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討論工作作為一項探索司法改革前沿問題、研究審判執行規律、加強理論實踐創新的重要活動,具有全局性、基礎性、開放性的特點,特別是在推進司法改革的關鍵時期,學術討論工作的作用愈加重要和緊迫。多年來,在北京各級法院黨組領導下,在廣大干警積極的參與下,北京法院學術討論活動已經成為促進審判工作開展的重要方式,成為法院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成為展示北京法官素質能力的品牌和名片,成為實施人才戰略,發現人才、培養人才、凝聚人才、選拔人才的重要平臺,在提升法官理論創新能力,研究解決審判實踐中新情況、新問題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學術討論工作作為一項探索司法改革前沿問題、研究審判執行規律、加強理論實踐創新的重要活動,具有全局性、基礎性、開放性的特點,特別是在推進司法改革的關鍵時期,學術討論工作的作用愈加重要和緊迫。多年來,在北京各級法院黨組領導下,在廣大干警積極的參與下,北京法院學術討論活動已經成為促進審判工作開展的重要方式,成為法院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成為展示北京法官素質能力的品牌和名片,成為實施人才戰略,發現人才、培養人才、凝聚人才、選拔人才的重要平臺,在提升法官理論創新能力,研究解決審判實踐中新情況、新問題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全國法院第二十八屆學術討論會由高法院主辦,國家法官學院、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人民法院出版社聯合承辦,以“深化司法改革與行政審判實踐研究”為中心議題。北京高院于2016年4月7日收到高法院學術討論會的通知后,迅速成立了以黨組成員、政治部主任劉毅為組長的北京市法院第二十八屆學術討論會籌備領導小組,并在政治部教育培訓處設立學術討論會辦公室,統籌開展全市法院學術討論活動。截至2016年6月24日,學術討論會辦公室共收到三級法院報送的論文389篇。為確保評審質量,學術討論會辦公室邀請來自法學院校、高法院和本市法院約72位評委對全部論文按選題分類進行評審,確保每篇論文能從法學理論、應用法學研究及司法實務等三個角度得到多方位評價。所有評委都以高度的責任感認真履行評審職責,嚴格執行評審規則和程序,恪守雙向匿名評審、同行評審、同類擇挑選拔制度。經過認真評選及學術規范篩查,北京法院共評出特等獎5篇、一等獎32篇、二等獎23篇、三等獎30篇等。北京高院從中精選論文,報送高法院參加全國法院第二十八屆學術討論會,共計84篇論文獲獎,其中一等獎5篇、二等獎32篇、三等獎20篇等,北京高院連續三年在全國法院總分排名第1,連續第21次獲得高級法院“組織工作先進獎”,市第1、第2、第4中級法院、海淀區法院、門頭溝區法院被評為中基層法院“組織工作先進獎”。
上冊
及時編 司法體制改革
一、法院管理
科學合理的法官評價機制之建構
——以優化法官評價指標設置為切入點
改革縱深:法官考評機制向審判權運行規律的回歸
——兼論績效管理與司法管理的理性融合
雙重體制改革背景下的人民法院紀檢監察體制機構研究
——以內設監察部門建設為側重點
論法官助理單獨序列績效考評體系的科學構建
規范與重構:基層法院民事審判庭設置的實證研究
從“行政區域”到“司法區域”
——論跨行政區劃法院管轄制度
跨行政區劃法院設置與管轄制度研究
矯枉不能過正:對法院內部行政管理部門改革的檢視與修正
基層法院內設機構改革路徑探索
從“彌散”到“交互”:司法知識的組織化管理
——提升法院審判能力的信息化路徑
京津冀地區跨區劃法院集中管轄制度的探索與思考
院庭長審判管理監督職責清單制度的厘定與構建
從“管理需求”到“用戶體驗”
——論我國傳統司法統計體系的“大數據 ”改革
法官頭上的緊箍咒:我國法官懲戒事由檢討與完善
基層法院人員結構與崗位配置的均衡性探討
大數據背景下刑事司法統計改革研究
建立大數據背景下的司法改革過程評價體系
——一個方法論的視角
論基層法院組織結構設計的原則和方法
二、審判團隊建設
三、司法公開與文書制作
……
第二編 行政審判與其他訴訟制度
下冊
限縮與擴展:新法環境下行政訴訟司法建議的新面向
行政訴訟中鑒定意見審查的檢視與建構
——以100例涉鑒定意見審查的行政訴訟案件為樣本
過程性信息豁免公開制度探究
——以A市法院40份判決文書為研究樣本
新《行政訴訟法》下行政協議受案范圍探析
——以法院實踐現狀為契口
審視與構建:行政爭議訴前化解制度研究
——司法分流與減負路徑之探索
規范性文件附帶審查制度下統一裁判尺度的困境與出路
論我國行政協議案件審判標準的完善
——以德國“雙階理論”為借鑒
問題與對策:土地行政案件中一并解決民事爭議規定之“喚醒”
