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的每篇雜文皆是他與社會思潮直接對話的結果,概括起來,大體涉及五個范疇:
一、針對上世紀九十年代“人文精神討論”中,知識分子話語凸顯的欲和泛道德化傾向,王小波申明了他對知識分子環境與責任的看法——知識分子的職責是“面向未來,取得成就”,而非成為輔助權力統治、營造精神牢籠、專事道德判斷的“哲人王”。“在我看來,知識分子可以干兩件事:其一,創造精神財富;其二,不讓別人創造精神財富。中國知識分子后一樣向來比較出色,我倒希望大伙在前一樣上也較出色。‘重建精神結構’是好事,可別建出個大籠子把大家關進去,再造出些大棍子,把大家揍一頓。”對知識分子來說,“不但對權勢的愛好可以使人誤入歧途,服從權勢的欲望也可以使人誤入歧途。”至于能否創造、創造什么,則主要取決于知識分子“周圍有沒有花剌子模君王這樣的人”。只要壓抑自由的反智環境存在著,則知識分子為了保全自身,多數人當然會變得“滑頭”。但是,“只要你不怕做烤肉,就沒有什么阻止你說俏皮話”——王小波如此表述才智之士對人類精神事業的生死相許,同時也含蓄表達了他的個人信念。
二、針對國學熱、文化相對主義和狹隘民族主義的泛濫,王小波立足于個人自由、平等和創造的立場,批判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弊病——“中國文化的成就,乃是孔孟開創的倫理學、道德哲學……這又造成了一種誤會,以為文化即倫理道德,根本就忘了文化該是多方面的成果——這是個很大的錯誤”。期望孔孟哲學拯救全世界,純粹是民族虛榮心使然。他援引古今大量的荒誕事實和荒謬思路,指出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有急功近利的傾向;中國文化對于物質生活的困苦,提倡了一種消極忍耐的態度;中國的文化傳統里沒有平等——打孔孟到如今,講的全是尊卑有序,這也可解釋為何中國無法產生科學:“上面說了,拿煤球爐子可以煉鋼,你敢說要做實驗驗證嗎?你不敢。煉出牛屎一樣的東西,也得閉著眼說是好鋼。在這種框架之下,不可能有科學。”面對甚囂塵上的國學熱,他果敢做出誅心之論:“儒學的魔力就是統治神話的魔力。”“這些知識的確有令人羞愧的成分,因為這種知識的追隨者,的確用它攫取了僧侶的權力。”現在我們需要警惕的是:“僧侶的權力又在叩門。”此語衡之今日,依然令人心驚。
三、針對九十年代國內外盛行的“‘’是一場實現激進民主、抵抗資本主義和‘現代性’的偉大實驗”這一“新馬”派論斷,王小波用黑色幽默的筆法,直接訴諸自己創傷荒謬的“”經驗,將這一浩劫對個人價值、自由、智慧和道德的戕害,舉重若輕地勾勒出來。需要注意的是,王小波的反思并非對“”作一時一事的具體評價,而是對浩劫背后反智主義文化邏輯的徹底清算,并時刻警惕它在今天的復活。同時,有些篇章還探討了這樣的問題:無論社會環境如何荒謬殘酷,個人都需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是人之為人的底線,絕非把責任推卸給“那個時代”所能了事;個人也時刻擁有選擇沉默和保持人性的機會,只要他能抵御“話語權”的誘惑,站在“沉默的大多數”一邊。《沉默的大多數》、《積極的結論》、《一只特立獨行的豬》、《肚子里的戰爭》、《弗洛伊德和受虐狂》等是此一論題的代表之作。
四、有關文學、藝術、科學和人文的一般性觀念探討,在王小波雜文隨筆中也占據相當大的比例。有感于中國純文學的幽閉、世故和說教,王小波尖銳批評其“無智、無性、無趣”,坦陳自己的文學觀與之相反——智慧、和有趣,是他寫作的價值前提,“我總覺得文學的使命就是制止整個社會變得無趣”。這是因為,“有趣是一個開放的空間,一直伸往未知的領域,無趣是個封閉的空間,其中的一切我們全部耳熟能詳”。他自陳他的小說是對人的生存狀態的反思,“其中主要的一個邏輯是:我們的生活有這么多障礙,真他媽的有意思。這種邏輯就叫作黑色幽默”。有感于社會學研究(讓他感到切膚之痛的是他和李銀河共同參與的同性戀研究)過程中的阻力與禁忌,他申說人文研究的誠實原則:“這個研究的出發點是對這個社會視力缺陷的憂慮,以青蛙的視力來打比方……它能夠看到眼前飛過的一只蚊蟲,卻對周圍的景物視而不見,于是在公路上常能看見扁平如煎餅的物體,它們曾經是青蛙。它們之所以會被車輪軋到如此之扁,都是因為視覺上的缺陷。”“假如不了解這些事,恐怕有24小時我們會被軋得如此之扁。”
五、在漫談大眾文化和中西日常生活時,揭示隱含其中的傳統/官方價值觀的壓抑性,張揚個人尊嚴、自由與創造力,也是王小波雜文的重要方面。這些文章為報刊專欄而寫,皆短小精悍,舉重若輕,直搗問題的核心。例如,他從對Internet“不良信息”的控制,步步后退地推導假設,后引申出一個冷峻的道德難題:在看似“與己無關”的他人權利屢遭壓縮之時,你是否可以無愧地贊成這種壓縮?“五十多年前,有個德國的新教牧師說:起初,他們抓共產黨員,我不說話,因為我不是工會會員;后來,他們抓猶太人,我不說話,因為我是亞利安人;后來他們抓天主教徒,我不說話,因為我是新教徒……后他們來抓我,已經沒有人能為我說話了。”王小波的答案不言自明。
