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記述了一代國學大師林語堂的生平及信仰之旅,是解讀林語堂的珍貴資料。正文部分是林語堂多年探求宗教經驗的記錄,記述其在信仰上的探險、疑難和迷惘,與其他哲學和宗教的磋研,對往圣先哲言論的探討等。附錄部分包括“林語堂自傳”和“八十自敘”,主要記述了林語堂的生平經歷,信筆揮灑,豁達、從容的智者形象躍然紙上。
我認為道德的混亂是違背人類本能的。我認為人喜歡擁有一種強有力的生活理想。一個有清楚理想的社會,是比沒有理想的社會更易于生活的。它產生較少的神經衰弱者,較少的挫敗感及較少的精神崩潰。我相信崇拜某些東西的本能存在于每一個人身上,不存在于一個不崇拜任何東西的社會,甚至一個無神的社會也是有崇拜對象的。
林語堂(1895-1976)一代國學大師,曾多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中國作家。著有《生活的藝術》《吾國與吾民》《京華煙云》等,并將孔孟老莊哲學和陶淵明、李白、蘇東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學作品英譯推介海外,是及時位以英文書寫揚名海外的中國作家,也是集語言學家、哲學家、文學家于一身的知名學者。
及時章童年及少年時代
我生于十九世紀末。那一年是一八九五年,是中國和日本訂立《馬關條約》的那一年,條約規定割讓臺灣和承認朝鮮“獨立”,就是甲午戰爭中國敗給日本的第二年。中國慘敗在日本手中,是因為清朝政府的寡后把準備建設近代海軍的錢移去做現在北京市著名的景點頤和園的建造費。舊的頤和園已在一八六〇年為英法聯軍劫掠并焚毀,而這個無知又頑固的婦人和她的排外心理,促成了數年后義和團運動的爆發。曾聽父親說過義和團運動時那個寡后和皇帝逃走的情形,當時我五歲。查考年鑒,我發現訂立《馬關條約》那一年,同時也是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發現X射線的那一年。
童年最早的記憶之一是從教堂的屋頂滑下來。那個教堂只有一座房子,并緊挨著一棟兩層樓的牧師住宅,因此站在牧師住宅的陽臺上,可以透過教堂后面的一個小窗望下去,看見教堂內部。在教堂的屋頂與牧師住宅的椼桷之間,只有一個很窄的空間,小孩可以爬上這邊的屋頂,穿過那個狹窄的空間,從那邊的屋頂滑下來。我記得自己曾是那個站在陽臺上的小孩,驚訝于上帝的無所不在。我感到困惑,如果上帝真的無所不在,他是否就在我頭頂上方幾寸遠的位置。我還記得曾為每日謝飯的觀念而自辯,得到的結論是:這是對生活的一般感恩,我們對生活中的一切都該用同樣的心情表示感謝,帝國的居民也該因為能生活在和平與秩序里而向皇帝表示感謝。
童年是新奇的時期,站在牧師住宅的陽臺上就能發現許多新鮮的東西。眼前是南山的十個峰,后面是另一座高山的石壁。我們的鄉村深入內陸,四周被高山環繞著,被當地人稱為“湖”。由這兒到最近的港口——廈門,差不多有六十英里,當時,坐帆船大概要三天。坐帆船的旅行,是另一種永遠銘記于心的經驗。因為住在南方,從鄉村到漳州的西河河谷這一段路真是美不可言,不像北方的黃土崗光禿禿的。可是正因為深入內陸,到了離鄉村約六英里的地方,河上不能行帆船,我們只得換一艘小很多的輕舟。這種小舟,真正是由那些船夫舉起來渡過急湍的。船夫卷起褲腿,跳入河中,把船扛在肩上。
