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凝結著老、中、青三代,三位作者,兩位中國著名阿拉伯語專家及一位阿爾及利亞中國問題專家兩年多來的辛勤汗水的作品,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潛心耕耘的佳作,也是一份獻給2014年阿拉伯僑民日紀念大會的珍貴厚禮。
這本近300頁作品時間跨度廣,人物涉及阿拉伯在華僑民中最著名的醫生博士、播音員、主持人、導演、教授、表演藝術家、格斗教練、歌手等。30位阿拉伯在華僑民、僑領、業界精英,鮮為人知的動人事跡、誠信故事,圖文并茂讓讀者深受感染。作者或娓娓道來,講述人物與中國結下的不解之緣;或飽蘸感情,追憶他們與中國人民友好交往的難忘往事,表達對中阿兩國和兩國人民友好的殷殷期盼。書中的篇篇文章是中阿各國人民友好交往的見證,是21世紀新絲綢之路經濟帶上讀者了解中阿關系65年友好交往歷程的一扇亮麗窗口。
劉元培教授,中國中東問題專家、現代著名阿拉伯語學者、阿拉伯語言學家和翻譯家、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阿拉伯語譯審、位阿拉伯語播音員、博學記者,曾采訪過阿拉法特主席等,曾任沙特通訊社首任駐華記者。潛心致力于阿拉伯語、伊斯蘭學術文化的研究和譯著活動,為促進中國和阿拉伯國家之間的學術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通曉阿拉伯文、學識淵博,治學嚴謹,客觀求實,富有創見。其著作內容包括,阿拉伯、伊斯蘭史文化、教育、語言文學等學科領域,為系統地翻譯介紹和研究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做出了開創性的工作。
吳富貴教授,中國中東問題專家、現代著名阿拉伯語學者,中國與阿拉伯世界、中國與非洲國家物質文化遺產、游記文學領域博學研究員,閱歷豐富,著述頗豐,曾任中國外交官,在我駐外使、領館常駐,多年與阿拉伯世界打交道,埃及、摩洛哥、蘇丹、利比亞、伊拉克、也門、敘利亞、約旦、阿聯酋、也門、沙特、科威特等中東阿拉伯國家和非洲阿拉伯國家都是其職業生涯的重要站點,至今仍在蘇丹共和國任職。著有《阿拉伯世界風情》、《一個中國人眼中的阿拉伯世界》、《發現蘇丹之美》、《魅力蘇丹:相識在尼羅河畔》、《阿拉伯僑民的第二故鄉:新絲綢之路圓我夢想》等著作多部,因而被人們譽為"蘇丹通、阿拉伯通",是當代中國阿拉伯語學者中,留下蘇丹共和國旅游專著的及時人。在中國阿拉伯語界和非洲阿拉伯國家游記文學領域有著廣泛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王燕,漢族、系50后阿拉伯文化研究學者。多年致力于阿拉伯世界人文科學、游記文學、阿拉伯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領域的學術研究。先后在《阿拉伯世界研究》、《非洲》、《植物》、《地理知識》、《科技發展與改革》、《科技潮》、《回族文學》、《國際人才交流》、《國際食品》《伊拉克油氣合作》、《人民日報》、《環球時報》、《中國黃金報》等各類學術期刊發表多篇論文。近年來合著作品有《發現蘇丹之美》、《魅力蘇丹—相識在尼羅河畔》、《阿拉伯僑民在中國---新絲綢之路圓我夢想》等著作。為紀念聯合國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在京召開20周年,承擔了將陸續出版的《深愛中國的阿拉伯婦女---阿拉伯駐華大使夫人們》、《非洲駐華大使夫人們》、《非洲僑民在中國》等多部中非、中阿人文系列著作的撰寫工作。
法伊薩.卡布 ) FAIZA KAB 女士,阿爾及利亞人,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現代文學博士學位,現為人民網阿拉伯文版外籍專家。現已進入不惑之年的法伊薩,自1994年來到北京求學起,已在此居住了20年。除了求學,她還陸續在阿聯酋、巴林等阿拉伯國家駐華大使館從事外事工作。獲得學位后,她開始以外籍專家的身份,為人民日報社下屬人民網阿文版工作。她的日常工作是將人民日報社論、國際時事評論等表達中國聲音和立場的官方表態翻譯成阿拉伯文,將中國聲音傳遞到阿拉伯世界。
目錄
出版前
在中國信息20 年 ——記蘇丹專家葉海亞 穆斯塔法
2012 年12 月5 日是蘇丹專家葉海亞 穆斯塔法一生中難忘的日子。這24小時他出席了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與在華工作的各國專家代表的座談。這是當選為中共較高領導人后出席的首場外事活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作為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后首次會見的外賓之一,葉海亞感到無比榮幸與自豪。他表示要繼續為中國的對外宣傳工作貢獻自己的力量,愿意繼續幫助中國培養更多的阿拉伯語翻譯人才, 愿意繼續親身經歷這個總給他帶來驚喜的國家嶄新的發展。