因堅決反對偽道學、假正經,王小波一口咬定他的雜文“也沒什么正經”。但綜上所述可以見出,他的雜文不但“正經”,而且簡直可以說是布道——布愛智惡愚之道,布精神成熟與自由創造之道。他的雜文游走于個體與人類、外向與內省、幽默與嚴肅、情感與理智、常識與哲學、邏輯與悖謬……的多重張力之間,形成了他風格獨具的“小波體”。
王小波系列圖書:
時代三部曲(套裝共4冊) 王小波雜文(套裝共兩冊) 黃金時代 白銀時代 青銅時代 黑鐵時代
紅拂夜奔 沉默的大多數 我的精神家園 愛你就像愛生命
文學界不可逾越的王小波,知識群體必讀作品。
近二十年來,他被無數文藝青年青睞,影響了70后、80后,
今天,他的文字將被90后,甚至00后所擁躉,只為那顆自由的靈魂。
這套書適合喜歡王小波的文藝青年、知識群體再讀;
適合時時被影響,卻從未去翻閱的偽粉絲細讀;
值得次接觸王小波的小鮮肉初讀。
王小波早期作品手稿首次曝光
王小波早期作品手稿,保存下來的僅有六篇,分別是《綠毛水怪》《戰福》《這是真的》《歌仙》《這輩子》《變形記》, 這些手稿是首次曝光,原汁原味展示出作家早期手稿狀態。
李銀河老師親自???、精選
長篇小說(全)、中篇小說(全)、短篇小說(全)、未竟稿(精選)、雜文全集、書信全集。王小波系列圖書:
時代三部曲(套裝共4冊) 王小波雜文(套裝共兩冊) 黃金時代 白銀時代 青銅時代 黑鐵時代
紅拂夜奔 沉默的大多數 我的精神家園 愛你就像愛生命
王小波(1952.5.13—1997.4.11),男,漢族。被譽為中國的喬伊斯兼卡夫卡,也是一位兩次獲得世界華語文學界的重要獎項“臺灣聯合報文學獎中篇小說大獎”的中國大陸作家。其文學創作獨特,富于想象力、幻想力之余,卻不乏理性精神。代表作有《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黑鐵時代》等。
王小波寫給未來的遺囑是:即便無處可逃,也要永不屈服。聽到遺囑的后來者,則會記起亞里士多德的兩句話:“的會成為永恒的。”“個人是可以被信賴的。”正如拉伯雷、但丁之于文藝復興,狄德羅、伏爾泰之于啟蒙運動,魯迅、胡適之于中國新文化運動,王小波的精神意義之于當代中國,性質與之相似。他的創造鋪就了一條美麗的牽?;ㄖ罚膯⑹緞t成為反智時代清新的解毒劑。在備受激勵的新蒙昧主義卷土重來之際,這位理性與自由之子的作品,將繼續給拒絕愚弄的人們以智、美、愛的滋養與勇氣。
我的精神家園》
001_ 我為什么要寫作
005_ 用一生來學習藝術
008_ 我對小說的看法
010_ 小說的藝術
013_ 從《黃金時代》談小說藝術
015_ 工作 使命 信心 ——《黃金時代》得獎感
016_ 與人交流——《未來世界》得獎感
017_ 《懷疑三部曲》序
021_ 《懷疑三部曲》后記
022_ 卡爾維諾與未來的一千年
024_ 蓋茨的緊身衣
027_ 關于文體
030_ 關于格調
035_ 關于幽閉型小說
038_ 文明與反諷
041_ 《血統》序
044_ 關于“媚雅”
047_ 長蟲 草帽 細高挑
050_ 卡拉OK和驢鳴鎮
052_ 從Internet說起
055_ 奸近
058_ 外國電影里的幽默
061_ 電影 韭菜 舊報紙
065_ 商業片與藝術片
068_ 我對國產片的看法
071_ 中國為什么沒有科幻片
074_ 電腦特技與異化
076_ 舊片重溫
079_ 為什么要老片新拍
081_ 欣賞經典
084_ 好人電影
087_ 都市言情劇里的愛情
090_ 有關愛情片
092_ 《祝你平安》與音樂電視
094_ 承認的勇氣
097_ 明星與癲狂
100_ 另一種文化
103_ 藝術與關懷弱勢群體
105_ 電視與電腦病毒
108_ 在美國左派家做客
110_ 門前空地
113_ 賣唱的人們
116_ 打工經歷
119_ 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
122_ 北京風情
124_ 文化的園地
127_ 環境問題
130_ 個人尊嚴
133_ 君子的尊嚴
135_ 居住環境與尊嚴
138_ 飲食衛生與尊嚴
142_ 有關貧窮
145_ 域外雜談 衣
147_ 域外雜談 食
150_ 域外雜談 住
153_ 域外雜談 行
156_ 域外雜談 盜賊
161_ 域外雜談 農場
164_ 域外雜談 中國餐館
171_ 寫給新的一年(1996年)
173_ 寫給新的一年(1997年)
176_ 工作與人生
179_ 我的精神家園
182_ 有關“偉大一族”
185_ 有關“給點氣氛”
188_ 生活和小說
190_ 我看老三屆
193_ 蘇東坡與東坡肉
196_ 驢和人的新寓
198_ 愚人節有感
200_ 擺脫童稚狀態
206_ 李銀河的《中國人的與婚姻》
209_ 李銀河的《生育與中國村落文化》
212_ 關于同性戀問題
216_ 有關同性戀的倫理問題
219_ 《他們的世界》序
222_ 《他們的世界》跋
224_ 拷問社會學
沉默的大多數》
001_ 序
004_ 沉默的大多數
016_ 思維的樂趣
024_ 中國知識分子與中古遺風
030_ 知識分子的不幸
037_ 花剌子模信使問題
