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大變革時代的中國刑法問題研究圖書
人氣:46

大變革時代的中國刑法問題研究

大變革時代的中國刑法問題研究:趙秉志自選集》是趙秉志教授自從事法學研究以來,對自己專業領域學術思想和成果的總結和提煉。作者精選各個時期在各法學核心期刊中發表的與刑法學有關且具有代表性的論文,圍繞刑法...
  • 所屬分類:圖書 >法律>法律隨筆  
  • 作者:[趙秉志] 著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519708757
  •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04
  • 印刷時間:2017-04-01
  • 版次:1
  • 開本:16開
  • 頁數:840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精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大變革時代的中國刑法問題研究:趙秉志自選集》是趙秉志教授自從事法學研究以來,對自己專業領域學術思想和成果的總結和提煉。作者精選各個時期在各法學核心期刊中發表的與刑法學有關且具有代表性的論文,圍繞刑法學的各個方面展開論述,對原來的論文標題和文字內容進行了修改和潤色。本書代表了作者的學術造詣,展示了作者歷年的研究進路和風格。

作者簡介

趙秉志,1956年生,河南南陽人。新中國首屆刑法學博士(1988),美國杜克大學法學院訪問學者(1990-1991)?,F任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師范大學死刑研究國際中心主任、國際反腐敗教育與研究中心主任、反恐怖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國際刑法學協會副主席暨中國分會主席,中國法學會常務理事暨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刑法學研究會會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法學評議組成員,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學科評審組專家,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立法專家顧問,較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詢員(2003-2014),較高人民檢察院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公安部法律顧問,司法部社區矯正工作特邀專家,教育部法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獲得國家"做出突出貢獻的博士學位獲得者"(1991)、中國法學會首屆"全國十大杰出青年法學家"(1995)稱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3),入選人事部首批"百千萬人才工程部級人選"(1997)、教育部"跨世紀人才培養計劃"(1999),榮獲第四屆"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2008)。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刑法、中國區際刑法、國際刑法、比較刑法。長期參與我國刑法的立法工作和司法解釋的研擬工作。主持科研項目60余項,個人及論著獲得70余項獎勵。出版個人專著和文集25本,主編暨合著專業書籍300余種,800余篇。

