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世存“立人三部曲”包括《盜火與革命》《安身與立命》《世道與人心》,是余世存二十余年來近代人物寫作的完整呈現(xiàn),組成了近現(xiàn)代中國的紀傳體敘述。書中傳主百名,涉及人物數(shù)百位,跨越歷史近兩百年,幾乎囊括了近代中國所有的重要人物。寫作對象從清末民初以來的歷史推手和弄潮兒,轉(zhuǎn)向邊緣的“怪力亂神”和被誤解、被忽視的人們,作者堅信在這個時代,前人的人生能夠為我們提供人格的坐標和導航。
著名學者余世存二十余年歷史人物寫作呈現(xiàn)。“立人三部曲”包括《盜火與革命》《安身與立命》《世道與人心》,是余世存二十余年來近代人物寫作的完整呈現(xiàn),《非常道》之后重磅作品。
近現(xiàn)代中國的紀傳體敘述。書中傳主百名,涉及人物數(shù)百位,跨越歷史近兩百年,組成了近現(xiàn)代中國的紀傳體敘述。而本書可以說是細節(jié)豐富而立體的近代政治史。
變革年代的人性啟示錄。我們至今生活在近代賢人開創(chuàng)的變革年代當中,重新梳理我們和他們之間的關(guān)系,能夠為我們提供人格的坐標和導航。
重新打撈和認識被誤解、被忽視的人們。寫作對象從清末民初以來的歷史推手和弄潮兒,轉(zhuǎn)向邊緣的“怪力亂神”和被誤解、被忽視的人們,帶領(lǐng)讀者以全新的角度認識近代中國和近代中國人。
余世存,詩人、學者,畢業(yè)于北京大學中文系。湖北隨州人,現(xiàn)居北京。做過中學教師、報社編輯、公務員、志愿者。曾任《戰(zhàn)略與管理》執(zhí)行主編,《科學時報》助理總編輯。主持過十年之久的“當代漢語貢獻獎”。當代最重要的思想者之一,被稱為“當代中國最富有思想沖擊力、有歷史使命感和知識分子氣質(zhì)的思想者之一”。
已出版的主要作品:《非常道:1840—1999年的中國話語》《老子傳》《人間世:我們時代的精神狀況》《家世》《大時間:重新發(fā)現(xiàn)易經(jīng)》《東方圣典》(主編)等。
魯迅:一要生存,二要溫飽
我們今天褒貶前賢多是著眼于他們的言行,很少從他們的生存狀態(tài)出發(fā)了解其言行背景,事實上知人論世會使我們更能理解前人也能理解自身。魯迅的生存和心理狀態(tài)是今人少有提及的,得益于陳明遠等學者們的研究,我們今天大概知道魯迅一生的收入狀況。十年前的一項研究表明,魯迅在參加工作直至去世的24年間,共收入12萬元左右,相當于今400多萬人民幣,即有著年均17萬元人民幣、月均9000元~20000元人民幣的收入。如果用今天的購買力算,相當于1000多萬人民幣,即年均50萬元。……這筆收入,大概相當于今天北京、上海、廣州的高級白領(lǐng)的收入。
可以說,魯迅的收入不算低。有人因此認為,“魯迅能夠自食其力、自行其是、自得其樂,堅持他的自由思考和獨立人格”。人們對魯迅的印象也是,他雖然樸素,但生活起來也是相當享受的:魯迅愛逛琉璃廠、淘古物字畫,愛吃館子、擺酒席,前期在北京住四合院時就雇傭女工和車夫;后期在上海住大陸新村三層樓房,他和許廣平、幼子海嬰三人雇有兩個女傭,晚年經(jīng)常帶全家乘出租車看電影、赴宴席……
魯迅被一些人認為是文人成功的典范,他生活的精致細節(jié)給人突出的印象。一是飲食講究,愛吃火腿等精美肉食,隔夜的菜是不大吃的;二是住房寬敞,初到上海不過兩個人,租一層樓就夠用,而魯迅卻要獨幢的三層樓;三是喜歡看電影,而且要買價高的好座位,往返要乘汽車。
