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一九至一九二○年冬季,時年四十五歲的毛姆來到中國,溯長江而上一千五百英里,《在中國屏風上》即是他此次行程的產物,五十八篇或長或短、原本可以寫成小說的"素材",連綴成"一組中國之行的敘事"。
這組"敘事"的讀者當然是本國人,毛姆為英國同胞展現的是一幅古色古香、散發著濃郁東方情調的"中國屏風"。毛姆在這架屏風上描繪了遙遠、古老而又神秘的中國景致,她的山川風物、人文景觀:令人敬畏的長城、急流險灘的長江、天光云影的水田、紀念先祖的牌坊、筑有雉堞的城墻、各式各樣的廟宇、竹林深處的農家、山上的嬰兒塔、路邊的小客棧……
當然,相對于"風土"他更感興趣的永遠是"人情",他以一顆久經世故又不失赤子純真的悲憫之心感受著、傳達著他所碰到的形形色色的中國人的形象;尤其重要的是,他在滿懷同情地試圖貼近中國風土人情的同時,毫不留情地以批判的態度反映了在中國的英國人的生活真相。因為他始終認為:"寫作中,更重要的不是豐富的材料,而是豐富的個性。"
毛姆(1874—1965),英國著名作家,被譽為"最會講故事的作家",整個英語世界最暢銷的作家之一。
序
一 幕啟
二 女主人的客廳
三 蒙古人首領
四 漂泊者
五 內閣部長
六 宴會
七 天壇
八 上帝的仆人
九 客店
十 小閣樓
十一 恐懼
十二 畫
十三 國王陛下的代表
十四 鴉片煙館
十五 的機會
十六 修女
十七 亨德森
十八 黎明
十九 榮譽攸關
二十 馱獸
二十一 麥克里斯特醫生
二十二 路
二十三 上帝的真理
二十四 羅曼司
二十五 崇高的風格
二十六 雨
二十七 沙利文
二十八 餐廳
二十九 長城
三十 領事
三十一 小伙子
三十二 范寧夫婦
三十三 江中號子
三十四 海市蜃樓
三十五 陌生人
三十六 民主精神
三十七 基督復臨派教徒
三十八 哲學家
三十九 女傳教士
四十 一局臺球
四十一 船長
四十二 小城風景
四十三 黃昏
四十四 正常的人
四十五 老人
四十六 原野
四十七 失敗者
四十八 戲劇學者
四十九 大班
五十 報應
五十一 殘片
五十二 出類拔萃
五十三 老船長
五十四 疑問
五十五 漢學家
五十六 副領事
五十七 山城
五十八 祭神
譯后記
修訂附記
四 漂泊者 早在認識他之前,我就聽說過他的傳奇故事,所以我期望他的外貌也與眾不同。在我看來,似乎那些有著非凡經歷的人,長相也很特別。但是我所見到的這個人相貌平平,毫無特別之處。他身材較常人矮小,有些瘦弱,皮膚曬得很黑,有一雙棕色的眼睛。人未到而立之年頭發就已變得花白。他看上去與常人沒什么不同,也許你要和他見上五六次才能記住他是誰。如果你碰巧在一家商店的柜臺后面或在事務所的板凳上見到他,你會覺得那些地方于他適得其所。不過就像你不會去在意柜臺或板凳一樣,你也不會對他留下什么印象。然而,恰恰是他平凡的外貌最終引起了你的好奇心:他那毫無特征的面容,讓你想起滿洲皇城的一堵空蕩蕩的宮墻,也許它的這一邊是污穢的街道,但你知道另一邊卻是雕龍畫壁,有著常人所不知的精妙復雜的深宮生活。
