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由作者在耶魯大學法學院所作的系列講座結集而成。作者提出了"法律的道德性"這一觀點,并在此基礎上分析道德使法律成為可能、法律的概念及本質等問題,是美國認可的法學經典著作之一。
第二版序
及時版序
一 兩種道德
義務的道德與愿望的道德
道德尺度
倫理學語匯與兩種道德
邊際效用與愿望的道德
互惠與義務的道德
在道德標尺上確定指針的位置
獎賞與懲罰
二 道德使法律成為可能
造法失敗的八種形式
造法失敗的后果
追求合法性之境界的愿望
合法性與經濟計算
法律的一般性
頒布
溯及既往型法律
法律的清晰性
法律中的矛盾
要求不可能之事的法律
法律在時間之流中的連續性
官方行動與公布的規則之間的一致性
合法性作為一項實踐技藝
三 法律的概念
法律的道德性與自然法
法律的道德性與實在法的概念
科學的概念
本書提出的法律觀所遭遇的反對觀點
哈特的法律的概念
法律作為有目的的事業和法律作為社會力量的表現事實
四 法律的實體目標
法律的內在道德相對于實體目標的中立性
作為有效性之條件的合法性合法性與司法
法律的道德性與針對所謂無法被界定之罪惡的法律
法律的道德性中隱含的關于人的理解
有效法律行動的限度問題
法律的道德性與經濟資源的分配
法律的道德性與制度設計的難題
制度設計作為一項如何有效利用資源的難題
界定道德共同體的難題
一部實體性自然法的低限度的內容
五 對批評者的回應
分析實證主義法學的結構
對合法性原則的低限度的尊重對于一套法律體系的存續來說是否必
合法性諸原則是否構成一種"法律的內在道德"
這場討論的一些寓意
對《法律的道德性》的評論文章一覽表
附錄 怨毒告密者的難題
索引
一 兩種道德
罪,不及物動詞 1.自愿偏離上帝為人規定的義務軌道。
——韋伯斯特新國際詞典
罪,就是沉淪到虛無之中。
本書的內容主要是圍繞著對涉及法律與道德之間關系的現有文獻的不滿而展開。在我看來,這些文獻在兩個重要的方面表現出不足。個方面的不足關系到在界定道德之含義本身上的失敗。我們已經擁有過多的法律定義。但是在把法律同道德相比較的時候,人們似乎假定每一個人都知道這一對術語中第二個術語的含義。托馬斯?里德?鮑威爾曾經說過,如果你能夠思考同某物相關的一件事物,而不必考慮它所關系到的某物,你就具備了法律心智。在我看來,在我們當下這一個案中,法律心智從總體上看一直在耗盡心力地思考法律本身,但卻滿足于對法律與之相關且與之區分的那個東西不聞不問。
在章里,我將嘗試恢復平衡。為了完成這一任務,我的主要措施是著重指出我所稱的愿望的道德與義務的道德之間的區分。我認為,未能作出這一區分是導致討論法律與道德之間關系時存在諸多含混之處的原因。
隱含在這些講座中的另一項重大不滿所針對的是一項疏忽,即對本書第二章的標題所稱的"道德使法律成為可能"的無視。當現有的文獻涉及到第二章所討論的主要課題——我稱之為"法律的內在道德"——的時候,它們的應對方式通常是三言兩語地評論一下"法律正義",這種正義概念被等同于一項純粹形式上的要求,即類似案件應得到類似處理。很少有人認識到:這樣勾勒出的問題只是一個更大問題的一個方面,這個大問題便是:如何界定對于維持任何法律系統(甚至包括其終目標被認為是錯誤或罪惡的法律系統)都至關重要的人類努力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