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并不重復,只是押韻而已。
歷史給我們的教訓就是,人們從來都不知道汲取歷史的教訓。
本書是歷史學者楊念群的專欄隨筆結集。書名雖為"生活在哪個朝代最郁悶",作者之意并不在討論歷朝歷代之得失,而是由歷史延宕開去,雜議藏匿于史書中的歷史暗面,以及耳聞目睹之當下種種怪現狀。
在作者看來,當下社會種種病癥,并非晴天霹靂,憑空而來,而回溯歷史,有如霧里看花,絕非教科書所灌輸的那般簡單清晰。歷史上稱盛世者所在多有,若細究起來,所謂"盛世",并不等于升斗小民的幸福生活。拿康乾盛世而言,雖曰國力強大,遠人來朝,但也是文字獄最盛之時,自上而下多方位的思想規訓及控制,終導致文人集體思想自宮,萬馬齊喑。生活在這樣的"盛世",不免會有些郁悶吧?
收到這本小冊子里的文字雜七雜八,無法歸類,大致不出"覽史""閱世""觀人"等等碎思臆想。在我的記憶里,讀史純為娛己者畢竟是少數,我讀史讀出的更多是傷心郁悶的往事回放,哪怕史書中滿紙記下的都是盛世妖嬈、遍地王道,我卻極易讀出苦澀、嗜血和謀殺。人們總是會熱心詢問,歷史上到底哪個朝代更好或更壞?這個問題實屬見仁見智,沒有統一答案……史事世事如棋局,觀棋常語與觀棋不語者也許都會自作聰明,卻未必能勘破弈棋之妙,更別想做解說史謎的春秋大夢了。現如今欣逢盛世,心情應該舒暢才對,可我怎么也高興不起來,于是才有了"生活在哪個朝代最郁悶"的發問。
歷史學者楊念群隨筆結集
摘下學術的面具,拋開溫良恭儉讓
一語道破盛世妖嬈遍地王道背后的
苦澀、嗜血和謀
楊念群,歷史學者,1964年生于北京,主要著作有《儒學地域化的近代形態——三大知識群體互動之比較研究》、《再造"病人"——中西醫沖突下的空間政治(1832-1985)》、《何處是"江南":清朝正統觀的確立與士林精神世界的變異》等。
生活在哪個朝代最郁悶
一日友人聚會,忽有人出了個選擇題:你最喜歡生活在哪個年代?一一問將下去,答案雖稍顯紛紜,卻最終集中在了先秦、唐代這兩個時段。理由簡單得近乎惡俗,喜歡先秦是因為這個時代老出思想家,據說那時出現的幾個人就已把咱中國人的智慧發明得差不多了,西人給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叫"軸心時代"。后人和他們比,簡直都像傻子,沒什么事好干,只能收拾他們的思想余唾。唐代可以用個順口溜概括:"想浪漫,找李白;想訴苦,找杜甫",用現在時髦的話說,"自由派"的灑脫和"新左派"的憂郁全讓它給占了,以至于一提"大唐"兩字就好啥也別說,只有艷羨的份兒。
等輪到我時,我卻頗感底氣不足地悶聲說,晚明。大家從驚訝默然到憤憤然地開始質問,搞得我呢喃半晌,終于還是說不出什么有分量的理由來,于是現場氣氛怪怪的有些異樣,在場友人多半以為我在搞惡作劇。晚明的奢靡與空談,早已被定性為亡國的恥跡,晚明士人和先秦大唐優容大氣的思想巨匠比,也如矮人一般的卑瑣渺小,缺乏光彩。當我面紅耳赤地急急爭辯又不得要領時,似乎也覺得自己比周圍境界高大的友人矮了半截。
不過事后想來,何必辯解呢?這個選擇題的答案其實沒有對錯之分,分歧純在乎個人對某段歷史的不同感受和判斷。我給出的答案出自閱讀清代歷史的那點感覺,現在我痛恨這個經驗,因為這是一種催人老成世故的經驗。
余英時先生曾感嘆明代王陽明這樣的大儒都有被扒下褲子打板子的經歷,與宋代王安石和宋神宗勾肩搭背地共治天下的美事簡直沒法比。可是再看看清朝,你就會覺得官員被公開脫褲子打板子已是一種幸福,這就是我讀清史倍感郁悶的一個理由。近翻《魯迅全集》,猛然發現魯迅先生已提前感受了類似的郁悶。魯迅當年講了一個文字獄的故事,說是有一個山西汾縣的傻帽書生叫馮起炎,等皇上出巡時攔駕,呈上自己的經書,非嚷嚷著要讓乾隆爺披閱,如此犯混也就罷了,他隨文還有段話卻更離譜,說是自己看中了親戚家的兩個漂亮姑娘,這家伙在泡妞方面有點底氣不足,怕人家瞧不上眼,卻又貪婪得兩個都想要,心想這回可找到皇爺給撐腰了,于是很自信地說,如果乾隆爺您差個干員,派個快馬和地方官知會一聲,兩個妞奉旨后照單全收,這事不就全齊了嗎?那話透著股肉麻的親近勁兒,好像乾隆爺就是他老爸。按魯迅的話說,這傻帽兒不過是中了才子佳人小說的毒,總想著天子做媒、表妹入懷的大夢。傻是傻到家了,可人家的初衷不壞,起碼是視皇如父,對自己老爸撒撒嬌總是可以的吧,這在前朝有的是先例,明代的皇上恐怕還巴不得臣子如此獻媚呢。可這次嬌卻撒錯了地方,這才子的結局是被他的皇帝老子發配出關去了。
因此,我以為,清朝比前代更惡劣的地方在于,前代下人想做奴才,主子會假裝高興,至少不至于屁股被板子打爛,到了清代,做奴才還得排隊等候,看主子的眼色,隨便夾塞插隊的后果就是挨揍,弄不好還得被發配到蚊子成窩的地方去。罵人當然要殺頭,吹捧也得看場合,這"思不出其位"的火候實在是太難把握了!想要修煉到家非鬧成心理變態不可。還是魯迅看得清楚,他說,如果您對乾隆爺說這龍袍舊了,咱還是補補吧!進言者以為是盡忠,在皇上眼里卻是大罪!那補袍子的話輪得著你說嗎?輕則流放,重則砍頭!