他的整個生涯就像一個傳奇。他是獸醫的兒子,早年是倫敦警廳的書記,后來在一艘駛往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商船上當服務員。船到目的地后,他便溜下船,以這樣那樣的方式游歷了南美。在智利的一個港口,他設法搭船去了南太平洋的馬克薩斯群島,并在那兒與熱情好客的原住民一起生活了六個月,后來他又搭上一艘帆船到了塔希提島,在那里他做了一艘運送中國勞工去社會群島①的舊船的二副,就這樣到了廈門。
那是我遇到他九年前的事了,自那以后他一直生活在中國。一開始他在英美煙草公司找了份工作,不過幾年之后,他覺得這工作太單調乏味,加上他那時已經懂得一些中文,就應聘為一家公司在全國推銷專利藥品。三年中他一個省一個省地推銷藥丸,終于攢下八百塊大洋,于是又開始了四處漂泊的生活。
他開始了最為驚心動魄的冒險。他從北京出發穿越整個中國,旅途中他把自己打扮成一個中國的貧苦百姓,背著鋪蓋,帶著旱煙管和牙刷。他投宿在中國的小客棧里,和其他趕路人擠在大炕上睡覺,也吃中國的飯菜。這可真不簡單。他很少坐火車,大部分路途。
不是步行就是搭車或坐船。他穿越了山西和陜西,行進在狂風怒號的蒙古高原上,冒著危險在蠻荒的土耳其斯坦探險;他和沙漠中的游牧部落一起生活了數月,又跟著運輸磚茶的商隊穿過荒涼的戈壁灘。四年過去了,他終于花光了一塊大洋,再次回到北京。
他想找份工作,最容易賺錢的工作似乎是寫作。
一家中國的英文報紙的編輯請他寫一組游記。我想他的困難是如何從如此豐富的經歷中進行選擇。有很多東西也許所有英國人中只有他知道:稀奇古怪的、引人入勝的、恐怖可怕的、有趣逗樂和意想不到的,什么樣的東西他沒見過呢?他一共寫了二十四篇文章,我不敢說那是無法卒讀的,因為文中反映出作者細致而飽含感情的觀察;但在他的視野中事物都是雜亂無章的,而其實,那些只不過是藝術創作的素材。它們就像是陸軍或海軍軍需庫的物品清單,對一個充滿想象力的人來說這是一座寶藏,但與其說那是文學作品本身,還不如說是文學創作的基礎。他就像是一個野外科學工作者,耐心地收集無窮無盡的事實,但沒有一點概括的能力,這些事實有待那些比他思維復雜的人去提煉。他所搜集的既不是動物,也不是植物,而是形形色色的人。他的藏品數量罕有其匹,但他對它們的理解是膚淺的。
當我遇到他時,我試圖去辨識那豐富的閱歷是如何影響他這個人的;可惜的是,他雖然是個快樂、友好的人,有著一肚子的奇聞軼事,也樂于敘說他的所見所聞,但是我卻無法發現哪一段冒險經歷曾深深打動過他。引導他做出那些古怪事情的沖動源于他與生俱來的古怪習性。他厭倦了文明世界,產生了一種遠離陳規舊習的激情。生活中離奇的事物吸引著他,他有一顆不知足的好奇心。但我覺得他的經歷僅僅是肉體的,沒有轉化成心靈的體驗。這也許是為什么你會覺得他根本就是個平庸的人。他平淡無奇的外貌,恰恰是他平淡無奇的靈魂的最真實的說明,在那道空蕩蕩的宮墻后面,仍然空空蕩蕩。
那就是為什么他有如此豐富的素材,寫出的文章卻索然寡味,因為在寫作中,更重要的不是豐富的材料,而是豐富的個性。
P7-9
特別喜歡看那種外國人眼里的中國,外國人眼里的中國人之類的書,很有感覺,況且還是毛姆
這個版本的毛姆全集不錯,封面很厚實精致,紙張也很好,書還沒來得及看。不過毛姆的書一向都很讓人舒服。。下次還會買這個版本的書
還不錯,從外國人的角度看那時的中國,辜鴻銘那篇印象較深
薄薄的一個小冊子,比圖上的還要小一圈,紙質不錯。