但如果僅僅把魯迅看作是成功人士,這會妨礙我們對他的認知,這甚至是一種誤解。事實上,魯迅終生未擺脫生存的壓力。跟今天年收入30萬~50萬左右的白領(lǐng)階層一樣,魯迅的不安全感是實實在在的。這既跟他的家庭背景有關(guān),也跟他后來的體制生存和體制外生存方式有關(guān)。
魯迅出生在一個沒落的封建家庭,父親的病使他嘗盡世態(tài)炎涼。他在名篇《吶喊自序》中寫道:“我從一倍高的柜臺外送上衣服或首飾去,在侮蔑里接了錢,再到一樣高的柜臺上給我久病的父親去買藥。”“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么,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直到晚年,魯迅還回顧說:“契訶夫的想發(fā)財,是那時俄國的資本主義已發(fā)展了,而這時候,我正在封建社會里做少爺。看不起錢,也是那時的所謂‘讀書人家子弟’的通性。我的祖父是做官的,到父親才窮下來,所以我其實是‘破落戶子弟’,不過我很感謝我父親的窮下來(他不會賺錢),使我因此明白了許多事情。”
1912年,31歲的魯迅進入教育部做“公務員”,開始領(lǐng)薪水,但只能領(lǐng)到半薪,當年收入1100元。第二年,工資上漲,但也只能領(lǐng)到九成薪水,全年計2586元。第三年,仍未領(lǐng)全薪水,全年收入3146元。隨后幾年多為3000多元的年收入。1918年,開始在《新青年》刊物發(fā)表小說與雜文,但屬于同人刊物,沒有收入。
1920年,魯迅年收入2640元,較前幾年為少,因教育部拖欠三個月薪水。這一年魯迅開始在北京大學和高等師范任兼職講師,盡管開始不計報酬,但總算在工薪收入外有了講課費。1921年,魯迅年收入2578元,其中講課費88元。1922年收入不詳。1923年,魯迅年收入2304元,其中稿費69元,講課費141元,這一年,魯迅還在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北京世界語專門學校兼課。
1924年是一個轉(zhuǎn)折年,這一年魯迅年收入2600多元。教育部薪水3600元,魯迅領(lǐng)到手的只有1095元,其他稿費700多元,講課費800多元。工作12年之久的魯迅,業(yè)余講課和寫作收入超過了公職收入。1925年,魯迅的年收入2800多元,這一年的魯迅不僅繼續(xù)在北大、北師大兼任講師,而且開始在中國大學本科兼任小說學科講師,在黎明中學和大中公學兼任高中文科教員。最多的時候,魯迅到8所學校兼課。
我們由此可知,魯迅的收入雖然不算低,但設(shè)身處地地想,他也并不輕松,否則他不會到處兼課。一個民國體制中的公務員的辛酸,魯迅都經(jīng)歷了。到1925年,魯迅在他的名文《燈下漫筆》中還忠實地記錄他10年前的一次兌換錢的經(jīng)歷:“我還記得那時我懷中還有三四十元的中交票,可是忽而變了一個窮人,幾乎要絕食,很有些恐慌。俄國革命以后的藏著紙盧布的富翁的心情,恐怕也就這樣的罷;至多,不過更深更大罷了。我只得探聽,鈔票可能折價換到現(xiàn)銀呢?說是沒有行市。幸而終于,暗暗地有了行市了:六折幾。我非常高興,趕緊去賣了一半。后來又漲到七折了,我更非常高興,全去換了現(xiàn)銀,沉甸甸地墜在懷中,似乎這就是我的性命的斤兩。倘在平時,錢鋪子如果少給我一個銅元,我是決不答應的。”他為此感嘆,中國只有兩個時代,“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暫時做穩(wěn)了奴隸的時代”。
