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法史鉤沉話智庫圖書
人氣:43

法史鉤沉話智庫

強素質·作表率”讀書活動2017年下半年推薦書目.張晉藩先生口述、夫人林中整理。管窺中國法制四千年歷史,點睛當下法治國家建設。
  • 所屬分類:圖書 >法律>法律史  
  • 作者:[張晉藩]、[林中]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509377932
  • 出版社:中國法制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10
  • 印刷時間:2016-10-01
  • 版次:1
  • 開本:32開
  • 頁數:--
  • 紙張:純質紙
  • 包裝:精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中國法制的歷史經過四千多年漫長的發展過程,從來沒有中斷過,它的連續性、系統性和完整性在世界文明古國中是少有的。中國法制的歷史又是產生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上,是原生態的,在1840年西學東漸以前,從來沒有受到外來法文化的影響,具有鮮明的特殊性和典型性。中國法制的歷史,從夏朝建立國家起,直到晚清變法改制,迭經無數次的王朝興衰,在國家治理和法制建設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與教訓,其中凝聚了先哲們的政治智慧、理性的法律思維和的創造力。中國法制的歷史不僅展示了燦爛的法律文化,也構建了彪炳史冊、影響深廣的中華法系??梢哉f,中國法制的歷史是一座宏大的智庫,蘊藏著豐富的文化遺產。由于古今的國情仍有相似之點,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心態也有一脈相承之處,因此智庫中的許多寶貴遺產都帶有跨越時空的合理的價值因子,需要我們深入地挖掘、探索、弘揚,這對于建設依法治國的國家方略具有值得珍惜的歷史鏡鑒意義。本書以“法史鉤沉話智庫”為名,目的正在于此。

編輯推薦

本書成書的過程是非常特殊的。因為張晉藩先生年事已高幾乎不能動筆,而張先生的夫人林中女士也不會使用電腦,所以本書全文近三十萬字,是由張先生口述、林夫人手記,再由張先生的博士生對照手稿打印完成的。書稿廣泛涉獵歷史、法律、古籍,旁征博引卻又深入淺出。以古鑒今,中華文明一脈相承,先哲們政治智慧、理性的法律思維和創造力,對當下治國理政,具有值得珍惜的歷史鏡鑒意義。

作者簡介

張晉藩,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代表作有《中國法律的傳統與近代轉型》《中華法制文明史》。

林中,中國政法大學教授,代表作有《中國近代法律思想史略》《中國近代法律思想史新論》。

目錄

一、目錄摘要:

在線預覽

第三章 法文化中的警示觀點

在悠悠四千多年的法文化中,記載了古圣先賢對于法的價值、法的功能、法與國家興衰的關系,如何發揮法的治世之具的作用等等進行了充分的論述,其中,以先秦儒法二家具代表性。其用語的概括、觀點的犀利、鞭辟入微的分析,顯示他們的睿智和使命感,今天讀來深感許多觀點不僅具有超越時空的普世性,而且還具有警世恒言的價值。

一、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此語出自孔子:“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孔子生活在禮樂崩壞的春秋時代,他畢生奮斗的目標就是恢復西周的禮樂文明和禮樂秩序。在禮樂與刑罰的關系上,他認為只有興禮樂才能使刑罰“中”,即公平、公正、寬嚴適度,所謂“不偏”之為“中”。一旦刑罰失“中”,過寬則民慢,無法控制社會,過嚴則民不堪命,百姓手足無措。百姓手足無所措,社會的亂象可想而知,國家也就危殆了。后世多以孔子所云,警示執政者謹慎立法和司法。只有如此才能實現法為治具的作用。

二、以私害法甚于無法

立法公正是古今中外共同的價值取向。《說文解字》以法平如水來比喻法的公平性。早期法學家管仲借用度量衡器的客觀公平比喻立法為公。他說:“尺寸也,繩墨也,規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謂之法。”慎到也仿此比喻說:“有權衡者,不可欺以輕重。有尺寸者,不可差以長短。有法度者,不可巧以詐偽。”他還以斬釘截鐵的語言宣布“法者,所以齊天下之動,至公大定之制也”。既然立法為公,只有事斷于法才是“國之大道”。

