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經濟發展理論圖書
人氣:69

經濟發展理論

譯者序 很難想像,這本稱得上是經濟學上的劃時代之作,竟然是出自一位28歲的年輕人之手。要知道,同齡的凱恩斯,一直要到1919年37歲時才有了及時本專著,而當他寫下震驚世界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以下簡稱《...
  • 所屬分類:圖書 >經濟>經濟學理論>其他經濟學理論  
  • 作者:(美)[熊彼特]著,[郭武軍],[呂陽]譯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508082547
  • 出版社:華夏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01
  • 印刷時間:2015-01-01
  • 版次:1
  • 開本:16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20世紀最重要的經濟學著作之一,在經濟學中的地位可以和凱恩斯的《通論》相提并論,是對古典經濟學的重大突破。熊彼特首先依據古典經濟學的靜態范式構建了虛構的"循環之流"。然后,熊彼特指出,發展是打破靜態體系的動力所在,而構成發展的兩個核心要素是企業家和貨幣(或者說信用)。發展就是企業家在信用的幫助下,成功地實施新組合,也就是俗稱的"創新"。企業家是經濟體系中最獨具個性的人物,而為實施新組合而創造出來的信用則是企業家不可或缺的工具。以此為基礎,熊彼特深刻而令人信服地論證了企業家利潤、利息、經濟周期等重大經濟現象背后的機理。

編輯推薦

閱讀熊彼特,就像聆聽貝多芬的交響曲或者欣賞畢加索的畫,你似乎總能從中找到新的發現…

經濟學巨匠熊彼特向你揭示:

企業創造財富的秘密是什么?

"創新性毀滅"——資本主義經濟的未來——終將因為無法承受其快速膨脹帶來的能量而崩潰于其自身的規模。

什么力量在推動經濟周而復始的運動?

經濟的增長點在哪里?

作者簡介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熊彼特受到經濟學家的重新重視,被公認為迄今為止最偉大的經濟學家之一。

熊彼特(1883—1950),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現代企業思想之父",其經濟發展理論對經濟學思想史有著巨大貢獻。他以"創造性破壞"的理論闡釋了經濟增長的真正根源——創新。管理大師德魯克稱他具備"永垂不朽的大智慧"。代表作有:《經濟發展理論》、《經濟周期:資本主義過程的理論、歷史和統計分析》、《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經濟分析史》、《從馬克思到凱恩斯十大經濟學家》。

目錄

及時章 既定環境下的經濟生活的循環之流

第二章 經濟發展的本質現象

第三章 信用和資本

第四章 企業家利潤

第五章 資本的利息

第六章 經濟周期

在線預覽

接下來要研究的危機理論,較之前面闡述的企業家職能、信貸、貨幣市場、利潤及利息等理論,還不能令人滿意。順便說一句,這里的危機一詞,地說應該是商業波動的一再重現。一種危機理論要稱得上令人滿意,不僅要處理以驚人的速度不斷增加的資料,而且要考慮各種按商業條件的不同指標建立起來的理論,以及相互之間的關系,并且能夠兼收并蓄。我在這個方向的工作還只是半成品;我向讀者保障的透徹研究尚未兌現,而且依我的工作計劃,保障兌現的那24小時恐怕還遠著呢。我現在之所以原封不動地沿用這一章,只在表述上略做改動,不僅是因為這一章的內容已經在危機考察中占有一席之地,還是因為我仍然堅信它是真實可信的;不僅是因為我相信,讀者從這一章會發現,本書的論點對危機這個主題有著怎樣的貢獻,還是因為這樣的貢獻切中危機問題的要害。因此,在這一章的基礎上,我愿意接受批評意見。