042_ 積極的結論
049_ 跳出手掌心
054_ 道德墮落與知識分子
059_ 論戰與道德
064_ 道德保守主義及其他
068_ 我看文化熱
070_ 文化之爭
074_ “行貨感”與文化相對主義
077_ 極端體驗
080_ 洋鬼子與辜鴻銘
083_ 我看國學
087_ 智慧與國學
094_ 理想國與哲人王
098_ 救世情結與白日夢
101_ 百姓 洋人 官
104_ 警惕狹隘民族主義的蠱惑宣傳
107_ 對中國文化的布羅代爾式考證
111_ 人性的逆轉
117_ 弗洛伊德和受虐狂
119_ 有關天圓地方
121_ 優越感種種
124_ 東西方快樂觀區別之我見
129_ 肚子里的戰爭
132_ 一只特立獨行的豬
135_ 椰子樹與平等
138_ 思想和害臊
141_ 體驗生活
144_ 皇帝做習題
147_ 拒絕恭維
150_ 關于崇高
153_ 謙卑學習班
156_ 荷蘭牧場與父老鄉親
159_ 京片子與民族自信心
162_ 高考經歷
165_ 盛裝舞步
168_ 有關“錯誤的故事”
170_ 迷信與邪門書
173_ 科學與邪道
176_ 科學的美好
180_ 生命科學與騙術
184_ 我怎樣做青年的思想工作
187_ 對待知識的態度
190_ 有與無
193_ 虛偽與毫不利己
194_ 誠實與浮囂
196_ 不新的《萬歷十五年》
199_ 《代價論》、烏托邦與圣賢
202_ 海明威的《老人與?!?/p>
205_ 掩卷:《魚王》讀后
209_ 蕭伯納的《巴巴拉少校》
213_ 王朔的作品
216_ 《私人生活》與女性文學
220_ 從《赤彤丹朱》想到的
223_ 我是哪一種女權主義者
226_ 男人眼中的女性美
我的精神家園
我十三歲時,常到我爸爸的書柜里偷書看。那時候政治氣氛緊張,他把所有不宜擺在外面的書都鎖了起來,在那個柜子里,有奧維德的《變形記》,朱生豪譯的莎翁戲劇,甚至還有《十日談》。柜子是鎖著的,但我哥哥有捅開它的方法。他還有說服我去火中取栗的辦法:你小,身體也單薄,我看爸爸不好意思揍你。但實際上,在揍我這個問題上,我爸爸顯得不夠紳士派,我的手腳也不太靈活,總給他這種機會。
總而言之,偷出書來兩人看,挨揍則是我一人挨,就這樣看了一些書。雖然很吃虧,但我也不后悔。
看過了《變形記》,我對古希臘著了迷。我哥哥還告訴我說:古希臘有一種哲人,穿著寬松的袍子走來走去。有24小時,有一位哲人去看朋友,見他不在,就要過一塊涂蠟的木板,在上面隨意揮灑,畫了一條曲線,交給朋友的家人,自己回家去了。那位朋友回家,看到那塊木板,為曲線的優美所折服,連忙埋伏在哲人家左近,待他出門時闖進去,要過一塊木板,精心畫上一條曲線……當然,這故事余下的部分就很容易猜了:哲人回了家,看到朋友留下的木板,又取一塊蠟板,把自己的全部心胸畫在一條曲線里,送給朋友去看,使他真正折服。現在我想,這個故事是我哥哥編的。但當時我還認真地想了一陣,終于傻呵呵地說道:這多好啊。時隔三十年回想起來,我并不羞愧。井底之蛙也擁有一片天空,十三歲的孩子也可以有一片精神家園。此外,人有兄長是好的。雖然我對國家的計劃生育政策也無異議。
長大以后,我才知道科學和藝術是怎樣的事業。我哥哥后來是已故邏輯大師沈有鼎先生的弟子,我則學了理科;還在一起講過真偽之分的心得、對熱力學的體會,但這已是我二十多歲時的事。再大一些,我到國外去旅行,在劍橋看到過使牛頓體會到萬有引力的蘋果樹,拜倫拐著腿跳下去游水的“拜倫塘”,但我總在回想幼時遙望人類智慧星空時的情景。千萬丈的大廈總要有片奠基石,最初的愛好無可替代。所有的智者、詩人,也許都體驗過兒童對著星光感悟的一瞬。我總覺得,這種愛好對一個人來說,就如一樣,是不可少的。
我時常回到童年,用一片童心來思考問題,很多煩難的問題就變得易解。人活著當然要做一番事業,而且是人文的事業;就如有一條路要走,假如是有位老學究式的人物,手執教鞭戒尺打著你走,那就不是走一條路,而是背一本宗譜。我聽說前蘇聯就是這么教小孩子的:要背全本的普希金、半本萊蒙托夫,還要記住俄羅斯是大象的故鄉(肖斯塔科維奇在回憶錄里說了很多)。我們這里是怎樣教孩子的,我就不說了,以免得罪師長。我很懷疑會背宗譜就算有了精神家園,但我也不想說服誰。安徒生寫過《光榮的荊棘路》,他說人文的事業就是一片著火的荊棘,智者仁人就在火里走著。當然,他是把塵世的囂囂都考慮在內了,我覺得用不著想那么多。用寧靜的童心來看,這條路是這樣的:它在兩條竹籬笆之中?;h笆上開滿了紫色的牽?;?,在每個花蕊上,都落了一只藍蜻蜓。這樣說固然有煽情之嫌,但想要說服安徒生,就要用這樣的語言。維特根斯坦臨終時說:告訴他們,我度過了美好的一生。這句話給人的感覺就是:他從牽?;▍仓凶哌^來了。雖然我對他的事業一竅不通,但我覺得他和我是一頭兒的。
我不大能領會下列說法的深奧之處:要重建精神家園,恢復人文精神,就要滅掉一切俗人——其中首先要滅的,就是風頭正健的俗人。假如說,讀者兜里的錢是有數的,買了別人的書,就沒錢來買我的書,所以要滅掉別人,這個我倒能理解,但上述說法不見得有如此之深奧。假如真有這么深奧,我也不贊成——我們應該像商人一樣,嚴守誠實原則,反對不正當的競爭。讓我的想法和作品成為囂囂塵世上的正宗,這個念頭我沒有,也不敢有。既然如此,就必須解釋我寫文章(包括這篇文章)的動機。坦白地說,我也解釋不大清楚,只能說:假如我今天死掉,恐怕就不能像維特根斯坦一樣說道:我度過了美好的一生;也不能像司湯達一樣說:活過,愛過,寫過。我很怕落到什么都說不出的結果,所以正在努力工作。
