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奧地利有名心理學家維多 弗蘭爾的專享獨立自傳。作者按其生平和經歷分類追憶,首先談到自己的家世背景,接著講述他的童年趣事、性格特點、興趣愛好以及青少年時代的學習經歷,期間,他不忘細談自己的學術淵源,之后還分享了自己和家人輾轉數個集中營的種種內心體驗,在他那溫暖、不斷閃爍著智慧與偉大胸襟的吉光片羽里,我們每個人都能感受到,有一個堪為靈魂導師的長者對著我們的心靈發出的呼喚。弗蘭爾一生都在為人的存在尋找意義,也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生命更好的意義,他是人類靈魂的守夜人。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小小的回憶錄特地保留了弗蘭爾發散式聯想的寫作風格,不論是談治學還是談作為醫生的經歷,他的聰穎機敏、幽默風趣、善良博愛、嚴謹細致、篤信好學等特質都躍然紙上,從而讓我們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這位20世紀精神目前舉足輕重的人物的個人魅力。
"思想巨匠"史蒂芬 柯維博士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引用了本書中作者的一些經歷,用以說明積極主動這一習慣對一個人的深遠影響,令人無比震撼。
維多 弗蘭爾,人們或許已經忘了他是那個曾在集中營里被編號為119104的待決囚徒,但絕不會否認他一生存在的價值:替人們找到絕處再生的意義。
他是人們心中完成不可完成之事的典范。納粹時期,弗蘭爾作為猶太人,全家陸續都進了奧斯維辛集中營,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氣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他不但讓自己超越了這種絕大多數人都熬受不起的苦難,更將自己的經驗與學術結合,讓他的"意義治療"有了更大的縱深與生命制高點。
前
我的父母
我的童年時光
理智
情感
幽默
愛好
中小學時光
對精神分析的研究
職業理想——精神病學
一個醫生的影響力
哲學問題
信仰
與個體心理學的相遇
意義治療的開端
理論和實踐:青少年咨詢中心
一個醫生的學習時代
"德奧合并"
反抗對精神病人的屠
出境簽證
我的及時任妻子——蒂莉
進入集中營
遣送
奧斯維辛
關于"集體罪責"
重返維也納
關于寫作
作品的回響
與諸位哲學大師的會面
在世界各地演講
年華老去
晉謁教皇
受苦之人
后記
維克多 弗蘭克爾簡介
為什么說他是20世紀的一個奇跡?
幽 默
幽默的語言當然少不了俏皮話,也就是精心設計的文字游戲。著名的登山愛好者魯道夫 賴夫是我多年的旅伴,二戰前他是多瑙河流域阿爾卑斯山登山協會的會長,每次我們和登山協會的其他成員一起去登山,他總會喊我"瘋子大夫"(Narrendoktor)——我是一名精神病科醫生。當時我在施泰因霍夫精神病院工作,每次見面,他都不會正經地稱呼我"醫生",而是在前面加上"瘋子"作修飾詞。終于有24小時我忍無可忍,當著所有登山隊友的面警告他說:"聽著,賴夫先生,如果你繼續叫我瘋子大夫的話——知道我會怎么稱呼你嗎?施泰因霍夫的賴夫(Steinhofreif)!"
前面說到,他叫賴夫(Reif),德語意為"成熟的,有準備的",在維也納人們會用這個詞指代瘋子,因為瘋子就是"準備好可以送進精神病院的人",所以"施泰因霍夫的賴夫"意思就是"可以送進施泰因霍夫精神病院的家伙"!從那之后,賴夫先生再也不敢喊我"瘋子大夫"了。
玩弄文字游戲,有時需要創造新詞。 1961年我在哈佛大學擔任客座教授,有24小時講課,因為天熱教室的門都開著,一只狗突然跑進教室里來,四處打量了一下,又慢悠悠地走了出去,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它吸引了,我也不例外。因為事發突然,大家都有些愕然,誰也沒有發出笑聲,這時我發話了:"這就是我們所謂的`dogotherapy`。"我這么說,是因為當時我正在講授的內容是"意義治療"(logotherapy)。
還有一個例子,我自己沒車的時候,總是對別人說:"你知道嗎?我通常都是坐`他動車`(Heteromobil)出門,也就是我不自己開車,而是讓別人捎我一程。"
有時候不用創造新詞也能達到一語雙關的效果,比方說,如有別人要為我的茶續杯,而我不想再喝時,我會說:"你知道嗎,我是個一神論者(Monotheist),所以我只喝一杯茶。"
在演講時,幽默的話語不僅能使整個氛圍更輕松,還能在接下來的自由討論中削弱對手的立場,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有一次我受邀在格拉茨的施泰爾秋季藝術節開幕式上發表演講,我想指出我不僅有資格談論醫學,也有資格談論哲學,但是又不想太高調,顯得像在炫耀我同時擁有醫學和哲學兩個博士學位,于是我說:"女士們,先生們!我同時擁有醫學和哲學兩個博士學位,但是我通常不提這事,因為我在維也納的那些親愛的同事——據我了解,他們絕不會說,弗蘭爾是個雙料博士,而只會說,他是半個醫生。"
說到自由討論,有一次我在慕尼黑的藝術學院做完演講之后,觀眾開始提問,其中有一個年輕人頗具挑釁地問我:"弗蘭爾先生,你今天談論的是性,可是像您這么忙碌的教授,每天不是上課就是開討論會,哪里會有時間過健康自然的性生活呢,甚至都沒空搞明白那是怎么一回事吧?!"