在研究過那些讓我有印象的反對意見后,我愈發相信我的危機理論是正確的。在這些反對意見中,有兩條意見有必要拿出來單獨提一提。先看及時條反對意見。有人認為,我的危機理論充其量只是一種"危機心理學"。提出這條反對意見的人,是一位我所景仰的大師級人物,而且意見提得溫文爾雅、沒有半點煙火氣,但在我這頭來說,我得用更尖銳直觀的語言把他的意見重新表述一遍,這樣才能讓讀者明白他的真實意圖。"危機心理學"這個詞,應該有著不同于"價值心理學"的明確含義,它指的是:我的理論關心的是,在擔驚受怕的商業領域輪番上演的大悲大喜的好戲,人們在每一場危機中都注意到這樣的情形,尤其是在過去。這樣一來,這種危機理論的立論基礎,要么只是同時出現或隨后出現的現象(比如恐慌,悲觀一類的現象),要么更糟糕,是先前的看多趨勢、促銷狂潮一類的東西。這樣的理論是空洞無物的,這樣的觀點什么也解釋不了。但這些并非我所持的立場。因為我一直在討論外部行為,硬要說在我的論證中找到了心理學因素的話,除非是他認為,他在每一條關于經濟事件——甚至是最客觀的——的命題背后都找到了心理學,但我對商業波動現象——無論是不實際正在發生的——的解釋,只靠一條客觀的因果鏈條,一條不靠外力而動的鏈條,這就是,新企業在當前的條件下橫空出世所引發的結果,這條因果鏈條是從第二章解釋過的那些事實推導出來的。

再來看由羅伊提出的第二條反對意見。他認為,我的危機理論沒能解釋,為什么危機呈現出周期性。我不明白他何出此言。要我猜的話,他也許指的是繁榮繼之以衰退、衰退之后又是繁榮這個簡單的事實。但我的理論解釋過這個事實。又或許他指的是周期的實際時間跨度。但沒有哪個理論能從數量上給出解釋,因為這顯然取決于各個危機的具體數據。但我的理論還是對此做過歸納:當新企業的產品經過一段時間上市,這一刻就意味著繁榮的終結、蕭條的開始。當創新成果的吸收過程宣告結束,這一刻又意味著新一輪繁榮的開始。

但若依艾米爾·萊德勒的說法,羅伊還另有所指。萊德勒說,我的理論"之所以不令人滿意,是因為它根本沒打算解釋,企業家集中出現這個現象,為什么會周期性出現,需要哪些條件,是不是只要滿足這些條件,他們就一定會出現,為什么"。要說我對企業家集中出現的現象解釋得不夠令人信服,這我認帳。但要說我根本沒打算來解釋這個現象,這就是言過其實了,因為在我看來,這個現象,以及由它引發的后續現象,是繁榮的成因,也是我的危機理論的根基所在,我怎么可能不花力氣來詳加解釋呢?至于說企業家出現需要的那些條件,如果不計競爭經濟下的一般經濟及社會條件的話,我們在第二章已經有過闡述,概括成一句話就是,出現了對私人更有利的新機會,要想企業家出現,就得一直滿足這個條件。至于抓住的機會為什么少之又少,這既是因為具有企業家素質的人并不多,也是因為必要的外部條件不是隨要隨有,此外還要有合適的經濟狀況,企業家在其中還能大致做出的估算。只要緊扣企業家這個概念所隱含的那些假設,那么,企業家為什么會在這些條件下出現,其中的道理就象利字當前人人踴躍這件事一樣直白。

現在要拿我的理論和斯皮托夫的理論做一些比較,他在這個領域的研究,到目前為止仍算最透徹的。需要說明的是,這樣的比較沒有任何厚此薄彼的意思,純粹只是為了突出一些觀點。非要比一個高下的話,那我得承認,就研究的透徹及完善程度而論,我的理論和斯氏理論的差距,實在不可以道里計。斯皮托夫率先指出,真正要解釋的是,不是危機本身,而是商業為什么象波浪一樣上下起伏,這一點我也贊同。而我不僅在本章,而且早在第二章就已經提出,經濟的交替起落,乃是經濟發展在資本主義時代的表現形式,這個概念也得到斯皮托夫的認同。這樣,我們也就一致同意,資本主義在何時才算有了充分發展,只能根據這種波動首次明白無誤地出現的時間來算(按斯氏的說法,這個時間在英格蘭始于1821年,在德國始于十九世紀四十年代)。此外,我們還一致認為,鋼鐵的消耗量,是用來衡量經濟形勢好的指標;具體說來,這個指標是由斯皮托夫發現并制定出來,雖然我本人在這方面沒有什么好說的,但因為從我的理論也能得出同樣的結論,所以也得到我的贊同。我們還一致認為,這個因果事件的及時環,是用資本購買入的那些生產資料、工廠設施(比如廠房、礦山、輪船、鐵路)的建設與制造率先繁榮起來。,我們一致同意,繁榮的出現,用斯氏的說法,是因為"有越來越多的資本"投向新企業,而對原料、勞動及設備等的需求,使得繁榮的動力擴及整個市場。對于在此起到重要作用的資本,我們的理解也是一致的,的分歧是,購買力創造在我的論證中起著關鍵的作用,而在斯氏那里就不是這樣了。至此我只要補充一件事,這就是資本投資不是平均分布在各個時間段的,而是間斷性集中涌現。這件事顯然相當關鍵,我對此給出了解釋,而斯氏卻沒有。我認同斯氏關于標準周期的說法。