童年的部分記憶和我所居住的這環山的村落有關,因為接近高山就如同接近上帝的偉大。我常常站著遙望那些山坡灰藍色的變幻,以及白云在山頂上奇怪的、任意的漫游,感到迷惑和驚奇。它使人輕忽矮山及一切人為的、虛假的、渺小的東西。這些高山早就成為我及我信仰的一部分,因為它們使我感到富足,心里產生力量與獨立感,沒有人可以從我身上帶走它們。這山還印證了《圣經》上的那句話——“這人的腳登山何等佳美”,我開始相信,一個人如果不能體會到把腳趾放進濕草中的快感,他是無法真正認識上帝的。
我們家有六個兄弟、兩個姐妹,而我們這些男孩經常要輪流到家里的水井汲水。學習打水很有趣。當吊桶到達井底時要晃動繩子,這樣吊桶就會翻轉過來裝滿水,我們不知道有抽水泵這種東西,因為那是煤油燈的時代。我們有兩盞煤油燈,另外還有幾盞點花生油的錫燈。肥皂直到我十幾歲才進入我們的生活。母親常用的一種是用大豆殘渣做成的“豆餅”,它只生出一點點泡沫。剛有肥皂的時候,它的形狀像一根方木條,農夫常把它放在太陽下曬干,使它堅實一些,在洗濯的時候才不會用得太快。
父親是當時前進的先鋒。他是一個夢想家,敏銳、富有想象力、幽默,并且永不休止。他傳授給他的孩子一切新的與近代的東西,培養他們對被稱為“新學”的西方知識的強烈興趣。母親剛好相反,擁有一個被孺慕之情所包圍的簡單、無邪的靈魂,而我們兄弟姐妹常聯合起來捉弄母親。我們常編造一些荒誕不經的故事告訴她。她肯聽,可是有點不大相信,直到我們爆出笑聲,她才板起面孔,說:“你們又在戲弄笨娘了。”她為養育孩子,受了許多苦,不過好在我十歲的時候,我的姐姐們已經開始負擔做飯、洗衣等家庭雜務。我們每天晚上上床前都要做家庭禱告,我們是在一個虔誠、相愛、和諧而有良好工作秩序的家庭中長大的。別人常以為我們兄弟會爭吵,可是我們從來沒有爭吵過。
父親是不隨俗的。我們家的男孩不像別人家的孩子那樣梳辮子,而是留一種童仆式的短發。姐姐常為我們編一種便帽,就是廈門對面鼓浪嶼街上法國水手們所戴的那一種。父親是一個十分好動的人,在月色皎潔的夏夜,他常會一時興起,走到河岸橋頭附近傳道,他知道那些農夫喜歡聚集在那里乘涼。母親告訴我,他有一次幾乎因肺炎死去,因為在收割月滿后外出傳道時流了很多汗,回家時沒有擦干。他常建教堂,被派到同安傳道時在那兒曾建過一所。我十歲或十一歲的時候,看見他建在坂仔的新教堂,教堂是用曬干的泥磚建的,頂上蓋了瓦,外面涂上了石灰。當屋頂的重量漸漸把四周的墻壓開裂的時候,出現了一場大騷動。住在六十英里外小溪旁的華西斯(A.L.Warnshuis)牧師,聽說這種情形,從美國訂購了一些鋼條來。這些鋼條用一枚大釘固定在中間,那枚大釘可以把鋼條旋轉到所需要的適當長度。它們連接在支持屋頂的木條上,螺旋釘一扭緊,鋼條把木條牽拉在一塊兒,大家可以清楚地看見教堂的屋頂被提高了幾英寸。這是偉大而值得紀念的一刻。
雖然父親是牧師,卻絕不表示他不是一個儒者。我記得曾幫他裝裱大儒家朱熹的一副對聯,用來張掛在新教堂的壁上。這副對聯的字體大約有一方尺寬窄,父親走了一趟漳州才取回這些墨跡的拓印本,因為朱熹做過漳州的知府。朱熹生于十二世紀,據猜測是因介紹女人纏足的方法而把“文化”帶入我們這一省的。就我所見,他的努力不算成功,因為這省女人所纏的腳既不小,又不成樣子。
