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對晚清時期歷史事件與人物做了梳理研究,涉及發生在晚清的中日甲午戰爭、、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等重要歷史事件,以及慈禧太后、光緒皇帝、李鴻章、袁世凱、康有為等重要歷史人物。研究的領域也涵蓋政治、軍事、外交、教育、新聞出版等領域。
作者引用了大量的檔案史料、私家日記,詳慎厘訂,鑒別真偽,考證精密,言人之所未言,發人之所未發,文筆老到,揭示歷史上鮮為人知的怪事趣事,總會有讓你耳目一新的觸動。該書是一本建立在扎實史實基礎上的有思想性的學術著作。
孔祥吉,歷史學家、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研究員、日本東京大學客座教授、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特聘專家。曾任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是清史和近代史專家。作者在戊戌維新研究方面頗著聲名,其學術研究注重發掘大量的檔案史料和私人函札,重新解釋若干史實,新見迭出。著作有《晚清史探微》、《康有為變法奏議研究》、《戊戌維新運動新探》、《清人日記研究》、《從東瀛皇居到紫禁城————晚清中日關系史上的重要事件與人物》等。
同治甲戌年日本侵臺事件再研究
——潘霨其人及其《致總理衙門函》解讀
一、潘霨的傳奇人生
二、潘霨《致總理衙門函》的發現
三、潘霨《致總理衙門函》箋釋
四、日本要求“撤回注銷”“一切來往公文”之真相
五、正確評價潘霨的歷史地位
清廷關于開設議院的最早爭論
一、郭嵩燾最早提及議院制度
二、崔國因的設立議院的建議
三、清廷否決設立議院
魯迅祖父周福清出任金溪知縣考
清宮檔案中的朱智與杭州的六和塔
一、杭州人懷念朱智
二、朱智的軍機章京生涯
三、朱智《遺折》的發現
國學大師的失誤
——楊守敬《鄰蘇老人年譜》補正
一、楊守敬是保存民族文化有功勛的人物
二、何如璋向朝廷說了假話
三、黎庶昌奏調楊守敬作為隨員之原委
四、楊守敬未出任霍山知縣原因考查
五、余論
光緒皇帝有這樣一位岳父
——重新解讀甲午戰爭中的一段重要歷史
一、小說家的信口開河
二、慈禧給桂祥帶來了輝煌
三、派岳父帶兵上前線,光緒皇帝鑄成大錯
四、丑態百出的山海關之行
五、珍妃皮開肉綻,桂祥收兵回京
六、結語
略論容閎對美國經驗的宣傳與推廣
——以戊戌維新為中心
一、以美國為藍圖的銀行方案
二、引進美資興建全國鐵路
三、為康有為設計依靠美國大舉新政的藍圖
四、余論
奕劻在義和團運動中的廬山真面目
一、世人對奕劻的誤讀
二、新檔案史料的發現
三、庚子七月“召見單”部分內容分析
四、奕劻如何為慈禧出謀劃策
五、慈禧與奕劻間非同尋常關系探源
義和團運動中李秉衡的言行考察
一、李秉衡北上抗敵的原委
二、李秉衡在北京做了些什么
三、李秉衡與袁昶、許景澄之死
四、李秉衡之悲劇結局
五、結語
義和團研究中未為人知的怪事
——慈禧向日本軍隊大規模授勛
一、怪事緣起
二、八國聯軍占領北京后,日本軍隊的表現
三、慈禧大規模獎勵日本軍隊指揮官
四、慈禧為什么要大規模獎勵日軍官兵
英倫蹈海烈士之真史
——楊毓麟未刊函札述考
一、與眾不同的革命家
二、楊毓麟與軍機大臣瞿鴻禨之間密切關系
三、隨五大臣赴日考察憲政前后
四、與兩江總督端方兩通函札之分析
五、帶領楊毓麟前往英倫的蒯光典
六、余論
辛亥革命前后的朱啟鈐與北京
一、京師大學堂譯學館的驚濤駭浪