但對于終結繁榮、引來蕭條的條件,我們有不同的理解。在斯皮托夫看來,這個條件就是,無論是和現有的資本相比,還是和有效需求相比,資本品都出現過度生產的情況。如果將這句話理解成對現實情況的描述,那么我倒沒什么意見。但是,斯氏的理論就此止步,接下來只是一個勁兒地解釋,什么樣的環境會誘使工廠設施、原材料等的生產者,周期性地生產出市場當時消化不了的產品來;而我的理論力圖以本章后面提出的方式來解釋這個事情。茲將要點概括如下。我們在第二章確立的一個事實是,新企業一般不是脫胎于老企業,而是在老企業以外新出現的,并通過競爭淘汰老企業,這樣一來,新企業集中出現對老企業及原有經濟形勢的影響,在于令到一切條件都為之改變,這樣,無論企業還是經濟形勢,都需要經歷一個特殊的適應過程。不過,隨著討論的深入,我們之間的分歧將會縮小。

篇幅過短難免會授人以柄。但為了突出基本觀點,我還是盡量刪繁就簡。出于同樣的考慮,我在論證的每一步都標上序號。

§1 我們的問題是:我們一直在描述的整個發展,是否象一棵生生不息的樹木那樣,連續不斷地前進?從經驗來看,答案是否定的。事實上,經濟的運動不是連續而平滑的。逆向運動,遭遇挫折,還有各種各樣阻斷發展路徑的事情,都會發生;經濟價值體系也會分崩離析,從而令發展中斷。為什么會這樣呢?我們在此遇到了一個新問題。

假如讓經濟偏離發展平滑線路的這些情況只是罕見的現象,那么它們是不會讓理論家關注有加,也不會構成一個有待研究的問題的。在一個沒有發展的經濟中,也會有人遭遇不幸進而處于困境,但他的處境沒有理由成為理論研究的對象。同樣道理,一個國家也有可能遭遇到的一些重大事件,足以毀掉該國的經濟發展,但只要這些事件不經常發生,只要它們可以看成是孤立的不幸事件,那么它們也沒有理由被當作普遍現象來考察。但是我們這里提到的逆向運動及遭遇挫折,卻是經常發生的事,經常到讓人一下子就想到其中有周期存在的地步。即使在理論上還有可能暫不理會這類現象,但在實踐中斷無此種可能。

進一步說,假如情況是,在克服了這樣的挫折后,先前的發展從被阻斷的那一點再度開始,那么遭遇挫折從原則上說也就沒那么重要。即使我們不能解釋這些干擾事件本身是怎么回事,或者干脆對它們不予理會,我們也可以說,我們已經無一遺漏地考察到發展的諸般基本事實。但情況不是這樣的。逆向運動不僅阻斷發展,更是終結發展。一大批價值就此消失;經濟先行者賴以制定計劃的基本條件及各種假設就此改變。經濟需要重整旗鼓,才能再度前進;經濟的價值體系也需要改組。由此再度興起的發展,是新一輪發展,而非前一輪發展的簡單沿續。雖然經驗表明,新一輪發展的方向和原來的發展多少有些相近,但經營"計劃"的連續性已經被打斷。新一輪發展起于不同的條件,部分地興于不同人之手;不少原先產生的希望,連同原先的價值,永遠被歷史所掩埋。被各次挫折所阻斷的局部發展,連成一線后同總體發展的大方向相吻合,這種事從經驗上講也不是不可能。但從實踐上說,企業家不可能越過中斷的階段,就象當它不存在那樣繼續其計劃,直到下一輪發展;從理論上說,一個科學的觀點也不可能置該階段于不顧,否則就是脫離現實。

