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人類的天性:基因、文化與人類前景圖書
人氣:34

人類的天性:基因、文化與人類前景

用一本書完整告訴我們人類演化的來龍去脈以及它的過去和未來!
  • 所屬分類:圖書 >社會科學>文化人類學/人口學>人類學/民族學  
  • 作者:(美)[埃力克]著,[李向慈],[洪佼宜]編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515511016
  • 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10
  • 印刷時間:2014-10-01
  • 版次:1
  • 開本:16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我們人類為什么會是現在的這個樣子?為什么我們不能像其他哺乳動物一樣,用四只腳到處亂跑?為什么只有我們人類才會互相說話寫字呢?人類為什么有這么多的不同的個性?人性究竟本善還是本惡?基因是否真的決定了一個人的一切?這一切疑問,你都將在本書中找到答案。

保羅·R·埃力克所著的《人類的天性(基因文化與人類前景)》打破人性是單一、持久,且由遺傳決定的假設,認為人性應如同人類本身一樣地多樣化,而不僅受控于基因。作者以人類演化史為脈絡,將栩栩如生的例子與嚴謹的自然科學及社會科學結合,講述了演化是如何作用的,以及人類過往的演化對未來的重要性。作者強調,除了生物遺傳的影響,文化、環境的變化都在演化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文化演化不但創造了文明,也是文明毀滅的主要力量。

在演化的路上,人類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本書以對我們來自何處的深入解讀,為所有關心我們將往何處去的人指明了方向。

作者簡介

埃力克(1932— ),美國生物學家、生態學家、人口統計學家、教育家。1957年獲堪薩斯大學博士學位,現為斯坦福大學生物科學系人口學教授、保護生物學中心主任。1968年因《人口炸彈》一書、提出人口增長與有限資源的告誡而成名。他是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2012年當選倫敦皇家學會會員。獲約翰·繆爾獎、克拉夫獎(生態學的"諾貝爾獎")、世界生態學獎、藍色星球獎、杰出生態學家獎等眾多獎項。有《蝴蝶與星球》、《生物學與社會》、《種族炸彈》、《地球》、《新世界,新思維》、《對科學和理性的背叛》及《鋼索上的人類》等三十余部著作。盡管他的預言飽受爭議,他仍然堅信人口過多對人類生存和地球環境構成直接威脅。

在線預覽

前言:

什么是人性?數千年以來,哲學家就一直談論和爭議此問題。然而所有爭議的背后都有一個共同關鍵性的假設,那就是人性是一成不變的,也就是大家所認定的"先天"(nature),再加上后天(nurture),造就了你和我。

就在當下,人性是單一、持久的假設依然普遍存在,但是我認為這種假設已成為了解人類本身較大的絆腳石。"人性"若只是單一的,將會誤導我們以為所有人都擁有一些根深蒂固的行為偏好,由遺傳來決定,不容易被環境所改變。我們常聽人提到:"人性畢竟是無法改變的。"這樣一種人性觀有待改變,正是在它的引導下,在大眾的心目中,人類被視為一種是具有侵略、貪婪、自私、口是心非、好色和殘酷本能的野獸,只是戴著社會責任面具而已。1我們較好的自我總是與一組共通、不變、原始的"本能需要"不停地抗爭,那些本能卻時常突破面具,制造許多傷害人類的嚴重問題。在真實了解人類的行為后,上述想法不但錯誤,而且令人感到絕望。

近幾十年來,生物及社會科學家提出各種不同的觀點來說明人類來自何方與人類是誰,并且頗有進展。他們揭開各種神秘的面紗,包括大部分人類演化的來龍去脈、我們逐漸演變的基因以及文化如何讓我們成為支配地球的動物。科學家證明我們全都擁有行為的可塑性,比方說擁有學習一種或數千種不同語言的能力。同時在性別偏好與政治制度方面,科學家也論證了個體和社會的過度多樣性。根據以上科學的進展,我要強調兩點有關人類的本性,首先就是智人在行為、信仰與態度上的多樣性及演化性,再就是主宰、支援與參與人類的心智功能的身體結構的演化。雖然我們的身體和行為擁有許多共通的特性,但是我們若能以多種人性來考量人性會比以單一人性來考量人性更有助益。在人類演化過程中的某個點上,人這個字涵蓋許多人類的共通特性。至于天性二字則是強調人類之間的相異性,我們都有個別性、文化差異性以及未來可能面臨的遺傳演化,尤其是文化演化。