寫給新的一年(1996年)
我們讀書、寫作——1995年就這樣過去了。這樣提到過去的一年,帶點感慨的語調,感嘆生活的平淡。過去我們的生活可不是這樣平淡。在我們年輕時,每一年的經歷都能寫成一本書,后來只能寫成小冊子,再后來變成了薄薄的幾頁紙。現在就是這樣一句話:讀書、寫作。一方面是因為我們遠離了動蕩的年代,另一方面,我們也喜歡平淡的生活。對我們來說,這樣的生活就夠了。
九十年代之初,我們的老師 ——一位歷史學家 ——這樣展望二十一世紀:理想主義的光輝已經暗淡,人類不再抱著崇高的理想,想要摘下天上的星星,而是把注意力放到了現實問題上去,當一切都趨于平淡,人類進入了哀樂中年。我們都不是歷史學家,不會用這樣宏觀的態度來描述世界,但這些話也觸動了我們的內心。過去,我們也想到過要摘下天上的星星,而現在我們的生活也趨于平淡。這是不是說,我們也進入了哀樂中年?假設如此,倒是件值得傷心的事。一位法國政治家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人在二十歲時如果不是激進派,那他一輩子都不會有出息;假如他到了三十歲還是個激進派,那他也不會有什么大出息。我們這樣理解他的話:一味的勇猛精進,不見得就有造就;相反,在平淡中冷靜思索,倒更能解決問題。
很多年輕人會說:平淡的生活哪里有幸??裳浴Υ耍覀兊褂胁煌囊庖?。羅素先生曾說:真正的幸福來自于建設性的工作。人能從毀滅里得到一些快樂,但這種快樂不能和建設帶來的快樂相比。只有建設的快樂才能無窮無盡,毀滅則有它的極限??浯罂窈妥詰俣疾荒軒硇腋#c此相反,它正是不幸的源泉。我們希望能遠離偏執,從建設性和創造性的工作中獲取幸福。創造性工作的快樂只有少數人才能獲得,而我們恰恰有幸得到了可望獲得這種快樂的機會——那就是做一個知識分子。
轉眼之間,我們從國外回來已經快八年了。對于當初回國的決定,我們從沒有后悔過。這絲毫不說明我們比別人愛國。生活在國內的人,對祖國的感情反倒不像海外學人表現得那么強烈。假如舉行愛國主義征文比賽,國內的人倒不一定能夠獲獎。人生在世,就如一本打開的書,我們更希望這本書的主題始終如一,不希望它在中途改變題目——到外文化中生活,人生的主題就會改變。與此同時,我們也希望生活更加真切,哪怕是變得平淡也罷,這就是我們回國的原因。這是我們的選擇,不見得對別人也適用。
假如別人來寫這篇文章,可能是從當前的大好形勢談起,我們卻在談內心的感受。你若以為這種談法層次很低,那也不見得。假如現在形勢不大好,我們也不會改變對這個國家的感情。既然如此,就不急著提起。順便說說,現在國家的形勢當然是好的。但從我們的角度看來,假如在社會生活里再多一些理性的態度,再多一些公正和寬容,那就更好了。
隨著新年鐘聲響起,我們都又長了一歲。這正是回顧和總結的時機。對于過去的一年,還有我們在世上生活的這些年,總要有句結束語:雖然人生在世會有種種不如意,但你仍可以在幸福與不幸中作選擇。
寫給新的一年(1997年)
又到了新的一年。一年年地過得真快。轉眼之間四十多年就過去了,真讓人不敢相信。在新年來臨之際,本來該講點湊趣的話,但我偏偏想起自己見過的種種古怪事來。我小的時候,大概是六七歲時吧,見過一件有趣的事:當時的成年人都在忙著做一種叫做“超聲波”的東西。比我年長的人一定記得更清楚:用一根鐵管砸出個扁口來,再在扁口的尖上裝上刀片。據說冷水從扁口里沖出來,射在刀片上,就能產生振蕩,發出超聲波來,而超聲波不僅能蒸饅頭,更能使冷水變熱。假如這超聲波能起作用,那么我們肯定不會缺少熱水——何止是不會缺少熱水,簡直是可以解決一切能源問題。那時公共澡堂的浴池里到處埋伏著這種東西,去洗澡時可要小心,一不留神就會把屁股割破,水會因此變紅,但也沒因此變熱——到現在我們洗熱水澡還要用煤氣來燒,看來這超聲波是不起作用的——這也沒有什么。奇怪的是這件事就沒了下文,再也沒人提,好像是我自己夢到了這件東西,就是這件事讓我感到奇怪。
另一件事情發生在二十多年前,當時我是個知青,從鄉下回來,凌晨趕頭一班電車回家。走到胡同口,那兒有家小醫院。在朦朧的曙光里,看到好多人在醫院門前排隊。每個人都挎了個籃子,籃子盛著一只雄赳赳的大公雞。當時我以為那家醫院已經關了門,把房子讓給了禽類加工站,這些人等著加工站的人幫他們宰雞。誰知不是的,他們在等醫院的人把雞血抽出來,打進他們的血管里。據說打過雞血之后,人會變得精神百倍,返老還童。排隊的人還告訴我說,在所有的動物中,公雞的精神最旺,天不亮就起來打鳴,所以注射公雞血會有很神奇的作用——但我不明白起早打鳴有什么了不起,貓頭鷹還整夜不睡呢。那一陣子每天早上五點鐘我準會被打鳴聲吵醒,也不知是雞打鳴還是人打鳴——假如打雞血會使人精神旺盛得像只公雞,可能他也會在五點鐘起來打鳴,這樣就省了鬧鐘了。當然,這件事也沒了下文,忽然間沒人再打雞血,也沒人再提到打雞血的事,又好像是我在做夢。