這類獨立于發展現象、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明顯對立于發展現象的現象,就是接下來要考察的對象。考察伊始,先看幾種存在兩可的情況。其一,危機是不是一致現象,還在兩可之間。我們從經驗知道,發展會有不尋常的中斷,并將這種中斷稱為危機,但在沒有經驗的人看來,它們只不過是同一現象的不同表現形式而已。但將危機看成是一致現象的觀點,顯然是說不大通的。事實上,這種一致性主要體現在,危機對經濟及各人有著相似的影響,以及有些特定的事件往往在大多數危機中都會出現。但這樣的影響以及這樣的事件,是和干擾經濟的各種各樣的外部及內部因素一同出現的,它們并不足以證明危機總是同一種現象。事實上,各種不同的危機,以及引發危機的各種不同原因,總是可以分辨出來的。我們沒有理由事先假設,除了我們開始提到的那一點,也就是都是阻斷前一輪經濟發展的事件,危機還有其他共通之處。

其二,無論危機是不是同一現象,危機能不能以純經濟的方式來解釋,這也在兩可之間。當然,不可否認,危機大體上是經濟部門的事。但這絕不意味著,危機是經濟本質屬性的一部分,要拿危機是不是必然出自有關經濟因素的作用這個標準來衡量,甚至可以說危機不能歸入任何一種體系。事實上,引發危機的真實原因,很可能是來自純經濟部門以外,即危機是外部干擾作用于經濟的結果。危機發生的頻率及規律性,都不是危機由經濟內生的確鑿證據,因為不難想象,具有這兩個特點的干擾因素,在生活中也很常見。因此,危機應該只是一個經濟自我調節的過程,為的是適應新的條件。

先來看及時個問題,即危機是否是同一現象。如果我們說,凡有巨大干擾的情況都算危機,那么,除了干擾這個共同的事實,危機就再也沒有其他共通之處了。我們暫時好從這個廣義的角度來看待危機。這樣,經濟過程可以分成三類:其一是循環之流的過程,其二是發展的過程,其三阻止發展不間斷進程的過程。這個分類和現實并無出入,在現實經濟中,我們能夠清楚地區分出這一類或那一類過程。只有更細致的分析才能表明,其中一類是否應該歸于另外一類或兩類。

干擾并沒有共通的屬性,這一點也得到了歷史上歷次危機的證實。這些干擾,在任何地方的經濟體身上都出現過,而且在不同的地方以不同的方式出現。它們有時出現在供給端,有時出現在需求端;當它們出現在供給端時,有時又出現在技術生產中,有時又出現在市場或信貸關系中;當它們出現在需求端時,有時表現為需求方向的改變(比如時尚潮流的變遷);有時又表現為消費者購買力的變化。大多數情況下,各行業不會無差別地受到干擾,而是次第受到干擾。危機有時候表現信用體系的崩盤,這時候資本家就倒大霉了,而另外一些時候,危機又讓工人或地主的日子很不好過。企業家也會受到危機的牽連,但情況很不一樣。

從各種危機的表現形式里找到共性因素,乍看起來是一件很有希望的事。事實上,正是這個只存在于希望里的因素,讓老百姓及理論家堅信,各種危機總是同一現象。但不難看出,那些從表面上得出的外部特征,除了是發展的干擾因素外,它們既不是各個危機所共有,也不是其本質所在。就拿恐慌這個因素來說,這種情況就很明顯。雖說較早發生的危機,大多出現過恐慌的情形。但也有光打雷不下雨的時候,也就是說光有恐慌,卻沒有發生危機。不是危機越大恐慌越嚴重。,與其說恐慌是危機爆發的原因,無寧說是危機爆發的結果。人們經常用在危機身上的"投機熱"、"過度生產"一類的話,也同樣如此。一旦有危機爆發,且讓整個經濟狀況都變了樣,那么,危機前尚屬正常的投資,危機后大多成了不理性的投機,危機前尚屬正常的生產,危機后幾乎都成了過度生產。其他一些因素,比如個別康采恩的倒閉,各生產部門間的經濟關系失衡,生產與消費的脫節,情況也如出一轍:與其說是危機的原因,無寧說是危機的結果。雖說根據描述危機的文獻,一定數量的危機必定重現,但除此之外,各個危機的列舉就再也沒有一致的地方了,這個事實表明,危機并沒有為公認的標準。