我和西方接觸是在一對傳教士住在我們家訪問的時候。他們留下了一聽沙丁魚罐頭與襯衣領子的一粒紐扣,中間有一顆閃亮的鍍金珠。我常覺得它很奇怪,不知道是做什么用的。他們走了以后,屋子里仍充滿了牛油味,姐姐只好把窗子打開,讓風把它吹走。我和英語書籍的及時次接觸,是一本不知誰丟在我家的美國婦女雜志,可能是Ladies Home Journal(《婦女家庭》雜志)。母親常把它放在針線盒里,用里面的光滑畫頁夾住那些繡花線。我相信,沒有一本美國的雜志能用得這么長久。在建造教堂的時候,華西斯曾寄給我們一組西方木匠用的工具,其中有一個旋轉機,我對這些東西十分好奇,覺得它們做得相當好。
父親和華西斯牧師成為好朋友、好伙伴,因為華西斯牧師發現父親對一切西方的與新的東西有興趣。他介紹一份油墨印的名為《教會消息》的基督教周報給我們。他寄給我們各種小冊子與書籍,其中有基督教文學與上?;浇虝⌒械挠嘘P西方世界及西方科學的書籍。西學就是這樣來到我家的。我相信父親曾讀過一切關于西方的有用的東西,我記得有24小時他譏笑著說:“我讀過所有關于飛機的東西,可是我從沒見過一架,我不知道它是否可信。”這大約是萊特兄弟試驗飛行的時候。我不知道他怎么得來的消息,可當他和我們兄弟談到柏林大學和牛津大學是“世界上好的”學校時,眼里射出亮光,似真似假地希望我們兄弟有24小時能在那里攻讀。我們家是一個的夢想主義者的家庭。
十歲的時候,我和兩個弟弟離家去廈門上學,父親斷言本地學校不夠好。因為旅程要花很多天,而且要花錢,寒假時我沒回家,這等于離開母親一整年。但男孩就是男孩,很快我就學會不想家,并沉迷于學校里面的各種活動,這包括赤腳踢從啞鈴上鋸下來的木球。這是學校里孩子們的普遍運動,但沒有任何事像回到母親身邊那么令人快樂。進入被群山包圍的坂仔河谷,還有一英里就到家,我們三兄弟不能再忍受船慢慢地搖,就起程步行。我們曾計劃怎樣向母親宣布我們回來了,是在門外大喊一聲“我們回來了”還是再一次戲弄母親,用老乞丐的聲音要一點水,抑或躡行入家,找到她,然后突然對她大叫。這個世界實在太小,約束不住孩子的心,這就是那些久住在中國的西方人所稱的“中國人的頑皮性格”。
假期我們家就變成學校。我說過父親是一位牧師并不表示他不是一個儒者。當我們男孩擦好地板,女孩子洗完了早餐的碗碟后,鈴聲一響,我們就爬上圍著餐桌的位子,聽父親講解儒家的經典《詩經》,其中包含許多首優美的情歌(記得有位害羞的年輕教師,當他不得不講解孔子自選的那些情歌時,滿面通紅)。聽課到十一點時,二姐望著墻上的日影,慢慢站起來,一臉不情愿地說:“我要去燒午飯了。”有時晚上我們也集合讀書,然后她又不得不停止閱讀,起來說:“我要去洗東西了。”
我之所以必須寫到二姐,不只是因為她占了我童年生活的大部分,同時還可以顯示,在我們家,大學教育的意義是什么。我記得二姐很疼我(一切弗洛伊德派的說法,都給我滾),因為我是一個頭角崢嶸但有點不守規矩且喜惡作劇的孩子。當弟兄們安分而細心地研讀功課時,我卻到院子里玩。長大一些時,她告訴我,孩童時的我相當頑皮,而且常發脾氣。有一次和她爭吵過后,我鉆入后花園里的一個泥洞,像豬一樣在里面打滾,爬起來時對她說:“好啦,現在你要替我洗干凈了!”這一刻我看來一定又臟又可愛!
