人交往叢書——文化名人篇》、《書信背后的故事》、《批示背后的故事》、《思想年編》(合著)、《中國共產黨歷次重大會議紀實》(合著)等。
第1章 鄉村少年
第2章 師范生的詩情
第3章 奔向廣闊的社會
第4章 心路的轉折
第5章 明月寄相思
第6章 走向武裝斗爭
第7章 戰地詩篇
第8章 蘇維埃政府主席的心情
第9章 長征頌
第10章 抗日烽火
第11章 解放凱歌
第12章 唱和柳亞子
第13章 換了人間
第14章 偉人之情
第15章 ""年代里的詩作
第16章 在中蘇論戰的日子里
第17章 春秋吟
第18章 風流唱盡
后記
一、詩人出世
韶山濃郁的鄉土文化氛圍為成長為一名出色的詩人提供了肥沃的文化土壤,八歲的他寫下了人生中的及時首"詩"。
北緯27度51分40秒至28度1分53秒,東經112度23分53秒至112度38分13秒。中國,湘潭,韶山。
這個地方有一個美麗的傳說。五千年前,舜帝從都城蒲坂(今陜西永濟縣西蒲州)出發南下巡視,一路渡過黃河,穿過長江,跨過洞庭湖,再順著碧波蕩漾的湘江一直往南,來到了湘潭。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舜帝深深為之吸引,遂命樂工奏起動聽的"韶樂"助興。美妙的音樂竟引來鳳凰飛舞。
后來,人們就把這個地方稱為"韶山",它所環抱著的一塊狹長谷地便是韶山沖。千百年來,韶山獨特的傳奇色彩引來無數文人雅士到此登臨山水,作詩頌曲,更為韶山增添了幾分濃郁的鄉土文化氣息。
縱覽古今中外杰出的詩人,莫不是從小受到成長地的文化熏陶,然后從民間和前人處汲取文化素材,最終形成自己獨特詩文風格的。韶山固有的地域文化,就對生長在這里的日后的詩文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893年12月26日,清光緒十九年十一月十九日,后來成為一代詩文大家的就誕生在這片詩樂山水之中。
韶山毛氏原籍江西。明代建朝之初,毛氏始祖毛太華隨軍遠征云南,后又移居湖南湘鄉縣。他的兩個兒子成家之后又遷移到毗鄰的湘潭縣韶山沖居住,在此定居務農。到這一輩,毛氏已經在這里生活了大約五百年。
的父親名叫毛貽昌,字順生,號良弼。母親姓文,在同族姐妹中排行第七,人稱文七妹。文七妹的娘家在湘鄉縣唐家坨(后改為棠桂閣),距離韶山沖僅十余華里。毛貽昌和文七妹對的出生非常重視。按照習俗,出生三天以后才洗了澡。父母盼望他有一個好前程,還請了一個算命先生為他占卜。的八字中缺水,父親給他取名澤東,字詠芝(后改為潤之)。
在出生前,文七妹已經生過兩個孩子,但都夭折了。出于平安長大的期望,文七妹抱他到娘家那邊的一座石觀音小廟認了一塊巨石作干娘,并給他取了個"石三伢子"的小名。據傳,古時這里有一只孽獸為害孩童,觀音移來巨石鎮壓之,從此安寧。當地人就將這塊石頭命名為"觀音石"。文七妹這種樸素的做法多少是與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相吻合的,最終倒也頗顯效果。此后,不但平安無事地長大了,她還在1896年和1905年先后生下了毛澤民和毛澤覃,并將他們養大。 一、詩人出世
韶山濃郁的鄉土文化氛圍為成長為一名出色的詩人提供了肥沃的文化土壤,八歲的他寫下了人生中的及時首"詩"。
北緯27度51分40秒至28度1分53秒,東經112度23分53秒至112度38分13秒。中國,湘潭,韶山。
