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遇見一個人》這是一本關注母嬰關系的書。母嬰關系就像人生的背景色,孩子越小,與撫育者的關系對其一生的影響越重大。孩子通過內化與父母的情感關系來學習成長,童年的關系模式與長大后的事業、婚戀、養育等,有著絲絲入扣的對應。
自己童年灰暗的父母,會把心理創傷傳遞給孩子,無論意識上多希望孩子不再受苦,但潛意識總在制造相同的陷阱。這本書講述如何為孩子的一生奠定溫暖扎實的人格基礎。這個基礎就像定海神針,無論外界的風浪有多大,都能穩住中心,化解度過。
這本書,不僅僅是為了教父母如何教育孩子,而是為了幫助我們每個人看清自己的童年故事,從自己內在的痛苦模式中解脫。我們透過對母嬰關系的理解,來覺察自己的現狀,從而對自己和孩子多一分允許,少一分評判和要求。
當我遇見一個人》這是一本關注母嬰關系的書。母嬰關系就像人生的背景色,孩子越小,與撫育者的關系對其一生的影響越重大。孩子通過內化與父母的情感關系來學習成長,童年的關系模式與長大后的事業、婚戀、養育等,有著絲絲入扣的對應。
自己童年灰暗的父母,會把心理創傷傳遞給孩子,無論意識上多希望孩子不再受苦,但潛意識總在制造相同的陷阱。這本書講述如何為孩子的一生奠定溫暖扎實的人格基礎。這個基礎就像定海神針,無論外界的風浪有多大,都能穩住中心,化解度過。
這本書,不僅僅是為了教父母如何教育孩子,而是為了幫助我們每個人看清自己的童年故事,從自己內在的痛苦模式中解脫。我們透過對母嬰關系的理解,來覺察自己的現狀,從而對自己和孩子多一分允許,少一分評判和要求。
早期我們和父母的關系,內化成我們的性格,決定了命運。人的一生,就是在一遍遍輪回童年的幸或者不幸。童年經歷如木馬程序一般寫進每個人的潛意識,精準控制著人生輪回。打破輪回從看見自己和孩子開始。
當"我"足夠清晰,"我愛你"才可能真實有力。借由一本書穿越回自己的童年,也看到孩子的當下,用很豐盛的愛款待兒時的自己和身邊的孩子,撫慰那個從不曾離開自己的、躲在陰影里的小孩。接納并完善自己,教育是一種傳遞,當自己杯滿之后,孩子自然會順著對的方向一路蔓延。
尹建莉說"因為李雪的存在,我感到不那么孤獨";張德芬說李雪是"敢向自己開刀的人,撼動人心";武志紅說"在我和李雪的共同讀者中,很多人更喜歡李雪";讀者說"五體通泰,初嘗自由",所謂盛譽不過如此。
精打細磨足足一年,封面由具有童真性情的水墨畫家林曦繪制,插畫由靈性天成的有名漫畫家阮筠庭親自操刀,這一條走向童年和內心的路要多美有多美。愿我們及孩子都沉密神采,元氣淋漓。
母親即命運,知名心理學家李雪真誠詮釋,尹建莉、張德芬、武志紅、曾奇峰贊賞推薦。有名漫畫家阮筠庭手繪明信片+書簽,水墨畫家林曦操刀封面,讀書賞畫明心,因為遇見孩子,所以看見自己。
李雪:專業心理咨詢師,從事心理學研究近十年。創辦"初心心理",從精神分析心理學的角度,詳解母嬰關系對人一生性格、命運的影響。作為心理學專家,李雪的獨特之處在于"去臉譜化",把專業知識性感地表達出來,是一種難得的能力。她勇于袒露自己,用輕盈而深刻、溫暖而尖銳的文字,向讀者彰顯真相。讀她的文字,你會痛,也會上癮,因為真相是如此殘忍而迷人。
推薦序
推薦序二
引子
01覺察:遇見內在的嬰兒
親密是母嬰關系最自然的狀態
孩子夜哭,因為需要你
睡眠訓練,給孩子的一生涂上灰暗底色
延遲滿足能力始于嬰兒期的及時滿足
退行,內在療愈的種子在發芽
02態度:放下評判,全然看見
不干擾孩子內在的成長節律
限制是偽造的愛
規則要建立在尊重感受的基礎上
智力發展來自于體驗而非知識