專利無效行政訴訟與專利侵權民事訴訟之交叉關系探討
——以臺灣地區智慧財產法院為參酌
二、民事訴訟制度
我國民事訴訟中法官越權取得證據之證據能力探析
民行交叉視野下的事實勞動關系認定研究
——以100件涉掛靠經營案件為分析樣本
尋求規范化:民事訴訟鑒定費負擔的原則與考量因素
——以80份民事判決書為分析樣本
民事訴訟中電子證據的虛置與重構
梳理與重構:民事間接執行措施的體系化路徑分析
非金錢債權執行和解未履行的法律規制
——以其轉化為金錢債權為對象
檢視與重構:當事人陳述證據價值之激活
民事案件事實認定的思維進路分析
——從客觀事實到裁判事實的程序解構
剝奪當事人辯論權之再審事由的類型化分析
——以中國裁判文書網相關裁判為例
專家輔助人立場定位中的緊張關系及其消解
——以知識產權審判為視角
“文書提出命令”之司法適用研究
——以司法裁判者心理為切入點
“缺失”與“補位”:我國民事陪審案件事實認定制度研究
民事執行中被執行人抵押已查封房產貸款清償之制度構建
——以我國《查封規定》第二十六條及時款之規定為基
……
三、刑事及其他訴訟制度
推進司法改革的探索與實踐:北京法院第二十八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上冊)》:
一、現狀考究:現行法官評價機制的具體做法及成效
回首近些年來的審判實踐,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國法院普遍缺少與審判規律相適應的系統科學的審判質量評價機制,制約了審判執行工作績效水平的提高。我們尚未建立完整的法官考評評價機制,評價法官的標準仍比較單一,獎勵表彰和評優評先主要以辦案數量多、案件改發少作為標準。這種表面化、單一化的評價標準,帶有較強的企業化、行政化色彩,不利于對法官的審判行為進行監督和制約,更無法有效促進法官司法能力的提高。
針對上述問題,為進一步解決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司法需求與人民法院司法功能相對滯后的矛盾,較大限度地調動法官工作的積極性,不斷提高審判質效,較高人民法院于2011年3月正式了《關于開展案件質量評估工作的指導意見》,對原來的案件質量評估體系進行了修改與完善,形成了涵蓋審判公正、效率和效果的31項評估指標體系。在此基礎上,北京高院分別于2013年1月和2014年11月制定了《北京市法院審判質效考核辦法(試行)》,構建了北京法院案件質量評估體系。北京法院充分依托信息化工作平臺,對各法院審判質效情況實行網上公開評價考評,有效地發揮了激勵、引導作用,促進了審判質效的提高。
二、問題呈現:現行法官評價機制中存在的問題
任何制度都不是的,也不是萬能的,雖然近些年來,較高人民法院的案件質量評估體系被各法院廣泛適用,各省市法院也根據自身情況做了積極探索,法官考評指標數據化現象日漸明顯,但在實際操作層面也出現了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背離了其最初定位,主要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一)對評價體系認識存在誤區
法院考評工作形式化傾向嚴重,為了考評而考評的情況時有發生,法官逐漸在日常工作中成為行政化的管理對象。在實際工作中,部分法院對評估體系的認識不清,混淆了對法院、庭室、法官的評價,一定程度上存在“唯數據論”問題,簡單地將審判質效評估指標等同于考評指標,只在指標數據上“做文章”,存在指標較大化的粗放式管理。
(二)評價指標設置不盡合理
通過對考評指標進行分析,可以發現指標在功能定位上有所不同,如一審判決案件改判發回重審率等指標,具有直接反映審判工作質量的作用,可以作為績效考評指標;但也有一些指標僅具有對審判工作進行評估分析的意義,如平均審理時間指數等指標,其功能僅在于分析、評估與管理,因此不宜作為績效考評指標。但即使是可以作為績效考評的指標,其在設置上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削弱了指標的正向引導作用,如一審案件改判發回重審率這個指標,迫于二審發回改判的壓力,法官往往會在公正審判和績效管理之間做出選擇,采取主動變通的做法,希望得到二審法官對裁判結果的明確指示。這種上下級法院之間的內部溝通做法,直接架空了上訴和申訴制度,致使兩審終審制“名存實亡”。
(三)評價指標數據發生異化
審判實踐中,部分法官刻意以考評結果和排名來開展工作,為追求良好的成績排名而使審判行為出現異化,嚴重背離了審判質效評估體系的初衷,如為追求一審案件陪審率,隨意錄入陪審員等。數據本身并無任何失當之處,數據管理出現異化的原因在于忽視了評價案件質效的多維視角及多元要素,以數字作為考評的依據或者主要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