假如真要了解我們是誰及我們如何能解決人類面臨的各種問題,就必須嘗試了解今天的人性,同時也要了解人性的起源。為了更深入了解人性的各個層面,我們就必須掌握史前與生物和文化演化的機制,否則就像不了解及時次世界大戰及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各種原因,最多也只能片面地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而已。

演化過程不僅創造人類,同時也創造出與人類息息相關的一系列豐富的植物、動物與微生物。其他的生命體負責提供許多環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正是這些因素為人類的演化定型。本書中,我將討論許多有關人類定型的問題。為什么我們與其他大型人猿分別演化?我們如何站立起來,擁有較大的大腦、會復雜的語言與不凡的巧思?我們的祖先為何及如何創立宗教、藝術、農業、文字與政府?總之,我們來自何方,又如何演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現在的科學至少可提供部分的答案,用來回答有關人性演化的問題。我相信我們都必須了解人類的歷史及演化,如此一來,才能增進人類的福祉,同時讓我們開發更有效的策略,來處理廣泛的社會與醫療問題。再者,身為支配性動物的我們正在改變地球,深遠地影響幾乎所有其他的物種,特別是影響我們后代的文化演化。假如我們想關心后代與他們將承傳的世界,我們就必須能夠密切地掌握演化的過程。

我寫這本書的大目標只是想簡明扼要地告訴大家科學家已經知道"為何及如何"的答案,并且探索該答案對我們現在及未來的影響。本書從頭到尾,我都希望能夠說明我們的生物與文化的根基,如何源遠流長地影響我們的未來。演化論是一個解釋性原理,它使得所有生物現象,包括文化,融合為一個整體;如偉大的遺傳學家杜布贊斯基所言:"若缺乏進化視角,生物學將毫無意義。"2人性的確就"在生物學中"。

當然我除了希望能提供一個現代、簡明且夠刺激的人性演化新知概論外,我也有更明確的目的。首先,我想要給那些極端遺傳決定論者一劑演化論者提供的解毒藥,在有關人類行為的討論中,極端遺傳決定論者的觀點頗有市場,在他們看來,我們只不過是受控于名為基因的那種微小、自我復制實體的傀儡。3第二點,我想強調的是只有在文化的脈絡下,我們大部分的生物學才說得通,而我們的文化也會隨著演化的過程而改變,也就是大家所知的歷史過程。第三點,相關的目的就是喚起大家更加注意到,人類的文化演化強有力地改變我們所儲存的非遺傳信息,為我們的過去與現在定型。為了享有更多人類未來的利益,我們需要學習如何導引文化的進展。本書的第四個特定的目的就是探索因為不同演化速率所帶來的各種困惑和疑問。為什么我們祖先的頭蓋骨與其他身體的骨骼有不同的演變速率呢?微生物比人類演化更快,這會帶來什么不同的結果呢?我們該如何做,才能加速了解建立更公正和可持續社會的方法,以防止與日俱增的科技能力傷及人類及其賴以生存的環境?四分之一個世紀前,心理學家卡尼曼就曾言簡意賅地陳述這個基本的問題:"人類控制環境的能力在增加,但如何理性使用該能力卻沒有同步改善。"4

,或許也是最重要的,我希望能夠闡明:越了解演化,就越能幫助我們解決一些特定的問題,也是人類現在正面臨的困境。人類的活動正在破壞社會的維生系統——維持大氣品質、控制關鍵氣體與養分循環,讓人類得以永續耕種農作物的系統。人類的困境正引起科學家高度的關心5,了解演化的根源將可增加我們創造可持續社會的機會。了解人類感知系統的演化讓我們知道有些環境議題不易掌握,因為我們的知覺并未演化成讓我們能夠在沒有輔助工具之下,就察覺一些事態嚴重的問題。唯有在了解上述的問題后,我們才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