假如我不是從六歲起就在做夢,一直夢到了如今,這兩件事情就值得在歲末年初時提起:我記得人們一直在發明各種訣竅,企圖用它們解決重大的現實問題。用小煤爐子煉鋼,用鐵管做超聲波哨子,用這些古怪的方法解決現代工業才能解決的問題。把雞血打進血管,每天喝掉好幾盆涼開水,早上起來站在路邊甩手不休,用這些方法解決現代醫學解決不了的問題——既然說到了甩手,就不如多說幾句:有一陣子盛傳甩手治百病,到處都是站著甩手的人,好像一些不倒翁。可能你也甩過,只是現在不記得了。忽然間就不讓甩了,據說有個惡毒的反革命分子發明了這種動作,以此來傳達一種惡毒的寓意:讓全國人民都甩手不干了……現在近期的訣竅是:假如你得了癌癥,不必去醫院,找個大氣功師來,他可以望空抓上一把,把這個癌抓出來。這些訣竅在科學面前,只能用古怪二字來形容。但我說到的這些還不是較大的古怪。較大的古怪是在知識的領域里……
不知道人們記不記得,“文化革命”里有過一個工農兵學哲學的浪潮。據說哲學就是聰明學,學了哲學人就會變得很聰明,可以解決一切問題。假如真能耐著性子把哲學學會,人也許能夠變得聰明一些。但當時的人學的并非真正的哲學,而是一些很簡單的咒語和小訣竅。懷疑這些訣竅是很不聰明的:你會被打成落后分子,甚至是反革命。我雖然很革命,但總不相信在這些咒語里包含了很多的聰明,不管怎么說吧,這種古怪就這樣誕生了。時至今日,文化人總在不斷地發現新的咒語和訣竅,每發現一個,就像電影《地雷戰》里那個反面角色那樣興沖沖地奔走相告:地雷的秘密我知道了!在這種一驚一詐的氣氛中,我們知道了“第三次浪潮”、“后現代”,還知道了不管說點什么,都要從文化的角度去說;只要從這個角度去說,那你就是很聰明的。作為一個知識分子,我對文化、浪潮等等抱有充分的尊敬,對哲學和文化人類學也很有興趣。我不滿意的只是在知識領域里的這種古怪現象:它和超聲波哨子、打雞血是同一類的東西。熱起來人人都在搞,過后大家都把它忘掉。只剩下我一個人記著這些事情,感覺很是寂寞。
我說起種種古怪的事來,總該有個結論。據我所見,訣竅和真正的知識是不同的。真正的知識不僅能說明一件事應該怎樣做,還能說明為什么要這樣做。而那些訣竅呢,從來就說不出為什么,所以是靠不住的。能使人變聰明的訣竅是沒有的。倒是有種訣竅能使人覺得自己變聰明了,實際上卻變得更笨。人應該記住自己做過的聰明事,更該記得自己做的那些傻事——更重要的是記住自己今年幾歲了,別再搞小孩子的把戲。歲末年初,總該講幾句吉利話:但愿在新的一年里,我們能遠離一切古怪的事,大家都能做個健全的人——我實在想不出有什么話比這句話更吉利。
工作與人生
我現在已經活到了人生的中途,拿一日來比喻人的一生,現在正是中午。人在童年時從朦朧中醒來,需要一些時間來克服清晨的軟弱,然后就要投入工作;在正午時分,他的精力最為充沛,但已隱隱感到疲憊;到了黃昏時節,就要總結一日的工作,準備沉入永恒的休息。按我這種說法,工作是人一生的主題。這個想法不是人人都能同意的。我知道,在中國,農村的人把生兒育女看作是一生的主題。把兒女養大,自己就死掉,給他們空出地方來——這是很流行的想法。在城市里則另有一種想法,但不知是不是很流行:它把取得社會地位看作一生的主題。站在北京八寶山的骨灰墻前,可以體會到這種想法。我在那里看到一位已故的大叔墓上寫著:系副主任、支部副書記、副教授、某某教研室副主任,等等。假如能把這些“副”字去掉個把,對這位大叔當然更好一些,但這些“副”字最能證明有這樣一種想法。順便說一句,我到美國的公墓里看過,發現他們的墓碑上只寫兩件事:一是生卒年月,二是某年至某年服兵役。這就是說,他們以為人的一生只有這兩件事值得記述:這位上帝的子民曾經來到塵世,以及這位公民曾去為國盡忠,寫別的都是多余的,我覺得這種想法比較質樸……恐怕在一份青年刊物上寫這些墓前的景物是太過傷感,還是及早回到正題上來吧。
我想要把自己對人生的看法推薦給青年朋友們:人從工作中可以得到樂趣,這是一種巨大的好處。相比之下,從金錢、權力、生育子女方面可以得到的快樂,總要受到制約。舉例來說,現在把生育作為生活的主題,首先是不合時宜;其次,人在生育力方面比兔子大為不如,更不要說和黃花魚相比較;在這方面很難取得無窮無盡的成就。我對權力沒有興趣,對錢有一些興趣,但也不愿為它去受罪——做我想做的事(這件事對我來說,就是寫小說),并且把它做好,這就是我的目標。我想,和我志趣相投的人總不會是一個都沒有。
根據我的經驗,人在年輕時,最頭疼的一件事就是決定自己這一生要做什么。在這方面,我倒沒有什么具體的建議:干什么都可以,但好不要寫小說,這是和我搶飯碗。當然,假如你執意要寫,我也沒理由反對。總而言之,干什么都是好的,但要干出個樣子來,這才是人的價值和尊嚴所在。人在工作時,不單要用到手、腿和腰,還要用腦子和自己的心胸。我總覺得國人對這后一方面不夠重視,這樣就會把工作看成是受罪。失掉了快樂最主要的源泉,對生活的態度也會因之變得灰暗……
人活在世上,不但有身體,還有頭腦和心胸——對此請勿從解剖學上理解。人腦是怎樣的一種東西,科學還不能說清楚。心胸是怎么回事就更難說清。對我自己來說,心胸是我在生活中想要達到的低目標。某件事有悖于我的心胸,我就認為它不值得一做;某個人有悖于我的心胸,我就覺得他不值得一交;某種生活有悖于我的心胸,我就會以為它不值得一過。羅素先生曾言,對人來說,不加檢點的生活,確實不值得一過。我同意他的意見:不加檢點的生活,屬于不能接受的生活之一種。人必須過他可以接受的生活,這恰恰是他改變一切的動力。人有了心胸,就可以用它來改變自己的生活。
