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劉偉民教授的著作、論文、譯作中精選出23篇予以出版,介紹了航空法的概念和內容,闡明了航空法的名稱、定義、適用范圍、調整對象、特點、淵源、地位和作用,以及航空法的歷史發展和研究方法;揭示了國際航空運輸管理體制適應經濟全球化演變的必然趨勢,以及航空運輸合同損害賠償制度由“主觀責任制”(過錯責任制)向“客觀責任制”(無過錯責任制)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論述了國內航空法與國際航空法的關系,指出航空法對我國民用航空業蓬勃發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強調完善航空立法,促進軍民航融合發展,為建設航空強國服務。本書不僅是劉偉民教授對航空法研究成果的展示,而且對航空法學的深入研究及其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完善航空立法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
——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航空法》頒布20周年
一、《民用航空法》是一部良法,發揮了引領和推動作用
二、《民用航空法》的不足和局限性
三、抓緊修法,保障發展,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
航空法導論
一、航空法的概念
二、航空法的特點
三、航空法的淵源
四、航空法的地位和作用
五、航空法學及其研究方法
航空法的歷史發展
一、人類的飛行活動和航空法的萌芽
二、航空法的形成和統一法活動
三、現代航空法的發展
四、中國民用航空業及其法制建設
國際航空法概覽
一、航空法的概念及其歷史發展
二、空氣空間的法律地位
三、空中航行的法律制度
四、國際航空運輸
五、國際航空的損害賠償責任
六、國際航空保安的法律保護
七、航空器權利及相關法律問題
論中國民用航空法律體系與國際航空法
一、中國民用航空法律體系及其國際性
二、經濟和社會形勢變化,國際航空法有新發展
三、國內法與國際法互動,推進中國航空法學的發展
四、結論
國際民用航空發展歷程的回顧與展望
——紀念簽訂《國際民用航空公約》和成立“國際民用航空組織”
70周年
一、《國際民用航空公約》引領國際航空運輸的高速發展
二、領空主權和國際合作相統一,是建立國際航空關系的正確原則
三、中國與ICAO關系緊密:中國離不開世界,世界也離不開中國
四、維護和建設國際法治,迎接新的挑戰
五、結語
國際航空運輸管理體制的發展趨勢
一、“自由化”的來龍去脈
二、航空公司聯盟與反托拉斯法
航空自由化及其發展趨勢
一、第五次世界航空運輸大會的背景
二、國際航空運輸的法律框架
三、航空自由化是大勢所趨
四、什么是航空自由化
五、什么是“航權”
六、“航空自由化”的來龍去脈
七、美國推行航空自由化,為“國家利益”服務
八、WTO推動航空自由化的進程
九、開放“航權”是歷史的必然
十、中國航空運輸業的發展,需要一個“開放”的世界
論經濟全球化與航空法的新發展
一、國際航空運輸公法在內容上發生了根本變化
二、刷新了國際航空承運人責任制度
三、國際民用航空組織實行強制性安全審計
論WTO與國際航空運輸法的新發展
一、國際航空運輸的法律框架
二、WTO的GATS關于航空運輸的涵蓋范圍
三、航空自由化是必然的發展趨勢
四、WTO規則對國際航空運輸法的影響
五、結論
論航空自由化與中國航空運輸業的崛起
一、中國只能走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
二、中國航空運輸業的發展目標和航空自由化的趨勢
三、航空自由化是一種新的航空運輸管理模式
四、什么是航空自由化
五、“開放”是中國航空運輸業的發展之本
六、“開放”應與中國國內發展水平相適應
七、“開放”應有完善的管理體制相配套
八、結論
“開放”,中國發展航空運輸業的基本國策
一、“開放”,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
二、“開放”,是順應時代潮流的必然之舉
三、“開放”,是中國航空運輸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四、“開放”,應與國內發展水平相適應
五、“開放”,應有完善的管理體制相配套
中國航空運輸業將在更開放的環境中穩健發展
——論加入WTO對中國民航的影響
一、中國航空運輸業在“改革開放”中飛速前進,也將在加入WTO后的對外開放中進一步發展
二、WTO已將航空運輸部分地納入了多邊軌道,并將進一步促進航空自由化
三、“9•11”恐怖事件終究阻擋不了航空運輸業的發展
