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中國婦產科學的主要開拓者、奠基人之一林巧稚的醫學生涯為經,以她的成長背景為緯,詳細記述了她在婦產科醫學的求學、行醫經歷及在婦產醫學方面做出的突出貢獻,展現了林巧稚豐富多彩的人生、博愛的人文精神以及高尚的醫德和精神情操。作品在對協和醫院歷史的梳理和對人物性格的發掘上精雕細刻,使人們得以走近和了解這位“東方圣母”式的女性。
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1983年4月22日),著名醫學家,是中國婦產科學的主要開拓者、奠基人之一,在胎兒宮內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婦科腫瘤、新生兒溶血癥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貢獻。林巧稚雖然一生沒有結婚,卻親自接生了5萬多名嬰兒,被尊稱為“萬嬰之母”“生命天使”,又與梁毅文被合稱為“南梁北林”。
中國婦產科學的主要開拓者、奠基人之
張清平,河南教育社編審。長期從事出版工作,著有《林徽因傳》《竺可楨》等著作多部。
及時章 鼓浪嶼的女兒
一、女嬰出生在圣誕前夜 002
二、少女的選擇 011
三、走向遠方 014
第二章 協和啊協和
一、北京城里的“國中之國” 020
二、專注的眼睛 026
三、年輕醫生 039
四、孕育與疼痛 052
五、醫者的使命 067
第三章 潔白的顏色 195
一、母與嬰 078
二、胡同診所 085
三、白,是一種顏色 095
四、醫患之間 098
第四章 新出來的太陽
一、大紅請柬 112
二、一個孩子名叫“念林” 120
三、明朗的天 126
四、塞外來信 141
五、拒斥與堅守 149
六、白發人送黑發人 160
七、救命的“林婆婆” 167
第五章 風起時
一、頭發亂了 176
二、奇異診斷書 180
三、一個病人 188
尾聲的時刻
一個孩子名叫“念林”
秋深了,風搖動著窗外的樹枝,發出蕭索的聲響。
迷迷糊糊剛要入睡的林巧稚突然醒了過來。朦朧中,她似乎聽見電話鈴在響。
她側身聽了聽,什么聲音也沒有。于是她又安心地躺下,閉上了眼睛。可是,她卻翻來覆去再也不能入睡。
小馬蹄表“滴答滴答”的聲響十分清晰。她來回翻著身,又打開臺燈看看表,已是深夜兩點了。
家里樓上樓下十分安靜。侄女、侄孫早已睡熟,不知哪個孩子在睡夢中發出含混不清的夢囈。
并沒有什么掛心的事情,怎么會睡不著呢?
林巧稚把醫院的人和事在腦子里過了一遍。
門診、產房、病房……
實習醫生、值班醫生、總住院醫生……
晚上臨睡覺前,她還和葉惠方通了電話,把每個手術病人和產婦、待產婦的情況都問了一遍。任何環節都沒有什么差池,可怎么總覺得有什么事情呢?
什么事讓人這么不安心?
深秋夜晚的月光把窗戶玻璃映照成蛋青色,像是醫院看 X 光片的熒光屏。
林巧稚一下子想起來了,是 204 床那個確診為宮頸癌的患者。正是這件
事讓她在心底深處不能釋懷。
患者名叫董莉,31 歲了,結婚 6 年才初次懷孕。懷孕數月有輕微出血的癥狀,她擔心流產,來協和檢查,結果發現宮頸處有乳突狀腫物。
凡屬特殊病例,門診都會及時向林巧稚報告。
林巧稚又為董莉做了復查。她的宮頸狀態確實不好,取活體組織做病理檢查后,懷疑為惡性腫瘤。
這樣的情況,依照慣例,必須盡快手術,切除子宮,防止癌腫擴散,以保全患者的性命。
切除子宮,手術并不復雜。可是,一旦切除了子宮,不僅胎兒不保,而且患者以后再無生育的可能。
為此,林巧稚遲疑了。
董莉向林巧稚講述過自己的情況。
她的丈夫是家里的獨子,婆婆和他們生活在一起。婚后她一直未生育,婆婆早就心生嫌隙,張羅著讓兒子再娶個妻子。只因丈夫和她感情好,再娶的事一直沒讓婆婆如愿。她天天看著婆婆的臉色過日子,又心疼丈夫夾在中間受委屈。絕望中,她曾服藥自殺,被丈夫發現救了過來。如今,好不容易懷了孕,無論如何也想保住這個孩子。林巧稚也見過董莉的丈夫。他是北京農學院的教師,曾經留學日本,斯斯文文的樣子,說話有很重的東北口音。他說:“希望醫生能保住妻子的生命,自己的生活不能沒有她。”
林巧稚去圖書館查閱國外的資料,又反復研究董莉的病理檢驗報告。她看到,病理切片不像通常的病變組織那樣脆硬。檢驗報告的結論是:鱗狀上皮呈高度增生。
那么,會不會存在另一種可能性呢?
