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八品官的歲月回望,情節生動有趣,敘述幽默風趣
創業的苦樂艱辛、被招商的驚險奇遇,
貧窮的窘迫、誤會的尷尬、失敗的教訓,苦楚心酸之事盡付笑談中
本書講述了作者從參加工作時連“政治經濟學”這個名詞都沒有聽過的“無知青年”,成長為一名鎮委書記,以及在改革開放早期當鎮委書記的故事,客觀地書寫了改革開放起步階段珠三角鎮區人民艱苦創業的真實歷史。
何聯明,中山市原橫門鎮鎮委書記
及時章秘密招工
第二章改變一生的辯論
第三章路線教育運動
第四章縣委宣傳部
第五章南朗人在北京
第六章彎彎的路
第七章初到橫門
第八章路在何方
第九章路在腳下
第十章“NO ! NO ! NO ! ”
第十一章修建賓館
第十二章捕魚旅游
第十三章尷尬與窘迫
第十四章最失敗項目
第十五章最成功項目
第十六章污染零項目
第十七章被招商
第十八章東進序曲
第十九章寬寬的路
第二十章筆直的路
第二十一章熱土
附錄為了這一片熱土
后記
學工、學農、學軍
那時“工人階級必須領導一切”。 石岐二中歸石岐玻璃廠領導,學校的革委會主任也是玻璃廠派來的。我們經常走一個多小時的路,到位于獅滘口的玻璃廠勞動,名曰“學工”。我們沒什么技能,大多只是搬搬東西。如果能和工人師傅攀上關系,也許會讓你吃力地舉著一根鐵管,冒著高溫走到熔爐前,伸到爐里沾上一點像糖漿一樣的玻璃溶液,用嘴對著它吹幾個玻璃瓶過過癮。
在學工中,跟環衛工人一起掏大糞最令我難忘。每到晚上九點多,路上的行人漸漸稀少,我們就開始行動。掏糞的小木桶是特制的,用鐵環扣在一根兩米多長的竹竿上。我們吃力地挪開糞池上的水泥板蓋,把小木桶伸到糞池里,使勁壓下去,裝滿糞后,順著竹竿拉上來,倒進大木桶。大木桶裝滿之后,兩個人一起用力端起它,把糞便倒進齊胸高的木制糞車里。我們雙手以及全身都沾滿糞便,甚至濺到臉上、嘴上,奇臭無比。兩只手用肥皂洗上十遍八遍,聞一聞還是臭的。環衛工人教我們用桔子皮狠狠擦手,擠出桔子皮的汁把臭味蓋住。掏一次大糞,身體起碼“留香” 三天。同學們晚上分頭去掏糞,第二天一起上課,教室里的空氣就會不斷發生變化,開始是桔子的清香味,再聞下去就覺得不對勁。
“學農”,就是帶著鋪蓋到貧下中農的家里“三同”,即同吃、同住、同勞動。春天去“搶插”,夏天戰“雙夏”(夏 收、夏種)。
有時候,我們還要配合工人糾察隊的“勞力歸田”行動。那時,凡是“影響”生產的事都歸工人糾察隊管。例如,熱戀中的情侶鉆進公園樹叢里抱成一團,過了晚上10點,眼前會突然亮起手電筒,然后迅速閃出一兩個糾察隊員:“回去睡覺!回去睡覺!明天抓革命促生產!”我們嚷著也要去公園鉆林子,但叔叔們對我們愛護有加,對這種“累活”總是獨立承擔,親力親為,不讓我們參加,而讓我們去干“輕松”的活,例如去“對付”農民。“對付”農民的時候,同學們都頭戴一頂盡可能與解放軍帽相似的帽子,左臂戴著紅衛兵袖章,守住入城的各個路口,攔住由鄉下騎自行車進城賣芒草(柴火)的農民。理由是這個季節是 插秧季節,應“勞力歸田”,不能到縣城賣東西而影響春耕生產。
有一次,我們幾個紅衛兵在入城路口截住一位用自行車載滿芒草的農民。
“縣革委通知,現在是春耕大忙季節,不能進城賣芒草!”我率先開了腔。
“你想大石砸死蟹呀?細佬!”農民不服。
“回去抓革命,促生產!”“抓革命,促生產!”“抓革命,促生產!”
