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圖書
人氣:44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國內(nèi)目前譯本之全新修訂版,譯者閻克文再度精心完善經(jīng)典。紀念本書作者馬克斯·韋伯逝世90周年)
  • 所屬分類:圖書 >哲學/宗教>宗教>基督教  
  • 作者:[德][馬克斯·韋伯] 著,[閻克文] 譯
  • 產(chǎn)品參數(shù):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208092365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2-09
  • 印刷時間:2012-06-01
  • 版次:1
  • 開本:16開
  • 頁數(shù):--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
  • 套裝:

編輯推薦

1.現(xiàn)代社會科學知名和頗爭議的作品問世105周年。紀念本書作者馬克斯 韋伯逝世90周年

2.西方社會學大師多方位導讀:塔爾科特 帕森斯、R.H.托尼,蘭德爾 科林斯、斯蒂芬?卡爾貝格以及京特?羅特等多位韋伯專家題序導讀;

3. 全新中譯本,國內(nèi)目前的譯本;在附錄中譯出了本書的姊妹篇——“新教教派與資本主義精神”,以及“后的反批評”。

4. 多版本注釋:收錄德文原版、帕森斯英譯本、卡爾貝格英譯本研究精髓。

專業(yè)推薦:

1.《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全新中譯本在原著問世105周年之際出版有著特殊的意義,不僅代表了“韋伯命題”旺盛的生命力和有效的解釋力至今對中國學人仍有啟發(fā),更加令我們重新思考當代中國的現(xiàn)代化進程。

2.進入現(xiàn)代化進程就意味著要不停地與韋伯打交道。

作者簡介

馬克斯 韋伯(Max Weber, 1864年4月21日—1920年6月14日):德國著名社會學家,現(xiàn)代影響力和生命力的思想家,社會學三大“奠基人”之一。曾先后在柏林大學、維也納大學、慕尼黑大學任教。他對于當時德國的政界影響極大,曾前往凡爾賽會議代表德國進行談判,并且參與了魏瑪共和國憲法的起草設計。他的主要著作包括:《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印度的宗教》、《古猶太教》,以及未完成遺稿《經(jīng)濟、諸社會領域及權力》等。

目錄

中譯者說明

英譯者序 塔爾科特 帕森斯

新版序言 塔爾科特 帕森斯

前言 R.H.托尼

導言 安東尼 吉登斯

導讀 蘭德爾 科林斯

導論 斯蒂芬 卡爾貝格

在線預覽

新教教派與資本主義精神[1]

馬克斯 韋伯作為一項原則的“政教分離”,在美國已經(jīng)存在多時了。這種分離貫徹得非常嚴格,那里甚至沒有官方的教派統(tǒng)計,因為國家要去詢問公民屬于什么教派,可能會被視為違法。我們這里不打算討論宗教組織與國家關系的這個原則有什么實際的重要意義[2]。我們更關心的是這一事實:就在僅僅25年前,美國的“無教派人士”據(jù)估計只占6%,[3]盡管這里并不存在當時絕大多數(shù)歐洲國家某些有特權的教會給予教派的所有那些非常實際的獎賞,盡管有大批的移民涌入美國。

另外,應當看到,美國的教派所承受的財政負擔之重——特別對于窮人來說——是德國的任何地方都無法比擬的。那些公之于眾的家庭預算就證明了這一點,而且我也親自了解了伊利湖畔一個城市的教徒的負擔情況,那里的居民幾乎全是從德國移民過來的伐木工。他們出于宗教意圖的正常捐款一年差不多會達到80美元,而他們能夠得到的年收入則約為1000美元。人人都知道,哪怕這是財政負擔的很小一部分,在德國也會導致大批教徒退教。而且,除此之外,在15或20年前,就是說,在美國開始歐洲化過程之前,凡是到訪過這個國家的人都會看到,所有那些尚未涌進歐洲移民的地區(qū),全都彌漫著強烈的教會意識[4]。每一種舊時的旅行手冊都會表明,和最近幾十年相比,從前美國的教會意識都是得到公認的,而且遠為強烈。我們這里特別關心的是這種情況的一個側面。