林巧稚想:細胞的分裂增生表明存在癌變的趨勢或前兆,但有沒有可能因為董莉懷孕,在體內激素的刺激下,特殊部位出現特殊反應呢?
為此,林巧稚組織了專家會診。
她向各位專家陳述了自己的觀點,就患者的身體檢查情況及病理報告征詢他們的意見。她特別提出,臨床觀察到,患者的癥狀和一般宮頸癌患者有區別。
病理專家對病理檢驗報告再一次做出分析后,審慎地說:“目前,以醫院的檢查設備和試劑,對送檢組織只能分析到這個程度。就國內外現有文獻資料看,這類病變細胞,通常是向惡性發展。”
其他專家也認為,腫物生長的位置不好,發生癌變的可能性很大,一旦發生轉移,將會導致不治。
…………
這次會診,按照大多數專家的意見,仍然決定手術。
患者董莉住在婦科病房,每天心緒不寧地接受各種檢查。
劉熾明醫生制訂好手術方案,然后交給了林巧稚。只等她簽字,就確定手術時間。
半個月過去了,林巧稚一直沒簽字。
她的簽字,不僅關系到一個正在孕育的生命,而且關系到董莉一家生活的幸福。
她下不了這個決心。
夜深沉。
反正睡不著,林巧稚再也躺不住了。她索性翻身坐起,擰亮了臺燈,披衣翻閱書籍文獻……
K 樓的婦科病房,董莉躺在床上,睜大著眼睛。
住院半個月了,醫生開始說是觀察,后來說要手術。從知道診斷結果的那天起,董莉就整夜睡不著覺。
她不知道自己的身體發生了什么問題。
自己懷孕后,全家人多高興啊。婆婆的臉色不再那么難看了,丈夫聽她說想吃果脯,天天變著樣地買了一種又一種。來協和之前,她沒有一點不好的感覺,只是下邊有點見紅,丈夫說要到好的醫院去看看,誰知一看就不讓走了。可也怪了,從檢查后,醫生說她有問題,她就覺得整個身子哪里都不對勁兒。
“腫瘤”“癌癥”,這些字眼是那么難看,可怕,像看不見、摸不著的怪物,黑沉沉地壓在她的心上,壓迫著她的身體。她像是掉進一個又深又黑的大洞,不知會墜向哪里,一切都由不得自己……
丈夫待她真是沒得說,總是安慰她說,手術了,就什么事兒都沒有了。只要人好好的,比什么都強。
醫生每天檢查得那叫細,特別是那位林主任,見著她就覺得打心眼兒里親近。
只是,她覺得自己太窩囊,覺得對不起丈夫,覺得自己是個沒用的女人。
夜,很長,很靜。
董莉鄰床的病床上發出一聲長長的嘆息。那位病友得的病叫“子宮內膜異位癥”,疼起來忍不住在床上打滾。可董莉卻很羨慕她,因為她已經生過兩個孩子。董莉心想,只要能讓自己生個孩子,就是痛死也心甘情愿。
董莉換了個姿勢,讓自己躺得舒服些。突然,她感到有什么東西在她身體里輕輕動了一下。她一動不動地躺著,靜靜地感覺來自身體內里的觸動。她在剎那間意識到,這是另一個生命在自己的體內生長!
她想象著他的模樣,這個不知是男還是女的小東西,像一棵小苗從土地里汲取養分一樣,正從自己的體內汲取溫暖和營養。這想法讓她感到幸福的眩暈,又讓她感到自己是那么孤獨、無助。
“我的孩子,我的孩子……”董莉用被單捂著嘴哭了起來。
第二天一早,林巧稚來到醫院。
她拿出董莉的病歷,從頭到尾翻看著,這已不知是第幾遍翻看了。
她在那張“診斷自愿書”上停住了目光。
具自愿書人關君蔚太太,年 31 歲,北京市人。今擬入貴院就醫,愿
遵守住院規則,并許可主管醫師為診斷瘤癥起見,依患者所患癥狀得施
用各項必要之醫藥方法(包括 X 光及鐳劑治療)。在醫療中設或發生變
癥或意外結果概與貴院無涉。
特此聲明。
此致
私立北平協和醫學院醫院
具自愿書人董莉
住址西單中京畿道 15 號
證人鮑文哲
1949 年 11 月 28 日
為了避免醫療糾紛,凡是病癥比較特殊的病人,都要與醫院簽署這樣一份“診斷自愿書”。這只是薄薄的一張紙,林巧稚拿在手上,卻覺得沉甸甸的。
護士長輕輕敲門,是查房的時間了。
查完房,林巧稚又一次給董莉做了檢查。
她寫下了這樣的檢視意見:
“臨床觀察患者的癥狀未見發展,其子宮軟而富有彈性,與正常妊娠有相同特征。”
一個決斷逐漸清晰而堅定地在她的心中形成。
科里醫生開會的時候,她說出了自己的診斷決定:
從臨床的觀察看,患者的病癥有可能是妊娠的一種反應。切除患者的子宮,是不能重復的試驗。因此,對這位患者暫不手術,讓她出院,安排定期檢查,根據情況隨時采取措施。
婦 產 科 的 醫 生 都 知 道, 只 要 是 林 大 夫 下 決 心 做 的 事 情, 別 人 很 難改變。
當然,林巧稚為她的這個決定承擔著巨大的壓力和風險。
暫不手術,可能會貽誤治療的時機。一旦出現不可逆的后果,縱然有千般理由,醫生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患者離臨產的時間還有數月,而各種險情的出現也許就在須臾之間。
哪個醫生愿意承受這種風險?哪個醫生愿做可能自毀聲譽的事情?