這個地方有一個美麗的傳說。五千年前,舜帝從都城蒲坂(今陜西永濟縣西蒲州)出發南下巡視,一路渡過黃河,穿過長江,跨過洞庭湖,再順著碧波蕩漾的湘江一直往南,來到了湘潭。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舜帝深深為之吸引,遂命樂工奏起動聽的"韶樂"助興。美妙的音樂竟引來鳳凰飛舞。
后來,人們就把這個地方稱為"韶山",它所環抱著的一塊狹長谷地便是韶山沖。千百年來,韶山獨特的傳奇色彩引來無數文人雅士到此登臨山水,作詩頌曲,更為韶山增添了幾分濃郁的鄉土文化氣息。
縱覽古今中外杰出的詩人,莫不是從小受到成長地的文化熏陶,然后從民間和前人處汲取文化素材,最終形成自己獨特詩文風格的。韶山固有的地域文化,就對生長在這里的日后的詩文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893年12月26日,清光緒十九年十一月十九日,后來成為一代詩文大家的就誕生在這片詩樂山水之中。
韶山毛氏原籍江西。明代建朝之初,毛氏始祖毛太華隨軍遠征云南,后又移居湖南湘鄉縣。他的兩個兒子成家之后又遷移到毗鄰的湘潭縣韶山沖居住,在此定居務農。到這一輩,毛氏已經在這里生活了大約五百年。
的父親名叫毛貽昌,字順生,號良弼。母親姓文,在同族姐妹中排行第七,人稱文七妹。文七妹的娘家在湘鄉縣唐家坨(后改為棠桂閣),距離韶山沖僅十余華里。毛貽昌和文七妹對的出生非常重視。按照習俗,出生三天以后才洗了澡。父母盼望他有一個好前程,還請了一個算命先生為他占卜。的八字中缺水,父親給他取名澤東,字詠芝(后改為潤之)。
在出生前,文七妹已經生過兩個孩子,但都夭折了。出于平安長大的期望,文七妹抱他到娘家那邊的一座石觀音小廟認了一塊巨石作干娘,并給他取了個"石三伢子"的小名。據傳,古時這里有一只孽獸為害孩童,觀音移來巨石鎮壓之,從此安寧。當地人就將這塊石頭命名為"觀音石"。文七妹這種樸素的做法多少是與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相吻合的,最終倒也頗顯效果。此后,不但平安無事地長大了,她還在1896年和1905年先后生下了毛澤民和毛澤覃,并將他們養大。
少年生活的韶山,其現實情況遠比美麗的歷史傳說要糟糕。和舊中國其他許多地方一樣,這里也為貧窮、落后、愚昧所籠罩。這從當時流傳在韶山一帶的兩首民謠就可以看出來:"韶山沖,沖連沖,十戶人家九戶窮;養女莫嫁韶山沖,紅薯柴棍度一生。農民頭上三把刀,稅多、租重、利息高;農民眼前三條路,逃荒、討米、坐監牢。""農民苦,農民苦,打下糧食交財主;年年忙,月月忙,田里、地里、倉庫里光。"
與尋常人家相比,家里的經濟狀況算是很好的。毛貽昌年輕時在外當了幾年兵,眼界較為開闊,也善于經營。到出生時,靠著販牛和谷米生意,他已經積攢下不少財富,算得上當地的一個財東了。他較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成長為一名像他一樣生財有道的精明商人。所以,除了讓幼年幫助干一些農活外,毛貽昌還讓他學會記賬并作為一項主要工作來做。
在舊中國,能靠著自身的艱苦奮斗積累下殷實家底的,性格上多有一個共同點:精明能干,克勤克儉。毛貽昌就是這一類人的典型代表,他還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也成為這樣的人。所以,對家中的長子,毛貽昌的要求自然更加嚴厲。以至于多年后回憶起父親的嚴厲時,還說:"他是一個嚴格的監工,看不得我閑著,如果沒有賬要記,就叫我去做農活。他性情暴躁,常常打我和我的兩個弟弟。"然而,這種嚴厲的教育也使受益匪淺。他后來也說:"他的嚴厲態度對我大概也有好處,這使我干活非常勤快,使我仔細記賬,免得他有把柄來批評我。"