我力求實現這些雄心勃勃的目標,又不失簡明。對那些想深交其中論題的讀者,我在尾注中提供詳實的文獻、延伸閱讀的建議以及某些課題的擴展。

著名犬儒學者門肯寫道:"人類曾是上帝所最關心的,也是上帝的精心杰作,但是人類這個物種現在開始承受自己巨大、不可測與常常是荒謬行為的副作用。"6該陳述明顯地讓想要闡明人性演化的科學家顯得絕望。闡明人性演化的計劃一直是我的終身之志,盡管我很欽佩門肯,我卻不像他一樣地絕望。雖然我們可能永遠無法全然了解人性及其演化過程,但是闡明人性演化不失為一個值得努力的目標,過程中將會驚奇地發現;科學家已經知道的,足夠能讓我們在某些方面靈活應用我們的知識。

雖然嘗試描述人性可能會引發爭論,但是爭論總不失為一種利器,讓我們能夠了解人性及其重要性。我們無須自爭論中退卻,而應更加勇往直前,以文明方式描述人性,并且用于解決人類的問題。18世紀蘇格蘭哲學家休謨在提及學院派時指出:"如果任何學者有種傾向,不管是天性使然,還是生自于傲慢與頑固,只要給他們來點兒懷疑主義[極端懷疑]7的酊劑,也許就可以中止他們的驕傲,通過告訴他們,他們所勝過同類的那點兒優勢,與人性深處的錯綜復雜相比,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總而言之,所有的審視和論斷都應該持有某種程度的懷疑、謹慎與謙卑,并應該永遠以合理的因素為基礎。"

文摘:

當我們想到個人的行為時,我們幾乎總是要問"為什么"?人類有許多相同的想法,諸如:為什么多數人信教?為什么我們都渴望愛情?為什么我們都喜歡吃肉?然而我們又是如此的不同:為什么莎莉結婚了,姐姐卻小姑獨處?為什么他們贏了,我們輸了?為什么他們的國家貧窮,而我們的富有?童年玩伴如今命運如何?事業有成,結婚與否,子孫滿堂?我們的日常生活就在相同與不同的行為中度過,雖然沒說,確也存在。為什么自己親近的同事酗酒至死,我雖更好杯中物,卻保有一副強肝?為什么在斯坦福大學本人任教科系上的兩名極的研究生畢業之后,一名只是從事泛泛的研究,另一名卻從事前程似錦的創新研究?為什么我們天性是如此不同,但卻又常常是如此雷同?

要回答這所有的為什么,首先得從人類的生物演化與文化演化領域,開始了解人類逐漸變遷的遺傳與文化信息的背景。想來容易,演化不過是在遙遠的過去演變成今天人類的體征,充其量只是學院派及地方學校委員會關心的事。然而演化卻是件大事,前進的力量不但決定所有人類的特性和行為,同時也造就每一個體不同的天性。

演化研究不只是如何尋根或是說明人類為何能統治地球,而是研究各項明智之舉:為何得少吃威靈頓牛肉、為何別再以膚色論人、為何必須關心全球變暖、當小孩喉嚨疼痛時就讓他服用抗生素必須三思等等,演化同時也提供一個架構來回答我們所關心的自身與行為的問題。

當同時論及演化與行為時,大多數人立即對基因的力量,一種名為DNA螺旋狀分子的化學物質,俯首稱臣。看看這數十年來,分子遺傳學針對如此精巧神奇物質得到的重大進展,科學家了解演化對研究當今人類的重要性,新的學科,如演化醫學7與演化心理學8應運而生,研究支援生命的網絡及我們未來的命運。媒體每天都在播報行為模式和基因間有或沒有關聯的故事。

生物演化導致遺傳基因變異的演化,為人性定型,包含人類的諸多行為。許多評論家認為人類遺傳基因能完成更偉大的使命。演化心理學家認為人不具有足夠的基因,以決定所有的行為模式。9人類大約有10萬個左右的基因10,人腦神經細胞超過一兆個,由100至1000兆個神經原突觸連接。11也就是說每個基因即使別的事情都不做,僅控制制造神經突觸(事實上無法控制),每個基因就得分配10億個神經突觸。由此比例,基因僅是能操控人類最普通的行為就可偷笑了。12所謂"了解人格的基因源頭就可幫助我們`找到自己`與了解他人"的言論13,只不過是今日知識不足的借口,坦白地說是有些荒謬。