"這位朋友,是這樣的,"我答道,"你的話讓我想起維也納的一個古老的笑話:有個人碰到一個面包師,在聊天中得知面包師有10個孩子,特別驚奇地問道:`哎,那你到底什么時候烤面包呢?`"聽到這兒,觀眾都笑了起來。
我接著說:"你的問題也是這樣。難道你覺得,如果一個人白天忙著學術工作,那他晚上就無法過正常的性生活了嗎?"這時觀眾轉而開始笑那個年輕人了。
還有一次是在美國一所大學的神學院演講后的自由討論環節,那次我并不想讓別人尷尬,而是想讓自己免于尷尬。當時有人問我對于著名神學家保羅 田立所說的"上帝之上的上帝"
(The God above the God)的概念的理解,實際上,我并不了解這個概念,卻仍然平靜地回答:"我想,如果我敢回答你這個關于`上帝之上的上帝`的問題,這豈不是在說,我認為自己是`田立之上的田立`了嗎?"
我不光樂于開玩笑,還喜歡笑話。有好長一段時間,我都想著要寫一本專門研究笑話的形而上學的書。我知道的好笑的一個笑話是這樣的,一個人來到一個住了很多猶太人的波蘭小鎮,他想去妓院,可是又不好意思直接問別人妓院的位置,于是他便問路邊一個穿著長袍的猶太老者:"請問你們的拉比住在哪兒?"
老者回答說:"在那兒,那棟綠色的房子里。"
"什么?"這個人裝作一副很驚訝的樣子,"那位德高望重的拉比竟然住在妓院?"
老者立馬斥責他:"你胡說什么!妓院明明是前面那棟紅色的房子。"
"謝謝。"那人與老者告辭,高興地朝妓院走去。
其實我們醫生與病人談話時,不也常常使用這種方式嘛。剛做醫生沒多久,我就掌握了這種對話方法,比如,如果我想知道一位女性患者的病史,不要問"您墮過胎嗎?",而是要問"您流過幾次產?"。
再比如,千萬不要這么問一個男性病人,"您染過梅毒嗎?"而要問"您接受過幾次梅毒病治療?"。
還有,我們也不要問一個精神分裂癥患者,是否聽到有人在和他說話,而應該問"那個人跟你說了些什么?"。
有個諷刺心身醫學的玩笑編得很棒:有個人因為患了頭疼、耳鳴、腦部充血的毛病而被轉診到精神分析師那邊,他去看精神分析師的路上經過一家服裝店,突然想起需要一件新襯衫,就走進店去要售貨員拿給他某種樣式的襯衫。
"你要多大碼的?"售貨員問。
"42碼。"他答道。
"相信我,你應該穿43碼的。"
"別多說了,就給我拿42碼的好了。"
"好吧,不過要是你到時候感到頭疼、耳鳴、腦部充血的話,不要感到奇怪。"
還有一個笑話可以很好地解釋什么是藥物精神病學,一個納粹軍官坐在一個猶太人的對面,那個猶太人拿出一條鯡魚來吃,吃到后只剩下魚頭,便把魚頭小心翼翼地裝回袋子里收好。
"你為什么這樣做?"納粹軍官好奇地詢問。
"魚頭里有魚腦,我把它帶回去給孩子吃,他們吃了會變聰明。"
"你能不能把魚頭賣給我?"
"當然可以。"
"多少錢?"
"一馬。"
"給你一馬。"納粹軍官買了魚頭,馬上吃了下去。
5分鐘后,納粹軍官常生氣地質問猶太人:"該死的猶太佬!一整條鯡魚才賣一毛錢,魚頭你卻賣我一馬!"
猶太人平靜地說道:"你看,那魚頭確實管用吧。"
治療病因和單純的治療病癥是不同的,或許我們可以借助一個笑話解釋二者的區別:有個人外出度假,但每天早晨都會被一只公雞吵醒,于是他去藥店買了些安眠藥,加進公雞的飼料里??矗@就是治療病因!
還不錯
很有意義的一本書
不錯,印刷精美,包裝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