母親的娘家在當地是一個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文七妹雖然沒有什么文化,但文氏家族中卻不乏一些通曉文墨的文化人。更喜歡去文家消磨時間。除了能享受到大人們更多的疼愛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可以在當私塾老師的八舅文玉欽那里有一搭沒一搭地旁聽一些"子曰"之類的圣賢之書。閑暇時候,喜歡和周圍的小伙伴們玩耍,還常常惹出一些亂子。這種無拘無束的生活,對一個孩童盡情釋放自己的天性是非常必要的。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的許多詩詞作品,大多不拘格式。其實創作上的隨性和兒時的生活環境是有一定關聯的。
1901年春節,八歲的去外婆家拜年。看到了掛龍燈、耍獅子的慶新年的熱鬧場面,他隨即作了生平及時首"詩":
獅子眼鼓鼓,擦菜籽煮豆腐。
酒放熱氣燒,肉放爛些煮。
這與其說是一首"詩",倒不如說是一首順口溜。但對一個八歲的孩子來說,此時在他的思想中已經朦朧出現了一種詩意的感覺。"詩"中提到的"擦菜籽",是湖南當地人自制的一種腌菜,用"擦菜籽"和豆腐一起煮,是一道十分美味的菜肴。短短四句,卻也道出了過年時的熱烈氣氛和鄉村少年的歡樂之情。
二、私塾之路
"六年孔夫子"的私塾學習中,寫了幾首相當不錯的小詩。離開韶山沖前,他改了西鄉隆盛的一首詩表明志向。
1902年春,毛貽昌把接回韶山,讓他開始接受正規的私塾教育。從這時起,一直到1908年16歲前,除曾停學兩年在家務農外,先后在韶山一帶的南岸、關公橋、橋頭灣、鐘家灣、井灣里、烏龜井、東茅塘等幾處私塾學校讀書。后來,他把這段學習生活概括為"六年孔夫子"。
這是啟蒙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段時間。他從《三字經》、《百家姓》、《增廣賢文》、《幼學瓊林》等普及讀物學起,然后學習《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詩經》等"四書五經"。至今,韶山紀念館里還保留著他小時候圈閱過的《詩經》和《論語》。
其實,這個時候已經廢除了科舉制度,但在私塾里熟讀"四書五經"仍然是大多數求學者的選擇,也是如此。在這個過程中,他不知不覺地受到了傳統國學的浸潤,這對他后來獨特的詩詞風格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
他首先學會的,是對對子。
有一次,在南岸私塾讀書時,和小伙伴未經大人許可下池塘洗澡。先生鄒春培發現后先是一番訓責,然后又試圖出兩個對子難為一下。鄒春培先出"濯足",對"修身"。先生沒有想到對得如此工整,又出一對"牛皮菜"。又對"馬齒莧",對仗依舊十分工整。先生無奈,也就不再說什么了。
最終還是因為和私塾老師發生了沖突,于1904年轉到關公橋私塾學習。在這里,他又因不滿國文老師的嚴厲而逃學。后來,對于這段往事,他是這樣回憶的:"我的國文教員是主張嚴格對待學生的。他態度粗暴嚴厲,常常打學生。因為這個緣故,我十歲的時候逃過學。但我又不敢回家,怕挨打,便朝縣城的方向走去,以為縣城就在一個山谷里。亂跑了三天之后,終于被我家里的人找到了。我這才知道,我只是來回兜了幾個圈子,走了那么久,離家不過八里地。"
可以看出,早在讀私塾時期,叛逆的性格就逐漸凸顯出來。作于這一時期的《贊天井》便表達了一種渴望掙脫束縛、向往無憂無慮生活的思想。