僅僅在一代人之前,商人們一到這里安家落戶并開始新的社會交往,他們就會碰到這樣的問題:“你屬于哪個教派?”問題會問得很謙和,而且看上去像是順便一問,不過顯而易見那絕不是偶然問問的。即使在紐約的姊妹城布魯克林,這種悠久的傳統(tǒng)也一直保持著,在那些不大受移民影響的共同體中則會強烈得多。這個問題會使人想起典型的蘇格蘭套餐會上的問題,要是25年前的星期日,在這樣的場合,一個歐洲大陸人幾乎總是會碰到一位夫人向他提問的局面:“今天您做禮拜了嗎?”或者,假如這個歐洲大陸人作為熟客碰巧坐在了上首,侍者在上湯時就會要求他:“先生,祈禱吧,請。”一個美好的星期天,我在(凱斯島的)波特利(Portree)就遇上了這個典型的問題,而且不知道還有沒有比這樣更合適的回答:“我是浸禮會教徒,但在波特利沒有找到我們教派的教堂。”夫人們對這個回答感到很高興并且表示滿意:“噢,除了他自己教派的禮拜,他不做其他禮拜的!”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新教教派與資本主義精神如果更加貼近地觀察一下美國的情況,人們就會很容易看到,社交與商業(yè)活動幾乎總要涉及宗教的教派歸屬問題,它決定著能否建立長期的信任關系。然而,一如上述,美國的政府卻從不提這樣的問題。為什么?

首先,(1904年的)一些親眼觀察可以用來做出說明。筆者曾經(jīng)乘火車在當時還是印第安人的領地上做過一次長途旅行,鄰座的是一位“殯儀金屬件”(墓碑用鐵字)行銷商,他很不經(jīng)意地談到了教會意識,其強烈程度至今令人難忘。這位商人說,“先生,不管是誰,相不相信我都由他去好了,但是如果我看到一個農(nóng)夫或者一個商人不屬于任何教派,我連一半也信不過他。如果他什么都不信,他會給我付賬嗎?”這里表明的還是一個有點模糊的動機。

如果聽聽一位德國出生的鼻喉科專家的故事,事情就會變得更清楚一點。他定居在俄亥俄河畔的一個大城市里,他對我談到了接診及時位患者時的情形。按照這位醫(yī)生的要求,患者躺在床上接受[用]鼻腔反射鏡進行的檢查。患者立刻坐了起來,并且很鄭重地強調說:“先生,我是浸禮會教徒,教會就在外面大街上。”由于弄不明白這件事情對于鼻子的病癥和治療具有什么意義,這位醫(yī)生便小心翼翼地請教了他的美國同行。同行笑著告訴他,病人聲明自己的教派成員身份只有一個意思:“不用擔心酬金問題。”但是為什么它會確切表達這個意思呢?第三件事情大概就能使人看得更清楚。

在10月初一個明媚的星期天下午,我參加了浸禮派會眾的一個洗禮儀式。陪同我出席的是我的幾位親戚,他們是北卡羅來納M.[縣城]幾英里以外窮鄉(xiāng)僻壤的農(nóng)民。儀式在一個水塘邊舉行,一條從遙遙可見的藍嶺山上順勢而下的小河注滿了那個水塘。水很冷,夜里還會結冰。許多農(nóng)民舉家來到這里,全都圍立在山坡上,他們都是坐著兩輪輕便馬車來的,有的來自很遠的地方,有的則是鄰居。

身著黑袍的傳道士站在齊腰深的水塘中。做好了各項準備之后,10名盛裝的男女魚貫涉入了水塘。他們宣明了自己的信仰,然后整個浸入了水中——女性則是在傳道士的懷抱中入水的。他們上來了,衣服透濕,渾身發(fā)抖,走出水塘之后,每個人都向他們致了“賀辭”。他們接著裹上了厚厚的毯子,然后便往家趕。我的一個親戚評論說,“信仰”可以永遠制止噴嚏。站在我旁邊的另一個親戚已經(jīng)按照德國的傳統(tǒng)被革出了教門,他小心地露出了輕蔑的惡意。他對受洗者之一說道,“嗨!比爾,水還不算太冷吧?”這時他得到了真誠的回答:“杰夫,我想的是到了某個熱烘烘的地方(見鬼!),我沒覺著水冷。”其中一個年輕人入水的時候,我的親戚驚得跳了起來。

“你看,”他說,“我告訴你他會的!”

儀式之后我問他,“為什么你認為那個人會受洗?”答曰,“因為他想在M.開銀行。”

“這附近都是浸禮派教徒,他能開得下去嗎?”