現年57 歲的葉海亞出生在蘇丹首都喀土穆以北的尚迪市。中小學在當地的學校就讀;1978 年,考入喀土穆大學文學院阿拉伯語和歷史專業,1982 年獲碩士學位;畢業后,在老家的一所中學教英語;1983 年,到蘇丹通訊社工作,在國內新聞部任編輯,主編。期間到喀土穆大學進修新聞,獲學士學位。葉海亞在蘇丹通訊社工作期間,主要負責編輯世界各地要聞, 其中也包括中國新聞。通過工作,逐漸對中國有所了解,對中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迅速崛起的經濟產生了興趣。并結識了不少中國朋友,也經常拜訪新華社駐蘇丹分社。
在蘇丹通訊社工作10 年,葉海亞經歷過四屆政權變動: 尼邁里政權;蘇瓦爾 達哈卜過渡軍政府;薩迪克政府和巴希爾政權。曾兩次隨總統出訪報道,還分別隨議長、外長和內政部長出國訪問,并進行報道。葉海亞認為,通過這些頻繁的政治變遷,出國采訪,提高了自己的新聞敏感,豐富了自己的采編經驗。
經新華社駐蘇丹記者介紹,1994 年末,葉海亞 穆斯塔法來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阿拉伯語部工作。他萬萬沒有想到,自接觸新聞業務以來,能會與中國結緣,到中國工作,親眼目睹和參與這個國家的改革發展。
筆者與葉海亞共事三年。在他身上體現出蘇丹人的共性: 忠厚老實,辦事可信。他工作踏實,遵守工作制度,有求必應, 待人誠懇。在生活和待遇等方面不提個人特殊要求,不給中方增添任何麻煩,是一位好合作的外國專家。
每天,他早早從位于復興門廣播大廈北面的外國專家樓來上班,有時比中國人還早。他不愛言笑,一到辦公室,便立即投入忙碌的譯稿和改稿之中。經他修改的稿件通俗易懂,既忠實原文,又符合阿拉伯語的表達方式。這都得益于他長期培養的新聞業務素養、深厚的阿拉伯語和英語的語言功底和對中國的深入了解。
除譯稿和改稿外,他經常與中國年輕人一起擬定采訪題目, 用阿拉伯語采寫新聞報道。在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工作期間,有時自己親自動筆撰寫稿件。1997 年香港回歸時,他替中國朋友高興,對"一國兩制"這種符合中國國情的治國方式很感興趣,并撰寫文章《中國龍的現代覺醒》。他先后到河南、河北和寧夏等地采訪。見識了中國各民族的風土人情,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的輝煌成就。前后采寫了十多篇報道。1999 年,他在寧夏采訪了一位因工廠效益不好而選擇創業,從而走向成功的商人。他在用阿拉伯語寫的報道《從一個工人到一個企業家的轉變》中這樣寫道:"這是中國改革開放給人民帶來好處的真實寫照。"稿件向阿拉伯世界廣播后,被一些阿拉伯國家的媒體轉播。
2003 年,葉海亞榮獲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先進工作者"稱號。2006 年,工作合同到期,他依依不舍地離開了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談到在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十年工作,他十分感激。他說,中國國際電臺是我進入中國的大門,從而近距離了解中國,它的政治機構、經濟和社會情況。同時結識了一些的中國男女同事。他們集體工作的意識使得大家工作起來十分和諧和融洽。國際電臺那十年大大豐富了自己的實踐經驗。我也盡力把自己的新聞工作經驗傳授給周圍的中國同事,以提高向阿拉伯世界宣傳的水平。
由于他水平不錯,為人厚道,所以他從國際臺一出門,別的機關就馬上請他過去了。從2006 年至今,一直在中國外文出版社下屬的《中國網》阿拉伯文版工作。他對《中國網》的工作十分滿意,他說,我十分有幸的成為及時個在中國網工作的阿拉伯人。中國網是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當今世界,電子新聞的作用越來越大,被稱為新的新聞。人們把更多的時間用在上網,而較少關注廣播電視報刊等傳統媒體。所以中國網已成為重要的新聞媒體、多語種的信息中心和一本百科全書,它的受眾隊伍將越來越大。葉海亞深感自己的責任重大。他說, 我一到《中國網》就投入緊張的工作。想方設法努力培養年輕的阿拉伯語翻譯,因為他們將建設連接阿拉伯人民與友好的中國人民之間的橋梁。除審改中國同事翻譯的新聞和專稿外,還指導完成了數十個重大專題報道,如《中非友誼續寫美好未來》《中國與非洲建交友好55 周年》《中國共產黨建黨90 周年紀念》《2011 年兩會》《聚焦中東局勢》等。報道一,就受到讀者關注。由于他出色工作,連續數年被外文出版社評為先進工作者。