畢竟,在這種情況下,立即手術是最沒有風險的選擇。按醫學常規辦事,無論出現什么問題,無論說到哪里,都與醫生、醫院無涉,任何人也都無話可說。
的確,醫學常規是醫療普遍規律的總結。
可是,醫生面對的是獨特的“這一個”病人,而不是普遍的人群。
作為醫生,遵循醫學常規是必要的。可是,任何醫學規則,都應該以人的幸福和尊嚴作為出發點和歸宿。
臨床醫學中有個比喻,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黑暗就沒有光明,光明從黑暗中誕生。
醫學領域的事情和社會生活中的許多事情一樣,一些改變來自燭照心靈的信念,一些改變來自緩慢的、漸變的過程。
董莉做著出院的準備。她知道,自己有救了。
林巧稚對她一再囑咐著要注意的事情:
細心觀察自己身體的變化,嚴格按規定的時間來醫院復查。
從今天起,不要做 X 光之類的檢查,否則會損害胎兒的健康……
林巧稚拉著董莉的手,深深嘆了口氣說:“我當了 20 年醫生,頭一回碰到你這樣的情況。你把我的頭發都愁白了。”
“回家后有什么不舒服,無論什么時候,都要立即來醫院,立即來找我。”
這以后,每個星期五下午,董莉都會按時來到醫院。
林巧稚一次次給她檢查,一次次認真記錄檢查結果。事實證明了她的設想和推論,宮頸的腫物并沒有隨著孕程而發生變化。
董莉的預產期還沒到,胎兒已經發育成熟。林巧稚決定,立即為董莉剖宮取子,中止妊娠。
手術順利,一個體重 6 斤的女嬰來到人世。
“孩子好,大人好,一切都好!”林巧稚走出產房,她微笑著,向焦慮地等在產房門口的董莉親屬道賀。
產婦盈睫的淚珠在無影燈下如鉆石般璀璨,醫生護士清澈明凈的眼神閃爍著天堂的光芒……
……門敞開了,天使舞動著輕盈的羽翼來到人間。
孩子是母親的天使,嬰兒是人類的天使,那些迎接新生命的人,是守護生命的天使。
當董莉懷抱健康的嬰兒出院時,伴隨她整個孕程的宮頸腫物自然消失了。
幾年以后,醫學界得出了結論,董莉所患的宮頸腫物是一種特殊的妊娠反應,被稱之為蛻膜瘤,雖然具有瘤的形態,卻不是真正的腫瘤。
這一結論,至今在婦產科臨床中廣泛采用。
那個在林巧稚呵護中出生的女嬰,父母給她起名為“念林”。
活動的時候買的性價比很高,不錯
送人的,很有價值的圖書。
很好,很不錯
天使之傳記:)
很好,想買很久了!終于買到了!
中國婦產科學的主要開拓者、奠基人之一 萬嬰之母
真是非常不錯的一本書,了解了一位偉大醫生的一生。在這個年代 我們確實應該向老一輩學習他們的職業精神。
她一生貢獻給的婦產事業,沒有婚姻沒有孩子,這樣一個女性確實應該立個傳,看到這本傳記,毫不猶豫地就買了,裝幀很漂亮,印刷很精美!為這個偉大的女性點個贊!
大概是接觸了婦瘤領域,多少知道她老人家的一些盛名,還有在張羽的《只有醫生知道》里看過些她的故事。這本并不厚的傳記記載了她為了中國婦產科事業奉獻一生的故事,有些人來人間走一遭承擔著使命,秉持著大愛,孑然一身遺世獨立,而后世必將永遠紀念與仰望。
因為媽媽是醫生,所以早就知道林巧稚。知道她是中國婦產科奠基人。讀完這本書對林奶奶的醫德、醫術又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如果我當初也讀醫學院就好了。其實我覺得我最適合的工作就是當醫生了。可惜人生不能重來。
正在讀該書,閱讀中幾度落淚,一雙簡樸的手接生了數萬新生兒,行醫一生,奉獻一生,很多故事讀來平常卻歷久彌新!雖天使已長逝,卻懷著一顆敬畏之心致敬!
第一次知道林巧稚是在北京婦產醫院看見她的雕像,她一生貢獻給的婦產事業,沒有婚姻沒有孩子,這樣一個女性確實應該立個傳,看到這本傳記,毫不猶豫地就買了,裝幀很漂亮,印刷很精美!為這個偉大的女性點個贊!