四、中國加入WTO后,給中國航空運輸業帶來了難得的機遇;中國的航空運輸企業也將面臨激烈競爭的挑戰
論國際航空運輸的責任制度
一、華沙/海牙制度及其存在的問題
二、對危地馬拉/蒙特利爾制度的評價
三、關于解決《華沙體系》問題新方案的剖析
四、結論
論中國航空運輸責任賠償制度的發展趨勢
一、引
二、1951年《飛機旅客意外傷害強制保險條例》
三、1989年我國開始建立航空承運人責任制度
四、民事損害賠償法律制度的發展規律與華沙體制的建立
五、1999年《蒙特利爾公約》開創了國際航空運輸私法的新時代
六、完善我國航空運輸責任賠償制度的建議
論航空運輸延誤和“超售”拒載的違約責任
一、關于航空運輸因延誤造成損害賠償的法律制度
二、關于航空運輸“超售”拒載的經濟補償制度
三、關于航空運輸延誤和“超售”違約責任的法律適用問題
四、“超售”拒載經濟補償制度造成的困惑
五、解決“航班延誤”問題,首要目標是做好航班不正常的服務
六、結論
論航班延誤糾紛與社會管理創新
一、航班延誤問題的嚴重性
二、應對“航班延誤”,首要目標是做好航班不正情況下的服務
三、明確責任,加強管理,積極處置航班延誤問題
四、關于航空運輸因延誤造成損害賠償的法律制度
五、結論
以開放的姿態審視《鹿特丹規則》
一、國際海運承運人責任制度的演變
二、國際空運承運人責任制度的演變
三、民事損害賠償責任的發展趨勢
四、結語
論防空識別區與國際法
一、“防空識別區”概述
二、建立“防空識別區”是保障國防安全的重要措施
三、保障國防安全的措施不得違反國際法
四、關于空中航行自由、過境通行權、群島海道通過權
和避免對民用航空器使用武器的規定
五、堅持國防安全與空中交通安全相統一的原則
六、結論
馬航MH17航班事件與保障民航安全的國家責任
一、引
二、保障空中航行安全是首要任務
三、保障空中航行安全的措施及其演變
四、空中航行的法律制度
五、國家責任與強行法
六、結論
論國際航空法中的刑事管轄權
一、關于刑事管轄權的國際法原則
二、領空主權原則和航空器的法律地位
三、國際公約關于空中刑事管轄權的規定
四、國內法關于空中刑事管轄權的規定
建設航空強國需要國際法
一、中國民航飛速發展,得益于改革開放,國際法的促進作用明顯可見
二、中國建設航空強國,必須進一步改革開放,更需要國際法
三、中國國際法學人應深刻認識國際法的重要性,履行歷史使命
西安打造國際化大都市需要航空法
例證一:西安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發展航空運輸業是不可缺少的
重要條件
例證二:嚴格執法,預防為先,切實保障航空運輸安全
例證三: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保障民用航空運行正常秩序
例證四:法律保障航空制造業蓬勃發展,支撐西安打造國際化大
都市
例證五:航天業方興未艾,需要法律與之相適應
后記
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第26屆會議通過2758號決議,“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代表是中國在聯合國組織的合法代表”。同年11月9日國際民用航空組織第74屆理事會第16次會議通過類似決議,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代表為中國在國際民用航空組織的合法代表。1974年2月15日原中國外交部部長姬鵬飛通知國際民用航空組織秘書長阿沙德 科臺特,中國政府決定承認1944年《國際民用航空公約》和加入有關修改議定書,并自即日起參加國際民用航空組織的活動。
劉偉民同志即是在上述背景下,于1974年4月從外交部調入中國民用航空總局國際司工作;同年9月隨中國政府代表團出席國際民用航空組織大會第21屆會議;同年12月被派往中國常駐國際民用航空組織理事會代表處工作; 1979年4月回國,正值國家布置起草“中華人民共和國航空法”,即被指派為航空法起草工作小組成員,專職法律工作。因此,劉偉民同志與航空法結下了不懈之緣。從1974年開始至今40年有余,眼觀世界,心懷祖國,立足本職,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既操辦實務,又著書立說,教書育人,孜孜不倦地專心鉆研航空法,為完善航空法學理論,為航空法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本次從他發表的100多篇(部)著述、論文、譯作中精選出23篇整理出版,既是對航空法學研究成果的小結,又可反映出作者的學術水平和治學精神。這部航空法學文選,應是航空業界、航空法研究和教學人員和愛好者的良師益友,引領和推動航空法的研究工作。