好習慣無法培養,壞習慣只因匱乏愛
不期望改變
父母的負面投射創造了孩子的負面現實
孩子與社會的關系就是與父母關系的投影
03關系:童年的溝通模式決定未來的關系模式
不同回應,帶來不一樣的人生
不評判,只確認感受
拒絕不等于傷害
孩子間的沖突不會引發創傷,但父母的干預會
痛苦的中國式家庭陪伴
父母無需,但需誠實
04內在:會痛的不是愛
沒有界限,只因缺乏愛的能力
孩子不必為父母的錯買單
可以不原諒父母
控制是對孩子的情感勒索
溫和而堅定地"反控制"
家庭秩序不可錯位
在生命早期,偏執的種子就已種下
輪回之痛止于覺知
05外在:你配得起更好
真正的富養是內心豐盛流動
認為自己值得,財富就會追隨你
所有關于成功的信念都制約你成功
推薦序一:向自己開刀的人張德芬
和李雪結緣,是因為她寫的一篇文章《不存在感——很可怕的痛苦》。這篇文章在我發現的時候已經有84萬人讀過,我在微博上轉發并評論道:"寫得太好了,清楚地說明了我們每個人受苦的根本原因和解決之道!作者小時候受的苦難,讓她擁有現在明晰的洞察力和智慧。在受害者和創造者之間,她選擇了后者。佩服!贊賞!"就這樣,我認識了這位古靈精怪的小美女(雖然她自己覺得年齡不小了,但在我眼里,她永遠是個聰慧可愛的小妹妹)。
《當我遇見一個人》是李雪的靠前部作品,我深信,它一定能夠幫到很多人。從我們靠前次見面開始,我就鼓勵李雪寫作,把自己的經驗、領悟、洞見與眾人分享。她的文字有種撼動人心的力量,并且具有療愈的效果,因為每個字都是她自己的見證,字字血淚,所言不虛。很多人都有不順遂的童年,但只有擁有敏感纖細的內心和聰明睿智的頭腦,才能把苦難教訓精煉成智慧。李雪三者兼具,她就像從淤泥中盛開的美麗純潔的蓮花,無比誠實又充滿勇氣地從一個責怪父母、責怪自己的受害者角色中走出來,以很敏銳的觀察力和解析能力,回觀自己、剖析自己。這個過程就像拿著手術刀給自己開刀一樣,雖然痛苦萬分,但她做到了。這就是我所認識的李雪,永遠帶著很大的勇氣和挑選的熱忱來探索世界,不斷奮發上進。她也有屬于自己的陰暗面,但又總是能一個人去經歷,悟出道理,然后帶著微笑和自嘲出現在我們面前,依舊美麗,依舊談笑風生,依舊充滿熱情和幻想。
李雪從自己經歷的很痛苦、被忽視的嬰兒時期開始,一路分析家長的種種無意識行為給孩子帶來的傷害,毫不吝惜地與大家分享自己從中獲得的智慧。由于長期擔任心理咨詢師,她收集了各式各樣的家庭案例,所以書中除了精神分析、心理學的重要理論之外,還有很多生動鮮活的故事,輕松好讀,相信大多數讀者都能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對號入座。
近些年來,終于有人開始疾呼:"中國有些父母就是不合格,子女不需要一味地`孝順`父母。"我想,李雪應該是靠前很早倡導這種觀念的治療師之一。她承認,當接受自己痛恨母親的事實時,內心反而比較平靜。是的,在我們誠實地、不逃避地去感覺自己的感受時,才會實現真正的療愈。正如李雪所說:"全然的經驗就是覺知,而覺知是開始,也是結束。"她崇敬的大師榮格也說過:"Youhavetofeelinordertoheal."(你必須去感受,才能獲得療愈。)這是我很佩服李雪的地方。這些道理我雖然都懂,也說給別人聽,但我很清楚,自己內心有一塊地方是碰觸不得的,因此不肯去面對,長期逃避。李雪告訴我:"去感受它。你會覺得痛死了,那就讓自己痛一次,看看會不會真的痛死你。"她說她試過,精神和肉體分離,無法聚攏,但只要待在那里,還是會活過來,生氣蓬勃,內心的恐懼被戰勝,心靈的空間被重新奪回。我這么做了,勇敢面對自己的心魔,結果真的走出來了!我感到內在空間變大了、自由了!
