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人·地·城圖書
人氣:37

人·地·城

何為城?何為鄉?城市是容器,還是磁體?我們為什么不懷念故鄉?以地養老是個偽命題嗎?且看一位經濟學家眼中的城市起源與鄉土變遷

作者簡介

徐遠,原名徐建國,任教于北京大學。研究興趣涉及微觀金融、宏觀經濟和中國經濟發展。先后畢業于北京大學數學系、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美國杜克大學經濟系,師從宋國青教授和艾伯特 皮特 凱爾(Albert Pete Kyle)教授。在國內外學術雜志三十余篇,擔任FT中文網、澎湃新聞網、及時財經網、《新京報》等媒體的自由撰稿人。曾任香港大學、加拿大麥吉爾大學金融學助教授。代表作品:《中國經濟增長的效率與結構問題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目錄

人 地 城(代序

篇 城市的起源

新石器是“容器”

有容乃大

筑城以衛君,造郭以居民

王的商業

戰士的城邦

個大都市的誕生

站在地中海看世界

遙遠的東方有三條河

城邦混戰與諸子百家

歷史上的城市化

城市是容器,還是磁體?

何為城?何為鄉?

第二篇 城市印象

東京印象

京都漫步

深圳印象

臺北印象

第三篇 城鄉二元

征地沖突的根源:農村土地產權太弱

“農村土地產權太弱”的法律根源

歷史的節點:1998年《土地管理法》修訂

是“農村集體所有”,還是“農民集體代耕”?

崽賣爺田不心疼——“代耕”制度下的土地城市化

誰動了18億畝唐僧肉?

可以有“財主”,不能有“地主”?

第四篇 不堪重負的土地

辨析“土地是財富之母”

以地養老的幻象

耕地的彈性

第五篇 憂心忡忡的糧食安全

中國可以養活自己——諏議糧食安全兼答萊斯特 布朗二十年前之問

增加糧食進口,確保糧食安全

農業保護政策保護的是誰?

糧食高度自給的代價

第六篇 “剩余”的人

作為主角的農民

農村承載力

“我為什么不懷念故鄉?”

“拖”字

在線預覽

何為城?何為鄉?

從這些人類早期的進步中,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人類進步的源動力:交流和合作。沒有交流和合作,知識很難被積累,生產很難進步,人類不可能走出叢林,走上平原,走進城市。交流與合作的另一面,是欺騙與爭斗。人類的歷史,也因此更加精彩。

周其仁教授在《城鄉中國》開篇中說:“中國很大,不過這個很大的國家,可以說只有兩塊地方:一塊是城市,另外一塊是鄉村”。簡單一句話,道出了中國社會的一個基本事實,這個國家是分為“城”和“鄉”的。相應的,中國的十多億人口,也分為“城里人”和“鄉下人”。要理解“城鄉中國”的事情,對這“城鄉分割”不可不察。

“城鄉分割”,或者“城鄉二元”,大家都耳熟能詳了。可是,這“城”和“鄉”,區別到底在哪里?二者是天然對立的嗎?也未必。遠的不說,前總理朱镕基在考察時曾感嘆曰:“走了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市;走了一城又一城,城城像農村。”看來,“城”和“鄉”之間,也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

抽掉細節的不同,城市和鄉村都有道路、學校、醫院、商店、銀行、郵局等等公共設施,都需要栽樹搞綠化,都需要處理垃圾,都需要供電、供水、供氣、鋪設有線電視光纜等等。

不奇怪,城里人和鄉下人是一個物種,生活的需求是一樣的,需要的東西也差不多。

看起來,城市和鄉村較大的區別在于產業,農村以農林牧漁業為主,城市以工業、服務業為主。產業上的區別,帶來城鄉之間的另一個重要區別,就是人口密度。農業的基礎是光合作用,需要在大面積的土地上鋪開,而且考慮到交通的因素,農村和耕地不能太遠,要交叉分布,因此傳統鄉村的人口密度不能太大。城市則不一樣。工業、服務業對土地面積的要求低很多,不需要大面積鋪開,可以聚在一起。