你我乃基因之奴隸的觀念,是基于一種想法:所有問題均可以大化小。雖說大部分科學可以還原論的方式下結論,但有時卻也不甚科學。14就像透過顯微鏡觀看母親照片的色點就可以說明為何你愛你的母親。科學問題得在適當的組織層次解決,假如有解決的希望的話。

基因是微觀層次的命運及還原論來說明一切的綜合假設,導致今日大家對人類行為的曲解。人們以為DNA的密碼含有控制個人和群體行為的精密"指令":遺傳支配我們,遺傳造就我們,唯有經過數個世代,人類才可透過演化而改變。如我先前所述,該宣稱假設透過演化,遺傳可控制人類行為,但實際上卻毫無證據。例如,地松鼠演化成的"利他"行為,在危險將至時,會對其他同類發出警告。證據顯示利他行為確實由基因操控,該行為也確實經演變而成,因為親戚總比不相干的個體擁有更多相同的基因。一名企業經理人開張支票捐給非洲饑荒者救助機構的"利他"行為,一名路德教派虔誠信徒的德國人在猶太大屠殺中幫助猶太人,這些也與遺傳有關嗎?在此看來,我們不管是幫助親戚或是尋求回報,總是為了"自身"基因傳承的目的。但經實驗證據顯示,人類的利他行為并非是全為了自我,人類與地松鼠不同,人類的遺傳不單只為自私自利而已。15

有關遺傳,還有一項錯誤的假設,就是演化造就人品的高下。16雖說有些想法只是無稽之談,很多人仍堅持(或暗中深信)黑人沒有白人聰明,女人比男人缺乏"邏輯"概念。遺傳決定論的信奉者甚至想重返優生學的邪道,操控演化,生產表象上更具有技巧的人。利用生物學的方法"改良人類"17,在過去是指撫育所謂天然較佳的個體,這會讓我們倒退到兩千年前,遺傳學知識沒比柏拉圖好到哪里的時代。

文化變遷對人性的影響是人類獨有的,其重要性不亞于來自祖先代代相傳的遺傳信息。我們所共有共享的文化是無法遺傳的,例如社會習行、信仰、制度、藝術等等。從一萬年前,農業發明開始,人類的演化就具高度文化性,因為文化上的演化遠比遺傳演化更快速,一些常見的惡習,特別是在美國,不是高估遺傳演化對行為的影響力,就是低估文化演化對行為的重要性。文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力,單就語言的多樣性即可一窺究竟;雖說語言能力顯而易見,是許多遺傳演化的結果,但我們會說哪種語言卻是文化演化的產物。再加上遺傳演化和文化演化并非各自獨立,兩者相互作用,完成許多重要的"共同演化"。舉例而言,農作方式(文化的一種層面)改變我們的地理環境,繼而影響我們血細胞的演化,詳情參閱下章說明。

人類集體的非遺傳信息演化對人性塑造不僅重要,而且不同層面的人類文化也以不同的速度在演化。演化對我們的行為與環境均有深遠的影響,現代人的問題之一就是,科學技術的文化演化速度奇快無比,而能讓技術發展對人類更有利的社會態度與政治體系卻又遲遲不前。18沒人真正知道我們該盡什么樣的社會責任,來改善演化速度的不平衡,但是在我看來,該努力的方向卻很明確,如果成功的話,人類的前景就會很光明。