然而現實的狀況卻是法立之后,一些當政者以私心、私利、私權來危害法律,使法喪失公平性。一些思想家從維護法律的角度出發,對此發出了猛烈抨擊,慎到說:“法之功,莫大于使私不行……今立法而行私,是私與法爭,其亂甚于無法……故有道之國,法立則私議不行……事斷于法,是國之大道也。”商鞅更對此作出了精辟的論述,他說:“夫廢法度而好私議,則奸臣鬻權以約祿,秩官之吏隱下而漁民。諺曰:‘蠹眾而木析,隙大而墻壞。’故大臣爭于私而不顧其民,則下離上。下離上者,國之‘隙’也。秩官之吏隱下以漁百姓,此民之‘蠹’也。故有‘隙’、‘蠹’而不亡者,天下鮮矣。是故明王任法去私,而國無‘隙’、‘蠹’矣。”他又說:“故立法明分而不以私害法,則治;權制獨斷于君,則威。民信其賞,則事功成;信其刑,則奸無端。惟明主愛權重信,而不以私害法。”并以深沉的筆觸論證了“世之為治者,多釋法而任私議,此國之所以亂也”。歷史的經驗證明,以私害法不僅損害了法律的性,也喪失了法律存在的價值。早在先秦時期法家提出的以私害法的觀點何等鮮明犀利,其理性的法律思維何等的先進,以至于我們今天讀來仿佛是針對當下的法制弊端而發的。

三、“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此語出自商鞅,他在變法實踐中面對以太子為代表的貴族勢力的橫加阻攔,不得不黥劓太子師傅以示變法的決心,因此他發出了上述的慨嘆。

在中國古代專制制度下,自上壞法最集中的表現就是皇帝壞法。例如隋文帝曾經是提倡法制的皇帝,但至晚年竟然不顧秋冬行刑的法定制度,在“六月天殺人”。盡管大理寺少卿趙綽勸阻說:“季夏之月,天地成長庶類。不可以此時誅殺。”然而文帝卻辯解說:“六月雖曰生長,此時必有雷霆。天道既于炎陽之時,震其威怒,我則天而行,有何不可!”“遂殺之”。即使是漢文帝、唐太宗這樣的明君,如無守法廉吏的諫諍,也會發生以言代法的行為。一次漢文帝出行,有人誤入御道,驚文帝馬,文帝命廷尉張釋之審理此案,張釋之判處該犯罰金四兩。文帝不悅要求重判。釋之對曰:按照律犯蹕罪,按律只需罰金四兩。廷尉是國家較高的司法官,是公正司法的標桿,所謂“天下之平”,廷尉“一傾天下皆為之輕重”,法制就敗壞了,國家也就無序了。張釋之義正詞嚴的諫諍打動了文帝,使他肯定“廷尉言是也”,避免了自上壞法的先例。

與此相類似,唐太宗時期,曾下敕對假冒資蔭的官吏處死刑。但大理寺少卿戴胄卻判處一名假冒資蔭犯流刑。太宗責備戴胄。胄曰:“法者,國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當時喜怒之所發耳,陛下發一朝之忿(憤)而許殺之,既知不可而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憤)而存大信也。若順忿(憤)違信,臣竊為陛下惜之。”太宗最終折服,并表示:“朕法有所失,卿能正之,朕復何憂也。”由于唐太宗遵法奉法,流風所及,“王公貴族皆自清謹”,“不敢侵欺細民”。這兩個例子從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法之能行,自上守之。

四、“官民知法,互不相欺”

法家主張“法莫如顯”也就是公布法,讓官民都知法守法,做到各守法紀、互不相欺。商鞅說:“吏明知民知法也,故吏不敢以非法遇民”,而“民不敢犯法以干法官也”,為了使官民皆知法,商鞅進行了廣泛的法律宣傳,史書說“今秦婦人嬰兒皆知商君之法”,這可以說是商鞅變法取得成功的一個條件。韓非也說:“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他特別強調君主言法的積極影響,“是以明主言法,則境內卑賤莫不聞知也。”

法家關于“法莫如顯”,使吏民知法守法的觀點,對后世君主多有影響。唐初立法強調法律“惟須簡約”,“使人共解……務使易知。”明初立法強調“芟繁就簡……庶幾人人易知而難犯”。明太祖朱元璋還選擇官民犯罪的典型案例編訂《大誥》,要求“戶戶有此一本,”“臣民熟讀為戒”。為達此目的,以《大誥》作為國子監學和科舉考試的內容。在鄉里則由塾師教授《大誥》,鄉村節日民眾聚會之處有人專講授《大誥》,一年之間,“天下講讀大誥師生來朝者十九萬三千四百余人,并賜鈔遣返”。