“根本不可能,不過,受洗之后他就會得到整個地區(qū)的庇護,而且能夠競爭得過任何人。”

進一步的問題是“為什么”和“靠什么手段”,于是引出了如下結論:只有經(jīng)過最循規(guī)蹈矩的“見習”,并且對于一直追溯到早年的行為進行了最為嚴格的調查之后(有無違反法紀的行為?是不是經(jīng)常泡酒館?跳不跳舞?看不看戲?打不打牌?是不是很早就借債?有沒有其他輕薄行為?),才能得到當?shù)亟Y派會眾的接納。這些會眾仍在嚴格堅持著宗教傳統(tǒng)。

得到會眾的接納等于是公認一個紳士的道德品質——特別是商業(yè)事務所要求的那些品質——有著保障。受了洗禮就可以保障那個人得到整個地區(qū)的儲蓄,以及沒人可以匹敵的無限信任。他是一個“成功的人”。深入的觀察可以進一步證實,這些——或至少是非常近似的——現(xiàn)象反復出現(xiàn)在絕大多數(shù)不同的地區(qū)。一般來說,唯有屬于或循道宗、或浸禮會、或其他各個教派以及教派式秘密宗教集會的人,才有可能獲得商業(yè)上的成功。一個教派成員遷徙他鄉(xiāng),或者假如他是個行銷商,他會帶上會眾為他開具的證明,從而不僅能使他很容易地和教派成員建立聯(lián)系,而且至關重要的是,能使他到處都受人信任。如果他并非由于自己的過錯而陷入了經(jīng)濟困境,教派就會幫著料理他的事務,為他在債權人那里提供擔保,并且常常根據(jù)“要借給人不指望償還”(《路加福音》,六:35)的圣經(jīng)原則給予他一切幫助。

債權人能夠指望的是,那個債務人所屬的教派會顧及自身的聲譽,不可能為了一個教派成員的利益而讓債權人蒙受損失。然而,這對于那個人的命運還不是決定性的。具有決定意義的是這一事實:一個享有崇高聲譽的教派僅僅接納這樣的成員——他的“為人”使他看來能夠無可懷疑地從道德上證明合格。

關鍵就在這里:成為教派成員意味著證明了個人在道德上——特別是商業(yè)道德——的合格性。這一點和一個“教會”中的成員身份形成了對照,一個人入了教會就是有了“出身”,而教會則是讓恩寵普照的,對好人歹人都一視同仁。實際上,一個教會就是一個法人團體,它把恩寵加以條理化并支配著恩寵的宗教授予權,好像這是一種天賦的職能。大體上說,教會中的派別是強制性的,因而根本不去證明教徒品質的優(yōu)劣。但是,一個教派卻是那些根據(jù)原則能在宗教上和道德上證明合格的人們自愿組成的聯(lián)合體。雖然一個人會發(fā)現(xiàn)他的成員身份是通過宗教見習才得到自愿接納的,但他仍是自愿加入教派的。

當然,這里有一個確鑿的事實:恰恰是在美國,這種選擇往往會受到非常有力的抵消,因為教派之間的競爭常常導致靈魂的改宗,而這種競爭在一定程度上是深受傳道士的物質利益決定的。因此,競爭的教派中間常常存在一些限制改宗的協(xié)議。例如,某人離了婚,但是按照宗教觀點來看,他的離婚理由極不充分,為了阻止他輕易地再婚,就會形成這樣的協(xié)議。能夠為再婚提供便利的宗教組織有著極大的吸引力。據(jù)說,某些浸禮派共同體在這方面有時就很寬松,而(密蘇里的)天主教以及路德教教會則因為實行嚴格的限制而得到了贊譽。不過,據(jù)說這種限制卻導致了這兩個教會的減員。

由于道德過失被革出教派,就意味著在經(jīng)濟上喪失了信譽,而且在社會上也將難以立足。

幾個月的大量觀察證實,盡管(在1904年時)教會意識仍然相當重要,但是正在迅速衰微,而剛剛提到的這一特別重要的特性卻明顯更為牢固。在一些大都市,若干場合的人們都自發(fā)地告訴我,一個房地產(chǎn)開發(fā)商通常都會先行建造一座教堂,往往是極為樸素的教堂;然后到各種神學院物色并雇用一個候選人,付給他500—600美元,給他提供一個極令人滿意的謀生位置,條件是他能夠招集來會眾,從而鼓動人們把建起的房子“住滿”。人們指給我看了一些破敗的教堂模樣的建筑,說那是失敗的標志。不過據(jù)說絕大多數(shù)傳教士都獲得了成功。對于新來的居民而言,睦鄰關系、主日學校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但至關重要的是周圍的鄰居應當“在道德上”值得信賴。