人類文明史的一個基本規律,是村落、城市的發展壯大。在社會學、經濟史的研究中,城市的規模往往代表了一個文明的發展水平,有人甚至說城市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這個“最偉大的發明”的由來與動力,值得進一步研究。粗粗看起來,人們是傾向于聚居的,先是聚在村子里,后來又聚在城里。從這個角度看,城和鄉,不過是聚集程度不同而已。

倘若拉長歷史,“城”和“鄉”的界限,就會更加模糊。大約在11 000年前,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世界各地先后發生了一場“農業革命”,人類開始大規模馴化動物、培育植物,種植、飼養取代采集、捕魚、狩獵成為主要的生產方式。相應的,游牧的方式逐漸讓位于定居,村落開始出現,并且規模越來越大。

農耕和“聚居”,自然而然地聯系在一起,人們似乎已經習以為常了。但是仔細斟酌的話,這二者并無必然聯系。種地就種地好了,為什么要聚在一起種地?散開不是一樣可以種地嗎?進一步追問的話,其實人類在農耕社會以前,就已經開始聚居了,采集、捕魚、狩獵都不是單獨的活動。再追問,其實聚居也不是人類特有的活動,蜜蜂、螞蟻、海貍都有著復雜的聚居形式,并且是高度分工的,而且還學會了改造居住環境,就像人類一樣。

人類和其他物種的“聚居”,或者并不是“天性使然”,而是生存的需要。狩獵的過程中,必然需要一定的合作,這樣才能捕捉大的兇猛的動物。即便是捕獵弱小的動物,“圍獵”的效果也要遠遠超出單打獨斗。乍看起來人們不需要聚集在一起采集,而且人多了采集的東西會變少,似乎是個反例。可是,當人們問到采集“什么”的時候,合作的意義就顯而易見了。一個瘋狂的原始人,怎么知道哪一種野果和種子是可以吃的?到了農耕時代,馴化動植物的知識,也需要在聚集的人群中才好交流、保存和傳承。考慮到當時文字還沒有出現,語言還很不發達,聚集對于交流是至關重要的。此外,聚集對于安全和防衛,顯然也是重要的。

從這些人類早期的進步中,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人類進步的源動力:交流和合作。沒有交流和合作,知識很難被積累,生產很難進步,人類不可能走出叢林,走上平原,走進城市。尤其在早期,每一步可能都很艱辛。可以想象的是,面對令人生畏的大自然,很多族群一不小心可能就消失了。人類文明能夠演化到今天,或者亦只是一個巨大的偶然。

至此我們可以看到,交流與合作是人類聚居的根本原因。村莊是一種聚居,城市是更高程度的聚居。當生產進步了,糧食產量增加并且可以長途運輸和儲存,人類可以達到的聚居程度就增加了。這時候,更多的人就可以聚居到城市,進行更多的交流與合作。

交流與合作的另一面,是欺騙與爭斗。人類的歷史,也因此更加精彩。

2015年2月17日

?

歷史上的城市化

歷史上,人口和土地是最重要的兩大生產要素。土地天然是不能流動的,能流動的只能是人口。倘若城鄉人口能夠對流,生產要素的利用效率要好很多,從中也能產生很多的技術進步,這也就難怪唐宋時期的經濟如此繁榮。

北京的春天倘若下一點小雨,洗去沉沉的霧霾,心情是會好很多的。倘若再讀一段春秋戰國、秦漢隋唐的歷史,則更加令人愉悅。無他,故事精彩絕倫。而且,歷史上我們的經濟文化的確是很先進的,只是到了宋朝之后,才漸漸落后于西方。

文明先進的一個集中體現,是城市的發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沒有相當程度的經濟和文化發展,是無法支撐大規模的都市的,糧食、交通、安全,都會是問題。據考,唐朝天寶年間(公元742—756),也就是唐玄宗李隆基在位的時候,京師長安有60多萬人,東都洛陽有30多萬人,是當時世界上較大的城市。