1906年,轉到井灣里私塾讀書,師從毛宇居。毛宇居是的堂兄,比大12歲,工詩文。但他的教學方式呆板,方法生硬,并不喜歡。
一日,毛宇居外出,留學生在學堂里背書,不得出門。可不管這些,待老師前腳剛走,便溜到后山上玩耍去了,還順帶摘了一些毛栗子回來,分給同學。毛宇居回來后,責問為什么要這樣干。則說:"悶在屋里,頭昏腦漲。囫圇吞棗,死背硬讀,是沒有用處的。"毛宇居大怒,責令背書。背出后,毛宇居又指指天井,命他作詩。略加思索,一首五言詩《贊天井》便脫口而出:
天井四四方,周圍是高墻。
清清見卵石,小魚囿中央。
只喝井里水,永遠養不長。
這是目前能見到的幼年創作的較完整的詩歌。全詩通俗易懂,從這首詩可以看出,當時已經學會運用《詩經》中首創的比興手法來諷喻現實。
雖然對毛宇居的教學方式有意見,但對這位老師的感情還是很深的。1950年,在北京會見了毛宇居。談話中,毛宇居提到了當年寫《贊天井》的往事。則笑著說:"這也是你老師逼出來的呀。"1959年回韶山時,又專門抽出時間同毛宇居吃了一頓飯。席間,起身向毛宇居敬酒。毛宇居連忙說:"主席敬酒,豈敢豈敢!"則隨即回答:"敬老尊賢,應該應該!"兩人隨即大笑了起來。
這些,都是后話。
與《贊天井》作于同一時期的,還有一首五言詩《詠指甲花》。
1906年夏的24小時,到外婆家附近的保安寺玩耍。當他看到寺院四周盛開著色彩斑斕的指甲花時,便脫口而出一首吟詠詩:
百花皆競春,指甲獨靜眠。
春季葉始生,炎夏花正鮮。
葉小枝又弱,種類多且妍。
萬草披日出,唯婢傲火天。
淵明獨愛菊,敦頤好青蓮。
我獨愛指甲,取其志更堅。
指甲花,學名鳳仙花,因其花瓣可用來染指甲,故名。這是一種不擇土壤、隨處生長的小花,于夏季炎熱之時競開,生命力極強。
在風情萬種的花之王國中,中國的文人雅士向來推崇菊花與蓮花,將其作為品德操守的物化。晉代陶淵明愛菊花,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三徑就荒,松菊猶存"之詩作。宋代周敦頤愛蓮花,作《愛蓮說》傳世。"淵明獨愛菊,敦頤好青蓮"一句,說的就是諸如陶、周二人一樣絕大多數傳統士子的性情。與他們不同,卻獨愛"其志更堅"的指甲花。其不流俗、尚堅毅的性格由此可見一斑。
由于的頑皮和不服管教,父親在1907年秋停了他的課,讓他在家白天干農活,晚上幫自己記賬。即便這樣,仍未放棄讀書,但凡韶山沖里能借到的書,他都讀了個遍。甚至于和尚的經書、寺廟中的對聯等,他也了然于胸。還特別喜歡讀被私塾老師斥之為"閑書"、"雜書"的《水滸傳》、《西游記》、《三國演義》、《隋唐演義》等舊小說。他喜歡書中那種英雄俠義、不懼困難的故事。為防父親打擾,他總是在算完賬后用布把窗戶遮住,有時偷偷在被窩里看。他還把書中的故事講給周圍的小伙伴們和鄉里好古的老人聽。
的表兄文運昌后來這樣回憶那段耕讀相伴的短暫生活:"翌晨,東方將照之時,澤東就放牛上山,好不愉快,兼撿柴采草收糞……晚上看書,把以前讀過的重讀,聲音嘹亮,高吟古詩,把有趣的文章詩詞歌賦同四弟朗讀講解。"對這種生活,自己也樂在其中。他寫于1908年的一首題為《耕田樂》的詩歌就表達了這樣的心境:
耕田樂,天天有事做。
近沖一墩田,近水再墩望,
多年副產積滿倉。
農事畢,讀書甚馨香,
坐待時機自主張。
全詩以樸實無華的語言描繪了耕讀度日的美好。但從一句可以看出,并不甘于這種平淡無奇的生活。在父親的干涉下,失去了讀書的機會不說,他還被迫娶了一個羅姓女子為妻。這樣的日子如果繼續下去,他將和千千萬萬的舊中國農村少年一樣,"駢死于槽櫪之間"。
改變這所有的一切,需要"時機"。然而,對于一個不滿15歲的少年來說,這種時機又是什么呢?