此外,教派之間還在會眾的晚茶會上進行著激烈競爭,盡力滿足會眾的物質與精神需求。上流社會的教派成員則是借助音樂演出進行競爭。(一個波士頓三位一體教派的男高音,據(jù)說只在做禮拜時演唱,那時的收入是8000美元。)盡管競爭如此激烈,但是教派之間仍然保持著非常良好的相互關系。比如說,在我參加過的一次循道宗禮拜活動中,前述浸禮會的洗禮儀式就被用作對每個人進行啟示的場景。大體上說,會眾拒絕聽講“教義”說教并無視教派差別。只有“道德觀”可以登堂入室。我曾聽過一些對中產(chǎn)階級做的布道,宣講的內(nèi)容都是那種可敬而牢固——當然也是極為親切而莊重——的典型的資產(chǎn)階級道德觀。但是這些布道顯然都是出于內(nèi)在的信念;傳道士往往也為之感動。

如今,[一個人所屬]教派的性質已經(jīng)沒有多大意義了。他是不是共濟會[5]、基督教科學派、基督復臨派、貴格會等等的成員,這都無關緊要。關鍵在于從德行角度經(jīng)過審查和一種道德見習之后能夠經(jīng)由“投票”被接納為成員,在新教的入世禁欲主義、因而也是在古代清教傳統(tǒng)看來,這才是彌足珍貴的東西。因此,人們這才看到了同樣的結果。

更切近的觀察可以使人看到,獨特的“世俗化”過程正在穩(wěn)步推進,一切源于宗教觀念的現(xiàn)象在現(xiàn)時代全都匯入了這一過程。不光是宗教聯(lián)合體——因此還有各個教派——對美國人的生活產(chǎn)生了這種作用。毋寧說,各個教派發(fā)揮的這種影響衰落得相當緩慢。稍加留心(即使在15年前)就能看到一個引人注目的現(xiàn)象:美國的中產(chǎn)階級(除了非常現(xiàn)代的都市地區(qū)和移民中心以外)有那么多人都在紐扣孔上別著一個小徽章(各種顏色的都有),很容易使人想起法國榮譽軍團的玫瑰形紋章。

如果去打聽一下這是什么意思,人們通常都會提到一個聯(lián)合體的名字,有時還是一個具有冒險意味的古怪名字。顯然,它的意義和目的就在于表明,聯(lián)合體除了提供各種大量的幫助以外,它幾乎始終發(fā)揮著安全保障的作用。但是,這種聯(lián)合體——特別是在極少受到現(xiàn)代裂變影響的那些地區(qū)——大都給它的成員提供了從每個有能力的同胞那里要求得到兄弟般援助的(道德)權利。如果他碰上了并非咎由自取的經(jīng)濟困境,他就可以提出這樣的要求。我已經(jīng)在若干場合注意到,這種要求一再遵循的正是“要借給人不指望償還”的原則,充其量也只是一種普遍極低的利率。不言而喻,互助會的成員無不樂于享受這種權利。此外,在這種情況下至關重要的是,通過調查并對道德品質做出判定之后,還可以經(jīng)由投票重獲成員身份。因此,紐扣孔上的徽章也就意味著,“我通過了調查和見習,我的成員身份足可以證明我是一個紳士。”而且,這還意味著已被證明值得信賴,這在商業(yè)活動中乃是至關重要的。人們可以看到,商業(yè)機會往往會受到這種正當化的決定性影響。

所有這些似乎正在迅速瓦解——至少是宗教組織正在迅速瓦解——的現(xiàn)象,基本上僅限于中產(chǎn)階級的范圍。某些有教養(yǎng)的美國人常常簡單地拒絕考慮這些事實,而且有些惱怒地把它們蔑稱為“胡扯”或者落后,要么就干脆否認;威廉?詹姆斯肯定地對我說,他們許多人實際上根本就不理解這些事實。然而,這些遺風仍然在許多領域蕩漾,不過有時顯得有些怪異罷了。