一個參加工作十幾年的老“公務員”仍未獲得“財務自由”,這才是真實的魯迅。1919年11月,魯迅借債500銀圓,為期3個月,利息1分3厘(共65銀圓),補足購房款。1920年5月,魯迅借債400余銀圓。1921年3月,魯迅又借債700余銀圓。1924年5月魯迅買下了破舊的小四合院──阜成門內(nèi)西三條胡同21號(現(xiàn)在的北京魯迅博物館內(nèi)),共花費1000銀圓左右,魯迅向友人許壽裳、齊宗頤各借400銀圓,所欠的債,一直到幾年后才用他的講課費還清。
1926年,魯迅在一篇日記中說:“翻開我的簡單日記一查,我今年已經(jīng)收了四回俸祿錢了:及時次三元;第二次六元;第三次八十二元五角,即二成五,端午節(jié)的夜里收到的;第四次三成,九十九元,就是這一次。再算欠我的薪水,是大約還有九千二百四十元,七月份還不算。”
我們今天讀魯迅,可以想到這是人到中年的魯迅,這是一種什么心境?有人說魯迅“跑著去領(lǐng)工資”,當年的報紙還說魯迅為“索薪”參加游行被警察打落了“門牙”,由此可見當時的公務員也得為自己的利益“維權(quán)”。到1926年時,魯迅還在給人寫信說,想多“弄幾文錢,以助家用”。
1927年夏天,魯迅對朋友說:“我想贈你一句話,專管自己吃飯,不要對人發(fā)感慨。并且積下幾個錢來。”1928年夏天,魯迅對一位朋友說:“處在這個時代,人與人的相擠這么兇,每個月的收入應該儲蓄一半,以備不虞。”過了幾天他又說:“說什么都是假的,積蓄點錢要緊!”
魯迅的諸多名文都是在這種心境里產(chǎn)生的。1923年,魯迅在《娜拉走后怎樣》的著名演講中說:“錢這個字很難聽,或者要被高尚的君子們所非笑,但我總覺得人們的議論是不但昨天和今天,即使飯前和飯后,也往往有些差別。凡承認飯需錢買,而以說錢為卑鄙者,倘能按一按他的胃,那里面怕總還有魚肉沒有消化完。須得餓他24小時之后,再來聽他發(fā)議論。”“除了覺醒的心以外……她還須更富有,提包里有準備,直白地說,就是要有錢。”“錢──高雅地說吧,就是經(jīng)濟,是最要緊的了。自由固不是錢所能買到的,但能夠為錢而賣掉。人類有一個大缺點,就是常常要饑餓。為補救這缺點起見,為準備不做傀儡起見,在目下的社會里,經(jīng)濟權(quán)就見得最要緊了。”……
1927年,魯迅在《革命時代的文學》的演講中說:“有人說:‘文學是窮苦的時候做的’,其實未必,窮苦的時候必定沒有文學作品的,我在北京時,一窮,就到處借錢,不寫一個字,到薪俸發(fā)放時,才坐下來做文章。忙的時候也必定沒有文學作品,挑擔的人必要放下?lián)樱拍茏鑫恼拢焕嚨娜艘脖匾衍囎臃畔拢拍茏鑫恼隆?rdquo;
因此,我們能夠想見魯迅的特殊性。跟民國眾多的學者教授不同,魯迅對經(jīng)濟、生計的敏感是異乎尋常的。作為長子的壓力,作為公務員的束縛,他活得并不舒坦。他一直生活在緊張、糾結(jié)之中,直到1926年,他還在為跳槽患得患失,這一年他去了廈門,又去了廣州,就是為了多掙錢。