姐姐曾讀過司各特、狄更斯、柯南道爾的小說,哈格德的《所羅門王的寶藏》,以及《天方夜譚》,這些書都早由同鄉林紓譯成中文。事實上林紓不識英語,是靠一位魏先生翻成福州話,這位偉大的作者再把整個故事用美麗的古文寫出。林紓大大地出了名,他進而翻譯莫泊桑的作品及小仲馬的《茶花女》——這本書震動了中國社會,因為女主角是個得了肺癆的美人,十分像中國的羅曼史《紅樓夢》中的林黛玉。中國的典型美人似乎不是患上了肺癆,就是憔悴得瀕死的貴婦。甚至在古代,最著名的中國美人,不是患心絞痛,就是患某種精神病,而她最著名的姿勢是忍受極端痛苦而把眉頭皺起來的那一刻。姐姐和我,讀過了霍姆茲及作者名字已記不得的法國某作家的偵探小說后,編輯了一個我們自己的長篇偵探故事來作弄母親,使她開心。這個故事24小時天編下去,充滿令人毛骨悚然的逃亡和冒險。姐姐是天才,像黛博拉?兒一樣,有伶俐而敏銳的表現力,因此當數年前我在銀幕上首次見到寇兒的時候,我心跳得很快,握著女兒的手驚叫:“那就是我二姐的樣子!”我太太見過二姐,她很贊同我的看法。
姐姐在廈門高中畢業以后,想去福州女子大學繼續學業。我聽到她在家庭禱告后提出要求,可是一切都是徒勞。她不想馬上結婚,她想去讀大學。我說這個故事,原因在此,我父親卻不這么想。姐姐懇求,美言勸誘,而且做種種保障,可是父親說“不行”。對我而言,這很可怕。我并不怪父親,事實上,他不是不希望有一個又能干又受過高等教育的女兒,我還記得他讀完上海某雜志上一位女作家的一篇文章后說:“真希望有一個這樣的女孩當我的媳婦!”但是像他這樣的夢想家,看不清有什么方法可以辦到。女子受大學教育,是一種浪費,而我們的家庭委實無法供給。更何況這是一個甚至連廈門富裕家庭的兒子也不會去福州或上海求學的時代。父親聽說上海圣約翰大學是全中國學習英語好的大學,我相信他主要是從《教會消息》讀到的。我聽到父親告訴一個朋友,當他賣掉我們在漳州的房子以讓二哥可以在入大學的契約上簽字的時候,眼淚止不住滴在紙上。這就是一個牧師能力的極限。兒子,可以;女兒,不可以;在這個時代,不可以。這不是學費的問題,因為我深信二姐可以在一所基督教大學獲得一個名額。這是旅費及零用錢的問題,它可能每年要花費五十至六十銀圓。這樣,我二姐只好彷徨又彷徨,在廈門教書,等待結婚。在這個時代,女孩一過二十歲,便必須急于嫁人。我二姐有一個等了很久的求婚者,可是每次母親晚上找她談這個問題時,二姐就把燈吹熄,避而不談。她不能進大學,那時候又已經二十一歲。
二哥即將畢業,可以賺錢供我讀書時,大家提議我去圣約翰大學攻讀,但是直到24小時才做出這個決定,因為父親要狠下心向一個好友兼他過去的學生借一百銀圓。按照古代中國的規矩,老師是終生的主,是儒家“君、親、師”中的一位。這位學生現在已成富翁,父親每次經過漳州,都住在他這個學生的家里。因為在他們之間還有一層更深的關系:這個富翁過去是一個聰明卻貧窮的孩子,當他在父親門下受業的時候,父親送他一頂帽子,他對這件禮物終身不忘,等它破爛到不能戴的時候,他發誓一生不再戴其他的帽子,而他的確做到了。這就是古代中國所謂的“忠”——在中國小說或在舞臺上所教的強烈的“忠”,無論武將與文臣,家仆、夫婦之間,都講究忠。
父親知道只要他開口,一定可以借到這筆款。到今天,我還不知道這筆錢償還了沒有。
這樣,我便和二姐及家人一同乘帆船直下西河,她要去一個叫作“山村”的小村舉行婚禮,而我是預定起程到上海讀我大學的及時年。那一百銀圓的借款問題,像一把達摩克利斯的劍懸在我頭上,但我是開心的。那時我十六歲?;槎Y過后,二姐從嫁衣的口袋里拿出四角錢給我。分手時她含淚說:“和榮,你有機會去讀大學,姐姐因為是女孩不能去。不要辜負自己的機會,下決心做個好人,一個有用的人,一個著名的人。”這就是我家庭模式的全部。
