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壯威嚴的中國皇帝之皇城——紫禁城,是由蒙古人始建,并經滿族人之手才得以保存至今的。游牧帝國與農耕帝國的合二為一造就了龐大的多民族國家——中國。哺育了漢文化與漢人的兩河流域——“支那”是如何將滿洲、蒙古、西藏、新疆等周邊地區統一起來的?14世紀后半葉元朝的北徙與明朝的崛起,直至19世紀初清朝的盛極而衰,亞洲激蕩的450年盡在本書之中。
岡田英弘,1931年生,現任東京外國語大學名譽教授、東洋文庫研究員。1957年因研究《滿文老檔》獲日本學士院獎。
神田信夫,1921—2003,曾任明治大學文學部教授,退休后任明治大學名譽教授、東方學會會長、東洋文庫研究員等職。1957年因研究《滿文老檔》獲日本學士院獎。
松村潤,1924年生,現任日本大學名譽教授、東洋文庫研究員。1957年因研究《滿文老檔》獲得日本學士院獎。
關 鍵 詞 甲骨文 支那 明清史 岡田英弘 蒙古史 滿洲 西藏 喇嘛
譯者簡介
王帥,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中國古代史專業博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明清史。
從支那到中國
首先要說的是,本書所論述的明清歷史,可以概括為“從支那到中國”的歷史。
現在所謂的中國,其地域范圍非常廣闊,包括以黃河和長江為中心的支那地區、古稱滿洲的東北地區、蒙古高原、從天山北麓延伸出去的準噶爾草原、東土耳其斯坦及其南部的塔里木沙漠、以青海湖為中心的青海地區、西藏地區等。這些地區不僅氣候水土各不相同,民族、語言、宗教、生活方式、經濟條件等方面也頗具特色。
中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國僅民族的數量就超過五十個,在國家統一的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中國就是這樣一個由不同元素統一起來的國家。
對于現代人來說,這些已經是常識了。但是我們偶爾仍在有關中國的內容上犯錯誤。譬如我們籠統地稱呼“中國人”時,大都是指代在支那地區居住的漢族人。還有譬如“中文”,指的是作為漢族語言的漢語。但是通常來說,中國人中包括蒙古人和西藏人等,而且中文里當然也包括蒙古語和藏語等。雖然這也不是沒有道理的,但本書要清楚地界定“中國”的含義,因此在敘述過程中將區別使用“支那”和“中國”、“漢人”和“中國人”、“漢語”和“中文”等名詞。
現在作為多民族政治統一體的中國概念,其原型早在明清之前的元朝時就已經形成了。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國,原本是一個游牧民族的國家,僅僅是由生產力低下的游牧區構成的帝國,其經濟基礎薄弱,也很難穩定地發展。直到第五代君主薛禪汗將蒙古游牧區與支那農耕區合并統治后,帝國才最終得以穩固。中國概念就是從這里誕生的,而元朝也正是最早將多個地區合并統治的新中國之雛形。
但是元帝國在聯合各地區的問題上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各個地區自行其是,各自為政,一旦作為統治力量基礎的蒙古游牧軍隊由于一些原因被削弱,帝國就必將分崩離析,實際情況也正是如此。支那地區建立了明朝。蒙古高原和準噶爾草原由北元統治。滿洲也由明朝統治,朝鮮半島上則建立起獨立的李氏朝鮮王朝。隨著元末察合臺汗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東土耳其斯坦成為東察合臺汗國的領土。
明朝實際上打算在其所繼承的元帝國的全部疆域內建立統治。不過,這種愿望最終沒能實現。漢族由愛好和平的農民組成,其軍事力量存在極限,不可能期望其像元帝國那樣建立起強有力的統治。
所以,現代中國概念的真正成形,必須要等到清帝國建立之后。研究繼承元朝的明朝乃至之后清朝的歷史,就要從支那到中國的歷史開始敘述。本書正是基于這種視角對明清時期進行探究,進而得出相應的結論。
南北支那的對立
那么,鑒于中國廣大的地域范圍,各地區的由來自然有其各不相同的歷史原因。但是,在這里我只舉兩個例子。
一個是支那地區內部的南北關系問題。
總的來說,支那歷史的大趨勢通常是北方統治南方。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北支那相對于以長江流域為中心的南支那來說,一直保有相當大的政治優勢。
4世紀初的東亞民族大遷徙使南支那開始進入支那歷史發展的主流。因為五胡侵入北支那,漢族被迫向南遷徙,因此南支那迅速地得到了開發,除去黃河流域仍然是支那地區的中心之外,另一個中心在長江流域建立起來??傊?,得益于高產的水田耕作,南支那成長為中國的糧倉,同時也成為經濟中心。
但是,中國的政治中心依然在北支那。即便到了隋唐時期,諸王朝的國都也大都設置在北支那。為了南北支那的溝通和聯絡,隋朝開鑿了聞名于世的大運河。這個通道將南方的物資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北方,從而維持了支那地區的統一。