很后要說的是,所有修行之人都需要看這本書。因為我見過太多人,拿著"修行"來逃避自己的人生課題,很明顯的就是和父母的關系、金錢關系、親密關系等。"修行"這面大旗是可以遮風擋雨,但很終,我們還是要誠實地面對自己的心魔。否則,修行也只是我們的一個業余愛好或職業,和我們真正的人生沒有交集。其實,所有人的心魔都是在兒時種下的。這本書可以幫助已經走上修行之路,但內心仍有障礙和糾結的人,成功接納自己的陰影,積極修復和原生家庭的關系。
對于從事心理學、心理咨詢行業的人,或者即將成為父母的人來說,這本書也是推薦閱讀教材。我真的很高興,又多了一位如此很好的女作家進入心理學、心靈成長的領域,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一步一個腳印地演示給我們看:她是一團活生生的火焰,不是標本,而是范本。李雪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期待她有更精彩的人生歷練和心靈分享!
親密是母嬰關系很自然的狀態
嬰兒在出生的頭兩個月里處于"正常自閉期"。這個階段的嬰兒對外界的反應很少,基本上只有吃和睡。因為這時候在嬰兒的感覺里,世界和自己是一體的,就像還在子宮里一樣,尚不存在外在的母親。母親的積極關注和陪伴,維持了嬰兒的這種"全能自戀",即"世界與我一體,呼奶喚抱,無所不能"。
在"以嬰兒為中心"的母嬰關系里,嬰兒自主地微笑,激蕩起母親的喜悅,母親也發自內心地對嬰兒微笑;嬰兒夜半啼哭,母親哪怕在另一個房間也會同時醒來,沖過去撫慰嬰兒。母親以嬰兒的感受為中心,與嬰兒共振,給予積極的關注與回應。這是動物的本能反應。如果母親自身得到的愛比較少,更偏重頭腦,心靈的感應能力往往就會偏弱,尤其是當頭腦被行為主義嬰兒訓練法占據時,更容易遵循教條而不是心靈。
嬰兒的"全能自戀"得到較充分的滿足后,心智自然向前發展,逐漸把自己和外部世界分開,不僅僅關注自己,也開始關注別人。愛向內灌注滿了,自然會流向外界。這就是所謂的"主客體分化"。完成這種分化后,嬰兒對世界產生了很基本的信任,將來不會在遇到挫折時想要毀滅一切。連環殺人狂、精神分裂癥等很嚴重的人格障礙心理疾病,都有"全能自戀"重度受損的心理基礎。
哭聲免疫法、哭泣控制法等行為主義嬰兒訓練法,破壞嬰兒的"全能自戀",讓他吃驚地發現"這個世界居然不如我所愿,我哭的時候居然得不到及時回應"。也許母親只是掐著表延遲了5分鐘回應,但在尚未形成邏輯性空間思維能力的嬰兒的感覺里,整個世界開始崩塌,地獄般的煎熬似乎永無盡頭。
行為主義嬰兒訓練法確實會有效,但其效應建立在嬰兒對母親及時回應自己感到絕望的基礎上。一個生命帶著極大的愛和信任降臨,離開與自己一體的溫暖子宮,如果在生命很初的幾年里體驗到的都是絕望的滋味,那么他一輩子的生命底色都將孤獨灰暗。3~6歲之間的心理創傷可以通過領悟分析來療愈,而絕望的母嬰關系通常需要持續幾年甚至十幾年的心理咨詢,來溫暖生命很初的孤獨。這些坑人的育嬰法正在批量地為心理醫生制造著潛在客戶。
如果嬰兒在生命之初對獲得母親及時回應感到絕望,他未來的人生容易走向兩個方向:一是很好乖,不敢對世界發出自己的聲音,難以向別人表達需要,比如老好人、重度宅男宅女;另一種是無法忍受欲求暫時得不到滿足,經常歇斯底里、沒有界限地索取。