中國人喜歡接受這樣的想法:只要能活著就是好的,活成什么樣子無所謂。從一些電影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來:《活著》、《找樂》……我對這種想法是斷然地不贊成,因為抱有這種想法的人就可能活成任何一種糟糕的樣子,從而使生活本身失去意義。高尚、清潔、充滿樂趣的生活是好的,人們很容易得到共識。卑下、骯臟、貧乏的生活是不好的,這也能得到共識。但只有這兩條遠遠不夠。我以寫作為生,我知道某種文章好,也知道某種文章壞。僅知道這兩條尚不足以開始寫作。還有更加重要的一條,那就是:某種樣子的文章對我來說不可取,絕不能讓它從我筆下寫出來,冠以我的名字登在報刊上。以小喻大,這也是我對生活的態度。
我為什么要寫作
有人問一位登山家為什么要去登山——誰都知道登山這件事既危險,又沒什么實際的好處,他回答道:“因為那座山峰在那里。”我喜歡這個答案,因為里面包含著幽默感——明明是自己想要登山,偏說是山在那里使他心里癢癢。除此之外,我還喜歡這位登山家干的事,沒來由地往懸崖上爬。它會導致肌肉疼痛,還要冒摔出腦子的危險,所以一般人盡量避免爬山。用熱力學的角度來看,這是個減熵現象,極為少見。這是因為人總是趨利避害,熱力學上把自發現象叫做熵增現象,所以趨害避利肯定減熵。
現在把登山和寫作相提并論,勢必要招致反對。這是因為最近十年來中國有過小說熱、詩歌熱、文化熱,無論哪一種熱都會導致大量的人投身寫作,別人常把我看成此類人士中的一個,并且告誡我說,現在都是什么年月了,你還寫小說(言下之意是眼下是經商熱,我該下海去經商了)?但是我的情形不一樣。前三種熱發生時,我正在美國念書,絲毫沒有受到感染。我們家的家訓是不準孩子學文科,一律去學理工。因為這些緣故,立志寫作在我身上是個不折不扣的減熵過程。我到現在也弄不明白自己為什么要干這件事,除了它是個減熵過程這一點。
有關我立志寫作是個減熵過程,還有進一步解釋的必要。寫作是個籠統的字眼,還要看寫什么東西。寫暢銷小說、愛情小詩等等熱門東西,應該列入熵增過程之列。我寫的東西一點不熱門,不但掙不了錢,有時還要倒貼一些。嚴肅作家的“嚴肅”二字,就該做如此理解。據我所知,這世界上有名的嚴肅作家,大多是湊合過日子,沒名的大概連湊合也算不上。這樣說明了以后,大家都能明白我確實在一個減熵過程中。
我父親不讓我們學文科,理由顯而易見。在我們成長的時代里,老舍跳了太平湖,胡風關了監獄,王實味被槍斃了。以前還有金圣嘆砍腦殼等等實例。當然,他老人家也是屋內飲酒門外勸水的人,自己也是個文科的教授,但是他坦白地承認自己擇術不正,不足為訓。
我們兄弟姐妹五個就此全學了理工科,只有我哥哥例外。考慮到我父親脾氣暴躁、吼聲如雷,你得說這種選擇是個熵增過程。而我哥哥那個例外是這么發生的:七八年考大學時,我哥哥是北京木城澗煤礦最強壯的青年礦工,吼起來比我爸爸音量還要大。無論是動手揍他,還是朝他吼叫,我爸爸自己都挺不好意思,所以就任憑他去學了哲學,在邏輯學界的泰斗沈有鼎先生的門下當了研究生??紤]到符號邏輯是個極專門的學科(這是從外行人看不懂邏輯文章來說),它和理工科差不太多的。從以上的敘述,你可以弄明白我父親的意思。他希望我們每個人都學一種外行人弄不懂而又是有功世道的專業,平平安安地度過一生。我父親一生坎坷,他又最愛我們,這樣的安排在他看來最自然不過。
我自己的情形是這樣的:從小到大,身體不算強壯,吼起來音量也不夠大,所以一直本分為人。盡管如此,我身上總有一股要寫小說的危險情緒。插隊的時候,我遇上一個很壞的家伙(他還是我們的領導,屬于在我們這個社會里少數壞干部之列),我就編了一個故事,描寫他從尾骨開始一寸寸變成了一頭驢,并且把它寫了出來,以泄心頭之憤。后來讀了一些書,發現卡夫卡也寫了個類似的故事,搞得我很不好意思。還有一個故事,女主人公長了蝙蝠的翅膀,并且頭發是綠色的,生活在水下。這些二十歲前的作品我都燒掉了。在此一提是要說明這種危險傾向的由來。后來我一直抑制著這種傾向,念完了本科,到美國去留學。我哥哥也念完了碩士,也到美國去留學。我在那邊又開始寫小說,這種危險的傾向再也不能抑制了。
在美國時,我父親去世了。回想他讓我們讀理科的事,覺得和美國發生的事不是一個邏輯。這讓我想起了前蘇聯元帥圖哈切夫斯基對大音樂家蕭斯塔科維奇說的話來:“我小的時候很有音樂天才,只可惜我父親沒錢給我買把小提琴!假如有了那把小提琴,我現在就坐在你的樂池里。”這段話乍看不明其意,需要我提示一句:這次對話發生在前蘇聯的三十年代,說完了沒多久,圖元帥就一命嗚呼了。那年頭專斃元帥將軍,不大斃小提琴手。“文化革命”里跳樓上吊的卻是文人居多。我父親在世時,一心一意地要給我們每人都弄把小提琴。這把小提琴就是理工農醫任一門,只有文科不在其內,這和美國發生的事不一樣,但是結論還是同一個——我該去干點別的,不該寫小說。