還未祥讀,裝幀、紙質、都不錯,唯獨字號偏小,看著費眼。封面很漂亮,還有一張很漂亮的書簽,風格延續封面的味道。
一幅幅那個時代外國人眼里的中國速寫,感覺毛姆對中國還是很尊重和客觀的。
這本書的譯名其實還蠻有文藝范兒的,一般都譯成《中國的剪影》
很好看的一本書,推薦!!可以思考一下其中的深意,空隙很大可以做批注,空閑時讀一點都不沉重繁瑣,輕薄便于攜帶。
毛姆筆下的1920年中國,值得一讀。毛姆和學貫中西的辜鴻銘有過交往。
喜歡毛姆的一切作品,觀察特別仔細,寫出來也很形象
上譯毛姆文集,并非完美,但收了不少,這本還是不能放過,今年好像成公版書了,人文廣師都陸續有集子
以毛姆的視角看那時的中國,一個個小短篇,可做練習參考用
這本書,是名家推薦菜去買的,是以一個外國人的視角,通過一些當時的細枝末節去客觀的描述那當時的社會人文風情。可以作為一些小素材去寫一些東西,總體來說,毛姆的書還是不錯的
內容是描寫二十世紀的中國,希望永遠不再出現。
讀的時候,我就想著該怎么評價這本書才合適。雖然將近一個世紀過去了,但它很強的畫面感極易讓人產生共鳴,甚至有的地方,應該算是“震撼”。書里的英國人和苦力們像是真切的出現在眼前。這里面有諷刺,有悲哀,卻也不乏輕松和贊賞。總體來說,應該算是對當時世相的白描圖吧。
這一套毛姆文集最有情調的地方大概就是封面的畫吧,比如月亮與六便士上的高更自畫像
裝幀完好,封面設計清秀,在當當買了不少書了,多數還是合心意的,毛姆寫中國,讀過有關纖夫的一篇文章
還行吧,作為毛姆的粉絲,隨便翻翻看。但指望從中了解那個時代的中國,是不太可能的。
被名字吸引,買了這譯本,然而,看過了這本還有《月亮與六便士》,毛姆不是我的菜,我喜歡不那么套路的寫作。
喜歡毛姆的東西,現在看看他眼中的中國是個什么樣的
這是毛姆的隨筆集,里面有關于中國的見聞,在外人看來,中國的印象是很新鮮的。建議一看。
毛姆的短篇很有魅力,是很想要了解那個時期的中國才買的,讀了《內閣部長》一篇感慨最多,最該被痛恨的恰恰就是那樣的人。整體來說,相對描寫他熟悉的歐洲,這本書有一點浮光掠影,不如他的長篇和其他短篇引人入勝。
今天收到了,找人代領的,謝謝!要是昨天到就好了,今天我已經出差了,半月左右才能回來看見貨。感謝當當對訂單的重視。期望當當盡早建立自己的快遞公司,有利于市場競爭贏得更多顧客。
毛姆的短篇很有魅力,是很想要了解那個時期的中國才買的,整體來說,相對描寫他熟悉的歐洲,這本書有一點浮光掠影,不如他的長篇和其他短篇引人入勝。
毛姆的作品寫得都比較好的,一個外國人眼里的中國,雖然有些國人的不堪和缺點但是卻是對國人的解析和底層的關心,人性的關切在紙上可見一斑,好書需要慢慢品嘗
作者講了很多在1920年左右外國人在中國發生的故事及所見所聞,文中有對當時外國人對中國的偏見以及外國人在中國的另類生活。就像屏風,既有它本身的作用,也有它形式上的美
一直很喜歡毛姆的書,看有的書評說不推薦這本,覺得對中國描寫不深入,其實我讀過之后反而很欣賞這本,彷佛跟著毛姆變身舊中國的觀光客,作者獨特的視角和細膩的觀察,可以讓你看到一個不一樣的舊中國,也許這才是更真實的舊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