"強迫一個嬰兒在沒有父母呼吸聲、沒有母親味道的地方睡覺,是以培養孩子獨立能力為由對孩子施加的冷暴力。父母過早地讓孩子一個人睡,并不能使他獨立,反而會讓他產生被遺棄的恐懼感和對親人的依賴感。"法國心理學家伊莎貝拉 費利奧沙告誡年輕的父母們,"只有擁有足夠的安全感,孩子才能走向獨立。"
很多媽媽反饋,在使用了哭聲免疫法后,寶寶臉上的快樂越來越少,不愛笑也不愛看人,寧愿自己玩,果然"乖"了很多。
一位來訪者在人際關系中障礙重重。她回憶童年時期,媽媽很常夸獎自己的是"特別省心,能夠5個小時自己待在屋子里,不哭不鬧不用管"。這是多么絕望的孩子啊,只能在幻想的世界中自己照顧自己。過早獨立的孩子成年后,往往難以承受現實世界的沖擊,不敢發出自己的聲音,想象世界到處都是冷漠的拒絕和充滿敵意,無法進入溫暖而有回應的真實關系。
一位孤獨的朋友描述自己的世界:"我在沙漠中,一片死寂,遠處有城市。我的世界和城市隔著一堵玻璃墻,我能看到城市里的人,我想象他們是什么樣子,從而產生各種看法和情緒——我從未真實地碰觸過任何人。"這個意象就像嬰兒自己躺在床上,他也許看得到父母在房間里,但是觸碰不到父母的溫度,好像自己被玻璃罩隔絕。
再來看一些讀者給我的反饋:
"我小時候常被可怕的夢魘纏繞,夢境怪誕,沒有內容,多是一些不斷旋轉的無底洞,或者像蛇一樣盤旋的奇怪線條。我總在恐懼中哭著醒來,卻發現自己一個人躺在沙發上,哭了半天也沒有人理睬。父母從未真正陪伴過我,不知道這是不是長大后總感覺缺乏安全感以及和父母親情聯結有障礙的原因之一。"
"以前寶寶哭,我偶爾會故意不理。聽她哭,我會覺得隱隱開心。后來我明白了,原來是自己小時候經常被漠視,曾經一個人在村子的路上哭了也沒人理睬。懂得這個之后,我再也不會漠視寶寶哭了,也不會覺得高興了。"
在得不到回應的煎熬中,嬰兒會累積巨大的恐懼和憤怒。到了兒童期,可能一些很好小的挫折都會讓孩子大爆發,對父母拳打腳踢,像瘋子一樣不可理喻。有時候,面對沒有危險的事物,他卻會驚恐發作,害怕得恨不得躲進子宮里,而不像正常兒童在面對新鮮事物時,雖然有點兒害怕,但還是滿懷好奇地去探索。
書很好,快遞給力
好書,一本本看,活動買的,很劃算
好
非常好的書,物流快,正版。
好
可以
可以
非常好的一本書,很不錯!
書被壓了,
非常的喜歡
感覺還不錯
值得一看。
這本書,值得所有媽媽好好看
還沒讀,非常不錯
內容很好,看完感觸很多。但是書的裝訂還有待提高。
李雪的書必買!非常好!除了發貨及物流比較慢,各方面都堪稱完美!!!
買了兩本,一本送人,一本留給自己,卻被人看中,直接買走了
真是難得的一本好書!看完后,在育兒觀念上似乎有了定海神針,對于旁人的指點會有所選擇!
非常棒,有很多觀點是自己以前根本不知道的,很有指導性,很有價值的一本書
裝訂有問題,商家無條件退換,還承擔運費,態度很好,紙質是挺好的,就是裝訂除了一點問題,商家正面解決了,不錯
等了很久李雪的書,沉浸在痛快的閱讀中,回顧過往自己的成長歷程,書里處處有感動,觸動心靈。她的文字中照見心里曾久不能愈合的創口,甚至有的還再淌血,卻讓療愈在閱讀的過程里發生。字字珠璣,如書中所說“ 別人的真理只是自己的道理,當我“殺死”自己而讓道理活下來,一切道理都只是解脫的障礙。”數次感動落淚。暢快淋漓!期待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