自1927年秋天起,魯迅決意脫離體制,他既不擔任公職,也不做教員,而是專事獨立寫作。這一年,他已經(jīng)46歲了。他選擇了上海為定居地。有學者認為,魯迅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基于戰(zhàn)斗的需要──殖民文化與商業(yè)文化固然不堪,但卻足以造成文化專制的縫隙,進而便于以筆為旗,展開社會批判與文明批判;而另一方面則分明出于經(jīng)濟的籌劃和生存的盤算──這里匯集了全國最多的報刊、書局以及其他經(jīng)營性文化設(shè)施,只有這里才能為紙間的勞作提供豐足持續(xù)的版稅與稿酬,從而去除生活上的后顧之憂。這些都表現(xiàn)出先生清醒務實的經(jīng)濟頭腦。”
這其實也是高看了魯迅,他只是一個靠自己打拼的文人。師友們對他的幫助確實也開始見效,如蔡元培的介入,使魯迅受聘為“大學院”特約撰述員,得月薪300元,從1927年12月到1931年12月,整整四年又一月中,由大學院和教育部定期支付49個月之久,共計14700元,折合黃金490兩。這些穩(wěn)定的收入使魯迅終于有了10年的較為穩(wěn)定的生活。
1927年,魯迅年收入3700多元,超過了北京生活時期。1928年,魯迅年收入5900多元,其中一大半來自大學院特約撰述員的收入。1929年,魯迅年收入15000多元(合人民幣100多萬元),其中一大半來自他跟自己的學生老板李小峰打官司追回的版稅,他的學生、北新書局的“書商”李小峰扣其版稅,經(jīng)協(xié)商分期向魯迅償還,據(jù)郁達夫說,總數(shù)有20000元之巨。1930年,魯迅年收入15000多元。1931年,魯迅年收入8900多元。1932年,魯迅年收入4200多元。1933年,魯迅年收入1萬多元。1934年,魯迅年收入5600多元。1935年,魯迅年收入5600多元。……
也就是說,魯迅只到生前十年,收入才算可觀。陳明遠說,“魯迅在上海生活的整整9年間(1927年10月—1936年10月)總收入為國幣78000多元,平均每月收入723.87元(合今人民幣2萬多元)”——此系10年前數(shù)據(jù),今人民幣4萬多元,相當于今天都市高級白領(lǐng)的收入。就是說,直到此10年,魯迅才算有了“財務自由”。
可以說,魯迅終生處在生計的糾纏之中。他跟當代“亞歷山大”的“屌絲”一代一樣,都有著生存的緊張,只不過,他對自己的生計有著務實的考慮。有人認為他是“理財高手”,說他的理財有幾大特點:“不斷跳槽轉(zhuǎn)換工作”“多線程理財”“堅持親自理財”“選擇經(jīng)濟地區(qū)”等,這其實是高抬了魯迅。跟民國傍官傍商、長袖善舞的理財專家不一樣,跟梁啟超、胡適等體制內(nèi)生存者不一樣,他的理財真正是平民的、文人的。因此,他的言路、思路跟青年、跟大眾相通。
把生計放在重要地位的魯迅難以“免俗”,他說過,他跟高雅的知識分子是不一樣的。“所以我恐怕只好承認‘俗’,因為隨手翻了一通《世說新語》,看過‘娵隅躍清池’的時候,千不該萬不該的竟從‘養(yǎng)病’想到‘養(yǎng)病費’上去了,于是一骨碌爬起來,寫信討版稅,催稿酬。寫完之后,覺得和魏晉人有點隔膜,自己想,假使此刻有阮嗣宗或陶淵明在面前出現(xiàn),我們也一定談不來的。”他對青年對大眾的勸告也極為實際:“我們目下的當務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fā)展。茍有阻礙這前途者,無論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墳》《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圖,金人玉佛,祖?zhèn)魍枭ⅲ刂聘嗟ぃ继さ顾?rdquo;