兩年后,二姐死于瘟疫。但這些話常在我耳際回響。我之所以談這些事,是因為它們對形成一個人的德行有很大的影響力。想成為一名基督徒,就是如二姐告訴我的,是想做一個好人,一個有用的人嗎?在上帝的眼里,讀書人對律法與先知的一切知識、學問都沒有意義;對一個謙虛、單純的人,卻盡力找出他身上好的東西;而對跌倒的,卻能把他扶起來。這是耶穌基督的教義中最單純而不夾纏的綱領。我現在仍能想象出自己是那個在爛泥中打滾來報復姐姐的孩子,而我相信他因此愛了我。耶穌最特別的地方,他的無與倫比之處,是讓稅吏、娼妓比當時那些飽學之士更親近他。
圣約翰大學在那個時候已在國際上有一定的聲望,因為它出了幾位中國大使:顏惠慶(來自我的家鄉廈門)、施肇基、顧維鈞。它的確是學習英語好的大學,而在學生們的心中,這也是圣約翰大學存在的緣由。雖然它是圣公會的,它針對大多數學生的秘密使命卻是將他們培植為成功的買辦,來做上海大亨們的助手。事實上學生英語的平均水準,并不超過一個買辦所需的條件。校長卜舫濟博士,一個真正偉大的人物,他對于自己職責的了解,我想和英國魯比或伊頓公學的校長差不多。
他對學生父親式的影響,是不容誤解的。每一個清晨,早禱會后,他手拿一個黑色皮包,帶著一個總務,巡視整個校園。我相信這是他每天九點坐進辦公室前的晨規。他是一個一絲不茍的人,所以有人說他每年要讀一部長篇小說來使自己每星期有一個小時的時間松弛一下。
至于圖書館,藏書不超過五六千本,其中三分之一是神學書籍。其實到哪一所大學都沒關系,最重要的是大學里要有一個好的圖書館。學問的實質,像天國一樣,在于本身,必須出自內心。我的心就好比一只猴子!要做的事,就是把那只猴子帶到森林里去,你不必告訴它在哪里可以找到果子,你甚至不必領它走向那些好果子。我在那個貧瘠的森林中漫游,讀達爾文、赫克爾、拉馬克及小說家溫斯頓?丘吉爾的《杯盤之內》。此外,我學習打網球、踢足球,甚至和某些從夏威夷來的同學打棒球。我參加劃船會及五英里競走的徑賽隊。說句公道話,我在圣約翰大學的收獲之一是練就了健美的胸?。蝗绻疫M入公立的學校,就不可能了。
青春的心是躍躍欲試的,我張望著所能找到的,貪吃一切可食的,就像公園里的一只松鼠,無論它吃什么都能吸收而且得到滋補。那個好思想的心,一經入水,便航行在一望無涯且時有暴風雨的海上。人仰望群星而驚異,而心之船卻在掙扎撞擊,在波浪上前后左右搖動。我記得二年級時回家度暑假。父親請我講道(這種事我甚至在十多歲的時候就已做過好多次,因為父親不喜拘泥于傳統習慣,而且想讓愛饒舌的我出出風頭)。我選擇了一個講題:“把 《圣經》當文學來讀”。對那些農夫基督徒談到《圣經》像文學,的確是毫無意義的,但這種觀念當時在我意識的最前線,于是它就溜出來了。記得我曾說耶和華是一位部落之神,他幫助約書亞滅盡亞瑪力人及迦南人,而且耶和華的觀念是進化的,由部落所崇拜的偶像進而為萬國萬民的獨一真神,沒有一個民族是特別“被選”的。你應該想象得到禮拜天晚餐時我父親的臉色!他可能看出,他已經做了一件錯事。他憑得一個廈門人,英語很好,卻是一個無神主義者。這是一個噩兆,“英語好,但是一個無神論者”。因此他很怕我也走上無神主義的道路。
我很喜歡那所大學,卻不重視功課??荚嚹且恍瞧?,其他學生都在惡補,我卻到蘇州河釣魚,腦子里從來沒有想到考試會不及格。在中學與大學,我都常常是第二名,因為常有死讀書的笨蛋把及時名拿了去。
