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系統性地討論了世界人口有史以來的變化,進而探討了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理論框架。為了幫助讀者建立人口學觀念,本書深入介紹了人口學者如何進行思考,以及人口學所依賴的各種資料及其分析方法。本書以變遷為線索,探討了人口學的三大主題——生育、死亡、遷移,以及由此引發的年齡結構改變與對人類生存環境的影響。
本書為讀者提供了用以理解人口學的歷史視角、經濟視角、社會視角、生物學及流行病學視角。既可以作為大專院校通識教育及相關專業的理想教材,也是大眾理解人口學思維的有趣讀本。
作者:約翰 R.魏克斯(John R. Weeks),美國圣地亞哥大學教授。多年來在人口學領域著述頗豐,感興趣的領域包括利用地理信息系統分析阿拉伯國家的生育率、美國—墨西哥邊界的人口統計分析、犯罪地理人口學等。
譯者:侯苗苗,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碩士暨社會學碩士,2009年任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訪問學者、研究助理,主要研究領域為人口老齡化和死亡?,F任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編輯。
及時章 人口學導論
什么是人口學?
為什么人口學如此重要?
小結和結論
第二章 全球人口趨勢
世界人口增長
翻倍的力量——人口增長能有多快?
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
人口規模和增速的全球差異
全球人口的對照
小結和結論
第三章 人口學觀點
前現代人口學說
馬爾薩斯學說的序曲
馬爾薩斯主義的觀點
馬克思主義的觀點
人口變遷理論的序曲
人口變遷理論
對人口變遷理論的批評
人口變遷是一系列變遷的集合
小結和結論
第四章 人口資料
人口資料的來源
IPUMS——全球普查數據庫
生命事件登記
結合普查和生命統計
管理數據
抽樣調查
歷史資料
地理人口統計學和空間人口學
地理信息系統和美國普查
盡管對于退化性疾病的控制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全球范圍內不斷下降的死亡率主要應歸因于人們對傳染性疾病的控制(Meade&Earickson,2000)。欠發達地區當前的情況和歐美發達地區多年前的情況都是這樣的。二者較大的區別在于導致死亡率驟降的原因。誠然,社會經濟的發展是降低死亡率的先導性的因素,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欠發達國家很幸運地從發達國家得到了公共衛生方面的知識和醫藥科技。
德國對倫敦的空襲,埃及沙漠中的混戰,諾曼底登陸,以及廣島的核爆構成了人們對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充滿著震驚的印象。這是一場毀滅性的戰爭,相比于此前一切的人類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帶來了更大的人員傷亡。但與此同時,這場戰爭也預兆著有史以來最驚人的恢復性的人口增長。交戰雙方為了保障本方士兵的生存,都不惜重金去探索如何防止疾病在部隊中流行,這包括了提供清潔的水源和處理人類廢物,以及去開發治療疾病和應對傷兵的新方法。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例子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為人們帶來了青霉素這種全球及時“神藥”(Hager,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