二、跟隨徐世昌創行新政
三、政事堂的錯誤抉擇
四、北京舊城改造及時人
湖北革命黨人戢翼翚重要史實述考
一、早年東京的留學生涯
二、戢翼翚與《譯書匯編》
三、廣譯世界學術政治諸書
四、再次來到東京
五、誰是迫害戢翼翚的幕后黑手
馮自由著史方法究竟錯在何處
——以日本外務省檔案與辛亥史實為中心
一、年代久遠,記憶失誤
二、主觀推斷,屢出差錯
三、把復雜的歷史簡單化
不一樣的李鴻章
——寫在《李鴻章年(日)譜》再版之前
一、戈登與李鴻章“蘇州殺降”
二、處理金玉均問題失策
三、外國人心目中甲午戰爭時的中國政府與李鴻章
四、簽訂《中俄密約》的主要責任,不能歸于李鴻章
五、關于李鴻章的為人處世
六、余論
讀書人莫學惲毓鼎
——剖析丁未政潮的若干細節
一、翰林院之佼佼者
二、信宋學不信康有為
三、彈劾瞿鴻禨奏折的發現
四、惲毓鼎與端、袁的陰謀詭計
被忘卻的近代新聞史及時章
——甲午戰爭與中國報刊的初春
一、民族危機催生了嶄新的報章
二、胡孚宸為強學書院鳴不平,要求重設新書局
三、總理衙門破天荒地為新聞報館打開綠燈
四、孫家鼐提出的官書局章程
五、康有為并非京師強學會的首領
六、余論
如果從1963年考上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算起,我的歷史研究生涯已經半個世紀了。除了在“”時期受到影響外,其余的時間,我都是在這個領域里耕耘,雖無大的收獲,卻也志在書中,自得其樂。1978年,我考上中國人民大學清史所的碩士研究生,拜戴逸與林敦奎先生為師,從事晚清史研究。由于研究所位于北京東城張自忠路3號,距離故宮和北京圖書館都近在咫尺。于是,我經常到歷史檔案館和故宮博物院圖書館、北圖善本室等處,養成了尋覓原始檔案做研究的習慣,堅持多年,頗有些許心得。
近年來,我常有一種莫名其妙的緊迫感。總覺得,如果不把以前搜集的檔案史料進行消化,寫成文章,便是失職,便對不起那些幫助我搜集史料的專家學者。他們之中的一些人,如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館員耿來金先生等,早已作古。而他們所提供的史料,我已經消化的,可能連一半也沒有。這大約是我感到緊迫的重要原因。
概括來說,我搜集的晚清檔案史料可區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官方保存下來的檔案。如歷史檔案館所藏各個門類的清代檔案,日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德國國家歷史檔案館等所保存的與中國近代有關的檔案史料等。
還有一類是私家檔案。此類檔案,大多由清朝的王公卿相,或封疆大吏個人所收存。在清王朝垮臺前后,一些舊時的高官或封疆大吏相繼過世。他們的后人繼承保存的私家檔案,大多被各級圖書館,或者是個人收藏家陸續購買庋藏。如翁同龢、李鴻藻、閻敬銘、張之洞、袁昶等私家檔案,有不少保存在北京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或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等單位。還有一些私家檔案流落到海外。我在東京的一些圖書館中,曾看到很有系統的清代官員的私家檔案。這些檔案大多是在新中國成立前,由一些日本富商在我國購買運往東瀛。這些頗具史料價值的檔案,長期流落異國他鄉,無法充分利用,很是可惜。