在這里我必須提到中文課程,因為它在我后來的基督教信仰上造成了很大的反動。例如,上中文民法課時在書桌底下讀休斯敦?張伯倫的 《十九世紀的基礎》。為什么會有民法一科,我始終無法了解。那位中國老師是一位老秀才,戴著一副大眼鏡,體重至少有八十磅。秀才是從來沒有學過授課或演講的。那本民法教科書是一本用大字編印且只有一百多頁的東西,可以坐下來一口氣把它讀完,我們卻當它是整學期的教材。因為它被列入課程中,所以我們要被強迫挨過。每周那位民法“教授”讀給我們聽十至十五行,需時約十五分鐘,那一小時內的其他時間,他就不言不動,在他的座位上縮成一團,可能是透過眼鏡注視我們,而我們也在沉默中看著他。不幸的是,這是一種我無法通過的表演,內心的的空虛是難以自抑的,而我也并不想象佛家禪宗那般入定。這是圣約翰大學中文課的典型,最糟糕的是即使連著幾年中文課程考試不及格,仍可以得到一張圣約翰大學的文憑。事實上,學校并不重視對中國的研究,這種現象到一九三〇年以后才好轉。
剛開始的時候,我對中國歷史感興趣,可是進入圣約翰大學,就突然中止了。一心不能侍二主,而我愛上了英語。我丟開毛筆,拿起了自來水筆,甚至我在萊比錫研究的時候,父親仍常來信說他非常以我的書法為恥。中國書法是一種要用畢生之力才能寫到的藝術,這必須忘其所學而親身去做,而且必是大學之后的一部分教育內容。心的持續生長與成熟,大部分是仰賴把中學與大學的所學拋棄。以我的情形來說,這種拋棄的過程,是走一條曲線返回對中國學術的研究,而且隨之把我的基督教信仰拋棄。
這時我學習當牧師,這是我自己的選擇。我在圣約翰大學神學院注冊,這是及時次被暴風襲擊。訓詁學對別人比對我適用,因為我要追尋偉大的思想與理想。不久,我成為伏爾泰的崇拜者,雖然在離開圣約翰大學以前,并沒有對伏爾泰作直接的探討。我的問題,有時會發現互相矛盾的答案,有時沒有答案。一被襲擊,我就逃走,再度被擊,再次后退。一切神學的不真,對我的智力都是侮辱。我無法忠實地去履行。我興趣全失,得的分數極低,這在我的求學生涯中是很少見的事。監督認為我不適合做牧師,他是對的。我離開了神學院。
讀了林語堂先生的書,我決定要更加謙卑,去愿意更好更多的認識中國傳統的文化,哲學。我應該為此感到驕傲而不是愚蠢的排斥。從孔子,老子等古代先哲的哲學思想中,找到人類共通的智慧,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豆瓣網友
在林語堂的《從異教徒到基督徒》中,看到了很多智慧的閃光和覺悟,十分欣喜。——豆瓣網友
本書主要記述了一代國學大師林語堂的生平及信仰之旅,是解讀林語堂的珍貴資料。正文部分是林語堂多年探求宗教經驗的記錄,記述其在信仰上的探險、疑難和迷惘,與其他哲學和宗教的磋研,對往圣先哲言論的探討等。附錄部分包括“林語堂自傳”和“八十自敘”,主要記述了林語堂的生平經歷,信筆揮灑,豁達、從容的智者形象躍然紙上。
《吾國吾民》之后,我讀了幾本,但都不如《吾國吾民》更喜歡。
我認為道德的混亂是違背人類本能的。我認為人喜歡擁有一種強有力的生活理想。一個有清楚理想的社會,是比沒有理想的社會更易于生活的。它產生較少的神經衰弱者,較少的挫敗感及較少的精神崩潰。我相信崇拜某些東西的本能存在于每一個人身上,不存在于一個不崇拜任何東西的社會,甚至一個無神的社會也是有崇拜對象的。
不錯值得一讀
#真的,盡管人對責任是有誠實的良心的,但有時也有一種潛伏的欲望,想探索世界之外,大膽地跳進黑暗的空虛中問一兩個關于神本身的問題??鬃幼屪约旱男撵`和神本身保持距離??鬃討{著良知說:“未知生,焉知死?”孔子自己也是這樣做的,他常本著良知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边@些話是無法令一個仍然被逼著要跳出這種“可知”的知識范圍,寧愿冒著痛苦或失敗的危險去追求未知的人滿意的。它也不能使我滿意。#有同感的不妨看一下林老這本書~自傳部分也很精彩,推薦[愉快]
向大師致敬!
