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的啟蒙》成書于1997年,是作者在檢察院緊張工作之余完成的一本讀書筆記式的著作。本書將帶領讀者進入一個沒有條文的法理世界。從孟德旨在為學習與研究刑法者提供一種刑法條文以外的刑法思想,使人認識到,除了法條注釋以外,還有一種不以法條為本位的刑法研究的范式之存在。本次修訂版中,作者根據新近出版的一些著作,對有關內容作了增補,使本書內容更加、系統。
論及刑法,人們首先想到的是一個個條文構成的刑法典。那么,刑法典背后又是什么支撐的呢?這就涉及刑法的法理。本書將帶領讀者進入一個沒有條文的刑法領域——刑法的法理世界。從孟德斯鳩到李斯特,從刑事古典學派到刑事社會學派,以刑法人物為經線,以刑法思想為緯線,勾勒出了刑法理念從近代到現代的歷史轉變。
陳興良,男,1957年3月21日生,浙江義烏人。1977年12月考上北京大學法律系,1981年12月本科畢業,獲法學學士學位;同年考上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刑法專業博士研究生,1987年12月畢業,獲法學博士學位。現任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北京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刑
代序:渴望啟蒙
1 孟德斯鳩:探尋法意
1.1 超越實在法
1.2 刑法的精神
1.3 犯罪的載體
1.4 刑罰的限度
2 貝卡里亞:建構公理
2.1 追隨孟德斯鳩
2.2 刑法的原則
2.3 犯罪的本質
2.4 刑罰的目的
3 邊沁:追求功利
3.1 實現較大幸福
3.2 犯罪:禁止的惡
3.3 刑罰:必要的惡
4 費爾巴哈:崇尚威嚇
4.1 締造實在法
4.2 罪刑法定主義
4.3 權利侵害說
4.4 心理強制說
5 康德:弘揚道義
6 黑格爾:訴諸理性
7 龍勃羅梭:遭遇基因
8 菲利:防衛社會
9 加羅法洛:回歸自然
10 李斯特:關切目的
代跋:緬懷片面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