已經看出問題,但視野的局限和生活閱歷的缺乏使他無法得到答案。他隱約意識到,這種"時機",其實就是自己人生長河中由感性認識質變到理性認識的那一刻。知道,自己是一團火,他要燃燒,但卻不知燃點何時達到;他是一汪水,他要滋潤萬物,但卻不知流向何方。
這期間,有一個叫李漱清的人,對的思想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李漱清比大20歲,他家與毛家相距僅5華里。李漱清早年畢業于長沙法政專科學校,在湘潭當地算得上見過世面的人。在家耕讀期間,他回到了韶山。閑暇之余,喜歡去他家聽他講各地見聞,講維新變法的事情。還從他那里看到了一本鄭觀應寫的《盛世危言》的書。通過這本書,了解到了外面的世界。多年以后,他同斯諾談及少年時代在韶山的生活時,這樣論述《盛世危言》對自己的影響:"我13歲時,終于離開了小學堂,開始整天在地里幫長工干活,白天做一個全勞力的活,晚上替父親記賬。盡管這樣,我還是繼續讀書,如饑如渴地閱讀我所能找到的一切書籍,經書除外。這教我父親很生氣,他希望我熟讀經書,尤其是在一次打官司時,由于對方在法庭上很恰當地引經據典,使他敗訴之后,更是這樣了。我常常在深夜里把我屋子的窗戶遮起,好使父親看不見燈光。就這樣我讀了一本叫作《盛世危言》的書,這本書我非常喜歡。作者是一位老派改良主義學者,以為中國之所以弱,在于缺乏西洋的器械——鐵路、電話、電報、輪船,所以想把這些東西引入中國。我父親認為讀這些書是浪費時間。他要我讀一些像經書那樣實用的東西,可以幫助他打贏官司。"
1909秋,決定重回學校讀書,他不想再過這種看不到前途的生活了。這種想法遭到了父親的反對,父子倆大吵了一場。,雙方都作了讓步:父親同意回校讀書,但必須只讀"正路書"。
就這樣,1910年春,來到了東茅塘私塾毛麓鐘處讀書。毛麓鐘與毛貽昌是未出五服的堂兄弟,曾擔任過幾縣的縣丞。與一般的私塾先生相比,無論是文才還是視野,毛麓鐘都更勝一籌。對他自然十分敬重,一直在這里學習到1910年秋。然而,他對那些"子曰"之類的圣賢典籍再也提不起興趣了。加之聽說離韶山50里的湘鄉縣立東山高等小學堂正在講授新學,便想到那里學習。在八舅文玉清、堂叔毛麓鐘和表哥王季范的勸說下,父親最終同意他去那里學習。
至此,結束了私塾讀書生活。1964年8月18日,在北戴河作關于哲學問題的講話時曾這樣總結了六年的私塾學習:"我過去讀過孔夫子的書,讀了四書五經,讀了六年,背得,可是不懂。那時候很相信孔夫子,還寫過文章。"實際上,在這六年中,讀過的書遠不僅四書五經,他還讀了《公羊春秋》、《左傳》、《史記》、《漢書》等書籍以及歷代詩詞曲賦。我們今天已經不能確知究竟讀過多少書。但從他日后寫文章或講話中常將引用古詩文名句、名言警句來看,在私塾中"背得"的書確實不少。難怪像臧克家這樣的詩文大家后來都無不感慨地說:"在文章和談話中,常常引用一些典故和成語,連我這個大學文科畢業了四五十年的人,也得去查書。的古典詩詞知識是豐富的,用力是極深的。他學習古人的長處,又不受古人的局限,既有繼承,又有發展,終于形成了獨特的個人風格。"
在結束私塾生活之前,時年已經17歲的足跡僅限于韶山沖和唐家坨。這次,他就要自己出遠門了,對外部世界懷有美好想象的的心情可想而知。行前,改了西鄉隆盛的一首詩,夾在父親每天必看的賬簿中。詩中寫道: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西鄉隆盛是明治維新時期日本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參與了推翻德川幕府統治的政變,開創了明治維新運動,與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一起,被譽為"維新三杰"。即將走出鄉村的此時改寫他的詩,恐怕是出于對他的景仰以及像他一樣建立功業的渴望。全詩洋溢著少年奮發進取的激情和志在四方的豪情。
是一個注定為理想奮斗不息、什么困難都縛不住他的手腳的人。離開閉塞的韶山,他將走向一個更廣闊的世界。詩中渴望建功立業、一展雄才的霸氣彰顯無遺。然而,不知道,父親看到這首詩后,由于識字不多只好撕下來去找李漱清。李漱清逐字逐句加以解釋后,父親并不因為他的豪情壯志感到高興,而是因為自己辛苦積累起來的家業將無人繼承而黯然神傷。
……
偉人的光輝普照人間!
很不錯的一本書,可以了解主席的革命歷程和學習經歷。
很喜歡的書
值得擁有!