中央電視臺阿拉伯語頻道原定2009 年9 月開播。但因形勢所迫,決定提前開播。6、7 月,該頻道招收了70 多位年輕的阿拉伯語翻譯和播音員及外籍工作人員,又召集北京高校的阿拉伯語教授,新華社和國際臺等外宣單位的阿拉伯語博學翻譯和外國專家。葉海亞也被請去幫助翻譯和改稿。當時,任務重時間緊,葉海亞須《中國網》《中央電視臺》兩頭兼顧,但他從來不講條件,隨叫隨到。
無論在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和中國網工作,還是到中央電視臺幫忙,他一貫工作勤奮,態度認真,與中國同事同甘苦,共患難。2011 年獲得國務院頒發的"中國友誼獎"。這是中國政府為表彰在中國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外國專家而設立的較高獎項。得此獎項非常不易,獲獎者來自中國科技、經濟、教育、文化、新聞等各個領域。一個單位一年或數年才出一位。獲獎后,他激動地說,我能得到這個獎項是對我工作的認可,也是對我以后繼續為中阿友誼,特別是中蘇友誼出力的鼓勵和鞭策。這個獎不只屬于他個人,還屬于一直默默支持他的中國同事,屬于許多奮戰在中國對外宣傳一線的人們。
他對筆者說:"到中國網是內容豐富的實踐。因為過渡到了電子宣傳的工作。電子宣傳的作用越來越大,被稱為新的新聞。我一投入工作,就努力培養年輕的阿拉伯語翻譯,因為他們將建設連接阿拉伯人民與友好的中國人民之間的橋梁。中央電視臺阿拉伯語頻道開播時我曾去工作過。我認為,在建設西亞北非人民與中國人民友誼大廈過程中,自己僅出了微薄之力。"
筆者與葉海亞是好朋友。他稱筆者為老師,筆者也稱他為先生。自葉海亞離開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后,筆者一直與他保持聯系。在閱讀阿拉伯語和翻譯阿拉伯語的過程中,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時,筆者都首先請教他,并每次都得到滿意的答復。平時也保持電話聯系。每逢伊斯蘭教開齋節和宰牲節重大節日時, 雙方還互致問候。
2009 年夏,蘇丹駐華使館舉行一次聯歡活動。參加者除蘇丹駐華大使、使館官員和蘇丹在華工作的專家和僑民外,還邀請部分曾在蘇丹工作過和訪問過蘇丹的中國朋友。被邀請與會的中方人士有中國部分大公司的老總和朱明瑛等文藝界著名人士,筆者也有幸被邀出席。當天,葉海亞早早地等候在蘇丹駐華使館的門口,迎接筆者。參加這次活動的還有蘇丹國家電視臺的攝制組。攝影師拍攝了活動的全過程。席間,葉海亞把自己的情況向電視臺記者作了簡單介紹,并請他們對筆者進行采訪。記者首先要求談談對蘇丹的印象。筆者接過話筒,在大庭廣眾之下,用阿拉伯語講了一段經歷: 1980 年,筆者隨武漢雜技團教練組到蘇丹培訓蘇丹雜技小學員。1981 年4 月12 日,在蘇丹雜技團成立7 周年之際,尼邁里總統親自向筆者和另外5 名雜技專家頒發了國家一級勛章和勛章證書。這極大的殊榮至今難忘,大家都珍惜地珍藏著勛章和證書,照片還掛在家中的醒目處。筆者接著說:"蘇丹和蘇丹人給自己留下美好印象,自己視蘇丹為第二故鄉。"講話博得了與會中外朋友的熱烈掌聲。蘇丹大使也上前與筆者握手表示祝賀。事后不久, 有朋友從蘇丹回國,他告訴筆者,蘇丹電視臺播放了自己在聯歡會上的講話,在蘇丹的中國人都看到了,很高興,蘇丹觀眾看了反映也挺好。
葉海亞已在中國外宣工作20 年,見證了中國三代領導人的更迭,經歷了中國的改革開放,領略了中阿友誼,特別是中國和蘇丹兩國關系的不斷發展。同事們都說他是"中國通"。但葉海亞自己卻不這么認為,他謙虛地說道:"中國太大,很難地了解。"
談到對中國的印象時,葉海亞說:" 中國是一個偉大的國家,它有五千年的古老文明。通過我在中國的工作實踐和日常生活,在自己的腦海中留下很多深刻的印象,其中最深的是熱愛祖國忘我工作的中國人,也許這是震撼世界的中國復興和飛躍成功的秘訣。"
再過三年,葉海亞就到退休年齡。談到以后的規劃,他對筆者說,中國的文化包容,人民友好。在這里生活和工作的外國人過得很舒心,始終感覺自己受人尊敬。他表示,希望自己能繼續留在中國工作,直至退休。回蘇丹后,我將繼續耕耘, 把自己在中國積累的經驗傳授給下一代,也將把余下的歲月留給慈善公益事業。
東西收到,很滿意!!真的是超級好的賣家,解答疑問不厭其煩,細致認真,關鍵是東西好,而且貨物發得超快,包裝仔細,值得信賴!
阿拉伯僑民在中國:新絲綢之路圓我夢想N(漢)風情》、B《一個中國人眼中的阿拉伯世界》、《發現蘇丹之10美》、《魅力蘇丹:相識在尼羅河畔》、《阿拉伯僑民間的學J術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通曉阿拉伯文、學識淵博,治學嚴謹,客觀求實,富有創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