五、雖有善法,茍無“良吏”也難以推行

唐朝詩人白居易說:“雖有貞觀之法,茍無貞觀之吏,

欲其刑善,無乃難乎。”白居易的感慨不是偶然的,他生活在德宗時期,貞觀律作為祖宗之法仍然保持著的地位,但執法的官吏卻已大非昔比。貞觀時期一大批良吏如房玄齡、馬周、魏征、杜如晦等,他們不僅自己以守法相尚,而且勸諫皇帝奉法守法。如大理寺少卿戴胄是太宗親自選任的,他“前后犯顏執法”多次,“所論刑獄,皆無冤濫,隨方指摘,言如泉涌。”真是貞觀朝的一大批良吏極大地維持了法制秩序,帶來的貞觀之治的盛世。然而德宗時期,距離貞觀之治已經半個多世紀,特別是經過安史之亂以后政治腐敗,官場之上“君子少,而小人多”,守法之吏如同鳳毛麟角,以致法雖是貞觀時期的良法,但吏已經不是貞觀時期的賢吏,所以有法而不能行。白居易的慨嘆表達了法與吏必須統一。宋朝王安石,一方面論證了立法的重要性。他說:“立善法于一國則一國治,立善法于天下則天下治。”與此同時,他也論證了執法之吏的重要,“守天下之法者,莫如吏”。進一步論證了治法與治吏并重的統一觀。

六、“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

此語出自韓非,他從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在爭相稱霸的興亡史中得出一個規律性的認識,那就是“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春秋戰國時期,鐵制生產工具的廣泛應用,不僅迅速提高了生產力,也使得生產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封建性的農業經濟逐漸成為主要經濟形態,并且帶動了整個上層建筑的重大變動。這種變動是通過經濟體制和政治制度的改革實現的。例如齊國實行了“相地而衰征”的經濟改革,同時又宣布“以法治國”,使得齊國國富民強,齊桓公首先稱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魏國任用李悝實行“盡地力之教”的改革,同時制定《法經》,建立新的法律制度,以確保改革的進行,使得魏國強盛一時。具代表性的是秦國商鞅變法,商鞅頒布“開阡陌,封疆令”,廢除了過去的土地國有,確立土地私有的封建經濟,同時還頒布了“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的法令,建立一家一戶的封建的生產方式。與此同時,廢除世卿世祿制度,實行二十等軍功爵制度。商鞅還充分運用法律的武器清除阻礙改革的舊勢力,嚴格實行“緣法而治”“信賞必罰”,建立起全新的社會秩序。由于商鞅頒布的法律與的改革相向而行,因此法律既是改革的動力也是改革的一項內容。最終奠定了秦統一六國的基礎。韓非正是觀察了各國的改革中既有成功的事例,如齊、魏、秦等國;也有改革不徹底最終失敗的,如楚國吳起的改革,總結出了“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的結論。

除此之外,法家是以法治為立論之本的,他們認為:“法,國之權衡也”,無法或有法而不執法,國家便失去了權衡而難以運行。同時,法又是“一民之軌”的行為準則,“境內之民,其言談者必軌于法,動作者歸之于功,為勇者盡之于軍,是故無事則國富,有事則兵強。”“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辭,勇者弗敢爭。”

法既然具有這樣強大的治國御民的功能,也就難怪“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在中國歷史上出現的許多盛世,都是和充分發揮法律治具的功能分不開的。

以上選擇中華法文化中具有警世價值的一些觀點,這些觀點可以視為法文化中的精髓,是古代哲人高度智慧的總結,是不折不扣的警世恒言。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張先生筆耕不輟

2017-05-19 11:50:12
來自t***6(**的評論:

中國法史大家之作

2017-07-28 12:47:54
來自t***6(**的評論:

第二次買了,送一個同學

2017-08-20 15:15:52
來自yueqinj**的評論:

書很好,滿意

2017-11-02 14:57:39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六十載治學厚積薄發,近幾年新作濃縮精華,值得擁有。

2017-08-04 15:47:23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