在私家檔案中,我受益最多的是翁同龢的家藏檔案。這批檔案種類繁多,內容廣泛。蓋因翁同龢出身于江南世家,本人又是狀元,貴為帝師,兩任軍機,屢當政要。翁氏本人又是琉璃廠的常客,特別喜好收藏。他所保存的檔案,包括奏章、書札、電報、日記、圖冊等,可謂門類繁多。這些檔案,由翁同龢的五世孫翁萬戈先生于20世紀40年代兵荒馬亂之際,由天津至常熟,再從上海由輪船運至紐約,漂洋過海,顛沛流離,卻保存得十分完好。
1989年春,我應孔飛力(Philip Kuhn)教授之邀,前往哈佛訪問。翁萬戈先生在參加一次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學術研討會時,從我的老朋友湯若杰(Roger Thompson)教授那里,聽到我在哈佛訪問的消息。于是,翁先生便給他在抗戰時期于重慶結識的老友費正清教授打電話,說是要找一位研究晚清史的孔先生。費正清先生便將他的同事孔飛力的電話號碼給了他。翁先生接通了電話后,才知道鬧出了大笑話。孔飛力教授說,你要找的是“真孔”,我是“假孔”,不過,我可以告訴你孔祥吉的電話和通訊處。于是,我同翁先生建立了直接聯系。
翁先生來美多年,長期致力于中美友好,曾任華美協進會會長,久住紐約。退休后,在新罕布什爾州的萊姆郡的山區購買了20英畝土地,自己設計、建造了住宅與書房各一幢,名曰:萊溪居。這里依山傍水,環境清幽,夜深人靜之時,可以聽到門前小溪嘩嘩作響,頗有一番“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韻味。
當我在這崇山峻嶺、人煙稀少的萊溪居,看到恭親王、醇親王等皇親國戚、軍政要員寫給翁同龢的親筆信札,翁氏日記手書原稿,以及軍機處工作記錄“隨手記”等珍貴文獻時,真是喜出望外。翁萬戈先生看到我將這批檔案視若珍寶,很是高興。他告訴我,在紐約居住時,曾邀請著名留美歷史學家、明清史學者房兆楹先生看過這批史料,房先生稱“史料價值一般”。這與我的驚喜形成了鮮明對照。后來,翁先生投入了許多精力,整理他們家族收藏了五六十年的檔案史料,出版了《翁同龢文獻叢編》八卷,我為其中兩卷撰寫了序言。
一般說來,用檔案史料解讀歷史,是件很有意義的工作。此項工作可以糾正錯誤,填補空白,頗受學界重視。只是搜集與鑒別是要花不少氣力的。然而,我覺得,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必定能有收獲,有時還會喜出望外。
2008年,我在整理舊檔時,發現30多年前抄錄的“朱智遺折”內容頗為感人。于是,在網上檢索有關朱智的信息,發現在杭州市網上,有一位研究杭州歷史掌故方面的學者曹曉波,寫有一篇名為《尋找元寶街一號的主人》的文章。主人者,朱智也。讀罷此文后,我頗受啟發。同時也覺得因年代久遠,杭州人對朱智事跡并不了解。于是,我在《博覽群書》發表了《清檔中的朱智與杭州六和塔》。文章發表后,即收到主編陳品高先生轉來的讀者來信。寫信的是我國“航天計算機技術的開拓者”朱正。朱先生20世紀40年代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早年即投身國防科技,曾負責主持我國計算機仿真技術研究和模擬計算機的研制,建成我國最早的模擬機房。他還參加了早期地空導彈制導系統的總體設計。70年代后,又從事計算機技術衛星照片數字處理、導彈實時數字仿真等研究,退休前任航天部某單位的總工程師。朱先生在讀完拙文后,迫不及待地同我聯系,并且很快安排我和內子一起,與他們的家族幾代人的聚會。這次聚會,有來自廈門大學專門研究中國當代比較文學、成果累累的應錦襄教授,和她的夫君翻譯家芮鶴九教授等遠道而來的客人等。朱正先生還讓在中央電視臺工作的畫家玉舟,即席為我畫了一幅肖像。一篇數千字的短文,何以激起千層波浪?