宋朝的城市,在盛唐的基礎上又前進了一大步。北宋汴京的人口達到140萬,南宋臨安的人口更是達到250萬,是當時世界上較大的都市。而且,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在全世界,超過200萬人口的大都市,這都是及時次出現。臨安比1 000年前龐大的羅馬城,又大了一倍左右。同時期歐洲中世紀的城市,一般都很小。當時崛起的意大利名城威尼斯、佛羅倫薩、米蘭等,也就是不到十萬人的規模,比起汴京、臨安來,那真是小得太多。

宋朝以后,城市規模大幅下降,較大的城市,也不到百萬人。元朝建都北京,人口最多時不過80多萬。明清時期,北京的人口也都在70萬—80萬的水平。直到工業革命以后,地球上才再次出現百萬以上人口的大城市。

不僅大城市的規模,古代中國的總體城市化水平也是很高的。早在戰國時候,城市化率就達到了驚人的15% 。唐朝天寶年間,城市總人口達到1 100萬人,全國總人口約為5 300萬,城市化率達到20.8%。南宋的城市化率,則達到了22%的水平。明清以后,城市化的勢頭減緩,城市化率反而下降了。

這些數字看起來枯燥無味,不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的城市化率比一下。1949年,我們的城市化率只有可憐的10.6%。經過幾年的休養生息,到1957年的時候達到15.4%,達到了春秋戰國時的水平。在改革開放前夜的1978年,城市化率也只有不到18%。到了1983—1984年間,城市化率才達到南宋時期的22%的水平(見表一)。看起來,歷史上我們的城市化率是很高的。

翻閱資料,才發現歷史上我們的人口遷移一直是很自由的。戰國的時候,“野與市爭民”,城鄉人口已經開始對流,國鄙之分已經沒有那么嚴格。《孟子 萬章下》載曰:“在國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為庶人”,看來已沒有了“國鄙之分”。《周禮 地官》曰:“徙于國中及郊,則從而授之”,這就是從法令上賦予遷徙的自由了。人口有了遷徙的自由,難怪城市會長得那么大。

表一各歷史時期的城市化水平

朝代 年代 城市化率(%)

戰國 公元前300年左右 15.9

西漢 公元2年 17.5

唐 745 20.8

南宋 1200年左右 22.0

清 1820 6.9

清 1893 7.7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 10.6

1957 15.4

1978 17.9

1983 21.6

1984 23.0

1990 26.4

2000 36.2

2010 47.5

資料來源:趙岡著,《中國城市發展史論集》,新星出版社,2006年;歷年《中國統計年鑒》。

相比之下,歐洲中世紀的封建莊園下,人口被固定在莊園里,不能自由遷移,歐洲的城市自然要小得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時候,人們也是有遷徙自由的,到了1960年以后,這個自由就被收回了,結果就是從1960—1978年這將近20年間,城市化率幾乎沒有上升。20世紀80年代雖然經濟發展很快,但是不鼓勵農民進城,城市化率只有小幅上升。到了90年代,政策上開始鼓勵農民進城打工,城市化率才開始大幅增加。

遷徙自由不僅為城市發展創造了空間,也極大促進了經濟的繁榮。歷史上,人口和土地是最重要的兩大生產要素,土地天然是不能流動的,能流動的只能是人口。有了城鄉人口的對流,生產要素的利用效率要好很多,從中也能產生很多的技術進步,這也就難怪唐宋時期的經濟如此繁榮。此外,宋朝不僅允許人口遷徙,還允許在縣治以下設市,涌現出很多小型的商業市鎮,于是城市化率就更高,在盛唐的基礎上又進了一步。只可惜,這種繁榮的格局,從元朝以后中斷了。直到19世紀中葉五口(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通商以后,中國的城市發展才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2015年5月19日

?

城市是容器,還是磁體?