再來看第二個問題,即危機是否至少都是純經濟現象,換言之,全部的危機,以及危機的全部原因和結果,是否可以從專門用來研究經濟的那些因素中得到解釋。不難發現,情況并不總是這樣的,也不必然是這樣的。就拿戰爭來說罷,任誰都會同意,戰爭帶來的干擾大到一定程度,會引發危機。但要知道,這種情況不能一概而論。比如十九世紀爆發的歷次大戰,大多沒有立即引發危機。當然,這種情況也是合乎想象的。假設有一個孤懸海外的島國,該國和其他國家貿易往來密切,其經濟處于我們所說的發展的鼎盛階段。但因與敵國起了爭端,該國和外界的聯系被敵國的堅船利炮所切斷。這樣一來,該國的進出口中斷,商品的價格與價值體系變得支離破碎,債務紛紛違約,信用基礎陷于崩壞,這些情形不僅是合乎想象的,在歷史上也確曾發生過,出現了這些情形,當然意味著危機來了。但這場危機顯然不能從經濟上來解釋,因為戰爭分明就是引發這場危機的根源,但戰爭并非經濟因素。這個經濟以外的因素引發了這場危機,自然同時也是用來解釋后者的原因。這樣的外部因素,經常被用來解釋危機的成因。其中比較重要的外部因素,當屬農業歉收。農業歉收引發危機,這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事,甚至還由此引申出一整套危機理論。

即使有些因素不是像戰爭或氣候條件那樣自外而內地作用于經濟,但從純理論的角度說,這些因素也應該視同外部因素作用的結果,因此原則上說都屬偶然情況。舉例來說,如果一國政府突然宣布廢除保護性關稅,這有可能引發一場危機。這樣的商業措施自然應該算是經濟事件。但誰能說得準這項措施怎么出臺的?我們能考察的,只是這項措施產生的后果。在經濟規律的角度說,它只不過是來自外部的影響。這樣,確有一些危機,它們不屬于我們所指的純經濟現象。既然是這樣,從純經濟角度說,我們當然無法就其原因歸納出任何東西來。在我們看來,它們只能當作不幸的意外事件而另案處理。

現在問題來了:究竟有沒有我們所指的純經濟危機,這類危機不像我們剛剛所舉的那些例子,它們不是由外部因素所引發的?事實上,若說危機總是由外部因素引發,作為一種觀點來講是合乎想象的,也確實有人持這樣的觀點。實話說,這個觀點貌似還相當有道理呢。假如這個觀點站得住腳,那么就不會有關于危機的真正的經濟理論,我們能夠做的事情,就只有確立這些事實,最多也只能根據危機的外部原因將其歸類。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要排除一類特殊的危機。設有甲乙兩個國家,其中甲國的工業靠乙國提供資本。假如乙國有一波繁榮興起,這樣一來,資本現在投在本國,就要比它之前投在甲國更為有利,結果,乙國勢必將從甲國抽回先前的投資。假如乙國投資者抽資的事做得不僅急不可待,而且也不顧他人死活,那么一定會在甲國引起一場危機。這個例子表明,一個經濟區的純經濟原因,有可能在另一個經濟區引發一場危機。這個現象發生得很頻繁,也很普遍。很顯然,這個現象不僅會發生在兩個國家之間,也會發生在一個國家的不同地區之間,在特定的條件下,甚至會發生在同一地區的不同產業部門之間。這樣,一個地區爆發的危機,經常會波及到其他地區。現在的問題是,這樣的現象究竟是不是我們一直在找的純經濟危機呢?回答是否定的。對任何劃定范圍的經濟體來說,其他地區的經濟條件都只是既有的數據,在解釋前者內部的現象時,只能起到非經濟因素所能起的作用。對有待研究的那個經濟體來說,它們是一些偶然因素,試圖在這樣的危機中找出普遍規律來,注定是徒勞無功的。

,在剔除引發危機的一切外部原因之后,我們發現還有另外一些因素,雖說它們也是純經濟的,也就是說,這些因素只從經濟內部產生的,但它們并不代表一類新型的理論問題。每一項新組合——用我們先前用到的術語——都有失敗的風險。雖說工業的各個部門同時出現致命錯誤的情況相當罕見,但如果不幸真的發生了,并且這個工業相當重要,那么,一場危機的主要癥狀就會隨之出現。但是,這類事件都都是些無妄之災,只有逐一找出發生的原因才對,它們并不是經濟所固有的,因為它們不是從經濟的任何根本因素產生的結果。