航空法是20世紀初的產物。航空法的歷史表明,它是隨著人類征服空氣空間,出現“航空”現象之后而產生,并隨著航空技術的進步和廣泛應用而發展。
航空法是一門新興法律學科,發展很快。由于航空技術進步日新月異,民用航空業在經濟社會中具有積極重要的戰略地位,航空領域的專業性又很強,因而航空法已形成特有的體系,成為一門獨立的法學部門。航空法是規定領空主權,管理空中航行和民用航空活動的法律規范的總稱。航空法博大精深,它調整民用航空及其相關領域產生的社會關系,其范圍十分廣泛。法國航空法學者勒 果夫曾說過:“凡與航空器、航空器的正常狀態、航空器的操作、航空器所有權及其正常轉移、機場、信標、商業航空運輸及其國際通航、可能造成的損害責任、保險等有關的問題,都在航空法的范圍之列,并受航空法的約束,內容極其豐富。”[參見[法]勒 果夫著:《航空法教程》(公法),巴黎達羅茲書局1954年版,第49頁。]但在今天看來,我們應進一步提高對航空法的認識。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尚未結束,包括中國在內的52個國家代表聚集在美國芝加哥簽訂了《國際民用航空公約》。為什么這樣做?因為人們已經認識到了國際航空運輸的重要性,預見到了戰后航空運輸高速發展的到來,認識到了“國際民用航空的未來發展對建立和保持世界各國之間和人民之間的友誼和了解大有幫助,而其濫用足以威脅普遍安全”,“有需要避免各國之間和人民之間的摩擦并促進其合作,世界和平有賴于此”。于是, “各簽署國政府議定了若干原則和辦法,使國際民用航空得按照安全和有秩序的方式發展,并使國際航空運輸業務得建立在機會均等的基礎上,健康地和經濟地經營, 為此目的締結本公約”。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航空技術突飛猛進,不僅大大提高了飛行速度,更使航空運輸能力猛增,航空運輸更加安全,航空運輸蓬勃發展。據統計,1946~1976年30年中,世界航空運輸以年平均15%的增長率的速度發展,1976年比1946年完成的運輸噸公里總量增長了70倍。之后,航空運輸一直持續快速發展。國際民用航空組織(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zation,ICAO)成員國的航空公司定期航班完成的運輸總周轉量,1976年達929億噸公里,1986年達1780.4億噸公里,1996年達3146.8億噸公里,2006年達5147.5億噸公里, 2013年達到了7243.50億噸公里。
今天,國際民用航空組織成員國發展到了191個,全球航空業約有1400家商業航空公司、4130個機場和173個空中交通服務提供者,完成全球飛機起降達約3400萬架次;全世界11億旅游者一半以上是搭乘飛機旅行的,而由航空器運送的貨物價值量占貿易總價值的35%;航空提供850萬個工作崗位,其直接經濟影響達到約7000億美元。展望未來,定期航空運輸量到2030年將增長到超過60億旅客;飛機起降量增加到6000萬架次,國際旅游人數將達到18 億,其中52%將通過航空到達訪問目的地。
事實表明,民用航空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產業。民用航空的發展,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現代化的象征。在全球范圍內,民用航空業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推動力,潛在經濟利益巨大,因此,必須大力發展?!吨泄仓醒腙P于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法律是治國的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堅持立法先行,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質量這個關鍵。”我國頒布實施《民用航空法》已20年,促進和保障了我國民用航空業的迅猛發展。但這期間,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出現了很多新情況、新問題,國內國際都需完善法治。因此,我們必須認清形勢,繼續不懈地努力做好工作,繼續加強航空法的研究工作,再接再厲,引領和推動民用航空業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為實現建成小康社會和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
王瀚西北政法大學副校長,中國國際私法學會副會長。
2015年12月31日于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