偉人的詩作過程,紅色讀物。
印刷很好,包裝精良,不錯。
好書,值得一讀
物流非常快
剛收到,還沒有讀。看著挺高大上的
書很好,活動優惠
還沒看,希望能引人入勝
真的超值,物美價廉,當當的老客戶了,每一次都沒讓我失望。
非常棒的書,尾品匯收的,太劃算了
搞特價!便宜今天又來買了不少書。
書不錯,經典必讀。
當當網的圖書就是棒折扣再多點,更加好!
紙質一般誒……還是兩本?我記得訂了一本呀、速度神快
一個詩人贏得一個國家,看看偉大領袖的文人情懷
還沒開始看,但相信當當,應該不會讓我失望,加油加油^_^
挺不錯的書,紙張好,內容也好!300多頁,2.9折買的……
非常不錯,印刷很好,內容很好,是需要的,看著是正版書
印刷精美,結合歷史描述毛爺爺的詩詞,值得購買
一代偉人,千古絕唱。喜歡并非因為廣為流傳的戰斗經歷和**的軍事指揮,也不是因為《沁園春》里抒發的豪情壯志,而是得益于少年寫的,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緣于一首詩,欣賞一個人的品格,初見這本大紅色《詩傳》,甚是喜歡,摒棄了以往傳記的做法,生平事跡中穿插詩詞介紹。這本書以詩詞創作背景、時間線索來展開,清晰的展現了作詩的心態歷程,也在每首詩成型的經歷理點出當時波瀾壯闊的史詩,無論從個人層面還是國家層面。 從書中的詩詞的手稿和發表、出版情況,可以充分地看出…
這本書以詩詞創作背景、時間線索來展開,清晰的展現了作詩的心態歷程。
商品完好,的詩歌是值得大眾鑒賞的,讀書一定要向學習……現在這種社會靜心讀書的人不多,以讀書為愛好的人很有限……
本書按時間序,充分反映了詩路歷程,值得閱讀收藏! 讀書一定要向學習……現在這種社會靜心讀書的人不多,以讀書為愛好的人更少……
這本書以詩詞創作背景、時間線索來展開,清晰的展現了作詩的心態歷程,也在每首詩成型的經歷理點出當時波瀾壯闊的史詩,無論從個人層面還是國家層面。 從書中的詩詞的手稿和發表、出版情況,可以充分地看出對于詩詞創作的態度是極其嚴謹審慎、一絲不茍的。
地球人都知道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最主要的締造者之一,也有很多人知道毛是偉大的詩人。讀過不少關于毛的傳記,外國人撰寫的,中國人撰寫的都有,但專門關于毛的詩傳倒是第一次。這本《詩傳》讓讀者領略到毛作為詩人的另一面,他的偉大的才情。 在閱讀中過程中,我們可以深深感受到作者在史料的搜集上是花了功夫的。連毛八歲時候寫的所謂“詩”也收錄在這本書中了。“獅子眼鼓鼓,擦菜籽煮豆腐。酒放熱氣燒,肉放爛些煮。”雖是幼稚,但少年的歡樂之情也在這首近似順口溜中流露出來。 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在我們的印象中,毛的詩歌幾乎都是大氣磅…
,中國最響亮的名字,同時他也是中國最受崇敬的偉人。但80后、90后會感覺離我們好遠,他是我們永遠都無法觸及的。現在的年輕人對的情感自比不上上兩代人對偉人的那份濃濃深情,新一代人對他的了解最多來自影視劇中的形象,以及課本上的詩詞,認識不深刻,比較膚淺。至于他的才情、人格魅力、寬廣的胸懷,我們都無法親身體會。我對的印象也僅僅停留在《沁園春.雪》。 《詩傳》讓年輕人從另一側面了解,我們能看到一個鄉村少年成長為一代偉人的人生歷程。本書采用獨特的詩傳體形式,不是單純的詩詞,而是將他的生平與詩詞融…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岡山。千里來尋故地,舊貌變新顏。到處鶯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風雷動,旌旗奮,是人寰。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這是的《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是我所讀過的詩詞最喜歡的一首,這是作者革命勝利之后的三十八年重新登上井岡山,放眼望去,歷史猶如巨大的畫卷鋪展在作者眼前,壯麗的景色正象征著作者博大高遠的胸懷。這只是詩傳里的代表作之一,拜讀的詩作,就像在讀他的人生自傳一樣精彩。 這本書是結合了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