要是我們好好琢磨一下這份列出可能引發干擾的各項原因的清單,并且象前面所做的那樣,將各項原因逐一劃掉,那么,我們肯定會懷疑,這個清單還能剩下些什么,如果因為外部或內部偶然因素的作用,經濟內部一切重要的事情都走樣了,那么,我們對危機的因果關系還有什么好說的。從歷史經驗得出的結論,一定不會和這個理論起沖突。因為歷史上的歷次危機,幾乎都有如此之多的"意外事件",誰要是把它們當成引發這些危機的罪魁禍首,是絕不會讓人詫異的,找尋危機的更普遍、更基本的原因的必要性,并不象有些人相信的那么明顯。暫時可以說,無論我們怎么回答這個問題,歷史上發生的重大危機,大多更適合從個別情況來解釋發生的原因,而不是用可以歸入普遍理論——如果真有這樣的理論的話——的因素來解釋,這樣的因素,充其量只能指望對實發危機的診斷或補救政策有所貢獻。任何正在發生的危機,如果在商人眼里幾乎都是由有關特殊環境所引發的,那也不能說他們的看法不對。"經驗主義者"反對任何沒有依據地創建普遍危機理論的做法,也不能說不對——雖然說,我們這里需要的,不是一味地反對,而是明確區分兩種截然不同的任務。

能否解決我們的問題,并且同時將問題轉換到另外一個基礎上,關鍵在于能否發現,總有這樣一類危機,在資本主義以來所發生的危機——也就是繁榮與衰退交替出現的波動,這樣的波動已經遍及資本主義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中,此類危機乃是根本所在,或者即使不能說是必然事件,但怎么說也是有規律的事件。這樣,在可用來解釋發展遭遇挫折或中斷的五花八門的事實中,這種現象就脫穎而出。經濟生活的這一類大起大落,才是我們致力于解釋的東西。一旦我們把握住這個問題,出于理論分析的需要,我們不僅有理由、而且也必須假設,工業面臨的其他干擾,無論來自內部還是外部,一概都不存在,這樣才能凸顯出我們的危機理論感興趣的那個問題。不過,在做這樣的假設時,一定要切記兩件事:其一,我們不考慮這些因素,不是因為它們不夠重要;其二,假如我們的理論只囿于那個問題所限定的狹小范圍,那么,比起那些研究范圍更寬廣、旨在讓人理解危機的真實情況的理論,我們的理論還有什么可說道的地方呢?

至此,我們可以將那個問題概括如下:為什么我們所指的經濟發展,不能像一棵生生不息的樹木那樣均勻地前進,而是像在一條崎嶇的路上那樣跳躍式前進;為什么它象波浪一樣起起落落?

§2答案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的原因是,從概率的一般原理可以推斷出,隨著時間的推移,新組合不是以均勻的方式出現——具體來說就是,可以將時間按照一定的跨度分成若干等份,在每一個時間間隔內,會有一個新組合得以實施——而是以不連續的、集中的方式出現。

(a)我們先要對這個回答稍加解釋;(b)其次要解釋為什么實現新組合是集中出現的;(c)要分析這件事的后果,以及由此引發的因果反應的過程(本章第三節)。在第三步會遇到一個新問題,不解決這個問題的話,我們的理論就不敢說是完整的。盡管我們認同尤格拉的說法,即蕭條的原因是繁榮——這句話其實指的是,蕭條只不過是是經濟對繁榮的反作用,或者說是適應繁榮帶來的新形勢,因此,他對蕭條的解釋,歸根結底還是對繁榮的解釋——但是,繁榮引起衰退的方式,畢竟和繁榮本身是兩回事,眼尖的讀者立刻會發現,這正是我和斯皮托夫的分歧所在。讀者很快還會看到,無需借助任何新的事實或理論工具,我們的理論就能輕松回答這個問題。

假如我們所指的新企業是各自獨立出現的,那么,以特殊的、清晰可辨的、讓人矚目的、穩定重現的這些標準來衡量,繁榮及蕭條這樣的現象是不存在的。因為這樣一來,新企業基本上是連續出現的,而且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均勻地出現的,它們不會給循環之流帶來太大的變化,干擾最多只是在局部肆虐,即使擴散到整個經濟,也很快就風平浪靜了。既然循環之流不會有太大的波動,增長也就根本不會受到干擾。值得一提的是,但凡危機理論,尤其是各種失衡理論,只要認定某個因素是引發危機的原因,都會遇到這個問題;如果這種理論解釋不了,為什么這種原因——無論它是什么——不可能連續、均勻地出現,這樣,由它引發的后果連續地被整個經濟迅速吸收掉,那么,這種理論就絕不能說,它已經把危機現象解釋通了。