朱正先生告訴我,自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參加國防科研工作以來,由于家庭成分關系,他幾乎不敢與杭州老家有聯系。改革開放后,情況有所改觀,但對于祖上情況仍是知之甚少。拙作提到朱智在離開人世前所遞“遺折”中稱:“臣子早經即世,臣孫應鵬,尚在孩提。現在塘塔工程,幸已及半,惟有遺屬、家屬,悉心經理,早竣全功,了微臣未竟之志。”朱先生看到“臣孫應鵬”四個字后,簡直驚呆了。他萬萬沒有想到,朱智遺折中提到的朱應鵬,竟是自己的生父。據清宮檔案記載,朱應鵬繼承祖父遺志,主持完成了六和塔與錢塘江塘堤的興修工程。浙江巡撫聶緝椝向皇帝上奏銷案時謂:“所有塘塔兩項工程, 共用工料銀十萬三千四百五十兩零”,“查是案工程,歷時將及十年,需款數逾十萬。故紳捍衛桑梓之功,洵堪歷久不朽。該職(朱應鵬)善繼善述,克竟先志,尤屬難得。應請準予銷案。此系獨力捐辦義舉工程,斷無不實,且始終未動公款。”
對于先輩們捐出十萬兩銀子,用十多年的時間,興修錢塘江河堤及六和塔的歷史貢獻,朱正先生感到無比自豪。此次會見后,朱先生一方面根據我提供的線索,讓玉舟先生到北京故宮西華門內,請歷史檔案館提供幫助,收集了朱智生前的奏折;另一方面他還將拙作及檔案資料一并寄給杭州市政府,建議為他的出生地杭州元寶街一號,這所古色古香的院落正名。杭州市政府負責人看到清宮檔案與相關材料后,從善如流,很快將此院落由原來的“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源豐祥茶號舊址”,改名“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朱智故居”,并對院中的假山、門廊等建筑整修一新,成了杭州市一個頗有名氣的處所。
朱正先生已于2013年作古。他利用生命終結之前的每一寸光陰,晝夜兼程,苦思焦慮,終于編寫出版了《朱智史略》。這一切都是因看到“朱智遺折”而引起的。朱先生在去世之前,給我寫了一封信,茲將文字標點照錄如下:
孔先生:敬悉閣下已見到《朱智史略》,愿得到閣下指導!!先生是清史專家,對朱智史跡的研究是國內及時人。能為朱智事跡得到宣揚,是先生功勞莫屬。我輩能被確認為朱智后代,也僅憑朱智奏折中的一句話而矣!!我輩都終生感激著先生的。
面對朱先生的贊揚,我真的是覺得十分慚愧。因為這本來是應該做的,而我做得實在太少了。像朱先生這樣,把終身獻給祖國的航空航天事業的科學家,居然連自己父輩的業績都不清楚,說明我們史學研究存在著很多不足。許多晚清有名人物的后代,至今還活躍在各個領域。我們這些從事研究與教學的史學工作者,有責任,有義務,對這些重要人物作比較深入的研究。當然,這些研究應該遵從實事求是的原則。此項工作可以從整理檔案入手,多寫出一些可信的歷史篇章。
漢朝淮南王劉安在《淮南子 說林訓》中曾說:“舟覆乃見善游,馬奔乃見良御。”此語說得可謂入木三分。具體到我們這些史學工作者而論,我們所做一切歷史研究的結論是否正確,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是否恰當,都是要經過時間考驗的。筆者知識淺陋,深知收入本書的論文,雖然大多是用各類檔案史料寫成,但錯誤與偏差在所難免,故敬請讀者,不吝批評。
孔祥吉老師最新作品
不錯。。。
質優價廉貨快
非常滿意,很喜歡
好書好書,名家名作,低價入手,值得拜讀。
這本書不錯
當當的價格還是很劃算的,質量很好,而且大多數書都是獨立包裝的。回來就看的書。
書很不錯,適合歷史學碩士及以上學力閱讀
期待很久!
該書很好好,內容相當可靠真實。
吾消費當當數年,深知各產品琳瑯滿目、然,唯此書與眾皆不同,為出淤泥之青蓮,使吾為之動容,心馳神往,以致茶飯不思,寢食難安,輾轉反側,無法忘懷,于是乎緊衣縮食,湊齊銀兩,傾吾之所有而能買,小哥之熱心,快遞員之殷切,無不讓人感激涕零,可謂迅雷不及掩耳盜鈴響叮當仁不讓世界充滿愛,待打開包裹之時頓時金黃四射:屋內升起七彩祥云,處處皆是祥和之氣。吾驚訝之余甚是欣喜若狂!此書乃是天上物,人間又得幾回求!遂沐浴更衣,焚香禱告后與人共賞此書,人皆贊嘆不己,故生此書款型及做工,超高性價比之慨且贊吾獨具慧眼與時尚品味,信息介紹果然句句實言,毫…
真的很不錯
但剛剛好哈哈哈哈哈哈斤斤計較
到了。。。
不錯的書,通俗中蘊含理性認知,有趣中不乏啟發!
是一個論文集子,每個話題都很有意思,發現原來的一些隱秘的、錯漏的東西,值得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