俗話說“南船北馬”,北支那以陸路交通為主,但是運送糧食等大宗物資還是水運較為方便。所以在運送物資時,當然要盡可能地利用自然河流。迅速建立起大一統國家的秦朝,在秦始皇時期將開封附近的黃河分流,開通了通往南方淮河的水路。到了漢代,水路在此基礎上繼續向南方延伸,楚州(江蘇省淮安縣)到揚州之間的水路將淮河和長江也聯系起來??偠灾翱梢詮拈L江口向北行進,橫穿淮河進入黃河,然后沿河上溯,最終將物資輸送到位于渭河流域的國都長安。
但是,黃河的水患問題也十分棘手,因此維護運河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運河的興衰也與國力的興衰聯系在一起。
隨著時代的變遷,南支那的經濟重要性日益凸顯。到了宋代,諸如“江浙(江蘇省和浙江省)熟,天下足;江浙歉,天下饑”這樣的諺語廣泛流傳,也象征著南支那控制了整個支那地區的經濟命脈。而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國在世祖忽必烈時征服南宋并奪取了這個谷倉地帶,所以蒙古帝國向大元帝國的轉變也就成為必然趨勢。
即使到了元代,支那地區重心南移的進程仍不可阻止。當時訪問中國的阿拉伯旅行家伊本 白圖泰(Abu Abdullah Muhammad Ibn Battuta,1304—1377)在《伊本 白圖泰游記》一書中將“汗沙城”,即浙江省杭州市稱為地球上較大的城市,另外還將“刺桐城”,實際上即泉州附近的外港,描述為世界上較大的港口。伊本 白圖泰21歲時立志到麥加朝圣,離開故鄉摩洛哥,向著他所憧憬的未知世界——東亞進發。他的前半生幾乎都奉獻給了旅行事業,直到45歲才返回摩洛哥。因此,他實地考察了諸如麥加、開羅、伊斯坦布爾、巴格達等當時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大城市,并耳聞目睹了當地的風土人情,故而其對南支那的評價也是可信的。
正是如此,南支那越來越繁榮興旺。最終到元末時,支那地區北方統治南方的歷史原則被徹底推翻。于是在長江流域發展起來的朱元璋集團建立明政權,并推翻了北京的元政權。南方打敗了北方,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大事。此外,明朝試圖全盤繼承元朝的版圖進而成為首屈一指的大帝國,但位于支那北方的元朝發源地——蒙古本部則阻止了明朝的行動。
很棒哦,加油
現在寧可看日本人寫的本國史
可以。。。
還沒看,書比較新,以后再說
這書不買就虧了,好
甲骨文出品 內容很好
這么快就2印了 還用解釋嗎?
這本書很好
甲骨文叢書始終如一,品質保證。當當給力。
這本比較淺顯,聊勝于無
作為東京學派的領軍人物,新清史的淵源,這本書是應該抱著兼收并蓄,知己知彼之心讀一讀的。
可以從幾千年的老鄰居那里聽聽家里以前的事情,不需要為尊者諱。
老外的歷史研究功底很扎實,角度也不一樣,喜愛歷史的可以一讀。
每次都在當當買,下次還得來
非常好,快遞也蠻不錯的
好好好好好
甲骨文系列書籍毋庸介紹,必屬精品,閱讀收藏兩不誤。
書是正版 平時折扣不大 趕上雙十一活動半價 比較劃算 好評上圖
很好的書,值得購買!
甲骨文的一種,雖然評價一般,活動沒書買了就入了
甲骨文的書。沒得說,
印刷不錯,翻譯中有個別特指詞匯,一開始看有些別扭,看習慣就好多了。
甲骨文書系的一本,日本人研究中國歷史的著作
看到可觸摸式啦啦適度從緊可信法拉利項目經費呢啦快點快點加純凈水啦啦
雄壯威嚴的中國皇帝之皇城——紫禁城,是由蒙古人始建,并經滿族人之手才得以保存至今的。
甲骨文叢書作為社科出版社的代表作品每一部都值得一讀。
看外人如何傳寫中國歷史,很好的另角度,給人生很好啟迪!
接連看了幾部日本人研究中國歷史的書,發現角度與傳統史學果然差異巨大
明清的政治格局形態對近代中國形象很大,細讀歷史,就知道近代現代的種種歷史變遷的歷史承因。
從日本學者的角度,來看待驅逐蒙古后明朝統治二百八十多年,滿清王朝再次異族入主中原的整個過程。
甲骨文出品,必屬精品!明清史是一門顯學,看看外國人的不一定的歷史觀和歷史視角,受益匪淺
日本學者寫的中國歷史,敘事方式和視角都很有趣,值得一讀
本書從一種完全不同于傳統中國歷史觀的角度對明清時期中國乃至東亞的歷史軌跡進行了論述,值得一讀
14世紀后半葉元朝的北徙與明朝的崛起,直至19世紀初清朝的盛極而衰,亞洲激蕩的450年盡在本書之中。
社會科學出版黑色2017年5月一版一印,甲骨文叢書新品種,印制精良,怕出2印失去收藏價值,趁1刷趕緊下手了。
一直很喜歡甲骨文叢書,雖然還沒有來得及細細品讀,但相信應該不錯的,就是每本書都有點小貴啊。什么時候再能搞點活動才好!
甲骨文系列叢書,本本都有其突出之處,這本書書寫明清的佳作,內容充實,可讀性強,但是作為日人的著作,總有一種社會文化環境差異之感,讓人有些不快。也許是環境背景不同所造成的。
哺育了漢文化與漢人的兩河流域——“支那”是如何將滿洲、蒙古、西藏、新疆等周邊地區統一起來的?14世紀后半葉元朝的北徙與明朝的崛起,直至19世紀初清朝的盛極而衰,亞洲激蕩的450年盡在本書之中。
寫得不錯,雖然有不少錯誤。并且書中對華夏,對中國一直使用的是二戰前小日本鬼子對大中華的蔑稱“支那”。不知道是哪位大神如此傳神地翻譯了原文。建議出版社不要再出版!
甲骨文的書設計得很漂亮,讓人有購買的沖動,內容待看后評論
甲骨文系列必屬精品!看書也是要分年齡的,當你覺得那些心靈雞湯、美文閱讀、罪案推理和武俠奇幻等等怪力亂神不再滿足你的求知欲,說明你的精神需求進入如饑似渴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