就算新企業真是這樣出現的,那也還有年景的好壞之分。黃金產量增加,或者其他形式的通貨膨脹,會促進經濟增長;而通貨緊縮則阻礙經濟增長;各種政治事件、社會事件及經濟法規,都會施加這樣或那樣的影響。就拿世界大戰來說罷,出了這樣的大事,經濟被迫調節到戰時狀態,戰后還要償還大量的戰爭貸款,一切經濟關系倍受干擾,城鄉滿目瘡痍,社會動蕩不定,各大市場零落凄涼,一切都不同以往,這一切都在告訴人們,危機和蕭條是什么樣子的,哪怕從來沒聽說過危機的人,此時都會有切膚之痛。但這些都不是我們這里要考慮的繁榮和蕭條。因為這樣的事件都不會定期出現,更不會必然出現,因為它們不是出自經濟內在的作用機制,而只能用特殊的外部原因來解釋,這一點我們已經強調得夠充分了。還有一種有利因素尤其值得一提的,它總是能促進繁榮,甚至在某種程度上用來解釋繁榮,這就是每一個蕭條期所引發的事態。這樣的事態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事:大量勞動人口處于失業狀態,原材料、機器、廠房大量積壓或閑置,乃至被低價甩賣,利率往往低得離譜。事實上,幾乎針對危機現象的每一項研究,比如斯皮托夫的研究以及米切爾的研究,多少都拿這些情況來說事。但很顯然,我們切不可用現象的結果來解釋現象本身,否則的話,我們就會陷入繁榮來自蕭條、蕭條來自繁榮這樣的循環論證之中。既然我們在這里只關心危機的根源,而無意逐條陳述實際作用于繁榮或危機的各種因素(比如農業收成,戰爭謠言),那么我們就應該根本別去理會那些因素。

新企業集中出現造成的這種影響,因三種情況的存在有所增強,但后者并非引發危機的真正原因。先看及時種情況。根據第二章提出的理論,我們有理由認為,大多數新組合不是脫胎于老企業,也不會立即取代老企業,而是和老企業共存和競爭一段日子,這一點也得到經驗的證實。按照我們的危機理論,雖說這種情況在解釋經濟波動的幅度時非常有用,但它既不是新的因素,也不是獨立起作用的因素,更不是決定繁榮和蕭條的關鍵因素。

再來看第二種情況。企業家需求的集中出現,意味著整個經濟部門的購買力會有大幅的增加。由此引發次一波繁榮,并遍及經濟的方方面面,帶來了普遍繁榮的景象——這種現象只能從這個方面才能說得通,否則很難說得通。只有因為大筆的新購買力從企業家手里流出,流到實物生產資料所有者的手里,流到用于"再生產消費"的貨物(斯皮托夫語)的生產者手里,流到工人手里,然后逐漸滲透到整個經濟渠道,當前的全部消費品才以越來越高的價格出售。這樣,零售商不斷擴大訂單,制造商不斷擴大生產,為達此目的,原先質次的生產資料,甚至棄而不用的生產資料,現在越來越多地得到利用。只是因為這一點,隨便哪里的生產和貿易都暫時獲利,這和在通貨膨脹期間——譬如說一國靠發行紙幣來籌集戰爭經費——的情況一樣。許多東西能浮出水面,靠的是借"次一波浪潮"的勢頭,它們像無根的浮萍,本身沒有來自真正推動力量的任何新的或直接的動力;,投機的預期成為舉足輕重的原因。在投機的推動下,繁榮的征兆最終成為繁榮的成因,這件事的來龍去脈已經為人所熟知。誰要是想構建商業指數理論,或者想從整體上來理解商業形勢,這倒是最重要的因素。但依我們的想法,只有繁榮主浪和次浪間的區別才事關緊要,并且只要知道后者來源于前者,知道在一個根據我們的原理精心構建出來的理論中,我們在周期運動中觀察到的一切現象都能找到它的位置,這就足夠了。但在現

媒體評論

熊皮特具備永垂不朽的大智慧。

——管理大師德魯克

"在某種意義上,凱恩斯和熊彼特重演了西方傳統中最著名的哲學對抗——最光彩、最聰明、最難以擊敗的詭辯者巴門尼德與反應遲鈍、面貌丑陋但卻富有智慧的蘇格拉底之間的柏拉圖式的論辯。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沒有人比凱恩斯更光彩、更聰明;而熊彼特則相反,似乎很平常——但他更有智慧。聰明贏得一時,智慧地久天長。