目錄

及時編刑法立法問題

關于完善我國刑法典體系和結構的研討

關于完善刑法典分則體系結構的新思考

刑法修改中的宏觀問題研討

略論罪刑法定原則立法化的價值

積極促進刑法立法的改革與完善

全球化時代中國刑法改革中的人權保障

中國刑法的百年變革

當代中國刑法體系的形成與完善

當代中國刑法法典化研究

當代中國刑罰制度改革論綱

關于死刑存廢及其發展趨勢的思考

中國刑法修改中死刑的立法完善

中國逐步廢止死刑論綱

論中國非暴力犯罪死刑的逐步廢止

我國現階段死刑制度改革的難點及對策

論全球化時代的中國死刑制度改革

當代中國死刑改革的爭議問題

中國死刑立法改革新思考

環境犯罪刑法立法完善研究

論我國反腐敗刑事法治的完善

論中國貪污受賄犯罪死刑的立法控制及其廢止

第二編刑法理論問題

現階段我國刑法學如何發展論略

中國刑法學研究的現狀與未來

中國刑法哲學發展面臨新機遇

和諧社會構建與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貫徹

論犯罪構成要件的邏輯順序

簡論犯罪直接故意與間接故意的劃分

論老年人犯罪的刑事責任問題

論少數民族公民的刑事責任問題

病理性醉酒人的危害行為與刑事責任

我國生理醉酒人犯罪之刑事責任問題研討

關于法人不應成為犯罪主體的思考

論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

論放棄可能重復的侵害行為的定性問題

我國刑法中犯罪未遂的處罰原則

共犯與身份問題研究

第三編刑法實務問題

寬嚴相濟刑事政策視野中的中國刑事司法

論中國刑事司法中的人權保障

冤錯案件防范中司法理念的變革

略論較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核準權之目標與原則

關于中國現階段慎用死刑的思考

中國死刑替代措施要論

中國反腐敗刑事法治若干重大現實問題研究

貪污受賄犯罪定罪量刑標準問題研究

中國反腐敗刑事法治國際化論綱

論中國遏制恐怖活動犯罪的法治對策

侵犯注冊商標權犯罪問題研究

論金融詐騙罪的概念和構成特征

公民個人信息刑法保護問題研究

財產罪總論問題探究

搶劫中故意殺人的定罪問題

第四編區際刑法問題

評析臺灣“兩岸人民關系條例”中的刑事規范

我國內地特別刑法立法之演變及其對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啟示

論澳門刑法典中犯罪構成規范的完善

中國內地與澳門刑法中的犯罪主體之比較研究

海峽兩岸反恐立法之比較

關于兩岸合作懲治海上犯罪的初步研討

關于我國內地與香港建立刑事司法互助關系的研討

中國內地與港澳特別行政區刑事管轄權合理劃分論綱

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問題新探討

附錄一趙秉志:當代中國刑法學的領軍人物

附錄二趙秉志教授主要作品目錄(1983~2016)

附錄三趙秉志教授指導的博士名錄(截至2016年)

在線預覽

歲月如梭人生當歌

--刑事法治進步是我畢生的事業追求

人們說,20世紀5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是與我們共和國同呼吸、共命運的一代。他們的人生命運,猶如漂泊的小船,始終伴隨著共和國前行的波濤,跌宕起伏。他們是共和國60余年歷史的見證者和參與者,他們在青少年時代經歷了迄今共和國曲折多難的前30載,他們在中壯年時代更參與了共和國改革開放大發展的晚近30余年,他們的人生豐富而多彩。

我是一位"50后"的刑法學者,今年年滿60歲。我迄今60年的人生深深地打上了共和國60年曲折發展的烙印。我1956年出生于歷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南陽市一個普通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農科所研究人員,母親是小學教師,姊妹四人中我是最小的,上面有一個哥哥和兩個姐姐。盡管當時家境一般,10歲之前我還是在父母兄姊的呵護下度過了無憂無慮的童年。后來10年的""歲月,由于全社會所遭受的浩劫和我父親作為南陽地區農科所副所長被打成"走資派""反動學術"給家庭所帶來的株連,我倍嘗人間疾苦、世態炎涼,曾荒疏學業,并成為一名下鄉知青。知青歲月雖然艱苦迷茫,但也使我真切地了解與感受到我國農村的貧寒和農民的樸實,從而成為我人生寶貴的財富。

10年""結束后,我有幸首批通過高考,成為鄭州大學政治系77級本科生,且在大三時分配到新成立的法律系,并被保送到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作為代培生學習法律專業課,從此走上法學之路。我在人大法律系勤奮求學八年,兩年本科生法律專業課學習階段得以聆聽各科名師教導,打下了較為扎實的法學基礎;六年刑法學專業碩士生、博士生階段有幸得到我國著名刑法學家高銘暄教授、王作富教授的培養扶持,成為新中國首屆(兩位之一)刑法學博士并留校任教,走上刑法學教學研究的道路。自1987年年底至2005年8月,我在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法學院任教18年,其間先后破格晉升為副教授、教授并擔任法律系副主任、法學院副院長,1999年主持創建國家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中國人民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并兼任該基地兩屆主任,又先后擔任了中國法學會刑法學研究會的副會長、會長,長期參與了國家立法機關的刑法立法研擬工作和較高司法機關的司法咨詢工作,可以說個人學術事業發展順利。

2005年8月,我做出了人生和學術事業上的重大抉擇:為謀求我所帶領的學術團隊體制的創新并以此帶來我們學術事業更大的發展平臺和空間,在年近五旬之際,我毅然選擇離開已學習和工作26載并有雄厚實力的人大法學院,與數位志同道合的團隊骨干成員共同加盟雖為綜合實力雄厚的百年名校但法學基礎異常薄弱的北京師范大學,開始了北師大法學的創業跋涉。這一年我們創建了全國高校首家具有獨立性、實體性、綜合性的刑事法學教學研究機構--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刑科院),第二年我們又在原來力量極為單薄的北師大法律系的基礎上經充實壯大成立了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十余年來,北師大法學兩院(刑科院和法學院)以體制創新為基礎,在艱苦創業的征途上通力協作、奮力前行,一路高歌著《從頭再來》《精忠報國》《感恩的心》《友誼地久天長》和《我們走在大路上》這幾首院歌,再創別開生面的《刑科style》,實現了十年的"跨越式發展",成為我國高等法學教育尤其是刑事法學教學研究的重鎮之一,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與贊賞,我也從年近五旬邁入了花甲之年。撫今追昔,不僅感慨萬千:人生難得幾回搏?如果沒有當年以事業為重信念下的放膽一搏,既不會有這十余年創業的艱辛,也不會達到今天學術事業發展的高度,更不會有我們團隊堪稱輝煌的貢獻與業績。