特別是,這些聯(lián)合體是使社會成員向上進入積極創(chuàng)業(yè)的中產(chǎn)階級行列的典型媒介。它們有助于在中產(chǎn)階級(包括農(nóng)場主)的各個階層,擴散和保持資產(chǎn)階級的資本主義商業(yè)精神氣質。

眾所周知,為數(shù)不少的(可以說大多數(shù)老一代)美國的“創(chuàng)業(yè)者”、“工業(yè)巨頭”、千萬富翁和托拉斯大王都是各個教派,特別是浸禮會的正式成員。然而,從實際情況來看,這些人往往只是出于傳統(tǒng)的原因而成為教派成員的,正如在德國一樣,只是為了在私人與社會生活中取得正當性,而不是為了取得作為商人的正當性。在清教徒時代,像這樣的“經(jīng)濟超人”并不需要這樣一種支柱,當然,他們的“宗教虔誠”的真實性往往也很令人生疑。中產(chǎn)階級,尤其是那些隨著并且由于中產(chǎn)階級才向上走的各個階層,乃是特定宗教信仰取向的載體,的確,人們肯定會提防他們當中的一些人,認為他們只是機會主義地隨波逐流[6]。然而,人們也不會看不到,如果這些條理化生活方式的品質——它們正是通過這些宗教共同體而保持下來的——和原則沒有得到普及,資本主義就不可能是今天這個樣子,即使在美國也不可能。世間任何經(jīng)濟區(qū)域的歷史上,[除了]那些僵化的封建制或家產(chǎn)制,沒有一個新紀元會沒有皮爾龐特?摩根(Pierpont Morgan)、洛克菲勒(Rookefeller)、杰伊?古爾德(Jay Gould)一類的資本主義人物。惟一發(fā)生了變化的是他們用來獲取財富的技術手段。(當然了!)他們過去是、現(xiàn)在仍然是站在“善惡之彼岸”。然而,無論人們對于他們在經(jīng)濟變革的其他方面的重要作用給予多高的評價,但在決定一個既定時代和既定區(qū)域,應當由什么樣的經(jīng)濟心態(tài)起支配作用這方面,他們從來就不是關鍵因素。至關重要的是,他們既不是獨特的西方資產(chǎn)階級心態(tài)的開先河者,也沒有成為它的載體。

美國的各教派以及眾多類似的排他性聯(lián)合體和俱樂部,都是根據(jù)投票結果吸收成員的,關于它們的政治與社會重要性,這里不是進行詳細討論的地方。一個典型的上一代美國人,他的整個一生都是在一系列這樣的排他性俱樂部中度過的,開始是學校里的男生俱樂部,接下來或是體育俱樂部,或是希臘字母會,或是其他某種性質的學生俱樂部,然后進入眾多著名的實業(yè)家和資產(chǎn)階級俱樂部之一,最終是都市富豪俱樂部。獲準進入就等于拿到了上升的入場券,特別是得到了展示自我感的證明書;獲準進入就意味著“證明了”自我。一個大學生如果沒有被接納進入任何俱樂部(或者準社團),通常就會淪為棄兒(我注意到了一些由于未被接納而自殺的情況)。一個商人、職員、技師或者醫(yī)生,如果從業(yè)能力受到懷疑,一般來說也會面臨同樣的命運。如今,眾多這樣的俱樂部都表現(xiàn)出了走向貴族性身份群體的趨勢,這成了當代美國的發(fā)展特性。這些身份群體并駕齊驅,而且應當充分注意到,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和那些赤裸裸的富豪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在美國,只靠“金錢”本身也能買來權力,但卻沒有社會榮譽。當然,這是一種獲得社會聲望的手段,在德國和其他地方同樣如此;不過在德國,獲得社會榮譽的恰當途徑是購買封地,乃至創(chuàng)下一份限嗣繼承遺產(chǎn),進而為子孫后代被接納進入貴族“社會”提供便利。在美國,從傳統(tǒng)上就更加看重靠個人奮斗獲得成功的人,而不是繼承人,獲得社會榮譽的途徑就在于晉身一個上流社會的同好團體,這需要上一個名牌大學,從前則是加入一個著名教派(比如長老會,在紐約的長老會教堂里就可以看到座位上放著軟靠墊和扇子)。在今天,加入一個著名俱樂部乃是必由之路。另外,住宅也很重要(任何一個中等規(guī)模的城市幾乎都不缺少“露宿街頭”的現(xiàn)象),還有禮服和消遣。只是在最近,清教徒前輩移民、波卡洪塔斯或者其他印第安女士等人物的血統(tǒng)才變得重要起來。這個問題此處不宜詳論。已經(jīng)有大量五花八門的翻譯作品再現(xiàn)了富豪們的家族史。所有這些現(xiàn)象——往往非常怪誕——都發(fā)生在美國“社會”歐洲化的廣闊天地中。