哪些地方能夠“有容乃大”,成為吸引人們來定居的“磁體”,并且讓人們“不愿離去”,化“他鄉”為“故鄉”,將決定未來中國城市經濟的版圖,亦將決定中國經濟進一步成長的潛力。

周其仁教授出訪以色列,傳回隨手拍的照片——在圣城耶路撒冷的山坡上,赫然排列著數不清的整齊的墓碑。據當地人講,他們并不怎么避諱死亡。其實,陵墓和墓碑排列在城外的顯眼位置甚至主要道路兩側,并不是特有現象。經濟史家劉易斯 芒福德在《城市發展史》中也記載,在古希臘、古羅馬的城市之外,來訪者首先遇到的也是一排排的陵墓。在通往城市的主要道路兩側,也往往是一排排的墓碑。

陵墓和安葬的重要性,在人類早期就已經顯現,而且特別明顯。早在舊石器時代,當時人類還以狩獵、采集、打魚為生,過著隨遇而安、顛沛流離的生活。在那種艱苦的環境下,最早獲得固定居住地的卻不是努力工作的生者,而是已經逝去的人。墓地,是人類最早的定居所。“死者為大”,看來亦是古已有之。

據芒福德推測,因為逝者反復出現在人們的睡夢中,使得人們對于死去的人心存敬畏,甚至以為他們仍然活著,因而把他們的遺骸安葬。當時居無定所的人們,依然會經常回到墓地去祭祀,告慰死者,安慰生者。久而久之,墓地成為人們最早的聚集場所。至于生者與死者之間有怎樣的交流,就不得而知了。人類不愧是有靈魂的物種,最早的聚集就是為了尋找靈魂的慰藉。

在人類的進化中,村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城市之前,村莊是人類文明的最重要的容器。城市出現以后,村莊依然起到重要的承載、輔助、緩沖的作用。在村莊之前,墓地的作用則尤為重要,因為這是最早的人類聚集的場所。

把墓地和村莊作個比較,會很有啟發。村莊是靜態的,歷經千年而變化甚微;村莊也是封閉的,對于外來的、新生的事物,有排斥的本能。所謂“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描述的就是這種狀態。而墓地則不太一樣。人們回到墓地,并不是因為任何實際的利益,而是因為那里埋藏著寄托。墓地里容放的是有形的骸骨,帶來的卻是無形的吸引力。

劉易斯 芒福德在多方考察之后,認為墓地是城市的最早雛形。墓地和城市的一個重要的共同點,是人們會反復回到這里。在這里,城市和墓地一樣,具有強大的“磁體”功能。墓地早于村莊而存在,因此磁體功能亦是先于容器功能而存在的。從墓地進化到村莊,則是在磁體功能的基礎上,又加入了容器功能。在這個演化過程中,人類從舊石器時代進入了新石器時代。

“磁體”功能先于“容器”功能的出現,或者反映了人類的最基本、最深層次的需求。后來的演化中,情況變得復雜,反而不容易分解了。不過,磁體和容器兩種功能并存,卻是可以看到的。比如說,“少小離家老大回”,就體現了“故鄉”的磁體功能。至于容器功能,則不必多說。迄今為止的文明演化,都在鄉村或者城市中完成。而其中最精彩的部分,大多是在城市里進行的。

工業革命以來,城市與鄉村的相對位置發生了重要的變化。交通運輸技術的進步,縮短了空間上的距離,封閉的村莊因而被“打開”。種植、建筑、加工制造、水電、醫療等技術的進步,使得人們可以更大密度地聚集,城市的數量和規模都大大增加了,居住在鄉村的人口比例則大大下降了。在很多高收入國家,城市人口的比重達到90%以上。

在大規模城市化的過程中,城市的“容器”和“磁體”功能都繼續發揮作用。不同的是,城市的“磁體”功能變得相對更加重要。這是因為,在人口向城市的聚集中,人口的流動性也大幅增加。首當其沖的問題是:人們會聚到哪里?聚到哪里,哪里就會繁榮。比如說,我們的人口往往聚集到行政首都,因為那里聚集著行政資源,以及相關的教育、醫療、文化娛樂等資源。這里,行政資源是“磁體”吸引力的主要來源。

工業革命以來的另一重大變化,是人口的流動性增加。也就是說,人們并不會永遠停留在一個城市,而是會停停走走,具有多個“故鄉”。這意味著,城市必須持久保留吸引力,才能保持繁榮,否則就會衰落,淪為“鐵銹”城市。比如說,曼徹斯特、底特律,都曾經是赫赫有名的歷史名城,在工業和城市發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現在則因為缺乏對新鮮血液的吸引力而一落千丈。相反,巴黎、倫敦、紐約、東京等城市,則持續保留了“磁體”的吸引力。