沒錯,和明代比,清代獲得了大一統的地盤,也擁有維系這個局面的超級能量,正因此,清代皇家為維系這個放出的大煙花不破滅,終使清朝變成一個千方百計讓人活得難受的朝代。難受到什么程度?不是一般的打殺和廷杖,而是用無窮盡的洗腦暗示杖殺你的心靈,過程猶如慢工出細活般小火煎熬,過濾出的,是一個個精神藥渣。乾隆這個心理大師有話不明說,讓你自己琢磨,等你琢磨錯了,他便突然冒出來扇你一個嘴巴,你甚至來不及揉揉痛處又得巴巴地繼續琢磨,直到嘴巴抽多了,臉頰紅腫起來才知道那線該踩在哪里。這番操練的化境就是嘴巴不用皇帝來抽,自己就會知道什么時候該自己抽自己,或是該抽哪個部位,作踐臉頰的習慣一旦養成,就會發展到每天不抽嘴巴就不舒服甚至活不下去的地步。
自己抽嘴巴的例子,也發生在文字獄密集的乾隆時代?!端膸烊珪返木幮捱M度和誅心文網的編織幾乎同步已不是什么秘密,《四庫》書收得全,毀得更狠??勺畛?,這同步奏鳴曲只是乾隆爺一人譜出來的,如何變成官員士人的混聲合唱還得費些心思。據說當初查書的阻力就來自地方官,因為他們實在不知什么應該算作禁書,常常草草交上幾部搜出來的書就想蒙混過關,此時,乾隆爺的巴掌會呼呼生風地扇將過去,奴才們臉上泛出了紅手印,繳上來的書也變得越來越多。其實禁書的數目還在其次,重要的是嗅覺的培養和態度的規訓。
聰明的人腦筋轉得就是快,幾個巴掌扇過去,一個叫海成的江西巡撫出主意說,光注意大地方還不夠,說不定那些文盲白丁的家里還藏著違礙書籍,也許是個搜查盲點。乾隆爺心里暗喜,這奴才開始會扇自己嘴巴了,免不了大大獎賞一番,其他人一眼看明白了,趕緊跟上,于是蜂擁而上出了更多更餿的主意。有人說,應該派些閑散人員挨家挨戶地搜,大有挖地三尺的意思,乾隆爺雖覺這辦法有些過于陰損,可還是忍不住高興。讓乾隆爺有些尷尬的是,靠扇自己耳光換取表揚的海成那廝卻得好賣乖,某日想出了一個世界上最餿的主意,他說,天下所有的讀書人在寫完書后應一律交到地方官那里去接受審查,拒絕交出者就按私寫反動言論懲處。這往死里作踐人的想法連乾隆都覺得過分,于是一個嘴巴又扇過去,把那走火入魔的海成打回了原形。其實乾隆私下里當然還是高興,事情雖然做過了頭,可奴才畢竟大體知道了如何少挨耳光的秘訣。
魯迅曾說過,大家向來的意見總以為文字成了禍害是起于笑罵了清朝,其實事情沒那么簡單,文字成禍往往更多是起于"隔膜",這確是妙論。敢直接笑罵皇家的終是少數,但僅因隔膜而掉了腦袋才真真叫人恐懼。而我以為,最恐怖的莫過于有意識地用精神自宮的方式去抹平隔膜的那種人,如海成之類。這廝知道了消除與皇上隔膜的方法猶如獲得了做官的秘笈,但代價是必須摘凈殘存在身上的那點血性,宮里的太監只是去了男根,而奴才們的心理去勢做得更狠,自己變態麻木,卻還頗感怡然,如此一來,百姓可真沒法活下去了。
我們總有個錯覺,覺得清朝大一統有功,不管其手段是否惡劣,但總算把"北狄南蠻"統統攢和到了一塊,至于人在里面是否活得窩囊好像已無所謂,為了大一統,那些個體血淚的犧牲仿佛都是應該的??晌乙詾?,人的尊嚴不應因任何廉價或高尚的替代品出現而遭隨意踐踏,否則我們將會永遠生活在乾隆淫威的陰影之下。
……
相對于其學術著作,作者的這本書更加通俗易懂,受眾面更廣