一直以來,特殊的美國式民主并沒有產(chǎn)生出一個由無數(shù)個體組成的不定型沙丘,而是產(chǎn)生了一個由嚴格排他而又自愿的聯(lián)合體組成的熱熱鬧鬧的綜合體,這恰恰是它的獨特之處。就在不遠的時間以前,這些聯(lián)合體還并不賞識由出身和繼承的財產(chǎn),以及官職和教育文憑所帶來的聲望,至少他們把這些東西看得很輕,這在世界其他地方還是極為罕見的。然而,盡管如此,這些聯(lián)合體也遠不是張開雙臂一視同仁地接納任何人。實際上,就在15年前,一個美國農(nóng)場主還不會帶領客人從一個正在田間犁地(出生在美國!)的農(nóng)業(yè)工人旁邊走過,除非他給雙方做了正式介紹并且客人與工人“握了手”。

以前,在一個典型的美國俱樂部里,誰也不會想起——比如說——兩個一起打臺球的成員是老板和職員的關系。這里奉行的是紳士間的平等。[7]當然,一個美國工人的妻子在隨同這位工會會員出席午餐時,也會進行自我調適,會仿照資產(chǎn)階級女士的樣子著裝和交際,盡管有點樸素且比較笨拙。

一個人要想在這種民主制度下獲得充分的認可,無論他處于何種地位,都要遵行資產(chǎn)階級社會的慣例,非常嚴謹?shù)纳狭魃鐣膊焕猓粌H如此,作為一項規(guī)則,他還必須能夠表明他已經(jīng)成功地獲得了某個教派、俱樂部或者互助會的投票接納,不管那是什么團體,只要它被公認為具有充分的正當性即可。而且,他在社會上必須始終能夠證明自己是個紳士。相應地,在德國被看重的則是為了“交易資格”與“通婚資格”而加入Couluer[8]和獲得預備役軍官的任命,以及有資格接受決斗挑戰(zhàn)所具有的重大身份意義。同樣的事情,但方向和實際結果卻大相徑庭。

如果一個人沒能入圍,那就不是紳士;如果不屑于這樣做——這在德國人當中很常見[9]——那就只好去艱苦掙扎,特別是在商業(yè)活動中。

不過,前面已經(jīng)提到,這里不去分析這些正在經(jīng)歷著深刻變化的環(huán)境的社會意義。我們首要關心的是這一事實:通過投票吸納成員的非宗教俱樂部和會社,它們在現(xiàn)代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乃是一個世俗化過程的產(chǎn)物。它們的地位源出于這些自愿聯(lián)合體的原型——教派——遠更排他的重要性。實際上,它們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地道的美國人的祖國——北大西洋沿岸諸州——的各個教派。我們首先應當記得,美國民主制度下的普遍平等的公民權(白人的公民權!因為黑人以及所有混血人種甚至到現(xiàn)在也還沒有事實上的公民權)以及“政教分離”,都是很晚近的時候——實際上是從19世紀開始——才獲得的成就。我們還應當記得,在殖民時期的新英格蘭中心地區(qū),尤其是在馬薩諸塞,要想成為那個州的正式公民,(除了某些其他前提以外)先決條件是在教派會眾那里獲得正式的公民身份。這實際上是宗教教徒在決定著準不準許獲得政治公民的身份。[10]

做出這樣的決定要看一個人是否通過品行——就這個詞的最廣義的用法而言——證明了自己的宗教資格,所有的清教教派都是如此。直到獨立戰(zhàn)爭之前不久,從任何次要方面來說,賓夕法尼亞的貴格會都不是這個州的主宰。實際情況就是這樣,不過,形式上他們不是惟一正式的政治公民。他們是憑著不公正劃分的廣大選區(qū)才成為政治主宰的。