林語堂的書不會差
好書,就是當當的包裝真是太差了,就是塑料紙抱了一下,邊邊角角很容易破損的!期待當當包裝升級!
書買太多太多了!絕大部分都還沒有拆看的。為了得積分寫此“評論”!雖為精裝書,但紙張太過慘白、晃眼,輕型紙,無份量。建議若是經典書還是要買純紙張的精裝本。若想知其內容如何的,此評可以忽略掉了!待日后詳看了再來追評吧!
林語堂先生的自傳
非常好非常好
Satisfied
贊贊贊贊贊
內容不錯。林語堂的信仰旅程。
不錯的圖書。
書的質量沒有問題!但是我想跟林大師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我生有涯而知無涯啊”!
非常喜歡的一本書讓當當的廉價包裝毀了,變形的書都不想看了,。。
最新的一個譯版,印裝非常精美。不過還是喜歡以前的譯名《信仰之旅》。托人人美國搞到了原版書。中英文對著看,完美。
一位飽讀詩書的大家,我想通過閱讀此書了解林先生的宗教觀,建立自己對宗教的是非觀念。
很早就讀語堂的全集,最喜歡的是群言出版社的那套精裝本,可惜當時窮,就買了其中的4本,還被人借去了兩本沒有還,如今再也買不到了,只能買這套。
林語堂自傳,可見中國南方在歷史轉折期的文化景象、東西方文化的不同體驗、作者的非凡閱歷與智慧。
書質量非常好,準備追隨一下林語堂。宗教話題可以看看
人不是無緣無故就成名的,正確的信仰會引領你走正確的道路,很受益!
之前讀了林先生的人生不過如此,就愛上了他語言
一個基督徒信仰的坎坷路程;最終,他回到了主的懷抱!
童年最早的記憶之一是從教堂的屋頂滑下來。那個教堂只有一座房子,并緊挨著一棟兩層樓的牧師住宅,因此站在牧師住宅的陽臺上,可以透過教堂后面的一個小窗望下去,看見教堂內部。在教堂的屋頂與牧師住宅的椼桷之間,只有一個很窄的空間,小孩可以爬上這邊的屋頂,穿過那個狹窄的空間,從那邊的屋頂滑下來。我記得自己曾是那個站在陽臺上的小孩,驚訝于上帝的無所不在。我感到困惑,如果上帝真的無所不在,他是否就在我頭頂上方幾寸遠的位置。我還記得曾為每日謝飯的觀念而自辯,得到的結論是:這是對生活的一般感恩,我們對生活中的一切都該用同樣的心情表示感謝,帝…
看起來有些許吃力 因為不全是現代文 但是很好的書 真的推薦
自從造天地以來, 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羅馬書1:20) 中國教育人的為把神原顯明在人心里的給強行挪去,把進化論這種假設理論灌輸為科學真理(何謂科學,科學是可以實驗和證偽的,但進來論根本不可能有幾百萬,幾億年的時間去驗證)。 物質本身是沒有意義的,那么這一思想必然導致人內心的混亂以自己為中心,以享受主義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