有關美國的一切,可以用一句話來描述:American’s business is business,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那個國家永遠是在經商熱中,而且永遠是 1000度的白熱。所以你要是看了前文之后以為那里有某種氣氛會有助于人立志寫作就錯了。連我哥哥到了那里都后悔了,覺得不該學邏輯,應當學商科或者計算機。雖然他依舊無限仰慕羅素先生的為人,并且竭其心力證明了一項幾十年未證出的邏輯定理,但是看到有錢人豪華的住房,也免不了嘮叨幾句他對妻兒的責任。
在美國有很強大的力量促使人去掙錢。比方說洋房,有些只有一片小草坪,有的有幾百畝草坪,有的有幾千畝草坪,所以僅就住房一項,就能產生無窮無盡的掙錢的動力。再比方說汽車,有無窮的檔次和價格。你要是真有錢,可以考慮把肯尼迪遇刺時坐的汽車買來坐。還有人買下了前蘇聯的戰斗機,駕著飛上天。在那個社會里,沒有人受得了自己的孩子對同伴說:我爸爸窮。我要是有孩子,現在也準在那里掙錢。而寫書在那里也不是個掙錢的行當,不信你到美國書店里看看,各種各樣的書漲了架子,和超級市場里陳列的衛生紙一樣多——假如有人出售苦心積慮一頁頁寫出的衛生紙,肯定不是好行當。除此之外,還有好多人的書沒有上架,窩在他自己的家里。我沒有孩子,也不準備要。作為中國人,我是個極少見的現象。但是人有一張臉,樹有一張皮,別人都去掙錢,自己卻在干可疑的勾當,臉面上也過不去。
在美國時,有一次和一位華人教授聊天,他說他的女兒很有出息,放著哈佛大學人類學系獎學金不要,自費去念一般大學的 law school,如此反潮流,真不愧是書香門第。其實這是舍小利而趨大利,受小害而避大害。不信你去問問律師掙多少錢,人類學家又掙多少錢。和我聊天的這位教授是個大學問家,特立獨行之輩,一談到了兒女,好像也不大特立獨行了。
說完了美國、前蘇聯,就該談談我自己。到現在為止,我寫了八年小說,也出了幾本書,但是大家沒怎么看到。除此之外,我還常收到謾罵性的退稿信,這時我總善意地想:寫信的人準是在領導那里挨了罵,找我撒氣。提起王小波,大家準會想到宋朝在四
其實這本書作為一個引子,讓我對我們的傳統文化產生了思考,我們身在其中,就像自己給自己搭建了監獄,這個監獄是為了更好地管理大多數的人,框架之外才是更廣闊的世界。
很早就知道這位很有爭議的作家,因為一些眾所周知的原因,第一次讀他的雜文,感覺買得值得,老爸讀一本,我讀一本,他說對他的寫作挺有幫助,我就心滿意足了。
王小波在《我的精神家園》中說:“雖然我對他的事業一竅不通,但我覺得他和我是一頭兒的。”這個“他”是維特根斯坦,王小波語中的“精神同道”。懷念王小波的文字太多太多了,為什么要懷念他?對我而言,無非源于兩個詞:坦蕩和熱情。緊接著隨之而來的是他給予我們的溫存和安慰,如此就足夠了——就像王小波自己說的:“我相信我自己有文學才能,我應該做這件事?!?那么我又應該做些什么事?我常在豆瓣中尋找——并不是刻意尋找,但總是能找到——不同方面的,不同層面的,“精神同道”。
一直在其他作者的文章中看到王小波的身影,但從未讀過他的任何一篇文章,任何一本書。終于決定入手他的這兩本書,希望能夠摒棄對他的。。。
“在一個寬松的社會里,人們可以收獲到優雅,收獲到精雕細琢的浪漫;在一個呆板的社會里,人們可以收獲到幽默——起碼是黑色的幽默?!?雜文是玩票,小說才是王道。
當當出版的這一套書是所有王小波文學我最愛的一個版本 線裝本真的是不能再滿意了 雜文有趣又不浮夸 靜想終覺其妙與深刻
王小波的雜文都在這兩本書里,讀完感受到,王小波用雜文表達他的“信”,用小說承載他的“疑”。
男生不可不讀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讀周國平。王小波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贏得了無數讀者的青睞,無論花季還是老年,都能從他的文字中收獲智慧和超然。
我最喜歡王小波的地方,也是他的腦子,他的想法。至于他的文筆,只是簡潔、通俗,且多用短句,毫無華麗動人之處,甚至談不上優美清新。而這正是我其次喜歡他的地方,盡管他受過很高的教育,但始終保留著說人話的好習慣。而且我喜歡他所思考的主題,大多是社會性的,這讓我覺得他是個有良知的知識分子,且有水平。
王小波描寫的人物都有著不可磨滅的血性,有著對生活的熱愛,對真理的渴望,對有趣的刻骨銘心的追求。正如他自己說的那樣:“我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
第一本完整讀完的王小波的書,也是第一本看完了的雜文集。雖然感覺有幾篇比較重復,但還是有發人思考的文章。作者語言特點簡直了。。。雖說表達一個意思要繞八個彎,但是這么寫還偏偏很有意思,我看著看著居然會笑出聲來(當然笑點低是一方面。。。)書很好,讓讀者笑著思考,作者也是煞費苦心了~
喜歡王小波獨特的幽默方式以及他他所擁有的特殊經歷,他毫不做作,敢于向讀者表達他所理解的黑與白,對與錯。但我知道自己對他的理解還是片面的,仍需要從更多的作品中去了解他。
對于一個骨子就是個雖想混跡于上層,但總是格格不入的人來講,扯淡是本性,所以將王小波捧的太高,這樣做就太過了。王本人在陰間里,肯定賊暗爽的想“世間這幫家伙又開始不理性了,搞浮夸了!
