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敏博士的專著《"習以為常"之蔽》是一部很值得一讀的外國民族志,很了不起。該書反映了近年來中國東南亞研究中一個非常可喜的重要轉向:即中國大學的博士生開始走出國門,奔赴東南亞國家從事田野調查研究。在此之前,雖然不乏海外中國留學生也到東南亞實地調查,收集資料,但一般都是受國外大學的派遣與資助,專門為國外大學學位論文而準備;同樣,雖然中國大學也有部分學者、甚至博士生,曾創造條件到東南亞國家進行這樣或那樣的研究,但一般或為短期膚淺粗放式的觀光考察,或為長期交流學習式的進修訪問;雖然中國前輩著名學者如人類學家林惠祥和社會學家陳達,也曾在東南亞從事過長期的實地考察,并有專門著作問世,但那畢竟是在戰前特殊的歷史條件下進行的,就像臺灣著名的人類學家李亦園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赴馬來西亞柔佛州的田野考察一樣,畢竟與內地大學和學者的境況不可同日而語。就社會科學在新中國半個多世紀來的獨特歷史遭遇和中國對外國地域研究的整體水平而言,像康敏博士那樣從事為期近一年的專題田野調查,從學術的原動力到財物資助,靠自己籌措而不用依靠海外援助,其困難之大,可想而知;其闖勁之足,令人刮目。正因為如此,如果說北大社會學與人類學系高丙中教授麾下的博士生團隊可謂開了風氣之先,一點不為過。康敏博士論文的成功實踐,從另一個側面也展示了中國與東南亞關系(包括學術交流)近士多年來突飛猛進的飛躍發展和廣闊前景。
凝視世界的欲望需要走出去的意志來展現。人類學者是共同體的眼珠子——它們被用來看世界,看社會,看社會世界,看世界社會。有眼珠子就能夠看,有心才能夠凝視。人類學者也是知識群體的腳板子——它們要走很遠的路,走很多的路,走陌生的路,也就是走沒有路的路。有了這樣的人類學者群體,一個共同體的社會科學才能走得夠遠,看得更遠。
——高丙中
康敏,籍貫福建,1975年生人。2006年取得北京大學社會學系人類學博士學位,現就職于北京外國語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學院。研究方向為文化研究、社會性別、穆斯林社群等,主要研究區域為馬來西亞、東南亞和中國。
引子:不尋常的馬來西亞
及時章"習以為常"之蔽(導言)
及時節"常"的意味
第二節"習以為常"與所謂"傳統"
第三節權力的遮蔽
第四節去蔽行動
第二章儀村概況
及時節馬來西亞和吉蘭丹州基本情況介紹
第二節"傳說"中的馬來人
第三節走進儀村
第三章日常生活中的時間安排
及時節24小時五次禮拜
第二節一年兩個節日
第三節一生三次儀式
第四節時間設置中的文化認同
第四章日常生活中的空間結構
及時節住宅里的空間布
及時章"習以為常"之蔽(導言)
及時節 "常"的意味
如同馬來語"biasa",中文"常"字也有類似的多種解釋。在本文中,我主要從以下三個層面來理解"常"字:
首先,"常"具有量的規定性。只有在數量上占優,不斷反復出現的事物我們才能稱之為"經常"、"通常"。而由于某種事物多次出現過,我們就會對它產生熟悉感,從見怪不怪到熟視無睹,甚至會由于單調、平淡無奇而對它感到厭煩,就比如我們的日常生活。第二,"常"也包含有質的規定性。當某個事物因為出現的頻率很高,形成了某種潮流、趨勢或規律時,它就會從量變到質變,成為一種標準狀態,符合這一狀態的,我們稱之為"正常"、"常態",否則就是"反常"、"變態"。這種質的規定性使得"常"與法則、規范產生關聯,因此第三,"常"往往涉及一個社會里的大多數人所達成的共識,蘊含著人們共同的道德判斷和價值追求。
根據上述理解,"習以為常"這個成語在本文中與"日常"、"正常"、"平常"三者關系最為密切。
一、日常
這里的"日常"指的就是"日常生活"。
自古以來,西方哲學家們把進行抽象的、超脫世俗的理性思維視為自己的崇高使命,而人們感性的、現實的日常生活則微不足道。西方哲學史上那個泰勒斯因夜觀天象而掉到井里的故事就是經典的例子之一。……
不錯
好書一本!
很好,值得好好研讀。
這個商品不錯~
利用寒假好好看幾本民族志 期待研究森開學~
老師推薦的民族志
ok
還可以
這還是非常好的,很快收到了。
好書
國內首批海外民族志,值得一讀
挺好的,符合預期。我們都很喜歡。
書很好,棒棒噠
對于我這樣的普通讀者來說,增長了了解,還是蠻好的。但寫得比較學院派,便缺了些許趣味,另外,如果插圖能多些,可能更好。
對于想了解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的概況是一本不錯的書籍。
一本很好的民族志研究,人類學、社會學研究的同學可以看看。
只有真正到當地社區/研究群體的生活圈子里待上一段長時日,與他們共同生活、聊天、學習等等,學術人員或研究者方能去體會在地的問題。現今的學術圈子,真正去進行田野的“學者”并不多,即使有,也只是區區一兩個月的時間,根本難以與研究的對象或群體進行有效的溝通和深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