今天的中國,有5億左右的城市戶籍人口。在未來5—10年,或者更長時間內,會有另外5億甚至更多的人到城市定居,其中的一半左右現在已經在城市里打拼。未來,哪些地方能夠“有容乃大”,成為吸引人們來定居的“磁體”,并且讓人們“不愿離去”,化“他鄉”為“故鄉”,將決定未來中國城市經濟的版圖,亦將決定中國經濟進一步成長的潛力。

如此想來,城市是容器,更是磁體。

2015年6月16日

媒體評論

這是年輕的知識分子徐建國以“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心情所寫的雜文集,所見觀察入微,所思鞭辟入里,讀來發人深省!——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新結構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 林毅夫

徐建國教授這本新著,把經濟學邏輯融入對我國三農問題諸多現象的細致討論之中,不疾不徐,娓娓道來,提出不少有啟發性的觀察與觀點,值得一讀。

這是年輕的知識分子徐建國以“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心情所寫的雜文集,所見觀察入微,所思鞭辟入里,讀來發人深省!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新結構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 林毅夫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一品嘉**的評論:

好,非常滿意!

2016-12-08 09:56:3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挺好

2016-12-10 23:19:34
來自高跟靴**的評論:

非常好

2016-12-18 22:22:02
來自高跟靴**的評論:

非常好

2016-12-18 22:22:0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滿意

2016-12-19 21:44:30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ok

2016-12-20 09:16:53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晚上下班還加班開會,不一會就迷迷糊糊了,睡覺睡了一半大吼一聲 " 媽,給我把燈關了 "。然后整個世界都安靜了

2016-12-22 22:09:46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好多書好好花時間讀

2016-12-25 14:25:57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是正版的,一般買書都到當當網上買

2016-12-26 10:26:20
來自d***n(**的評論:

很好的一本書

2017-01-11 05:33:01
來自L***g(**的評論:

好好好,好評!

2017-01-25 18:05:41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是本很實用的好書 我當初知道這本書也是朋友推薦的,現在我也把它推薦給了許多朋友,希望有更多的朋友們能夠從這本書中受益。

2017-02-08 22:03:00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交流很愉快,發貨很快。呵呵,我也不含糊,付款也快,希望喜歡!

2017-02-08 22:04:21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剛剛收到,試看了一下,速度還可以,包裝不錯,不過質量還是不錯的,我很滿意

2017-02-08 23:07:13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送貨服務態度好,送貨超快的,東西經濟實惠,非常滿意!已經在當當買了很多個本了,質量都很好。

2017-02-08 23:19:55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剛剛收到,試看了一下,速度還可以,包裝不錯,不過質量還是不錯的,我很滿意

2017-02-08 23:19:57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昨天訂的書,第二天就到了,便宜很多,而且很方便的,上回也買一本,也是第二天到的,節省很多時間的,以后會常來……

2017-02-09 21:15:51
來自***(匿**的評論:

這本書還沒有看。先囤著,留著以后看。看起來還是不錯的。這次活動,一下子買了幾十本書,非常開心,孩子已經初步養成了閱讀的習慣。感謝當當。多搞一些這樣的活動吧!我還會繼續支持繼續買的。

2017-03-14 20:49:14
來自來了來**的評論:

開頭不錯

2017-03-18 15:47:03
來自烏***9(**的評論:

一如既往的好

2017-03-20 20:56:36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質量很好,閱讀起來很舒服,內容暫時還沒看,不過買之前經過反復比較和斟酌,應該不會差。書手感也不錯,物流也很快,給快遞小哥贊一個。

2017-04-04 20:35:46
來自h***f(**的評論:

不錯,東西很滿意196630

2017-06-08 15:30:43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東西很好,裝幀精美,價格便宜,就是雙11送貨太慢,腦殘的消費者

2016-11-24 14:56:15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