王小波的文字幽默又深刻?,F象看得很徹底。他是有多愛羅素啊,大部分文章里面都提到他??赐赀@本,又加了幾本書到書單,其中就有杜拉斯的《情人》,希望它像王小波說的那樣好。
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園》,首先是佩服王小波的思維和超強的邏輯能力,說理很透徹,條理清晰;其次,是感覺王小波非常博學,涉獵很廣,設計的領域很多。書的后來輯錄的,開始的幾篇是將自己寫作的;然后是將自己對于文學和寫作的看法,以及對于娛樂和電影的看法。 王波小的文筆很犀利,想法很不拘一格,他想要自由。
都會所王小波的雜文跟其他比明顯不行,但我還是被雜文吸引,開始讀他的作品的,還是很喜歡他的雜文。一個只是分子的良心,幸好他生活在知識分子還未被污化的年代。
書中說讀雜文不能體驗真正的藝術,但從他的雜文卻也能感受到思想的差距及寫作的藝術。能體會思索的樂趣,是此書讓我最覺得有感悟的地方。生活常態也許是單調機械的,思想卻可以參差多態,就足夠幸福的了
一個不被正統文學接受融入的作者,他用一生在看在聽,然后他寫下來了,我也有幸讀到他的作品。他這樣的人,不只他這么一位。百年之后,還會有誰記得他?埋在歷史里的那些人,有誰能夠記得能夠看見?想到這里,不禁有點心酸。
王小波的雜文對我們生活中所有的荒謬和苦難作出最徹底的反諷刺。唾棄中國現代文學那種“軟”以及傷感和諂媚的傳統,批判、思考和想象的精神。 創作獨特,富于想像力、幻想力之余,卻不乏理性精神。
沒事兒就喜歡翻王小波的雜文看看 清爽自由 平實豁達。話語即權力。沉默的人們不只要考慮怎么活,還應該考慮怎么能活得更好。沉默的大多數需要的是識別話語的智慧、在沉默中積蓄知識的能力。
讀過的華語作家里最好的之一。小說想象力天馬行空,文字華麗,現代與古代的切換流暢自然毫不突兀。雜文邏輯清晰,舉例生動,毫無說教氣息,讓人心服口服。這樣有趣的男人,這樣聰明的大腦,想到這里都有點嫉妒李銀河老師了。
記憶中看的第一本雜文集,很多話翻來覆去讀越來越覺得有趣和在理。“雖然人生在世會有種種不如意 但你仍可以在幸福和不幸中選擇”,所以無論結果如何,都無需抱怨 自己的決定而已。比沉默更可怕的就是無知無恥地叫囂,目睹喧鬧然后繼續學習沉默吧。
距離這本書的出版和王小波的死快過去二十年,二十年后讀起來許多文字依舊醍醐灌頂,尤其是人文篇,這才是好的文章。很久以前讀他的小說不太懂,還應拾回重讀,因為是出自一位浪漫的騎士,行吟詩人,自由思想家之筆。
王小波用他短暫的生命給世間留下了豐厚的遺產。有人欣賞他雜文的譏誚反諷,有人享受他小說的天馬行空,有人贊揚他激情浪漫,有人仰慕他特立獨行。在我看來,在這些表象的背后,他一生最珍貴的東西,是對自由的追求。
有一段時間特別喜歡王小波,尤其是看完《雜文集》以后,還喜歡《紅佛夜奔》《愛你就像愛生命》《思維的樂趣》這些,有些就不是很喜歡,如《青銅時代》《萬壽寺》等等。不過我想王小波會是我一直要讀的其書的一個人。做一個有趣的人,做一些有趣的事……
對于以思維為樂趣的人而言,王小波無疑是他們最喜歡的作家之一。在王小波去世后的這些年,他提供的文本的價值不僅沒有因他的離去而失色,反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愈亦顯現。他創造的文學與美,像一束強光,透過時間的阻隔,啟迪了廣大青年的心靈。
王小波 真可愛 看著看著就會笑起來 可惜文章素材重復的次數有點兒多了 如果每篇雜文我單獨看的話感受會更好 但是也不礙事 以前就很喜歡王朔 覺得他倆語言風格和感覺有點兒相像 然后因為王小波順帶看了一下馮唐寫的詩和文章 誰說他倆像的?打一架。
對王小波的行文我讀了很高興,讀了就不想停下來,有很多很有意思的話,我覺得應該截下來在朋友圈得瑟一下,但是有什么用呢?還讓別人覺得我是一個賣弄文字的人。我們內心感到快樂,別人是體會不到的,所以,把這份快樂放在心里,沒壞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