作者的雜文集,寫的很客觀。怎么說呢,對于某些歷史問題、民族認同感方面,立場過于‘客觀’了。不知道是太過冷靜看得透,還是什么的。其實潑冷水唱反調之類的都無所謂,但是反戰也不該不合時宜,——滿漢之爭的時候大唱“太平調”,已經很不合時宜了,清兵入關的時候滿漢可還說不上是“兄弟鬩于墻”呢。如果換做了抗日戰爭的時候,再來搞這套,這樣的人不是會因為被日本政府看重,而至于在日本戰敗后落得在國內無處容身;就是會被民國政府豢養,等到內戰結束,和老蔣退守臺灣去了。
一看書名就想買了,貨到了,剛開始讀,作者筆力老辣,感覺還是不錯的。
這本書看起來超級棒,復古的封面給人影響很好!
楊念群先生的隨筆,淺顯易懂,對現代社會的評判,贊
我是看了介紹就毅然決然的買下了,感覺會很有意思,馬上就開始看啦
有硬傷,崇禎怎么能是干木匠活的天啟皇帝的兒子呢?明明是弟弟呀。崇禎的爸爸那是有名的縱欲狂,吃紅丸死得。
讀史使人明智,用古代人的思路寫現代人的各種苦惱,很不錯的思路,一起穿越吧騷年
本書是作者關于一些社會現象社會問題的思考與自己的見解,讀此書,可以給你提供看問題的另一個視角。
楊念群,不僅僅是清史專家,寫隨筆,娓娓道來,有深意!
這本很好啊 很便宜 很喜歡楊念群老師的書,這是他的第一本隨筆 很值得買
看介紹買的。以前會很喜歡這樣文字風格的人,隨著年齡增長,讀書漸多漸雜,現在看來有點不討喜。書是好書,只是不適合。
被書名吸引來看的,沒有想象的好,但是作為一本休閑讀物也不錯了適合閑暇讀讀
楊念群的家學淵源和治學精神是我買書想讀的一大原因,非常不錯喲。推薦大家讀讀國內的史學著作。
一切沒有意外,只是許多波折。歷史,從來都是輪回。
散文集。幾篇寫的不錯,但是明顯,為了湊成一本書,文章的水平是不整齊的
歷史隨筆,筆調略顯澀,可能作者不擅長寫這種小品文吧
有點失望,沒想到是散文集,我以為是講有趣的歷史故事或者典故才買的,還沒看,但是隨便翻了翻,覺得不感興趣……
一個散文的集子,文章也就那樣,啟蒙讀物,讀讀換種角度思考問題
讀歷史,如果抱著看熱鬧的心態讀,是可以很輕松的,可是讀完以后,尤其是出現幾個不同觀點或"真相",那讀的人就會很糾結,甚至痛苦,因為"真相"是殘酷的,那得出的結論就會跟以前截然不同。其實與其問生活在哪個朝代最郁悶,勿寧說什么樣的人在歷史中活得最郁悶。這本書是作者讀史中的隨筆,有很多自己的觀點,有贊同的,也有保留的,當然這些都不重要,自己的感受才重要,這也是作者的寫作初衷吧。所以生活 在哪個朝代最郁悶,見仁見智吧。
還以為是講風土人情的,翻開以后發現是書寫個人觀點的,總體還好
生活在哪個朝代最郁悶,隨筆雜文,有點意思。包裝一般,不過總體還行。快遞不錯,等了兩天。
非常不錯,是先看了皇帝的影子有多長,再看這本。
看到網上本書簡介買的,不一樣的闡述思路,談古思今,很好的思路,值得一讀
生活在哪個朝代最郁悶?如此明顯的隱喻,估計很少有人看不出來吧。楊老師學術功底好,每篇文章后面,沒寫出來的,要比寫出來的多得多,需要仔細體會、深刻理解。書做得漂亮,封面設計尤其出色。
分析的角度很新穎,筆法很辛辣。讓我重新對一些問題有了新的認識。確實是那句話,康乾盛世,國力強大,遠人來朝,但是也是文字獄最嚴重的時候,這樣的朝代思想受禁錮,生活在這樣的朝代,不免也是郁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