回首我迄今60載的人生,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一是上大學前的21年,包括了幼兒階段、中小學時代、知青歲月和短暫的工人時期,這一階段我的經歷是我國社會動蕩下千百萬同齡人的一個縮影;二是我進入大學求學的10年和在中國人民大學任教的18年,這一階段我在法學道路上一步一個腳印地奮力前行、發展順利;三是我到北京師范大學任教的晚近11年,這是我人生最為重要的階段,其間充滿了人到中年再次創業跋涉的艱辛、快樂與成就感。我人生的上述后兩個階段的近40年也是新中國歷史上以改革和發展為主線的極其重要的時期,是國家逐步重視建設法制(法治)、繁榮發展法學的階段,我有幸躬逢盛世,伴隨著國家實行改革開放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的步伐而成長起來,并在我人生中最寶貴的這近四十載春秋中貫穿刑法學和刑事法治的主題,這是時代的安排,也是我人生的選擇與追求。作為法律人,我熱愛法學,崇尚法治,國家刑事法治進步是我畢生的事業追求。

作為終生致力于刑法學研究的學者,多年來我常常注意思考和探索法學研究之道,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點和學術風格。20年前,在我的及時套個人文集的自序中,關于刑法學的治學之道我曾有過初步而粗淺的探討:"在我看來,不同類型的學科應當有不同的治學特點,一門學科科學的治學之道,應當受其性質和內容所制約,并有助于促進其價值之實現。刑法學是應用性突出的實體部門法學,是研究罪刑規范(最基本的禁止性的社會行為準則)的設置、運用及其發展變化規律的理論。因此,刑法學研究之及時要義,是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研究和解決實踐問題的研究道路與學風,應當力戒脫離國家法治發展現實、脫離刑法立法與司法實務的經院哲學式的研究道路與方法。這樣,刑法學研究才能切實擔當起引導和促進國家刑事法治建設與社會進步的使命。脫離實踐的刑法理論研究必將是灰色的,而根植于實踐的刑法理論研究才會生機盎然。我認為,刑法學研究中的理論聯系實際,有其豐富而合理的內涵,值得努力挖掘和大力弘揚。擇其要者,至少應當正確地把握以下三對關系:及時,刑法實務與刑法理論。……第二,法治實踐與法治發展。……第三,刑法實踐與社會實踐。……"

趙秉志:《刑法改革問題研究》,中國法制出版社1996年版,第2~3頁。6年前,在我的第三套個人文集前言中,我歸納了自己在多年的學術研究中推崇并著力堅持和追求的四點學術風格:一是關注法治現實問題,認為法學研究關注法學現實才有生命力和實際意義,關注刑事法治現實問題不僅應當是刑法學者的正確學風,而且也是其責任所在;二是重視法治改革和法學前沿問題,認為法治改革應當是我國法治進步和法學發展的最強音,而法治改革往往需要法學前沿課題的開拓與伴隨;三是強調理論聯系實際,認為刑法學研究領域的理論聯系實際事關學術研究的方向、道路和方法;四是注意心態開放暨視野開闊,認為注意結合中國國情及其發展需要研究借鑒外部先進的刑事法治經驗和刑法理念,無疑會有益于我國刑事法治的進步和刑法學理論的繁榮發展。

參見趙秉志:《刑法基本問題》("現代刑法問題新思考"第1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前言第1~3頁。在當今年屆花甲之際,回首自己近40年學習研究刑法學的道路,我更加堅定而深刻地認為,實踐性、前沿性、開放性應當是我國刑法學研究應有的學術品格和正確的研究方向,也是我本人的學術追求。惟有如此,刑法學研究才能切實擔負起繁榮發展刑法學理論和促進刑事法治事業的使命。

我首先是一個刑法學者,因此,數十年來,我始終堅持以學術為本,對學術研究不敢稍有懈怠。同時,得到組織上和師長的培養以及同事們的信任,這些年來我也擔任了本單位和全國性學術團體一定的領導職務,對本單位的學術事業和全國刑法學的發展負有責任。多年來,在組織上和有關方面的領導與關心下,在同事們的支持與幫助下,我懷著強烈的使命感與責任心,在本單位(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和法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暨法學院)暨全國刑法學界的學術平臺(中國法學會刑法學研究會、中國刑法學研究會、國際刑法學協會中國分會)上勤勉工作,奮力進取,取得了為社會所認可的顯著業績。我感到踏實的是,由于我們的清醒認識和一貫堅持,我所在單位和學術團隊的學術事業,以及以全國刑法學研究會為主要平臺的我國刑法學界,始終堅持了理論聯系實際、關注與促進中國刑事法治進步的學術道路,貫徹了改革、開放、發展的理念,這一學術道路和事業發展理念我們還要繼續堅持下來并傳承下去。

