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對鄉(xiāng)土法學的研究意義、對象、內(nèi)容等作出了探討,共分四個部分,及時部分主要是有關法理學、法社會學方面的思考之文;第二部分主要為法、法治方面的探討之作;第三部分為關于司法的思索之文;第四部分為對國家法意義上的習慣法和國家法意義上的習慣法的探究之作。
高其才,男,漢族,1964年9月出生,浙江省慈溪市人,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獨著有《中國習慣法論》(湖南出版社,1995年;修訂版,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年)、《中國少數(shù)民族習慣法研究》(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瑤族習慣法》(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年)、《多元司法——中國社會的糾紛解決方式及其變革》(法律出版社,2009年)、《國家政權對瑤族的法律治理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1年)、《桂瑤頭人盤振武》(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3年)。
合著有《農(nóng)民法律意識與農(nóng)村法律發(fā)展》(第二版,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瑤族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中的法律問題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8年)、《司法公正觀念源流》(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基層司法——社會轉型時期的三十二個先進人民法庭實證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鄉(xiāng)土司法——社會變遷中的楊村人民法庭實證分析》(法律出版社,2009年)、《政治司法——1949—1961年的華縣人民法院》(法律出版社,2009年)、《當代中國法律對習慣的認可研究》(法律出版社,2013年)、《洞庭鄉(xiāng)人何培金》(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3年)等。 高其才,男,漢族,1964年9月出生,浙江省慈溪市人,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獨著有《中國習慣法論》(湖南出版社,1995年;修訂版,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年)、《中國少數(shù)民族習慣法研究》(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瑤族習慣法》(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年)、《多元司法——中國社會的糾紛解決方式及其變革》(法律出版社,2009年)、《國家政權對瑤族的法律治理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1年)、《桂瑤頭人盤振武》(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3年)。
合著有《農(nóng)民法律意識與農(nóng)村法律發(fā)展》(第二版,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瑤族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中的法律問題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8年)、《司法公正觀念源流》(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基層司法——社會轉型時期的三十二個先進人民法庭實證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鄉(xiāng)土司法——社會變遷中的楊村人民法庭實證分析》(法律出版社,2009年)、《政治司法——1949—1961年的華縣人民法院》(法律出版社,2009年)、《當代中國法律對習慣的認可研究》(法律出版社,2013年)、《洞庭鄉(xiāng)人何培金》(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3年)等。
編著教材有獨著《法理學(第三版)》(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年)、《法社會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司法制度與法律職業(yè)道德(第二版)》(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年)。
代序:鄉(xiāng)土法學的若干思考
法理學發(fā)展值得思考的幾個問題
馬克思主義法社會學研究對象初探
異常行為和異常行為社會學
法社會學中國化的若干思考
二
法的性論綱
——依法治國的基本觀念依據(jù)
當代中國法治建設的兩難境地
略論公民參與法治的積極性
法治與黨的地方領導干部的產(chǎn)生方式
地方保護主義與制度創(chuàng)新
現(xiàn)代立法理念論
瑤族區(qū)域自治立法探析
三
程序、法官與審判公正
——上海等地法官訪談綜述
中國律師執(zhí)業(yè)中的法律與關系因素
——社會資本理論視角的分析
當代中國法律適用的平衡性
省以下地方法院、檢察院人財物統(tǒng)一管理改革的法律障礙
四
中國的習慣法初探
中國少數(shù)民族習慣法論綱
論中國少數(shù)民族習慣法文化
瑤族習慣法特點初探
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瑤族習慣法
——以廣西金秀郎龐瑤族"做社"為對象
試論農(nóng)村習慣法與國家制定法的關系
作為當代中國正式法律淵源的習慣法
當代中國法律對習慣的認可
后記
很好,一如既往,希望有更大的優(yōu)惠!
高其才教授,對于中國習慣法,尤其是農(nóng)村習慣法,少數(shù)民族習慣法等的學術研究,已經(jīng)是學界翹楚,獨領風騷了,其學術價值更是值得品讀。書中包含了高其才先生對于法理學研究的一些真知灼見,對于研究、學習法理學相關知識的人來說,不可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