有些人性的演化,我們已從科學那里找到不錯的線索。雖然有不少天資聰敏的學者正探索人性的究竟,但絕大部分的人性領域仍籠罩著神秘的面紗。某些領域,比如為何昨晚在餐廳沒有點羊排,而點了烤鴨等問題,仍無法解答,也就是所謂人類的自由意志,請容我于后章詳細說明。但是即使要合理地思考我們的人性與我們的前景,演化論的理論基礎是不可或缺的。假設格蕾絲比貝德魯聰明,乃托基因之福的話,那到底是什么演化讓她擁有"更好"的基因呢?假如貝德魯原來比格蕾絲聰明,只不過是用了不屬于他自己文化體系的智商測試,因而導致評估誤差時,那么文化差異又如何演化呢?假如我因自由意志,晚餐選擇烤鴨,這又代表什么意義呢?為什么我和其他人的自由意志,不會演化成為過去的俘虜呢?如果餐廳供應咖喱蟑螂(某些東南亞地區的餐廳的確供應)的話,我是否會運用自由意志點來嘗嘗呢?這個想法幾乎確定不會令我作嘔,因為這只不過是生物演化與文化演化交互作用的結果而已。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知***1(**的評論:

非常不錯 值得購買

2017-02-06 14:15:08
來自l***x(**的評論:

大致瀏覽了一下,書不錯,可以讀讀!

2017-02-06 14:46:32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非常好!寫得很不錯的一本書。

2017-02-12 13:51:16
來自v***y(**的評論:

還可以,值得推薦!

2017-02-17 12:21:44
來自m***n(**的評論:

好評好評好評

2017-02-19 22:17:42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人類的一種解讀。

2017-02-22 18:16:0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2017-03-06 14:37:35
來自y***1(**的評論:

多年來,一直在當當網上采購圖書,大多是讀者推薦,圖書館采購,收到書,讀者反饋值得收藏。

2017-03-13 15:47:28
來自老***塞**的評論:

很難理解,但我喜歡

2017-04-13 16:08:39
來自星***8(**的評論:

幫朋友買的書,沒看。當是相信當當的書都是正版!

2017-05-17 08:57:51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很好。。。

2017-06-02 07:23:49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好書受益匪淺!

2017-06-30 09:09:1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書很好!!

2017-07-08 13:49:54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謝謝:……

2017-07-16 14:39:28
來自stronge**的評論:

還不錯的書

2017-10-14 19:01:2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五星好評五星好評

2017-11-05 17:53:13
來自經典圖**的評論:

字跡淺淡,省油墨,費眼;字體、行距太小,省紙;三分之二的篇幅是英文參考文獻,印出來干什么?國內基本上找不到這些文獻,出版社可以抬書價,省稿費。

2015-11-16 21:04:2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翻譯和排版都挺一般的。不過內容確實不錯。英文水平高的朋友可以買英文原版。

2015-03-23 08:29:1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紙張不行,排版也不怎么樣,最氣人的是那接近200頁的英文注解,拿來湊數的么?

2015-12-03 14:12:59
來自踏雪者**的評論:

簡略看了一下,非常有思想。很適合在一個安靜的午后 想思考人生的人群閱讀

2015-04-20 13:55:11
來自abcus**的評論:

人文類的書,排版精美,理論性強,是文化讀物,有空不妨看看。

2015-09-18 20:17:2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經典之作!讀書就要讀這樣的。自己應該仔細思考與人有關的歷史和知識!推薦給大家!

2016-06-02 21:22:13
來自zuochun**的評論:

書的質量很好,很上檔次,翻開書頁,放在鼻子下嗅一嗅,有股油墨的清香,聞著仿似又回到小時翻開課本的瞬間。這本書很值得推薦。

2016-04-22 17:22:51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科技類,書的內容很豐富,作者很用心,把自己的實踐感悟與情感學養結合的非常好,讀后給人很深刻的感悟,覺得物超所值,書是好書,物流也非常給力

2016-04-23 06:53:27
來自不具**的評論:

首先到貨后書沒有什么外觀上的問題。其次本書內容沒得說確系該領域內的經典之作遺憾的是譯者的水平有待提高且在排版上存在一些誤植但總體上不傷大雅值得一讀。

2017-01-08 21:54:25
來自s***l(**的評論:

第三本講演化論的書,內容多和廣,看完后大概清楚人類社會的演化。

2017-01-13 11:03:01
來自孑立萬**的評論:

可以和《自私的基因》對看,人類的天性是動物性?還要社會性?

2016-04-21 16:49:25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