人生有限,歲月如梭。我走上法學道路仿佛還是昨天的事,轉瞬已過去了近40年,我已度過60春秋。按照中國傳統文化和習俗,花甲之年是人生的重要年份,鑒于此,我的部分弟子們曾打算按照我國北方慣例在2015年(我年滿59歲時)組織一個慶賀我60華誕的聚會,被我誠摯謝絕,他們遂改變為學術形式,邀約我培養的博士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員合作出版了一本內容豐富、裝幀精美的祝賀文集。

參見劉志偉、王秀梅主編:《時代變遷與刑法發展--趙秉志教授六秩華誕祝賀文集》,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我深深地感謝弟子們的師生情意,同時也感到,花甲之年我也應當為自己留下一份學術紀念,而最恰當的方式還是出版一本學術文集(選集)。因為在我看來,學術論文是學者學術研究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而收錄學術論文的學術文集(選集)乃是學者學術成果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學者一定時期學術探索歷程的集中體現。學術文集(選集)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作者學術研究的廣度和深度,反映作者的學術敏感性和學術見解水準。

參見趙秉志:《刑法總則問題專論》(趙秉志刑法學文集Ⅰ),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前言第1頁。在我近40年的學術生涯中,自1994年出版第1本個人文集

參見趙秉志:《改革開放中的刑法理論與實務》,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算起,迄今一共出版了19本個人文集,其中除第1本文集《改革開放中的刑法理論與實務》和第11本文集《死刑改革探索》

參見趙秉志:《死刑改革探索》,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這2本外,其余17本均為按的年份而編輯,包含了4套加1本,時間截至2015年。

我的這17本文集依次為:及時套"刑法研究系列"(5本,收錄論文1983~1996,中國法制出版社1996~1997年版);第二套"趙秉志刑法學文集"(4本,收錄論文1997~2002,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三套"現代刑法問題新思考"(4本,收錄論文2003~2008,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四套"社會變遷與刑法發展系列"(3本,收錄論文2009~2013,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17本《當代刑法問題新思考》(收錄論文2014~2015,中國法制出版社2016年版)。

感慨自己的學術生涯適逢這樣一個我國社會急劇發展轉型和變革的時期,我將這本花甲之年的紀念文集之書名確定為《大變革時代的中國刑法問題研究--趙秉志自選集》,在論文編選上貫徹以下幾點:一是在范圍上選自我年屆60歲以前發表的論文,大體上就是選自已經出版的19本文集(2015年以前)和2016年發表的論文;二是選取我本人為作者的論文,以往文集中包含的我與弟子或同事等合作的作品一概未選,以更為集中地反映我個人的學術見解;三是選擇我在不同時期有代表性的作品,以歷史地、客觀地反映個人當時的學術主張和貢獻;四是只選擇了有關中國刑法問題的研究論文,至于我發表的關于國際刑法、外國刑法和比較刑法的論文則一概沒有選入,以更為鮮明地體現我的研究專長和學術特色;五是論文編選秉承本人既往之做法,即以保持原文發表時的觀點和基本內容為原則,主要是進行規范性、技術性的編輯整理,必要時以注釋作補充說明。