魯迅一生受氣,其中多有跟錢相關(guān)。直到臨去世前幾年,他還在跟學生打官司,李小峰克扣他的版稅占他一生收入的五分之一;臨去世前四年,國民政府不再支付他特約撰述員費用……這些事件都會影響一個人的心理。難怪魯迅感慨:“在錢下呼吸,實在太苦,苦還不妨,受氣卻難耐……我想此后只要以工作賺得生活費,不受意外的氣,又有點自己玩玩的余暇,就可以算是幸福了。”
但魯迅是強大的。他雖然為錢操心,但仍不遺余力地行非常之舉。他對親友、對年輕人、對陌生人的幫助是多樣的。其中,他出資印行葉紫的《豐收》、蕭軍《八月的鄉(xiāng)村》、蕭紅《生死場》、曹靖華譯的《鐵流》以及紀念瞿秋白的《海上述林》等。他對左聯(lián)刊物、對柔石家屬的捐助亦有案可稽。在郵局工作的孫用,將自己的譯稿《勇敢的約翰》寄給魯迅,以求得幫助。魯迅代其聯(lián)系出版,墊付了230元的制版費,當書店付還一部分制版費時,他又用這些錢預支了譯者的版稅。上海英商汽車公司售票員阿累在書店里捧讀《毀滅》愛不釋手,魯迅得知他的錢不夠,問他:“一塊錢你有沒有?這本只要一塊錢本錢,我那一本,是送給你的。”阿累從內(nèi)衣的口袋里掏出那塊帶著體溫的銀圓,放到魯迅的手里。……
我們從生計的角度看魯迅,或者更能理解魯迅是我們中間的一員,他跟我們一樣,為生計所苦,承受了一個現(xiàn)代中國國民的生之甘苦。也只有如此,從當時到現(xiàn)在,他豐沛的文字才感動了一代代在中國生活中掙扎并收獲的心靈。
還沒看,書不錯
搞活動時買的,非常實惠!非常滿意!
非常滿意,推薦!
物流很快,包裝很好。
質(zhì)優(yōu)價低。
再次光臨當當,不錯的選擇。
非常好的一本書,作者寫得深入人心。當當正版書
感覺不錯的
喜歡讀這一類書,寫得不錯
一套內(nèi)容很有想法的書。值得入手。快遞及時送到。包裝也好。總體滿意,好評!
書不錯,比想象中好!
【簽名版】立人三部曲 《盜火與革命》《安身與立命》
【簽名版】立人三部曲 《盜火與革命》《安身與立命》《世道與人
【簽名版】立人三部曲 《盜火與革命》《安身與立命》《世道與人...
作者評論評論世事人物尤其獨到見解。
很不錯哦,值得擁有~
包裝挺好的,整體也很不錯!
包裝太精致了,以至于讓內(nèi)容都顯得有些黯然失色
送達及時,無破損。一冊有簽名,是驚喜,謝謝。
我是選擇貨到付款然后刷卡的 最后送來讓我付現(xiàn)金 幸好身上帶點錢
這次買了一批,余先生的書是無意間看到的,非常棒,值得一看
商品很正,物流很快,簽名驚喜,體驗不錯,所以買書還是來當當靠譜,點贊(PS:貪心一點,如果三本都有老師簽名就更棒了)
民國人物的百態(tài),很多人對現(xiàn)在都影響深遠,值得學習和拜讀。
和其他同類讀物相比,本書最大特點是寫歷史人物,視角,取材和切入點有很大不同。
這幾本書還不錯,選取角度,選擇人物都有特點,文筆也好。
非常喜歡余世存老師的書,剛好碰到限時打折,果斷拿下。
余世存立人三部曲,紙質(zhì)真好,排版也好,內(nèi)容嘛,有敘有議,具有世界性、現(xiàn)代性視野,很值得一讀的作品,讓我對民國時代的人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
總的來說作為通俗讀物是可以一讀的,簡要的人物傳記或者當作講談類的文章,也蠻有意思,普及新知教化大眾。但是不耐讀,史料不一定少,細節(jié)缺乏,作者蓋棺定論評述的概括性語句太多,描了個模子沒有血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