同學們七嘴八舌,人多勢眾,像螞蟻一樣圍著他。有的抓住他的車貨架,有的拉住捆芒草的繩子。
眼見寡不敵眾,農民只好悻悻而回。
第二天,我們到張家邊公社沙邊大隊農民家里“三同”。一進屋,我大吃一驚,屋主竟是昨天被我們攔回去的那位農民!嚇得我一直低著頭不敢看他一眼。
世上竟有這么巧的事!謝天謝地,大概是每只“螞蟻”都差不多,他竟然沒認出我。
為了響應“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全國人民學解放軍”的偉大號召,學生還要到部隊學軍。我們學校的學軍安排在庫充軍區。
學軍是我們最向往,最令我們興奮的活動。解放軍在我們的心目中具有特殊的崇高地位。那時候,如果能弄到幾粒軍服上的紐扣縫在衣服上,或者用上一條軍用皮帶固定褲子,都可以引來旁人羨慕的目光。如果擁有一套舊軍裝穿在身上,那肯定超過現在開寶馬的身價。
學軍的生活是:白天,必須反反復復、不厭其煩地把被子疊成“豆腐塊”,跑步,列隊,用木頭槍練刺殺,割芒草供飯堂做飯……
晚上,玩“捉特務”游戲。在黑暗的樹林里狂追,在墳堆邊亂竄。摔跤比賽,卸下“太平鋪”上的蚊帳,掀掉鋪在稻草上的席子,在稻草上輪番“開戰”,直至比出“摔跤王”。
學生們還經常提早放學排練節目,晚上也經常回校排練。排練好之后,就上街到處表演給觀眾看。在臉上胡亂涂上一些紅顏色,找一個人流多的地方,插上幾根紅旗,敲鑼打鼓,有幾個人圍攏過來就開始唱歌跳舞。
“敬愛的,敬愛的,您是我們心中的紅太陽……”不斷地唱,不斷地手舞足蹈。有時,十幾個人氣喘吁吁地跳上一兩個小時,大半的時間只有幾個觀眾看。
凡有偉大領袖要發表“近期指示”的消息,機關、工廠、學校都要組織人員去迎接。敲鑼打鼓,彩旗飄揚,抬著近兩層樓高的“忠字牌”,舉著巨幅標語到仁山廣場(現在的孫中山紀念堂)等候。
等候的時候要跳“忠字舞”,或者單位之間互相“拉歌”。“天大地大不如黨的恩情大,爹親娘親不如親……”
“三排唱得好不好?”
“好!”
“再來一個要不要?”
“要!”
“馬克思主義的道理,千條萬條,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造反有理!造反有理!造反有理!’”
“近期指示”經常是晚上快12 點才來到,但大家樂此不疲,熱烈而虔誠。
吃“階級粥”也值得一說。用芋頭葉子、芭蕉樹干、芭蕉蕾切細,加點其他野菜,放上一點米,熬成一大鍋粥,名曰“階級粥”。全體同學中午吃完粥后,就再不準吃別的東西,下午由“苦大仇深”的前輩傾訴被地主、資本家剝削之苦。老師告誡我們,千萬不要忘記階級苦,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不要忘記還有一千多萬的臺灣同胞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一反我當初預想,文風竟然如此通俗生動,時不時還藏些幽默。而書里面所描述的不少事情也是相當有意思,描述得相當生動活潑,可以通過這些事情了解到當時社會的種種,同時會給我們帶來不同的思考和感悟。
很不錯噢!質量棒棒噠!內容也超級棒!
廣東珠三角八品官的歲月回望,情節生動有趣,敘述幽默風趣。創業的苦樂艱辛、被招商的驚險奇遇。貧窮的窘迫、誤會的尷尬、失敗的教訓,苦楚心酸之事盡付笑談中。本書講述了作者從參加工作時連“政治經濟學”這個名詞都沒有聽過的“無知青年”,成長為一名鎮委書記,以及在改革開放早期當鎮委書記的故事,客觀地書寫了改革開放起步階段珠三角鎮區人民艱苦創業的真實歷史。
八品芝麻官鎮委書記的主政生涯,揭露很多不為人知的歷史細節。版面疏闊,字體漂亮,讀起來很舒服。故事津津有味,不錯不錯。
在中山生活了二十幾年,看到這本書才知道,身邊竟然發生過這些事。通過一個縮影了解整個中山,改革開放早期人民艱苦創業的真實歷史。
改革開放40周年啦,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嗎?當初的愿望實現了嗎?生活像一把無情的殺豬刀,改變了一代人。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喝水不忘挖井人。來看看一位縣委書記的親身經歷,鬼才知道他經歷了啥。嘻嘻嘻嘻嘻......
這是一本很有研究價值的中山改革開放口述史,很詳細地講述了當時那個年代,作者在中山任職期間經歷的種種,樸素的文字,畫面感十足!通俗易懂,卻絲絲入扣,讓人不禁咀嚼幾遍并想象起如果讓自己親身經歷,該是如何一段韻味十足的歷史。
《窮當家》是中山改革開放口述史叢書的第二本,通過作者何聯明的實踐,用口述的方式講述橫門鎮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改革開放和發展進程。改變橫門鎮落后面貌的過程,濃縮了改革開放的歷史。絕對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圖書之一。
作者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了珠三角八品官的基層執政歷程,情節生動有趣,敘述幽默風趣,讓人在微微發笑的同時深思。
內文語言實在太風趣幽默了,輕松的語句描述繁雜的政治故事。精裝的開本,拿起來很有分量感,期待該出版社繼續出版更多回望改革開放歷史的相關書籍。贊贊噠!
這本書比想象中要有趣多了,作者的鎮委書記生活雖然艱難但歡樂多多,感覺作者是一個有逗逼潛質的人,太可愛了。書的印刷很好,是硬精裝,為做工點個贊。Ps:這個價格買到這樣的書太劃算了。
作者哪是個政府干部啊,明明是個段子手好不。里面關于進京出游的描述逗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