按照上述編選原則,幾經斟酌,共選出60篇論文,分成四編,編成這本論文選集。及時編"刑法立法問題"收入21篇論文,既記載了我于不同時期關于我國刑法立法及其改革的學術主張,也是我長期參加國家刑法立法研擬工作的思考與心得,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對不同時期國家的刑法立法活動有所反映;第二編"刑法理論問題"收入論文15篇,反映了我對于我國刑法學整體研究如何發展的基本見解,以及我關于犯罪總論一些重要領域和專題的研究心得;第三編"刑法實務問題"收入15篇論文,反映了我關于刑法實務的宏觀問題、刑法總則某些制度暨刑法分則某些熱點、疑難犯罪類型的關注和學術見解;第四編"區際刑法問題"收入9篇論文,反映了我關于中國區際刑法的靜態領域和動態問題的學術探討與見解。總之,這四編的題目其實也就是本人數十年間學術研究的幾個主要學術方向和領域,也是作者重視研究刑法立法及其改革問題、穿行于刑法理論與司法實務之間、并關注中國區際刑法新領域之學術特點和學術風格的寫照。這些論文涵蓋的時間跨度近40年,不同時期的理論與實務問題有所差異,的要求和學術規范也有所不同,個人的學術成長也有個過程,乃至個人學術風格也會有發展變化,因而這本文集所收錄的論文在學術水平上也不盡一致,而這些差異正是作者數十年學術生涯孜孜不倦探索的足跡。這些論文在其發表的年代可能產生過一定的理論或實務影響,其中有些見解在今天也可能還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有些見解則已過時或落伍。編選出版這本個人文集,不僅是想為自己60載的人生和近40年的學術歲月留下一份學術紀念,回眸自己迄今的學術道路;也想要借此檢討既往的學術收獲與缺憾,以提升今后的學術研究水平。"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 內篇》)"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一個人的成長進步除自身不懈努力外,還需要多方面的條件和因素?;厥鬃约浩?0年的人生之旅和近40年的學術道路,我首先要真誠地感謝我們這個偉大的時代,改革開放和建設現代法治給祖國和中華民族振興帶來了希望,給我們20世紀50年代這一代人帶來了人生發展的機遇,更給我們法律人帶來了與現代國家法治和法學共同成長的事業保障,沒有這個時代和社會的條件,個人的發展和進步則無從談起;其次,我還要由衷地感謝我的工作單位多年來對我的培養和信任,感謝國家政法機關領導、法學界和實務界、我所在團隊的領導、師長、同事、同仁、朋友以及我的弟子們多年來對我的扶持和幫助,沒有這些支持和幫助,我也會一事無成;再者,我尤其要深深地感謝我的父母家人和學業導師。我已經辭世的父母是我國基層普通知識分子的典范,他們不僅生育我和養育我長大成人,而且以言傳身教引導我志存高遠、自強不息、踏實做事、正直為人;妻子兒子和哥哥姐姐等家人則一直關注、支持我的工作和事業??梢哉f,父母家人對我事業的關心支持和對我工作成就所帶來喜悅的分享,是我努力奮斗的重要動力之一。我在大學求學十年間受到多位老師(其中不乏各科名師)的教導,我對老師們都心存感激;而帶領我進入刑法學殿堂的,是我國刑法學界兩位德高望重的新中國培養的及時代刑法學家高銘暄教授和王作富教授,兩位恩師終生獻身法學、信仰法治、教書育人、誨人不倦,均被中國法學會授予"全國杰出博學法學家"稱號,是新中國刑法學的主要奠基人和我國老一代知識分子的典范,他們對我學業的培養奠定了我終生刑法學專業的理論基礎和治學方法;而恩師高銘暄先生不僅是我讀碩士生和博士生時期的導師,他也是我工作30年來事業發展、人生進步的導師和堅強后盾,尤其是我帶領團隊骨干成員加盟北師大進行二次創業跋涉的晚近十余年來,恩師高老頂住壓力和干擾,出任北師大刑科院的名譽院長和法學兩院的特聘教授,全程指導和參與北師大法學兩院尤其是刑科院的學術事業,情深義重,猶如山高水長!恩師已臻米壽之年(年滿88歲),仍壯心不已,精神矍鑠地活躍在法學和法治建設及時線,恩師是我們中青年晚輩終生學習的榜樣!衷心祝愿恩師健康長壽,學術之樹長青!

,誠摯感謝法律出版社領導和張巖編輯對本文集出版所給予的鼎力支持。法律出版社是我和我們學術團隊之學術事業一貫的支持者和知音伙伴,尤其是在我們加盟北師大后的艱苦創業過程中,法律出版社盡其所能地給我們捐書出書,給我們的學術事業以寶貴的支持,對這份學術友誼我和我們學術團隊會永志不忘。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博士生張拓同學協助我整理本文集貢獻良多,刑科院博士后孫倩與碩士生詹奇瑋、殷圣欣、楊奕、高娃、陶野、李佳炎炎等同學幫助我參與校對工作,刑科院同事周振杰教授幫助翻譯文集的英文目錄,在此一并致謝。

祝愿北師大刑科院的學術事業蒸蒸日上。祝愿國家的現代法治和法學事業繁榮昌盛。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