獲準充分享有教派會眾的各項權利,特別是領受圣餐的特權,對于培育各教派的禁欲主義職業(yè)道德有著極大的社會意義,而這種職業(yè)道德正是現(xiàn)代資本主義發(fā)端時期所需要的。事實可以證明,若干世紀以來,禁欲主義教派的宗教虔誠在所有的地方——包括歐洲——都發(fā)揮了同樣的作用,前述我在美國的親身經(jīng)歷就表明了這一點。

如果集中了解一下這些新教教派的宗教背景,[11]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的書面文獻、特別是整個17世紀的貴格會和浸禮派文獻都在津津樂道于這樣的事實:有罪的“塵世之子”在生意上相互猜疑,但他們信任虔信者在宗教上堅定不移的正直。[12]

因此,他們只給虔信者提供信用貸款,只到虔信者那里存錢,而且只到虔信者的商店購物,因為在那里,且只有在那里,他們才會得到誠實而固定的價格。眾所周知,浸禮派始終都在聲稱是他們首先要求把這種價格政策上升為一種原則的。除了浸禮派以外,貴格會也提出了這種要求,愛德華?伯恩斯坦先生使我注意到了下面這段引文,可以作為說明:這不光與國家的法律有關,這些早期的成員都把自己的諾言和約定視為神圣。可以說,他們在生意場上也是如此。他們最初形成一個社會時,作為商人他們蒙受了損失,因為其他人不喜歡他們的獨特做法,不去光顧他們的商店。然而時間不長,人們就對著他們大喊大叫,抗議他們操縱了國家的貿(mào)易。提出這種抗議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不滿他們免除了與他人的一切商業(yè)協(xié)議,因為他們從不為他們出售的商品定出兩種價格。[13]眾神喜歡虧本銷售或者行為善良的人,他們會保佑這樣的人發(fā)財,這種觀念在世界各地確實屢見不鮮。但是,新教各教派卻是自覺地把這種觀念與宗教行為的性質聯(lián)系了起來,他們遵循的是早期資本主義的一個原則:“誠實乃是最上策。”這種聯(lián)系在新教各教派當中都能看得到,雖然不是他們所獨有,但僅僅在他們當中才能看到那種特有的連續(xù)性和一致性。

全部典型的資產(chǎn)階級倫理觀一開始就是所有禁欲主義教派和秘密宗教集會所共有的,這與直到很晚近的時候美國各教派所踐行的道德觀一致。例如,循道宗就認為,應當禁止(1) 發(fā)生買賣口角(討價還價)

(2) 經(jīng)營未付關稅的商品

(3) 以高于國家法律所允許的利率收取利息

(4) “聚斂塵世的財寶”(意指將投資資本轉為“有固定利息的財富”)

(5) 借錢而又不能保障有能力償還債務

(6)一切奢侈品這種倫理觀已經(jīng)詳細討論過了[14],但是,能夠追溯為各禁欲主義教派早期起源的,不光是這種倫理觀。尤其是,包括在那些起源中的,還有社會的獎賞、紀律手段以及影響到所有分支的清教宗派主義的組織基礎。當代

網(wǎng)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一塊冰**的評論:

這本書可以,是自己精心挑選的一套書,屬于人文社科入門級的一本書,具有啟迪性

2017-11-20 08:34:4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這個版本不是特別好,很多主要是翻譯者的評價

2016-06-26 11:14:31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上課時老師多次提到這本書。這次終于買回來了。

2017-11-11 16:00:46
來自河北大**的評論:

非常經(jīng)典的一部書,可以說影響了一代人的觀念。就是印刷還是太low

2017-09-19 16:50:11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非常好的一本書,打開社會學的大門,但是要有一定的知識儲備才能讀懂

2016-06-06 21:20:07
來自一壺普**的評論:

閻克文精心翻譯的經(jīng)典!紀念作者馬克斯·韋伯逝世90周年!經(jīng)典之作!