——管理學大師德魯

被公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經濟學家之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還好還好還好

2017-11-25 10:35:4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書籍給我的就像是另一個世界.我腳不能到達的地方.它帶著我的靈魂領略.給我另一番不同的體驗.也許我們無法領會.那些大學問家高深的比喻.但是我們可以用平凡的眼光去看待.讀書應該就像吃飯一樣.身體需要能量.同樣.心靈也需要糧食.多讀書讀好書.讓自己成為一個雙豐收的人.

2017-11-21 21:28:51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書很好!!

2017-07-27 17:34:2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單位采購,質量很好。

2017-11-14 06:40:55
來自看書的**的評論:

作為經濟周期理論的代表作品,熊彼特指出了一種經濟運行的模式。大道至簡,誰也逃脫不了周期的宿命。

2017-11-15 16:35:39
來自a***r(**的評論:

要有耐心看

2017-06-12 20:06:0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新概念是經典中俄經典,所以沒有什么可挑剔的。不過這套B的后半部門還是有點難度的,個人感覺比1A的前半部分難。也許是AB和1A1B之后不是同一個教育專家出的緣故吧。

2017-06-22 15:41:02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還沒看,看完其他書再看

2017-06-22 23:05:53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想學家教教材的老師快入手,第一次拿到新概念青少版的書,沒想到這么實用,以前上學的時候自己用過,以為會很枯燥的,沒想的青少版設計的這么有趣,很適合上學一二年紀沒有接觸過英語的小學

2017-06-23 00:12:07
來自無***(**的評論:

作為在當當買書的忠實粉絲,對當當賣的書和物流服務,還是要給贊!

2017-06-23 07:43:39
來自沙***(**的評論:

不錯,內容也好

2017-06-25 19:54:21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書很好不錯的哦

2017-07-02 14:26:4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包裝完好,物流很快!

2017-07-07 14:31:4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書很好!!

2017-07-07 14:37:0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紙張很好!

2017-07-07 14:45:23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紙張很好!

2017-07-07 14:58:5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書很好!!

2017-07-07 15:08:2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書很好!!

2017-07-08 18:05:35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還可以的看看的吧

2017-07-26 09:02:3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昨天訂的書,第二天就到了,便宜很多,而且很方便的,上回也買一本,也是第二天到的,節省很多時間的,以后會常來……

2017-08-09 19:00:01
來自鳳鳴旭**的評論:

經典作品。值得一讀。趁有時間多看看好書吧

2017-08-23 21:53:0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真的,嗯阿卡村

2017-08-29 10:26:4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這是送給朋友的,朋友非常喜歡,翻譯也很嚴謹

2017-09-04 13:35:54
來自aizhang**的評論:

學術書籍,買書就選當當

2017-09-13 16:55:40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評論晚了點,應該是正版書,還不錯。

2017-09-15 14:49:35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本書可以。

2017-10-07 09:21:2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

2017-10-28 21:23:4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經典讀物,不錯

2017-11-09 13:28:30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包裝不錯,內容很好,性價比很高,印刷很好,紙質好

2017-11-11 18:02:38
來自正源嘟**的評論:

雖說是大作,可是看起來還是有點費力,也不知道是翻譯的不夠通順,還是自己水平有限。

2016-08-27 16:54:49
來自唐僧叫**的評論:

從翻譯水平來說,是非常好的;內容來說,大師的作品思想高度是有的,這本書是值得學習、閱讀和收藏的。唯一遺憾是寄過來的時候,書封面有破損,

2016-09-23 09:28:23
來自l***8(**的評論:

經濟周期和企業家的論述非常經典,至今仍是熱門話題。

2017-07-17 03:40:25
來自C***n(**的評論:

經濟發展理論 沒有經濟學基礎,第一次讀被譽為如此經典的巨著。讀到了第三章,除了自身的水平有限以外,強烈感覺翻譯的有點晦澀難懂,直譯代詞貫穿全篇,有時候不知代的什么內容。他,它,前者,兩者,后者,兩眼直暈。必須依靠多方面查閱資料才能理解。缺乏注釋。看一遍肯定是不行的。

2017-07-19 12:13:10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