2014-08-12 15:06:49
來自小羊仰**的評論:

一次買了三本幫同學帶的,有一本多了第四章了,少了前言,因為是幫同學買的感覺很虧欠。我要拍照,他還不讓,要是我就要求退貨了。希望以后裝訂認真些

2016-05-21 10:23:23
來自brinzha**的評論:

無需多言,思想家韋伯的經(jīng)典作品,認真研讀思考吧。

2014-07-20 20:19:50
來自razer19**的評論:

在圖書館看了一遍,然后又對照了一下其他的版本,確實這個版本比較流暢。哪個版本最準確我不敢說,但至少康樂的比較晦澀,閻克文的讀取來沒什么障礙,至于別的版本就更差勁了

2013-05-29 21:24:12
來自精***人**的評論:

還沒來得及看,但這本經(jīng)典向往已久,立馬開工看

2017-01-23 15:19:36
來自小黑親**的評論:

這本書可以說代表了中國大陸韋伯研究和德文翻譯的最新水準。這樣的版本出來,不出幾年就可以代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的了。非常的好,推薦這一版

2011-12-10 18:16:35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仰目已久的書終于到手了!華北地區(qū)一直缺貨,遇見好書果斷出手,若等再度打折,又沒貨了。呵呵!

2016-11-23 15:46:32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這本書很棒,而且快遞好評,第一天下單第二天就到了!!

2017-05-16 19:26:29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很棒的書,但是以自己目前的水平,讀起來感覺有些難懂!

2017-07-18 10:22:59
來自ichalle**的評論:

這個版本非常好,除了正文還有其他各種補充資料

2017-08-30 08:29:40
來自f***6(**的評論:

迄今為止,這個版本是我讀過的最好的版本。譯者超級負責。

2017-10-23 19:32:55
來自rayner1**的評論:

這本書原文只有極少的部分,但是加了導讀、注釋,立馬填充了一倍多,很翔實。

2017-09-19 12:41:5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本書是現(xiàn)代社會科學最知名和最具爭議的作品,待我仔細品讀!

2017-10-18 08:20:23
來自1800610**的評論:

很好的書。特別感謝當當服務,先定的一版本不太滿意,款已付,申請取消,當當很快處理退款。重新定了這本,發(fā)貨真快。以后就在當當買書了。

2016-09-24 13:45:28
來自斯密斯**的評論:

韋伯的經(jīng)典之作,我已經(jīng)有了一個版本,可惜它將重要的注釋都刪除了。這次買這本看看。

2016-04-05 16:38:2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閻克文老師的譯作,在讀《馬克斯·韋伯社會學文集》,良心翻譯有木有~

2016-06-28 13:09:53
來自多神時**的評論: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是韋伯的文化比較系列專著《宗教社會學論文集》的第一項研究。在書中韋伯討論了伴隨歐洲宗教改革運動而出現(xiàn)的新教倫理及后者對現(xiàn)代資本主義的起源和整個西方理性化進程的影響。該書最初分兩部分發(fā)表于《社會科學與社會政治文獻》(1904-1905)第七卷和第十一卷。1920年作為《宗教社會學論文集》的第一部分被重新出版。在新版本中韋伯做了許多修改,并在注釋中加了不少新的材料,同時回答各種批評。

2015-02-03 20:47:20
來自hexd3**的評論:

此書是另一個馬克思的經(jīng)典作品,感受是經(jīng)典與篇幅無關。此書因為經(jīng)典,版本很多,我在書店詳細比較過,這個版本的最好。好在哪呢?好在其前面的各種版本的序言,有些譯者序對書的概括非常切合,不想看全書的看看序言就可以了

2013-09-22 14:43:03
來自檸檬小**的評論:

這是本不錯的書,作為政法的學子,是寫作業(yè)而買的這本書,不過這本書得內(nèi)容挺能引起我的深思,很有感覺,畢竟宗教和經(jīng)濟的關系是如此的密切,而這本書是有多個作家的導讀的,能更容易地助我去讀懂這本書,而且這個版本是最好的了~

2011-12-09 16:15:42
來自阿菜市**的評論:

晦澀的理論書,探討基督新教與資本主義精神之間的聯(lián)系

2017-09-22 20:31:26
來自檸檬小**的評論:

這個版本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估計是比較好的版本了,書的印刷質量也不錯,內(nèi)容上是很原汁原味的,覺得要了解韋伯的宗教思想就要看看這樣的書,雖然看起來進度有點慢,也主要是自己的知識面不廣,但是讀下來你就能懂得宗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的一個內(nèi)在聯(lián)系,是不錯的一本書。

2013-12-29 13:16:18
來自萌***8(**的評論: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導言部分占幅較多,附錄部分加有馬克斯韋伯的新教倫理文章。譯文算是比較好的了與同類譯文相比較。

2017-09-20 09:18:05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